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 课程改革 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5-01

1 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

由于医学专业的学员人数很多,目前,许多学校的医学专业都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而大班授课是一种规模较大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能够很好地节约教学资源的优点,但是这种单向性的教师说教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员的自主思考和其自主性学习的能动性,它依然延续了过去传统的教师授课,学员被动听课的模式。

1.2 教学规划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医学专业的课程教育模式普遍都采用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规划,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略显单一,几乎都是以课堂讲学为主,缺乏创新。这种学科式课程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医学专业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以及其完整性,而比较少关注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以及本学科间的知识的交融性、沟通性以及实用性等。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都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细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上占据大量的教学课时,给学员造成了相对过重的学习负担。

1.3 教学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

过去传统的教学成果评价模式几乎采用的都是单一性质的终结性考核模式,这种年末考核的模式无法及时总结日常的教学成果,也不能给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对于了解学员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成果的意义不是很大。而注重学员阶段性教学成果的形成性教学能够及时了解学员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成果,对于学员学习过程的全面预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形成性考核是医学教育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分析

2.1 切实转变教学思路

要有效实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从转变教学思路做起,所谓“教学实践,理念先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就要在医学专业范围内实行医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讨论和研究,让教师和学员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主旨思想以及基本内容等。

2.2 建立课程改革目标体系

只有确立了医学教学改革目标,才能在改革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实际操作。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创建与现代医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医学专业的课程整合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医学临床教学模式,加强学员的临床技能培训,以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并以综合性的学习评估体系作为考察学员学习成果的基本原则体系,以期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估体系。

2.3 改革教学课程框架

借鉴国内外优秀大学的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再按照自身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建立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块,形成以PBL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以及课程整合教学等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模式。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以临床实践、临床实验以及临床见习等为医学课程教育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此外,在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框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要积极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学员学习成效的考核评估方法和体系。

2.4 教学改革的进程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必须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试点开始进行改革的尝试,再得到改革可行的试验结果后,再进行大范围地推广。医学教育改革必须要经过小范围地精心研究和论证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实施阶段。

3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3.1 培养优秀的医学教学的教师队伍

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要从有效培养一批出色的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开始。要帮助医学专业的教师树立先进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新的教学方法,更新学员的学习观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员去国外优秀的医学院校进行观摩、实习和考察,学习别人有用的经验;还可以聘请国内国外在医学研究或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PBL教学以及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等医学教育教学专题的指导和特定的学科讲座。

3.2 划分医学教育教学模块

实践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将所有的学科课程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方向来进行分类划分,构筑七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共同构建成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框架,这个框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部分的内容:公共基础学科模块、人文社会模块、临床医学实践模块、健康与卫生模块、生物医学模块、科学实验模块以及临床医学技能模块等。

3.3 PBL教学法的实行

(1)PBL教学法的实行,要从医学教学案例的编写开始。新课程标准下,医学案例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教室、临床教室等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医学案例的编写。编写案例时要重点注意案例问题的设置要包含对问题中隐性专业知识的考察、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考察、对精确知识点的细分考察等。医学案例的编写要注意融入常规的医学法律内容、医学伦理内容以及预防医学内容等知识要点。

(2)医学案例的讲解和讨论,要按照案例所配备的教师讲解标准、学员学习指南等,这种对师生的指南主要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例讨论目的、讨论步骤、具体的讨论内容。讨论要求等。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讨论,有利于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3)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也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合理的安排。每个案例的讨论次数要有一定的规定,一般都在2~3次左右,每个案例的课堂讨论课时一般有4个课时。讨论的开展需要有专人负责课堂讨论的主持和讨论总结工作,还要对讨论的过程和总结进行认真记录,课后打印或上传至电子稿,分发给各位学员,方便学员在课后进行课堂教学的巩固以及课后查阅文献资料等。

(4)医学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要积极开展多种教学考核方式,来为学员进行教育评估考核。最重要的是要开展形成性考核,对学员的参与、交流、互动、思考、精神状态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考察和评定,及时掌握学员的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此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性的理论考试成绩考核,用主要以笔试的方式来对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一定阶段的考核评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程度和对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14-02

