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土的文化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56-01
一、动画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除去生活中的玩伴之外,动画片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把动画片当成自己的另类伙伴来陪伴自己的重要原因是:现在城镇化普及,改变了以往农村大家大院的生活状态,每户都住在大楼里,邻里关系生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家长陪伴儿童的时间很少,使儿童对动画片的依赖加深,而且现在儿童在户内、户外都能接触到动画形象,也使动画片与儿童之间距离越来越紧密。
目前许多电视台都在播放的各种类型的动画片,其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大致都是积极向上的,对儿童想象力、幽默感发展非常有益,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动画片对儿童既有它积极的意义,也有其不良的影响。儿童对很多事情不能辨别真伪和对错,加之儿童喜欢模仿大人和电视里的行为,如果家长、老师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可能会导致儿童模仿一些错误的行为。儿童很多知识和见闻都是来源于新闻媒体和动画片,动画片是影响儿童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动画片的内容对儿童来说极其重要。
二、中国乡土文化
现在中国乡土文化渐渐被大量涌入的外国文化淹没,尤其是90后、00后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已经非常陌生。中国是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国家,乡土文化凝聚着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给人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乡土文化承d着民族文化,在劳动、祭祀、娱乐、家庭等活动中代代相传,承担着传递中国民族文化的重任。[1]
如央视的戏曲栏目中很多儿童有模有样地唱京剧,以及去年央视的诗词大会中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的社会人士在节目中的精彩表现,实质上是我们中国人心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将乡土文化融入动画片中,是一种向儿童传递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动画区别于别国动画的重要标志。同样乡土文化也需要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播,这才是它存活下去的根基。
三、日本与中国动画片中的乡土文化
日本动画片《忍者乱太郎》和《樱桃小丸子》两部片子描绘了日本在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忍者乱太郎》描绘了战国时代日本农村民房的样式,人们的穿着打扮和生活起居方式。日本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忍者”、“忍术”用有趣的方式在这部动画片中展现出来,给他们本国的儿童上了一堂关于“忍者”、“忍术”的启蒙课程,也让世界了解他们的文化。《樱桃小丸子》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细节描绘得非常仔细。从这部片子中我了解到日本人吃饭是采用分餐制,睡觉是“打地铺”,学校里是穿专门室内的鞋子等。
我从未去过日本,但我却能从动画片里了解到许多日本传统文化。同样我们也能用动画片让国外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提到中国动画片,那就不得不说《大闹天宫》和《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采用戏曲妆跟中国戏剧人物相似;配乐采用中国传统器乐和京腔京韵的音乐和鼓点,像中国民间的喜庆乐曲一样,给人以欢快、活跃、热烈的感觉;音效采用民乐加锣鼓打击乐相配合,民族风味浓郁。片中人物动作吸取了京剧表演中的动作,由于片中运用了民乐加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使锣鼓点同人物动作和镜头衔接、转换相得益彰,使人物动作流畅并有节奏感。[2]《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墨动画,这部片子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技艺与动画电影结合得浑然天成,将水墨画中形态各异的水生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新的动画片形式,也让中国水墨画和童话故事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示给世界。而现在的中国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描绘了很多乡村场景和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很受儿童欢迎,但片中的场景和内容却没有传统乡土文化的气息。
四、乡土文化在中国动画片中的意义
在如今这个乡土文明被现代文明严重冲击的时代,乡土文化被贴上了“封建”、“守旧”的标签。我们忽略了那些土生土长在农村接受当地乡土文化洗礼的人们,乡土文化是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守望。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孕育出各种文明,无论是现代文明还是传统乡土文化都是其重要的部分。在动画创作中寻求乡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相处之道,要求动画人用宽容的心去尊重、理解、关心社会上的各个阶层,才能让乡土文化在动画片中绽放光芒,用动画片给中国儿童上一堂关于乡土文明的启蒙课程,向世界讲述中国的传统乡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华斌.乡土文化传承:价值、约束思路及提升思路[J].理论探索,2013,(2):12-13.
