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超级秘书网
4.回到课堂再实践
一、心理健康与基础教育课程关系的实质
(一)基础课程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基础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市一向提倡的是学科渗透,各学科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1)基础教育中各学科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认知,从而开发出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管理能力。(2)各学科课程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的问题。(4)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在完备的课程体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综合化和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中更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规范化教学下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5)新课程改革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接受,以及使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保证学生心理正常发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要求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适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2)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一致,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书本教学转化为互动教学,课程内容必须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材料,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3)活动课程、实验课程和探究课程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主体,要求在情境性的体验教学中完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和发挥教学过程的作用,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
为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更好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的目标,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水平。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着力从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四个维度来确定教育目标,更好发挥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此外,注重在教育目标中贯彻落实认知、智能、情感三者的有机互动,在相互渗透中体现出良好的心理教育价值。
(二)注重挖掘教材价值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发挥出教材的实际价值。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且运用教材来训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零散的教学素材中开展心理辅助与心理疏导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丰富心理教育活动
围绕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更好地实践心理学知识,锻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围绕教学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竞赛、辩论、游戏等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促进学生更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稳定能力和抗压能力。此外,可以在教育学生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围绕语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生物、化学中的自然现象观察,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对抗,全面锻炼、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倡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着眼,着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技术,帮助教师从心理学知
识中全面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从学生需求角度进行各学科课程的改革。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团队教学的思想,发挥出教师团队对学生影响的合力,有意识地从各学科角度培养学生的綜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二)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微格教学 教学技能
一、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进行教师教育的主要机构,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任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教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 。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受关注,我国高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10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强调指出“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这些指导性意见为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微格教学及其应用
微格教学是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爱伦(D.W.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Eve)首先开发设立的。他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微格教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首先在北京教育学院展开了学习研究,并进行了实践。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微格教学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很快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微格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扩展到中等师范学校、许多中小学和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如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将微格教学纳入“福建师范大学2007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各学院设置以微格教学为基本方式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由于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教学实习,要像教师一样到课堂上去授课,指导教师提出比较多的意见要求他们立即改正,而师范生对教学没有直观感受,他们往往记不起自己上课的全过程,因而难以进行客观的自我表现评估和改进。微格教学则由师范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并用摄像机记录教学过程,以便课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的要求,我们在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中引进了微格教学。并按照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与实验,使理论探索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结合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更加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我校高师数学教育中技能训练的新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教学意识、教学研究能力及反思能力的培养;结合我校实际对微格教学训练的流程进行了研究;结合当地教学现状对微格教学训练内容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给出了微格教学的训练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使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得到革新,并为其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但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也是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对于准教师而言更难把握。为此我们经常以概念课为例,围绕着某一实践课题让学生进行试教,教师根据教学录像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实例,让试教学生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阐明教学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其他同学根据这一实践课题设计的方案,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把数学教育理论的新认知,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新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重新构建高师生的数学教育理念,并形成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经过努力,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学院学生在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有多人次获得一等奖及二等奖。
三、结束语
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它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因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和基本设想,最终是靠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实现的。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其实践能力的高低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有深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并有较强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高师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职前教师,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等问题应是我们永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崔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荣静娴,钱舍.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叶雪梅. 数学微格教学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6]汪振海,张东慧.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00(3):51-56.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资源,就是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的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资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而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任何课程目标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依据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
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融入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纲要》指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强调课程即教师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整合者。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唤醒、修正、拓宽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重新定位和理解自身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能适应这一轮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纲要》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所开设的必修课程,是涵养学生教育理念,教人为师的学科,它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设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高师生今后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在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责任感,要及时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依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三、在高师公共教育学中融入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实践
1.在课程相关教学内容中穿插课程资源开发
公共教育学的教材是教育理论知识、技能与经验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了很多的版本,但是基本的内容主要还是围绕四大块来进行,即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这些内容很多都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理念相关,所以应该在教学中适当地将其补充进去,使得高师毕业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讲第七章教学理论中教学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求学生在进行备课时首先要备教材。受传统认识课程即教材的影响,很多学生往往会把教材看作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惟一内容。
2.在课程教学中增加课程资源开发的专题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课程论的章节,在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将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零散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理念综合起来。
3.改革教学方式,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渗透课程资源开发
一、我们学区在课程改革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为顺利实施课改实验工作,学区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学习宣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我们组织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把学校工作实际和课程改革实验相结合,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做好准备。其次,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全社会宣传《决定》和《纲要》的主要精神以及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三,召开了全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对全乡课改工作进行了积极动员和安排部署,制定印发了《陇川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陇川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和《陇川乡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方案》,专题研究部署全乡实施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分工,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扫清了障碍。还把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实施步骤和范围、师资培训、师资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确,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具体由学区领导,共同参与,分工协作,进行乡课程改革工作的具体管理指导工作。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带头作用,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同时充分调动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的积极性,发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形成课改实验工作的专业指导力量,积极为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服务。承担课改任务的学校,对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也普遍较为重视,如蔡家铺小学成立了由校长负责的课改领导小组,聚合学校最具创新能力和前瞻意识的老中青教师和各处室负责人,借助行政手段强力推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以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蔡家铺小学还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听课小组,检查课改的实施情况。
2、实行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不断夯实课改工作的基础。2005年暑假,全乡100多人参加课改的集中培训,顺利完成了全年的培训任务。在完成集中培训任务的同时,许多学校还有侧重地进行了校本培训,如蔡家铺小学等学校组织学校任课教师听讲座,看光盘,分学科组进行了教材分析和交流。
4、积极调研,巩固成果,及时解决问题。为了解我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巩固我乡课改的成果,学区还组织有关人员对实施新课程的学校进行了专题课改督导检查。通过检查,我们发现,各实验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课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纳入本学期工作计划中,在课改工作中做到了有计划、有措施、有方案。
5、及时总结交流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推动我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为交流课改经验,寻求解决影响和制约我乡课程改革发展的有效办法,进一步推动我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提高我乡教育教学质量。学区向全乡所有教育工作者征集了课改论文,全乡教师踊跃投稿,其中16篇被评奖发表。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准备、启动到推进,经过两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但是,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和反映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对课改的思想认识不够,观念转变太慢,不能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问题;二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定位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是对解决在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开展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的问题创新不够;四是循序渐进和创新突破的问题;五是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六是参与式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七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中在集体备课、(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八是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九是课改培训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