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后续课程 口语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的重大举措。当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其中,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也需要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2010 年之前学界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性质的讨论多数还停留在“构想”和“思考”的层面,鲜有对已经建立的课程体系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验证的报告。而且,不少“构想”和“思考”也缺乏理论的支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呈现出进一步深化的趋势,目前大部分以开设综合英语及视听说英语课程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自身需求,在地方应用技术型院校全面建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势在必行。后续课程建设的开设,既要满足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现有以综合英语及视听说英语课程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滞后、技能提高指向性模糊和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等弊端。与应用脱节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听不懂说不出写不来,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应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英语课程组合+英语技能组合”的自主性“学习超市”,给学生创造较大的选择空间,把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放在首。

二、口语类课程设置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批评主要集中在重应试、轻实践、少应用等层面上。从大学英语四六级增设口语考试环节可以看出,口语课程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设置的重中之重,就是口语课的设置情况。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口语课的教学质量,要避免将教学任务不加指导地委任于外教,而应从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三个角度入手。

1.分级教学。在口语类课程体系中,应根据不同学生口语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课前对选课学生进行语音水平测试及口语表达能力测试。未通过语音水平测试的同学需修一学期的英语语音课。通过语音水平测试的学生可参加口语水平测试。根据口语水平测试结果可将学生分为三个级别教学。初级班修基础口语,中级班修公共演讲课,高级班修英语辩论课。第二学年每个学期均开设此四个层级课程,学生修完一学期课程后,仍可参加入学前测试,以进入下一层级的语言表达课程。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

(1)英语语音课的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音素发音,能够运用语音基础知识进行朗读,语调自然,语言流畅,为实现成功交际打下基础。Z音教学应注重实践练习,也不忽视理论教学,应全面介绍英语语音知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方法不只局限在跟读-模仿训练,应采取交际教学法及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更大的激发学生语音训练的积极性。课堂上进行配音及话剧表演,让学生自主感知英语语音的魅力,通过强化训练感悟到语音语调的变化带来的交际效果;课后除完成规定练习外,还可利用英语趣配音等软件继续训练语音并进行师生及生生互动。教材可选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主编的《英语语音》教程,内容具体充实,课后练习题丰富。

(2)基础口语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语言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做到语流顺畅,语调自然,表达恰当。教材可选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基础口语教程》,此教材话题丰富有趣,围绕大学生生活经历,且课堂活动丰富,更能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课堂应以交际教学法及任务型教学法为主,教师担当指导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通过完成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任务,提高沟通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公共演讲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公共演讲及修辞手段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演讲技巧,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教材可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公共演讲教程》,此教材专为大学英语选修课设计,语言平实易懂,课后练习丰富,可操作性高,适合大学英语后继课程的要求及需要。课堂因学生人数多,且以口语表达类活动为主,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课堂成为此课开展的关键。在此建议教师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当一个学生在前演讲,注意对其他学生布置参与任务,如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观众,在演讲结束时提与身份相关的问题。并注意记录课堂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争取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上台演讲的机会。

(4)英语辩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熟练运用辩论技巧,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在公众场合的听说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因选课学生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与母语辩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掌握思辨方式,敢于表达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可选用热点时事或历届辩论大赛的赛题作为训练题目。教师应全程参与指导及辩论,以带动学生参与到辩论中。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1)口语类课程特性决定测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而非终结性测试一种。英语语音、英语基础口语、公共演讲及英语辩论的测试可采取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英语语音的测试为例,讲完48个音素后可进行阶段性测试;讲完连读、不完全爆破、单词重音、句子重音等语流音变策略后再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最后讲完语调及综合训练后再进行终结性测试。阶段性测试的成绩应占总成绩的60%。通过考试不是最终目的,采取多种多样的测试形式目的是以考促练,让学生获得阶段性收获,更能促进学习积极性。