[2]动画片《大闹天宫》的音乐赏析[EB/OL].百度.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传统中医 传统可注释性礼
引言
传统中医的产生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农业特别是耕作业为经济基础的经济结构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农耕经济下,某一个群落的人生于斯,死于斯,草药与经络针灸这样缘于巧合却行而有效的治疗方式被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主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农业在当代中国经济中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已经不再是当代经济结构中的主体成分,但仍旧并将永远占有一定比重。同时在城镇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流动性的大大增加,这使得适用于传统地区的传统中医疗法与经代代筛选后生活的人们形成了错位,有些时候古方并不奏效,因而出现了对传统中医的质疑声。随之而来的,与稳定农业特别是耕作业相辅相生的乡土社会和传统中医是否也会受到冲击?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界限是什么?在中国是否可能出现传统中医的终结?
一、传统中医与乡土中国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教化权利”、“长老统治”等核心概念,并对“愚”、“私”、“注释”等概念做了解释和说明。对应着以下笔者认为《乡土中国》中所体现的四个特征,传统中医中也存在有对应特征,接下来将作出解释。
(一)符号与象征
文字的功用,在于传情达意,通过双方都能理解的象征体系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外邦人不懂得经络、不懂得寒湿并不能认为其“愚”正如乡下人不识字也不应该将“愚”视为他们的普遍症候,只因为这一象征体系对他们来说并无用处。
空间上的乡土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早已有了一套共通的象征体系。在传统中医中这一象征体系的体现便是抽象而又根生于传统中华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中阐述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认为人由阴阳两大类物质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时刻处于运动与变化当中。这套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与理解能力,正如传统中医中的“伤寒”、“脾虚”等名词伴随着文化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但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浸透让这些中医术语仅从字面上便能被理解个大概。老人家常说不要多吃龙眼会上火,多喝茶可以清肝明目,木耳润肺、红糖暖宫,人们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些理论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它们,并传承着它们。
(二)差序格局与同心圆式人际关系
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团体瓜分,界限分明,权利和义务分明,费先生称之为“团体格局”。推之到医疗界也是一样,药物科属之间界限分明,成分与剂量明明白白不能有丝毫偏差。西方国家的人寻求医生的诊断靠的是病例和明明确确的医疗诊断书,药物的每一种成分都需要注明以防止过敏等意外的发生。每个社区有自己的社区诊所,大家也通常按片区、按疾病类型寻求医学帮助,如耳鼻喉科、外科、神经科等等。医师技术水平与口碑也存有明确的考核指标。
中国乡土社会生活中的医学则呈现为另一种格局。柴胡、党参、草决明……草药名称界限不清,剂量与成分更是模糊不清。传统中医中没有明确的度量系统也没有严谨的理论系统,不需像当代医学实验经过假设和实验求证。靠的是以不流动性为基础的一代一代的经验累积。哪种草药能治哪种病都已经是默认,草药中的哪种成分起到了哪种作用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有效果。举个例子,中医理论中柳树皮能够清火退热,对退烧有明确的效果。几钱柳树皮煎煮便能治病这是中医的说法,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来这是柳树皮中的水杨苷经酵素转化为水杨酸之后起了作用。传统中医并不在微观上关注药物起作用的原理机制,仅仅是经验传承,也因此不能像西方医学将水杨酸改造成乙酰水杨酸,也就是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避免了水杨酸对胃壁细胞的副作用。只要物种没有进化到失去这一成分或是人类改变到不对这一成分起反应,那么使用这种草药都是行之有效的。
