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矮高粱;早甘蓝;套种;技术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无霜期短,为了充分利用光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热资源,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市在粮菜套种栽培上进行了不断探索,矮高粱套种早甘蓝技术作为粮菜套种的一种新形式,近几年被我市的许多农户所认识和接受。矮高粱具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可用于酿酒、食用等多种用途,尤其是作为粗粮食品,销路广泛,种植效益很好;早甘蓝作为春夏季主要蔬菜食品之一,深受消费者欢迎。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套种作物之一 矮高粱
1.选地
高粱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选择结构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质地和酸碱度适宜的地块。
2.深松整地
秋收后抓紧进行深松整地,以利蓄水保墒,延长土壤熟化时间,达到"春墒秋保,春苗秋抓"的目的,深松深度35cm,深松的同时起好垄,垄距65cm为宜,未及起垅的,春季应抓紧进行顶浆作垄,以防整地过晚春风大散墒影响出苗。
3.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矮杂8号矮生高粱品种,该品种为大穗高产高粱品种,中早熟,春播生育期120d,株高130cm左右,长势强,茎秆粗壮,叶片上举,穗长28~30cm,最长达41cm,穗紧实,红粒、红壳、粒大壳小,不落粒。穗粒重100-150g,千粒重30~32g。抗旱、耐涝、抗病、抗倒伏、抗逆性强。
4.种子处理
(1)选种、晒种:播前精选种子,筛选出无病虫害、大而饱满的种子,晒种3—4d,用50℃的温水浸种6h,晾干水汽后播种。确保播后出苗率高、发芽快、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2)药剂拌种:为了防止高粱黑穗病,可用拌种双拌种,每千克种子用5g拌种双,或每千克种子用2%立克锈拌种剂1—1.5g均匀拌种。
5.适时精播
一般土壤5cm内,地温稳定在12-13℃,土壤湿度在16%-20%播种为宜。我市为5月5-10日为适宜播期,播种量与发芽率和亩保苗有关;发芽率在95%以上,亩保苗在5000株左右,亩播量1.5-2kg。播 3-4cm为宜,播种时要深浅一致,覆土薄 厚一致,镇压保墒。
6.配方施肥
提倡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磷、钾配合,根据地力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好的有机肥2000—3000kg,磷酸二铵20-25kg,硫酸钾5-10kg,硫酸锌1kg。种肥用4-5kg硫铵,种子与化肥开,防止烧种。追肥在拨节期和出穗期各施用一次。拨节期,用尿素5-10kg结合趟一遍地一齐施用。穗肥,可施硫铵8-10kg。
7.加强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出苗后3-4片叶时进行间苗,5-6叶时定苗,减少水分养分消耗,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2)中耕:苗期中耕2次。第1次结合定苗进行,10-15d后进行第2次。可保墒提温,发根壮苗,又可消来杂草,减轻杂草危害,拨节后中耕促根早生快发,增强抗风抗倒、抗旱保墒能力。
8.综合防治病虫害
蚜虫可用10%的吡虫啉5000倍液喷雾防治;褐斑病亩用70%或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预防;黑穗病采用种子拌种进行防治。
高粱忌用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杀虫双、波乐多液等对高粱有害的农药,以免造成药害。
9.适时收获
高粱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此时籽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我市一般在10月1日左右进行收获。
二、套种作物之二 早甘蓝
1.品种选择
选择中甘11、京甘1号、8398等早熟品种。
2.营养土配制
一般由田土、马粪土、草炭及速效肥料配制而成,配制比例:旱田土(无残留农药旱田土)60%—75%,马粪草炭土15%—25%,每立方米床土加入复合肥1—1.5kg充分拌匀待用。
3.种子处理
为提高种子出芽率可用50℃—55℃温水浸种15min,然后自然冷却浸种3h左右,捞出甩干置于22℃—24℃条件下催芽,注意保持湿度,一般36h出芽,待80%种子出芽即可播种。
4.播种方法
将育苗床整平,浇透底水,待水渗下后撒一薄层过筛土,然后播种。播种量每平方米4g左右,播种后均匀覆土8—10mm。为防止立枯病发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土壤杀菌,每平方米7—10g拌于覆土中。温室育苗当土壤温度较高时可采取浇足底水后播干种的方法。
5.苗期管理
出苗前白天温度20℃—25℃,夜间温度13℃—15℃。出苗后适当降温降湿蹲苗,白天10℃—20℃,夜间12℃—14℃;分苗后到缓苗前,棚室内温度白天25℃,夜间15℃,缓苗后白天20℃,夜间10℃—12℃。幼苗2叶1心时分苗,一般分到7㎝×7㎝或8㎝×8㎝的营养钵中,分苗后要浇透水适当增温,缓苗后及时通风防止徒长。定植前5—7d对苗子要进行低温锻炼,使之适应外界条件。
