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后抑郁的发生极大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后抑郁 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
产后抑郁是以产妇产后郁闷、食欲不振、易怒、失眠或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疲乏、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的倾向等为特征。产后抑郁不仅可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诱发产后抑郁的原因
自身因素:如神经质,对分娩存在着过分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对分娩时的疼痛,是否能顺利分娩,分娩过程中母婴是否安全、健康等。尤其是独生女孕妇,更容易患产后抑郁;曾经历了不良产史的产妇往往是精神高度紧张,其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比一般产妇为更严重,更易导致产后情绪低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1]。
生理因素:由于产后母体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产妇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强,容易引绪波动,特别是多愁善感,从而加重抑郁症状[2]。产时产后的并发症、滞产、难产、手术等是产后抑郁不可忽视的原因。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造成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
心理因素: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大多数产妇对分娩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害怕分娩时的疼痛以及预后的不良而导致夫妻生活的不和谐,怕不能顺利分娩还要再进行剖宫产,以及对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等的担忧。另外,产妇对母亲的角色不适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产生抑郁、焦虑。
护理措施
抑郁症的护理:①孕妇入院时: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孕妇,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本科室优势的技术和安全性。让孕妇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而进入角色,及时进行分娩准备工作和知识宣教,认真回答孕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针对孕妇的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使孕妇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安定其情绪。②住院期间:向孕妇讲解孕产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分娩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以减轻孕妇的紧张和恐惧。在宣教室,利用彩色图谱和婴儿模型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③产妇进入产程后:护理人员应加强产时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用温暖的语言、皮肤的接触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从而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分娩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等,让产妇了解并主动参与分娩期的护理活动,调整心态,形成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重视产后心理护理: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伤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切口痛、乳汁分泌不足、尿潴留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详细了解产妇情绪波动的原因,诱导产妇宣泄情感,及时为产妇提供心理和生活护理,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讲授一些简单实用的育儿知识,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另外,还要指导产妇尽早进行锻炼,以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从而增强产妇的自信感。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加强孕妇的产前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为产妇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而且要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能够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取得家人的理解与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导和帮助产妇,使她们能及时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确保母婴健康平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心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65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如中学生因不堪压力而跳楼的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可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学生心理状况做了论述,并着重探讨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前,造成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人们对物质经济过度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第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给中小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家长和学校依然把分数当成孩子成长的重中之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重视不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将中小学生培养成健康、阳光、积极、乐观的人,能够承受任何环境带来的各种挫折,不断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用心去耕耘、灌溉,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并成为人格健全的新型人才。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据分析研究,当前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能力差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在新的环境里适应能力降低,对新事物往往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往往出现在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中,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科目难度的增加,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与生活。
(二)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人生阅历尚浅,中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够
生对股票有了大概了解,进而认识到投资理财的风险。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兴趣点扩展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使思想政治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4.通过创设合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相关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理论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课知识来说,如果和实践相分离,就会使其黯然失色。在“翻转课堂”中或者课下,教师可通过创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即时提出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从而得出最终的正确结果。比如在学习《公民的储蓄》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在这个问题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需要的资料,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小组交流。这样,一方面拓展了资源,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小组讨论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并且在这种合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思想政治课拘于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有时即使教师如何辛苦地讲授但教学效果仍不见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此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很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并阐述了该模式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鉴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方面优点,相信该教学模式将会有好的应用前景。
[ 参 考 文 献 ]
[1] 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
[2]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2) .
【关键词】 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教育
Investigation of Consciousness on Mental Health and Self-education for Junior Students Using Test Anxiety. Luo Tianyu. No.21 Middle School of Changsha, Changsha 410007,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nsciousness on mental health and condition of self-education for junior students, taking the example of test anx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thods Scale and interview were administrat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3. Results Students' test anxiety is high, and girls higher than boys. Their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is strong,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self-education is well, because they can solve mental problem with proper means, have the will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entality knowledge, and seek for professional help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est anxiety;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Self-education
考试焦虑[1]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近年来,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所致的考试焦虑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2]。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本研究以考试焦虑为切入点,探讨初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并由此了解其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教育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长沙市某中学初三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4份,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