(2)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考促学。形成性评价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应不少于40%,成绩构成应形式多样。以英语基础口语课为例。形成性评价可包括出勤、话剧表演、配音作品展示、课堂活动参与度等若干项。形成性评价内容应在开课初公布于学生,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语课堂活动中,明确本学期任务,对要完成的任务能提前准备,以更好的达到口语训练的效果。

(3)终结性测试应有完备、科学的评价标准,参加测评的教师应有统一标准。口语类课程采取口头表达形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口语测试评价培训,对口试评价标准不一。再加之口语类测试本身存在主观评判的弊端,使得学生之间评价结果相差颇大。比如英语辩论的评价,应有完善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在测试之前教师首先应对考点及评分标准进行深入商榷,达到统一评价标准后方可进行测试。建议口语类课程的终结性测试评价结果应先采取等级制,每科测试应至少由两名教师参与,如两名教师的最终成绩等级相差多于一级,应进行二次测试。两位教师最终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后,c平时成绩及阶段性测试成绩按百分比换算,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三、结论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系统性性的课题,现有以综合英语及视听说英语课程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滞后、技能提高指向性模糊和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等弊端。因此,应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英语课程组合+英语技能组合”的自主性“学习超市”,把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放在首位。

后续课程体系设置由四大模块组成,即语言基础模块、应试英语模块、语言文化模块和学术英语模块。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后续课程从第二学年开设。从学生角度,第二学年从语言基础模块、应试英语模块、语言文化模块的后续课程中选二门。第三、第四学年,重点要求学生选修学术英语模块课程,同时开放全部四个模块为选修,为必修课阶段没有选到前三个模块所需课程的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

语言基础模块中口语类课程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要避免将教学任务不加指导地委任于外教,而应从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三个角度入手。以英语语音、英语基础口语、公共演讲及英语辩论的课程形式,以交际教学法及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做到以考促学,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咏梅,张小川.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35-137.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基金项目“地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研究”(编号:JY1411)。

作者简介: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排球;可行性;措施;学校体育

中职学校的现状是大部分分布在山西省大、中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学校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很好,且学校的经费不紧张,加之现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小,业余时间充足。再者由于专业老旧与社会脱节严重。就业不景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不明确,管理已经成为学校的重中之重。

一、气排球的特性

1.球与场地的特性

气排球用软塑料制成,球体周长为78厘米至80厘米,重量为110克至125克。场地长13.40米,宽6.10米,网长6.5米、宽1.0米,男子网高2.1米、女子网高1.9米、男女混合网高2米。

2.对场地的要求

气排球的规则决定了这项运动独特的魅力,规则对场地、参加人数、器材要求等较为宽松。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网高、场地、人数)。目前,山西省各地各学校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有限,然而气排球项目不占有场地,只需要在篮球场或者足球场上架起网即可。比赛过程中来回球的次数非常多,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击球动作与效果出现,整个比赛场面充满和谐与欢快。

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1.普遍的心理特点

通过调查得出,山西省目前中职学生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不是很理想,考不上重点高中,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因此进入中专后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因此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且意志薄弱,心理脆弱,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与人相处以攀比为主,没有集体协作观念。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相同的“命运”,同样的归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沟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大家形成一种跟风现象,一个不学习跟着就是一大片不遵守纪律者。他们进取心差,不仅仅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兴趣,专业课的学习也是没有目的性。由于文化课的学习不紧张,付出的脑力劳动少,所以对体育课的学习也没有任何兴趣,除了极个别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外,大部分男生,几乎全部的女生没有任何体育爱好,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些问题处理的恰当可以转换为有利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导致整个班级出现不良局面,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生理发育现状

这个时期是一个人发育非常迅速的阶段,青少年的体内各项生理机能指标都迅速提高,并逐步趋向成熟,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第二性征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身高迅速长高、体重增加、体型改变也较大、第二性征和性冲动出现、性器官与的逐渐成熟等,同时,脑和神经系统也基本成熟。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表现出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注意力不够集中等。

通过实地访谈与专家访谈法得出目前山西省中职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营养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肥胖率、近视率却相当高;身高等水平非常好,但是上下肢爆发力、肺活量、耐力均处于较低水平。