前言

土木工程概论是在教育部1998年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大土木专业建立后新出现的一门面向入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新兴课程。主要介绍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土木工程形式、特点、最新成就、发展方向以及土木工程材料、建造方式等内容,还包括土工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一入学就了解土木工程的广阔领域[1],感觉到专业成后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建立对专业的深厚感情,树立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信念。

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较新,不同于力学、建筑学、结构设计等传统课程,还未形成非常成熟的教学体系;

(2)受众特殊,面向的是没有任何基础的新生,讲授的却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3)内容涉及面广,涵盖土木工程(专业)的方方面面,即包括专业情况、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及学习方法,还包括各种工程形式、建造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教学目的特殊,其他课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大土木的内涵、树立专业观念、培养专业学习兴趣、了解研究发展的方向。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在目前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该课程的的重要作用,为改善教学效果,许多开设土木工程的院校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

1 存在问题

重视不足。由于课程的新兴性和介绍性特点,一些学校对该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选派教师、安排学时、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等环节往往不如骨干课程受重视。

课程内容把握差距大。这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有些教材内容带有很强的作者或学院背景,本人(学院)哪些方面比较强,往往重点介绍;有些教材重理论介绍,有些教材重建设实例展示;有些教材注重过去发展,有些教材注重未来展望,故此教材内容、形式不统一。因为该课程内容相当宽泛,很少有教师能够熟悉课程涉及的全部内容,教学实践中有些授课教师熟悉部分多讲,不熟悉部分少讲、不讲,所以各院校该课程的学习相差较大。

讲授方式不固定。目前教学实践中一般由一名教师主讲和多名教师共同讲授两种方式。一人讲存在局限性,如前述,土木工程涵盖过去的多个专业,涉及工程建设的各环节,某一教师不可能是各方面的行家;有些院校组织各方面资深学者就土木工程的某些方面作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讲授,深度和前瞻性都能满足,但作为课程的系统性不能保证。

教学方法单一。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关注教与学,对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多少及学生的认同感关注不够[2],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虽然起着指导作用,但终究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学”才是内在的。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刻苦的学习,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才能[3]。目前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重知识、轻方法,重灌输、轻互动,重教师、轻学生等问题。

教学改革实践

选择优质教材,结合专业方向设置制定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既考虑土木工程丰富内涵和知识的系统性,又有学院自身的特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共开设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方向,拟开设港口工程方向。首先参考了江见鲸等[4]、罗福午[5]、丁大钧等[6]、陈学军[7]等多版本教材,最终选定了江见鲸先生、叶志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及相应CAI教学课件作为教材,其余作为参考教材。江见鲸教材的优点,根据我院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其内容做适当的详略处理,30学时课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土木工程施工各用4课时,工程材料、基础工程港口工程、土木工程师设计方法各用2学时,其余适当介绍主要内容。

由于教材编制的时效性,至少落后工程实践2年以上,所以教材使用中,应注意及时将土木工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及新建典型工程等信息补充至教学中,保证课程的先进性。

2.组织课程组,系统授课。结合前述两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我们成立了以专业负责人主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组共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人,专长涉及建筑工程、岩土、交通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这些教师不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有深厚的工程或研究背景。课程组共同讨论修订教学大纲,由负责人进行课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基础工程、交通工程、施工和设计方法等章节由4名教师主讲,其余内容由课程负责人讲授。

3.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性、典型工程实例引导等教学方式。总理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时提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该课程面向刚入学还没有建立工程、专业概念的新生,既要向他(她)们介绍土木工程形式、建造技术、发展等知识,更要传授他(她)们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8],包括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实验等环节的注意问题,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帮助他(他)们树立专业观念、工程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她)们热爱上建设事业,热爱上土木工程专业,激发起学好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专业的其他课程前,充分了解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极大提高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效果更好。

有条件的话课余时间安排若干场有关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前沿的讲座,聘请设计或施工企业知名的设计、建造师、和其他专家,让学生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见面,探讨土木工程发展成就、专业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弥补课程教学之不足。

