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08-02

伴随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经济运行与金融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各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的培养中也越来越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相关课程的教学。由于培养体系、既有教学惯例等制约,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在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是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拓展性课程,注重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课程定位于基础知识的梳理与掌握,不以高难度的定价理论为重点,不以市场投资技术为特色。在实践中存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过于强调理论性,甚至将其视同于金融专业金融工程课程的现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定位,使得课程成为了一门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一方面加大了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特别是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的数学要求明显高出其常用数学范围,会形成较大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以理论定价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可能会使得学生既无法与其他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又未形成对衍生工具市场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对金融专业而言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而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参照金融专业金融衍生工具的教学目标,甚至直接移植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而对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不足。过高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增加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负担,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形成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面临课程预设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困境。

2.课程衔接不够合理。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通常是学习过相关基础金融知识后的高级课程。在金融专业培养中,由于课程体系完整,在金融衍生工具内容上注意了与先修课程的衔接,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目前国内院校财会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多数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在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内设章节,通常前置课程设置较少。而培养体系中前置课程缺乏极易造成金融衍生工具课程衔接不合理。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存在困难,学习效果不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难以通过课程学习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形成对金融衍生工具策略的深刻认识。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由于定位和教学目标上的不明确,未能将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有效区分,直接导致在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选用,特别教学内容设置上未能有效针对财会专业的需求。部分教学中出现选用金融工程教材作为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同金融专业的现象。其结果往往导致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觉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学习吃力。甚至一些学生课程开始时兴趣浓郁,随着课程逐步推进学习越来越吃力,乃至出现抵触情绪。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诉求与金融专业存在较大不同,两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财会专业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财会专业教学不宜过度强调衍生工具定价方法,特别是涉及期权定价理论部分不宜难度过高。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原理和策略的构建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合理衍生工具运用思维方式。

4.教学方法有待革新。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由于教学目标、课程衔接和内容设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少教师被迫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教师费时费力的讲解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一些教师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而课时的限制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结果是教师辛苦、学生吃力而成效不佳。

二、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

1.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是引领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的纲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课程主要定位于财会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其培养目标是让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掌握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基本的衍生工具策略。因此,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懂”而非“做”。通过课程教学与培养,使得财会专业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掌握基本方法与策略。培养的重点是让财会专业学生懂得金融衍生工具,为其今后运用衍生工具解决财务问题打好基础。

2.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作为财会专业其本身财务类专业课程较多,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参照金融专业添加相关课程形成金融衍生工具教学知识体系的可行性不高。因此,要真正改进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就必须对专业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整理出各课程涉及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知识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的衔接进行分析与安排。在各相关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强化相关知识的教学,为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建议修订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将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独立开设,并适当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

3.强化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在教学的广度、深度和侧重点方面与金融专业有所区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现财会专业的需求。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于知识拓展课程,因此在教学广度上要有所调整。以拓展财会专业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领域为出发点,在讲解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等基础衍生工具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面,将可转换债券、雇员股权激励计划等隐含衍生工具特性的金融产品纳入教学范畴。一方面,可以结合实例引发学生对衍生工具应用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财会专业学生拓展知识、理解企业财务策略提供基础。在教学广度控制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在教学深度方面,财会专业学生的衍生工具教学不宜过多要求。教学深度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兴趣进行适当调整。可以结合财会专业资产价值衡量问题分析实物期权的应用问题。在教学侧重点方面,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以及我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情况,可以将金融远期、互换、期货及期权的基本原理与策略作为重点。其中,期权是衍生工具教学的难点,结合专业需求,应侧重于期权基本原理,不宜将期权定价和组合期权的应用作为重点。

4.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在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革新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画的知识运用形象化的声音、图像媒体展示出来,从形式上将课堂丰富化。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激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运用的结合。

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案例教学与专题研讨两种形式进行。课堂案例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需求,有所选择和侧重。在具体案例选择方面,应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如热销电子产品订购等案例。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设置一定的案例背景,提出研讨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专题研讨的教学方式。采用专题研讨式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路、讨论相关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研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专题研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分为课堂专题研讨与研究型作业展示两个基本类型。课堂专题研讨所选案例要达到“精、小和活”的要求。“精”是指选题要精确,贴合教学内容要求。“小”是选题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案例内容,就少数几个要点展开研讨。“活”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达到知识活用的目的。无论采用何种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是研讨进度的控制者,通过教师对研讨进程的合理调控,避免研讨的偏差或者课堂教学偏离的发生。

三、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财会专业本科金融衍生工具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事实上是由既有专业突破传统教学体系引入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时的偏差与不顺畅而引发的,是必须得到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上要以自上而下推行。首先明确财会专业的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为整体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其次,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层面确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的教学内容范畴,并处理好课程衔接问题。最后,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得教学内容适应财会专业需求,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实际。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方法变革,借助方法变革支撑财会专业金融衍生工具课程培养革新。

参考文献:

[1]潘成夫.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203-205.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64-02

