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内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26-02

在现代教育中,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样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也紧跟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积极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教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的策略上也更加注重根据教材的人文内涵的特点来制定,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就是这样的教材。对人文性以及其教学策略,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时代的一些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采用上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才会培养出富有人文内涵的人才,也才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1.对教材中人文内涵及其有关内容的理解

1.1人文内涵的涵义。人文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即人文素养,是指各种优秀的、健康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观等,具体说来,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维护,对自我关怀的关切与追求等。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再像以前那样作为第一要求,而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也务必要求以体现人文性为宗旨。

1.2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特点。与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同,在人文内涵方面,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的积累,语文素养属于人文内涵的范畴,因而学习语文或者使用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其本身就要求进行人文内涵内容方面的教学。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正确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是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订的,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理想价值、人文关怀等。第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内涵方面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不再像以前大多是课文的教学,现在教材的编订更加的科学、合理,有人文性。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教材由课文、习作、练习、口语交际、主题活动等几方面组成,在内容上,既有文章,也有古诗、故事等。

2.注重培养小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性

2.1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树立从小就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理念,对小学生来说,就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会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把握住新时代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文特点,从而成为对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有用的人才。

2.2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诚然,在现在主要考核方式还是笔试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为近年来考试内容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对语文学科来说,更加突出了对学生人文内涵的考核。但是这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其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主要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以其教学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在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内涵,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误解,认为小学生心理智力发育还不健全,不要过早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或者是人文内涵的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就算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小学生也可能理解不了,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影响了其它内容的教学时间。这些都是认识不到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不重视人文内涵教学的体现,同时在教学策略上也没有特别地进行设计。

3.2在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策略上没有积极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策略上没有积极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说明的是其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教学策略上失误。一些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培养小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教学策略,往往舍近求远,不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4.如何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教学,提高其教学策略的水平

4.1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虽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全面,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人文内涵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可以结合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的内容来教,例如使用动画、插图,学生自己动手作画的形式等。

4.2要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就要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利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每个单元后的主题探究活动、口语交际,以及小学语文特有的语言表达方面的教学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冯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及其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12)

[2]刘春.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主题类型与教学策略研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道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44-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中,“道”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范畴,也是当代大学生不断探寻和追问的重要概念,毫不疑问理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根本上厘清“道”的基本内涵,这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上也是有益的。

一、何为“道”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的最初含义为具体的道路。《易经》中“道”字,先后出现四次。《尚书》《诗经》《左传》中,“道”亦是常用词。《易·履卦九二》说:“履道坦坦”,意为行走的大路平平坦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道”字都是“行”中夹一“首”,指人行走于道中,这是“道”的最初含义。《说文解字》中也讲:“道,所行道也”。老子哲学充分吸取了《易经》中把天体运行的轨道称为天道,把人行事所遵循的法则称为人道的思想,首次将“道”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提升为作为万物本原、始基之道,把具有控制、支配功能的道生发为具有化生功能和本体性质的道。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皆围绕其所创设的“道”而展开,这对“道”无疑是个重要突破。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以往所说之“道”皆为可道之道,不是“常道”,而“常道”才是他自己所要言说之“道”。按照《老子》的观点,我们既无法闻其声,亦无法观其形(寂兮廖兮),所以这种言说是极不容易的。“道”不是某物,它无形无象,无法感知。“道”没有具象,以潜藏方式存在,只能意领,不可言说,一旦说出,便失却其本真,勉强用“道”字称呼,也只为方便起见。“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超越了我们的感觉知觉,但它并非空无所有。“道”是物,是浑然一体之物,是真实的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是一实有的存在体,但又不同于某一具体的存在物,它不是某物,而是一种潜在的存在,人们无法凭借感官而感知,因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既是精细微小的,又是广大精深的。它没有具体物象,但它的确是物。它广大无边,无法用一种形体去界限,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总之,“道”是最广大、最精微、最普遍的存在,这个在宇宙间唯一的、绝对的实有的存在体,它本身是永久常存的,其“先天地”而存在,亦即无始而存在。天地不能久,唯道能久。“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它“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不因外物变化而变化。它亦非固定不变,其“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道”是一个变体、一个动体,世间万物皆因“道”而持续在“变”、在“动”。“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因它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道”时间上可以无始无终,空间上可以无所不在。“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即作为天地万物普遍的永恒的内在根据,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可能性和创造性,“道”不是某种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形式,而是形而上的永恒存在的非物质实体。