传统中医行业中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以血缘或地缘为原则,推出的水纹便是自己的人际范围,小至隔壁几户,大至全村百姓,势力厚薄决定了圈子的大小。同心圆与同心圆之间的交错和重叠越多,人际网络也就越复杂。费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在这样的中医体系下,中医师的治疗范围涵盖了所有疾病,不论什么疾病都能找同一位中医师治疗。某个中医师的手法高超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统计加权得出的,更多的是口口相传。某一位中医师被传得多了、传得神了也就成了顶级医师,“名医”一词也是如此,重要的不是技术高超,而是出名。同一片空间区域内的中医师一般不止一位,以他们为中心扩散出的水波交集越多,越密变越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行业内将病患互相推荐给对方,互相褒贬靠的更多的也是每位医师的主观认识,而不是严格的业绩统计。
差序格局下的这一网络是有弹性的,也正如先前的比喻水纹一样起伏波动,伸缩不定。乡土社会中医师往往并不在乎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违规章,甚至连规章的边界都是模糊的、可商议的,水纹圈子即中医行业里的人对自己评价是影响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耻感文化”的体现。如今中西医在网络上争执不断,而传统中医行业内部反而并不太在意,一句“否定中医的人大多数不懂中医”就将对立者推出了自己的水纹圈子外,打骂褒贬与己无关。所有的水纹圈子外的世界与自己无关,水纹圈子内的评价指标又都是不明确的、模糊的,可以根据自我来进行调整的。这便是差序格局中的传统中医相处模式,这一模式的存在对于中医改革来说是一股不小的阻力。
当然今城镇化与全球化的推进使这一格局受到了影响,口口相传的辐射面受限许多,现代宣传媒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没有依据的口碑,证书、误诊率等凭据开始受到重视,此时的差序格局有了些许改变。
(三)长老统治与教化权利
传统中医行业内的权利与乡土社会中一样,既非专制亦非民主的,而是教化性的。中医行业在长幼之序的儒家规范下自然产生长老(由于经验丰富常等同于技术最为高超的医师)。中医长老一方面行使教化性权力来维护行业稳定,新进入的医师弱违背了规范会被行业驱逐,遵循规范则会得到留下来的资格。在代代相传的行规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另一方面中医长老也维护着中医理论的权威,使人们对其坚信不疑。
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成了唯一权威,即告诉了我们对行为和目的间的关系无需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前面柳树皮便是这样的例子。传统中医的权威性使人产生敬畏感,遵循传统是生存的保障,人们出于内心的服膺以接受传统中医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并将中医的疗效传递下去,此时,传统中医的地位便坚实了,“礼”也在医疗方面产生了。“礼”是被社会接受的规范,这种规范的推行,则依靠对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周而复始的教化。甘草止咳,当归补血,四物炖母鸡对女性有好处……长辈和中医不断地重复使这些中医传统被大家接受为事实,并传递给下一代。此时的“礼”,在医疗领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而此时的中医长老行使的权力称为教化性权力。教化性的权力不是横暴的也不是同意的,因此教化的目的并非为获取利益,教化本身也不需要听取他人的意志后才得以执行。
现代西方医学的引入使这份教化权利受到了质疑,不按照规定的方法做也不一定会有不幸,而照着做或许会出问题。随着一部分人对中医的信任感下降,这份服膺也逐步在弱化。
(四)传统的名实分离
表面上看,传统中医几千年来除了设备和卫生的改进外几乎没有变化,人们偏向于认为越古老的方子越有效,传统中医学自古主导着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在乡村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社会体系中。而实际上每个时代对传统中医这一庞杂而说不清的概念的理解,又都有着些许难以察觉的偏差。
