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改革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03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虽然和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通的。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促成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地球、月球和其他天体化学成分中化学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及星际空间简单化合物的发现,为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类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的事例,不胜枚举。由此说明,为了全面培育现代公民的科学素质,化学教育不可或缺。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化学促进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基于对物质构成及稳定性等的了解,化学实现了对组成和结构极其复杂的天然产物的人工合成,使得某些源于动植物的珍贵资源,可以由简单易得的化学原料进行工业化生产,人造橡胶、胰岛素和青蒿素等的全合成仅仅是其中的个例。合成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新物质,则是化学所独有的特色。所有这些成就,都源自出于化学家的实验室工作。此外,和其他基础科学相比,化学更注重物质的个性,个性的发现、识别和鉴定已成为实验化学家的主要工作。虽然近年来理论化学方法得到了长足地进步,但是所得结论仍然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验证,从而说明了化学仍然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这就确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既然对理论推导或科学假设的验证,通常由科学实验来完成,那么为什么又要承认科学实验所得结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且把这种认识视为科学素养的最重要内涵?兹以化学为例,物质的性质,不仅决定于它固有的组成和结构,还要受到所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的影响。试以大家都熟悉的水为例,水的沸点依气压而变,同时也和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数量和性质有关;水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灭火剂,但是在遇到赤热的炭或金属钠、镁时,反而会因为分解产生氢而助燃。这些现象说明,只有在能够影响它的众多因素可以固定或忽略不计时,对物质性质的描述才是确定的。而对某些因素的固定或忽略,就可以成为科学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那就是“物质体系的性质是多因素的函数。”
以上的表述可以借助初等代数中的不定方程来阐明。利用一个类似于像x+y=8的方程,就可以得到上面的结论。因为要求解这个方程中的x,只有以下几种可能,即:① y有固定值;②已知x和y之间的“关系”;③假设或已知在给定条件下,y可以忽略不计。显然,①和②意味着增加了一个方程,不定方程已经转变为正规的二元一次联立方程,只有③才是符合求解不定方程的一种情况,显然③所要求的前提条件本身就包含着不确定性。对于影响因素很多的化学反应体系,基于产物所作出的结论,是在严格控制多项条件下得到的,其中也包括若干被认为可以忽略的因素(如很多实验是在对大气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大气对实验的影响一般认为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并不都有严格的实验证明),参照上面介绍的那个不定方程,读者应当很容易发现科学实验和它的相似之处。综上所述,科学实验的结论(或由此推出的理论)一定存在着不确定性,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发现实验结论或科学理论的不确定性,并设法减少或去除不确定性的探究性思维和实践,是一切科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绝对正确的唯一答案,可能只存在于目前的习题、考题和竞赛题之中,它着重于已知的,其实并不完全的科学知识,因而难以起到帮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科学的作用。
2 化学实验体系三要素
一个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教学实验,都 可以归纳为:作为实验对象的物质体系(若目的在于探究化学变化过程,也可以称作化学体系);适当的仪器装置和必要的安全措施;合理的实验步骤和规范的操作技术等三个方面。虽然三者不可或缺,但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等同的,而是依次递减的。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认同这个看法。既然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学习或探究的目标决定了化学体系的选定(如考虑试剂易得且反应具有典型性;影响反应过程的因素较少或容易控制等。对于中学化学实验来说,还要着重考虑实验者安全和是否具备处理废液等所需条件等);化学体系选定之后,使用什么样的仪器装置也就大致确定了;实验步骤决定于所选定的化学体系和仪器装置,如何安全地、有序地完成实验,决定了实验者操作技术的规范程度。只有这样来认识化学教学实验,才能真正体现出为什么化学仍然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和为什么学习化学一定离不开实验。也才能够做到通过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和教学实验、探究性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
