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防科技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近十年来,房地产经济的畸形发展,给我国经济和政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房价的居高不下,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破坏以及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受到了政府和人民广泛的关注,因此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它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并随着近些年的发展不断完善。而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而子孙后代的需要不仅包括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二是房地产经济不仅自身要不断发展,更要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协调,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平性问题、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产业的协调性问题等要合理有序的解决,通过国家和行业者共同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一致性。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它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房地产作为人类活动,如果在实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危害。现在大部分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首先是对空气的污染。开发商在开发的时候不注意楼盘的建筑密度,导致了建筑容积率过高,市区空气质量下降,污染物不能有效的排出,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危害。其次对于植被的破坏。开发商过密开发楼盘,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绿色空间变小,城市区民远离自然,长期居住在这种环境下会造成心情压抑,生活情绪不高。最后,部分开发商围湖建房,降低了湖泊蓄洪排洪的能力,如若在大暴雨多发的季节,可能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2.房地产发展过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我国的房地产开发缺乏宏观调控,致使其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土地、水、能源的严重浪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本来就相对不足,房地产的粗放式开发更是给资源使用带来了压力,它不仅影响了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它是在用子孙后代的资源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要坚决的制止。
3.房地产空置率较高,资源利用低下。房地产开发中会出现空置率高的问题,这些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房地产空置房产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房地产在开发的时候主要考虑利润要求,没有考虑到外部客观环境,超出了当地的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第二个是开发商自身原因。开发商由于自身资质不够,完工的房地产存在质量问题,另外由于开发之前,对自身房地产优势没有明确定位,导致重复建设,增加了空置率,给地区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4.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制度存在缺陷,不能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房地产信贷长期关注的是开发贷款,而对于住房消费信贷的关注度则存在不足。相对于国外市场住房消费信贷的比率,我国消费信贷的比率还很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此基础上,住房消费信贷增加了银行资产安全隐患,贷款资产的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的缺位,都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住房公积金缴纳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低,公平性差。这些都给房地产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5.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基建配合度低。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容量。交通压力的增大,使得房屋购需求低,造成了房地产空置率居高不下,给资源合理利用带来了影响。另外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住宅智能化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方向,居住社区会远离城市中心,逐渐成为时尚,因此要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时刻对未来趋势保持敏感并迅速适应,利用科技实现人类居住文明的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房地产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政策、经济、科技等方面共同努力,只有协调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其中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房地产开始之初要注重科学性和规划性。首先国家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对房地产开发进行限制。政府应该坚决的抵制粗放式开发模式,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房地产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房地产开发中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次,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之前,要对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如果可行,则进行相关操作,反之则要叫停,不能盲目推进项目。最后,开发商不仅要做到和其它行业的协调,更要做到和地区经济发展,附近社区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发挥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为经济发展,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2.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环境的好坏是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房地产开发之前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首先,房地产开发之前,开发商要充分听取生态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将房地产发展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房地产在建筑的时候,要注重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选择,使用对环境无害的物质,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第三,房地产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和周围环境的搭配。开发商应该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将居住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做到人在画中游。同时要做好社区私密和开放空间的结合。注重居民生活环境的设置,保证人和环境,人和人沟通,共创和谐社区。
3.完善金融体系。房地产市场的完善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完善。我国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中主要的问题是房地产贷款结构,风险控制等,所以要完善金融市场,就必须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的比重,并逐步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一二级市场的整体融合,建立起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同时,二级市场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分散银行风险,利用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保证房地产金融的效率。金融体系的完善,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
4.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由于其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在投资的过程中会出现扎堆投资,偷工减料等情况,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应该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一个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多余政府行为,避免腐败和暗箱操作。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简化操作流程,确保开发手续的简单有效。另外,对于开发商的资质也要进行审批。对于具备资格的,要给与便利,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抵制,将房地产投机减到最低,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竞争。
5.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要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科技的依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房地产的功能不再是仅仅供人们居住,而是集休闲、娱乐、住宅、办公于一身。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使得环保材料更多的应用到建筑中来,实现了居住和环境的协调。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原来人们常规的生活方式,为人类生存发展找到一条更适合的道路,将人类文明引到新的领域,这不仅是房地产经济的创新,更是人类文明的创新。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新的时期。科技的出现,对于房地产经济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不断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的进行创新,提高自身条件,同时对于自身不利的问题,要坚持克服。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用科学、全面的态度来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更好生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夏 婷: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以经济法为视角[J].学理论,2010,(18).