时代在变迁,物种同时也在进化,这点无法阻止。即使是缓慢的变迁也会造成医学环境的变化。变化与传统不适,质疑便产生了。教化权利下的传统中医体系中,质疑传统是不被群体所接受的。于是出于自我保护,质疑渐渐地被时间冲淡,成为了“注释”。人们用引入注释的方式,在遵从中医传统的原则下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删除自己认为不适的内容。表面上承认传统而实际内容却随着“注释”的改变而有所变动。名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但确越来越顺应时代也越来越实用。举个例子,对传统中医的现代研究当前主要采用与西医解剖组织相对照的思路,研究结果中将“脾”看成是消化系统的器官,“三焦”是网膜或淋巴系统,“肝肾同源”则是指肝病患者具有骨性肾虚表现,血钙、血磷及相关激素下降……
从古至今的医师孜孜不倦地注释着传统医学著作――这实际上是争抢话语权的一种行为――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阐释着经典,阐释着对这个领域的见解与建议。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套缘于生物本能而偶然诞生的医疗体系无法涵括变迁多年的医疗现实,注释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为原本沉闷的五行理论注入了新活力,这是中国传统医学得以维系并发展的内在因素,也让中国传统医学对外来物有了强大的包容力。
二、传统中医的变与不变
(一)关于传统中医的“不变”
当今的中药店仍是高大扁平的老式木柜,秤杆称量,牛皮纸包装,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的同时也有着现代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氛围。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透露着一股科学严谨势头。传统中医学因为其传统得到了政府的庇护,被制度化后纳入了国家医疗体系,同时受到大学院校支持。
传统中医的支持者中,最常见的观点认为中医纯粹是一种经验,它的信度和效度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一观点用功能主义模型解释中医,应用大于理论。
传统中医中穴位被发现的最早来源无从考据,被最广泛接受的一个说法是先民中有对针砭穴位敏感者偶然撞到或掐到这些部位并记录下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古代医师发现了某些穴位对人体某些方面有某些效果,归纳整理后,用线条连接起来。这些假象线结合当时他们已知的人体知识,产生了早起经络理论。现代解剖学中找不到经络的对照组织,这是是必然的因为本来就是假象线。传统中医作为一种来自统计学的结构本身便难以被说明,是一种功能主义模型。
中医学是少数沿用至今的中国传统科学学科,并未像传统天文学、地理学那样完全被西方新式科学取代。当代的我们应该勇于承认中医并不是狭义上需要满足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室检验的科学,甚至不是一种结构的、公理化的科学,但从广义科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宽泛的、模型化的科学。
传统中医在当代的盛行一方面来源于它深厚的历史沉淀使之具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正统感和神圣感。另一方面也因其给人带来的安全感。着重标榜的“纯天然”在当今食品安全频发的年代变得急剧诱惑力。总有些人觉得纯天然的东西都是无害的完全不曾思考植物花了那么多年进化出毒素就是为了不让自己被吃掉。当然对于并不富裕的人来说,当西方医疗确诊绝症,建议用不近人情的方式进行治疗时,传统中医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一罐在炉子上小火慢煎了两个小时的中药或许无法拯救一名濒死的癌症患者,但多少能带来一线康复的希望。这里并不是说传统中医一无是处,仅仅心理角度,中医对病人的安抚效应不容小觑。
经验并不是一种应该赶尽杀绝的东西,无论传统中医是否应该被现代医学所替代,中医医师在个人治疗和安慰病人中所用的技巧无可厚非。在关乎人民生命与健康问题时,优秀中医医师的个人经验不失为是一种宝贵资源,在现代医学把所谓的经验与技巧研究透彻化为己用之前,传统中医这个由统计推出的模型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二)关于传统中医的“变”
由于笔者是理科生,在思考社会学问题的时候不免联想到理科定律,谨在此引入一个概念“熵”。熵是用以计量无序性的度量,熵值越大无序性越强。这里的无序性与社会学一般理解上的无序不同,越大的无序程度意味着越均匀的分布,即越稳定的状态。只要两个体系存在差异,存在交互的通道,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体系中各因素的无序程度将增加直至趋于均匀稳定。
近代以前的中国近似于一个封闭的国家,交互的通道不存在也就没有与其它文化体系融合的可能。然而近代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交互通道出现了。中国传统中医体系与西方及其它各国的医疗体系的差异成为了一股“势”,推动着双方的体系影响与融合。变是一定的,问题是怎么变?
