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农村工作简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范文第1篇

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

1、今年已完成的项目有2个,总投资300万元

(1)秦家房绿色蔬菜园已及市场建设项目。与唐山市丰南区鼎新蔬菜加工厂合作,引资100万元,在秦家房村建设蔬菜集散地和蔬菜园已,此项工程现已完工。

(2)白灵菇生产项目。依托狼窝沟行政村的温室大棚,积极与外地有关技术人员合作,2004年已栽培白灵菇30万棒,进行可行性试验,并取得初步效益,今年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由北京佳明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栽培白灵菇120万棒,共计资金200万元。

2、正在实施中的项目有1个,总投资500万元

天津军事运输学院在我乡二台背村,兴建长青脆片脱水蔬菜加工厂,日产量达400公斤的脱水生产线和大型蔬菜贮藏库,具有既能错季冷藏,又为生产脱水蔬菜储备库的双层作用。预计一期场房建设工程100万元,二期地下冷藏恒温库建设工程投资20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内部机械设备100万元,总投资500万元,目前已征地立项,土地和城建部门出了预规划书。现已清理场地,清挖基础已开工。

3、正在争取的项目有4个,预计总投资600多万元

(1)我们和县生态办联系,拟立多种经营项目,依托天津军事运输学院的长青脆片脱水蔬菜加工厂,立省级多种经营中带有龙头企业性质的项目200万元,现正在可行性研究,因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所以我们有信心完成争取资金项目。

(2)奶牛小区、沼气池项目,通过国家扶贫协会会员段留成与上海和日本一些公司合作建中小型沼气池,条件是由银行作为担保,由上海方面出资在两个奶牛小区建两个200立方米规模的沼气池,沼气由奶牛小区受益,沼杂、沼液由上海方面加工成肥料或饲料,销售收益归上海方面,预计投资300万元。

(3)黄花坪行政村,三个自然村,自来水入户项目。由国家扶贫协会会员段留成联系资金预算23万元,前期实测,预算已经完成。

(4)在推进现有1家莜面方便面厂技改扩模的同时,力争促成万全一家莜面系列食品加工企业到油篓沟乡投资建厂,在207线兴建一个占地20亩,集莜麦收购、面粉加工、方便食品开发为一体的购销加工企业。以此带动蔬菜、马铃薯、莜麦的生产。

二、基地建设情况

就全乡所处的城郊坝头区位优势和业已形成的重点产业看,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努力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做文章。

1、发展思路。坚持提高质量和壮大规模相结合,重点抓了“三畜两菜一薯”基地建设。“三畜”即牛、羊、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顺应禁牧舍饲政策,稳步发展奶牛规模养殖业,适度发展黄牛育肥和养羊业,大力发展规模养猪业。“两菜”即蔬菜、甜菜种植基地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扩大两菜种植面积。“一薯”即马铃薯基地建设,重点抓好种薯繁育和食用商品薯的生产。

2、2011年基本情况。我乡是蔬菜种植重点乡,全乡30个行政村,种植各类蔬菜7895亩,共涉及16个行政村,蔬菜种植500亩以上的园区有:二台背、玻璃彩、义合美、开前堡、深湖洞、秦家房、马梁坡;蔬菜种植200亩以上的有:狼窝沟、喜顺沟、东坊子、西水、兴隆村、膳房堡、唐贡洼。我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井兴水,大力发展水浇地,逐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强化绿色品牌意识,大力推选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积极开辟销售渠道,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全乡蔬菜的顺利销售,增加群众收入。今年,义合美村的500多亩蔬菜在3-4天的时间内全部出售,共收入120多万元,为全乡的蔬菜种植开创了典型,树立了模范。近年来,虽然全乡的蔬菜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全乡的农田水利设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明年蔬菜种植将突破一万亩。

