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第1篇

体育课程改革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活力,同时给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带来乐趣,然而,总体来说,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依然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进程,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所以,如何进一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够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改观。本文探讨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种类,并提出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以期为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二、认识体育课程资源

(一)内涵

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构成体育课程活动所需要的素材及条件,如基本知识、技能、经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同时还包括决定体育课程实施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场地、设备、环境、对课程认知状况等因素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二)结构要素

1、思想资源子系统:所谓的体育课程思想资源子系统指的是参与体育课程活动中,影响体育课程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思想观念。(1)体育课程管理者。具体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各高校管理人员,其思想可成为法令、政策来源;(2)体育课程研究者。具体包括体育课程学科专家等思想意志,作为体育课程活动的直接思想源泉;(3)体育课程实施者。具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4)体育课程活动以外的各类人员。如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人员思想。

2、知识资源子系统:知识是一个巨大系统,既包括自然知识,还包括社会知识,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产物,是人类通过主动改造客观世界以及人类本身的产物。(1)从理论方面定义。体育知识包括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理论、健身原理及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防治;(2)从实践方面阐述。体育知识为体育学习者提供各种健身内容及方法,促使体育学习参与者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引发运动兴趣并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3、人力资源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需求系统。教育大都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主办,作为人力资源活动的需求主体;(2)人力资源供给系统。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具有参与体育课程活动能力的劳动者;(3)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其实质是市场配置系统;(4)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具体的体育课程活动受制于人力资源开发状况。

4、物力资源子系统:体育课程财力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1)国家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财力指标;(2)社会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通过各个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财力支持;(3)教育机构体育课程财力资源。即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体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所用财力。

(三)特征

1、潜在性:体育课程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需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及利用,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体育课程成分,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

2、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供开发及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存在区别,其表现形态也不同,富有多样性。

3、动态性:首先,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及民族文化等,均影响着体育课程资源的动态发展;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内容不一,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最后,体育课程资源作为一个与社会资源系统及开发条件等动态适应的子系统,不同主体在不一致的情境中开发利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不同。

三、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进一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范围,从而有利于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及竞技体育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实现体育课程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丰富体育课程资源课实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极大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兴趣、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的能力有一个全新的提高;提升全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康社会化的实现。

四、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优先使用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精彩多样,在很多地方都需要大学生去慢慢学习,所以,务必在体育课程资源范围内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以使用。

(二)开放使用原则。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时候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开放性具体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及途径的开放性。

(三)针对性原则。为了达成体育课程目标,需针对不同层次的体育课程目标积极开发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资源。

(四)经济性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尽可能缩减开支和精力,具体包括空间的经济性及学习的经济性。

(五)因地制宜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不应强求一致,而需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出地域优势,务必强化学校特色。

(六)安全性原则。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首先要确保其安全性,切忌盲目求新而忽略安全因素。

五、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改造竞技运动项目。首先,简化技战术,提炼出最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技战术;其次,完善内容,即删减一些难、偏、旧等大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第三,适当降低要求及难度。

(二)积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个地区存在大量群众喜爱的体育形式,如龙舟、舞狮、舞龙及各种体育游戏,将它们作以适当加工并引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第2篇

摘 要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进行教学是实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中国计量学院多年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实践经验,介绍了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特色课程的实施办法、评价体系,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展思路,实施安全教育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 安全教育 特色体育 课程

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1]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授的观点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生命性。以此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体育的本质,我们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校体育课程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之路。

一、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特色项目实施方案

掌握正确的安全救护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是面对险情时能够脱险自救的必备条件;体育课程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增强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然而,如何结合体育课程传授学生正确的安全知识、训练学生处变不惊的心态在我国研究较少。经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国计量学院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逐渐完善,内容包括安全心理、防卫技能、自救互救、模拟逃生、越障测试、野外生存几大模块,并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各项安全素质。见图1。

