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08-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将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的能力。虽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完善,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逐步建设,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缺少学生自主性地参与、探究性的学习。而在本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1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工作基础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基础和实践,并不断尝试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正是开展研究性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1.1 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立体化教学包的建立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整个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教材的建设,还建立了一系列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制作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编写了电子教案和试题库,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指南与典型题解,建立了网络课程,以方便学生自学。这种立体化教学包的建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这无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性学习的雏形――“全课程系统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一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前期的教学中,我们就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我们过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全课程系统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将整机(减速器)的设计步骤中主要环节分为五个专题:即从已学过的力学知识开始,逐个讨论系数选择、受力分析、结构设计等,最后到设计出一整减速器。但在实行过程中发现还是有欠缺,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讨论以外,没有积极的参与其中。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把学生编成小组,给每个学生进行分工,让每个人有事干,则有助于改变这种部分学生“不作为”的现状。
1.3 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本课程组一直积极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我校的创新大赛、“机电杯动力小车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活动”,在“全国足球机器人大赛”、“游中国机器人大赛”……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2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路
研究性教学并不是一味地脱离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研究的理念,加入实践的训练。所以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但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获取学科基础知识的方法要有所改变。过去的常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生预习、同学交流、教师讲授、师生交流等方式,达到新知识的全面理解,但这是一种被动学习模式。而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计划,根据重点、难点的要求,布置相应的研究任务。该任务要难度适中,且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提出挑战性问题,布置真实任务等。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相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旁通当前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与创造。对综合性内容,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方式”开展学习讨论,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知识的更新。
2.1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模式要综合多种教学方式,互相促进,而且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也是依课程内容而变化的。比如:在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绪论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机械方面的相关扩展知识,可布置有关“了解机械发展的历史,机械学科的新发展”方面的研究性论文;对平面四杆机构和凸轮机构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连杆、凸轮机构的应用实例,并通过实际的使用来自行研究机构的特点、种类,发现相应的缺点,撰写调查报告;比如在介绍轴的结构设计这一章时,我们准备了错误的图例让大家进行结构分析。过去都是教师先行讲解,现在我们让大家课前分组讨论,画出正确的结构图,并且让每一小组做成PPT在课堂讨论。这样在讨论中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也不再会出现“冷场”或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了。此外还可以有问卷、读书笔记等等形式,充分地将学生调动起来,通过各种研究手段来掌握所学知识。
2.2 组织形式要合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性格特长合理搭配以进行互补。组内分工由学生自行决定,如创造能力强的可以制定计划或进行方案设计,力学好的同学可以进行运动学或动力学的分析、研究,制图好的同学可以进行画图,其余的同学可以帮忙查资料、调研等。这样可以各尽其才,也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享受探究带来的学习乐趣。
2.3 实施步骤要细致
由教师布置研究任务,并根据情况提供适当资料一各研究小组经研究确定相应的研究主题一组内讨论分工协作,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一按研究任务的不同,展开项目实施工作(在学生的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一组内成员制作成果的展示或撰写研究报告等一教师点评、总结。
2.4 成绩评定要客观
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应同于对学生的知识评价,采取以过程评价为重点,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研究过程,通过探究性的过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成绩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和在项目研究的的参与情况来评分,占总分的60%。为避免研究流于形式,在平时成绩的评定时,由小组和教师根据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情况共同评分;二是项目成果,主要依据项目成果的展示、介绍和答辩的情况来评分,占总分的40%。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理念 《机械加工新发展》 教学实践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知识渊博、专业技能扎实,而且具有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前两项主要任务,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但是,我国大学教学在“知识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一直受到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传授知识以教材为中心的影响。长期以来,这种影响牢牢地束缚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教学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接受的存贮器;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转变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在教学中践行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我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简介
1995年,我校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机械加工新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其出发点是向机械工程类的四年级本科生介绍近20年内机械加工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状况,让学生及时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弥补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程前沿内容的不足。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侨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工科院校均开设了相似的课程。
该课程在我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演变为目前的《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共24学时,教学内容是近10年来机械加工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旨在让学生了解当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概论、高效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等内容,是《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设计》等专业课程前沿方向的拓展与延伸,是最适合创建成研究型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门课程。
2.研究性学习理念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中的实践
2.1研究性学习理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兴起源于对传统的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反思,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含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的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一门课程,有的将它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有的认为它是一种学习过程,还有的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等等,看法不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文明,以及国家或学校的举办者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
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要求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教师以探究的方式组织知识。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通过课程把知识内容或教师的理解传输给学生,教学的目的只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优势地位上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则认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听来的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不应致力于直接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的投入活动,将自觉摄取与无意识的熏陶结合起来,以形成经验和掌握知识。强调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知识,强调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主动者,才能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体验,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着眼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手点在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2.2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教学方法实践
为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理念,与以往的教学相比,我改革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2.1教学目的