二、“道”统“有”“无”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它所创生。“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道”是一切存在的始基,是“万物之宗”,生,是“道”的功能,它生成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生发者,具有无穷的内驱力和创生力,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皆为“道”之内驱力与创生力不断生发的一种显现。

老子在第一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第四十章中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都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有”“无”这一对概念是仅次于“道”的,而且是处于连接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万物”的关键性位置。

“无”在帛书及通行本中,其繁体字为“無”。“無”字,在上古时期与人们试图和不可感知的神灵相交通的乐舞密切相关,因而这个“無”,不等于没有,只是无形无象,不可感知,“無”是“有而似无”。老子哲学中的“无”,并不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的否定,它是宇宙最初的本源,是“道”作为虚名之神时的命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在老子看来,万物纷纷纭纭,但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始基,而始基之处,呈现虚静的状态。可见,这个始基即是“无”,故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体现“道”作为始物之小。由此看出,“无”为万物最初的始基,它是“虚”状的东西,有静、“小”的特点。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这一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混沌的东西,为天地之母,它就是“有”。

“有”是“道”作为生养之神时的命名,可直接产生天地万物。“有”不再如“无”般虚旷,它是“纯有”,是对“万有”的抽象和超越,是“道”在形而上的显现和展开。“有”,“周行而不殆”,有动、“大”的特点,故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可以体现万物之归终,展现万物之边界,显示道体之大,是道所生发的“一”“二”“三”之总和。

“无”和“有”似对立又相连续。“无”蕴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包含着无限之“有”;“有”是潜在于“无”中之“有”,是“无”中之“有”。“无”不是世间万物中的客观实体,它总与人相关,是生命本真存在的境界。“无”是“道”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无”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老子对本体存在的深切体悟,它是一种自明性的存在,任何指称不但对它毫无意义,而且只能是对它的破坏。“无”是对“道”的一种无言的呼唤,是一种否定的积极力量,它是以保护“有”之真为最终归宿。“虚”和“静”都是“无”的特征,虚之动的出发点是“真”,静之归的落脚点也是“真”。虚是以“无”为出发点向“有”的着陆,静是以“有”为出发点向“无”的复归。虚极而动,动极则静,没有“无”,“有”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有”,“无”变为无本之木。从“无”现万物之始,从“有”现万物之回归。“无”非空“无”,由“无”而“有”,“有”非空“有”,“有”终归“无”,不可持“有”而忘“无”,亦不可持“无”而弃“有”。“无”与“有”相反相成、相互转化,集中体现了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赋予了事物以完整的意义,老子本体之“道”就是通过“无”与“有”的相互生成、相互转化进而获得了一种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无穷无尽生命力。“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和“无”统一于“道”之本体当中,“有”是万物之母,“无”是“有”的根源。“无”与“有”的统一即为“道”之本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体系研究》(GBC12111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

2.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德邻.“无”在——论老子“道”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5.牛方玉.释老子“有”、“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6.余爱妩.试释《老子》的“道”、“无”、“有”、“一”[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05)

7.张敏.论老子之道——人的内在生命呼唤[J].运城学院学报.2003(06)

8.张新水.论老子之“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之统一[J].兰州学刊.2005(03)

9.王晖.论老子哲学的“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第3篇

1.医卫工作职业的要求

医卫工作职业的要求是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又一意义。卫生学校招生与其他中职学校一样,对教学对象的招收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学生有初中毕业证,即可免试入学,这样招收学生将面临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学生为文化素质更是难以得到统一。从医卫工作职业的要求出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呼唤具备人文素养的高质量人才是大势所趋。