关键词:房地产;可持续;调控体系
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行业联系的重要枢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在保持其自身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其他产业和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非常重要。这既是研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所在,也是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结合前人研究,本文将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房地产业的开发活动与其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相互协调关系,即既要满足当代人对住房及其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房产产品的需要,又要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既要保持房地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和健康发展,又要使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因此,房地产业发展在实质上表现为一种经济活动,同时它又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它包括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房地产业的稳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等多方面内容。
一、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也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相当不错的条件,但由于受高额财政收入的诱惑,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过分追求,却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加上房地产企业本身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结果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
1.开发失控,无序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优势区位的过度竞争:因为土地的供给弹性较小甚至是没有,使得土地的开发受到供给总量的限制,存在着对优势区位的竞争。由于全部的土地需求压力集中指向有限面积的精华土地之上,致使一些可更新资源从一些最适宜的土地上消失,这会给余下的生产可更新资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压力;地区优势的片面发挥:由于我国资源和产品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地区重工轻农,以牺牲农业、占用耕地去追求经济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对局部利益的强调造成各地产业经济结构趋同,生产布局并不能发挥地区优势,造成因追求局部土地效益而导致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土地利用的代内公平问题:在当前欠公平的经济秩序中,发达地区有时凭借经济和技术的优势,不仅不承担更大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未来责任,而且有时通过不平等的资源贸易和企业扩散,将自己的资源危机与环境问题转嫁给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这既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使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难以实现。
2.结构性矛盾突出,空置率比较高。大多数房地产投资者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要来加快结构的调整,既考虑富裕的阶层,也考虑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等多方面需要。在目前国内房地产业全面启动的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企业也在迅速扩张,但这种房地产企业的结构性缺陷,尽管可以使投资者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却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近年来,国内房地产投资保持了近30%的快速增长势头,超过了商品房的销售速度,加上房价一路攀升,开发商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采取的“捂盘惜售”策略,使得商品房空置率大大增加。
3.房地产企业大量短期行为,对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破坏。我国房地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发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企业规模小,不但没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来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而且在观念与管理水平上也往往局限于眼前利益。这种经营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短期行为,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在:开发区的盲目设置使大片的森林和耕地被砍伐和占用,一些开发商甚至无视城市规划,违章建设;一些开发商为削减成本,往往采用耗能大、质量低劣的产品,甚至是偷工减料。结果是许多建筑物建成后,有害物质超标,建筑质量、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不达标等,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引发的道德风险。
1.土地批租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开发商和业主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由于土地批租制度的不统一,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取得土地方面几乎谈不上公平。特别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在改制转型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国有土地处置问题,由于政策规定甚至是经办人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职工的安置和补偿得不到妥善处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那些有实力、资质好、讲诚信的房地产企业因为没有拉关系、套近乎上花“足”功夫而失去获得项目开发和土地储备的机会。这种状况严重波及到整个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房地产业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上复杂、冗长又微妙的行政审批链条,给部分官员提供了寻租的机会。
2.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我国实行的一系列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像福利分房制度和扶贫解困房的审批、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原居民以及郊区农民的拆迁、安置和补偿等各种环节,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操作不透明,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如在公房出售过程中,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采取对人不对事的暗箱操作方式,甚至公然制定一些与国家法律与政策相悖的土政策。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更大程度上的社会不公,同时也使得房地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制约。
Abstract:The thesis analyzes fiv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aspects of environment,resources,finance.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six strategies are given to implem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al estat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real estate economy;existing proble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13-01
1 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首先是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其次是忽视了对文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房地产经济在高速发展中有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危险。房地产开发如果不注意从城市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塑造建筑精神和城市气质,那么建筑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乡土特色将逐渐消失。