不必讳言的是,现在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因为实验体系来自教材或教参,使得实施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第二、第三两个方面,化学体系的选择反而成为次要甚至被忽略,于是除去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某个实验现象的印象外,学生受到的教育仅仅侧重于某种仪器装置的认识和基本操作训练带来的科学作风培育。化学学科本身教育的缺位,是很多老师认为黑板上“做实验”也并无不可的原因之一,也是中考高考试题中出现花样翻新的种种实验装置设计的诱因之一。
3 实验教学改革要从实验预习开始
对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评价虽然未必相同,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在化学教育界却早已达成共识,可是近年来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不高已成为一个无容讳言的问题。虽然课程内容变化和应试压力的影响、化学实验学时较少、实验经费不足以及缺少实验室辅助人员等问题确系客观存在,但是实验教学改进方向不明、教学价值模糊,以至于师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明显衰退,则是一个更为基本的原因。为此,新颁布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不仅明确规定了8个必须完成的基础化学实验,并且把化学实验定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这是我们思考并实践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依据。
在研究物质世界时,化学学科着重于物质的个性,通常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为切入点。因此探索现有物质和设想中的新物质的合成方法(包括分离、提纯和鉴定)便成为化学所独有的研究课题。特定物质合成与分析方法的积累和不断更新,使得化学合成与分析方法成为化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文献。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无不来源于此。这种情况和中医验方汇编对中医教学的作用非常相似。一般情况下,医者在设计和制定处方时,验方通常起着基本框架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用于诊治时,通常要求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甚至当地当时的气候等,对验方内药剂及其配比进行适当地增减,亦即力求更加符合患者的“个性”。能否做到恰如其分,和医者对每味中药以及组合成方剂后综合药性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只会照方抓药和只能熟记大量验方的人,不可能视为合格的医生。与此相似,只会按照实验讲义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没有明确的探究目标,不能主动地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基本概念相联系,从而使自己对化学的理解得到深化(即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等理念的落实),即使操作很规范,实验过程很顺利,也不能认为是一次高质量的科学实验活动。因为仅仅按照实验讲义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完成的实验活动,如果只能落实于所谓“动手能力”(即使对科学习惯的养成有利,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提示和指导)的训练,就不是一次完整的化学教学实验活动,在化学学科教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疏漏。这种疏漏将使得化学教学实验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那种类似于操作工或实验员的训练方式和目标,用于培育科学素养为主要任务的中学生,并不能够真正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改革要从实验预习开始。首先应当明确该实验的目的和采用的处理方法和步骤,以及事后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要求的方面和程度应当根据所选择的化学实验体系、实验方法和步骤来确定,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学科知识和从事科学实验活动的经验两个方面)来制定,这点在化学启蒙阶段尤为重要,不可要求过高。但是如果只要求粗读一遍实验讲义及所附报告格式,学生便会把注意力集中于如何从书本或课堂笔记中寻找将要填入报告空栏中的“答案”,而不会结合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进行思考和设定自己关注的重点(即希望通过实验探究的某个方面,包括化学学科内容、操作方式或步骤等)。虽然验证某些原理或化学现象的实验依然是初等化学实验选材时的重点,可是从实验教学来说,实验过程中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和联想则更为重要。后者对学习兴趣的萌发、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远比结论的再次被证明和相关知识点记忆牢固程度的加深来得重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者仍然 不能摆脱历年的中考高考试题可能产生的困扰,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就不能顺利地推进。黑板上“做实验”、纸上画仪器装置图、以及着力于某些基本操作的训练和竞赛来代替化学实验的做法,仍然会大行其道。
