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0 引言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考试不仅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学促教、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改善教育教学效果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在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控制、改进与保证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现状

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大潮下,考试改革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现行考试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甚至在很多方面严重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主要表现为:

1.1 考试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考试的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1,但目前绝大多数课程技能和能力的考核比重仅占考试的30%左右,比例明显失衡。

1.2 考试形式(方法)单一

许多课程的考试仍然基本上是闭卷笔试,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结构尚未普遍形成。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1.3 重期末总结性鉴定性考试,轻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诊断性考试

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期末总结性考试,其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70%左右,这种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课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分依赖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使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电子类专业课程特点,针对实际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分别实施多元化的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2 以数字系统与PLD课程为例的专业课考试改革的研究

本文在课程层面上,针对项目化教学的职业技能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探讨。以数字系统设计与PLD等课程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项目驱动任务为导向,在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多元化的改革,在此基础上,课程的考核也应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并将考核方式多元化、全面化,避免理论考核占大头的情况出现,力争通过改革,使得考核成绩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通过考试的改革,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切实针对我院学生喜欢操作、害怕理论的实际学情,加强实操考核与平时表现的比重,对实操及平时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可根据课程考核标准予以免考,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改善学习风气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在数字系统设计和PLD应用课程的考试改革中,突出技能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70%,期末成绩占30%。课程针对各个单元模块分别设计具体的考核项目。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对每个项目的详细的评价环节(各个项目及成绩按照不同权重给出,如表1所示),最后综合给出平时成绩。

2.1 考核方案改革具体实施方法

该课程计划进行的考试改革重点在于将考核重点落实在平时,课程结束时对于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总评:平时总评成绩累计达到优秀以上(90分以上)的学生,将予以免考,该生的最终成绩即为其平时总评成绩;平时总评累计未达到优秀(90分)的学生,将参加期末考试,该生最终的总成绩为: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考核占30%。

表1 单元项目考核权重分配表

此类过程性考核方式,能够在考核中突出对各个技能点的考察,适用于电子、通信类专业大部分教学内容项目化的课程,例如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线路cad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考核方式、分值比例、是否免考等方面进行调整。

3 总结

通过考试的改革,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有明显的改善:首先,课堂的到课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迟到、早退乃至早退显现有明显下降;第二,课堂上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动手的同时学到了知识,玩手机、睡觉的人减少了;第三,平时成绩的过程化考核,使得学生对每个项目都不敢懈怠,都希望能够获得较好的平时成绩,为期末考试减轻压力;第四,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激励,对改善学习风气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通过考试的改革,平时过程化考核的细化,使教师对学生对各个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哪些部分掌握的较好,哪些部分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

总之,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学改革的实践也需要通过考试改革去促进和验证。

【参考文献】

[1]肖文芳.高职真实性学生评价及其标准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1).

[2]季顺宁,邹传琴.电子信息类专业项目课程考核方法与形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祝国强

摘 要: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思想政治学科改革的“深化”主要表现在那里?如何引导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尽快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从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介绍了思想政治学科改革“深化”的表现;然后从学科层面对《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课 主要举措 成效

作者简介:祝国强,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从2012年下半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遵循多样化、选择性、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等原则,全面深化了从2006年开始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本文试图对两年来思想政治学科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情况做一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一、深化课改的主要思路

深化课程改革是相对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而言的。与2006年课程改革相比,思想政治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这是本着《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关于“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而作出的调整。

1.课程体系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2006年浙江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与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相比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点是:整个学科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全国统一的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不同之处是:浙江省课改把选修课程I划分为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其中,选修IA是列入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I B是列入高考“自选模块”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工C则是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视具体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内容。

2012年深化课程改革后的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下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的体系结构上。《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一改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把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框架,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每一类又细分为若干部分。其中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又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科研究性学习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课程中与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必修拓展课程,必修拓展课程又进一步分为国家选修课程和自主开发选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再分为全省统一要求(包括选修3、选修5、选修2三个模块,由省统一提供教学意见)和不作统一要求(其余模块,不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意见)模块,在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模块中又有进入高考“自选模块”的命题范围(选修3、选修5两个模块)和不进入高考范围之分。