2.有助于卫校自身发展

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还表现在有助于卫校自身发展方面。中职卫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要想取得有利的发展地位,必须基于人文教育开展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称为是卫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探索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中职卫校语文教学水平,使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深厚的人文修养,在了解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的基础上,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挖掘教材,丰富人文教育内涵

挖掘教材,丰富人文教育内涵是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中职卫校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数为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对于这些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积极加以利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等,丰富人文教育得到内涵。如在学习《祝福》时,对于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应略讲,要让学生意识到这样一种悲剧美的审美体验,赋予人文教育更深层次的思考,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道德和品质。

2.重视阅读,感悟人文精神世界

重视阅读,感悟人文精神世界是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好的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性情,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安排学生阅读语文课本时,应重视学生的非功利性阅读,也就是说不以完成课后习题、课后讨论等为目的的阅读,而是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内在动力去阅读,与此同时,提供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其中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感悟人性哲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强化写作,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强化写作,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也至关重要。写作是更广泛的表达与交流,在强化写作,通过写作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中职卫校的语文教师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给孩子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写,少搞命题作文和文体限制。其次,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内心世界为写作的逻辑起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写自己,多写“情”、“义”、“真”、“美”,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4.加强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

加强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对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也必不可少。对中职卫校语文教学而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要课内外结合地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在具体做法上,语文人文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接近自然、观察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教育才具有本质上、终极意义上的价值。同时,学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只要我们走进了生活,就会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内涵 语文教育 人文素养

引言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大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只有在大学生拥有充分而良好的思想内涵的情况下,才能为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高校教学资源、在不影响其他课程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是人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属于广义上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一部分。而高校语文教育的作用,除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技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1]而大学语文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其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就必须针对大学生在思想内涵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进行功能再造。

一、大学生思想内涵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而过度强调专业教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非专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思想内涵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缺少思想内涵发展必需的人文知识的积累

具有充分而良好的思想内涵的前提是大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假如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论述一无所知,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根本不可能的;假如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就很难理解革命先烈们舍生忘死的为国家为人民不惜牺牲的崇高精神。而正是由于对人文知识积累的缺乏,很多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很多不良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缺少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现代中国的苦难史正在逐渐远去。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其出生乃至成长的时间均处于中国几个世纪以来最好的高速发展阶段,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缺乏感性的认识,再加上西方在世界上掌握话语霸权,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种宣扬国家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的蛊惑。这种缺乏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不屑一顾,对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毫不在乎。

(三)个人中心主义严重

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意识的缺乏。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行广泛的分工合作,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不同的分工环节之中。要使分工获得必要的效率,个体就必须有相应的集体意识,保证分工的同时使合作顺利展开。但是对于个人中心主义的大学生来说,集体对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因此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很少考虑集体的利益,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是不尊重关心他人。个人中心主义因为一切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所以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尊重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因而在与人交往时显得冷漠而自私。个人中心主义严重的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对其思想进行矫正,必然会导致其受到集体和周边人群的排斥,从而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四)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要想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具备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是必要条件。缺少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必然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困难时畏缩不前,从而使其遭受相应的挫折。而这种挫折的产生又进一步增强其畏难心理,最终导致其一事无成。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就不可能面对困难时再接再厉,更不可能养成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缺少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最终等待这些大学生的只能是浑浑噩噩地虚度一生。

二、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功能

(一)增加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学语文教育必然涉及到对其使用的文学素材的理解和讲述,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很多相关的人文知识。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其文章本身就将三国时的部分历史进行了简单而精辟的叙述,而且对里面出现的很多人物和事件的表述,要理解和讲述清楚的话,学生就必须对三国乃至汉朝的很多人文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必须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清楚的认识。因此,语文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技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其思想内涵中人文知识积累不足的缺陷。[2]

