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自然思维;培养;策略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不会学习地理,很少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问题。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任务指标,往往不注意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对学生地理认知策略的培养、地理技能的习得缺少关注,忽视了教学自然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地理教学的自然过程的价值。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借助的平台增多,让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地理信息,但也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了有问题就查找的习惯,用检索取代思索,无疑削弱了个体的原创思维,忽视了自己是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重视“自然人”的身份,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视以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人性”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我们教育要走的方向。因此,笔者萌发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自然思维的培养”的这一探究主题。试图在教育创新改革中,寻找促进地理教育中学生自然思维的培养策略。
2自然思维浅析
卢梭认为:“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身体器官和技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发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本文中的自然思维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思维,其中“自然”包含两层涵义,一是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原始倾向,强调从环境中获取感知或者把知识用于实践中;二是尊重人的个别天性,减少外界、人为强加的干预和约束,按照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去学习,从人的大脑思维常态出发看问题。美国科学家最近指出“大脑思维的基本状态是漫游状态”。从一个想法联想到另一个想法,以发散的、横向的、立体的、多角度的、跳跃的、整体的等方式进行思考,这是大脑的默认和基本状态。简单而言,自然思维就是在客观环境状态下激发个体作为自然人的自由思维。培养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自然思维,要求尊重学生个体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个体的大脑思维;把知识落实到外界环境中,做活知识;构建良好的人与信息场源联系通道,提高认识水平。
二、自然思维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方法引导
地理教学中的思维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内在逻辑的融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决定了地理思维方法主要是比较思维、综合思维和求异思维。如通过比较,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又可以拓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地理学科的特征设置问题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例如在讲授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的内容的时候,笔者采用对“墙头草,两边倒,刮哪风,向哪倒”俗语的剖析,用分析的方法,逐步得出俗语的错误,知道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2夯实基础,适度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依赖于丰富的知识基础。形象思维常与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有联系,抽象思维常与理性知识密切相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也可以结合各类地理知识来进行。只有涉猎广泛、博闻强记、举一反三才能在思维训练中提炼出智慧。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基础知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思维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比如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时候,让学生提前去逛超市,看看主要水果及其产地,在课堂上让他们把看到的列举、分析,得出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有气候、市场、交通、技术,等等。
3良好习惯,好奇求知
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让学生高效率、快速、准确地掌握地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克服懒散拖沓习惯;调整情绪。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之果时,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欲望。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引入“高处不胜寒”、藏民服装等材料信息,得出高原气温较低的认识;引入“初次踏上高原,户外活动一天,脸部会出现皮肤脱落”的材料信息,得出高原太阳能丰富;然后矛盾质疑――“为什么太阳能丰富,气温较低”,得出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从而理清大气受热过程。
4系统有序,开放发展
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地遵循地理学所特有的逻辑规则。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例如,认识一地的气候形成原因,总是从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所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及洋流诸方面展开分析和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又总是从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考虑。又如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按照“秘鲁渔业减产―饵料减少―秘鲁寒流减弱―东南信风减弱……”脉络分析,清晰、条理地掌握厄尔尼诺的部分相关知识。地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变化又可能是多样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学法材料,多样思维
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材料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横向思维,如农业地域类型的讲授中,引入“英国老太太到中国华北,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养猪,我们却养羊”的故事,得出乳畜业和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差异;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纵向思维,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思维,促进聚合思维发展,如做选择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可以促进发散思维、跳跃性思维的发展,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地图的运用,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等等。
三、结语
学生自然思维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自然思维,会使学生们勤于思考,综合考虑问题。本文仅就培养学生自然思维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关注“自然思维”,能够不断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思维水平。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学到有用的地理,提高个体的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教学;现状;策略
一、科学教学在我国之现状
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之间的较量。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就取决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绝不是个人掌握知识和技术就能够解决的,要使国家变得强盛就需要拥有大批技术素养高的人才,这些人才如何培养也成为当前科学教学发展的主要任务。
新课改以来,科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并逐渐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就学生而言,科学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他们被其他各门学科所忽视的创新能力培养。科学作为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新事物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尽管如此,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之现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断阻碍着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就教师而言,教学方法的一致简单使学生失去了对原本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一门学科的兴趣;教材的枯燥;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仪器的达标率不高等问题,都成为当前科学教学继续发展的阻碍因素。除此之外,受教育的学生科学素养也并不高,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是围绕着教材、教师,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成为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个重大阻力。