6.定植
5月上中旬定植。定植时打孔浇足定植水,在高粱苗间人工刨坑埯栽,亩栽5000—5500株。
7.肥水管理
定植缓苗后适当控制浇水以提高地温。若有寒流天气,可提前施硫酸铵每亩15—22.5kg,并灌水增强植株抗寒能力。莲座期进行1次追肥,亩追施速效氮肥15—20kg,莲座末期适当控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
8.病虫害防治
软腐病可用敌克松原粉加水1000倍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200mg/kg浓度的药液灌根。黑腐病用农用链霉素200mg/kg6—7d喷1次,防治2—3次。菜青虫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关键词 玉米;郑单958;病虫害防治;广谱抗菌剂;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54-01
徐州市贾汪区大泉办事处地处黄淮玉米区,属丘陵山区,土壤质地为黄土和金黄土,肥力中等,无灌溉水源。气候属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旱,夏秋高温多雨,年平均降雨量800 mm,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局限性。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 333.33 hm2,产量处于中等水平难以突破。田间常发虫害有粘虫、地老虎、玉米螟、高粱条螟和玉米蚜虫[1],常发的病害在逐年变化,20世纪90年代为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随着品种改良和杀菌剂的广泛使用,玉米大小斑病逐渐减轻至不再发生。2005—2009年玉米的粗缩病成为主要病害,2010年以后,由于传播媒介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和玉米播种期的推迟,玉米粗缩病逐渐消失[2]。2011年玉米褐斑病大面积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发生面积达到666.67 hm2以上,发病田率达60%以上,影响产量20%以上。2012年玉米黑穗病高发,发病田率达90%,病穗率达8%以上,影响产量10%以上。这些病害,发病迅速,待发现病害时,玉米植株已经十分高大。办事处农技中心及时发出病虫防治意见,但病害发生常逢多雨季节,难以防治;有的农户采取了防治措施,但防治效果不理想。
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长旺盛时期,也是病害易发期,特别是玉米褐斑病等叶部病害危害严重,同时也是玉米螟等玉米虫害的防治适期[3]。但由于2013年的高粱条螟和玉米螟的发生量很低,没有达到防治指标,所以选择仅施用常用广谱杀菌剂30%三环·多菌灵预防病害。常规施肥方法为在播种前用拌种剂双巧拌种,播种时穴施玉米种肥60 kg/hm2,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750 kg/hm2。
玉米病虫害逐年高发的态势,使农技人员和玉米种植户甚为头疼。而贾汪区由于建设风景区,实施玉米秸秆禁烧和全量还田,大量的玉米秸秆被置于田头或耙入田内,这意味着大量的病菌和玉米越冬残虫积留在田内,成为病害流行和虫害大发生的一大隐患。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翌年玉米病虫害将会更加严重。基于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即病害还未发生时进行了一次防治玉米后期病虫害的试验。主动出击,预防为主,探索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玉米品种为当地主打品种郑单958。试验地点选择分布在不同生产小组的5块田地及其相邻田地,共10块田地,每块地面积为1 333 m2。5块地土壤条件相同,均为金黄土,无灌溉条件。抗病害药剂选用广谱杀菌剂30%三环·多菌灵。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播种时提高穴施种肥用量至300 kg/hm2,大喇叭口期减少尿素施用量至450 kg/hm2,并在大喇叭口期施用30%三环·多菌灵1 500 g/hm2喷雾(A);播种时穴施玉米种肥60 kg/hm2,并于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750 kg/hm2,不施用抗病害药剂(CK)。5次重复,选择分布在不同小组的5块田地进行试验,并分别选择相邻的5块田地作为空白对照(CK)。
1.3 试验实施
播种前选用玉米拌种剂双巧拌玉米种,100 mL双巧拌25 kg种子[4],拌种晾干后播种,兼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播种时按设计量施用玉米种肥,采用机械播种,种肥与种子同时播入土中,与种子间隔10 cm以上,为培育壮苗打好基础。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同时按设计量施用杀菌剂。
