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的特征归纳

生物的特征归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的特征归纳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第1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2.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3.培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归纳、理解概念,通过比较辨别掌握概念。

2.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辨别概念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教学疑点:保护色与拟态的辨别。

4.解决办法

(1)运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2)对比显示典型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现象,两两对比发现差别,辨析概念。

(3)学生对概念及概念间的区别进行概括、表述。

(4)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答疑。

三、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

五、教具准备

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准备:课时目标(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图像)、淡水中的菱(图像)、猛虎袭击鹿群(图像)、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图像)、绿草丛中的蝈蝈(图像)、北极地区的白熊(图像)、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像)、黄蜂、瓢虫、毒蛇(图像)、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图像)、土壤中的蚯蚓(图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字小结),课堂练习题(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表述猛兽猛禽猎食的情形,结合挂图或投影了解猛禽猛兽及小动物相互适应的特征。观察沙漠上的仙人掌的投影,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2.回忆曾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挂图或投影观察,感知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阅读教材,准备表述概念,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概念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说课;DNA复制;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2-01

说课是教师将自身现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再加工,设计出一套易于接受、理解的方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递知识的初衷。设计方案主要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且有限的课堂教学,理清知识,整合体系。之于教,这是提升的途径;之于学,这是反刍的过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生物学)三部分。对于医学院校学生,修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有助于整体性、概括性的理解生命体,进一步探讨疾病、亚健康和健康间异同点,指导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治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作用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遗传信息的传递部分,关于复制特征的总领性概括,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开始。就知识体系而言,承接构成生命的物质、机体代谢及其调控两部分学习之后,围绕中心法则展开对生命的探索。

接触任何知识,搭建整体框架尤为重要。DNA复制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其特征是分子生物学部分的总概。首先了解一般性、基础性规律,有助于知识从共性到个性的迁移;有助于理论从浅显到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教学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

2、教学目标

学习的目标:根据遗传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学习特点,围绕中心法则逐步展开。掌握DNA复制的三大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强调遗传的保真性。

教学的目标:通过基本特征的讲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整合知识体系。将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与之后学习的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进行联系;与之前学习的核酸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梳理知识、体系间巧妙的相关性,建立一套适宜的思维体系。

3、教学重难点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医院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对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健康与疾病问题有了相关了解。鉴于本部分内容从微观分子水平阐述遗传物质的传递,掺杂较多新名词、新概念且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想象,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复制叉为主线,串联讲解重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及具体讲授专业情况,将本章节(第十四章第一节《DNA复制的基本特征》)安排为1课时(40min)。教学内容设计为:新课导入(5min),主要内容教学(30min),归纳总结(5min)。整体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推进。

首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回顾、总结,将《生物化学》大致分述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已完成学习,而后接触到遗传物质传递(分子生物学)部分相对较为微观、抽象,联系中学阶段已接触到的重要概念――“中心法则”进行讲解。其次通过“中心法则”叙述的DNA、RNA、Protein引出三条主线,而本次课程讲授DNA的生物合成。最后利用“复制叉”串联第一节DNA复制基本特征。

三、说学法

课堂上主要采用课件加板书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利用学科特点(从实验归纳出结论)从经典实验入手,学习DNA复制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利用“复制叉形象的记忆,达到课后复述、应用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5min)

回顾中学阶段“中心法则”内容,构建基本学习框架,即DNA、RNA及蛋白质相关内容。本课时以DNA复制的基本特征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经典实验回顾、分析,梳理DNA复制基本过程,导出“复制叉”概念。

2、讲授新课(30min)

围绕“复制叉”,以课件加板书的形式呈现其图例。依次结合常用实验技术(同位素标记、示踪,密度梯度离心,放射自显影等),从经典实验中得出相关结论。教学过程以启发式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理性推导,自我总结。从原核体系入手,由简到繁,将相关结论推及真核体系。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填鸭式”,增加讲授趣味性。

3、归纳总结(5min)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是复制过程的综合提炼,利用“复制叉”这一重要概念将全过程串联,便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拓展涵盖相关知识,如冈崎片段、前导链、后随链等。

参考文献:

[1] 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唐炳华. 生物化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 林 凡.高冬.王一峥.等.生物化学“糖代谢”说课设计方案[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54-55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归纳推理;科学思维方法;概念教学

归纳推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总结,一般用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提供的信息等材料进行梳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找出各类信息的内在关联,以此提升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上注重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在能力上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帮助他们运用归纳推理能力,从认识个别事物的特点,扩大到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从而发现新结论,总结新概念[2]。基于生物学实验的归纳推理可分为四个维度: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概念教学可以应用归纳推理的四个维度展开:一是从分析思维上将概念划分为各个属性,分别对各个部分加以观察、讨论;二是从综合思维上将分析过结果的各个属性关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是从抽象思维上抽取所关联整体共同的本质属性;四是概括总结关联整体的共同属性[3]。现以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呼吸作用”的教学为例,尝试归纳推理在初中概念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1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两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完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学习植物的另一重要生理过程。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认识,为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但对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这一抽象过程并不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并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操作策略

