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雕琢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海玉石雕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经过上海玉雕艺人的千锤百炼,形成了性格鲜明的海派玉雕艺术风格,其选料明莹净洁、造型稳重典雅、雕琢玲珑剔透,尤其是在利用玉石俏色的设计、构思和制作上有独到之处。2011年,因为对玉石的喜爱,受海派玉雕精湛技艺吸引,两位年轻人,怀揣着艺术理想,开始了他们的琢玉之路。
张俐
1988年出生于上海,2010年7月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11年9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玉雕工艺美术师沈杰老师。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我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简单的玉石工具和工艺品。美石名玉,历来玉石就被人当作珍宝,在古代就已作为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
在进入单位后的学艺过程中,从实际制作及老师日常教授中领悟到玉雕设计制作的一些要点:一是材料与工艺两者的相互结合;二是对材料“俏”色合理的运用;三是精准独到的设计思路,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这几点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扎实掌握各点基础配以实际操作,才得以创作出结合新鲜事物的玉雕工艺作品。作品糖白玉《神仙鱼》是一块料体大部分为白色僵块的皮子料。利用厚度约1厘米的糖色部分制作成神仙鱼,而白色的僵料部分制作成珊瑚,起到整个作品的支撑作用,仿佛神仙鱼在摇曳的水草间穿梭游动。神仙鱼、水草、珊瑚三者形成前后层次关系,相映成趣、动静皆宜,仿佛置身水族世界之中。
玉雕技艺的学习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玉雕艺术随着社会背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没有经过琢磨的玉石看着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只有经过琢磨才能够展现其光彩。同样,尚在学习中的我们也在不断地自我“琢磨”,我们要将“创新”和“发展”看做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玉雕工艺传承者的考验,不再墨守成规。不同的玉石材料会因材质特点有适合它们的设计题材。例如:碧玉会考虑制作成器皿;翡翠以及白玉会制作成配饰或者寓意吉祥的物件等。而如今,我们的社会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也有了些许变化,不仅要吉祥寓意可能更偏向于个性的追求和时尚流行的元素。在原有吉祥美好的题材基础上结合所学改变设计的切入点,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题从而引起更多的认同。作品碧玉摆件《母子情》,表象是母与子的亲情以及仙鹤对他们的祝福,更深层的不仅有鹤鹿同春的意思, 还想表达现代人们对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以及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关注与希望。学习玉雕设计制作的我们需要结合自己过去所学突出时代特点,体现个人特色,运用积累的文化知识、民俗民风, 开拓思路获得新的创意,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结合各类艺术元素,勤恳学习扎实的制作工艺。
黄佳骏
1986年7月出生于上海,现就读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11 年9月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玉雕工艺美术师沈杰老师。
因为对玉雕的执着与热爱,我拜师学艺。虽然入行时间不长,但是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从各方面来提高专业水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玉雕的过程虽然艰难, 但掌握过硬的技术,才会将心中的想法体现在作品上。
古人云: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玉琢磨与瓦砾不别。意思是说石中的玉虽然有美的本质,但是没有精细雕琢,仍与破瓦乱石一样。观赏手中把玩的玉器,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件精美的玉器,皆为琢磨之物。
琢磨了璞玉,美玉出焉。琢磨了君子,圣贤出焉。“玉文化”的精髓是承认美玉在琢磨,美玉出自后天,美玉来自人为, 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是人创造了美玉,玉只有经过人们鬼斧神玉的雕琢,才雕琢出了包含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 这样精美的玉器才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这次她的身份是“第十一届全国技术能手”。就在一个多月前,她刚作为党的十代表,一身红装,走进人民大会堂。从北京回到扬州,脱下红装,拿起工具,时庆梅又变回了那个为玉痴迷的女子。