2013年9月20日对5块试验玉米田和5块对照玉米田就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害发生情况和产量情况进行统计,并分别对5块试验田和5块对照田的统计结果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2013年气候异常,7月35 ℃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长达27 d,抑制了褐斑病和玉米黑穗病的发生,玉米褐斑病和黑穗病仅为零星发生。但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高发,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病害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0.5~4.0)mm×(0.5~2.0)mm,最大可达7.0 mm×3.0 mm,病斑局限于1个叶脉之间,形似一只只小眼睛。稻田附近湿度大的田块,病斑正背两面均可见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5-6]。病斑积聚连接,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发生面积达666.67 hm2,病害较重的面积达200 hm2,最高影响产量30%以上。但是试验的5个田块病害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均表现良好。小喇叭口期进行观测,处理A玉米苗颜色深绿、叶片舒展,苗体健壮,长势长相较CK明显偏好。处理A玉米的最终熟相较好,叶片深绿,而CK病害发生比较严重,田块远看如火烧般。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和CK玉米病株率均为100%,处理A玉米的病叶率和病斑叶面积比例较CK分别低55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产量较CK高25.9%。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2013年的异常气候因素抑制了一些高温高湿病害的发生,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展同时受到抑制,病害的表现性状较常年有所不同;另外,常年的同期多雨是否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也难以预测;施药方式上如果采用大喇叭口期结合防治玉米螟和高梁条螟采取长效杀菌剂和长效内吸杀虫剂相结合灌心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试验。2013年的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面积达1 000 hm2,这意味着翌年的病虫害大发生的几率较2013年更多、病虫防治的难度更大,冬前的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小麦秋季粘虫发生量较常年高出多倍,危害情况也重很多。通过防治玉米病虫害试验,表明试验田地较常规管理田地长势长相好,病害发生严重程度也明显降低,产量也有所提高,为翌年的玉米病虫害防治用药和采取合适田间管理方式提供了依据。
4 参考文献
[1] 马林广.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7):111.
[2] 周鑫.气候变化对玉米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3(7):70.
[3] 张伟.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2(3):67-68.
[4] 犹永锋.解析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2(11):98.
[5] 张爱武.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85.
关键词:旱田作物;防治技术;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1 高粱黑穗病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上发生普遍的病害,它包括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
1.1 症状识别
丝黑穗病在抽穗后症状明显,病株一般较矮,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粉。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
1.2 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高粱黑穗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米汤拌种);用20%粉锈宁乳油100mL加少量水,拌种100kg,力求混凝土拌均匀,摊开晾干后播种;用高粱专用种子包衣剂进行包衣,不可盲目使用玉米种衣剂,须先做试验后把握安全用量后再用。
实行3a以上轮作,以减少土中菌量,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提倡适期晚播,争取早出苗、出全苗。及时砍倒病株,在灰包破裂之前,将病株砍倒拉出地外集中销毁。
2 向日葵列当
2.1 症状