1.2 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
1.3 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空置压力不容忽视。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
1.4 房地产发展的金融基础体系欠完备。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交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中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1.5 房地产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注意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暖、交通、通讯等等。其中,近年来房地产飞速发展与交通滞后的矛盾不断加剧,成为房地产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房建得越多,车变得越多,交通越拥挤,环境越恶化,甚至许多住宅空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通不畅。信息和通讯也是影响房地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信息网络覆盖全球各行各业,它影响了人们的居住和行为方式。信息业的发达使居住社区远离城市中心成为可能,满足了人们对郊区清新、宁静生活的向往,房地产智能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一。房地产若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以上问题和趋势保持敏感,并着力解决。
2 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2.1 建设生态、文态合一的城市环境和社区环境。首先,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第二,在开发的同时做好文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房地产建设应充分理解和展示这些文化内涵;房地产对西方建筑风格和文化的借鉴也应注意方式,并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建筑的风格、规模、外装修材料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第三,塑造优美、和谐的社区环境。在社区发展规划中,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创造社区的文化特色,注重社区私密性与开放空间的结合。政府可采取政策鼓励的办法,鼓励开发商设置供居民休憩用的“四季花园”、“艺术花廊”、“休闲活动广场”、“儿童乐园”等,增进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创造和谐、健康、开放的社区环境,为塑造当地城市形象服务。
2.2 制定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使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2.3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管,保障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的创造。一方面,政府应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房地产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制定各项明细的实施规则,尽量做到法律、条令、规则之间能相互配套,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依靠市场原则优胜劣汰,提高开发商的素质,使房地产项目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将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减至最低。
【关键词】集装箱房;应用市场;发展策略
一、集装箱房的概念
集装箱房,又称集装箱活动房,是指主要以集装箱为基础材料,经过改造而成为有门有窗的简易居所。我们所研究的集装箱房是用废弃、二手集装箱所改造而成的。
二、集装箱房的优势分析
集装箱房之所以能完成从一个铁制品成为一种建筑形式的转变,肯定有与在传统建筑与众不同的优势和特色。而正是集装箱建筑独有的趣味性、安全实用性、经济性、低碳环保等特性决定其必定将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集装箱房的应用分析
集装箱房成熟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广泛的应用领域,也从侧面证明了集装箱房的优越性。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和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可将其应用分为灾后应急类、居住类、商业类、文化教育类、酒店办公类和其他类,其中居住类又可分为集合住宅、私人别墅两种类别。
四、集装箱房的发展状况
集装箱活动房坚固耐用,尤其适合经常更换施工点的单位,全部由钢质组成,具有很强的抗震、抗变形能力。这种房子可以用多个集装箱活动房组合出不同形状、可以漂亮的像别墅,更多个可以组成不同大小的员工宿舍、管理层办公室等随时搬运移动使用不产生任何作业垃圾,可以循环使用达十年之久,环保更节能。集装箱密封性能好,严格的制造工艺使这种活动房具有很好水密性,全钢质材料,抗震、防水、防风、防火、防腐。集装箱为整体结构,可以用吊车直接运输到目的地,里面的所有生活用具都可以一起吊走,省去更多的麻烦。集装箱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它的安全性能,集装箱房屋非常的结实,采用全钢的结构,重量可以达到2吨。即使是8级的大风,也丝毫动摇不了它。另外,集装箱房屋的防火性能非常的好,由于是由厚钢板包裹,所以即使集装箱厕所里边的保温层着火了,火灾也不会向外扩散。其市场潜力巨大,在灾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很有可行性。
而且二手集装箱易得、成本低、装修简易且只要独具特色,只要在满通运输的地区,如沿海郊区、内陆的码头、公路铁路附近等发展集装箱农家乐都是可行的。另外,利用二手集装箱发展独具特色的海岛旅游,一方面可以充分就近利用码头废弃集装箱,有成本低,海运方便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海岛旅游旺季的住宿困难的瓶颈问题,进而充分发掘海岛旅游的特色与潜力.除了旅游业,将集装箱房应用于小型艺术展厅、青年旅馆、个性酒吧、KTV等相关个性化文化娱乐场所,或建立集装箱主题的文化街等都具有市场潜力。随着大众对此类住宅的逐步接受,其审美标准也从粗糙走向精致.废旧箱体被粉刷一新或被其他材料包裹。
(一)集装箱房在国外的发展
在国外诸如美国、英国、荷兰等,集装箱房已经广泛应用于私人住宅、办公室、过渡性住房等许多领域,甚至还出现了集装箱房街区和集装箱房城,并且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同与接受。许多商业性时尚建筑,都是凭借集装箱房屋的技术优势,脱颖而出,获得客户的广泛好评。早在2008年,英国就诞生了第一个集装箱酒店,这为新型酒店的诞生拉开了序幕。一般大型体育赛事或者旅游旺季,酒店难预订的问题都可以参考这一模式,集装箱酒店具有经济、环保、方便拆除等多种优势,这种宝贵经验十分值得我国沿海相关旅游胜地的借鉴。亚洲许多国家也纷纷采用集装箱设计理念,来设计房屋。比如,日本设计的游牧博物馆,该建筑是一个由152个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可移动的建筑,其最大的特点是全部建筑材料均为再生资源,立柱和屋顶分别使用了废卷纸和乙烯材料。游牧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又是一个可以迁徙的艺术展厅。全球范围集装箱建筑的激增,标志着集装箱建筑已经获得了专业领域的高度认可。
(二)集装箱房在国内的发展
一直以来,国内的集装箱建筑以民间的自发利用为主,而小部分大型集装箱建筑生产企业则以单纯出口单元集装箱为主,国内集装箱建筑的真正发展则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自此集装箱建筑这种快速建造的建筑形式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2008年10月21日,在“5-12汶川地震”中坍塌的绵阳六中校舍原址之上,一座由52个集装箱经过改造而成的亚洲最大的集装箱学校落成并交付使用。集装箱校舍从选型、设计、规划、生严、运输组装到建成使用,仅用了8周时间。新校舍具有良好抗震、抗风、防火的性能,其良好的防寒、隔热性保证了校舍的安全及舒适。但是,我国是出口大国,废旧集装箱数量较少;目前我国国民们的环保和安全意识还不强。随着外贸结构的改变、内需市场的活跃以及环保和安全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集装箱房屋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例如,在重庆九龙坡出现了集装箱农家乐,在四川成都出现了集装箱改装的家居馆。
五、国内集装箱建筑发展策略
在中国,集装箱建筑的发展虽然刚刚起步,三十当前的发展现状昭示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集装箱建筑不仅有利于污染性集装箱制造企业的转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循环利用废弃集装箱,不仅减少了回炉炼钢产生的二次污染,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还促进了集装箱制造企业发展模式的改变。国内相关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新的经济增长机会,从解决废弃集装箱问题入手,改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并向创造领域延伸,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贡小雷,张玉坤.集装箱建筑的建筑改造―一种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尝试[J].世界建筑,2010,124-127(10).
[2] 王璐璐.基于建筑与结构安全统一的废旧集装箱改造房构造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09-28(06).