应当怎样进行实验的预习?试从初中课程标准中规定的8个必做实验中首先选择“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为例阐明笔者的想法。
“粗盐提纯”是一个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新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推荐的必做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只相当于原来的“粗盐提纯”实验的前半部(可能考虑到目前有些学校实验设备较差和学生实验操作熟练程度较低的实际情况)。如果只要求除去难溶性杂质,而不要求得到纯“盐”,可以选择的体系很多,只要组分中同时包含可溶性物质和不溶性物质就可以入选,未必一定要用粗盐。当实验条件具备时,我认为还是完成粗盐提纯实验的全过程为好,因为通过实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实验原理简介:粗盐提纯实验的物质体系为同时混有难溶性和可溶性杂质(此处的杂质并非一定指废弃物,系针对纯粹氯化钠而言)的固体氯化钠。实验目的在于依据氯化钠和杂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别使之分离并获得纯净的氯化钠晶体。虽然难溶性和可溶性杂质的去除都以溶解度差别为依据,但是前者基于可溶和难溶;后者基于温度对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远低于粗盐中所含可溶性杂质(如钙、镁、钾、铁等的氯化物;硫酸盐及硝酸盐等)所体现的差别,二者并不相同。为了简便实用,通常采用两次分离操作。难溶性杂质的分离采用简单的过滤分离法方案[此外还有离心分离法、抽滤分离法、倾析(decantation)法、以及类似于化工厂常用的压滤法(filter press)可供选择],易溶性杂质的分离则采用结晶分离方案来完成。
第一次过滤除去的是粒径大于滤纸孔的难溶性杂质,而不是溶于水中的分子和离子(也包括能够穿过滤纸孔的胶体微粒)。水并不是唯一可用的溶剂,对目标物质和杂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才是选择的依据。第二次过滤是为了把滤液蒸发后得到的氯化钠晶体从残余的母液中分离出来。结晶法分离基于在同一温度下,溶液中所含物质到达饱和浓度的先后次序的不同。以温度对溶解度影响的不同为依据的体系,只有少数的特例,其中以氯化钠最为典型。当溶液中氯化钠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可溶性物质时,过程则更容易控制。以至于工艺条件相当粗放的海水晒盐法已经成为海盐生产的主要途径。
简单的验纯方法:结晶分离法的实现,取决于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在形成结晶时,晶体中不包含母液中的其他成分和溶剂分子(水合物中的水应计入水合离子,少数因离子半径相近晶格相同的物质可以形成类似于固溶体的晶体除外),这种性质和晶体结构的规整性和组成微粒的密堆积特性有关。因此结晶法不仅用于分离,而且广泛地用于提纯(并发展为重结晶法和分级结晶法等)。所以可以把晶体中是否含有溶剂(此处为水),作为初步验纯的方法之一。晶态物质因晶格不同,外形随之有所不同,但是同一纯净物的晶体,大小可以各异,基本形状却大致相同。水晶是最为常见的一例(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五水硫酸铜和钾铝明矾等)。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食盐晶体就可以见到同样的情形(例如面角不变),所以观察和比较晶体外形也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的验纯方法。
实验体系的特点: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化学实验,选择大家所熟悉的食盐(粗盐)作为实验体系,不仅因为价廉易得,提纯过程比较简单,而且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对所涉及的提纯方法、步骤和用到的基本操作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于化学中所要求的“纯”,也能够有所体验和认识。
此处的“纯”包括两重含义,即外观和内涵两个方面。由混有有色杂质的粗盐到晶莹剔透的氯化钠晶体;由和多种无色物质共存,到组成单一的纯物质。实验者可以观察到氯化钠的“真面目”,从而对它作出精确地描述。其次,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温度关系不大,通过控制结晶条件,分离效率很高,一般不需要进行重结晶,对于初学者的实验技巧和操作熟练程度要求较低。
对实验目标完成情况的自我检查:既然实验的目的是粗盐提纯,那么最后应当从产物纯净情况和收率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基于初等化学的要求,建议增加验纯和观察所得氯化钠晶体(外形和晶体内是否含有水)两个方面的探究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纯净物等概念在这个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后可供思考的问题:请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择,可以采用学生自行研讨和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教师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还可以选择直接讲解的方式。
(1)本实验要想除去的杂质具有什么特点,实验中建议采用的方法依据了什么原理?