向日葵列当又称毒根草、兔子拐棍,是1a生草本植物,属双子叶植物,列当科,寄生在根部。致植株矮小、瘦弱,不能形成共盘,最后全株枯死。主要为害向日葵、西瓜、甜瓜、豌豆、蚕豆、胡萝卜、芹菜、烟草、亚麻番茄等。新疆最重,东北次之,辽宁较轻,重者每株寄生140棵列当,一般每株寄生20~30棵。
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种子在土壤中或混在向日葵种子中越冬。当列当种子落土后没有与寄主植物接触,在土中仍能保持5~10a发芽力。列当发生期不整齐,7月初~9月中旬每天均有列当出土、开花、结实。重茬、迎茬地发生多。传播方式:风、水、空气和人为传播。
2.3 防治方法
选用抗列当品种,且油葵品种较食葵品种抗列当;对重茬、迎茬地与禾本科作物实行6~7a轮作倒茬;在列当出土盛期和结实前及时中耕锄草2~3次,开花前要连根拔除或人工铲除并将处理;深翻秋末冬初把列当种子翻入15cm以下;避免人为传播;药剂防治:氟乐灵于播前土壤封闭,如果有条件在向日葵封垅前进行第2次用药,大约播种后1个月用氟乐灵的适宜浓度药液喷洒于向日葵植株以外的地表,然后迅速封垅,避免药剂光解。
3 绿豆根腐病
3.1 症状
绿豆根腐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苗期发生危害最重,被农民朋友称为烂根,根缢缩,干枯,致使地上部豆苗枯死。成株期表现为:根的地下部整个变褐腐烂,表皮层脱落,湿度大时,产生白色绒霉状物,致使整株早期干枯死亡,植株结荚少而小,籽粒不饱满,产量和品质严重降低。
3.2 防治技术措施
3.2.1 农业防治技术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a的轮作,发病率可降低至5%以下。播种期延后,避开低温期,白城地区宜在5月末~6月上旬间播种。播种时保持土壤墒情,必要时要做水种。播种不宜过深,墒情不好地区采用扣大垅种植。除草剂尽量选择苗后用药种类,以防影响出苗,加重病害。
3.2.2 化学防治技术
用含多菌灵、福美双成分的绿豆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或用含此成分的药剂进行湿拌种子,干后播种。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用含恶霉灵、多菌灵、福美双成分的杀菌剂进行土壤处理,效果明显。发病初期用土壤杀菌剂灌根或结合叶面肥喷浇,选用的药剂有恶霉灵、甲霜灵水剂、多菌灵、福美双等。
4 花生病害
4.1 根腐病类
包括根腐病、根茎腐病、冠腐病。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多阴雨、湿度大、温度低及重迎茬发病重。
防治方法:可以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重病田轮作3~5a。增施有机肥、生物复合肥,改良土壤,增强抗病力。种子处理,用适乐时种衣剂包衣,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也可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用强力甲托、3%恶甲水剂或多菌灵和福美双的混剂进行喷浇植株,结合生根剂和叶面以喷雾施药。每7d喷1次,连用2~3次。
4.2 叶斑病类
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焦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气候多雨、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在实行轮作基础上,在病发初期喷施叶面杀菌剂,如多菌灵、白托、多咪混剂等结合喷施叶面肥防治。叶面肥品种要选用含硼钼锌磷酸二氢钾成分或配合腐殖酸成分,效果明显。
5 蓖麻枯萎病
蓖麻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蓖麻生产上威胁大、减产严重的一种病害。从幼苗到成株现蕾开花期均能受害。茎部受害,先有斑,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粉红色霉状物。成株期发病叶片先变成暗绿色,后变成黄绿色,并萎蔫,果穗凋零,不久枯死。有的病株仍能开花结实,还可以长出发育不良的果穗,病株叶片干枯而脱落。
关键词:玉米;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大,也充分的满足了我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病虫害,威胁着玉米作物的产量,这就需要种植人员合理的根据玉米的特性进行种植管理,并及时找出常见的病虫害种类,有针对性的选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1 玉米的种植管理方式
玉米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生长期较短,生长期内要求温暖多雨。玉米耗水量大,如果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就会减产甚至绝收。如果秋季初霜来临太早,玉米在成熟期受冻,也会减产。下面主要针对玉米的选地和水分管理进行分析。
1.1 选地方法
玉米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在多种土壤中生存,但是最适宜玉米生长的土地需具备土层深厚、肥力水平高、具有良好通气能力、ph接近中性等方面的特点。若土层不具备以上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土层的环境进行改善。例如,当土层较厚时,应对土壤进行渐进式耕翻,增加土壤的深度;当土壤中存在铁盘层等不良物质时,需要在土壤深翻的过程中挑拣出铁盘等异物;当土壤层较薄时,应每年对该土地进行垫土,并相应的增加肥料,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
