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激发;创新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后天的开发和培养。

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选择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内课外并举,再通过一定的课堂理论测试和实践活动的总结与评价、撰写报告等环节的体验和锻炼,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另外,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一、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在不断的创新——失败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例如,在进行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发现问题”的授课时,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个“从身边出发”的环节,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找出“课桌”存在的不足,或是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对“课桌”进行重新设计。

“课桌”这个例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从身边出发,去发掘设计的问题。在活动前面的我对“课桌”作了一个简短的图片、实物展示,铺垫很充分,学生非常感兴趣,参与的情绪高涨,发掘了许多平时不曾留意的问题。接着,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又提出了如何“明确设计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有现实意义,并值得我们去研究、设计?等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闹。讨论结果出来的同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并迅速转化成为一种求知欲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获得“亲自研究问题”的创新机会,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多向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扩散——集中——再扩散”的过程,也就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扩散思维,然后再把想到的方法、思路、点子进行整理、整合,最后得到最好的方案。因此,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的约束,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第五章“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当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材料的多重作用,我通过视频,展示了红砖图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建房子用的普通红砖,还可以有什么用途?

学生纷纷发言,越说越多,举出了很多平常想象不到的用途。例如,红砖作支撑用,可以当书架、当凳子;作为重物用,可以钉钉子,压纸,压帐篷,等等。

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学生自由地进行各种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中,诱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三、结合设计创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在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之一的“创新原则”一节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主题:要求同学设计一个有固定形状的容器或用具,使之能用手提起尽量多得鸡蛋,并能保证鸡蛋不会破损。学生们根据要求,很快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真是五花八门,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些设计至今让我赞叹不已。

在这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经过多次动手设计与动脑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设计活动,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合实践,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体验性活动模式:组织活动——实践、体验——创意交流。实践、体验性活动是基于学生自身活动体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举办小型活动,如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采访相邻谈房改、参观开发区;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体验“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参与管理和决策,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并在体验中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尽量多得组织校内的模型的制作、进行小型的发明创造;校外组织社会实践、参观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创新实践能力等。

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教师要采取鼓励,循循诱导的方式进行。要建立一种平等、自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要学会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尊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创造欲望,要教会他们怎样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要教会他们怎样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教会他们解决多少道试题,要教会怎样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而不是恐惧和回避,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科教制作 发挥创造力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需要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生物学》课程展示给青少年的是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奥秘、探究生命活动规律是学习《生物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生物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创新人才地培养。

一、《生物学》研究生命及其活动规律,为科教创新奠定了基础

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生物世界不得不使中学生萌生许许多多的疑问: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是绿色的?秋天树叶为什么变红或变黄?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种类繁多的生物又是怎么形成的?蜜蜂、蚂蚁的社会是如何维持的?做面包馒头的面为什么能发酵?水果、食品为什么会腐败变质?为啥孩子像父母且存在着差异?一粒小小的种子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如此等等的问题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思维,撩拨着好奇的童心,因而促使他们提出各种假设,产生丰富的想象,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去不耻下问,想方设法创造性地认识生命现象和规律。

二、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需要实验和探究,设计实验、改进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物教学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展现生物自身的魅力。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以下改革尝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将教师完成的实验准备工作改为学生完成或学生分组探究

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易接受,特别对生物实验极感兴趣。教师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简单地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对洋葱根尖的培养,教师讲了常规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培养过程。有的实验小组用沙培养,有的将洋葱装在塑料袋里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有的在水中滴加了生长素培养,有的用广口瓶装水并在外面套塑料袋保温培养,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师对滤液细线划的越细、越齐、越好的要求,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结果有的实验组用小楷毛笔划,有的用注射针头划,都突破了常规做法,且顺利的达到了实验预期的目的。这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动脑、动手能力,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甚至终生难忘。

(二)将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探索性实验是在生物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综合思维来获取知识,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探索、发现的过程和方法。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有效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欲望。例如,将“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自行探究。大部分同学通过种植大蒜等的对照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即将10枚大蒜均分为两组,种植于两个花盆里,一个用黑色的塑料袋蒙严实、另一个用白色的塑料袋蒙严实,放置在温暖光照的地方培养,过十几天打开塑料袋观察,用黑色的塑料袋蒙严实的蒜苗呈现淡黄色,而白色的塑料袋蒙严实的蒜苗呈现绿色。有的同学没动手做,但细心观察了暴露在土壤外面长期接受阳光照射变绿了的马铃薯块茎、胡萝卜、大葱等,并和埋在土中的部分进行比较同样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又如关于‘渗透作用原理’,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里探索实验,一个同学是这样做的:用萝卜切成同样大小的两个立方块,每个立方块上挖同样大小的坑,并做上标记A、B,然后在A中盛满浓盐水,B中盛满清水,放置在安全的地方,几个小时后观察:A中的液体增多并向外溢了出来,而B中的液体变少了。再捏一捏A、B,会感觉到A变软了,B则变得更硬挺了。那么学生就会思考:A为什么溢出液体、B为什么吸收水分?由此启发学生注意探寻生活中其它类似现象。在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引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三)开展自制教具、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

