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订版)》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计探究性学习案例的原则

生物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针对探究性学习提出了几点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探究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探究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课堂氛围,探究性学习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因此,在设计探究性学习案例时,要注意这5条原则,以免适得其反。

二、设计探究性学习案例的途径

1.根据培养需要对教材中的“探究”有所取舍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概括为若干个步骤,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人教版教材中很多“探究”都是按照这些步骤进行编写的。根据探究的过程,探究可分为完全探究 (或全程探究)和部分探究。部分探究侧重于探究过程中的某一步骤从而达到培养某些探究能力的目标,如突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或实验设计能力或记录试验结果或资料分析等技能。受课时的限制,我们往往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都进行全程探究。因此,对教材中的“探究”,要根据培养探究能力的需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才有所突破。

2.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改编成探究性学习案例

生物课程一些内容是按照探究性学习过程来编写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探究性学习的步骤将教学内容编写成探究性学习的案例。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部分内容,在教学时,可改编成下面的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自然界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

提出问题:在理想条件下,生物的种群呈“J”型方式增长,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是否一直保持“J”型增长?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生态学家高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实验结果:高斯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图略)。

得出结论:

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内容改编成探究性学习案例后,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也从中进行“经历”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

3.根据教学需要将练习题改编成探究性学习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一些练习题改编成探究性学习的案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1节 二酶的特性”一节的教学,在复习“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催化剂下的分解实验”得出“酶具有高效性”之后,可将下面练习题改编成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练习资料:一般洗衣粉不易清除衣物的血渍和奶渍,但加酶洗衣粉则可以。 一些生物活性洗衣粉包装盒上印有以下材料:成分;蛋白酶0.2,清洁剂15;用法:洗涤前先将衣物用温水浸泡片刻,切勿用60℃以上的水.切勿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

提出问题:请根据以上资料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下面2―3个问题)

(1)为什么该生物活性洗衣粉较易清除衣物的血渍和奶渍?

(2)为什么此洗衣粉不能用于羊毛衣料?

(3)为什么不能在60℃以上的水中使用此洗衣粉?

组织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内驱力,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酶具有专一性”,理解上面提出的(1)、(2)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影响酶活性条件的试验,得出“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这一特性,理解上面提出的(3)问题。

4.挖掘生物科学史改编成探究性学习案例

生物科学史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许多生物科学史料,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好素材。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部分内容,是教学上的难点。如果将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史料,按照科学的思维过程编写探究性学习案例,学生就容易接受,而且学生也接受了一次科学方法的训练。如:

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杂交实验:展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图解

提出问题:摩尔根根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什么问题? 。

作出假设:摩尔根提出的假设是 。

解释实验:根据摩尔根提出的假设解释果蝇杂交实验。

验证假设:介绍摩尔根的测交试验,进一步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摩尔根的杂交实验证明 。

又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料,也可按照科学的思维过程编写成探究性学习案例。

5.从验证实验中挖掘出探究性学习案例

根据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在0.3g/mL的 蔗糖溶液中质壁分离,而在清水中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可进一步挖掘出探究性学习案例――探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临界浓度。这个探究性学习案例,侧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设计梯度浓度)、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

6.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探究性学习案例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教师要着眼于现实的世界,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合生物教学,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探究性学习案例,往往具有重要的教学和教研价值。例如,在“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中,笔者发现,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会引起植物“根、茎”的弯曲生长,有没有引起“叶”弯曲生长的案例呢?联想到家里买回的葱,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弯曲生长,于是提炼出下面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如:

探究: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生活现象:葱(Allium fistulosum Linn.),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弯曲生长。

提出问题: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葱水平放置时既受单侧光也受重力影响,其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引起的还是重力引起的呢?重力会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作出假设:排除光的影响,葱的幼叶在水平放置时,生长素的运输是否受到重力影响?如果受到,生长素在葱叶中如何分布?其结果怎样?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作出假设,并预测结果。

设计实验: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1)材料用具:葱的幼叶;玻璃皿;剪刀;清水;透明胶;纸盒

(2)方法步骤 。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性、老师发展的角度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对学习活动抱有兴趣的人,会用功读书,不怕辛苦,在心里认为“学习”这种脑力劳动不那么辛苦,而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兴趣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研究,利用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并且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这样不仅能够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还能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对未知的本来以为难懂深奥的问题充满兴趣,积极主动探究奥妙,完成本来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例如,在准备《透镜》的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大致分为几个问题,若干个小问题组成一组,提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教材和进行学习讨论的时间。课上教师按照顺序提问学生,被叫到的一组学生,由学生自己或者大家一起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遇到比较困难的题目时,再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解答。例如,《透镜》的主要知识点,可以大致分解为以下几组问题:

第一组:观察透镜

(1)透镜可以分为几种?