1.2 水分的管理
从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玉米是相对比较耐旱的作物,但是在玉米拔节之后对水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抽丝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在抽丝期过后,玉米对水的需求量也逐步下降。
从玉米出苗到拔节的阶段,植株生长较为缓慢,耗水量较少,虽然在后期对水分有了较高的需求,但是正常情况下也不需要进行灌水。
拔节到抽雄的阶段是过渡阶段,也是对水分需求较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茎叶生长速度加快,作物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大喇叭口期是雌穗发育的关键时期,一般从这个时期开始进行灌水。抽雄散粉到抽丝是玉米对水分最敏感的的时期,如果此时水分供应不足,将会抑制花丝伸长,推迟抽丝,使雌穗无法正常的受精结实。因此这个阶段的灌水是十分重要的。
2 玉米的常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当前最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主要有玉米锈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等,下面将对其防治方法进行阐述。
2.1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在对玉米锈病进行防治是,要选择抗病的品种,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2.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该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一般双亲抗病,杂种一代也抗病,双亲感病,杂种一代也感病。所以在抗病育种工作中,应选择优良抗病自交系作亲本,以获得抗病的后代;其次,要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由于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粪肥带菌。玉米在苗期,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再次,应拨除病苗、可疑苗,拨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末散落前拨除病株,抽雄后继续拨除,彻底扫残;最后,要加强耕作栽培措施,科学的与高粱、谷子、大豆等进行轮种。
2.3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首先要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他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其次,要加强农业防治,尽量在早期播种,避免病害发生的高峰期,并且尽量多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最后,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于生成. 玉米种植管理之我见[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4:274.
[2] 李少昆,王崇桃. 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 中国农业科学,2009,06:1941-1951.
[3] 李林奇. 地膜玉米种植管理初报[J]. 新疆农垦科技,1997,01:10-11.
摘要总结了棉花夏季常见病害如棉蚜、红铃虫、棉铃虫、黄萎病的为害症状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棉花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花病虫害;症状;防治
棉花为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植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各种病虫危害,造成品质下降,产量损失[1]。笔者就棉花夏季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帮助。
1棉蚜
1.1为害症状
棉蚜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组织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油腻),并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2]。
1.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冬春两季铲除田边、地头杂草,早春对越冬寄主喷洒氧化乐果,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结合间苗、定苗、整枝打杈,把有虫苗、虫枝带至田外,集中烧毁。