二、实施体育特色项目的管理措施

(一)成立特色体育课程组。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具有较大的兼容性,以体育课程为载体,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将二者结合进行系统的教学在我国尚无先例,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结合课程改革需要,我校成立了特色体育课程组,明确课程组的职责与任务,加强了对体育特色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了对体育特色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经费投入。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设施。生命安全教育设计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也包括各种突发事件避险与救援,为了能够给教学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模拟场地,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先后建立了自救自护模拟实验室,地震房、火灾逃生实验小屋等;授课过程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场景进行针对性教学与训练,在传授学生正确的生命安全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实施“1+ⅹ”课程实施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特色体育课程实施“1+ⅹ”授课模式,其中“1”代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只开设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围绕“生存智慧”与“脱困避险”为主线展开,通过一学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关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态度;“x”代表各专项体育课程,在各专项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每次课需利用5—10分钟时间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或者每学期集中进行1-2次课得逃生训练。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相结合。体育运动,没有竞赛就没有活力。课外体育竞赛是课内的进一步延伸,是一种体育教学激励机制[2]。因此,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我们在课外也举行大规模的安全生存技能大赛;大赛分为班级对抗赛、院级选拔赛,全校总决赛;比赛时间由每年4月开始,持续到10月。全校总决赛也作为我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的一项表演赛,由院校领导及各分院领导进行教学成果检阅,比赛成绩计入各分院运动会成绩积分榜。

三、体育特色项目考核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往往把技能达标与素质考核作为评定学生等级的主要依据,忽视学生内在情意目标和态度的培养。这样的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当然值得怀疑[3]。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导向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切实增强学生体质;体育特色项目考核评价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并设立专门奖励学分。学生要想获得体育考试资格,必须达到以下两个条件:1.参加安全生存技能大赛或每学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不少于30次;2.能够完成30分钟有氧耐力跑。课外考核设定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校运动队成员经教练员认定可直接获得体育课程学分,或俱乐部负责人在本年度组织举办了校内大型体育赛事,经俱乐部指导教师确认也可直接获得体育学分;校级大型运动赛事的组织策划者、参与者及裁判等工作人员,提供相关证明,在体育成绩考核评定时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加分。

四、结束语

安全知识和素养是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理应积极探索实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国民的安全素养与应对危机的生存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度重点招标项目,项目编号:ZGT201103。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J].中小学管理.2004(4):118.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第3篇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课程/开发/利用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具体的规定。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还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和教学实施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课程。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小学仍称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样需要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急需研究的新课题,它将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问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践的观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开发与利用以及开发的主要原则和途径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1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资源指“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的概念在不断扩大,资源不再仅仅指自然的资源,还包括了各种社会的资源。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有一定资源的支持。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3]。”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这一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素材性资源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主要包括实施本课程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5个方面。

素材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的来源,即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法体系的来源。它可以看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软件。现代信息传递的渠道多种多样,体育课程素材资源可以从各种教材、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音像材料、光盘和互联网等获取。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体育课程素材资源存在于各地方、社区之中,需要靠我们去开发、筛选和利用。

条件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缺乏条件资源体育课便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它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和实际水平。体育课程对时间和空间条件要求是比较高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需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作为保证,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和体育器材的支持。

课程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的前提,但丰富的资源只有经过筛选和加工后才能真正进入课程。因此,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的水平。

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全国执行学大纲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由专家们根据体育学科的逻辑编制的统一大纲,把各学年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进度安排得十分详细周到,全国各地都按照统一的大纲实施体育教学。全国一个纲的课程管理体制,具有权威性,管理十分方便,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执行起来较省事的特点。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学生的基础等差异很大,以致于不少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执行大纲。原大纲包含着大量的未经改造的竞技体育内容,其中一些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望不可及,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是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4]。课标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各地方、学校和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的。但对于如何实现课标,地方、学校和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地方、学校、教师应当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另外,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是为了调动地方、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让大家放开手脚更好地完成课改的任务。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意味着给予地方、学校和教师放权,更意味着对地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今后不再有现成的固定的“脚本”照搬了,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追求课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拟定自己的“脚本”,上出自己的特色课。

3 更新观念,全面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排的,在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45 min内的封闭系统。对体育课程的这种理解,限制了我们对身边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关注和开发。如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逐渐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式的课程观,把体育课程看作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45 min限制的开放系统。“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5]。”这种新的体育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3.1 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间观