近年来,流传最为广泛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可是对如何现代化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接轨,以客观、标准化、定量为基本要求,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对中医学的检验与开发,以及将中医中的阴阳、脏腑、经络等抽象概念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使之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下文科学均指这种要求逻辑明晰、满足数学实验和实验检验的狭义科学。
而事实上,现代中医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众多研究者将古老传统与西方解剖医学、分子科学结合,证实了诸多药材的效用,如甘草中的的甘草次酸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确实能平喘镇咳。另一方面中医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中药出现了胶囊、针剂等形式,甚至于针灸也通上了电,有多档调节模式。
结论
9月的一天,我们来到汉尼拔,这个马克・吐温度过童年和晚年的地方。密苏里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总要提到马克・吐温,他是密苏里人的骄傲,也是密苏里的文化标志。
汉尼拔小镇人口不到两万,只有一条大街贯穿到底,一眼就能看到镇子的全貌。160多年过去了,街区仍保留着马克・吐温时代的模样。这里的一切都与马克・吐温有关,如城南的“马克・吐温洞”,马克・吐温诞辰100周年时建成的“马克・吐温大桥”,还有“汤姆・索亚剧院”、“哈克贝利・费恩商场”等等。大道南面有一幢白色两层小木楼,这是马克・吐温的故居。故居一带的房子及门前的街道完全保留原样,从这里走过,人们会一边指着故居一边说:“瞧,三更半夜汤姆就是从这扇窗户爬出去玩的……看,汤姆的姨妈就是坐在这儿缠毛线……”
故居旁有一道半人多高、五六米长的用木板围成的墙。人们排着长队,耐心地等着同这堵墙合影。因为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的姨妈罚他刷墙,狡黠的汤姆想了个鬼点子引诱他的同伴来帮忙。结果,同伴们不仅要为汤姆卖力刷墙,还要给汤姆送礼物争取刷墙的机会。人们站在这堵墙前,仿佛看到当时那生动的场景。
1937年马克・吐温的故居开辟为马克・吐温旧居博物馆,里面留有当年他工作和生活的痕迹,有他当印刷工、排字工、矿工和水手的实物和图片,以及他的手稿、书札等。这里还出售马克・吐温的著作,在此我也购买了马克・吐温一套名著缩写本,盖上马克・吐温故居的印章,这对来访者说是最好的纪念礼物。
小镇毗邻的密西西比河,宽阔而平静,阳光下波光粼粼,一艘中型轮艇安静地停在岸边,仿佛随时等候马克・吐温出航。马克・吐温自幼贫寒,12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出外谋生,先后当过水手和领航员,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是水手行话“十二英尺”,意思是水够深了,轮船可以安全通过。读了马克・吐温笔下那么多描述密西西比河的优美文字,当下站在岸边观赏这真实的景色,真是别有一番情愫在心头。
在密苏里期间,我们还参观了丘吉尔博物馆、杜鲁门博物馆、印第安箭石文化博物馆、美国西部大开发博物馆等,看到了美国人对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重视。丘吉尔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英国人,但是英国却从来没有一个全面的丘吉尔博物馆,而最大的丘吉尔博物馆却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市。
1946年1月16日,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在杜鲁门总统的陪同下,3月5日,丘吉尔来到密苏里州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丘吉尔在那里发表了名为《和平砥柱》的著名铁幕演说。他在演说中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Iron Curtain)已经降落下来。”铁幕之后的东欧、中欧国家都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并构成对基督教文明日益严重的挑衅与危险。为了对付这种威胁,他呼吁建立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丘吉尔博物馆就建在威斯敏斯特学院附近,丘吉尔高大的铜像立在博物馆前方的高台上,博物馆内的电子屏幕不断地滚动播放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参观者将会从中看到150多件以前从未展示过的物品,其中包括丘吉尔的玩具枪――在波尔战争中,丘吉尔曾经用它经历了一次大胆逃亡。 而今博物馆最耐人寻味的是对面新建的两座彩绘墙面。这两座墙是当年柏林墙被推倒之后,密苏里人船运车载从遥远的欧洲大陆运到北美的。墙面分别挖空呈一个男人和女人的身体形状,参观者纷纷站在两个身形中拍照留影。我们不能不佩服密苏里人的历史眼光,近代社会东西方的冷战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始,终止于东西柏林墙的倒塌,把推倒的柏林墙放在这儿是再合适不过的,而当初只有密苏里人看到了那断壁残垣的文物价值。
