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学概念

美术教学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学概念

美术教学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 《园林美术》课程 课程调整 教学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并不单纯教学生欣赏和创作的具体技巧、技术、方法,它关注和思考的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更注重真的追求和善的探索。它从宏观上启迪和引导着人们不断向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努力和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实践对人们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挥审美意识的文化功能,关系到提高园林工作者创造和表现美的能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出更好的技术人才,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为园林规划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就业岗位上的学生反馈和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建议,我认为该课程还有待于改进。

1.1本课程以往都是只开一学期,周课时4节,课时确实较少。三分之一的理论课,三分之二的课堂基本训练,室外写生、综合实训不到一周时间,根本达不到美术课的实践需要,无法实现技术的熟练掌握。

1.2教材内容过于繁多、分散,纯美术性较强,而且技法参差不齐。中职与高职用的都是“十一五”规划的高职高专通用教材,不区分中职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与专业美术里的人体、静物《素描》、比例,色彩构成、技法,速写范例等基本要求一致,造成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1.3技法训练缺少针对性,显示不出专业特点。课程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所侧重的表现技法不大一致,技能训练与专业特点有脱节现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应多些人体形态、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园林小品等简笔速写和色彩渲染技法训练等。

1.4中职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文化底蕴不深厚,美术基础较差,美学理论知识甚少,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差。不懂得形式美的规律与特征,只能机械地描绘。在学生对园林只是一种模糊认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描绘和创造园林风景,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2.课程特色与功能

2.1主要特色。园林美术属于实用美术范畴,是以绘画为基础并处于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和美术技法两者之间,将园林与美术相结合、自然与艺术相结合、功能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在园林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认为园林美术基础课教学体系应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绘画基础部分包括艺术理论、美术理论、结构素描、铅笔及钢笔速写;二是工艺美术部分包括色彩原理、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三是手绘效果部分包括彩铅技法、钢笔淡彩技法、马克笔技法等。

2.2功能。绘画基础是园林美术课程的主干,主要培养学生树立园林设计的新理念,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工艺美术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艺术与园林要素、小品之间的关联性,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园林环境效果;手绘效果表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行为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及表现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课程内容调整方案

3.1增加课时量,延长教学时间。建议该课程调整到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目前的60多课时确实有限,美术课重在实践,春天景色优美,到外面写生又方便。把园林艺术、植物等课程提到第一学年,使学生在掌握园林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园林规律的创造,达到预期效果。

3.2概述一章中增加部分艺术美理论、形式美理论、美术语言等美学基础知识课,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欣赏美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3增加人体动态速写、花草、树木、建筑等自然景观的速写内容。加强简笔画的练习,它是电脑绘制平面施工图、立体效果图的基础。

3.4在铅笔素描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钢笔素描的内容。因为钢笔画比较生动,最能表现出建筑、自然景物结构中既柔又刚的特点。构图原则、形体结构与比例尽量以自然景观和园林小品为例,具有针对性。

3.5色彩教学部分,重在讲解色彩原理与构成理论,彩铅的特征及用法,而后就是加强彩铅素描训练,并与钢笔素描相结合,绘制出园林立体效果图。

3.6人物、石膏像素描、美术字、插花、盆景,还有像水粉、水彩写生等内容可作为选修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美术基础拓展知识面。

3.7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每周至少6课时,共108学时为宜。开篇课建议先观赏见习、对园林有个整体的了解,感知园林的基本构成、组成要素,增强学生对园林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挥其潜移默化和后续课程衔接的作用。

4.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38课时,实践教学70课程,共108课时)

5.多元化教学形式的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设计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模式,是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科学方式。打破长期的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教学的模式,实行理论实践并进的模式,挖掘校园周围绿化环境的美,按1∶3理论、实践课时比例随堂写生,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是全面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5.1加强实践课外化措施的改善。扩展课堂,我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写生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色彩教学方面通过学生对自然界色彩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悟、组织和对色调的控制能力。

5.2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改变传统以追求写实效果的沉默气氛。采用课堂示范,观摩技法比较好的同学的创作过程,研究与讨论、作业评析等教学法为主要手段,辅以名作评赏、名人讲座、参观展示等特色教学的立体式课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间组织学生多鉴赏一些优秀的手绘作品和园林风景,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兴趣。

5.3针对园林美术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与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校园文化,取得了强大的带动效果,给学生提供了彰显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课程介于“园林”和“美术”之间的本质。