师生自制教具学具演示生物现象,能更好的观察和认识生物本质。如“血液循环”比较抽象,学生想象不到血液在心脏和身体中的循环路线,更感受不到血液循环的真实情景,为此,笔者利用输液器和注射器、酒精、红墨水等自制了血液循环演示模型,演示起来十分直观、明显。

三、生物教学中需要的合作性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物学》许多问题的探究、讨论需要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交流与讨论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试图以新、奇、特的想法或做法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博得其他同学的认同,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后学生就能自觉地作总结,总结之后再创新,创新了又总结,不断向前发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只要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多挖掘、多探究,就能设计出新颖的教法,引导学生把多方面的知识加以运用;就能指导学生自行选题、取材、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设计出别致、科学、易做的探索性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就能在多项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言语表达能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网页设计》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按照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规定,属于计算机小公共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工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备独立开发简单静态网站的能力。网页设计技术由于紧贴时代脉搏,易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在网站的定位、功能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表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非常适宜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主要是讲授Dreamweav⁃er以及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页面美化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技术的学习、知识的传授,这门课就会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出课程应有的价值。虽然可以在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交一份开放式作业,自拟主题设计制作一个网站,在评分标准中对网站的创意有一定鼓励,但这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把鼓励创新思维、发现优秀创意、指导完成作品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创作体验,期末指导出一个优秀学生作品并进行展评,使学生见证一个想法从诞生到实现的全过程,从而在他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2引导创新意识的网页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网页设计的教学中去,就应该突破仅仅进行知识传授的局限,把发现和鼓励学生设想新颖独特的网站、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网站设计、扶持和宣传优秀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从教师讲解、学生定题、选题评价、指导完成等过程入手,让学生亲眼见到优秀的创意是怎样实现的,使他们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要树立起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网页设计》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大课堂。其实施方案设想如下:

(1)征集学生创意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选主题构思一个网站,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教师须在开课之初布置该作业,并通过实例介绍优秀网站,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设想出独特、实用、有意义的网站主题;

(2)发现优秀创意教师从第一次学生作业中找出个别优秀的网站创意,进行点评,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对网站的功能、栏目进一步补充完善;

(3)指导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教学案例中,以选定的网站主题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局部页面制作,在上机课上对这名学生的作业进行主动的辅导、点评,帮助其最终完成作品;

(4)宣传推广增值在适当的时候,将优秀学生作品到网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题材确实新颖的话,还可以进一步整改完善,推荐参赛。如果每学期都能树立一个成功的典型,对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3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案例

按照这种设想,在去年的《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中,于开课第四周收了一次学生作业,要求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其实就是想看看学生想做什么内容的网站,对创意新颖、贴近现实需求的想法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为偏远家乡做的旅游宣传网站、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做的心理访谈网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的专题学习网站等。其中一名体育学院学生写的网站创意“华武社”,是根据自己的武术特长及表演经历,以自己入校以来准备创办的社团组织——华武社为主题进行设计的,由于内容独特,需求明显,被选为教学范例,在后续课程的讲解中多次以该项目为例,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各个网页,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美观实用的网站,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们看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将学习、思考、解决具体问题这些环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4结语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困难。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利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因此,在金融危机视角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缓解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优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经济技术前沿,丰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新型人才,能够极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投入力度小

高校极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虽然高校开设了许多科研项目,但是仍有一些高校科研项目投入力度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使得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2.2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的科研项目大多由学校教授负责,而教授不仅负责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工作,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另外,大学教授的专业知识相对与国家科技人员来说相对薄弱,技术知识的缺乏使高校科研项目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的研究层次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3科技创新成效不明显

在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创新,有些科研项目存在研究时间长,师资力量投入大,科研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研究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这使得高校科研成果在现实经济生活的使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另外,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激励的职称评估等压力,在科技创新的研究中,缺乏足够的投入,甚至出现应付上级的浮躁心理。这些问题造成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成效不明显。

3、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应,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测评依据。这种评价方法使得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后,能力受到质疑。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在教学评价中,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其次,高校教育应面向大众、积极推广终身学习的观念。高校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道德素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继续实施高校扩招的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准备人才。国家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育,积极支持技术型学校的发展。同时,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社会力量能够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提供资金、就业岗位、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经济利益挂钩,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最后,开设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有些人缺乏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技能不过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开设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实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人们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及时充电,完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3.2健全高校管理体制