该论文为2016年吉林建筑大学创业训练计划创业实践项目《新立湖谢家山村某休闲垂钓农家乐集装箱改造》(吉林建筑大学)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协同创新;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4)01-0065-04
一、引言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
国内众多高校,如工信部所属高校、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及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都具有军工学科或军工背景,多年来与国防科技工业有着深入的合作基础,在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校要以实施“2011计划”为突破口,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面向国家战略及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核心共性问题,依托与国防科技工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吸引集聚国防科技行业内优秀创新团队和优质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动高校和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1]二、高校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中
的历史使命 1.高校承担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开展协同创新也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任务,要求不断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也引进不来的”,已成为新共识。国防科技发展也存在诸多不足,基础性科研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家急需高校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等优势,支撑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要求,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承担更大责任。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具有人才密集、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是国防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承担着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的重要任务,而且在解决国防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从历史责任理解和国防发展战略考虑,站在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这一历史新起点,高校必须以自身的使命,融入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中,勇于承担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2]
2.高校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重要力量
高校拥有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领先地位和优势,围绕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实现理论引领和技术突破,对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将发挥重大作用。
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具有军工背景高校,国防特色学科鲜明,科研方面与国防研究院所、企业有着深度合作关系。在“十二五”期间,这些高校承担了大量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参与了众多型号和重大工程研究,承研项目的体量与层次均有大幅提升。据统计,2011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15所高校的国防科研项目到位经费超过亿元。高校“服务国防”的意愿不断增强,从事国防研究的科研队伍逐年壮大,已成为国防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这是对高校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推进协同创新必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3]
3.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需要协同创新
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深刻把握世界新军革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态势,提出了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目标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供给能力的现实要求。
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需要有先进的科技实力支撑。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欧美军事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武器装备研制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在军工关键技术、关键材料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其次是军工科研体系主要以满足武器装备发展需求为取向,尚未形成适应军民结合、高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创新体系。三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高校、国防科研院所、国防企业的科研子系统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未能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导致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协同创新。只有推进协同创新,才能促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能紧密地与国防科技工业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需要。 三、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
的目标和定位 1.明确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目标
高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知识源的任务,要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探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机制。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4]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需要明确三个目标:一是应面向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突破基础理论和关键机理。二是以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为目标,围绕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升级换代,不断加强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制约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源共享。四是以培养造就领军型军工核心人才为重点,着力提高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人才、国防关键技术人才、国防基础科研人才、国防先进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年轻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2.明确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协同创新实质也是一种管理创新。开展协同创新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因此,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中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高校要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处理好与企业的合作,这至关重要,关系到协同创新开展是否成功的关键。
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高校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扩大。在协同创新中,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主体。协同创新系统中内容和环节很多,存在从解决国防面临的重大问题或关键共性技术,到基础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到服务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高校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因此高校要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定位清楚,发挥自己优势,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这样才能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实现多方互惠共赢。[5]