2.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4个模块8个学分,每学期开设1个模块,每周2学时,每个模块的开设学段全省统一。

选修课程:浙江省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把选修1分为选修IA、选修IB、选修ic,思想政治学科对侧文、侧理的学生分别提出如下选修课程开设与学分安排要求:

侧文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A:共设置1个模块,即选修3。凡要进行文科综合高考的学生都必须选学选修IA这一模块,统一在高二第二学期开设。②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③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侧理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和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②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稳中有变:一方面,开设的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学校每学期必须按规定要求开设必修课程,这里的“规定要求”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规定,即要求4个模块在高一、高二每学期各开设一个模块,每周2课时,每学期2学分。另一方面,具体开设顺序的规定不同于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4个模块开设的具体顺序和学段安排不再全省统一,而是由各学校自主确定。

选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取消了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的划分,而是把原来的选修IA、选修IB模块归人至“必修知识拓展”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选修ic模块划入至“必修知识拓展”不作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具体开设学段全省不作统一规定,而是由学校自主确定。其次,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切实遵照执行,另一方面具体的安排、实施则由学校自主确定。

二、深化课改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全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培训。为顺利实施和推进深化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在省级层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培训:

(1)教研员培训。按照统一部署,于2012年暑假组织全省各市、县(市、区)全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建设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以及学科前沿专题等五个部分内容。

(2)骨干教师培训。从2012年暑假开始,用3年时间,组织全省各市、县骨干教师(培训者、业务领头人)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三次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先后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学科前沿专题、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介绍、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必修课程走班制实施典型介绍、微课程与微课制作等内容。

(3)学科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与深化课程改革相配套,从2013年开始,省教研室举行3年一轮的学科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在已经举行的2013年培训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这一疑难问题,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了4所学校交流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规划;二是安排了两位教师现场开设了由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对所开设的课进行了现场说课;三是请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姜根华的团队现场开设了由他们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由姜根华教授结合这节课,就思想政治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四是请一位教师结合由他开发、开设的省精品课程,作了专题介绍,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案例。培训期间,还介绍、学习和讨论了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通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教研员和教师们对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掌握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政策和方案,弄清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了深化课程改革中教研工作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

2.课程开发。为推动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多方面配套措施,如开展普通高色示范学校评比,改进、完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的考核内容,增加普通高中教师评优、评职称的相关条件等。从学科角度讲,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组织或参与了以下几项工作:

(1)编制《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教研室组织省普通高中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组编制各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提供方向性意见。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各类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课程类型及目标”如下表:

“各类课程的内容”部分,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时参考。如“I类:必修课程知识拓展”列举的主题或专题有“就业与创业”、“投资理财”、“消费知识基础”、“产业知识基础”、“财政税务常识”、“经济全球化现状和趋势”、“我国国家机构概况”、“我国派概况”、“我国和世界民族概况”、“我国和世界宗教概况”、“中国文化简介”、“外国文化简介”、“趣味哲学”、“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简介”、“著名哲学命题趣谈”等等。

(2)省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开发建设。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省级层面开展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一是省级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省网络课程评比由省教育技术中心具体组织、省教研室参与,参加课程评审的有学科教研员、高校专家和普通高中著名教师。参加评比的每一门课程必须提供“课程简介”、“开发教师简介”、“课程纲要”、“教材”、“课件”、“作业题”以及“上课录像”等材料,被评上的课程统一放到省教育资源网上,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和教师都可以免费浏览和选用。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批网络课程评选,共评选出了977门网络课程。

二是省级精品课程评选。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参加该项评选的课程经过层层推选,最后由省教研室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2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两批评选,第一批评出了100门,第二批评出了近150门。

以上两类课程负责评审的部门不同,各有特色和侧重点,如果说网络课程侧重于课程的文本,强调课程文本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那么精品课程则侧重于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建立学科培育基地。为顺利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尤其是在选修课程开发方面取得预期成效,普通高中各学科开展学科基地建设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促进了各基地培育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形成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第二,开发、开设了一定数量、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学科选修课程。第三,在省级培训中多次介绍了各基地学校的想法和经验,使其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第四,影响了所在学校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并且影响了所在地区其他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比同时,还加快了所在学校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基地学校普遍开展了思想政治学科专用教室建设。