(2)不同的透镜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在用透镜对物体进行观察时,你会发现什么?

第二组:鉴别透镜

(1)如何分辨一个透镜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你能想到的方法有哪些?哪种方法更好、更方便?

(2)各种不同的透镜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三组:透镜焦距的检测

(1)透镜的焦距是什么?

(2)如何测出透镜的焦距?列举你所能想出的几种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为之付出努力进行思考研究。教师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前要预习的问题,提前布置,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预习教材,并且思考研究所有问题,学生在预习、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并且努力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此,正式上课时,学生就能够信心十足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比较专心地听讲。

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须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发展。常言道,熟能生巧。物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思考、动手、练习,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传统方式,从而开发潜力,发散思维,一步步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这两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多多提供说话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混合式探究性学习

混合式探究主要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如“机械运动”一节,用接受式探究学习“运动的普遍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提出探究问题:“怎样才能回答这个大问号呢?”指出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进行讨论、归纳,自主解决问题;用发现式探究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在司机眼里乘客“没动”,而在路旁孩子的眼里却是动得“真快”?让学生提出猜想,通过设计有趣的小实验,学习知识点,明白“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是不同的”。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不同,研究性学习将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生物课堂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 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订版)》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侧重研究“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形式。

一、“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需要,“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任意一个教学环节中,而“探究性学习案例”也可以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1.“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组织新课引入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组织新课的引入。例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可提前布置探究性学习——探究植物根、茎、叶的向重性,在上课时,展示植物根、茎、叶的向重性的拍摄图片(探究学习的“实验结果”环节),进行比较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2.“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讲授环节,组织新课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讲授环节,组织新课教学。例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在学习“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部分教学时,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编写特点改编成探究性学习案例(全程探究,见下),组织新课教学。

探究案例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是否一直保持“J”型增长

提出问题 在理想条件下,生物的种群呈“J”型方式增长,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是否一直保持“J”型增长?

作出假设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有实例证明吗?

设计实验 高斯曾实验:在0.5mL培养液(每天的培养液含量维持稳定)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实验结果 高斯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略)

得出结论

3.“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复习环节,组织巩固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巩固环节,组织复习教学。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教学,为了让学生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设计一探究性学习案例:

现有一只光脚雌鸡和一只毛脚雄鸡,光脚和毛脚是一对相对性状,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鸡的光脚和毛脚,哪一个性状是显性?

4.“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拓展环节,组织作业布置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拓展环节,组织作业布置。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后,可进一步挖掘出探究性学习案例——探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临界浓度,安排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5.“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整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整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教材中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编写思路,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形式

“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展开时要防止探索过程科学的固定化,应以活泼多样的探究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模仿式

在初次接触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先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案例,让学生模仿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有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一个探究性学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模仿学习中,学生大概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可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八个环节。同时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2.讲述式

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实验是难点,教师应结合一些探究性实验,简述实验设计得原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等。例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对“设计实验”环节,教师要结合多种对照实验(如空白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案例重点讲述,并分析这些对照实验是如何控制单一变量的。

3.讨论式

当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论认识后,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就可以根据培养探究能力的需要,侧重对某一探究环节以讨论方式进行开展。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在学生对“设计实验”有了较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探究内容设计一些关于设计实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采用哪种对照实验?怎样设计?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等

4.引导式

一些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例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探索生长素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生长素理论的论点,而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5.研究式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第4篇

1.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1.1 理论依据――“做中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他把“做”看成是人的本能活动。在他看来,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他要占有必要的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一步一步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能将学生置于模拟的问题情境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之中,开发其多元的智力潜能,发展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最能体现构建主义教学所强调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四大特征。从生物课外实验探究着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合乎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的。

2.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推进策略

2.1 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所以教材在编写上在原来老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活动及讨论、思考等方面的内容。它留有许多的余地,给同学们去想一想,动一动,这为我们开展探究性活动提供了空间。哪些 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探究什么,这是开展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第一环节。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开发选择课题呢?