二、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成为阻碍当前中学教育中科学这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大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我国当前科学教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朱熹曾提出:“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所谓创设情境,激趣引思,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从而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与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在教导学生什么是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知道老师最关心你们什么吗?学生会各持己见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候再卖个关子告诉他们其实是玩,这就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中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示范一下,拿一个气球,在身上擦擦,再把气球放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它就会像生了根似的待在那里不掉下来,这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将摩擦力的作用告诉他们,必然会使他们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深刻,也可鼓励他们课后对这一行为进行模仿,玩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着学习创新的火花。
2.提倡质疑求异,鼓励大胆创新
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另外,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教育学生要敢于质疑各种权威,提出自己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养成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如,对课本及省编作业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高一级的学科用书的查阅,获得准确的概念,如“电压”“复分解反应条件”等概念;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纸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地让学生纠正,如吗丁啉广告中,广告人按摩着腹腔右上角,而“胃”在腹腔左上角;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学习了杠杆和浮力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判断。
3.渗透STS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特有的魅力,用与课堂相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的实例导入新课,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进行一些实验小制作,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习内容与年龄特征的情感和认知相适应。如,在教学小孔成像原理时,引导学生利用易拉罐、半透明塑料纸等废旧材料制作针孔照相机,既能直观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光的反射知识时,可由自行车的尾部安装的塑料反光镜引入,引导制作潜望镜和平行光源,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又如,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制作小杆秤;利用电的知识,动手设计简易电风扇;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制作水火箭……
总之,科学教学中应建立“自主学习,实践探索,人人参与,体验成功”的新型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即教学的活动方式要注意讲、示结合,尽可能通过讲座、辩论、研讨等方法,去扩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提示后,应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田锦P.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06.
[4]刘晓艳.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对学生理科思维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理工科学生 产学合作 创新 人才塑造 教育形式
进入21世纪处处充满机遇与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尤为关键。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成了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然而,理工科大学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薄弱,创新思维不成熟,在高校大力推行产学合作教育的今天,理工科大学生能否能在产学合作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变得愈发重要;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种趋势。
一、在产学合作中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型思维的优势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产学合作教育的情境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当中给大学生提供无限的潜能。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研究部门更是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大学,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会是一种飞跃。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
产学合作教育的兴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逐渐融入社会,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观、教育的目标及手段、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特征诸方面均存在显著的不同。产学合作教育开放式,施教单位多: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教育目标广传授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育直接切入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实训,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学科间的综合性,此外,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智力素质的开发,产学合作教育则重视综合素质的开发;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时性,产学研合作教育则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较
我国于1985年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先是民间进行有组织的试点工作,后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计划的试点工作,进而纳入政府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但是,直至目前,产学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试验性实践阶段,从进展情况来看,在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些模式就学科而言,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专业门类;就层次而言,已经涵盖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
但是在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产学合作教育中已有较多尝试。
1.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分为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学生理论学期在校内学习,实践学期到校外工作,如“3+1”和“订单式培养”等。
2.共建实习基地,学生顶岗锻炼。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
3.分散式合作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找门路,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
4.校内合作教育。构建以校办企业和校内实习基地为主的创新集成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习与实验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及社团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
5.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校内资源,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实现校企双赢。
6.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学生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直接承接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或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深入生产实际,为企业排忧解难。
