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一、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围绕基本原理指导选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发现捕捉问题,因此确定选题时应注意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学科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到高一思想政治课《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的关于牛蒡价格探究的小栏目。这一探究主要是围绕着牛蒡价格的涨落是怎样影响药农的生产活动展开讨论的!从而得出价格的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原理。在教学中,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我适时地提示全班的同学举一反三,在身边有没有相关的例子?几个农村的学生立即反应:“2009年云霄的特产水果枇杷价格暴跌的现象!”我进一步发问:“为什么会出现枇杷价格暴跌的现象?产生这样的现象会不会出现什么影响?怎样才能减少枇杷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这个问题引起了绝大多数的同学的共鸣和大讨论,从6年前的3・28枇杷节后的大规模种植到2009年果贱伤农等等现象纷纷地提出了自己的各个角度的看法,就此我及时地引导学生确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关于云霄枇杷价格暴跌现象的探究》并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实践,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果园,采访果农,走访了物价局、民政局、政府相关领导。加深了对枇杷现象的了解以及如何利用价值规律为我们服务原理的理解。在结题中不仅比较深入的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了枇杷价格暴跌现象的原因,更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在对政府防止“果贱伤农”问题所做出的相关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得到了良好的研究学习效果。可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与教材密切相干、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立好课题,能使学生在加深对原理理解的基础上,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引导学生选择有特色的研究主题

抓住热点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确定研究主题。课题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但指导不能变成包办,尽量避免成人化和功利化。由于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的一项课题,因此难免很多学生选题时角度过大,过于空谈!例如有些学生选择“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虽然也是社会热点重点问题,但是课题内容的难度不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即使结题也是通过上网查查抄抄资料,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也形不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这时老师更应当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关注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现象,比如2010年我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广泛开发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针对我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选择了“打造光电之都――云霄发展光电产业的现象分析”等题目。学生抓住了身边耳熟能详的经济发展问题,既能从发展光电产业对企业、农业、就业、经济的积极影响去分析研究,又能从消极影响带来的不利因素及其对策去分析研究。研究题目确立后,他们积极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访问、调查、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等。针对发展光电业问题,他们选择了“工业立县和保护资源”“光电产业的发展对云霄经济的影响”等角度,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取得如何开发光电资源、发展光电产业中又可能出现哪些破坏资源的行为、要采取怎样保护措施等实证资料,论证了发展光电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辨证思维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学生敢于探索、调查,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观点,又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辨证思维能力。

三、结合德育的目的进行选题指导

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学习的同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选择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密切相关的课题,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贯穿了德育的目的。例如“对网吧经营管理和规范的建议”“中学生的消费观”“中学生早恋现象”、对“校服”的思考、“学生对考试的看法”等课题。这些课题都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成长过程关系密切。这些都是以往在课本或学校里对学生再三进行教育的内容,由于是被动教育,感受不深,甚至被有些人当成耳边风。而现在是学生自己在研究中去认识,不仅受到的教育深刻,而且,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其辨别是非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2008年,云霄县开始设立公交车路线!县城的公交车成为了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但是运行一年来,伴随着各种道德、经济、习惯、交通的问题接踵而来。我的一组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确立了《云霄公交车现象的探究》,学生们亲自跟访了几路公交车,并采访了公交车的司机、交通主管部门,并对车上的乘客进行了调查采访。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和体现,并且对公交车上的道德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公交车的管理和对云霄人们的生活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针对道德风尚,劳动报酬,路线的改革和基础建设投入等方面对相关部门和乘客群众做了建议和倡导!这一课题也取得了十分优秀的结题报告,获得了多项评比奖项!

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血清白细胞介素-18; 急性冠脉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Level of Interleukin-18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CHEN De-rong,HE Hao,JIANG Jun-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4):141-14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plasma level of interleukin-18(IL-18) with develop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Methods:The peripheral blood concentrations of IL-18 were measured in 63 patients with ACS,37 patients with SAP and 20 healthy patients by ELISA.The aspects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were analyzed.Results:IL-18 1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CS group than in those of SAP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Interleukin-18;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theroscler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Chang’an Hospital in DongGuan, DongGuan 52384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9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因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或血管痉挛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是心内科急症之一。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占据有重要作用,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性介质的分泌对破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完整性均发挥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IL-18)就属于炎症反应中发挥中心作用的多效能炎症因子[1-2]。本研究拟通过分析IL-1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ACS和危险分层提供无创敏感的炎性标记物,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心内科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患者100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58~73岁,平均(62.8±5.0)岁。经确诊,依照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的CHD分型标准,将100例患者分组为:(1)急性冠脉综合征63例(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2)稳定型心绞痛37例(SAP组)。所选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心肌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合并有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确定无冠心病者50例(正常组)。各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组者分别于住院第2天、健康体检者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2 ml,ACS患者抽取肘静脉血前注意不得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静脉溶栓药,注入ENTA-2Na抗凝管后,离心,分离血清,置-70 ℃低温冰箱内冻存,采用ELISA法作血清IL-18检测。应用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灵敏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ACS组血清IL-18水平与其他两组的比较 从表1来看,ACS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SAP及正常组比较,P