从扬州玉器厂玉雕学校门口赶上报名“末班车”的小姑娘,到如今名扬玉行的玉雕大师,时庆梅的技能成才之路上,到底有怎样的风景?伴着工作室电磨的嗡鸣,时庆梅将自己对于技艺的感悟娓娓道来。
热·爱
时庆梅有很多身份,但其中有一个身份,给了她不小的压力与动力,这个身份是“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承人”,肩负着把玉雕的技艺、绝艺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即使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她也不忘努力“忽悠”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玉雕这一行来。
而做这一行,首要的条件就是“热爱”,甚至是“痴迷”。
时庆梅的“痴迷”是从14岁那年就注定的缘分。初一时,学校组织了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玉器厂参观,玲珑剔透、晶莹润泽的玉器让时庆梅“一见钟情”。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初三临近毕业时,一张招生简章贴到了她的教室——扬州玉器厂玉雕学校面向全市招收学生。这张招生简章瞬间唤起了时庆梅对那次“一见钟情”的美好记忆,她决定报名,将来做一名玉雕工人。
而当时父母对于她的规划是:报考职业学校,读会计专业,毕业了做一名会计,舒舒服服地坐办公室。听完女儿的打算后,父母自然是激烈反对,但终究拗不过女儿的坚持。在报名的最后一天,时庆梅搭上了“末班车”。最后,喜欢画画的她在近百人中成为了幸运儿,成为当年录取的11人中的一员。
而从这一天起,时庆梅便一头扎入了玉的世界,从此心无旁骛。
入学时,时庆梅虽然喜欢绘画,但却没有什么美术基础。于是下课后,她就去当时扬州人民商场附近的群众艺术馆,那里有工艺美校的老师教素描。时庆梅天天去那里“报到”,风雨无阻。她学得很快,逐渐成为同届学生中的佼佼者,最后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绘画作品。
两年的学习后,时庆梅终于可以进入车间实习。从最简单的拉线条、做基本功开始,一项接一项的技艺练习很是枯燥。“链条”是玉雕中难度较高的技艺之一,要把一块玉石雕刻成环环相扣、玲珑有致的链条,考验的是玉雕师的技艺与勇气。刚开始学做链条时,时庆梅的压力特别大,“那个时候睡觉经常梦见自己把链条做断了,急得浑身是汗。”在仔细琢磨其中的技巧和诀窍后,时庆梅反复练习,如今她的链条技艺已经是炉火纯青。
1992年,时庆梅被调入扬州玉器厂研究所,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时庆梅擅长的是炉瓶的雕刻,炉瓶讲究的是线条直来直去。但江大师却以花卉的设计雕琢著称,花卉讲究的是线条的流畅,利用较多的S线条,来凸显花叶柔美和枝叶玲珑。花卉设计稿交到时庆梅手中,样子很快就出来了,可是线条呆板、木讷,没有质感,连她自己都看不下去。她暗中和自己较起劲来,几经挫折之后,她终于掌握了花卉类玉雕的精髓……
在时庆梅的玉雕生涯中,这样的阻碍、挑战还有很多。她的掌心里藏着的厚厚老茧,如同眼下盛行的玉器精品中处理得当的“玉浮皮”。技艺的练习没有捷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诀窍的话,时庆梅的答案是“热爱”,因为“热爱”,方能坚持梦想直至实现,忍受技艺磨练过程中的寂寞与清苦。
坚·持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这是南宋诗人戴复古将作诗与雕玉作比的名句,意指良玉与好诗都需经用心雕琢而成。如今,这两句诗常被用来形容玉器的雕琢之艰辛与成器之珍贵。
今年,时庆梅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一件作品上,在一块价值千万的和田白玉料上雕刻完成一件双链海棠炉。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大尺寸的作品,尽管炉瓶和链条是时庆梅的长项,但她依然不敢掉以轻心。
玉雕可以说是最讲究功夫的一门技艺,慢工才能出细活,一件作品往往需要经过玉雕师几个月乃至数年的精雕细琢才能出炉。所以现在玉雕行当采用的仍然是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技艺传承方式,做完一件作品往往只是掌握了一个品类,因此徒弟必须要学满三年才能出师。然而,做这一行光有细致与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份对于完美的坚持。
1994年,时庆梅的师傅江春源根据一块重达数十公斤的新疆羊脂和田玉,独创设计了“白菜螳螂”。生完孩子刚四个月的时庆梅,跟着师傅开始制作她玉雕生涯中的第一棵“白菜”。
那段时间,时庆梅对白菜简直着了魔。她多次专门跑到郊区的菜园里,买下一棵棵带泥带根的大白菜,一片一片剥下菜叶,仔细观察纹路,又用相机拍成照片反复琢磨,还把菜心切下来养在水里,观察它的生长状态,“不光要看白菜外面,还要看它的结构,叶子和根部都是怎么连接的”。一次在回家路上,时庆梅见有一位老大妈推着车卖白菜,刚开始她只是路过看了一眼,没有在意,但不一会她又折了回来——她回忆起刚在老大妈车上见到的一堆白菜中,有一棵以前没见过的碧绿色的大白菜……那段日子,时庆梅家里顿顿吃白菜,大家都开玩笑地说她:“你比白菜自己都了解白菜。”
历时8个月,白玉《白菜螳螂》终于完成,在1996年扬州玉器厂建厂40周年时,一经展出便引起轰动,被江苏爱涛艺术馆作为珍品收藏。自此以后,玉行里鲜有人做的白菜题材便风靡全国,玉白菜成了扬州玉器厂的金字招牌。