财务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应掌握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应具有分析和利用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的能力,能够捕捉企业发展机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地思考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基础课需硬而实,能够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必修课应准而精,真正扎实支撑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宜多而活,足以建设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这一课程设置思路下,财务管理所有专业课程可以归为四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并据以分成经济知识模块和管理知识模块,其中经济知识模块包括基本经济知识、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管理知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特征和支撑人才能力培养的中心课程,如投资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课是体现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方向一是加强对学生会计核算以及审计能力的培养,方向二是深化学生对金融环境、金融工具等把握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跨方向选课,增加学生的选择多样性。

二、具体课程设置经验借鉴

具体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在本专业具有明显发展优势高校的课程设置,这里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为参照,进行比较分析。

复旦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基金管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公司财务。

中国人民大学:必修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全面预算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成本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另外必选课程包括财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证券投资学、资产评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任选课程包括高级会计学、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专题、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专题、集团公司内部核算、纳税筹划。

上海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与预算、公司财务、财务工程学、税收筹划、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跨国公司财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治理、管理咨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价值评估、个人理财、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管。

东北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导论、公司理财、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财务分析、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概论、财会职业道德专题、资产评估实务、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准则、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专业文献阅读、资产评估案例分析专题、当财前沿问题专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高校的共同点体现在:(1)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普遍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在必修课程里普遍设置金融学的部分内容,但具体课程有所差异。(2)选修课程方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纳税筹划等课程在多个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出现,管理类课程是选修课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除了战略管理在多个高校开设之外,其他管理类课程差异较大。不同之处体现在各个高校由于发展历史、发展目标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课程设置理念: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而企业管理、会计和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偏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则特别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必修和选修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除了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比重外,会计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比重也非常突出;东北财经大学则非常重视对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选修环节设置了专业文献阅读和理财前沿问题专题。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在办学条件约束和社会需求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管人才是地方财经高校的现实选择。地方财经高校金融专业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落地,是一个值得地方财经高校教育管理者和金融专业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的课题。本文参照贵州财经大学推进教育部《“面向基层、面向三农”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高教函〔2009〕27号)项目的实践经验,结合笔者的思考,就地方财经高校如何创新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合理界定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是创新人才模式的前提

在创新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之前,明确目标是所有行动的前提。根据贵州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我们将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界定为: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拥有优良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能适应西部地区基层金融机构或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金融人才,即“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素质高、后劲足、用得上、适应快、下得去、留得住”的金融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有如下素质和能力:(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愿为人民服务,有抱负、责任感及遵纪守法的品质。(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合表达、数学应用、计算机应用、经管实践和创新能力。(3)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娴熟的专业技能。(4)具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

贵州财经大学金融专业为实现具有“儒魂商才”潜力的,能为“富民兴黔”作贡献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课题体系设置上探索形成了既注重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又突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课程支撑知识”、“知识支撑能力”、“能力支撑素质”的人才培养流程。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金融学专业应按照“四平台、十模块”的框架结构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具体而言:理论教学平台按照“素质高、后劲足”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按照“用得上、适应快”的人才培养要求,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围绕专业主干课和方向性选修课开展课程实验、围绕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实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第二课堂教学平台则主要按照“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基层、农村金融的工作特点开展系列讲座,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坚定学生锻炼于基层、成长于基层的长久信心。“十大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学科共同课程、专业课程、认知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践、区域金融、基层工作指导,十个教学模块的设计在于支撑四个教学平台的功能实现。

三、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是培育金融人才应用能力的根本

经管类实验实践教学创新既要重视内容创新,也要重视流程创新,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通过探索创新五阶段全程实验实践教学流程来培育金融学人才的应用能力。即通过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课程实验、高峰体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在确保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遵循“用得上、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认知性与验证性、综合性与仿真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建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动手能力、工作技能、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2)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防止“实验实践与理论学习”脱节的要求,合理明确实验实践类别,慎重确定实验方式,科学选择实验课程,优化设计实验项目,切实落实实验内容,构建起支撑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宜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3)按照“认知性实验、模拟性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综合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五阶段全程实验的实验实践教学范式,构建起支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程序。

四、科学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设计一个“可计量、可比较、可测量”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应该包括“能力、知识、测评方式、目标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标准体系中的能力应有清晰的阐述和界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环节应一一照应;标准体系中的知识体系应与课程体系相对应,同时课程知识还应支撑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塑造;标准体系中的测评方式必须注重过程测评,必须保证测评的数量化和权重赋予的科学化。同时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应该是一个包含“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激励系统”在内的相互衔接、共为一体的“五环一体”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标准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样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科研能力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地方财经院校应通过综合建设来提升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自评报告[R].2012.4.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面向基层、面向三农”金融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报告[R].2012.5.

[3]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报告[R].2012.5.