1.2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在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前3天施测。问卷调查主要涉及3个方面:(1)反映考试焦虑程度和考试心态,其中考试焦虑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量;(2)涉及学生自行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以及获得方法的途径等,反映的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我教育能力;(3)涉及对心理咨询、心理课堂教学的态度,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和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作用。
在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个别访谈,获取更丰富的定性资料。
2 结 果
2.1 考试焦虑程度 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结果见表1,表2。
2.2 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水平 见表3。
2.3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与自我教育水平 见表4。
3 讨 论
3.1 关于考试焦虑程度 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临界值(T分50分),总体焦虑状态的检出率为44.44%,其中女生为60.71%,而男生为26.92%,说明临近期考,学生的焦虑状况较为严重,其中女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明显高于男生,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
从表2关于考前、考后的心态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担心考砸、害怕知道结果,反映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应考压力大。其中,女生更为焦虑和不自信。有研究提示,女生因考试而引起对自己能力、前途等方面的不良认知更多,面对学习竞争、他人评价等压力更大,中考升学对于女生的威胁性更强[3,4]。
3.2 关于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关于考场心态,七成以上学生表示有点紧张,访谈结果也表明学生了解“保持适度焦虑有助于激发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的道理,反映出学生能自觉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调查显示,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可行的方法来缓解考试焦虑;值得一提的是,有近30%的人是通过自己总结得出相关经验的。说明其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较强,通过学习、自行摸索等方式获得一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并用来指导行为。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倾诉烦恼以减轻压力,其中女生更倾向于向别人吐露心事,尤以同学为主要倾诉对象。可见,面对焦虑,学生有倾诉的习惯,这对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而且,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维护意识,面对较大心理困扰时,接受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将比与同伴探讨受益更大。
3.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是接受并愿意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可见学生已摆脱“神经病才要去心理咨询”的陈旧观念的束缚,而用积极、欢迎的态度对待这种新型沟通方式。心理咨询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调查还显示,八成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他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该校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个别与集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室、成长小组、家长学校、心理专刊、心理板报等,并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对于学习心理、考试心理辅导这方面有一定经验。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3.4 研究展望 可以用前后施测对比或对照组实验来证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的确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及在这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可以做一些纵向、跟踪性的调查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2-453
[2]黄宏才.初中生考试焦虑现象调查分析及考试心理疏导探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6):39-41
[3]陈顺森.初中生考试焦虑认知成分与考试成绩调查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35-3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英语教学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身体方面看,主要有人的身高,体重,以及各种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从心理方面看,主要有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和其他各种高级意识的发展。英语课程无一例外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在这一新环境,新情况下,教师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的同时,要灌输心里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 依靠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兴趣是心理健康的营养剂。美国应用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问题。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中所有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然而,如果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对任何教师来说,明智的做法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干的问题。英语新教材恰恰就是为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兴趣而设计,如:look at pictures and the title of readings passage and predict the content.在板书设计方面,图文并茂,鲜活有趣,多方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编选方面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充分考虑到中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心理需要,广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择取语言素材。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把握情感主线,激发学生的热情。
学生本该是充满活力,热情洋溢的一个年轻群体,但现在校园却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对学习没兴趣,没动力,对生活没热情,没活力,对未来没目标,没憧憬。每天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度过了高中生活。这显然失去了学生该有的活力和激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用我们爱的情感点燃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
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自觉地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影响,是陶冶教育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任何环境都是以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对人的影响作用较之抽象说教容易被理解,而且易于激发起人们情感上共鸣。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是强制的,是人与人之接触中,不知不觉受其影响的。教育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与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也逃不了一个空虚。我们深知建立师生情感的重要性,它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爱,互助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使其产生积极心态,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大家知道班主任任教的学科总是领先于其他学科。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真诚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用自己的爱去感染每位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要长此以往,坚持下去,有爱心,有耐心就没有融化不了的冰块。
3 采取协作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的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步伐。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向前推进的时代,是人与人合作的时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戴尔卡内基说:“10个孩子,9个因交际而聪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关系,有利于激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英语课程也正适应这一特点。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也是一门实践课。课程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助合作,交流来完成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且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结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运用激励的方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学中说:信念和情感是知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只有当知与有关的情感体验结合时才能变成信念。因此,要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以促使学生形成道德的信念;同时又要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运用激励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张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学生的发展中,自尊与自信是自我意识中核心的人格要素,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对学生自尊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尊自信来源于成功,而自尊自信又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人格要素,因而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希望获得成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内在本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愿望”。“成功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成功,使之在成长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这要求每个教师仔细关注每个学生,充分肯定其成绩和进步,抓住闪光点,专向诱导,激励,使学生感到我能学会,我是成功者。老师必须改变评价方法,创设多种机会,尽量让每个人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一个个“成功”激励他们走向成功。
5 依靠榜样的力量,正确引导学生的成长。
