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6-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企业对本科生的学习、科技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业压力),特别是农业院校。这就迫使农业院校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全面提高本科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符合市场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想、态度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从而使他们运用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在农业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概述

1.研究性学习内涵和特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过十多年学习已经养成了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要学生养成主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有:(1)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具有综合性,不是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更多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提供了机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还具有开放性,在遇到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学习过程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进行检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是很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学习方法具有灵活性。研究性学习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来解决。(4)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由于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是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2.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特征。创新能力是运用运用新思维、提出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研究出新技术、开发创造新成果。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有:(1)具有超前性。创新能力是运用超前的思维和理念在客观物质基础上进行的。(2)具有新颖性。是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在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3)具有目的性。创新不仅要解决“为什么”还要知道“有什么用,怎样才能产生优秀成果”。(4)具有实践性。创新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方法和创造新产品。(5)具有高价值性。创新创造的利润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优秀的创新成果科研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二、本科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

1.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第一,研究性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其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并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其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学生要自己选择创新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创造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创新环境,而研究型学习能为创新思维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另外,研究性学习还能使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很好地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第一,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良好的研究环境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科学研究设计情境。使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来实际体现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学习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第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建立导师制。研究性学习的成效要通过科学研究成果来实现。老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拔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课题小组,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能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保证科研活动有效的开展。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注重实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体验与实践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需要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须充分注重实践与体验。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调研中,收集第一手资料,脚踏实地地稳步进行科学实验,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常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按以下流程实施:首先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为基础,使其探究的动机与心向得到激活、激发,激活、激发的方法通常采取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通过这些方法先帮助学生将选题范围确定,然后对学生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是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研究;再次是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处理,并撰写报告;最后是组织讨论小组,交流研讨研究成果。据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途径有以下五点:

第一,树立创新的教育观。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保守,而在我们所提出的研究性学习中,主要提倡的方法是动手去实践,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体会,去学习,开发其自主性及创造的潜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研究性学习要想得到有效的开展,需要取得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支持,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同时还需要社会观念与制度随之相应地改变。我们要明确这样的观点:虽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在学校教育中立竿见影,但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循序渐进,最终的成果会使人们受益终生。

第二,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创造的前提,人类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对某一问题具有指向性,所有的发明创造也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经过一系列对解决问题途径的寻求,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作为结束。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知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研究性活动中起到定向的作用,其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乃至认识活动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第三,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后,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会采取围绕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考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理解和建构,从而使解决问题的思路被广泛地启发、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任何思维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都不免会遇到疑虑,学生遇到疑虑时,要想排解疑虑,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请教教师、专家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以主动的形式获取了更多新的知识,开阔了视域。在为学生排解疑虑主动学习的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一定的技术与手段,系统有序地整合所获取的各种零散的知识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多维的、动态的,对创新思维的伸展和问题的解决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四,发展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我们要发展的研究性学习应处于一个开放性的情境中,这就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式应该是细致周密、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核心之一,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不可减免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要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方式上,我们可以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与多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训练、培养、鼓励学生开阔思想、大胆创新,甚至异想天开。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妇产科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5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Study-based Teaching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ZHENG Yan, LUO Xiaohong, LI Yuxuan

Abstract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based teaching with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n the undergraduates who are major in Clinical Medicine at th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This report summarized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including the teaching plan, the topics students had studied, the leading of the group discussion, the writing guidance of the thesi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is research, which shows the promoting the teaching diversification and quality, stimul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Key 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tudy-based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1 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概述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①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批判精神等。②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学习活动,例如研讨式学习、问题研究学习、项目研究学习等。

教学活动一直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针对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为“研究性教学”,教师如何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与要求,转换角色,从研究性教学入手,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其开放性、互促性、灵活性、多样性、探索性、民主性等特点和作用。本文通过妇产科学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题的选择类型等实践,探讨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

本研究实践对象随机选取我校大学四年级“妇产科学”课程的2个本科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二班、三班。两组学生在前期的基础课程成绩、课程教学学时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二班为实验组,三班为对照组。