三、开展气排球课的必要性

1.气排球运动对学生的健康作用

气排球运动由于它提高个人的灵活性、判断力,增进健康,加强运动神经系统的能力,提高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的能力,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并且享受到集体配合的艺术美与体验运动过程中的胜利喜悦,这与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心思想高度一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需要

气排球运动具有较强的体育观赏和趣味性,易学,好上手,规则的限制更加具备连续性的特点,增加了来回球的次数和精彩性,又不缺乏竞技性,球速慢、死球少,学生的兴致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活动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以及心肺功能的提高,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气排球比赛课培养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的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气排球比赛对胜利者的奖赏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愿望,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只有拼搏才会赢。因此,对人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特别强调竞争以团队合作为前提,提倡公平竞争。

通过在几所已经开展气排球教学学校的调查显示,该项目的开展非常乐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素质,使参加运动的学生范围扩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意志品质,而且能够给予社会、学校、家长与中学生的共同参与提供非常好的平台。因此,应该在山西省中职学校全面开展气排球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蔡志源.气排球基本技、战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88-289.

[2]许翰声,丛滋龙.普通高校女生中进行气排球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16(11).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科;校外课程资源;有效性

2010年我校德育课教研组接受并承担了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立项课题“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及其常规课型”。自接受任务以来,德育科组的教师踊跃投入到研究中,大胆设计多种实践活动课型。笔者担任《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积极尝试实践活动教学,在学习《认清违法危害》一课时,笔者利用个人优势(本人受聘为增城市拘留所授课教师,承担给拘留所学员上课的任务),设计了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属课本第四单元,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一框题《认清违法危害》,教材主要介绍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类别以及处罚方式。

(二)实践活动的时间、场所。

活动时间:2011年5月;活动场所:增城市拘留所。

(三)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实情调查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中感知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学生亲眼所见比教师的理论说教更有说服力。违法人员被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关押拘留所,这是最真实又最有威慑力的案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违法危害大,违法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四)活动环节说明。

1. 参观拘留所。

在教师的带领下,由拘留所工作人员指引,一边参观一边听拘留所教员的讲解,一边记录或拍照(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内容包括被拘留人员的住宿场所、学习场所、宣传栏和图片展览厅等。

2. 访问交流。

访问对象主要是违法人员,按照拘留所的安排与拘留所人员进行分组交流,每一组调查对象都包含了四类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队员间分工合作完成访谈任务,既有集体交流又有个别访谈。

3. 完成调查任务。

完成调查表、整理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每个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制作一份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并以创意形式将以上资料制作成普法宣传材料,创意形式可以是报告会、法制讲座、主题演讲、图片展览和动画制作等。

二、活动效果

(一)百闻不如一见,见了豁然开朗。

在参观中,学生亲眼看到了违法人员被拘留后失去短期自由的生活状况,《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资料,、吸毒、无证驾驶、赌博、结伙斗殴等违法行为对社会、家庭带来各种危害的真实图片,那些过去对违法行为只停留在听说层面,甚至认为违法行为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学生,不由心中豁然开朗,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违法行为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带来很大危害,不仅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还会导致家庭不幸、失去自由、害人害己。

(二)零距离接触,触动守法的神经。

学生通过访问违法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违法事件的经过及所受的处罚、违法后的感受及对学生的劝告,很多人在讲述中流下了后悔的泪水,学生产生了深深的触动:这些被拘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坏,很多本来都是善良人,有些人因无知而犯了法,有些人因为法制观念不够强而犯法,而违法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好好学习法律,做个遵纪守法的人。

(三)亲历现场调查,目标顺利达成。

调查任务包括搜集关于违法行为的图片、资料,记录访谈违法人员的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参观心得体会,制作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制作普法宣传创意等。调查的人员包括违法人员、拘留所教员及其它工作人员,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获取真实案例,会运用违法行为知识分析调查到的案例,不仅自己有深刻的感悟,还要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学生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收集到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撰写了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分析能力,提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普法宣传创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进行思考,加强了对违法行为危害性的理性认识,不仅自己树立了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还产生了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三、活动的启示