全乡甜菜种植面积8455亩,其中,500亩以上的有喜顺沟、深湖洞、兴隆村、王家湾。200亩以上的有大山尖、河西、东坊子、大宏沟、膳房堡、唐贡洼、义合美、秦家房、银沙贝。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加强,甜菜的发展规模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依托我县糖厂的优势,充分利用农田基础设施,甜菜基地建设将逐步扩大规模,各村都要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加大科技投入,逐步形成特色。马铃薯种植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乡各村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逐步形成规模。

全乡共种植马铃薯14770亩,近几年来,全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引进新品种10多个,逐步发展了大水泉、东坊子、义合美、喜顺沟等马铃薯种植园区。

全乡紧紧围绕发展效益型畜牧业这个中心,加大改良力度,科学引导,强化园区建设,逐步推动奶牛产业规模化、优势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与市场密切对接,奶牛小区现存栏409头,年产奶量818吨,全乡奶牛共栏2101头,奶牛养殖重点村有3个,其中膳房堡村奶牛存栏275头,唐贡洼存栏126头,狼窝沟奶牛存栏106头,由于受市场的影响,今年奶牛发展有所缓慢,但总发展趋势是奶牛数量不断增加,随之要在各养牛专业村建设奶站配套相应设施,方便群众,解决群众卖奶难的问题。

3、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兴产业。依托“一退双还”、长城旅游线路开通,城郊坝头区位、传统种植业,重点抓好饲草购销加工、旅游开发和有机裸燕麦、食用菌开发和以马铃薯蔬菜为重点的仓储业建设,以此弥补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缺失,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4、抓好专业大户的培育。专业大户是引领农村经济的“排头兵”和“种子队”,在促进特色产业形成发展、优化品种结构上,往往具有“扶持一户,带领一村”的作用,是广大农民看得到、学得来的样板。作为乡村两级必须给予重点帮助和扶持,促其不断升温。就全乡的目前产业发展重点看,应着力抓好“两菜一薯一菌”种植大户、奶牛和猪养殖大户、马铃薯仓储大户、农畜产品加工贩运大户、饲草饲料种植购销大户的培育和建设。其中,兴隆村支部书记秦景贵种植蔬菜18亩,年收入7万多元。大宏沟村村民赵庭荣,搞饲料加工,养猪12头,年收入4万多元。大洼村于利军靠养羊发展致富,养的60只羊,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膳房堡贺美英成为全乡的养牛大户,养牛50多头,年收入10万多元。通过有效的服务、贴息贷款支持一批本地种养典型大户壮大生产规模;通过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专业户

三、中介组织建设情况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保险;试点;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2-0060-03

海南省在实施农业保险试点一年多的时间里,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农业保险的主体框架,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保费支出逐月递增,试点险种、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在试点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重视不够,部分群众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缺乏自愿投保的积极性,试点险种、规模还不能满足海南农业生产、农村群众需求,缺乏巨灾补偿准备金和再保险机制等问题。因此,积极探索海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促进海南农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海南农业健康、稳步的可持续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现状

(一)农业保险的主体框架初步建立

农业生产过程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海南省地处热带,台风、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海南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呈现高风险性和弱质产业的特征,注定了起到有效分散和转移风险作用的农业保险项目的“准公共品”性质。因此,海南从试点开始就采用“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成立了3个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共同体,即种养业保险共保体、渔船全损保险共保体和渔民海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共保体。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主导和财政补贴支持,人保海南省分公司市场化运作和共保体各司其职的“两翼齐飞”主体框架格局。农业保险试点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海洋渔业,既有大宗农副产品、特色农业产品保险,也有农业财产保险和渔民人身保险。

(二)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保费支出增加较多

海南省于2007年7月20日开始实施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保费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截至2008年9月末,保费累计收入2255.45万元,比年初增加1234.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3.56%,保费支出从试点初期的零星支出以后逐月维持持续增长势头;保费累计支出1009.98万元,比年初增加839.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81.7%,综合赔付率为44.78%,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保险试点险种、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是险种从试点之初的7个增加到2008年的10个,即在橡胶树风灾保险、香蕉风灾保险、生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渔船全损保险、船东雇主责任保险、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结合冬季瓜菜生产需要,增加水稻保险、尖椒保险、长豆角保险3个险种;二是试点规模和试点区域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从44.6万亩(头、艘、人)增加到163.6万亩(头、艘、人),试点范围从16个县市扩展到全省各市县和农垦系统,其中香蕉试点范围从2007年的澄迈、乐东两县扩大到2008年的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乐东6个市县。试点险种、范围及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费收入、增强农业保险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功能。