以往的学习,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所谓的“发现性学习”,都是以获得系统的本门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力图从根本上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不断迈向未知领域的学习活动。它的目的不仅是使得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综合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真实的或者特定设置的情景下,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教学中,依托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优势,围绕课程目标,将教学目的设置为:注重引入机械加工技术发展前沿性科研成果实例,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介绍中贯彻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2.2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对课堂教学规范日益强化,普遍要求授课必备教材、课件、教案、讲稿、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因而教学大纲、教材、教师教的内容、学生学的内容和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大学教师逐渐强化了“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内容简单地理解为教材,错误地将其理解为知识的经典,是知识的全部,从而使教学实际上沦为教材内容的移植过程,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这种“教材为本”的教学内容观,致使教学内容封闭化,严重不能适应《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设立目的,无法将机械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思路、科技成果及时地纳入教学过程。
其实,教材、课件、教案、讲稿、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这些只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本质内涵应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发展的智力、能力,灌输的思想、观点,培养的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因此,《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最初花费大量精力编写选购专门教材,改为向学生推荐一个参考资料目录,并每届更新,其主要为教师讲授时利用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电子材料和相关的科研新成果等。为了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脉络,将《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先进制造技术演变历程、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缓进给深切磨削技术、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先进刀具制造技术、超精密与纳米加工技术、绿色加工技术等6个技术专题,教学中按照技术专题提出(why)―技术专题内涵(what)―技术专题研究进展(how)―技术专题发展趋势(future aspect)―面临的新问题(why)的脉络和线索,介绍技术发展的源动力、研究思路与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教学内容体系下,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便于以研究性学习理念贯穿教学内容,制定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潜能,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开放式的教学内容,解除了“以教材为本”教学模式的限制,不再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查找资料,对专题内容有取舍地进行充分钻研,务求自己发现,获得真知,真正地学会学习,使创新能力获得长足的提高。
2.2.3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在特定的教学目的指导下,为完成教学内容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一般采用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形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教学形式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进程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形式是注入式与启发式。
我国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在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广泛采用了注入式教学形式,以切合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存贮器。课堂上,教师只顾传授知识,学生只管接受知识,教师成了知识贩子,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袋子。其极端的形式表现就是,教师一人满堂灌,学生则呈现群体失语的局面。有人对此给出了形象的比喻:这种教学模式,上课是赶鸭子,讲课是填鸭子,考试则是烤鸭子。
因此,我们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根据“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教学情景以营造创新氛围,在教学形式上改教师主讲为师生互动,改学生听讲为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与探讨,培育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为了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我校该课程采用以每位教师面对20至25名学生的小班化教学方式。我在授课中,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通过课后的自我讨论,针对技术专题中的感兴趣的具体技术,确定组内的明确分工,分头查阅资料、参考书、网络搜索、企业调研等收集信息,结合课堂讲授,形成对具体技术发展脉络的认识,撰写包括专题技术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主要技术方法、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的研究报告,课堂抽出专门的时间由各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进行提问互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小组协作方式开展,小组成员分工由学生自行决定,采用平等互助的原则,注重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互帮互学,全面有效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准确、深刻地理解与掌握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2.4课程考核
传统的考核评价是课程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以筛选作为终极目的,以考核、测定学习者掌握了多少知识为主要内容,把学习者作为被评价的课题,而使测验、考试这类评定手段变成了评价的主题。为达成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贯穿于《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的目标,我采用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将对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考核的内容包括:①参与课程的态度:主要通过课堂纪律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是否有适当的见解或建议,等等;②口头报告:通过课堂互动过程中的发言,小组汇报过程中的口头发言,等等;③研究报告的质量:关注的不是研究报告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在研究报告中所体现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信息。
课程考核评价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让学生体会自主研究学习过程比简单获取答案,培养能力比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学习理念。注意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及时将平时的评价结果反馈学生,多从肯定、鼓励、引导学生的角度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教育环境,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发挥潜质的大舞台。
3.结语
在《机械加工新发展》课程中践行研究性学习理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涉及教学思想转变、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核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采用的一些措施和手段是该门课程在研究性学习改革中迈出的一小步,但已受到课程班同学的好评,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创新意识有所激发,对考核过程和提交的课程报告的分析表明,完全达到了该门课程的培养要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相信,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深入和发展,必将为本门课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谢秉知.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国大学教学,2006,2:21-2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讲授知识时,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使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承担着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研究性教学的应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一、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目标
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方法必须有目标地实施。其主要的目标就是激起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落后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研究性教学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使自己的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实际中去。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合作与交流是必然的。所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才,研究性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合作机会,而不是让合作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二、研究性教学的应用
1.教学方法设计得成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明白兴趣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老师要认真计划教育方案。比如,在教案中加入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有趣的小故事,加入生动的多媒体插件。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一举多得。
例如,在说明Authorware软件的知识时,首先通过一个美丽的动画显示,并提出教学内容,然后安排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这样做能够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2.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则打破了这种教育方法,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体,学生将会更多地在自主学习中、实践中、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这种教育方法展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了主导。针对教学大纲,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期内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老师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指引人的作用,指导学生如何自己学习。
例如上面的事例,老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如何制作动画来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阅读学习,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再上机进行实践操作,试着将教材上的知识理解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试着引导,让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的进行阅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促进学生快速完成学习任务,扎实掌握学习内容。