(一)中职德育课开拓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1. 弥补教材自身的缺陷与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和调整以后,其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更切合中职生的实际;但另一方面,教材的开发、编写到配套使用、修订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匮乏,时效性较弱。另外,校内课程资源也有它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社会化的需要。因此,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开拓校外课程资源,以弥补教材及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2. 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中职培养目标的需要。

德育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德育课改新方案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求德育课教师“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中职生”教学,尤其强调教学设计要突出实践性,多采用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就业,德育课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贴近社会实施教学的要求也很迫切,这说明面向社会开拓校外课程资源不仅是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3. 增强德育灵活性和真实性的需求。

死板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已不适应现代中职生的学习需要,只有增强德育课的灵活性和真实性,才能让德育课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德育课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挖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载体,如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等,实现德育的灵活性和真实性。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范文第4篇

摘 要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都在提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体育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承担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但现在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体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希望为研究体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育课程 职业能力 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而体育课程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借助多种途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有效性的特征

(一)体育课程以实际效果为主,以提高效率、收到效益为辅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等都应遵循高职院校教育的规律,围绕高职专业定位、学生身心特点、未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等进行合理规划,实现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由学生不爱学体育知识到爱学、好学、主动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依据自身专业会学等一系列的转变,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为将来专业发展和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是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是根本。

(二)体育课程体现针对性、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职业种类众多,每个职业所要求人才身体素质不尽相同,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优势,按照学生的职业特点、就业岗位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与安排,才能真正发挥体育课程的价值。有的职业对四肢力量要求较高;有的职业对手指与手臂的灵活性要求都很高;有的职业对耐力素质要求较高,如司法警官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中提出掌握这一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是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敏捷的身手、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等,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状况和体质水平。

二、体育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可以发展学生职业体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体育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可提高职业工作效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处于跑动、躲闪、追逐、抗等运动状态,特别是一些周期、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和小关节的精细动作控制等,能够强化节奏控制、动作转换和协调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将体育教学活动融入职业能力培养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实践技能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高职院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为职业生涯发展准备的“实习实训”,期间的经验教训是可以供日后借鉴的、锻炼的能力就是日后闯荡社会的资本。如:在校期间,参加或带领一个集体项目的运动团队和现实生活的工作团队有许多共同之处,都需要共同的奋斗理想(即工作愿景),要有总体的分析和训练计划(等同于企业战略规划),具体的分步实施计划(相当于工作流程安排),还要同队友和领导(同事)、赞助商与对手等各种人交流沟通等。管理和组织并不神秘,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进行明细分工就是组织和管理,任何一个参加过、组织过运动会的人都能理解和做到。

三、改革体育课程,发挥其有效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更新体育课程观念,保持与时俱进

从体育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角度而言,体育课程改革和观念的更新刻不容缓。体育课程改革与设置要考虑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学生专业特点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体育学科功能需要;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要多样,才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体育课程教学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要学、乐学、会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种类要多,深刻认识“一物多用、自制器材、资源整合等”的效益;体育课程师资力量要突出团队精神,优化师资结构,体现专业性与多元性。

(二)发挥职业性体育课程功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在于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除此之外,体育课程还有益智、健心,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功能。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宗平指出,动商是智商和情商的基础。可见,体育课程不仅有益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动商――体能,也有利于职业能力的智商与情商――智能。职业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植根于高职院校,巧用体育课程资源,服务学生健康需要,夯实学生职业就业,体育课程定位合理,职业性体育课程功能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持续发展。

总之,合理利用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就业需求,通过更新体育观念、设置体育课程内容、课内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巧妙借助信息资源平台、优化师资结构等途径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其未来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黑龙江省教学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提高高职土建类学生职业能力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研究;课题编号:ZJ C1316028。

参考文献:

[1] 李淑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长江丛刊.2016(32).