(四)农业保险试点已实行保费补贴的标准

橡胶风灾保险根据参保者承受风险能力的差异,实行差别保费补贴。其中,农垦参保自缴90%,省级财政补贴10%;民营参保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尖椒和长豆角保额、费率、保险责任及合同条款由省农业厅与保险经办机构协商制定,报省农业保险试点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其保费由参保者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香蕉风灾保险、生猪保险、渔船全损保险保费由参保者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渔民海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船东责任保险由船东为所雇佣渔民每份自缴80%,省级财政补贴20%。

二、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有待加强

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7月17日印发《2007年农业保险试点方案》,决定年内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并由省财政厅设立农业保险发展资金,预算16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展。但是由于一些市县的领导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到位,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部门和领导甚至认为农业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事情,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推动的项目,因而,组织和宣传力度不够,采取措施不到位,协调组织解决矛盾困难不主动,导致部门试点地区农业保险试点开展工作成效不明显,偏离了试点工作的初衷。

(二)部分群众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缺乏自愿投保的积极性

农民投保意识不高,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虽然试点期间,省级财政对农业保险费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补贴,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性质,保险公司出于防范风险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制定的保费率依然偏高,而高保费率又令部分农民买不起保险,因而压制了部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影响农民自愿参与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从而形成越参加农业保险损失越大的不合理的尴尬局面。

(三)试点险种、规模还不能满足海南农业生产、农村群众需求

虽然试点险种和规模较试点之初都有一定的增加和扩大,其中保险险种得到进一步丰富,但是险种数量依然偏少,试点规模相对较小,很难覆盖到具有海南特色的种养殖业。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养殖专业户迫切需要推出诸如:鸡、鸭、鱼险、海洋水产险及奶牛险,部分农民盼望着芒果险、花生险、西瓜险、大豆险、荔枝险等险种的出炉。如2008年4月份发生的一号台风“浣熊”,据统计共造成海南省131.3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21.3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6.42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03千公顷(其中荔枝、西瓜等经济作物受灾严重);水产养殖损失6000吨,直接经济损失3.37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52亿元。由于试点险种未有荔枝险、西瓜险及海洋水产险等险种,灾民受灾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和慈善部门的救济,农业保险在这次台风灾害中未能发挥出很好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功能,因而难以满足广大瓜农、果农、菜农及养殖户的需求,导致试点工作效果显现不明显。[1]

(四)缺乏巨灾补偿准备金和再保险机制

海南省属于农业大省,全省840万人口中大约有540万人口居住在农村,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农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例为28.9%,可以说农业占据了海南省经济的三分天下,农业发展好坏关系到海南的稳定格局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海南属于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缺乏巨灾补偿准备金,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农业保险就会出现超赔现象;一旦出现较大范围内的重大自然灾害,靠保费收入及积累来赔付,很可能就是杯水车薪,这就要求农业保险必须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同时,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再保险机制,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的转移和分散。但试点过程中,尚未建立巨灾补偿准备金,也没有安排再保险机制,农业保险经营等于将风险都集中到了政府身上,不利于农业保险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促进海南农业保险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

由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提供公共品服务的部门―政府部门需要肩负着这个责任。各市县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陈成副省长在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支持发展农业保险的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已经成立试点工作协调机构的市县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新增试点的市县、单位要抓紧成立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农业、畜牧、农垦等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人员,涉及多个部门要设置内部工作小组,做好上下对口工作衔接,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试点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认真协调落实农业保险试点的各级财政补贴,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积极部署2009年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推动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二)广泛营造氛围,提高农户参保意识