(2)在实验过程中,要经过两次过滤,一次是为了除去不溶性杂质,另一次是为了把纯净氯化钠固体从母液中分离出来。完成两次过滤时,都要对滤纸上的滤出物用少量蒸馏水淋洗。这是为什么?它们的目的相同 吗?(一次是为了除去滤出物上沾附的食盐溶液;一次是为了除去食盐晶体上沾附的可溶性杂质。)
(3)去除粗盐中所含不溶性杂质的方法,除了这个实验用的过滤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可用吗?(还可以用离心法和倾析法,这些在化学实验中都是常见的方法。)
(4)所得氯化钠晶体中会有水存在吗?如何证明你的结论?(加热前后保持恒重;加热时上方的表玻璃上无水汽;碾碎后无水迹等,也都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
(5)假如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有色物质,现在用的方法也一定有效吗?(建议由学生自己探究,实验方法基本相同,更能体现化学的特点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6)残液是否一定是废弃物?(进行化学和环保、资源相关联的教育。)
4 实验实施方案建议
方案1:把这个实验放在学习过溶液和溶解度的有关知识之后进行。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得溶解度概念在实验中得到切实地应用,而且还可以扩展到对结晶过程、提纯过程中的缜密思考及采取的有效步骤(如对滤出物的淋洗)的初步认识以及对产物的检验等方面,都是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很难直接学到或体验到的,有助于三维教育目标的落实。
预习要求除阅读实验讲义中的基本操作与实验步骤外,还要求对溶液和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图进行复习。并尝试回答教师事先设定的几个问题(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己拟定,应包括实验目的和大致步骤,每个步骤希望达到的目的,氯化钠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有何特点等)
建议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增加以下项目:验纯结果;氯化钠的收率;实验过程中得失之处的反思。
方案2:把这个实验分成两个,一个以学习过滤操作为主,可以放在学期之初。另一个放在学习了溶液和溶解度有关课程之后,着重于探究如何从溶有粗盐的混浊液的滤液获取纯净的氯化钠晶体。其他建议请参照方案1,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一、 教师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建议
1.一些教师课改的思想准备不足。具体表现为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教育的危机意识、改革意识不强。这要求教师亲身感受新课改模式,同时要不断学习教育的新理念,了解全国新课改的发展动向,看清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
2.一些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不足,不愿认真编写而上网下载。这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和管理力度,严格工作纪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争在新课改中更好地奉献社会,更好地实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
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具体表现为一些青年教师编写导学案的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掌控能力不强,而中老年教师的电脑技术操作不够熟练,原有的讲授经验又太“丰富”。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求编写导学案时加强集体备课,规定课堂教学全面开放,缩短青年教师的适应期和成长期。
4.一些教师在推行新课改中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完全照搬山东昌乐中学“271”新课改模式进行教学,这对我校基础较差生是不大合适的,编写的导学案内容多,难度大。二是在实际教学中重难点把握不准,让学生展示、点评过多,导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在推行新课改中为课改而课改,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考复习的重难点,复习效果不佳。四是推行新课改一段时间后,教师怕学生不理解知识点,课堂上越讲越多,有重回传统教学模式的迹象。这要求学校通过示范课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听课和个别指导,召开高考复习座谈会,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统一复习方法,统一复习模式。
二、领导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建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者无疑是我校新课改的核心力量,优秀的领导是我校新课改成功的根本保证。
1.领导必须树立榜样,打造奉献形象。在外语实验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师看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看校长。”在新课改中,校长不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教育家,一位先行者。校长及整个领导层应走在教师的前头,起到榜样的作用。 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做,我们的领导才真正是具有道德的感召力和信仰的追随者,这是新课改能否最终成功的“软实力”。
2.完善课改实施方案。科学可行的方案是顺利推进新课改的保证,原先制定的课改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课改,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它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出来,影响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重新设计课程表,增加学生白天的自习课,并且规定晚自习不准统一授课,教师负责布置学习任务,个别辅导学生,督促学生学习。
第二,规范示范课的流程,真正发挥示范课的示范作用。建议学校:(1)把示范课细分为预习课、新知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2)每类课型安排文科理科各两位教师上,文科理科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各一位,不要都安排到重点班上。(3)每位授示范课的教师,课前要严格控制学生的预习时间,否则示范课就变成“面子”工程,失去了意义。(4)每次示范课至少有一位副校长全程参与听课、评课(专门及时地用一节课),组织教研主任、教务主任、相关学科教研组长及教学骨干、授课教师参与评议,不断完善课型结构。
第三,调整导学案编写人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导学案,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和适用性。建议学校在推行新课改的前两年,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成立导学案编写组,以保证导学案的质量,待条件成熟后再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导学案的编写工作。
第四,建立课改评价机制,对教师奖罚分明。建议学校尽快在评优(先进)、评职称、外出学习机会、奖金发放等方面充分考虑,拉大区分度。
【关键词】小学 教学改革;创新;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备受人们关注,由此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新一轮的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一些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一、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将问题归结为一些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1.教学形式单一,W生处于被动状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的诱导,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注重这一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像过去传统的方式一样,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专心的听取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师生之间所不可缺少的互动,这显然忽视了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长期如此,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造成对学习的错误认识,难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培养。
2.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对改革认识不足
小学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师是终身制的职业,工作稳定而安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普遍思想懈怠,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学设置相对于中学来说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表进行授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如果进行改革,就会使他们失去当前安逸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这显然会造成他们当前的利益的丧失,这种对改革的片面认识直接制约了小学教学的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新之言。
3.教材设置随意,脱离现实需要