五、采用丰富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典型工程实例介绍、工程现场讲解、教师网络答疑等多种方式,配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有效使用各种媒体的信息传递手段,提高授课效果与效率。为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能尽早对本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其学习兴趣,多媒体授课时,尽可能采用图片、动画、视频内容,充分展示了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以声音、视觉的冲击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个人特点,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背景和工程及研究经验,将他们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以自身的经历与成就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专业荣誉感,才可能给予刚入大学校门满载热情、焦虑、迷茫的新生指明专业方向[2],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

改革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应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真正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所以学生成绩至少应由四部分组成:平时出勤情况,大约应占10%左右;课堂互动环节表现,大约占10%左右;课程作业,应作为主要考察内容,可以用小论文形式或调查报告形式。考虑到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综合课程的教育, 以便他们能够在从事工程活动的同时考虑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通联系, 并且学会从综合的角度对这样一些问题加以思考和解决[9],作业不应是简单的问答形式,一般需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通过观察和思考,需要学生的主观思维和逻辑判断才能做出,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和自学能力,例如关于工程实例的调查研究报告或学习某种工程材料、形式、建造方法的收获体会,通过作业还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既增加学生对土木工程的充分了解,也锻炼了写作的能力,此部分成绩至少占50%;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测验形式检验,可安排2-3次测验,成绩占30%左右。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符合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本院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已基本形成,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明显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在同专业内名列前茅,由主讲教师编制的的教学课件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和河北省第十二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进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改革探索,为更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利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讨[J]. 中国建设教育,2009,(6):12-14.

[2] 刘岩,谭宇胜.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74-76.

[3] 叶志明,宋少沪,汪德江,等.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 中国大学教育,2006(8):8-9.

[4] 江见鲸,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5] 罗福午,土木工程概论(第三版)[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7.

[6] 丁大钧,蒋永生.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7] 陈学军.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发展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论文摘要:经过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成了指挥棒,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重复的课后练习上。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要使新课程改革走出困境,只有对教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我们可以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经过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

(1)、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向科学化发展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困境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以上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学业负担过重、不良的学习习惯是造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参与调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指出。

考试成了指挥棒,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重复的课后练习上,这是中国学生学业负担重的主要根源之一。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了个性特长,当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人才的产生。

三、新课程改革困境的症结

笔者浅以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架,考题偏、重复性强,中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大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科竞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西方人拿诺贝尔奖的却多于我国。 转贴于

笔者一直以来都在思考以上问题,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数量性的增加不一定能产生结构性的改变,比如人长胖了,但人体结构不会改变,不会变成两个脑袋。同理,知识的数量性积累不一定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改善,试问有多少科学家是靠做重复单调的练习而成功的?

如果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因为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设等,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互影响和互为制约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会产生影响,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有对应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笔者浅以为要使我国的新课程改革走出困境,只有对教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我们可以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法,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即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以不同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五种。以入选材料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型和过程型三种。

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它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内外表现等方面。具体表现形式为:卡通小奖品、小红旗、成功的作品、特色作业、获奖情况登记表、好人好事记录表、考勤记录表、互评表、综合评价表等。

同时还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样教师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评价内容全面、科学。

(2)改造传统试卷的题型结构、增加开放性的题目。

开放性题目答案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也不相同,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通过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题目考察的多纬度。

改变传统考题的评判标准,不仅考察结果,还要考察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教学变革 价值取向 限制因素 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正进行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其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和根本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运用于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然而,现在的教学变化是否真正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否真正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否有效指向了课程目标的达成,这些都需要作深层次的考量。探究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的关系,明确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探索实现教学变革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

2001年,我国展开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改虽然是以往课程改革的延续与发展,但在改革理念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突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因此课程改革一直局限于教材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对个体价值的关注,把关注的重点由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转移到掌握知识的学生,已成为教育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为改革的基本理念,其定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课程标准本身并不具备自动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课程改革必须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新课程诸多理念、构想、计划等的实现,几乎都要落在教学实践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就整体而言,并未真正产生课程改革所预期的教学变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不仅没有充分落实,反而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