农业保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宣传动员是关键。宣传动员工作紧紧围绕农业保险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意义、步骤、运作机制、保险费率、补助标准、理赔手续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农户的参保意识,变“要我保”为“我要保”,提高农户参保的自觉性。一是利用广播电视、专栏、宣传车、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保险试点的重要意义,讲清责任和利益,使农民认识到农业保险是“花小钱、保大安”的最科学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方式,增强保险意识。二是在试点市县召开动员大会,人保海南省分公司派员参会指导,详细讲解农业保险条款,使广大农户明确农业保险政策。三是集中办理参保手续。为方便农户参保,加快出单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人保海南省分公司对重点市县乡镇采取约定日期、集中办理的方式,加快参保手续办理进度。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增加农保险种的有效供给

财政补贴是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WTO的《农业协议》规定,农业保险是“绿箱”政策之一,对农业保险进行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是WTO规则框架下每个成员的权利。一方面海南在保险试点之初就制定了各个险种保费的补贴标准,保费中参保者自缴70%,省级财政补贴30%,但保费对一般的农户而言还是偏高,相当一部分农户因为买不起保险,望保险而却步,压制了他们的保险需求。如果财政补贴加大对保费的补贴力度,将财政补贴占比提高到50%,尽量减轻农户的负担,就能激发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提高保险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试点保险险种只有10个,险种种类比较单一,许多养殖户和农户想买保险而试点险种中没有他们想要的险种,造成了有需求而无供给的尴尬局面。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开发新险种,增加农险市场的有效供给,满足广大养殖户和农户的迫切需求,增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四)建立巨灾补偿基金,构建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

一方面建立巨灾补偿基金有利于实现“以丰补歉”,有利于试点模式的转型,稳步促进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巨灾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筹集:一是政府注资,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列入公共财政体系,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补贴并划入巨灾补偿基金。[2]二是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部分盈余滚动积累。三是资金运用收益。政府巨灾补偿基金管理部门可以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前提下,对资金进行运作,资金运作收益划入巨灾补偿基金。四是税收优惠返还等。另一方面,各经营主体按照商业原则向再保险人购买再保险,分散自身风险。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发展。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增强经营主体的内控机制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的经营亏损建立再保险机制,建立再保险的业务关系,再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方式代行国家支持农业保险的职能。[3]通过建立巨灾补偿基金和再保险体系,有效分散了政府、经营主体及参保人的风险,对农业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农险长效机制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成.陈成副省长在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J].内部情况通报,2008,(41).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范文第3篇

总体要求

着眼于构建新型“三农”服务体系,加快镇政府职能转复,强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作用,科学界定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功能齐全、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运转高效协调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三农”服务中心,全面提升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建设标准

进一步整合乡镇经济技术服务和政务服务资源,把农业服务中心、计生办、国土地规划所、司法所、综治办、室、财政所、社会事务办等单位整合一起,从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土地流转、证照办理、合同管理、法律咨询等方面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服务场所规范化。按照集中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办公条件,沿街面一楼办公室及二楼办公室(约平方米)设置必要的门店式服务窗口,做到布局合理、清楚、规范、环境整洁卫生、各服务窗口对服务事项要通过制作办理规程,便民服务卡和服务流程图等形式,公开事项名称、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办理条件、收费标准。每个服务窗口要本有统一标识,一名工作人员,挂牌上岗。

2、服务设施规范化。配备功能完善的设施、设备,做到“六有”,即:有一个醒目的“乡镇三农服务中心牌子”;有一套办公设施,县布局规范、整洁美观;有一套完整的办公设备(有电脑、CED电子显示屏、服务热线、电话、打印机、档案柜;有一套内容比较丰富的服务资料;有一套齐全的内业资料(服务台帐、工作简报等);有一个群众意见箱,力求实用、科学、齐全。

3、服务内容规范化。整合乡镇经济技术服务和政务服务资源,对所有可以进入服务大厅的服务项目、人员做到统筹合理,从办证服务入手,拓展农业科技、信息、营销、农资、劳务、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村财委托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咨询等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进与村级服务网络联接,对乡村干部、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农村实用人才等进行整合,扩大联动范围,探索在村一级建立综合服务站,提高服务水平。

