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自我超越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以及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偏差,陷入误区,给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造成了一些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与今后的发展。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表现[1]

1.1 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

由于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型社会,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对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怔”。

1.2 交往行为经济化明显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许多学生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基础上,一味的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或“日光族”。

1.3 交往存在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认识自我时,如同照哈哈镜一样,不能清晰客观地反映自身,要么表现出过分自信,要么表现出过度自卑。论文格式。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2]

2.1 社会客观原因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的转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事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存。人们原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发生冲突, 多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多样化,多元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传统义利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开始困惑,而群体目标的多样化让大学生迷茫,最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大学生观念的转移。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人的主体性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讲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特征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便更多体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交往中注重塑造和体现个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并关注彼此利益关系。因此,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虚假色彩的交往互动行为增多。

最后, 教育体制和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多次强调,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应试和升学竞争, 青少年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充满荆棘,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某些先天的、明显的缺陷。

2.2 个体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沟通和人际冲突处理不当四个方面。

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要求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呈良性状态。交往主体在认知阶段出现偏离,均可造成人际调节、选择和适应性困难。论文格式。

人际印象是通过人际交往而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的客体形象。人际印象具有其整体性、一致性、主导性、比较性和联想性特征。故而,心理学角度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

人际沟通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3]。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受较多因素干扰,如发信者与接信者的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发信者的语言表达与接信者的领悟能力的差异造成困难。若交往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网络观等存在差异时,人际沟通同样会出现障碍和困难。

人际冲突虽然有助于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等积极面,但若处理不好,就会给交往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3 文化传统影响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掀开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

因此,当我们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时,文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切入点。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延续、传递,文化又塑裹着人际关系。文化传播具有社会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同化力量,是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学生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契约化、合同化和更加开放的人际关系打破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思想中的“仁”、“爱”、“礼”和“宗亲关系”模式,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大学校园中膨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超越

3.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大学生们每天也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交往环境中,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处于交往中,有的学生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的良好交往意识,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3.2 要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人际关系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校培养学生在交往中应该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

3.3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5]。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往往忽视了倾听对方的发言,与老师、学校领导、用人单位等交流时,若言语盛气凌人、不注意倾听,造成的后果及给人的印象将是不完美的。

3.4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每个人为人处世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好或坏。在与人交往中应具有宽宏的胸怀,要有“让人不为丑,饶人不为痴”的大度大量,不为社交中细小矛盾纠缠而斤斤计较。

3.5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紧张、羞怯时,就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他人觉得你对他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样就阻碍了彼此关系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创造一些学生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镇定下来,早日融入集体生活。论文格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6],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

[2] 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7).

[3] 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组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

[5] 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6,(1).

[6] 刘庆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21(4) .

[7] 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7(61).

[8] 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28).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交往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1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

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情况: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2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自我中心型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2.2自我封闭型

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2.3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

2.4人际交往复杂困惑迷茫

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

3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

3.1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3.1.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

3.1.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

3.1.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

3.1.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

3.1.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

3.2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技巧

加强和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讲有四种:

3.2.1善于结交

在人际交往中,结交的过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亲密接触三个阶段。

3.2.2善于表达

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谈话是沟通信息,获得间接经验的好形势,也是表达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

3.2.3善于倾听

学会提高倾听的艺术,首先要静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贸然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要时时插话,影响他人的谈话思路,或弄不清谈话的是指就断然下结论。

3.2.4善于处理各类矛盾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摩擦,而善于出力问题,就是要求一个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打破僵局,或者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深入交往的氛围。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郭丽.大学生人际交往个案解析[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社会交际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 人际交往的概念

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 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

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 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

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在调查中发现,有54.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 网络交际化

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 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

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在价值观方面确立独享与分享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逻辑演化。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 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3. 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大学生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参加社会实践,不但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第一,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第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要掌握一要适时,二要适量,三要社交口才适度。

【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平等、真诚、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公平、团结、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使人幸福感更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大学生渴望交往,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交往时有如下突出表现:

(一)交往愿望强烈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独特的思想氛围和生活环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进行情感交流、谈论理想、思考人生,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通过交往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

(二)交往范围扩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增多、接触面更广,交往对象由过去的亲缘交往、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交往,因此交往范围更为广泛。与此同时,交往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同性之间,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也表现强烈。

(三)交往方式多样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传媒手段的发达,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宿舍交往,而发展为更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由于生活环境、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交往的中心场所仍然是宿舍,但同时校园里的社团组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并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周围关系的和谐而赖以处理校园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据有关调查统计,人际交往已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之一,而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关注,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交往目的复杂

大学是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度的阶段,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机会接触社会,同时会受到社会中一些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的目的变得复杂,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或许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有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利益结合,交往更加务实,甚至有较强的功利化目的。

(二)交往心理闭锁

部分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表现为与人交往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状态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从而不敢与人交往、孤立、封闭自己。也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后,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三)交往技巧不足