3.教研活动。从2013年开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研活动把侧重点转向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上,通过一系列活动配合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尤其是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方面有较深入的改革。

(1)课堂教学评比。《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的第一次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就是紧紧围绕选修课程开发、开设展开的。本次评比活动所确定的主题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变革”——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评比活动采取“录像课十录像课展示与自述”的封闭式方式。录像课的课题为知识拓展类课程——“我国的农业”,参评教师可在这一主题范围内选择、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所选内容自主确定上课的具体课题、自编教材、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实施并完成课堂教学和录像。面试的内容和环节包括参赛选手结合录像课展示进行自述、评委提问、对话交流等。本次活动录像与面试相结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相结合、评比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多方面成果:首先,展示了一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创造力。其次,推动了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再次,一些地方和学校直接开发出了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最后,锻炼了参赛教师从开发课程、课程实施到反思教学的全方位能力。

(2)学科调研指导。《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后,思想政治学科参加或组织了多种类型和形式的调研,包括参加由教育厅组织的对各市进行的深化课程改革综合调研,参加由几个学科联合举行的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专题调研,由本学科组织的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情况调研,还有对省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调研,更多的则是结合日常教研活动进行的微调研。通过各种调研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和问题,对成功经验和典型通过一定途径予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研讨寻找对策予以解决,对存在的困难通则过一定途径反映给相关部门。

3.评价考试。深化课程改革如果没有评价考试的配合,其实施和推进将会举步维艰。

(1)明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为了便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更好地安排和把握教学的进度、难度和要求,通过培训和途径让教师们明确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①必修、选修课程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2)学业水平考试。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相配套,同时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其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中的基本要求和不作拓展两个部分,卷面总分为100分,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考试时间为80分钟;学生最多可以参加2次考试,以最好成绩记人档案,允许学生再参加一次未及格学科的考试,作为学业水平考试补考。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不同点之一:*、*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海南、*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海南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二: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海南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广东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广东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海南、*、*、*、*、*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三: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共同点之二: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年*、*,2009年*、*、*、*与*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省20*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与*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同点

不同点之一:*省、*省、*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省自20*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

*省20*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不同点之二: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等省市实施全部科目考试,考试科目覆盖了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11个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其中,*省2009年高考还明确要求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C等级或补测合格,方能被二本及以上院校录取。大多数省份都鼓励高校在高考分数相同的考生中,优先录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A等级多的考生,而*、*等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则实施部分科目测试。

*省的学业水平考试称之为基础会考,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文史类、艺术类的考生须参加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理工类、体育类的考生须参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会考。其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

*省20*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科,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科(文科必测历史、理科必测物理,再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一科),剩余的5科为必修测试科目。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录取时对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且7科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6A且技术合格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

不同点之三: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除了*省20*年高考针对不同类别的院校设置不同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门槛、*省2009年高考实行分类测试与分批选拔之外,*省2009年高考积极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在将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批准试点的高校,可划出一定招生比例,试行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高校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的选拔办法;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确定适当招生比例,依据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与院校测试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招生选拔模式的改革。

*市2009年高考方案规定:“本市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试行自主招生,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校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被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参加高考。”

教育部指导意见为高考改革明确方向

20*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各省份制定与调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该指导意见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界定为:“促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促进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

具体地说,该指导意见将本轮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为以下三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

各地要加快建设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份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切实做到可信可用,逐步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以及为高校招生选拔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统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再其次是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选拔录取模式和方式改革。

高校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养; 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方案;现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38-03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教师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新时代的职教师资应该是在专业理论上具有宽厚的基础,在专业技能上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特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职教师资培养,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英国的“能力本位”等理论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高校就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改革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培养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已形成品牌。然而,面对复杂的生源,如何结合自身特色,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方案,如何更好地“在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课程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作为学科专业“一体化”课程之一,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此,一些高校教师尝试采用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也有教师探索了项目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还有一些高校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虽有许多指导性、框架性的研究,但却缺少全面、具体、有效的改革和创新。

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如何适应学校办学定位。我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并重,不断培养学生的职教师资素质。