6.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依据理论实践综合应用能力,重在实践训练考核,总分100分。课外强化练习速写作品占30,课堂布置命题作品占60,参加社团文化活动展示(包括态度)占10。

7.课程调整后的预期目标

通过艺术和美术理论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艺术的分类及形式美的规律与审美特征,培养了审美意识,提高了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素描》与《平面构成》中具体化等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合理性设计,按照视觉语言规律对各种因素进行组织、结构,达到启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利用工艺美术与色彩相结合的课程分配模式,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及色彩的搭配原理,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用方法,以及写生中色彩变化规律与艺术规律。

根据园林设计类专业课程要求,通过手绘表现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表现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总之,鉴于中高职园林美术课的现状及不足,调整其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并针对园林美术课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要求,注重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正确掌握创造园林美的技能,并与后续专业课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马云龙.园林美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1.

[2]奚传绩.美术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宁.环境艺术课程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J].杭州:新美术,2002.3.

美术教学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 青年教师 新课改 综合素质

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论点。他指出:“教育应该是人自出生后所有教育经历的集合,是自呱呱落地到寿终正寝的全过程。”这也就是俗语中常提到的“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教师是专业人员的代表,其发展内涵是多层次、宽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不断积累丰富、技能的不断熟练与娴熟、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提高,也包括了态度的转变;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性的,要经历一个由生疏到相对熟练的系统的学习发展过程。

过去关于教师的各种比喻形象生动,如今在素质教育改革下,教师被时代赋予的内涵相距甚远:照亮学生,燃烧自己的“蜡烛”,勾勒了浓重的悲剧氛围;尽吐芳丝的“桑蚕”,封闭了老师的知识进步视野;勤恳朴实的“园丁”,限制了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风帆。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从教书育人角度说是很好的事,但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是不合适的,教师必须在职业生活中规划出个人终身学习的计划,不断丰富自己,提升专业化水平。

以往美术师范专业的就业率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无关。据了解,师范专业美术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由于中学对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导致中学美术教育发展十分缓慢,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来绘画,而只是专注于专业方面的事情。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开展,美术课程在中学课程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青年教师对于整个改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一对一”互帮学习

学校会在各方面努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新进教师从到教育局参加入职培训,到举行拜师仪式,校方在对青年老师的培训方面相当重视,做得也十分完善。有“一对一”的拜师对接,由在教学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在职美术老师做指导。组织教师到当地的大学附属中学等优秀实验示范学校考察学习;邀请名师把脉课堂和进行教学交流活动;组织教学研讨素质拓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鼓励教师参加市级省级优质课比赛;举办美术教学研讨课,另外每年还会安排班主任和教师代表到北京、天津、杭州等一线城市进行访问学习。这些活动积极地调动了青年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也给予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

二、充分开展课堂实践学习

学校各学科教师组成考察团,到教育先进的名校进行跟班学习。教师们深入课堂随堂听课,学习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名师座谈交流教育心得,并深深体悟厚重卓越的校园文化,受益匪浅。在课堂上,漂亮精美的板书、入情入境的朗读、精彩的师生对话、教师的巧妙点拨和启发等,都让学校老师们感受到了名师的专业博学,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三、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学习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完成。通过对新课改下的中学美术青年教师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在注重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成果。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师范专业教师要做到终身学习。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师在自身发展与实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青年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培养更多的国家栋梁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冯良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祖晶.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呼唤教师决战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7.

[5]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6]郭景扬.中小学素质教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7]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美术教学概念范文第3篇

摘 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非常紧张,课程也比较单一,每天就是几门主要的课程,其他课程如美术、音乐等比较少。而缺少了美术、音乐课程,学生在审美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针对高中一年级美术教学来探讨教学的理念、方法等。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第二部分主要讲解丰富学生对美的理解。第三部分介绍老师应该重点培养有悟性的学生。最后为结论部分,收束全文并提出观点。

关键词:学生需求;对美的理解;教学概论

一、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对于高一阶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对美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学生对于美的理解还十分有限,但是都具有对美的向往与喜欢。有些孩子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对美术有着特别的眷恋,有些孩子则单纯地被吸引着。还有一部分,也是学生中的大部分,是希望利用美术课来放松,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和高度紧绷的神经。高一阶段的学生尽管学习压力并不如高三那么大,但是高一的学生在衔接初、高中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习比较轻松,上课时间也并不很长。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强度大大增加,学习内容增多,上课时间延长,学生需要花时间逐渐适应。美术课作为不参加高考的课程,满足了学生放松的需求。所以学生会比较喜欢美术、音乐等课程。那么作为美术老师,也应该充分理解学生想要利用美术课放松的心情,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真正想要学习一些与美术相关知识的学生,则要认真备课,积极讲课。对于不愿意听讲,想要放松或者学习其他科目的学生,在保持课堂纪律的基础之上,也尽量理解并不打扰。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让学生放松。