由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限制,高校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健全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应借鉴国外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方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制。高校要加强科研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学习,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同时,高校应对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训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高校应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中。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加入科技创新成果测评,激发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健全的高校管理体制是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3.3完善科研体系

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知识技能。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提高科研人员技能。引进先进人才对科研项目进行指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修,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科研技能。另外,加强高校间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相互借鉴科研技术和科研成果,组织相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同教师工作和经济利益评定挂钩。对取得巨大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资金和职位提升奖励,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

3.4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高校要认真审视自身特点,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政府重要扶持的高校,应增加对这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引进先进师资力量、提供优质设施服,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辅助地位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高校应正确对待自身特色和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科技创新途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积极开展与其他高校及企业间的合作,在实行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其次,各高校应逐步推广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些省份的普通本科院仍未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找到本校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长,逐渐开展相关科技研究。

3.5重视企业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多采取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因此,应积极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经济政策,为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经济生活中的各项制度,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予以充分支持;其次,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岗位调动相联系,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程。另外,企业应加强信息建设,积极搜集市场经济信息和科技创新信息,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应加强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在利益分配中所占比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企业通能够过科技创新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

3.6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转变自身职能,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创新的经济体制。首先,政府要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要制定相应法律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管理,鼓励高校自主办学,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自;其次政府应针对高校的各项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监督和引导。政府要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宏观调控规划。同时,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应设立相关法律进行法律保障,规范产学研合作模式,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另外,政府应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减免相关税收,提供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

4小结

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型严重影响。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出路中,科技创新能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明杰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作出贡献。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1],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学生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两项。在多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投入精力不够、片面追求阶段性成果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应用物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尝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使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相互依托,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我校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至今已吸引了一万多名学生的热情参与,该项活动对培养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连续几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大三的学生一部分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另外一部分开始为考研做准备。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是全力备战考研,其余的同学则为找工作而奔波。因此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少多了,这不仅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收获打了折扣。

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系统性较差。目前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且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学生仅凭“三分钟的热情”就想完成创新项目,结果导致学生往往过于追求课题本身的结果,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结题。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在论文查阅、实验、测试以及论文写作等实践过程中逐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在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中每一个细节的考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每一次失败的教训,塑造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现状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我国本科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社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管理等工作重要的前期适应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都从大四上学期末开始,持续到下学期,直到6月份的毕业答辩。最近几年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到用人单位实习。在毕业设计和择业之间,学生更看重后者,因此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完成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往往敷衍了事。毕业设计成为学生学习环节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水平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的实施。因此,面对大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择业的时间冲突,如何探索毕业设计改革的新途径,切实发挥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理工科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缺乏必要的基础和准备。除了上述就业压力导致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之外,还有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设计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帮助不大,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较差。大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很认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毕业设计题目涉及的研究领域,导致毕业设计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解决上述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在我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相互依托,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低年级同学在参加科研立项的过程中,由于上课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学生交流,进行实验方案和方法的讨论,同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专业实验室也对科研立项的同学开放,只要学生有空余时间随时可以到实验室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实验仪器的操作、科技文献的检索和专业软件的使用等内容,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为将来的毕业设计赢得了基础和时间。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由于有了前期科研立项的基础,同学们显得轻车熟路,既能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实验设计方面,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为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等腾出部分时间,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和认可。

这种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试验阶段:(1)启动: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提出科研小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作为科研立项的题目。(2)实施:针对同学选择的题目,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要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与整理、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疑难分析报告、阶段性小结等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3)筛选:科技创新实施阶段除了对全体同学进行能力培养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与同学多交流,从而筛选出既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对此研究方向感兴趣、有潜力的同学,使这部分同学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锻炼;另外,在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当中,要将不适合作毕业设计的科技创新题目删除或修改,使其符合学生作毕业设计,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探讨。(4)培育:筛选出来的同学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培养,基本上就要进入大三了,这一时期,我们要组建稳定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比较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同时结合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项培养。(5)收获:经过上述培育阶段后,学生也变成了大四毕业生,沿着前期进行的科技创新做进一步的研究,将其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同时要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从中寻找那些操作性强、具有重要作用的成功因素,并将其推广实施。

2.推广阶段:通过上述试验阶段,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可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至更大范围。有了前一轮的经验,教师提出的课题要更加适合于做长期的、系统化的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科学的、系统化的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暴露出的水平低、短期行为多、长期研究少、作品较为单一等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同学因外出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耽误毕业设计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通过三个学年的探索与试验,基本上构建了一套符合我院应用物理专业实际、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