(二)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很多语文教育讲授到的经典文学作品,都创作于国家繁荣的巅峰时期或者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前者的典型如盛唐的诗歌,后者如中国近现代,都产生了很多足以流传千古、并为大学语文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或描述祖国山河的壮丽、人物的风流,或抒发其对祖国深沉的感情,或表达为祖国富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在文学艺术欣赏中受到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情感的感染,自觉抵制对西方盲目崇拜思想的干扰,将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3]

(三)培养其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网络之中,并且作为这个网络的一部分而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谅解是这一网络正常运作的墙体。因此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大力赞扬的美德,由尊重他人延伸开去,就必然涉及到与处于同一集体的其他人团结协作的问题。因此,尊重他人是产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而集体主义思想则是尊重他人的逻辑结果。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深刻体会到作者所代表的社会对自私自利的深刻厌恶以及对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真情赞美。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遭遇,与语文教育中作者的价值观相印证,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尊重他人美德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

(四)促进其坚韧精神的形成

大学语文使用的文学素材中,很多都涉及到励志的论述和相应的故事。这些论述和故事往往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或多或少的类似之处。如三国时期“非复吴下阿蒙”的典故,讲述吕蒙少年时无所事事、受人鄙视后发奋努力、终成大器的故事。还有少年周处为祸乡里、在乡人劝说下除“三害”、成为一代名将的故事等。在学习这些文学典故的时候,对比一下类似吕蒙和周处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少年时或无所事事或为祸乡里但都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流传千古的美名,作为新时代具有相当现代知识基础的大学生,有什么理由不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更好的成绩呢?只要不懈努力,自己也能像这些励志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养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语文教育的功能再造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就有必要针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其功能再造。

(一)明确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重要任务的地位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前提,是明确思想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虽然说语文教育本身必然会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若不明确其思想教育的任务,这始终只是语文教育产生的附带作用,无法将这种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将思想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而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使语文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内涵的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而不仅仅是附带的行为。

(二)在语文教育中增加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

语文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其使用的文学素材才能最终发挥出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素材具有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实现这一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适当增加此方面的文学素材的内容。尤其在大学课本中课文的编选方面,因为语文课的讲授基本都是围绕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因此要在大学语文课本中适当增加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而对那些缺乏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素材,除非在语言艺术方面有特别的必要,否则尽量不要选取。另外,对大学语文教育中列出的必读课外书籍,也有必要向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学经典倾斜。

(三)增加对文学素材背景资料的讲授

语文教育中很多文学素材本身包含的内容并不足以将其表达的思想充分展示,而必须结合其背景材料。与之相对应,这些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思想内涵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需要对其背景材料进行相应的理解和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要想充分体会其表达的思想,就必须对其中包含的典故进行相应的了解。大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作者力图表达的思想的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其思想内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佐湘.加强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7(06).

人文教育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决定作用,在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开展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有思想误区。我们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渗透,一方面与当前时展需求相呼应,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新型全面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更好生存适应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针对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人文素质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教学开展下对人文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学习领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塑造形成稳重内在的优良品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反战观,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人文亲挂。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教学陈旧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力求营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新型课堂氛围。体育教学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念,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冲中收获自身个人相关经验积累。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

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白清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实施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故而,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开展进行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人文教育潜在价值,提升强化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充分凸显展示人文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开展进行过程中注意有关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吗,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文教育,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利用适当符合学会说呢个的教学方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效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知识填鸭灌输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按部就班的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长期以往,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开展。新型高职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设计构建相关教学开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制定科学学习目标以及正确选择布局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人文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体现强调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教师应当熟悉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具体针对展开制定具体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人文教学内容要丰富

单调的人文教学内容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对科目学习兴趣,影响具体人文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应当丰富人文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推动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教师应当在制定合理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相关技能水平入手从而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当前体育人文素养及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现状处于低迷状态,教师应当做好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环境构造。

(三)从各方面实施人文教育

开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人文教育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培养,挖掘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将人文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开展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教育大背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有着不容小嘘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应当端正认知态度从而真正重视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好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应用于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国家建设新型全面人才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作者:周佳斌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