二、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

(一)遵循教学共通的“育人”价值观。

传统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缺失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即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学科、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并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此,“育人”并非是我们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是指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要“教好书”先要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二)创建教学系统设计的价值观。

新体育课程打破了长久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转变成教学实施者,但是教学实施者若不追求、不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难以展开有效教学。

三、体育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

课程改革的理想状态是进入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能够积极反思、革新并形成与课程改革核心精神相一致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计划。但是,与上述改革愿望相反,教学实践的变革总是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师常常会显性或隐性地抵制变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曲解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梳理课程改革的现实障碍,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

在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中,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就是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发现以全新理念设计的体育课程标准,其先进性虽然不言而喻,但在设计上也并非无懈可击。课程标准的设计带有明显的重理论轻操作倾向。

(二)教师的素养与态度。

教师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课程改革成功,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关键因素。

虽然广大一线教师很少公开地“抗拒”课程改革,但是不公开地“抗拒”甚至表面上积极地呼应,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就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改变,更不意味着产生了与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变化。教师稳定守成的“习性”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教师来说,任何一项教育变革最终都是对教师的变革,教师自然要排斥和拒绝。体育课程改革多年,依然存在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正确理解,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较为淡漠,缺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变更。究其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实现教学变革的途径探索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接轨。

体育课程改革,倡导“健康第一”、提倡“快乐体育”,重视“学生兴趣”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于改变“提高学生体质”、“‘三基’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改变“成人化”、“军事化”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个飞跃。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尺度,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传统体育教学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其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体育课程改革,不应脱离实际,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全盘否定,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传统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加强各类培训,激发教师内驱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培训的时机、方式却需要仔细斟酌和周密安排。在培训时机的选择上,应该是“教师培训在先”而不是“与课程改革同步”,有了先期的引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并熟悉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环节。在课程改革实行后,教师培训依然要持续跟进,培训内容可以更多地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培训的方式上,不能局限于各级集中短训,基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内驱力的形成,只有教师形成持续发展和不断践行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转变为教学的实际行动,进而形成自身成长与教学变革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一)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

由于成人教育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即教学过程不像全日制学校必须经历周期较长的学习过程,因此学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不可能学到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会不断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自学应该成为成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首要原则。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未来就业及职业提升的需要。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成人教育,除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突出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是成人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成人教育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就算是传授理论性知识,也是为实践性目的服务的。因此,必须强调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

(三)坚持教学方式多样性的原则

教学方式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教学方式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案、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教学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多样性以及计算机类课程本身的复杂性等特点,成人教育中教学方法应始终坚持多样性的原则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二、成人教育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由理论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探索新方法与新技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授知识变为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由被动听讲变为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针对成人教育学员的地域分散特点和集中授课时间有限的特点,网络教学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能及时更多新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扩展了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习的深度,提高了学习的内涵。在突破传统课程教材封闭性的同时,更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等探究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交流的新渠道,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没有了空间的阻隔,更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同时提高了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网络教学平台是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一个有利工具,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举措。

(四)教学方案的改革

在教学方案上,充分考虑到成人教育学员之间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在思维方式上,注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形象化与抽象化分析的相互变换,照顾到学生基础知识不同的差异,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先了解好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的灌输同一难易程度的内容,而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解和设置不同的实践操作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增加他们学好计算机类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很多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

1.兴趣驱动法。兴趣驱动法可结合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于教学中,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满足不同基础的成人教育对象的需求。例如,对于主动学习性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布置各类阶梯型难度的题目,让学生们通过完成一个个考验,从中得到成就感;对于基础较弱,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可以通过鼓励、课外辅导、由浅入深等方式,先建立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打牢基础,从而进一步深入。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源自问题导向学习,它借助真实的案例连接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合适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案例本身所包含的基本知识,还能让他们将理论学习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转变地位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人教育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是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的体现。

4.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任务驱动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并要结合案例教学和兴趣教学方法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