(2)农药防治。10%吡虫啉50~60g拌棉种100kg;44%丙溴磷乳油1 500倍液、40%灭抗铃乳油1 200倍液、43%新百灵乳油(辛·氟氯氰乳油)1 500倍液、90%快灵可溶性粉剂3 500倍液、20%好年冬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必要时将上述杀虫剂与增效剂混用,可提高防效,延缓抗药性。
2红铃虫
2.1为害症状
(1)蕾、花被害。从花蕾顶部蛀入,蛀孔为针尖状黑褐色,蕾外无虫粪。幼虫在蕾内吃花蕊,有的蕾内花蕊被吃空而脱落;有的不脱落,仍能开花,但花发育不良,部分花瓣粘连扭曲,不能张开。
(2)青铃被害。从基部蛀入,产生黑褐色蛀孔,不久蛀孔愈合,在铃壳内壁形成不规则的突起。较老青铃受害,壳内壁有幼虫钻蛀的虫道。幼虫侵入后蛀食棉籽。被害棉铃遇雨霉烂,被害铃室成为僵瓣。
(3)种籽被害。蛀食虫粪在棉籽内,种仁被吃掉,成为空壳,壳上有虫孔。
2.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可根据气候特点采取不同措施,如东北棉区,可利用低温条件,实行室外或冷库囤棉,以消灭越冬红铃虫。棉仓灭虫,可在贮花前用石灰或泥浆刷平面墙,填平缝隙,成虫羽化期喷80%敌敌畏乳油800~900倍液,隔3~4d喷1次。也可安置3W黑光灯诱杀成虫。尽量在5月前将需要榨油的棉籽榨完,以减少虫源。
(2)化学防治。低龄幼虫期,叶面喷雾好当先25g/L乳油750~900mL/hm2、2.5%溴氢菊酯7.5~15.0g/hm2、功夫菊酯15g/hm2,或西维因1∶250倍稀释液使用。
3棉铃虫
3.1为害症状
(1)2代(蕾铃期)为害症状。生长点被害,幼虫将顶心周围小叶芽为害成缺刻形或孔洞,有细虫粪,叶展开后呈畸形;生长点常被破坏,使棉茎顶部停止生长,从顶部以下几个叶腋处长出粗壮的徒长枝,上面基本不长花蕾,使整株棉花变成只长叶、杆不结果的光杆棉,俗称“公棉花”。顶部嫩叶被害被吃成许多小穿孔。蕾被害,幼虫藏在苞叶内蛀食幼蕾,蛀孔处有虫粪;被害蕾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花的雄蕊、花柱被吃掉;子房基部蛀入为害,被害花往往不结铃[3]。
(2)3、4代(铃期)为害症状。棉铃基部有蛀孔,孔口附近有虫粪,蛀食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部位成为僵瓣,蕾被害症状相同。
3.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利用杨树枝把、高压汞灯、性诱剂等,进行大面积诱蛾,可减少田间落卵30%~50%。种植玉米、高粱诱集带集中灭蛾,喷磷驱蛾都可减少田间卵量。
(2)生物防治。在1、2代卵盛期,可用Bt固体制剂7.5kg/hm2或含1亿个/mL孢子的Bt乳剂7.5L/hm2,加水450~600L/hm2喷洒,3~4d喷1次,连喷2~3次,防效可达80%。也可喷核多角体病毒药液450~600L/hm2,连喷2次效果较好。
(3)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棉铃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赤眼蜂寄生卵、齿唇姬蜂、侧沟茧蜂、绒茧蜂等捕食卵和幼虫,对控制棉铃虫有良好作用。
(4)化学防治法。25%溴氢菊酯1 000~1 500倍液,辛硫磷、敌敌畏1 000倍液,防治3代棉铃虫可选用40%辉丰1号乳油750mL/hm2、25%快杀灵900mL/hm2、5%氯氰菊酯与50%辛硫磷乳油混合喷洒或轮换使用。棉铃虫孵化后1~4d为防治适期,应及时防治。
4黄萎病
4.1 症状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划分为落叶型或称光杆型、枯斑型或掌状枯斑型和黄斑型等。常见为落叶型,该菌系致病力强,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包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仅经10d左右病株成为光杆,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成黄褐色,严重的延续到植株顶部。有时黄萎病和枯萎病混合发生2种症状在同一棉株上显现,但症状常与侵入病原菌种类及数量相关,出现较复杂的情况,可通过剖检病茎鉴别[4]。
黄萎病、枯萎病都可引致维管束变色。黄萎病变色较浅,多呈黄褐色;枯萎病颜色较深,多呈黑褐色或黑色。发病重的棉株茎杆、枝条、叶柄的维管束全都变色。必要时镜检病原即可确诊。常见于6~7月,地温25~28℃最适宜发病,现蕾期始发,始铃期盛发,花蕾期多雨重发。
4.2防治方法
多采用化学防治,可用“可杀得2000”药液500~600倍液(即600g/hm2“可杀得2000”对水300~360kg/hm2)灌根,同时结合“可杀得2000”1 000倍液+“金云大-120”1 500倍液(即225g/hm2“可杀得2000”+150mL/hm2“金云大-120”对水225kg/hm2)叶面喷雾防治。种植前也可选用16%氨水或氯化苦、福尔马林、90%~95%棉隆粉剂等进行土壤熏蒸或消毒。
5参考文献
[1] 张卫红,谢成利.棉花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118.
[2] 刘文红.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对策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