教材作为小学教学开展的重要媒介,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说它对于小学教学的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为了更好的推进教育,国家对地区设置了不同的教材,以满足各地区的特点。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很多地区却存在随意更换教材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手中教材与教学设计脱节,教材难度加大等问题的出现,这无疑是对小学教学的不负责任,必须对这种行为加以制止。
二、推进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纵观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无论是教学形式、师资水平还是教材的设置上,改革都迫在眉睫,经过长期的调研和总结,主要对当前小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与建议,希望可以推进小学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从学生特点出发,推进教学形式变革
在小学教学中,只有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小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形式的改革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好奇心重的心理状态创新选择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等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小学教学,在情境创设法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内容,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其次在小组讨论法中,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发挥学生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促进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还要注重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加快推进小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观念,推进人员创新
在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小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深入关注。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及时帮助小学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其投身于小学教学。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测试,创新考核形式,改变当前教师安逸的发展现状,提高教师的危机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人员支持。
3.合理设置教材,进行内容创新,满足现实需要
在当前多样化教材的发展现状下,各地区要慎重选择教材,根据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材进行教学,不能盲目跟风,造成教材脱离教学实际。另外在保证合理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推进小学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创新,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氛围,并选择小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讲解,增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接受的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加快创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识
更新教学观念在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同样重要,教育部门可以大范围的对教师进行讲解,使教师深入了解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推进教师利用实际经验完成对改革的要求,提出改革和创新的建议和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改革与创新中去,更好的体现身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加快对家长观念的更新,使其能够响应和支持改革,进行一定的配合,共同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深入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小学教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现状,学校要加快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从改革教学形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材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观念等方面着手,从教学实际出发,逐步提高小学教学的质量,为教育发展服务。相信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推进小学教学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科.教文汇旬刊. 2012
[2]王玉宝.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新课程・上旬》.2015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建议
高职院校中会计教育国家化教学的改革是为了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实施有根据、科学性的人才培养。重点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下面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为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一、改进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国家化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专业性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复合型的人才资源。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深入的发展,各个院校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更加清晰化,更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在对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本校办学理念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可以借鉴以下的几点原则: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会计目标的确立并不是盲目的制定的,除了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社会需求,将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以打造专业化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二)要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
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并不是只结合当前的会计人才需求,而是要从整体出发,教学目的的确立和教学的改革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会计教学问题,使会计教学能够真正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三)从实际出发,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制定自身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贴合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校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如: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条件等等,要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使教学改革符合学校发展壮大的需求,加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契合度,创设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文化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四)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国际化”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本身就具有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而会计教育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难免会存在侧重点。如:会计教育是侧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等。这种偏差主要由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当然,在新形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与研究结合,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发展,加强对学生基础的锻炼和训练,从实际上增强学生的会计水平和会计能力。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坚持国家化原则,拓展会计教学内容,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实施国家化会计教育,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要求。