首先,要根据新课题标准收集、整理适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小课题。如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活动的案例,有关观察、调查、检索活动的案例,有关控制实验变量的案例,有关技术设计的案例等。其次,确定小课题时,将科学各个知识点寓于其中。探究是为了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理解具体的科学原理。再次,在确定探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道要适合中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及能力前提等。将一些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开展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模拟学术研究,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生物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2 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小课题

确定好探究课题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成立探究小组,制定方案,并依据方案开展合作探究。探究活动,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进行协作、会话。为了方便开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一组,每一小组设一个组长。依据探究课题,先小组讨论,寻求较优化的设计,写出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案,在各小组交流本组计划,希望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主体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提出意见,改进小课题实施的步骤,最后进行分工协作。教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如“探究酸雨对绿豆发芽率的影响”探究活动方案,本案例传递的信息主要有: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

2.3 让学生学会整理、总结评价小课题

课题探究之后的分析整理、思考归纳,反馈评价是探究的主要任务,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依据,它的结果远远超出课题探究的成果本身。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进行课题小结,展示实验成果和探究报告。

探究性学习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有效性,严谨,创新

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准备不足,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在探究时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探索的过程不符合认知规律;探究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没有延伸至课后等。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活动设计应遵照教学目标

【案例一】《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教W: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用火柴棒搭建正方形”。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搭建出正方形后,教师让学生阐述了搭建的思路,并要求写出相应代数式。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都侧重在探究上面,探究过程花了20多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探究活动成了这节课的重点。而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和简洁美。过多的时间用在探究上面,给人感觉教学设计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的。

虽然探究式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我认为探究式设计首先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不是所有的课时都适宜设计探究环节,教师应在理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安排探究活动,才能让探究活动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作用。

二、探究过程应合理严谨

探究活动重形式而不注重过程情况并不鲜见,下面我是听课的一个案例:【案例二】《游戏公平吗》第二课时的教学:探究活动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每人抛掷硬币20次,然后小组汇总试验结果,最后全班汇总结果,并根据结果完成课本116页折线统计图。而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1)有不少同学并没有带硬币,导致抛硬币的这一环节不能顺利实施;(2)小组分得不清晰,有个别学生找不到自己小组;(3)学生在扔硬币过程中场面混乱,并不是所有小组都有记录数据,嬉戏倒不少;(4)下课铃在学生画折线统计图时就响起来了。探究活动并不成功,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当成放松的时间。

设计探究过程应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安排更加合理。例如在活动前首先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步骤,下发试验数据登记汇总表,安排好小组长负责活动结束后汇总数据。然后再进行探究,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合理安排好探究的活动,学生才能在探究过程中顺利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也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验,分析数据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增强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过程也要注意严谨,我们来看看【案例三】“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准备如下图的教具。学生通过改变∠2大小观察、推导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然后得出结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本节课的探索过程因为教具的准备变得生动形象。但仅仅通过演示就得出了结论,显然不够严谨。通过跟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得出的结论仍然存在疑问,运用这个结论显得底气不足。

如果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后,教师用几何画板分别演示三种情形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用生动严密的方法来证明结论的话,学生既能够通过教具的探究得到直观的印象,又可以在老师严密的推倒证明过程中消除了困惑。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的牢固,对数学的严谨性会有更深的体会。

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做到探究操作性强,探究的过程严谨,提高探究的效果。如果有些结论不能通过探究证明的,建议借助其他辅助工具加以证明。

三、给学生探究以足够的时间

【案例四】《有理数乘方》第二课时的教学:按照课本要求是探究对折厚度为0.1毫米的纸片20次之后,厚度为多少毫米?有多少层楼高?教师看到学生折叠4、5次之后,已经很难进行下去,就草草的结束了探究,把结果告诉了学生。结束了探究让学生少了一次体验,如果这个探究活动组织好的话,能够大大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对乘方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对乘方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升学、教学进度、教学成绩等压力,教师对待探究问题时认为给学生那么多时间,还不如多练几道练习题“实在”一些。这种短视的行为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生的分数。若探究性学习有效性得到保证,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再是问题!而且数学知识千千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会做个别类型的题目。

四、探究性学习可以迁移拓展向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活动的结束。探究活动在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学习了《认识100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估计100万人口的用水量,100万辆汽车需要多大的停车场等探究活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改已过十多年,探究性学习也在各个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目前的探究性学习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活动时,应有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探究活动中,掌握发展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并发展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