2.2 血清IL-18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为分析血清IL-18与冠脉血管病变支数间的关系,对冠脉造影后的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重新分组为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分支数组。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的IL-18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其中单支病变组血清IL-18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P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包括UAP、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局部和全身炎症是导致粥样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血管闭塞的主要病因。IL-18是新近发现的多效促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可促使巨噬细胞表达基质金属酶,阻止胶原蛋白的合成,诱导分泌IL-6、IL-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动脉粥样硬化因子。有文献报道称,在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病变中,前体形式pro IL-18或活性形式的IL-18均呈高度的表达状态[3],且有数据表明,IL-18 mRNA在不稳定斑块中的含量较稳定斑块高出3倍,可能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和斑块不稳定状态的重要刺激因素。

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外周血清IL-18水平在ACS组中明显增高,较SAP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的部位可能斑块稳定,炎症反应相对较小,故血清IL-18水平变化不明显[6]。

综上所述,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高度相关,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判断ACS患者的病变程度的重要炎症标志物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为ACS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绍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理论与实践最前沿[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9-51.

[2] Hartford M,Wiklund O,Hulten L M,et al. Interleukin-18 as a predictor of future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10):2039-2046.

[3] 谭洪勇,张金国,刘向群.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损伤程度与血清hs-CRP、MCP-1、TAT及IL-18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1768-1769.

[4] 许承斌,柴晓文,李晓燕.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与幽门螺杆菌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8):2139-2141.

[5] 霍志芳,陈魁,阎西艴,等.冠心病患者血清趋化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5):717-719.

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体育教学 特征 应用

一、前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懂得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教育界是培育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地位。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的人才基础。因此,对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一种以提高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习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它指的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就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三、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体育教学需要研究

研究性学习可能充分发挥学习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性,不但获得了体育的知识,增强了体质,而且获得了体育的方法,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此外,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通过实践增强研究和创新意识,体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非常适合于进行研究,体育是需要研究的。

﹙2﹚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

以往体育教学中,学习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被动地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就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和老师共同探索,对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非常有益。

2、开放性

体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首先,在空间上,它是在一个开放的场地进行的;第二,学生所处的位置是动态的;第三,学生在体育课中扮演多种角色: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录员、记时员等。在这些角色中,学生可以获得多种体验和知识,这也是在其他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

3、过程性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一些虽然先天身体素质差,但是对体育很感兴趣的同学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喜欢体育但是讨厌上体育课,甚至转而讨厌体育。这对体育教学来说,损失是惨重的,教训也是深刻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结果,但更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育的感受和体验,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参与过程评价。也就是说,学生的研究过程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这无形中给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以极大的鼓舞。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步骤:

⑴确定课题,确定目标。教师必须事先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水平,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同进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这是实施的关键。选题好坏,直接影响到实施效果。好的选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坏的选题不但会导致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失败,而且影响学生对体育研究性学习和体育学习兴趣。

⑵小级独立分析和研究,教师指导,帮助。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推举出组长、记录员、总结发言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举的课程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要领导组员制定研究方案,并不断地鼓励组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要认真将每一位组员的发言记录下来。

⑶形成研究报告,小组和个人总结。研究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个人进行总结,小组进行总结。

⑷结果展示,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可以促进课程研究。其他组的研究成果可能对本组的研究是一种启发,可以取长补短,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提高研究的质量。

⑸评定成绩,总结整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小组根据讨论和组间交流的资料进行总结,确定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整理成有条理的了言稿,为总结发言人在全班汇报时提供素材。

⑹汇报结果。在前面四步结束之后,应该说整个研究过程已经结束,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组的成果,可以组织一次汇报会,可以在同一堂课进行,也可以在下次课开始时进行,这样可以起到复习的效果。

﹙3﹚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⑴同学的学习过程要从接受性向主动性转变。接受性学习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间接的,它以重复为特征,再现人类已取得的经验,不导致新经验和新知识的获得;而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学生个体创造体能的充分挖掘和个体的张扬,获得的是直接的经验,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

⑵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但这并不说明教师可以放弃传统的传授教学方式,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需要向学生说明的问题还是要通过讲解的方式进行,否则就将陷入一个极端的误区,对于体育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⑶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削弱,而更多地意味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组织和指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从更高的层次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在知识结构上不断优化,开阔视野,成为复合型的新一代教师。

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研究性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自我鉴定意见

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组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是2001年立项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2003年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