3.与其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以分层教学为例,根据了解,中职学生的文化底子参差不齐,特别是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等全面了解,对学生分层教学。学生分层工作完成后,学生所在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激起学生的求胜欲望,激励学生向高层次发展。没有固定的教育方法,研究性教学也只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它依靠课堂,同时又为教学服务。尽管现在的中职生的发展不如大学生,但是我们相信,只要选对正确的教学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使中职生的发展越来越好。所以,研究性教学要和分层教学等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出更强的效果。
4.改变学习观念,实现主动性学习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不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这并没有使学生产生任何兴趣,因此,研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改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时代正是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时代,转变学习观念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是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所以,研究性学习就要求中职学校拥有相关的课题。想真正地做好研究性学习,就必须采用与学生专业符合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评价。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应该注重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
目前,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计算机专业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展研究性教学需要一个新型、开放的环境。学生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计算机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 初中英语教学
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使英语的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还成为他们拓展视野、积极思维、发展个性、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为了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好方法。
1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英语,往往比较好奇,求知欲很强。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加以很好的引导,则很容易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一种敬畏情绪,从而影响英语的学习。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学是介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前沿阵地,故英语教学内容多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而我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却多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习惯,对外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在语言习惯等方面很难适应。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看,传统的英语课教学方式单一、乏味,教师往往只是就题说题,以讲解、传授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只是非常被动地接受已限定的知识,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或是人文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为了适应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人的角色。教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英语教学中试着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式,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2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是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力。它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使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探索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教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2 启发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2.3 灵活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4 梯度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2.5 创新性原则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教案时,应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
3.1 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教给学生知识,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书面考试可以得到高分,但学生却连简单的交际用语都不会说。因此,英语教学必须给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创设某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活泼地进行英语交际的演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按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充分合作,展开学习。
3.2 个人研究和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教师根据课文的总体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收集资源和信息的任务,届时参加全班集体讨论,获得结论。
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因为班级共同创设的环境和讨论的氛围,会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过程,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3.3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研究性教学的空间可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如英语角活动,要求学生有主题(社会生活中的某种情景、某种场合、某种需要等)、有目的(某种表达方式、某种交际用语等)地参与。例如:可以以旅游的形式、以购物的形式、以参观的形式,或以竞赛的形式、上课的形式展开活动,做到形式活泼多变,学生喜闻乐见。
这种方式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教师精心的指导下编写出许多精彩的对话来。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的运用语言的真实体验,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4 初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要想使教学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能力要求,教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上做文章,把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笔者在近一年来的英语教学中试着采用“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传统英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1 设置问题情景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因此,上课以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熟悉学生的心理,搜集合适的资料,巧设问题。上课时,教师便可利用问题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例如,学习“What do people eat?”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先和学生一起欣赏一段食品超市购物的录像,使学生尽快进入了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How many kinds of food do you know? What do you usually eat every day?此时,提出的问题明确了学生探究的方向。接下来,他们将结成小组进行积极、自主的讨论,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4.2 自主参与探究
人脑中的思维活动是隐性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发表个人见解,互相交流,才能充分展示其思维的准确性、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语言实践的全过程,做课堂的主人。在这一阶段,教师让学生自由结成若干小组,学生们在小组中积极地讨论,自由地发言,就录像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展开丰富的联想、探究,并提出许多新问题,如What food do Americans eat? What about Japanese? What food do you think is healthy? Why do you think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fat children?等。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的表达,造出病句。这时,教师不要打断课堂的进程,纠正学生的错误,而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开口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多次的实践―反馈―实践,学生自然会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定势,提高使用英语的正确率。
4.3 归纳、拓展、交流
在小组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学生们提供在班内交流的平台。各组把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既是语言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达成共识,拓展视野,构成新知识的过程。之后,由教师对各组交流情况进行评论、归纳、总结。这样一来他们既能了解就餐用语和有关知识,掌握中西方的各种食品名称,同时对中西方文化及风俗的差异也会有较深的认识。就本课而言,学生们通过搜集的资料,必然会了解到其他的食品名称和饮食文化,如uncooked fish, fried food, McDonald, KFC, Pizza,等等。通过对语言、文化、食品知识的归纳与拓展,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他们还能了解更多的有关中西方不同文化和风俗方面的知识,丰富词汇,加大语言的使用含量,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辨别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4.4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然会导致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改变。首先,教师要由“导师”向平等交流的“学友”转变。教师要与学生共建课堂,不应以“知识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变得自主起来,就会对学习有一种责任感。其次,教师要由“知识的输出者”向“情景的创设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方面地输出知识,缺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平台,要促成知识在师生、生生之间多向的交流。最后,教师要由“统治者”向“裁判员”转变。教师不再在讲台上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
以上以一堂英语教学课为例,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处于动态学习之中,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理念。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使学生开拓了视野,树立了自信心,为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应俊峰.研究性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向晶,谢利民.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