二、丰富学生对美的理解

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尽管学时非常少,并且总是被其他课程占用。但是学生如果认真听讲的话,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学到的这些东西虽无关高考,但是却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阶段的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目的还是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以及审美能力。如今社会上出现的“美丑不分”“荣辱不分”等现象,归根到底都是人们审美能力的欠缺所导致的。这里的审美能力不仅仅包括审视视觉上的美,更包括心灵上的美。只有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理解美,才能正确地看待美、识别美。这也正是广大学生所欠缺的。比如,如今的学生追星,宁愿不吃饭、不睡觉也要看明星们表演,愿意花费父母半个月的工资去看一场并无内涵的演唱会等等,这都是分不清美丑的表现。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常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对学生日后是非正误的判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多向学生展示具有真正美学价值的作品。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具体的画作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比如,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第一眼看本是一幅非常凌乱的画作,但是通过对毕加索本人的介绍,对其生活背景的介绍以及该画作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等,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即看似很丑的作品却具有无尽的美学价值,而反过来有些看似很美的作品实际上却是没有内涵的、空洞的。这一点老师可以加以利用,逐渐启发学生对美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重点培养有悟性的学生

高中阶段的美术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会让教师比较头痛。但同时也一定会有几个热爱美术、对美术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并且具有高度悟性的学生,尽管数量非常少,但是一定会有。对于每一个美术老师来说,能够遇见一个对美术充满热爱并且具有悟性的学生,都是老师的幸运。有时候老师空有一身本事,却并没有学生可以传授。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学生,一定要抓住机会重点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学生今后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职业,但是要充分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争取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自身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搜寻具有悟性的学生,并且也有知R、水平去指导学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间时间或假期时间跟随自己系统学习美术的方方面面。以培养学生为目的,更是为培养出优秀的美术人才做贡献。

总之,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总是会让教师感觉施展不开手脚,课时有限,学生心思都在语数外上或休息上,但是能够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带给学生一些启发也是大有裨益的。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能提升能力。另外,如果遇到了热爱美术且具有高度悟性的学生,一定要重点培养。也许下一任美术大师就会从这里诞生。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28.

[2]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46-48.

美术教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概念教学 作用

数学概念是学习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但很多教师常常感叹:概念课难上,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说也说不清,讲也讲不明白,学生理解困难。因此概念教学成为数学教学中一大难关。针对这一问题,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信息技术与概念教学相结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发展了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概念教学的认知表象,唤醒经验

数学概念的建立来源于生活中大量的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认知表象,唤醒学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了生活中大量圆柱形实物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利用课件动态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这一几何图形的过程,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再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超市购物视频,展示商品的价格以及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丰富学生对小数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小数。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枯燥的概念形象化,便于理解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往往是枯燥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通过多媒体生动有趣的演示,可以架起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桥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小溪流水”的视频,告诉学生时间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使学生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接着出示一条不断向前延伸的直线,通过课件“变色闪烁”截取出其中的一段,告诉学生从时间的长河中截取其中的一段就是一天的时间,紧接着动态的将这一时间段弯曲成一个圆形,就成了学生要认识的钟面,然后出示时针、分针不停走动的画面,告诉学生时间就这样通过时针和分针周而复始的转动来记录生活中的每一天。这样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再如:在《平行线》一课的教学中,先将生活中的一些有平行线的图形,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使学生先形成一个感官上的平行概念,再用直线代替图形中互相平行的部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图形,由生活到数学,由物体到图形,动态的演示,形象的转化,即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又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数学概念便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优化概念教学的过程。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省时、多变的优势,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提高练习技能,把课堂空间真正地还给学生。