2 研究性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

2.1 实施过程与步骤

2.1.1 确立研究性教学计划与内容

首先制定教学计划。本研究在实验组设计采用研究性教学20学时,占妇产科学理论教学计划64学时的31%,其余时间依然采用传统的综合性教学方法。20学时分为4个专题进行,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与教学”培训、确立研究小组与研究题目;指导性分组讨论(两次);小组交流与讨论;小组论文报告与答辩。

其次拟定研究性教学内容。依据研究性教学特点和课时数、妇产科学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拟定了12~14个研究题目,研究题目设置原则为适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分析和总结,同时适合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的。本研究拟定的研究题目有:早孕先兆流产的病因调查分析、异位妊娠常见原因的调查分析、胎膜早破常见原因调查分析、产后出血的治疗及其进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调查、前置胎盘常见病因调查、陪伴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产后抑郁原因调查与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宫颈癌高危人群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人工流产常见并发生症及其防治方法等。

2.1.2培训指导学生与确定课题

专题培训4学时,组织学生全面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应用、意义等,让学生懂得要做什么,怎么去做,预期目标,教学的进度及各阶段的要求;概述妇产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常见病多发病,建立总体印象。公布研究题目与任务,明确教师的任务与作用等。

学生分组原则每组10~12人,组长负责牵头和组员的分工协作。每组原则选定2~4个题目作为研究课题, 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思路后,确定题目与实施学习计划。

2.1.3 指导性分组讨论

研究性教学教师的核心是指导学生讨论与学习。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本部分8学时,分2次课进行,重点在以下4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点评:一为确认每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与研究方向;二为检查每组进展与科学性问题;三为小组交流与讨论;四为论文交流与评价总结。

指导性分组讨论课堂教学步骤原则上分为学生报告、交流讨论和教师点评三个部分,时间控制原则上学生报告用时50%,交流讨论20%,教师点评30%。

2.1.4 撰写论文及组织答辩

各小组通过学习、分析和整理,撰写课题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论文答辩,教师和学生采用论文答辩评价表进行评价。

2.2 研究性教学反馈与效果评价

2.2.1 研究性教学效果调查

本研究效果评估有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价,经验总结、建议与意见、成绩分析及同行评价等方式。效果及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见表1,发放54张,填写并回收54张。同时由参与该研究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同行等一起讨论、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分享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第3篇

摘要:本研究将概述加拿大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阐述其实施进程中的教师角色内容,为我国研究性学习发展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提供启示。

关键词:加拿大 研究性学习 教师角色 启示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能否得以很好地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角色转换。而加拿大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对教师的角色转换和教学行为变化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主要对当今加拿大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内容进行探讨,旨在为国内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加拿大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再对结果进行反思的循环学习过程。研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导的过程,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探究式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把信息和数据转化成有用的知识。

二、加拿大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会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一个与他们年龄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内学习,给学生们充分的自由,在学习中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同时,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从反思中学习,引导他们把当下所认识的与其想学的东西联系起来,这种方式有助于概念的串联,也有助于日后的学习。

其次,教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经验和技能发展,对学生的教学采取逐年递减的引导方式。对于处于低年级阶段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技能还稚嫩的学生,教师将采取控制式的教学,帮其选定主题和寻找资料,通过复述或评论原材料培养其研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引导式教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知识和技能,研究题材和资源的选择将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查询的资料中总结出一个报告或演示文稿。第三个阶段是模范式教学阶段,教师是学生研究小组的成员,知识和技能成熟的学生充当专家或教师,为其他同学建立一个迷你的课堂。当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技能都相对成熟时,教师会采取自由式教学,学生独立进行研究与调查分析,教师适时作出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掘问题,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在加拿大,教师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能力各异,他们的学习需要也不同。因此,教师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与教学职员一起为每个学生设立个人教育计划。同时,教师与学生家长和监护人建立紧密联系,成立家长协会,定时举行例会讨论学生学习情况。每年的九月,教师会给家长一份纲要,让家长知道在本学年的课程大纲中对学生的期望,通过与家长们的合作来促进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参加小组活动时,都是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出现。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和课堂上的“主角”,而是一个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以期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走向深入,重视并鼓励学生积极给予反馈信息,特别是当反馈信息出现误解时,更会检查原因,适当地给予学习者以引导。教师总是对学习中的障碍十分清楚和警惕,对学生的帮助总是恰如其分。