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基础,在高职院校中,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高素质、高标准、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教育国家化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会计教育国际化理念起步较晚,在师资力量上也比较欠缺,使会计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种问题,我国在会计教育国家化方面,应积极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和方法,以满足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那么在建立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上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解决?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探讨:
(一)教师在国内外会计准则和相关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
会计教育的国家化除了对学习学习会计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明显的要求。1.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国际会计知识,国际化的操作实践水平和国家会计准则深入的了解。2.教师要具备创新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思维能力,善于用国际化的视角去思考问题。3.教师要有一定的国家化的教学方法和双语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但受发展时间的限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国际化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简单来说,国内会计专业毕业的老师缺乏国外会计知识和准则的深入了解,国家化会计思维能力有限,而国外会计专业毕业的教师则对国内会计实务操作和会计准则了解欠缺,不能从会计教学理念和会计教学思维方面得到有效的统一。并且,我国高校对国内会计专业毕业的老师的培训方式也主要采取的是国外进修,培训。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内容也具有局限性,使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发挥真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队伍很难达到国际化的水平。因此,在加强对标准、高要求的师资队伍打造的过程中,要贴合实际,持续性的培养,对通晓国外会计准则和知识的高校老师,要加强对国内会计实践操作和准备的培养和训练,反之,对国外会计准则和知识欠缺的国内会计专业毕业的老师,要进行不断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加强两种专业性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使其进行理论的碰撞和知识的全方面认知,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进步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在对国家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满足其对会计国家化师资力量的需求,从而有效的带动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对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国际化目标发展还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年龄、教育背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和差异进行分析,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的利用。如:老教师和老教授,要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其经验优势和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等各方面的优势,以其为队伍的核心,为根基。对于一些青年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验和创新思维的年轻教师,利用其双语的优势,以其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全方位的拓展创新,以提高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发展。
(二)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成效;问题;建议
纵观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主要有五方面,分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能;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制度规章,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进行理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通向理想的人生之路。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学好思想品德课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如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初中政治课随时展、随社会进步,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在改革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由于应试教育思想较重、部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有所放松、新教师和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学校现代教学设备设施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也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课时量不足,特别是初一、初二,致使教学任务老师难于完成,这也会导致基础知识难于落实,学生能力培养受到影响。二是对起始年级重视不够。一些学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业绩的考核往往只注重毕业年级,忽视起始年级,常常导致起始年级平时作业量过少或根本就无作业,基础知识过关工作欠扎实,学习习惯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等受到一定影响。
(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教学计划对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不够,计划的针对性,措施的创新性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三)教学研究不够深入。一是教师忙于具体事务的多,用于研究的时间少;二是教研活动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不够;三是研究成果少,理论高度不够。
(四)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还不大。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深度不够,学生参与面不宽,照本宣科的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些都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三、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新课程改革,不只体现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亲和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就是要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追求民主,平等,有序,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阵地。因此,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魅力,把爱心,微笑,趣味,鼓励带进课堂,增强自身的亲和力。
(二)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从新课程教学,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品德课所体现的价值理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注重他们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思想品德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的直接、形象且生动。增强教学趣味性,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学习,丰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要及时充实教师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问题。
(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必须的基本技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品德、信念、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