基于归纳推理的概念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操作策略。图1呼吸作用概念归纳推理思维图

3.1分析根据概念的属性特征将概念化整为零,分析各个部分的特点,得出相应的结论。“呼吸作用”属于陈述性知识,其内涵包括消耗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消耗氧气等生命活动。如图1所示,在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上以“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为例将呼吸作用分为三个属性部分:是否释放能量、是否产生二氧化碳以及是否消耗氧气等三个实验环节,再依次对三个环节进行实验的分析,得出结论。3.1.1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实验与学生分享小时候摸水稻会感到热的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植物发热的现象;引导学生质疑教师的感觉是否准确,引出绿豆种子萌发实验;最后,教师介绍该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并请学生上台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有机物除了用于构建植物体外,还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1.2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通过设问“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还会生成什么物质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互动解答后,介绍实验装置的细节及其注意事项;由学生上台参与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质疑“是否只有种子才会产生二氧化碳”,由此引出菠菜呼吸作用实验视频。通过对两个实验的分析对比,归纳得出:在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最后,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有机物彻底分解还产生了水”。3.1.3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收氧气在质疑“有机物彻底分解需要什么物质的参与?”的基础上,学生阅读并思考课件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的生活需要吸收氧气吗?”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由此提出以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进行实验;请一学生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演示,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得出的结论:植物的生活需要吸收氧气。最后,拓展延伸应用,结合实验分析植物放于居室的科学性。

3.2综合根据分析所得各个部分的结果,进行关联,形成统一的整体。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将三者结论关联,可以发现,这些生命活动都是由植物中有机物的彻底分解引起的。

3.3抽象综合所有属性,从中抽取出相同的属性特征。通过三个实验的分析可知,有机物的这种变化发生在所有的植物中。本节内容中融入了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的对照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明确构成萌发种子的细胞是活细胞,使学生能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抽象到所有的活细胞都存在有机物的彻底分解。

3.4概括总结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用专业术语进行概括。学生已经明确呼吸作用的内涵与外延,此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呼吸作用的概念,再利用专业术语进行修正,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利用已学的光合作用知识与呼吸作用进行比较总结,加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理解。最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整体把握。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晓华.2005.归纳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1):122~123

[2]潘金元.2010.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推理法建立数学模型.生物学通报,45(8):35~36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生活动;主动参与;培养能力;学科素养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本土化反思,结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学生以往的生活或者学习经验进行充分的挖掘,将其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利用自主参与式的学生活动设计,以期达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目的。经过在教学中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实践”过程,总结出以下几种参与方式。

一、个人参与

个人参与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无论是随机直接点名提问,或者按顺序接龙式的提问都能达到让学生参与课堂内容的作用。

二、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也叫做快速反应,是一种用来快速收集学生想法和意见的方法。适用于新课引入或者知识迁移,使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三、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是通过向参与者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或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故事或者情境,通过学生的判断分析,实现某个学习目标的一种方法。情境分析法由于很贴近生活,因此很能触动学生。比如科学发现史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等。

四、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的方法,需要与许多其他的方法结合使用。有时老师需要事先拟定好一些问题,把不同的问题交给不同的小组,学生经过讨论完成任务;或者小组根据准备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讨论,制定计划或者操作流程等等;或是与情景分析结合,总结归纳一些给定事物的特征;或是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或是练习使用一个分析框架(比如:表格对比),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如下表在预习了课本中关于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分类特征之后,小组讨论分析对比:

五、模型制作

在对形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之后,经过简单的讨论,分工合作,一起动手参与制作;或者一边讨论一边制作,最终得到正确的模型,并讲解展示。所以模型制作的成果是小组智慧的结晶。比如制作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花的结构模型、肾单位结构模型等。

六、角色扮演(课本剧)

这种学生活动的参与形式可以根据复杂程度分为两种类型,即在小组讨论中即时生成的角色扮演,以及课前经过排练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本剧表演。这种参与形式可以很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前者能够很好地即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后者则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起到新课引入、情境分析甚至总结归纳的作用。如: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血液循环过程、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免疫三道防线等。

七、展示

展示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在小组讨论完成之后进行,可以是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发言,可以是小组全员配合,可以是将讨论结果直接显示在展示台上,也可以是将讨论结果用小白板板演展示,甚至如果课前有准备,还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呈现。

八、拼图组合

若是学习某种结构,在学生将基本内容掌握之后,拼图组合作为巩固练习,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消化系统的组成;若是在学习较复杂的知识体系时,拼图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体系的难度,比如:进化树、动植物分类等。