4、制度建设规范化。遵循“便捷、高效”的原则,建立着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AB岗制、一次性告知制、预约服务制和办件响应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规范运作,做到制度上墙。

5、运行机制规范化,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将集中在镇政务公开专栏内所有服务办理流程通过各种形式公开,并分别设立业务咨询、投诉举报专线电话,受理群众咨询,接受群众监督。对能在办公场所内直接办理,面广量大的事项,应尽量单独设立窗口对外直接办理,做到即收即办;对不能当场办结,需要审核、论证的申请项目,要明确告知所需材料、费用和承诺即时办结;对需要两个以上(含两个)所站审批或上级主管部门办理的项目,由主办窗口牵头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对办件数量少的事项,可实行预约服务或上门服务等慧值班响应机制。

组织实施

1、组织领导,为保证我镇“三农”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经研究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此项工作落实。其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赖有尧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范文第4篇

1、加强综合部门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委要求,大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增强其在组织协调、指导服务、政策研究、督查考核等方面的职责。市编办根据**市农村工作实际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结合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研究提出市、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机构强化意见,将其作为党委工作部门,单独列入机构序列,进一步扩充增强职能,调整增加编制。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各镇(包括涉农街道)成立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内农村政策贯彻、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具体工作,切实构建起全市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和统筹推进的完善网络体系。

2、加强领导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重中之重”要求,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力度,倾注精力。市成立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负责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指挥部署。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分别为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现代农业、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农村改革、固本强基七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和各工作组组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工作,各工作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推进。各农村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别明确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同志,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体制,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联动、同步开展。

3、加强相关部门建设。农口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换职能,增强素质,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形成职能明确、职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交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体育局、环保局、规划局、旅游局、金融办等部门要从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出发,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成立或明确一个以上专门处室负责农村工作,并配齐配强熟悉农村工作业务的人员,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人做、见实效。

二、完善研究决策机制,确保部署科学严谨

4、进一步健全调研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农民呼声,确保工作开展最大程度地符合地区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发展要求。要围绕事关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精选一批课题,通过自主研究、联合研究、项目招标等多种方式,通过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决策部署水平。

5、进一步健全会商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要切实想方设法及时研究解决。对不能独自承担、需要其他工作组或部门协助或联合研究解决的,要及时通知其他工作组或部门,进行集体会商,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思路,推动问题解决。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要及时告之相关负责的工作组和部门,推动问题获得有效解决。

6、进一步健全决策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自身无权决策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决策,作出部署安排。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定期决策部署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决策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开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完善规划调控机制,加大引领导向力度

7、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的龙头工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推动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加大新市镇、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联动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8、科学完善农村规划。研究制定《**市农村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切实明确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坚持现实性、前瞻性、合理性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做好各项规划之间的科学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积极强化专家论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提升规划的科学论证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

9、精心实施农村规划。按照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以大建制镇推动新市镇整合,以大行政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以“新城、新市镇、新型社区”为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加强规划与区划的对接工作,加大建制镇、行政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促进镇村布局体系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按规划有序推进所有保留村庄的整治改造,积极开展规划政策创新试点,允许按规划重建或新建住房或配套用房,打造宜居宜人村庄典范。

10、严格管理农村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中确定的基本程序审批各类规划。各级政府不得随意变更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干预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并作为公共决策、调控手段和实施项目的重要依据。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农村规划全面落实。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全过程实行公示制度,广泛接受各方面监督,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规划的实施到位。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强化发展资金支撑

11、完善财政投入制度。市财政部门加紧研究制定“财政投农资金投入使用评价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投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提供参考依据。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地区和各相关部门、各级人大和政协定期对同级政府开展财政投农情况的督查和检查活动,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财政投入全面及时足额到位。