美术教学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应用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21世纪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建议提出: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目前中学生普遍对物理学缺乏兴趣,感到难学。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和认识新事物的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为了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不断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使一些深奥的理论、复杂的结构和情景通过模拟仿真的手段呈现出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且能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其创造能力。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石,是教学的关键,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概括地说,是学生经过感知而获得的物理表象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转化为头脑中的抽象的规定。它是通过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加工活动完成的。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一般要经历认知定向、找出共同特征、抓住本质属性和深入理解概念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经验的形成受不正确、不科学的观念的干扰。例如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物体受力才会运动,等等。(2)感性认识不足或已有概念不清。如:如果没有足够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就很难使学生形成电磁感应这一概念。(3)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有些概念难以理解。某些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要理解它们,需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如:电场强度的建立过程。(4)忽视了量度公式的物理意义。如:有的学生由速度的定义式v=s/t,把速度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而忽视了“速度表示运动快慢和方向”这一物理意义。(5)概念间的混淆。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的学生就容易混淆。(6)不会正确运用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为学生的概念学习创设学习环境,在给他们以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

二、物理概念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应用

为了适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课件创意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们认为应侧重研究物理学习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课件的创意必须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件创意的核心是研究建构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有三个方面:1.提供物理事实,创设物理情境;2.转化模型,形成表象,认识重要的概念和规律;3.提供应用物理知识的典型示例和练习。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三个过程:1.感知,激发认知冲突,提供思维素材――这是启动思维建构的阶段;2.形成认知表象,转化物理模型,形成物理图景,通过科学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这是形成认知结构的阶段;3.返回具体,还原模型和图景,解决物理问题――这是活化和扩展认知结构的阶段。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质点概念的课件

质点模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模型之一。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扩展对它的认识。把一个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习质点模型离不开对具体的物理对象及其运动背景的分析,为此,课件中可以创设一系列的质点模型“组块”以引导学生思维和理解。例如:

(1)动画:火车在原野上行驶。能否把它当作质点来看待?因为没有背景信息,不置可否。

(2)动画:把镜头推进到火车的驱动轮。研究火车车轮的运动,能否把火车车轮当作质点处理?

(3)动画:火车过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出桥。研究火车走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此时能否把火车当作质点来处理?

(4)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能否把火车当作质点来处理?动画:地图上的“点”由北京出发向南运动。

上面的课件展示了一组组动态图景,提出了一个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由实到虚的思维活动抽象出质点模型。在课件中,深入地展示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过程及走过的弯路,对实现学生思维的建构过程有重要的作用。

(二)磁感线课件

磁感线是形象地描绘磁场的一种方法。实际上磁场空间并不存在磁感线。它来源于磁场实际,超越于磁场实际,且能反映磁场的实际。课件的设计应能体现这种思想。

1.为磁感线的形成奠定事实基础。

(1)真实实验:在磁铁的周围放置一根小磁针,磁针偏转,反映有磁场的存在。

(2)真实实验或视频:引入3根小磁针,放在不同的位置,磁针偏转不同,说明各点受力不同,也就是磁场不相同。

(3)视频:在磁铁周围放置相当多的小磁针,可以看到磁针指向的分布呈现某种规律。改变磁铁的方位(缓慢旋转),周围磁针的指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可以暂停)。

2.建立磁铁的磁感线概念。

(1)类比联想:动画展示电场线的图示。

(2)动画:描绘曲线,将小磁针指向的分布规律展现出来。定义磁感线,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与小磁针的指向一致,以N极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3)动画:旋转磁铁,展示磁感线的三维空间形状。

(4)动画:展示蹄形磁铁的磁感线。

3.建立电流磁场的磁感线概念。

(1)真实实验或视频:展示直线电流周围空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2)动画:展示直线电流的磁感线。

(3)动画:将通电直导线弯曲,曲线中每一小段近似为一直线,展示若干小段电流磁场的磁感线;使曲线首尾相连形成单股线圈,展示其磁感线。

(4)动画:展示通电螺旋管线圈的磁感线。

(5)动画:解剖立体图形,磁感线的各种平面表示方法。

4.深化磁感线的概念

在学习感应强度概念之后,进一步认识磁感应强度与磁感线的关系,磁通量与磁感线的关系。对于除重点概念以外的其他基本概念,我们只需要“了解”,有的要求“理解”。对这样的物理概念,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场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结语

本文所论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仅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其放在辅助教学位置:实行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组合教学,一定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教师教学,人性化的教育始终应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要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人格个性同步发展,就不能过多使用多媒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教学过程中最永恒的魅力所在,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根本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凌瑞良.物理概念辨析.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4]宣桂鑫,江兴方.多媒体物理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