除教授知识外,教师还会特别关注于给学生其他方面的支持,分辨学生在社交及情绪上的潜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认识不同的文化习惯及道德观念,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保持联系。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评价。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获取学生资料,细心观察学生,聆听他们的想法,同时通过功课、学习记录、提问、大小测验及学生作业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所得。

三、启示

在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教师角色缺失以及教师对学生指导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反观加拿大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他们特别注重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优势与经验,对我国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带来很大启示。

因此,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和塑造自己。首先要从以前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培养者与促进者。教师还应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组织并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教师还是同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合作者,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此外教师更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主动地参与分散片学生的研究中,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最后教师要主动探讨反思教育实践,真正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现“教研相长”。

参考文献:

[1]Kasl, E & Yorks, L. Collaborative Inquiry for Adult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J], 94, summer 2002.

[2]de Jong, Ton. Computer Simulation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Inquiry Learning, Science[J],28, April,2006

[3]John P.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New Possibilit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5, Volume 31(1).

[4]Inquiry-basedLearning, GalileoEducationalNetwork.1999-2011.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习型小组协作式 问题 体会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及其实践,日益暴露了它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越来越显示其生命力,这无疑是21世纪学校教育中占主导方式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我尝试以自己所开展的研究性活动为依据和基础,谈对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小组协作式学习的一些问题和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

“研究性学习”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一直是德国教育的传统模式,到90年代,德国各中学陆续开设了项目研究课程,要求教师通过不同方法的教学活动以使学生在交谈或讨论中获知,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参与,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发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近几年来,法国也把研究性学习视为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挪威政府和波兰政府规定:中学生在校除学科知识外,还要研究一些必学的和选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亚洲国家受传统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形成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现出来。注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研究性教学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学,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的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即思维力的发展。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现代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即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的激发等。

研究性教学从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研究性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都体现出开放性,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研究性教学更关心学生的过程,对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应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研究性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发现性、成功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评价也应是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的。

二、小组协作学习概述

小组协作式学习是研究性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小组协作学习强调任务驱动下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协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将协作学习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是对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的探索,而且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可以看出,要实现这六个目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以下几个方面;亲自研究、解决问题;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采用科学的方法。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若还以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进行,那么对这几个方面就不会有充分的体验,最终使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考虑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式学习。与其它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相比,它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近几年才大力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现阶段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我们应采用一种较为可操作性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更容易开展活动,避免挫伤积极性。而现今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普通高中中推行,这些学生长期以来是在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下接受教育,一下子未能完全适应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而也是和教育者一样在摸索和探索中学习,他们受教育方式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而在这个适应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式方式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就能降低研究性的难度,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只要能制定好合理的小组工作计划,角色分配得当,明确自己、他人及整个协作小组的目标,相信通过协作研究,学习者就可以一起体验克服困难的历程,感受到彼此合作的默契,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能够说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关于小组协作学习形式的几点思考

(一)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弘扬学生个性和开发学生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性活动的前提。

“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①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个体的主体活动,如果不能科学地组织,有效地规范和正确地引导个体的学习活动,个体的发展目标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美好愿望而已。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个体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教育和教师在个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尊重、鼓励学生的各种自由、自主的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创建、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且要组织和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时,与传统教育相比,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

同样,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且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虽然教师是指导者,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并非完全起到指导者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并非是全才,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可能不如学生,教师应向学生学习,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案、新结论,所以师生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学友关系。师生是构成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但要注意的是,在协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只可作为辅导者。