12、完善金融投入制度。鼓励支持外地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银行发起创办村镇银行,加大对已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强化为农服务、实现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步伐,努力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全覆盖。建立健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各(市)区均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再担保机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村意外保险、财产保险、农机具保险、农民房屋保险等涉农险种。制定完善对合作组织、村级扶贫、农民创业等特定主体的信贷投放考核激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13、完善社会投入制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切实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本着“政府引导、有效扶持、自助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农村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外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增强智力支持

14、加大政研合作力度。着力开展市、市(县)区两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政研合作,加快探索地方政府与合作院校联手共建的有效机制。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围绕技术推广、培训教育、机制研究、挂职锻炼等主题,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各类合作活动。坚持将政研合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整体之中,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人力、科技优势,着力破解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不足和建设机制不活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成高效农业、传统村落改造成新型社区、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农民。

1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结合实际积极创办“产学研创新中心”、“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服务载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改善、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综合改革等方面,每年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按照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推广社会化的定位,加快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16、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围绕能力提升,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突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等培训内容,使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都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农村人才保障工程,推动市(县)区、镇、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切实满足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六、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17、完善工作例会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并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每年选定一个以上主题召开专题推进会,交流各地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体研究推进工作,共同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8、完善统筹协调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农村改革发展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牵头部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牵头部门,及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组织推进、共同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强化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做好上下左右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互促互补效应,提高推进效率,扩大综合效果。

19、完善促进创新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和市各涉农部门立足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围绕规划建设、就业保障、公共服务、两个置换、组织合作、金融扶持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强研究,加强创新,及时制定出台有助于破解难题的鼓励性、优惠性、配套性政策措施,切实为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注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和探索实践,深入总结、积极推广基层的成功做法、有益经验,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采取更加灵活的工作措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20、完善结对共建制度。在强化政府自身作为的同时,积极坚持多方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力强化部门结对、村企结对、村村结对工作,推进市各相关部门、工商企业、经济强村继续发扬结对帮扶薄弱村的优良传统,对经济发展薄弱村加强结对帮扶,切实通过扶助困难户、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农民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帮助薄弱村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七、完善督查考核机制,促进工作全面落实

21、突出督查考核重点。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的督查考核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年初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达的目标任务书和制定的相关工作意见确定。督查考核要全面察看各市(县)区、各部门落实和执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完成农民增收等重要综合指标、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支农项目及资金、推进“三农”工作体系建立等有关情况。

2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市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工作组、市级有关职能部门的督查考核活动要围绕提升推进成效,积极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工作督查要实行综合和专项、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农村科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组的专项督查活动每半年分别至少进行一次,督查中要深入开展“三查三看三比”活动。工作考核要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季度进度检查、年末综合评定相结合。切实通过有力的督查考核活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进目标全面完成。

23、公开督查考核结果。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情况将定期通过全市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公布。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地区(部门)自评、地区(部门)互评、群众测评等方式综合确定后,由领导小组排定名次,按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广大群众监督评议。考核结果同时上报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作为部门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和领导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八、完善奖励问责机制,充分激发工作动力

24、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选配制度,切实抓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中熟悉农村工作干部的选拔配备,十分注重从农村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机关,建立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加紧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镇级领导干部的激励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年轻同志到村帮助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农业农村工作简报范文第5篇

一、加大力度,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搬出原址办公后,新添置了7台电脑、一台传真打印机,配备了办公桌椅和沙发、茶几等,办公条件大为改善,办公效率明显提高。二是软环境建设。今年继续争取县委、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拿出200万元强力推进和实施,并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对乡镇现代农业发展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占目标任务的0.5%。今年月和月,新进了文秘、财会专业本专科学历的干部职工三人,单位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趋于合理。通过对单位内部重新分工和制定目标管理制度,进行责任分解,引进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深化了单位内部改革和制度建设,单位面貌大为改观;另外,通过与乡镇农科教中心(农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督促了乡镇农科教中心(农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稳步推进。