[4]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金融类实验实践教学报告[R].2012.3.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个人理财;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31-04

针对高职高专金融专业学生的基础和特点,《个人理财实务》作为金融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支撑、拓展课程和现代大学生通识人生技能课程,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学生毕业上岗的“零距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对《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

一、为什么学

1.从金融机构主要就业岗位要求来看

《个人理财实务》是形成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支撑和拓展课程,是学生为通过银行、证券及保险从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的课程,同时也是现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人生基本技能课程。

2.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

《个人理财实务》主要培养面向各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线客户理财岗位群。通过各类银行和非银行类理财产品的市场调查、仿真式理财规划、理财营销的情景模拟和角色互换训练等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的理财产品及其收益、风险、特点以及当前市场状况,学会与客户沟通的技巧,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财分析规划知识,按照理财规划的业务操作流程顺序设计理财规划;同时,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求索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格,为上岗就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理财服务人员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从课程培养目标来看

《个人理财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理财知识对处于经济社会中的个人和家庭进行理财规划的能力。因此,传授的不仅是个人理财的知识与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性教学和实践性教育的平台外,还需要学生主动置身于学习情景当中,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从而构建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培养综合理财能力,达成培养综合理财素质的目的。

4.从课程的作用来看

(1)综合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学会专业理财。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对专业学习的综合检验。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将针对目标客户,在全面的财务、风险偏好和理财需求分析基础上,就客户的人生规划、客户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以及产品的认知等情况,对客户进行现金与消费规划、住房按揭规划、保障规划、投资规划等全方位的设计,形成可执行的综合理财方案,并监控方案的执行,在执行中动态完善理财方案。

(2)课证融合,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本课程与银行业从业资格以及证券从业资格考证进行“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既吸收两大职业资格考证的核心内容,又充分考虑金融类专业(专业群)专业的岗位发展与素质养成教育的需要。因此,本课程的学习,将较好地指导学生参加上述两个职业资格考评,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学生良好就业。

(3)帮助学生规划美好的理财人生。“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代大学生都应学习理财技术,养成理财风险意识与理财习惯。本课程的学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岗位,实现良好就业外,还有助于学生自身建立良好的理财意识和习惯,为自身的美好人生打好基础。理财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通识人生技能课程,已将此课程列入课程建设规划之中,通过开放式、立体式和组合式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让本课程服务于全体大学生。

二、学什么

1.教学内容的选取

《个人理财实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一线理财服务岗位。基于学生在理财的工作任务中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兼顾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以及国家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选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

设计理念上主要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和选取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构建中的作用,以如何进行个人理财为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本素质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学生对不同的理财产品的把握,以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进行专项个人理财规划的能力为核心目标,使学生通过掌握个人理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规划方法,能够联系实际,分析个人理财目标,能够联系实际应用财务指标进行个人财务诊断,能够联系个人情况进行各专项的个人理财规划,能够联系个人情况编写个人理财规划书,通过分组对个人理财专项问题的调查,训练学生的敬业精神、求索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上岗就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理财服务人员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综合性的理财规划设计检验学生的综合理财能力,见图1。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以个人理财的素质培养为主线,从基本素质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学生对不同的理财产品的把握,通过综合性的理财规划设计,检验学生的综合理财能力。

具体的安排以理财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细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了以“工作项目”为统领、以“工作模块”和“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课堂教学完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真正实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根据工作任务驱动的要求,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反复实操,从而使他们毕业时能够适应金融机构业务岗位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模式中,将课程的教学和理财岗位实际的工作职责结合起来。通过模拟的项目教学、真实的项目操作和后续的顶岗实习的完整的教学过程,较好地保持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形成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即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实际个人理财业务的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确定教学过程——即以实际工作中从客户风险的调查、客户财务的分析、客户的理财目标的确定、理财产品的认知和选择、理财目标方案的设计、理财规划书的编写以及理财方案的执行和反馈等全过程,设计教学项目,同时以具体细化的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推进教学进行,根据实际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的成果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的成果;按照实际工作中个人理财业务工作场景模拟教学场景——学生学习的场所,即是模拟个人理财规划的场景的金融实务实训室。

三、怎么学

1.理、实一体化开展项目课程教学

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说教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而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和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同时,课程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以银行和金融机构一线客户理财服务等岗位群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基本业务为主线,以客户理财岗位群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实施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校内金融实训场所,采用产品认知与规划流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教学项目设计

教学整体项目以及子项目的设计见图2、图3。

3.学习过程5步骤,见图4

第一步,在导入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前,教师先明确本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学习情境里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提出执行工作任务过程的具体要求。

第二步,教师对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导出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并且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实施任务;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在互相协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学生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根据需要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

第三步,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后,每一学习小组通过PPT方式展示和软件操作展示所在小组成果;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的成员交叉互评,并提出问题要求展示所在小组成员解答。同时,教师也参加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为后面的理论导入做铺垫。

第四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理财规划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此外,在每个小组发言演示完成后,教师对小组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学习的成果作简短的总结:对诸如学习讨论情况或是完成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讨论问题是否深入透彻,指出不足之处以及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强弱,等等。

第五步,在成果展示和评价反馈的铺垫下,教师根据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导入学习情境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同时,通过大量举例和专业理论知识系统介绍,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的应用。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结果进行修订,然后提交给教师审核。

四、结束语

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复合型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需求,让学生未来就业时与岗位实现零距离。只有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动起来,让他们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确保技能训练到位,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长奇.实训项目开发浅探——基于个人理财课程的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1).

[2]张笑言.项目教学法在“个人理财”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1(3).

[3]何瑞.高职院校个人理财规划实践教学探析[J].时代经贸,20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