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对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一、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可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关键,问题是促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要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重点关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教学中的某一环节,都应对数学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合理有效地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刺激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1]

例如,教师在讲“函数的应用”一节时,就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以较好地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设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函数吗”“函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学习函数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让学生探讨。探讨的过程就是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指点,以引导学生更快地接近相关教学内容。但要重视的一点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通过探究解题思路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题目是数学最主要的构成形式,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解题思路的探究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高中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太注意对题目进行有效的分析,通常都是拿来就做,做过之后很快就忘记,因而只要题目发生改变就要重新思考。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给学生一些新颖的、典型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并指导学生探究解题思路的方法。[2]有的题目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的题目需要巧妙的解题思路,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类题目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刺激学生寻找最佳解题思路的欲望,从而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双重提高。

比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一节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其中某些题目解题思路的探究分析,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画出不等式2x+y-6=0表示的平面区域”一题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这一知识,还没有建立起相关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探讨解题思路,再画出其平面区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提升教学效率。

三、借助教学内容的反思总结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合理地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了解,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反思总结是数学教学中思维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核心,学生只有对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3]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每一种类型的例题都要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找出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保证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优化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排列”的时候,教师讲完该教学内容,就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反思与总结,使学生通过总结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与一个排列的区别以及排列数的公式,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更好的掌握排列的基本原理,进而使其能够顺利解决排列的应用题。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回忆性的思维方式促进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中学生的数学作业主要是以习题为主,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监督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判明学生解题思路的对错,同时也借助回忆性的思维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4]高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由数字、符号以及文字、字母等构成的,知识的内涵以及形式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数学思维来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智力尚处于发育中的高中学生来说还有较大的难度。如果缺乏回忆性的思维,各种数学思维方法就比较容易忘记。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回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思维过程进行定期的回忆及总结,如让学生根据教材目录回忆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根据某个知识点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等。[5]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再加工,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提高。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19-01

如今初中数学教学重视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使他们具有初步的数学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此,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创新教育意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教育教学从本质而言就是创新的生成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变“教堂”为“学堂”,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起来,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高高在上,说的每一句话、讲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种权威;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听和记,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抑制和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堂”为“学堂”;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和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足以说明合作交流的优越性所在。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把别人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数学思维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完善,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亚里斯多得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里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三、猜想,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

猜想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排列组合知识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多方面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创新意识,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保护好学生来之不易的灵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莹.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5).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意识;点拨;交流;本位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6

在心课标教学体系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现在教学提倡的重要理念,教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大脑没有动起来,不能主动学习,还是不能有好的效果。数学更是因为其学科特点使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明知数学很重要也望而却步。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许多教师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主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数学本身特点和中职学生的一些特点以及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是关键。俗语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学习的自主意识,被动地学习可以说是学习数学的大忌。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学生的学习不是无条件的,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导和他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但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的思考和记忆,没有学生主动的努力,他们的认识就无法实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他们学习。怎么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呢?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和创造的潜能,这些潜能是可以开发的。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想动,想主动去学习。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人认可,让他人认可有很多方法,直接表扬是一种,会做题目体现自身能力也是其中一种,例如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发下相关的简单预习练习,可以说每一个同学都会做,这样学生自然有了信心,然后再安排学生做一些较难题目,循序渐进。许多学生不想学习数学是没有信心,不敢去学,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从而有了信心。有了信心才能有兴趣去学,想去探究,才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基础。好的习惯是解决问题前提,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更需要好的习惯。课前是否预习,基础题目是否真会做,会不会考虑相应的变式,课后是否反思总结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有这样的习惯吗?许多学生因为没有好的习惯,从而没有能及时发现问题,上课时间毕竟有限,课上如果有没听明白的课后又不问,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当然没有兴趣了,没有兴趣就更不可能主动学习了。如何养成好习惯呢?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可以用任务的形式引导,也可以上课时引导。例如学新内容时的创设情境,举例说明,变式训练,课堂小结等都可以让学生做,自然成习惯,水到渠成。习惯一旦形成,为学生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第三,教师的学法点拨给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有力工具。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很多,类比、数形结合、转化等等,但在具体做题时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运用。这在很多时侯限制了学生思维,不能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局限性很明显。其实数学问题很多地方思想方法是雷同的,适当的学习思想和方法效果显著。要想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必要的。因此教师的适当点拨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在这里发挥相应作用,这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工具,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第四,及时的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现代课堂教学一个基本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动”起来,这好像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是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动又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回答问题,板书,讨论总结,像老师一样上黑板上讲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交流是必要的,只是一个学生讲,只是一部分学生板书回答是没有用的,要让学生交流,把不同的想法不同一问题出来。一个数学问题有时不仅包括一个知识点,还可以包括好多,还可以包括方法,还可以包括其他做法,还可以包括变式,甚至还包括错误想法。都拿出来,都挖出来。如果学生每一节课都适当讨论交流,那么对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必然的,当然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

第五,让学生学会从学习数学中获得乐趣有促进作用。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兴趣和乐趣一样,其实是一种误解。有了兴趣才能发现乐趣,但有兴趣并不一定都能发现乐趣,也是需要条件的。有了兴趣后还可能又失去,比如说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再比如兴趣比较多时,难免出现问题。怎样能让兴趣持久?最好是让学生感到其中有乐趣。数学因其学科特点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但并不是完全枯燥无味的。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范文第4篇