然而,若立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大学而言,在这些模式中,模式1至4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推广起来亦存在一定的障碍。模式1的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积极性,效果不稳定;模式2既存在学生顶岗的安全患,也会因技能欠熟练而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各高校都扩大招生,学生短期难以集中找到社会实践机会,所以模式3实效有限且难以管理;模式4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感受不到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和危机感。相比之下,笔者认为,采用模式5和6,并辅以必要的社会生产实践,则更易推行,效果也会更好。
四、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若干实践
针对创新型人才及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依靠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医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的科研实力,借助安徽丰原集团、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合肥拓峰生物工程公司等企业的行业优势,在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本科生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的部分研究生中进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试验。
对于本科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参加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源于科研项目或企业的攻关课题;毕业设计期间安排他们到企业或科研单位,进入不同的课题组,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从事科研或技术攻关。采取“双指导教师”方式,聘请基地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共同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而对研究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则尝试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模式,依托重点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生一经录取即进入产学研基地工作岗位,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能力强弱,组织他们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有的还作为负责人承接工程子项目。学生结合科研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直接挂钩。研究生的指导亦采用双导师或指导小组联合指导,由于指导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我们还引入了学生科研团队的机制:组成由博士生领衔、硕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的科研小组,由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水平的学生共同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工作极力倡导求新、求大、求和、求难的精神。求新:即敢于更新观念,敢于涉及新领域,敢于承接新课题。求大:究实践中感受、体验科研工作,独立地思考、探索与学习。
本研究采取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既有别于单纯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又不同于一般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培养方式,而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攻关、科学研究,将创新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积极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之目的。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要搞小发明、小革新,更强调怎样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通过中试扩大到生产试验、进而投入正式生产;强调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高效性和规模性。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注重成果的国际前瞻性,力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倡成果的原创性和新颖性。
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环境和机会,把理论知识同研究、产业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一)参与科研实训,激发创新意识
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部选自真实课题,在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受到了科研人员良好的科学素质的熏陶,创新意识进一步被发掘,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升华。
由于科研项目和许多现场的课题有的涉及学科的前沿,有的必须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有的知识在课堂中难以学到,甚至没有学过,因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训、不断剖析和攻克难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欲望,同时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2002级的一名博士生作为项目主持人,在承担安徽
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热敏性鲜果汁超高压杀菌技术及产业化》的研究中,带领学生科研团队,改进了半连续式超高压杀菌中试装置,成功开发了西瓜汁、草莓汁、猕猴桃汁等热敏性果汁规模化生产工艺,有效疏通了超高压杀菌技术的产业化途径,其成果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立足工程实践,注重原始创新
通过参加企业的科技攻关,学生们逐渐体会到创新是企业立身之本的道理,真正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也不是小打小闹的技术革新,更不是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2003级的一名博士生承接安徽省“十五”二期重点项目《砀山酥梨浓缩汁深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浓缩梨汁脱色的任务后,带领两名硕士生与丰原砀山梨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深入现场历时三个多月,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终于提出了降钠脱色新工艺,解决了砀山酥梨浓缩汁钠离子含量过高和色值达不到欧洲标准的难题。
科研工作注重创新成果的实用性、新颖性、高效性。采取各类学术沙龙、论坛、研讨会的指导形式,在基地单位科研人员的积极引导、适时鼓励和真诚支持下,参加试点的教师和学生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例如,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然产物有效成分高效精致纯化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中,学生科研团队在导师的正确引导下,展开超越常规的思考,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大胆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方法:如电磁诱导膜分离技术,在高分子膜中均匀分布磁性纳米材料,利用外磁场对分离膜孔径进行约束。调整外磁场强度,可改变磁性材料对孔径的约束、诱导力,达到调节通透率的目的,类同可变孔径分离膜。在溶菌酶的分离实验中,效果非常明显。又如半固定配位色谱技术,基于超分子化学原理,客观描述目标产物、杂质与配体的结合竞争关系,课题组从适应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半固定配位色谱新方法,并成功分离了丹参系列产品。
近两年参加试点的学生已先后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技术攻关课题十余项,并在若干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与导师共同申请发明专利两项。
(三)培养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
在科研实训中,团队所有的成员都有机会学习和训练动手能力、管理能力、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技术决断的能力,但每个人的工作又是互相关联的,必须通力协作才能最终完成任务。为此,团队每周组织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每次确定一个中心议题,研讨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科研中取得的成果或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或者所承担课题的科研前沿动态。一般而言,经过独立思考后提出的创新设计和构思是否具有可行性,在尚未得到实践证实前,集体研讨是一个最佳的办法。
在研讨会上他们把自己的设想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导师、指导小组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研讨会上人人畅所欲言,质疑尖锐,交流切磋无拘无束,甚至在论辩中激发创意。
产学合作教育不仅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参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中,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实验往往要经受很多次失败的考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心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切身体验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的艰辛;感受科研人员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参考文献:
[1]钟秉林.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 ]. 中国高等教育, 2000, (6) : 15- 16.