2003年,扬州玉器厂购进了一块重达300公斤的大翡翠,经研究,决定把它做成建厂以来最大的一棵“白菜”。时庆梅再一次挑起重担。她是第一次挑战这么“大块头”的翡翠,雕琢时,偶尔要将翡翠翻个个儿,她一个人难撼分毫,“只好叫来几个男同事,用铁棍一起来翻。”她日夜加班,又想办法优化流程、改进工艺,仅用了16个月时间便完成了计划用时3年的雕琢任务。而这颗“白菜”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贵的“白菜”,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被作为江苏馆的“镇馆之宝”展出时,一对法国夫妇为这件“非卖品”叫价1.3亿元。
从1994年至今,时庆梅已经雕刻了大大小小几十颗“白菜”,大的一米多长,小的几厘米,每一颗白菜都各有姿态,她也成了名扬玉行的“白菜王”,人们这样评价她雕刻的“白菜”——筋脉流畅自然,叶子舒卷自如,根须交错有序,雕工精细,生动逼真,趣味盎然。
但对于自己最拿手的“白菜”,时庆梅自己的评价是:菜根还在不断改进,菜心可以表现得更加生动一些,还有再精雕细刻的空间。“玉不琢,不成器”,而成什么样的“器”、多高水平的“器”,在时庆梅的字典里永远找不到最终的答案。她说:“我觉得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还没有产生出来,我的梦想就是要做一个‘绝品’出来,就是挑不出毛病的作品。”在她的未来计划里,除了精益求精,还想不断扩宽自己的领域,对于人物品类的雕刻也跃跃欲试。
时庆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艺术高于生活,却又来源于生活”,她的作品,无论是白菜、花卉,还是炉瓶、链条,之所以栩栩如生,如同实物的“写真”,与她生活别爱琢磨、爱观察的习惯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功夫在诗外”。而在这背后,更是一份对完美的坚持,成为了推动技艺不断更上层楼的无形动力。
领·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指的是排除众议,坚定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指的是锲而不舍,努力奋斗;最终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在经过多次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豁然领悟贯通,而这时就会在事业上有创造性的贡献。
技艺的磨练也是如此。在初期,经过勤学苦练,技能会提高很快。但技能越纯熟,要想再提高,即使只是一点点也很难,而这一点点可能就是“优秀”与“卓越”的距离。当“掌上茧如花”,如何才能“心底玉功夫”?这样的瓶颈,时庆梅也深有感受,在不断突破瓶颈的过程中,她逐渐悟到玉雕技艺的精髓——“二次创作”。
在拿到设计稿的时候,玉雕师必须进行“推拿”——根据设计图来领会设计者想要的效果,把平面图变成立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玉料的造型、颜色不同,雕刻技法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品类,也需要玉雕师进行判断和设计,就是要做好“减法”,干脆利落,“设计原稿是死的,但玉器雕琢者是活的,在雕琢过程中,也要根据玉石的实际情况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2006年,厂里将把一块400公斤翡翠雕成“白菜”的重大任务交到时庆梅手中。在雕琢过程中,时庆梅发现,玉石中竟有两块“红皮”,恰好就在“白菜”的叶子上。翡翠,翠为绿,翡为红。翡翠之中,偶见几块“红皮”,原属正常,但是恰好落在成型的玉器上,该怎么办?她找来师傅一同商量,最后将两块“红皮”机智地做成了两只蝴蝶:一棵翠绿的白菜,不仅吸引来了两只螳螂,还引来了两只蝴蝶。“蝶”与“叠”同音,寓意“财源叠叠来”,口彩也更佳。
如此巧思,貌似神来之笔,却实是厚积薄发之果。
在学校时,前两年时庆梅学的都是文化课,语文、数学、政治、历史,以及美术、素描、文化史、美术史,一门都不能少。尽管那会儿觉得这些课程和玉雕关系不大,时庆梅还是认认真真地学了下来。回过头来看,这些课程给她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特别是素描培养了她良好的空间感。而现在,时庆梅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千百次琢磨和实践的沉淀。随着经验的丰富,她一方面会根据设计师的要求进行雕琢,同时也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来提出自己的想法,糅合到作品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领悟着“技艺”从“技”到“艺”的境界。
说到这个徒弟的作品,师傅江春源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她的作品灵动,没有丝毫匠气。”而说到徒弟的人品,“朴实得就像白菜,从来不夸夸其谈,一步一个脚印”。