二、积极而为,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

县农科教办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中心工作,注重实效,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方案,稳步实施三大培训。一是职业技能(阳光工程)培训。认定了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县农业机械化学校、驾校、县农广校()、县教研培训装备中心等五家单位为培训基地。各基地已培训学员2491人(含乡镇农校培训941人),完成全年培训1550人目标任务的160%。终审享受政府补助人数为1443人,发放政府补助金908480元。实用技术培训。已完成对22个示范村、18个扶贫村、10个合作社4223人次的培训,超额完成市下达示范、产业、扶贫村培训3200人次的目标任务。全县各乡镇开展实用技术自主技能培训19537人次(含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培训),全县全年合计培训24648人次(含创业培训888人),完成全年培训24000人次目标任务的102%。现场发放畜禽养殖、农民工维权、淡水养殖等培训资料近6000本;辣椒高产栽培、油茶种植技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治等资料近2万份。全年实用技术培训配备资金达到47.5万元。农民创业培训。已在乌山镇、格塘乡、高塘岭镇等10个乡镇实施,培训888人,完成全年培训800人目标任务的111%。年,县农科教办被评为省市农科教结合工作先进单位。

三、真抓实干,农民教育培训措施稳健。

(一)制定培训方案,提供政策依据。

县农科教办顺应省市农民教育培训要求,对接省、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制,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年初,“望城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已更名为“望城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县委办、县政府办文件形式下发到了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保证了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延续性。制定了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和农民教育实用技术培训通知文件,争取了政策文件的出台,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氛围。

一是分发文件通知。通过年初召开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县农科教办将工作方案和实用技术培训通知文件分发到了农民教育培训成员单位、乡镇农办、省市级示范乡镇农科教中心(农校)以及示范村、产业村、合作社等受训单位,以此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覆盖面和知晓度。另外,办内干部职工人手一份,利用下乡村、进合作社培训的契机,进行培训政策的宣传和阐释。二是加大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加强了与市、县电台的联手,及时宣传报道我县农科教结合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动态。全年对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已报道六次。三是撰写《农科教结合工作简报》。通过撰写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工作简报,及时准确宣传报道了县乡农民教育培训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动态,重点宣传推介了成功经验。全年共向上级领导和乡镇报送简报12期,计500份。

(三)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今年继续与县新农村办、县委远教办、旅游局、妇联及农口相关培训单位共12家联合行文,组织专家讲师团有条不紊下乡村、合作社对全县广大种、养、加大户开展集中技术培训;与县阳光办联合,选取和组织了70名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到省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创业设计、实践操作等内容的免费学习和培训。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县农科教办继续加大了与县农业局的合作力度,从年开始已全面接管阳光工程,全年农民教育(阳光工程)专项培训资金配备达到101.92万元。三是农民创业培训,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就业服务局进行了培训资源整合。

(四)强化审批补助,工作求真务实。

1.职业技能(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基地要求经过严格的审批、公示程序后才予以确认,认定的培训专业要求有较好的就业前景。继续建立了跟班联校制度,明确联系人及其责任,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注重团结合作。受训学员经培训基地初审、县农民教育培训办联系人复审、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审核合格后,学员补助实行阳光操作,由县财政将600元、1360元、300元不等的三类培训补助费直接拨付到学员家庭“一卡通”户主账户。

2.实用技术培训。年初,县农科教办以传真培训摸底通知和电话告知乡镇农业主管领导和农办主任的方式,切实了解和掌握了农民的培训需求。同时,要求农口各局及旅游局、妇联上报全年培训计划,统筹安排,纳入全县实用技术培训范畴。实用技术培训通知文件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日程安排,明确了培训内容、时间、地点、授课专家、受训单位联系人,并建立起了学员签到、专家签字、受训村、协会负责人签字盖章较为完备的培训档案资料。