2.如何衔接其他专业课程。《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课程以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为基础,与电气控制等课程紧密相连,如何有效衔接各门课程,使其并不孤立,也是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源。我校生源多样,包括高中生源、技校生源、高中加技校生源,学生的基础不一、知识结构差异性较大,需因材施教。

课程改革思路

(一)改革目标

结合学校“动手动脑”的办学特色,以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为目标,实施《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课程改革,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德国FESTO自控教学系统,集成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

(二)研究思路

确定机械专业液压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建构液压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以典型系统设计与分析为主线创新教学设计,研究制定教学大纲、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现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技能培养,加强与企业的互动联系,构建一个具有层次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多样性,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研究内容

探索面向职教师资的机械专业本科液压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

改革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设计 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和我校的实际,逐步调整教学内容,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注重结合本学科的新发展,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融入生活实例和综合设计实验当中,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依据课程目标,以典型系统设计与分析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研究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的课程执行方案。

创新教学方式,研究教学手段 在研究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师资素质。

尝试现场教学,研究实践模式 利用液压与气动综合实验室的德国FESTO自控教学系统和相关专业技术软件,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尝试现场教学法,并研究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实现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课程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情趣,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液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丰富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平台 完成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课程网上共享平台开发,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程改革执行方案

(一)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中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多结合生活、工程中的实例,使液压“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学习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理论知识不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对知识追根溯源,认识科学知识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动态;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清楚认识课程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时,应综合运用传统讲授法、现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1)课堂教学以板书为主线,充分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辅之透明教具帮助学生理解。(2)注重启发与互动,开展专题讨论,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及拓展等教学互动环节将原理与应用融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教师素质教育。(3)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第二章液压泵、第四章液压控制阀、第六章速度控制回路采用现场教学法,利用FESTO磁符号在黑板讲解、FESTO Didactic设备进行演示教学,以实验教学课件、元件视频课件、FESTO Didactic液压透明教具等为辅助媒介。现场教学可改变学生厌学的状态,实现理论与实际的高效融合。(4)通过“在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实践教学包括FESTO FluidSIM液压与气动仿真软件操作、实验和综合项目三部分,以FluidSIM仿真软件为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设计、分析、仿真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平台。(5)设置“液压设备的应用与发展”、“液压元件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等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液压与气动系统功能需求,认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点。

(二)教学方案

下面以铣床工作台进给液压系统分析为例,探讨设计课程具体的教学执行方案。

1.提出项目要求:液压缸A为夹紧缸,与夹具一起固定在铣床工作台面上;液压缸B用机械结构与铣床工作台相联结,带动铣床工作成快进—工进—工退—快退的工作循环。

2.知识点分解:该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液压泵,液压缸、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调速、换向、锁紧、速度换接等典型回路等。

3.设计方案制定:系统组成包括夹紧系统、工作系统;夹紧系统采用进口节流调速、压力锁紧与换向阀典型回路;工作系统采用速度换接典型回路;两缸顺序工作循环可采用不同控制方式的顺序控制回路等。

4.运用FESTO FluidSIM液压与气动仿真软件进行设计(见图1)。

由以上的分析过程,制定教学的具体执行方案。教学执行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如高中生源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基础较好,实践技能方面基础较弱,而技校生源学生理论知识方面基础较弱,实践技能方面基础较好,生源不同知识点的侧重不同。以技校生源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能力培养目标五个方面给出了部分教学执行方案。考虑到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在液压泵这一章增加了建立数学模型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将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知识能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具备职教师资的基本能力(见下页表1)。

结语

以“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为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的课程改革思路与改革路线,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现场教学等方面给出了职教师资的培养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典型液压系统分析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学习局部的知识点,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抓住知识总线,该教学方案已经在卓越师资班0911和1011两届学生的教学中执行,教学效果良好,课程改革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健民.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晓蕊.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建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82-186.

[3]郑春荣.德国教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7):51-53.

[4]陈丰,夏显明,郭亮.“项目教学法”在《液压传动与控制》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6):55-57.

[5]李丽霞.引进FESTO自控系统改进高职实训中心实验教学[J].实验室科学,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