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仅靠每周2~3次体育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程包括课业与进程,其中,进程决不仅仅指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还应当包括学生在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过程,包括学生节假日参加的家庭、社区等体育活动过程。学生的这些体育锻炼时间都应当被看作是体育课时间的延伸,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范畴。充足的时间资源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保证,体育教师应以开放的眼光积极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的时间资源。

在体育课改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常使得体育课时间的安排不可能同以往那样固定不变。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在时间资源的调配上应当灵活机动。目前,不少学校的选项课、俱乐部制等学校改革,就不但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也打破了常规固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有时还要求我们打破一堂课45 min的规定,有些内容的教学需要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还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当然,时间资源的灵活调配,并不是意味着可以随便和无计划,任何时间上的调配都应当事先征得学校的同意,并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3.2 拓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空间

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没有足够的空间,体育教学便难以进行,这是体育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校的体育空间都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体育课程改革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在努力拓展校内体育空间的同时,还应当以开放的眼光去开发校外的体育课程空间。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应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前,人们正在呼吁学校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开放,反过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应当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各地区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校外体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为了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不少学校都开始在积极地尝试开发校外的体育资源。比如,深圳市高级中学为了使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正在尝试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上课。该校除设置篮、排、乒、羽、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课程外,还设置了棒垒球、橄榄球、曲棍球、网球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课程。为解决这些课程的场地问题,他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上课。比如,该校的网球俱乐部,每逢周日晚上,便组织俱乐部的上百名学生前往观澜乡村俱乐部网球中心,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地学打网球[6]。广大农村和经济尚欠发达地区,虽然缺少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具有发达城市所没有的独特的体育空间,这些地方美丽的山山水水,沙滩、绿地等,都是良好的体育空间资源,只要我们留心开发,合理利用,都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使体育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在关注校外体育课程空间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校内空间资源的开发,毕竟体育课主要还是要在学校内上。尽管校内可开发的空间资源比较有限,但潜力总还是有的。不少学校为了给体育课程腾出更多的空间,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建设了一些实用的体育场、馆,一些城市学校甚至还将田径场托起来,下面留出与田径场同样大的面积建成体操房、健身房、乒乓球房等场地,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3 开发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素材资源

长期以来,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都习惯于按照全国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教什么,大家就都教什么。而且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又是正规竞技体育项目的内容,由于是统一规定的,于是不管学校有无条件,学生是否兴趣,学生能不能学会,体育教师只能照搬照教。这就使地方、学校和教师用不着去考虑课程资源开发这个问题。正在实验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仅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这就要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去选择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宗旨。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健身的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人类的健身手段与方法是十分丰富的,而且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目前,除竞技体育外,社会上还有许多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的内容,如各种时尚的健美操、健身舞、民族舞、街舞、软式排球、气排球、轮滑、攀岩(人工)、飞盘以及有特色的体育项目等,都可以被堂堂正正地引进体育课堂。有的体育老师还动脑筋想办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不少既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发还应当包括对常见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利用,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只要我们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仍不失为受学生喜爱的好教材。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传授一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的健康。因此,各种媒体都注重报道一些关于健身、保健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这些知识的来源,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外,还应当经常通过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3.4 充分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人力资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介入该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起积极作用的人力来源。课改要求体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人力资源不但包括校内的体育教师、学校有关领导、班主任、学生等,还包括校外的有关专家、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家长等。这些人都可能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往,除了体育教师,很少有人会直接介入体育课程的实施工作。然而,开放式的体育课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内容与方法的多样化,则需要多方人力的介入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为了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校内,需要校领导、教务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学生积极介入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部分的教学工作。实际上,一些学校已经在开始这样做了。有的学校还提倡校内外体育人力资源的相互流动,学校不但提倡在需要时可灵活聘请校外人员担任教学工作,还提倡在允许的情况下让体育教师走出校门,担任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参加各种业务进修提高,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然,无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体育教师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在课改的进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9-02

进入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健康第一"的思想、"素质教育"的思想及"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引下,特别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与实施以来,在全国普通高校掀起了体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的热潮,出现了多种模式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形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已成为高校体育领域最为关注的论题。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入手,结合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以及当前吉林省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探讨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变化,努力探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并为之建言献策。