[2] 卢玉梅.论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

[3] 张勇平,胡安义.体育课程中探究教学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小学体育课程性质范文第5篇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并要求高等院校全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也应响应号召,注重和实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加快构建健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问题剖析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国家政策对创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许多高职院校也如火如荼的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积极开始创业课程、举办创业活动。但在创业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仍面临着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2.1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各不相谋

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学和专业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犹如“楚河汉界”互不干涉、互不融合。首先,高职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未考虑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一些院校仅将《就业指导》、《现代礼仪》等课程等同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些院校虽独立开始了创业课程,但只针对少许学生开设如SYB创业培训班等形式的选修课程。其次,两者的教学目标毫无交集。多数高职院校认为,专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两者之间没有契合点[1]。况且,两种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然有异。专业教育着重突出实操实训,而创业教育则更多的以课堂的理论授课为主。

2.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出孤立、零散的现象,缺乏完整的课程结构。因为大部分院校都是采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相关创业讲座、论坛或是创业计划大赛等;有些高职院校以第一课堂的形式开设创业课程,大多都是选修课程或是一门创业类必修课程,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群。

2.3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限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具备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并能独立完成创业项目的

时代所需的人才。能力的提升来源于实践,因而学校的创业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创业实践活动,但这正是学校创业教育的瓶颈之处[2]。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创业体验对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其次,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和在校内开设店铺等已成为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首选模式。显然,真正的创业要比以上两种形式要复杂得多,单纯地运用这些方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本身创业经验有些欠缺,甚至也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很难有效的对学生的创业实践展开指导。而大部分企业家受聘担任创业教育的专家,也一般只是开设讲座,对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性不大。

2.4创业教育师资配置匮乏

由于高职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的不足已成为高职创业教发展的一大难题。当前高职院校承担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部分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过来承担创业教育的教师,一部分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这两类教师最为突出的不足之处在于均没有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或企业在职经历,因此在创业教育培养中也很难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三、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3.1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设置是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因为其最终影响到创业教育对象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融合。如针对我校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可以加强技术创业思想的渗透,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可以加强智力创业思想的渗透;同时可以通过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扩展学生的创业类知识面。第二、将创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恰当分配。不仅应加强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比重,同时也可将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3.2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而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其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3]。因此,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可分为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三大方面。而与之相对应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应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为主而开设的相关课程。由于创新创业意识是学生创业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因此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概论和接触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开设《创业学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理论》、《创业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能真正全面的了解创业的意义;创业心理品质决定着创业者的创业成功与否,因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总是要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并应承受和调节各类压力,所以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创业课程的开设必须锻炼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实践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因此相关课程可开设《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可以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或实践活动来实施。

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与创业有关的法律、财税、管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为他们能应对今后的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可开设《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创业法律》、《市场营销》、《项目运作与管理》、《团队建设与沟通》等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应突出与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因为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既需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也应该渗透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就能完全掌握,更多的需要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发展和提高[4]。因此,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应突破理论、课堂甚至学校的局限性,主要通过“创业感悟”、“创业实践”等形式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其主要课程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通过与成功企业家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在“创业感悟“中总结成功经验。二、组织各类相关竞赛。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专业技能竞赛”等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创建创业实践平台。通过产学研的项目,为学生建立实践活动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小微项目创业,以此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3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1.加强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创业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高职“创业双师”教师过于匮乏,导致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因此,高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需要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和创业实践型教师,从而改变依靠学生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人员和管理专业教师的现状。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选派教师参加创业培训;同时可以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或工商、银行类单位的专业人士兼职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工作。

2.加快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并未设立专业部门来开展创业教育,管理相对比较分散。如《就业指导》是由招生处管理,而《SYB创业培训》又是由学生处管理。当然,有些高职院校已成立了具体部门来管理创业教育项目,但往往都流于行式,无法行使其实质性的管理作用。借鉴于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我校可以以管理学院为依托,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