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关键词:中学化学 教学 体会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三、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四、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61-01
1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对实验进行充分利用
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始。学生对于化学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都很生疏;少部分内容可以直接感知,更多的内容需要间接认识。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在教学中这也是符合教材要求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得到扩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前提条件。直观现象反映出来的只是个别思维的外表特征与外表的联系,仅仅是认识的一个开端,作为一个向导方便入门。教师对于学生正确思考需要及时的引导这些建立在实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要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的去掌握和理解,从而使正确的概念得以形成。在讲授“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的时候需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试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很慢在对氯酸钾进行加热的时候;没有氧气放出在用酒精灯加热二氧化锰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时候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较快。分离加热后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后,会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还是很快,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建立催化剂概念的同时对获得概念的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加强直观教学还可以通过模型、实物和图表等处了学生使用和教师演示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说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还可以慎重的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把思维由抽象转化为形象。
2概念的讲授要求准确、突出、严密
理解概念的关键及与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就是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所以,教师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授概念的时候,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和重要的词句,使学生对所讲概念可以理解的比较确切。第一,对理解进行强调不是记忆。学生不必死记懂了的概念。例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教材上对于分子的概念。在这不多的字数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1)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2)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多种微粒中的一种;3)分子是一种微粒,肉眼看不到。教师这样分析、讲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便于记忆也容易理解。第二,要咬文嚼字重要的概念,进行逐字理解最后牢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可不可以把概念中的关键词用其他的同义词代替,看会有怎样的区别产生。
3注意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事物本身之间都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联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同样的也会存在于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之间,化学概念之间也是这样的。学生对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化合价等一系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会受学生对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和原子核等概念理解的影响。教师要切实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观点与知识系统上给予帮助。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起着牵线搭桥作用的是对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进行分析,经教师的正确分析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对于认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都存在于中学化学中。所以必须重视分析在讲授概念的时候。学生会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了解如果不进行分析的情况下,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实质不能系统地牢固掌握。
4结合练习与复习,促使概念的巩固与发展
注意加强复习和反复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一个新概念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能只是满足于学生能背出和默写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做到几项工作对于概念的巩固:第一,要求学生作典型的记忆用于巩固概念在每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后。第二,为了使所学概念得到巩固安排一些巩固性的学习。第三,应反复订正、分析错误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弄错的概念。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同时,人们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这是有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概念的阶段性及发展变化是为了避免教学上的绝对化和前后矛盾必须要注意的。教师要做到胸怀全局对于概念的深化与发展过程。要有意识的渗透或者适当的点明还需进一步研究了解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对初步概念进行引入。不分阶段,急于求成而一味追求深入也是不行的在教学中。
5注意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贯彻的一条原则还有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使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得到提高。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问、习题、实验和讨论是课堂中经常用到的运用方法,其中用到最多的是习题练习。所以,一定量的精选习题要配合在教学中使用,对习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接受新知识和对所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最终使智力得到开发。在进行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针对习题进行关联性提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自己联想总结规律,老师起到引导和归纳作用,做到这些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总结,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概念教学就需要多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问题,尽量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对化学概念牢固掌握的同时可以灵活的运用,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婷.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李思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孙建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一.新课中的概念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用实验在很大程度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概念在新课中往往是难以接受与理解的,在新课中能够让学生准确把握好概念,理解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1.概念教学要由浅到深
由于初中学生是初三才接触化学学科的,对化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概念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必须由浅到深进行教学,切不可急于求成。例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教学中,可以例举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典型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理解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也应用于生活。总之,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样能够让学生从生活去学习化学,也让学生意识化学离我们很近。
2.概念教学要由点及面
化学中的很多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例引入的。教学中也提示了我们可以就实例分析,由此及彼,有片面到全面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氧化反应的的学习中,可以由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概括物质与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这里的氧不仅仅是指氧气。其实在初中阶段也只要求学生从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来判断氧化反应。对于基础加好的学生还可适当引入氧化还原反应,即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二.复习课中的概念教学
复习课往往是很枯燥无味的,在很大程度学生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对于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更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了。一个概念可能能够很容易脱口而出,但是在综合应用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吃力,所以复习课上的概念教学要注意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可以绘制流程图),切不可就知识点而而复习知识点。
1.可以就概念的描述形成知识网络学习。
此流程图将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能够一目了然各个概念的定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对初中的整个知识网络进行了总结。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侧面或者反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就物质分类形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概念教学 教学指导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十分重要。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而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的内在动机,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可能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