1.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1.1纲要实施情况。通过调查,针对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得出有8.3%的高校已经根据《刚要》完全实施了体育课程改革;有58.3%的高校根据《刚要》部分实施了体育课程改革;有33.4%的高校并没有实施大纲来完成体育课改。访谈过程中,根据专家、教师的总结,分析出普通高校在落实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主要在于:(1)各高校对"纲要"的意见和精神处在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正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计划;(2)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师资结构、场地器材等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3)就具体教学目标而言,《纲要》一方面提出的是教育创新和改革不断出现和扩大,另一方面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体系。而已实施了新《纲要》的部分学校,其教学内容、学习的结果性目标较以前无明显变化。

1.2体育课程设置及选项课开设现状。吉林省普通高校分别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了体育基础课、体育选项课,三、四年级较少有选修课, 大部分学校不开设体育课。24所高校的体育选项课内容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田径,这些项目的开课率在95%以上;第二层次为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这些项目在高校开课率为38.9%;第三层次为网球、羽毛球、游泳、形体、定向运动,这些项目的开课率为12.1%。由此可见,一些传统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较大比重。

同时,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轮滑、形体、攀岩、定向运动等新兴的潮流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63.3%的学生在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此类项目。但是据调查,在吉林省众多高校中,开设这些大学生比较喜欢、适合大学生发展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只有少数高校开设,反映出开设的选项课与学生喜爱的项目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是吉林省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极不平衡,据调查有60%的体育教师专业集中在篮、排、足、田径这些传统性项目中,而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轮滑、体育舞蹈等专业教师较少,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知识、健身方法多样化、娱乐化、兴趣化要求。因此,学生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体育课,不能适应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要求,从体育选项课的层面上看,选项少,内容单一,不能结合当下大学生的需求。

从另一方面了解的情况看,部分高校虽然实施了按兴趣选项分班,但没有再按素质水平的高低继续进行分班,由于他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按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考评标准进行,使得优生得不到优教,差生得不到补教,也同样影响了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1.3教学评价体系。目前, 吉林省高校体育评价内容的方法, 应试教育的痕迹仍十分突出, 考什么, 学什么、练什么,表现为过分强调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方式上采用绝对式评价, 也就是上课老师教什么,期末考试就考什么,这种按照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一味地用" 高度、远度、时间" 等统一指标去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本体差异性,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磨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对现行的体育评价和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分析原因:主要是忽视了育人为本教育的根本要求, 致使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偏离了教育目的。

1.4场馆设施条件。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在田经、三大球项目上,而学生比较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场地很少或没有,所以目前各高校急需增加学生喜欢的运动场地及体育环境设施的建设,本次抽查的24所普通高校中体育馆有12个,而塑胶田经场只有7块,远远落后于吉林省普通中学,而体育场馆管理不力,周六、周日空置率比较高,也是导致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少的原因之一。

2.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大能力,指引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步构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再一味强调"学科"、"学问"、"卓越性",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个性"、"自我实现"、"文化知识基础"、"完整的人格"。当今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强化课程的理性化、人性化与开放性的研究;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加强课程的多元整合;转变课程的设计方式。

2.1育身与育人相结合。学校体育教学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体表现能力,挖掘和发挥学生自身内在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因此,教师在注重学生实际情况下应该有计划、有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按照学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质、技术水平和可接受能力,经过实践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体质,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的快乐型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2.2体育课程要具有理性、开放性、人文性。随着社会与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人生观与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对于体育的要求更加现实,体育课程的设置应随着社会体育的不断变化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需要而做出调整。开放性的体育课程是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体育课程中客观存在的先进社会学理论正是实现体育课程理性化、开放性最终目标构建与支撑的基础。通过体育课程改革不断的理想化、开放化、人文化,更加能够体现体育在"育人为本"这一方面的体现。体育教育是体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体育课程内容应特别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2.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加速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先进的体育思想频频引进中国,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大学生更渴望能接受自身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调查显示,健身、休闲、兴趣等为主的多样化的课余体育活动己成为当前大学生追求的时尚,他们把学校体育看成是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桥梁。他们己不能满足体育课上所教的知识,希望吸收更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他们不仅想做一个体育的受益者,更想在走向社会后做一个社会体育的指导者,学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已经满足了学生这一要求。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缓解了群体与竞赛脱节和参赛面过小的问题,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余暇生活。