一、教师要转变课程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比,实施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应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问题探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开放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事实上,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教材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识的获得也可通过书本以外的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垄断者,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参与者角色转换。 

二、数学教学中要开展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新的概念、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概念、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开展数学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的好材料。如讲线性规划时,可介绍“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主动掌握这一知识。又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引入课题: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六本不同的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又如,在进行“过三点的圆”的教学时,我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个破碎圆形硬纸片,同时指出每位同学拿到的是一块老师打破碎了的圆形摩托车后视镜残片。现在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比看谁能最快帮老师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学生们立时忙乎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一段弧一段弧地连接;有的几个人在一起唧唧喳喳,把各自的碎片拿来拼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个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和创造。 

2.在开放的数学题中开展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它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选择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切入口,可以促进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如关于函数f(x)=4sin(2x+π/3),有下列命题:①由f(x1)=f(x2)=0可得x1-x2必是π的整数倍;②y=f(x)的表达式可改写为y=4cos(2x-π/6);③y=f(x)的图像关于点(-π/6,0)对称;④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π/6对称。显然教材中的例题“作函数y=3sin(2x+π/3)的简图”可作为其原型。学生如果明白这些道理就会产生对问题开放的需求,逐步形成自觉的开放意识。 

3.在教材的“议一议”“想一想”等教学环节中开展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 

我们教材的优势就在于非常适合于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课题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达到美妙的境界,比如在“议一议”或“想一想”的环节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把它设计成一个个小小的课题进行研究,例:A、B、C三个村庄不在同一直线上,现在三个村要建一个供水站,要求到三个村的距离相等,应该怎么建?针对这个例题,可以让学生深入研究,怎么能保证到三个村的距离相等?学生可以讨论如何保证到A、B两个村距离相等(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点可以保证到A、B的距离相等),讨论如何保证到B、C两个村的距离相等(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可以保证到B、C的距离相等),(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所求)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探讨、交流可加深理解,形成知识技能,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研究性思维能力学习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提问 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气氛活跃性的关键教学方式之一。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多运用课堂提问,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在课堂上带动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更浓烈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数学教师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如何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是各校高中数学教师想要迫切处理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对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展开了了探讨,从中探讨有利于提高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

一、细心做好课堂备课

只有高中数学教师学会运用教材,加深研究教材,充足了解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可以根据教材照本宣科,死板地照教材内容一字不漏的读给高中生听,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显得枯燥无味,还难以提高高中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了避免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过于随意,无法合理运用课堂时间,教师应该在课前备课时就对数学教学的每一节课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复习旧知识到教授新知识,从课堂提问到课堂练习,从课堂总结到布置课后作业,把这一过程一环接着一环,紧密连接,充足地运用数学课上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做到不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让高中生有充裕的时间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前理清楚众多单元中,哪一段知识在整个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是需要重点教学的,对数学教材展开详尽的研究,弄明白数学教材中各个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只有把整个教材了解清楚,深入研究,才能令课堂上的教学变得简单、容易上手,使高中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数学知识。同年级的数学老师也应该在备课后,一起分享大家的成果,并对其他教师的备课思路进行研究、分析。众多数学老师一起对大家的备课思路进行讨论,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课堂备课上的不足与优势,结合大家的劳动成果,完善自己的课堂备课,使课堂备课变得更加完美,充分带动数学课堂的氛围,吸引高中生主动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地运用课堂提问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认识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课堂备课,同时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就会出现“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数学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数学老师自然就没有办法,没有渠道知道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同时也没有办法正确的提出适合高中生的数学课堂问题。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更有效地引发高中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带动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提问的讨论中。让学生通过课堂提问的讨论来认识自己在学生上的不足,通过与同学、教师之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长高中生的数学知识,使高中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当的和高中生交流,深入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了解高中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致也是数学教师教学中的一部分。只有教师对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现有知识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才能更方便于数学老师在备课、教学时,利用课堂提问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三、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合理

课堂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意,教师要结合所讲授的知识的课堂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决定问题的内容和难度大小。在高中数学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课堂上的提问问题是为了让高中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而具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问题。既然是为了让高中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就必须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只有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才可以让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更简单易懂。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太过深奥,当然也不能太过浅显。课堂问题太过深奥,提出问题后,全班学生都没有几个可以回答的,学生连思考的思路都无法产生,难以理解问题的根源,又怎样去独立思考。课堂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一听题目,无需思考,就能把答案脱口而出,也同样起不了让高中生独立思考的作用,还容易让学生认为高中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容易让高中生过于自信,无法认清自己在数学知识点上的不足,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该堂课程的教学知识。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要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上加上一点点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又能够理解问题所在的根源,并且要对高中生思考问题的时候给予耐心,让高中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等待最后的结果。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出现阻碍,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思考。

四、对课堂问题进行评价

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加速学生对本节课上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并对本节课所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有了一定了解,能够及时对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复习。而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还欠缺了哪些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数学老师充分掌握住数学教学,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在高中生给出结果后,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送上奖励和表扬,对回答不正确,但是思路独特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再接再厉,勇于独立思考数学问题,自己解决数学难题。教师在评价过后,让学生主动提出本节课无法理解的内容和没有弄明白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为学生解疑释惑,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加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条件,全面充足地了解教材,高中数学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对课堂知识进行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梅.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2012,12(10):112-124.

[2]张超.高中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行为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张海燕.“问题”背后的思考一对一堂课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和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12,7(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