密苏里人对文化古遗址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州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资源保护部,有25个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其中包括专业的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文化资源保护部从属交通部,每一个工程计划实施之前,由文化资源部进行监测,每项工程都由他们打前站,如果工程规划与历史遗址保护有冲突,就建议工程改变线路,没有他们的检查均不能开工。
他们注意保护印第安人的文化遗址,工程涉及到印第安人的地,必须与他们的头领进行协商。每年州政府投入经费550万美元用于遗址考察,100万美元用于行政管理。
本地居民非常热爱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化资源部提出的报告都要经过居民的再审议。联邦政府规定,遗址向公众开放,古物在谁的地上被发现,就归谁所有。对一些古桥、古建筑,他们做广告,看谁愿意移到自己的土地上。
【关键词】:图腾信仰民俗习惯文化意蕴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图案”具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情感表达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自然崇拜使得最早的吉祥观念得以产生。清代吉祥装饰图案集历代之大成,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广泛极致地应用于印染、织绣、服饰、工艺品、建筑彩画及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其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能工巧匠的创作才华,融合了中国的道教、玄儒、政治伦理和民情风俗,终成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
一、信仰的意蕴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的译音,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其保护神的象征或标志,信仰并崇拜它,以促使氏族或部落的发展或繁荣。原始图腾文化是中国美学的文化根性,由图腾发展而来的吉祥纹样折射出了最真实、最纯朴的中华民族生命意识。
1. “龙纹” 的寓意。“龙纹”及其组合图案都是我国传统吉祥装饰图案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理解的心态,渗透着中国自古特有的民族生命意识与崇祖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生命力之美的象征。《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见龙不仅具有变幻莫测的神异色彩,还具有兴云雨、利万物的吉祥内涵。到了封建社会中后期,龙凤吉祥装饰图案多用于宫廷与皇室,它们大多气势恢弘,灵秀飞扬,成了区分统治集团尊卑等级的伦理标志。在民间,龙也是吉祥的象征,它播云降雨,驱邪降妖。
2. “凤纹” 之象征。民间的许多“凤纹”和“龙纹”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史前氏族图腾的一种。凤也是一种想象的深鸟,《山海经》:“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先则天下安宁。”传说中只要凤凰一出现在世间,天下就会太平无事。自古以来,凤和龙都是吉祥装饰图案中常见纹样。商周时期的凤纹质朴、肃穆;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南北朝时期的凤纹,体态修长飘逸,常和云气纹组合;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姿态多变,气韵生动;宋明时期凤纹则有了定势,云纹冠,眼细长,尾羽作四列飘起。明清以来,凤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凤凰牡丹”、“凤栖梧桐” 、“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等吉祥组合装饰图案,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幸福、太平的愿望。
二、思想的意蕴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认为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要以“厚人伦,美教化”为职责,提倡人们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要善于从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发掘审美情趣。
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中,“五翎”(指“五伦”)的凤凰、白鹤、白头、鸳鸯、燕子组合的图案,就象征儒家严格而有等级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五种伦理关系。儒家强调“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入世思想,以孔子“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语为人格原型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吉祥图案,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组合吉祥图案,都被文人学士用来作为坚贞、高洁情操的礼赞和自我表达。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题材之一的莲花,加以变化成为“宝相花”,其珠点也与佛珠相仿。“八宝”亦“八吉祥”,原是供在佛、菩萨“神桌”上的吉祥器物,到后来,成为建筑、染织、陶瓷、地毯等吉祥装饰图案。它们分别表示:法螺――宣传佛教妙言;――轮回永生;宝伞――曲度众生;白盖――-曲度众生;莲花――清净;宝瓶――功德圆满;金鱼――活泼;盘肠――万劫不灭。从这些佛教派生出的吉祥寓意,符合我们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永生的理想,渗透着文化思想的吉祥图案成为了人们乐于接受的艺术语言。