3.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实施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以体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突出健康目的,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2落实"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中的" 育人为本" 就是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 结合当下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建立适合当下吉林省大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体系。摒弃传统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目标,从学生个体发展着想,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顺应体育发展的新路线,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在素质方面的全面提高。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体育观念。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当是" 授之以渔" ,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自我锻炼能力。做到"育人"为最高目标," 终身体育'"为主线, "育体育心"为基本点,三者紧密结合。

3.3科学确立体育教学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传统体育教学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通过体育达标测试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新课程改革要使体育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技能的特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银炼的理论与方法,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运动竞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能力。利用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特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能力。新课程体育教学目标应使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4优化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推进终身体育教育。新课程体现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健康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适应性。课程设置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要求,强调运动兴趣和能力的增强,培养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强调内容的可持续性,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加大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普通高校体育要创新,最佳的选择方案只能从课程的改革中挖掘潜力,从课程的集成和重组中创新。改变过去过分注重体育学科本身系统的传统观念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编,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各类竞赛等,多渠道多层次加强推进创新教育,力求形成有序的、规范灵活的体育创新教育体系,既有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发挥其优势与特点的培养方案,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在体育教学之中。

4.结束语

总之,吉林省各高校要充分领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纲要》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实事求是地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制定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案,避免形式主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把目标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试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4)

[2]王临芳.关于体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J].体育科学研,2004,(4)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范文第5篇

一、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乡镇小学,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特别是村级小学。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器材虽然买进了一些,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改变,并将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二、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各年级的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农村小学教师人员缺乏,加之老化趋势也在不断增加,体育课时大部分安排兼职教师,我乡的8所小学,只有中心小学是体育专职教师,其他都是兼职体育教师,多数从未经历过体育教学。因此,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近期内又能如何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在村级小学中“放羊式”体育课依旧存在。

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对策:

我们该如何在场地依旧狭小、器材依旧落后陈旧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这是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就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形式、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理念、落实体育教学模式是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用于课堂教学。农村小学不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教学。

比如:教学立定跳远时分组进行,一组练习其他的观摩、评论,提出好的见解,然后依次进行,最后再进行比赛,评选出男女最佳。

巧用篮球场。篮球是农村小学主要锻炼身体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方法,课间、午间休息、放学后经常性组织学生练习,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校在乡级的篮球比赛时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篮球场不仅仅是教学篮球专用的,有许多教材内容都可在篮球场进行教学。如利用球场的边线或端线组织短距离跑,往返跑教学,利用三分弧线组织弯道跑教学,利用两个半场组织游戏跑四角比赛,利用三个圆做角力游戏。

妙用小垫子。有些学校这些体育器材很少使用,原因是体育教师不善用,有的体育教师觉得搬进搬出麻烦干脆不用,造成有限体育器材资源的浪费。垫子不仅仅限用于滚翻、仰卧起坐等练习,还可用于立定跳远和各种趣味跳教学,小足球比赛中用于球门,用于跨过、绕过障碍教学,用于游戏投掷打靶、穿过小树林等。只要广大体育教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体育,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既然场地和器材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就应该立足当前,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体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在农村的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对一些平时无甚用途的东西打主意,变废为宝,直接打造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简易“器材”。尽可能地开发新型器材或开发已有器材的多种功能,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更好的体育教学,享受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在推动农村小学能更好地实施体育新课程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比如: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各种站位的定点,免于用石灰来做标记;可用于各类投掷练习;可用于各种角力、套圈、钻圈等游戏;可用于多种级跳练习;可用于各种标志线等。

在投掷教学时,让学生找一些合适的石头,用来做单手推、双手抛的练习,还可以用来做游戏:绕过小树林、负重、投掷等。

农村基层小学虽然在场地器材方面存在滞后的现象,但只要我们能着眼于实际,敢于创新,多想办法,变废为宝,是解决目前这一实际问题的简易、有效的途径。

三、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每个体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考虑如何合理地调动队形,哪个位置做示范最有效,什么时候讲解点评最适时,如何把少量的器材发挥最大的课堂效益。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在课堂组织结构上多想想办法,组织严谨些、分组合理些,灵活变通之下,我们农村小学同样能上出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