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要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是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榜样,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为师者必须言行一致,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最善于模仿自己的老师,有些学生因为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因而树立了长大做一位教师的理想,正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教师蒙曼,她以做教师的父亲为榜样,当了大学的好教师且成为了百家讲坛的优秀讲师。还有些学生受学科教师的影响进入了该学科领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教师不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而且也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传递给学生,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这不仅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理智感。可见,教师榜样的魅力是强大的。只有一个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心智健康、意志坚强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因为它能给学生无限的希望;他浑身散发出魅力能深深吸引学生;他自信的形象能不断的激励学生前进;它会成为学生的偶像,能不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心理健康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学科教学必须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作为新一代教师,必须改变观念,不仅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授跨文化之道,授跨文化之业,解跨文化之惑,还要以教授语言为载体,为纽带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整他们的心态,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大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历以贤 《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4月
[2] 施方良 《学习伦》(“学生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3月
一、当代中学生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内容与形式上特有的丰富性
中学生合唱艺术无论是作品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特有的丰富性。在作品的内容上有符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精神风貌的《新世纪的新一代》;有培养和激励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唱祖国》;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和谐自然观的《金色的秋天》;有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牧歌》;有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飞来的花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等,这些都是内容积极健康富于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则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具有:领唱、齐唱、伴唱、重唱、衬腔、小合唱、歌伴舞唱、表演唱等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
(二)集中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气质
中学生合唱艺术以其自身丰富、深着的艺术感染力通向孩子们的心灵,给他们以温暖、抚慰、激励和震撼。它通过集体演唱来揭示音乐作品内涵,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的教育目的。优秀的中学生合唱作品总是既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它集中反映出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和心理气质。
(三)相应的文化理性
当前的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②的指导思想,更加凸显出当代中学生合唱艺术的文化理性特征。一部优秀的中学生合唱音乐作品,它既是创作者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也理所当然地蕴涵了创作者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群体文化理念,在流动的音符与和谐的音响中流露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生命意识,在起伏的旋律中荡漾着的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心灵渴望,无论是清虚激越还是奋昂忧郁,它都是人性的低咏高唱,也是真善美的分列和文化价值观的取舍。
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无论何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都是中学思想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对象。因为当今学校主要教育对象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时尚的说法将这一群体通称为“90后”。诸多的因素导致这一群体呈现出或为世人赞叹或为世人惊讶的褒贬不一的心理特点。
(一)内心的依赖性与形式上的独立性
当代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内心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和认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努力地表现出在他们自己看来很“独立”很“与众不同”的形象。但是由于生理和心智的不成熟,这种自觉的“独立” 和“与众不同”很容易的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强烈的自我中心感。中学阶段注定是无法真正做到独立面对生活、学习、社会和人生的,这就注定了中学生天生所具有的对家长、老师存在着必然的依赖性。当代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他们行为特征与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二)表现意识与从众心理的矛盾性
当代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往往又因为羞怯和从众心理而将其掩饰起来。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表现欲望相当强烈的一个阶段。他们希望通过良好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优势与存在价值。兴趣爱好是这种表现意识最初的原动力,当今多元的文化环境和发达的信息手段更为这种表现意识提供了优越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合适的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是无可厚非和值得鼓励的。但是,过多的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或是太过于担心失败而产生的羞怯心理又成为实现自我表现的最大障碍。于是,以观望、等待、中庸为典型特征的从众心理又成为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因素。
(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矛盾性
家庭、学校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强化了竞争精神的影响。现在中学生从接受教育起就面临着诸如评奖评优、各类竞赛、升学考试等等一系列竞争。将来上大学也是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与此同时,以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在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上也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由此,在竞争意识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
三、在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英国文艺批评家佩特曾作出“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求逼近音乐,因为艺术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区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③的精辟论述。作为独具群体音乐教育优势的中学生合唱艺术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然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一)合唱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中学生合唱音乐的音色优美,层次分明。高声区音色纯净如天籁,中声区音色温暖而又柔美,低声区亦能呈现出浑厚深沉、壮丽坚定之美。通过合唱艺术的学习和表演实践,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区分真伪、善恶和美丑,进一步认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与多元性,自觉地增强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从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和优雅品质的新时代的青年学生。 “乐圣”贝多芬曾给出了 “音乐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的精辟论述。这一论述对当下在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合唱的排练、演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以充分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情感的升华和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二)合唱艺术实践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过程
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首要的是和谐的人才。就一个学校而言,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同样首先需要的是和谐的师生,而合唱艺术所追求的正是和谐与协调。现实的需要与合唱艺术固有的优势使得合唱在培养和加强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合唱艺术实践当中,通过指挥的控制与协调,各声部依据不同角色、不同性质的演唱任务而彼此倾听、衬托、呼应和交融,但无论是怎样的演唱要求,最终指向的都是表现和传达作品中深蕴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使歌者和听众获得美的感受,心灵得以慰籍,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合唱的这种共性追求,不仅仅是声音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它更是队员之间心灵和思想的高度统一。这种特性决定了每一个参加合唱的学生在包含发声的位置和演唱的速度、力度、强弱以及呼吸等在内的声音技巧上发挥个性优势的同时还要学会控制。在合唱中,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以表现群体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塑造共性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真正做到以个人服从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这是合唱艺术至高无上的美学原则所决定的,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在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调动自己所有思想和感官投入到歌唱当中去,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彼此协作彼此融合,用真心去体会,用真情去诠释。
(三)合唱艺术实践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快节奏、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很多学生更加重了孤独感和极端的个人主义。集中表现为只关心自己的感受而少顾及他人,看重自身的利益而忽略甚至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这些心理状态和言行与合唱对人的要求是截然相反的。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合唱艺术实践将有助于消除大学生这种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心理,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