正如“ 马”,因一生追随主人、任劳任怨而被赋予“忠”、“义”的含义。在儒家 “学而优则仕” 的影响下, 以“马上封侯”等表现科举仕途顺畅;“路路连科”、“俸禄富贵”表现禄文化,“鹿”便成了占第一位的吉祥物,有 “雀禄封侯”、“受天百禄”等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由于道家以追求长生的生活态度为价值观念,于是就有“寿山福海”“福寿康宁”等吉祥字样以及“五福捧寿”、“群仙祝寿”、“寿比南山”、“松鹤长春”等吉祥纹样。元代“八仙过海”“八仙捧寿”和清代的暗八仙都以忠、孝、顺、仁、信面目出现的道教神化,都具有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吉祥图案别具特色的思想意蕴。
三、民俗的意蕴
民俗,即民风世俗,亦即民间的生活习俗。因此,传统吉祥装饰图案也可以说是民俗的“人文景观”的一个形象世界。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就体现了大量的民俗意蕴。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把这种民俗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61-02
一、云浮地区古建筑的特点
云浮是古代百越族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族逐渐与中原移民融合,以中原文化为根基,构成了特殊的岭南文化。他们长期过着以家庭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多次迁移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恪守“勿忘祖宗言”的谚训。这些“衣冠望族”的后裔辗转迁入粤西后,仍念念不忘祖宗盛德,常以家谱、族谱、堂联等方式向子孙宣扬本家族的荣耀。他们以族团为单位而居,祖屋大门楣上都有本族堂号,大门两侧贴有堂联,表明自家是某某望族的后裔,决心光宗耀祖、重振家声等。他们克勤克俭,尊师重教,秉承了中原“书香门第”的特质,在长期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不断显露出非凡的智慧,所建的房屋设计华美,装潢精致,辉煌夺目。
保存较好的云浮古民居有位于西江边的郁南连滩、泷水河畔的罗城,云雾山下的云安铁场、大田头、十八坑等地。这些古民居大部分都属明、清时代建筑。这些古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建筑规模大,占地面积一般为100~700平方米不等。大屋布局外部封闭,内部以纵横巷道连系,中间以天井作间隔及取光,这种布局适合聚族而居。
其二,平面布局以方块为主,一般采用纵向三、五、七座排列,台基由前往后逐级升高,两侧各有一排或两排厢房(两排俗称双登带),有的置有前后院,横向有一座三门,多至首排三座七门,外加围墙、花厅、轿厅、后花园等,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
其三,前后墙与侧墙建造高大的封火山墙,俗称镬耳,镬耳造型多样,具有防火作用,但主要用来装饰,配以各种灰塑图案,讲求装潢,美观而神秘,具有曲线动感美。
其四,灰塑艺术极为精湛,出神入化,题材、画面生动,彩色与画面在岭南堪称一绝。建筑物的脊下山墙、墀头、廊门头、檐下均有灰塑,有壁画式、图案式,造型千姿百态。
其五,大厅以及各厢内墙瓦面下都用白灰批出一条画带,用以绘制壁画或书写诗词、歌赋、家规、祖训,画面生动多样,色彩艳丽,采用传统工艺和矿物、植物等天然颜料,不易褪色。
其六,建筑物的檐板、斗拱、雀替、驼峰、屏风、神楼等木雕花板,以及内外石雕、栏板、柱础、砖雕、陶塑、木雕花窗等互相衬托,争奇斗艳,表现出粤西地方所特有的艺术特色和独特风格。
云浮遗存的大量明、清古建民居,是一种尚未被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是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宝库。这些古建筑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历史画卷,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些文物古迹应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加强保护、维修、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二、云浮地区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也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笔者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的体育、娱乐设施用地理念错位,一些村庄以“破旧立新”来取得用地,而所“破”的旧,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散落在乡村的古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拆、迁、整、改等种种危险。自然和人为损毁现象也十分严重,因为这些古建筑都是老祖宗所建,到现在已繁衍成人口众多的族群,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建新房,难免产生了弃旧喜新思想。