九、实物观察

生物课程的特点在于接近生活,尤其在讲到某种具体生物的特征时,如果条件允许,运用实物观察的方法,能更加形象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如种子结构的观察、木本植物的茎、花的结构、肾脏的形态结构、苔藓植物、节肢动物特征等。

十、模型讲解,学生总结

受到时间、地域以及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实物并不能随时应用到教学中去,所以各种已有模型的配合使用也很重要,这其中也包括在日常教学中收集到的制作美观细致的学生自制模型。将模型作为学生展示的讲解依据,要求学生脱稿完成讲述,也能反馈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十一、图框填充

图框填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如图1种子的结构与功能,是对相关结构及其功能的直接识别填充;另一种如图2视觉的形成过程,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两种图框填充在构图安排上都是以知识的总结归纳为主,有利于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十二、自主提问

在尚未开始学习之前或者在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完成“兵练兵,兵强兵”的有效学习,巩固学习效果。

十三、辩论赛

这种参与形式相对比较激烈,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可以更加深入,但是,对于题材的选取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应用的几率虽然不高,但对于特定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现代生物技术中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以及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看法”“环保等于不便吗?”诸如此类的话题。

当然,以上13种方法并不是独立使用的,事实上,在课堂中需有效结合以上的至少三种方法,灵活加以运用,才能使整个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有利于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使用这些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落实,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主动参与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最终达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生物的特征归纳范文第5篇

好的论证应当是严密有力的,即论据与论点紧密相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论点很好地统领着论据。

初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相关事例或材料叙述完之后,就直接阐述结论,而缺少对材料的剖析,这样就不能达到说服读者,论证论点的目的。所以,今天我们介绍几种推理方法,借助这些方法让材料与论点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使论证严密有力,产生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第一种: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过渡到一般的推理,即以个别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推理。

例如:

水稻合理密植能够提高产量;

小麦合理密植能够提高产量;

玉米合理密植能够提高产量;

……

水稻、小麦、玉米都是农作物,

所以,农作物合理密植能够提高产量。

又例如:

好习惯益终生

鲁迅有好习惯终生受益;

徐特立有好习惯终生受益;

有好习惯终生受益;

司马光有好习惯终生受益。

鲁迅、徐特立、、司马光都有好习惯,

所以,凡有好习惯的人,都终生受益。

归纳推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个别与一般的联系,反映了人的认识从个别、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归纳推理是人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形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接触一个个的具体事物,作出许多个别性判断,然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运用归纳推理形式所进行的逻辑证明叫归纳论证。

例l:世界上所有的大洲都有生物。

因为,亚洲有生物,欧洲有生物,非洲有生物;大洋洲有生物,北美洲有生物,南美洲有生物,南极洲有生物。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大洲都有生物。

例2:凡金属都能导电。

因为,金能导电,银能导电,铜能导电,铁能导电,锡能导电;而金,银,铜、铁、锡都是金属,

所以,凡金属都能导电。

第二种: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性联系的推理,或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的推理。演绎推理在思维方向上与归纳推理相反,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

例如:

所有辩证唯物主义者都是无神论者,

所有者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者,

所以,所有者都是无神论者。

又如:

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化学是自然科学,

所以化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又如:

如果液体含酸,则试酸纸变红,

试酸纸不变红,

所以,这种液体不含酸。

第三种: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

例如:

科学家们发现,太阳上有氦气,

由于太阳上的其他元素地球上也有,

由此推断,地球上也有氦气。

又例如:

已知红外线具有穿透力,能使微生物细胞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照射到微生物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中形成热能,蒸发掉微生物体内的水分),具有灭菌作用。

又知紫外线具有穿透力,能使微生物细胞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使微生物细胞中一种叫核酸的成分起变化),

由此推出结论――紫外线也具有灭菌的作用。

又例如:

公输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这就是类比论证,运用类比推理的形式确定论题真实性的一种论证。它一般是根据关于某一个别事物的判断来论证关于另一个别事物的判断。

要想对自己所要议论的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就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从中找出主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只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论点,才是有价值的,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同时,只有剖析材料,找出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才会让读者信服,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使自己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巧学小贴士

器官记忆法

所谓器官记忆法是指充分利用身体的各个器官如:头发、眼睛、鼻子、嘴巴、手、脚等等,依据它们天然固定的顺序及其特征,用它们分别来代表不同的资料,来回忆已经记忆的内容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我们的身体便是一个很好的储存信息的场所,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查找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

器官记忆法是利用自身器官辅助记忆的,有“便于携带”诸多好处,利用联想进行记忆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

(1) 这一方法适用于抽象性文章或逻辑性较强的内容信息的记忆。

(2) 对信息进行分类记忆,能减少记忆量,易于缓和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