3.农民创业培训。一是由各乡镇负责抓好创业培训学员的组织工作,由县农民教育培训办、农科教办督促、指导实施;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放培训资料,组织创业培训老师授课。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时间确保了分别不少于5个工作日和15个工作日,并要求提供培训的详细档案资料。二是学员培训合格,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颁发创业意识SIYB证。县农科教办明确创业意识培训受训合格学员中有30%以上的学员有新办工商营业执照,创业技能培训的合格学员中有80%以上的学员就业,方按培训学员500元/人的标准拨付工作经费给培训单位;三是对新办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的学员可提供2年5-8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四是对创业者遇到的任何问题,将有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答疑解惑,为创业者及时快捷提供创办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等服务。

四、高标准建设市级示范性乡镇农科教中心。

两个农科教中心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农科教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能,增添了硬件设施,强化了服务功能。丁字镇农科教中心争取镇财政10万元,对办公楼进行翻新,并添置了课桌凳椅,办公条件大为改善。今后,镇财政将每年拨付2万元作为办公经费,乡镇农科教结合阵地更为稳固。镇农科教中心争取了镇政府支持4万元,增添了32台电脑和课桌、投影仪和电视机一套,课桌椅100套,培训服务功能大为增强。镇村和社区、镇村和村级教学点也充分发挥了培训服务的功能。年,丁字镇职业技能培训265人,农民创业培训60人,实用技术培训1960人次;镇职业技能培训312人,农民创业培训120人,实用技术培训1650人次。在年度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中,丁字镇和镇分别取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五、继续打造农民教育培训特色服务。

一是做好“科教阳光”创业富民平台的信息服务。近200户移动手机种养农户被扩充纳入到平台之中。全年,“科教阳光”创业富民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向全县六类种养农户对应群发短信近11万条。

二是做好农科教110电话咨询服务。全县第三批农科教110挂牌对象600余户已落实到位,农科教110作为我县为民服务的绿色通道,今年新聘请了牲猪养殖中青年专家左剑波,农科教110专家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作用更加凸显。全年六类专家每人每天平均接听电话5个以上,种养产业户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三是做好创业富民科技小分队下乡指导服务。扩建了科技小分队队伍,省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牲猪养殖专家左剑波和本县镇园村的田秀才—蔬菜种植大户朱松林被吸纳充实到队伍。全年创业富民科技小分队专家已12次深入示范村,为252户产业农户和农科教“110”挂牌户进行上门现场指导咨询服务。

四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网站和QQ群网络服务。通过农民教育培训网站,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县乡农民教育培训和农科教结合工作动态;通过QQ群,各乡镇农业主管、农办主任以及农科教中心主任(农校校长)或工作人员及时收录了县农科教办有关通知、公告和文件精神,真正搭建起了全县农民教育培训信息交流的平台。

六、加强项目建设和指导,稳步实施项目。

一是搞好项目申报和立项。根据市办要求,3月底—4月初,县农科教办通过调研摸底,在全县乡镇中组织选取了7个项目上报,其中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项目4个,农科教中心建设项目2个,农民培训项目1个。二是加强项目实施和管理。召开了三次项目管理负责人会,具体指导项目立项、申报、初验。由于项目实施单位是有农校的乡镇农科教中心,项目单位负责人是乡镇农科教中心主任(农校校长),项目实施基础好,各项目单位都是按申报书稳步推进和实施项目。11月初,我县实施的市农科教结合项目顺利接受了市办、财政、科技、教育的检查。三是项目实施预期效果良好。7个项目共投资144.924万元,其中申请支持资金77万元,自筹资金77.924万元。丁字和农科教中心定位于市级农科教中心进行建设,我县农科教结合阵地更加稳固,农科教中心(农校)进一步彰显了培训和服务农民的功能。生态绿壳蛋鸡养殖示范推广项目带动了周边11户农户发展养殖生态绿壳蛋鸡295只;乌山“农大哥”水稻测土配方生物肥示范推广项目改善了米质,提升了市场品味,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桥驿小龙虾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通过对小龙虾自繁自养,每亩纯利可达3200-4000不等,格塘野生甲鱼养殖技术推广项目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四是严格项目资金拨付。市农科教结合项目资金到位后,我办将严格按要求及时拨付到各项目单位,做到专款专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七、搞好调查摸底,开展课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