3.明确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将触及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应该具备特殊要求:一是要取得从事国防工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军工三证”,即“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认证”。这是高校面向国防开展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二是强调安全保密意识。三是要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为生命线。 四、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
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开展协同创新就是要围绕国家战略,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从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高校要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精髓,在建设协同创新过程中,切实肩负起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培养领军型军工核心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重任。
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将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而实现。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协同创新。
1.以解决制约发展的国防科技重大问题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必须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当前国防科技工业仍然面临着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高,需要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需要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针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深层次问题,科研院所和企业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仍然薄弱,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相对有限。而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学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需要高校集聚资源,集智攻关,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以基础理论的突破推动国防科技重大问题的突破,在协同创新中解决国防科技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模式。[6]
2.以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促进创新要素有效融合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当前,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还处于相对封闭、分散状态,高校自身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这也是制约高校在国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原因。高校与国防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基于共同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当前国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导致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不强。
因此,要着力突破高校内部和外部存在的壁垒,有效调动和汇集多学科、多部门的创新力量,打破高校和国防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交流整合国防工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充分释放彼此之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效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造就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和引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发展。
3.以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合作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合作平台创新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长期以来,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多为资源竞争对手,创新要素互相封闭,难以实现深度合作。与欧美等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以学科交叉和创新资源共享为纽带,有效解决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制需求之间不合拍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应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为目标,致力于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打破高校部门之间、高校与行业之间界限,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力量,建立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进而推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这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各主体要有着共同目标和追求,能够把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建立一种利益有机结合、市场融合、分工明确、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充分激发和调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产学研应用平台健康发展的保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要坚持各主体定位清楚,优势互补,完善创新合作链条,促进协同创新,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发展。[7]
4.以搭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和根本任务,必须是贯穿到高校任何工作之中的任务。开展协同创新也不能偏离培养人才的主线,这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的模式和环境下,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要更加顺畅,学科融合也更加频繁,这显然有利于推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并锤炼领军人物,促进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成长。
实际上,协同创新融合学科优势,构建交叉学科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具有科技创新活动最为鲜明的特征。因此通过搭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有效载体,有效汇聚协同创新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为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才能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领军型核心军工人才,从而为国防领域源源不断地输入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求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N]. 人民日报,2012-10-26.
[2]本报评论员.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N]. 科技日报,2011-09-01.
[3]本报评论员. 再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N]. 科技日报,2011-09-26.
[4]王焕杨,黄波,胡大伟. 面向国防开展协同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6-17.
[5]翁沈军,史红兵,金钢. 高校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2012(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