大学生虽然渴望交往,但由于个性原因,或者缺乏沟通技巧,运用方式不当等,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使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相差甚远,甚至事与愿违,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但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首先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大学里的同学们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大家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都有所差异,同学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任何对人格的不尊重或不平等的言语、行为,都会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诚信原则

诚信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云:“人无信则不达”。有心理学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测试结果中也表明,诚实、诚恳、真实的人最可爱。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诚待人,对他人要真诚、无欺,他人才会以诚待你,彼此之间才能产生信任,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宽容原则

宽容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由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即使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宽以待人的原则相处。古语云:惟厚可以载物,惟宽可以容人。宽容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互助原则

互助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每一个人都既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交往不仅是利己的,而且应该是利他的。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注:

该文获得安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课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0621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秀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绕的调查及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 郑日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禹青华.在北大学做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卑心理 大学生 班主任 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能力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沟通能力。沟通作为人际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互动,它存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和工作领域之中,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乃至事业的成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增长智慧、取他人之长的基本方法。

2.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3.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4.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处置方式,一个人只有重视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人,不难想象,人如果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他人交往,一个人应该如何独立生存?因此,有人存在,必定与人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就是一个在团体或者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当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会与各式各样的人物打交道,特别是在职场生活中,我们是否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这就涉及自身交际能力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自己与同学、老师、领导、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就某一社会现象或热点谈谈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与领导交谈,可以大胆交流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见解,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的不怯场;与职工交谈,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工作情况和心理状态。因此,足见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大的需求,他们人人都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因此,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认知态度。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则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孤单等不良情绪,由于心胸狭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形成各种压力,严重地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孔子曾说过:“独学则无友,则孤陋寡闻”,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帮助我们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也提高了对他人的认识。在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对方,同时也可通过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清了自己。交往越多涉及的面越广,交往的程度越深,我们彼此的认识就越深刻,才能达到前面所提到的,得到他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拥有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也随之增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互换,使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集体,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品质都是在民主、和谐、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反之,则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自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自卑是心灵的癌症。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情绪。适度的自卑能激励人发愤图强,取得成就;但过度的自卑则会使人堕落颓废,自毁前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成为自卑心理的牺牲品。因为自卑,他们往往精神萎靡,丧失热情,学习落后,成长受阻,严重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天资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未能培养好,造成学习能力较弱。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跟不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产生了自己是“差生”、跟不上的感觉,随着岁月的不断沉积,就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2.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或家庭残缺。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父母整天忙于奔波,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再加上其自身的素质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低微,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或者由于家庭残缺,使孩子缺少本该有的温暖和稳定的生活,从小蒙上生活的阴影,产生了自卑心理。

3.学生所处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学生自身比较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再加上某些学校或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常常把他们视为差生,不愿也不想与他们打交道,他们的座位也排在教室的后面。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就慢慢自认是差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放纵甚至是放弃的心理。

(二)自卑心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及其潜在特质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潜在的影响。

1.封闭。由于自卑心理而导致的封闭性大学生,通常不喜欢与人交流,觉得交往起来过于麻烦,更多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自卑者的心理容易产生一种畸形的嫉妒心理,在各个方面都想争第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得心理上的胜利,恶语重伤别人,这也是导致与他人交往关系交恶的原因之一。

3.敏感。自卑者过度的敏感会对人际交往很不利。很多时候,对方一句很不在意的话就会刺痛到自卑者的神经。自卑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听到对方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愤怒,搞得对方都莫名其妙,久而久之,自卑者就很难听到真话了,听到更多的是一种恭维,和朋友的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四、班主任引导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自卑心理的途径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更好地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一)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及时做好心理辅导

1.对于学习能力较弱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自我认识和心理调整的教育,在校园生活中,要不间断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并且能够利用各类班集体活动灵活且持续地进行心理训练,鼓励其积极交往。

2.对于因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从心理上认同他们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或者与家长结合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穿着、生活和学习用品方面和其他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失落感,容易产生迷茫和恐惧。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地予以心理辅导,使贫困大学生意识到大学是一个和谐多元的集体,同学之间的交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帮助贫困大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减少造成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隐患。

(二)多组织班集体活动,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积极互动的过程,只有一方主动而一方被动的交往不能持久,鼓励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可以消除自卑所带来的交往困扰。在班集体活动过程中,很多时候班主任可能会把更多表现的机会留给了班上的“活跃分子”,其实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才更需要这些表现的机会,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勇敢地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他们才不会害怕与陌生人交往,从而社交恐惧感和孤独感才会随之消除,久而久之自卑感也会烟消云散。

(三)正确处理学生矛盾,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需要班主任要有很大的耐心。由于社会交往较少,学生的沟通面不大,且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同学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对于学生间的纠纷班主任要做到及时、有效、公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必要时还可以与领导、任课老师、家长或班干部商量方案,借助外力辅助完成。

总之,人际交往是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的知识阶段,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际交往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贡献程度。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俨然成为班主任不可替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