[2]张炼.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 ].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1) : 8- 11.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逐步诱导
运用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抓学生思路逐步诱导。
如在“物质的比热容”一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问:
第一:1克水温度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第二:将实验用仪器装置好,说明两套仪器是完全一样的,两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水和煤油。
设问:若1克煤油温度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也是4.2焦耳,那么加热相同的时间后水和煤油的温度相等吗?若不等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实验,结论由学生回答。
第三:演示实验,加热相同时间后,让学生上讲台来读出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教师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讲解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进而给出比热容的定义。
第四:让学生查阅比热容表,将砂石的比热容和水的比热容进行比较。
提问:质量相等的砂石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比热容比的是什么?(比谁的吸热本领大)
再提问:质量相等的砂石和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谁的温度升高得多?比热容又比的是什么?(比谁的温度变化快)
这样的步骤分明,层层分析,紧抓学生思路,步步诱导的培养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要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激发式,质疑紧逼,造成主动
一节物理课收效的大小,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是失败的。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常采用激发式教学,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开课首先质疑,机械运动为什么是各种各样的?哪位同学能回答上来?然后演示,让小车从斜面上滑到光滑的桌面上,并用小彩旗标出小车最后停下的位置,再在桌面上铺上棉布。
提问: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在棉布上停止运动的位置能超过小彩旗吗?学生回答后在演示,针对演示结果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示肯定,再在桌面上铺上毛巾,同样先提问后演示,教师会发现举手回答的学生更多。
演示完毕,再分组提问,为什么小车在三种粗糙的不同的表面上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是开始的速度不一样吗?小车在哪种表面受到的阻力大?运动距离与受到的阻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若在桌面上铺上平板玻璃,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到平板玻璃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比上述的几次大还是小?对比学生在上述回答中的结果,表扬回答准确程度高的那一组,再让全体同学闭上眼想象:若桌面绝对光滑,小车的速度会减小吗?会停下吗?运动距离有多大?分别请三到四名学生回答想象的小车运动情况。
这样通过演示并质疑紧逼,使学生在头脑中不停地产生“为什么这样”,进而达到“原来是这样”的目的。自然也就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造成主动思维,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鼓励参与,增强信心
初中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学好物理必须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还要注意到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物理中的很多规律,都是课堂上先直观演示,再归纳总结给学生的。因此,成功的演示,会增强学生对教师教学信任感,引起他们对实验的强烈兴趣,增强他们直观思维的主动性。而学生实验,则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用实验的手段总结验证重要的物理规律和独立解决问题。实验中学生感到是自主的,具有极高的动手动脑热情,较强的信心。因此,实验中老师切记不再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你该这样做,你该那样做”。发现学生有不正确的地方时,应用讨论、商量的语气“你看这样做是不是不对,是否该这样做”给予指点,学生就会感到完全会有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这样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会把自主实验的热情带到课外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注意反馈,归纳总结,发散思维
练习和习题解答,是直观反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直接手段。在例题和习题的讲解中,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解答习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 抽象思维 创新思维
一、前言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如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
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培养,不但课堂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自己本身就应当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目。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做到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