祖宗遗留下来的建筑无人管理,更谈不上维修了。一些古建筑已是断壁残垣,除了透露着历史沧桑的信息外,已无法见到完整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较完整的建筑也因无人维修而岌岌可危。如郁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庙,由于当地没有充足的维修资金,所以损坏多年未能修葺,现已危在旦夕。这些都反映出文物保护工作的严峻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文物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新措施、拓展新思路,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的新路子。
三、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一)开展祠堂文化
云浮市于1998年就提出开展祠堂文化活动。罗定市率先在祠堂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由于人们意识到这个活动场所的重要性,所以就重视对场所(祠堂)的维修保养。我们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祠堂的保护较古民居保护更容易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祠堂自身的文化及其功能因素:其一,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倡学、议事、教化,以及经常用来商议家族大事和庆祝重大活动,如婚嫁、祝寿、丧礼、年节、民间迎神、社祭活动等。相对而言,祠堂更重视精神方面的功能。另一项职责就是修立家谱。祠堂空间大,有足够的场地祭祖,同时又满足了宗教议事、维护宗教法规等要求,达到团结合族之目的。其二,祠堂是宗族的象征,是村民活动的中心和村落的政治中心,是精神教化场所。因此,各村均倾其所有来建设,建筑尽可能美仑美奂。各村还经常在宗祠大门及两侧上方悬挂纪念性匾额,作为彰显宗族的重要标志,是光宗耀祖、凝聚族人人心、激励后人的重要形式。其三,据普查所知,大部分祠堂都有专人管理,管理者多数为该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且维护资金筹集容易,是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体现,可以使祠堂本体建筑得到保护,目前,一部分祠堂已被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切实把乡土古建筑纳入其中,不可新旧割裂
科学选址,切莫把无人管理或是公众所有的古建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设施用地。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在册的古建筑村庄,在政府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经费时,把古建筑的维护费纳入其中,继续发展祠堂文化,用历史文化孕育、滋养现代文化,使群众文化发展和文物保护获得双赢。
(三)提高认识,以政府为主导,群众参与
乡土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的文物,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如新兴国恩寺,郁南大湾古民居、张公庙、罗定学宫、文塔等古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已步入兴盛,在经济建设上也有着激活经济增长的资源优势。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重点进行宏观调控和依法管理,提高对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认识,加强领导,妥善解决在古建筑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矛盾,文化、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联动,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广辟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群众的力量,发挥群众积极性,允许社会资金合理地参与开发,政府职能部门还要一手抓规划、研究、保护工作,一手抓投资、培植,使古建筑在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乡土古建筑的长期有效保护和永续性的合理利用
乡土古建筑是有一定生命期限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在保护和利用问题上,首先要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有效保护的利害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确立“新旧分治”的规划模式,有步骤地推行“存旧立新”战略,摒弃“破旧立新”思想,这是乡土古建筑有效保护的得力措施,也是促使保护利用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主要方法。同时要加强对乡土建筑保护维修的技术指导,深入农村,解决农民群众维修工作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修旧如旧”,保证原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