其次,学生的观念也应改变。如前所述,现今的高中学生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难以一下子改变为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我在上学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都以为是像平时的课堂一样是教师授课,只是换个说法而已。于是在活动开展初期他们有一定的依赖性,寄希望于我能像往常一样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或查找某种资料能有现成的答案。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就向学生讲清楚何为研究性学习以及它的方法和意义,让他们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之后他们的积极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意义,努力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自主学习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

(二)结合学生心理确立课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由于课题是类似科学研究,是“从做中学”,一方面不能用成人和专家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研究是一种“长”作业,因而课题大很容易使学生能力、精力、财力跟不上。此外,教师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考虑其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不同程度的感受,产生与学生心理结构相匹配的同构效应,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例如,2008―200年我把课题定为:“以黄埔的历史背景观为龙头带动黄埔的旅游业为发展。”确立这一课题,一是现行高一新教材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而广州,特别是广州黄埔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教材中搜集资料,积累研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二是我校正位于广州东部广州开发区内,也是属于广州黄埔区的范围,所以本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黄埔区土生土长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也就有一定的认识及相当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通过对广州旅游文化资源的调查后,结合自己在黄埔长大的经历和感受,提出了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黄埔自身人文环境,提高黄埔人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以纯朴的民风、周到热情的服务取胜,另一方面适应时代的要求,如这里的农庄、果园的主人可以自己设计网页介绍农庄、果园的情况,让外地的旅客在互联网上就可以了解到情况,还可以预定提供旅游服务,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突出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

首先,合适的分组是协作学习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协助进行分组,使一个小组内有各方面特长的学生能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特长运作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问题。

其次,在小组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或情景辅助学生。如:“黄埔区现今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哪种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为什么?其优势在哪?”“广州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现今广州的旅游消费有哪些方面?”“黄埔有哪些旅游资源?其发展有何利弊?”“黄埔区的旅客群体有什么特征?”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获得数据。如在解决“黄埔区的旅客群体有什么特征?”时,可以通过在旅游地点利用调查问卷访问旅客估计,还可以向旅客咨询改进的意见。

最后,在协作研究中,由于高中生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运用还需指导,因此教师需指导学习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及资料中撷取与主题相关的史料,引导他们如何把调查所得的数据作合作交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只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协作研究的主体。

(四)合理评价:使每个参与者都是成功者。

活动能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个体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追求特定的目标,达到特定的目标即实现了某种需要。个体的多种需要,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在活动中得到满足的。从根本上说,个体的活动就是力求实现对需要的满足的水准。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满足了一种需要后,就会通过新的活动来满足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所以研究性活动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在活动的过程式得到满足。

“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②

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活动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有收获,通过协作研究,学习者可以一起体验克服困难的历程,感受到彼此合作的默契,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能够说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成功者。因而这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自信,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

参考文献:

①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国莉.历史教育的突破口:关注人本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7.

[4]徐敏.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1.9.

[5]叶小兵.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学,2001.2.

[6]朱可.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00.7.

研究性学习成果概述范文第5篇

⒈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形式多样,有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等,但基本格式大同小异,一般由标题、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⒈⒈标题

标题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在整篇论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标题名称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引人注目。题目要新颖,醒目得体,能准确表达研究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切忌“体会” 、“浅谈” 、“管见”之类用语,否则显得肤浅、俗气。⑵简练明了。标题字数要少,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若标题偏长,可增设副标题。⑶便于分类。标题要表明研究的主要变量,能看出研究内容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类型。

⒈⒉摘要

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使读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要越过300字。

⒈⒊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这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 ,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引言的逻辑结构为: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说。其主要内容:⑴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进展。⑵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⑶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⒈⒋正文

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正文主要包括方法、结果和讨论三部分。

⒈⒋⒈方法

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对课题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②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及研究的时间安排。③各变量间的关系分析。④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成效的比较方式。这部分内容与方案设计中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基本相同,其实就是将设计方案在研究实施中的调整说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