尽管收入与自己雕琢的珍品相比,相当不“匹配”,但二十六年来,时庆梅从来没有想过跳槽,“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企业培养出我这样一个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要留在这里,把我的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身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她,肩负着每三年带出两名能独立操作的徒弟的任务,她倾尽自己所学所悟,用自己对玉的热情与对技艺的感悟言传身教。时玉梅对于自己的成长道路,总结了五个“心”——自信心、用心、耐心、细心和吃苦心,归纳了一句话:“立足本职岗位,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这就是“艺”的更高境界——德。采访中,时庆梅的话不多,说到自己的时候就更惜字如金了。经手无数件价值连城的玉料,头顶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等多个光环,时庆梅还是那个时庆梅,谦逊、随和、朴素无华。
关键词:独山玉;玉雕;设计;制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76-01
一、何为独山玉
在素有“玉石王国”美称的中国,玉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玉文化。
独山玉,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郊的独山得名,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史载西汉时已大量开采,伴随中华民族至少走过了六千年的历程。现今独山上遗留上千采玉矿坑和山下遗存的汉代制售玉器的古遗址“玉街寺”则印证了独山往日的辉煌。
独山玉是蚀变辉长岩,硬度较高可达到摩氏6―7,几乎可与翡翠媲美。色泽鲜艳纯正,呈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浓淡兼备。玉质颜色丰富多彩,以绿、白为主,也见有青、红、黄、黑、蓝、紫等色,细分之下竟有二十余种颜色。白如羊脂,蓝如天空,绿似翠羽,红如丹顶,黑似夜空,故又称“五彩玉”。
质地上乘的独山玉,玉质细腻,无裂纹,无白筋及杂色,色正而均匀,以类似翡翠的翠绿为最佳。透明度以半透明和近似透明为上品,块度是愈大愈好。此外,单色的独山玉不多,通常有两到三种以上颜色组成,常利用多种颜色巧妙结合,雕琢出独一无二的珍品,施以俏色工艺的玉雕作品更是价值不菲。
二、独山玉的制作工艺
玉不琢,不成器。 正如唐太宗所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经良工雕琢,与瓦砾无别” 。一块美玉只有经过巧妙构思和精心雕琢才能成为一件术珍品。将一块玉石琢磨成器物,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程序。大致是按照选料―设计―画活―出坯―细雕―精雕―抛光这七个流程来加工。
(一)选料
只有对独玉的质地、颜色、透明度、光泽和硬度有全面的把握,才能选择出品质优良的玉石原料。必要时还要剥料,将玉料的粗皮、脏、杂石去掉,实际上进行玉料取舍及构思的过程。
(二)设计
玉器设计首先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用料洁净,挖脏遮绺。了解石料脏和绺的情况, 对于脏若不能巧妙的利用就剜掉。至于遮绺,是将浮现在玉石上的浅显绺纹,掩饰在不明显的位置。
二是是因材施艺。设计者需要根据独玉的颜色、块度、纹理和造型来设计题材。独玉颜色丰富,要巧妙的运用独玉各种颜色,突出主题,雕刻精巧而又浑然天成,显示出独玉特有的材质美。在有俏色的独玉上,构图应注意俏色和玉石的整体相协调,让整个玉雕有主次, 使整个作品给人以美感。
设计者根据玉料情况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若干个腹稿。将现于心中的设计画在图纸上,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确定下来,这是玉雕创作的关键。因为玉石的雕琢是破坏性的,一旦开雕就不能复原,只能去料不能添料,所以设计时必须谨慎而行。
(三)画活
设计好题材后先要把玉石切割成适当的大小,将表面的杂质去除,正面修饰平整一些,便于“画活”。
将作品用笔墨勾画在原料正面上,这叫“画活”,又称“落墨”。正面不一定平整,勾画时要使画面上到下,从左到右都应在一个视点上,按照从头到尾、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的顺序,勾画出大轮廓,这样才能够在制作过程中正确的去除余料。
(四)出坯
在玉石原料上用玉雕工具去除造型以外余料,显现出雏形,这一过程称为出坯。
1、切大型
切大型是把玉石切割成大块面,使玉雕造型的空间关系以几何形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将块面各比例处理正确,相对高度准确。先用铡铊将轮廓线以外的余料去掉,先去大料后小料,先正面再后面。在空间关系初步确立后,需要平底,使玉雕坯料平稳站立,便于雕刻,这也是玉雕作品的基本要求。
2、二次画活
二次画活,是在掌握总体造型的前提下,以局部刻画为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衔接关系,根据玉石的颜色及时调整造型,因为玉石是天然生长,颜色随矿物质的变化而变化,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二次画活和出坯都是多次进行,二者是穿行紧密相连的,通过铡、冲、钻、扣、剽等玉雕技术使玉料逐步变成一件立体雕琢品。
(五)细雕
细雕也称细工,是玉雕制作后期的重要工艺,这一过程作品的动态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首先要用墨线勾画出更加形象生动的造型。例如人物的五官、服饰花纹、手的动势;花草的花瓣枝叶的层次,茎、叶的准确形状及细部特征等。将这些最能显现神韵的部位细致刻画,便于下一步雕琢。
对于在出坯时结构尚未清晰的地方,需要用轧铊、扛棒、尖针等工具将余料去除,结构明确。
(六)精雕
精雕又称“作细”,完善作品造型,是最后的修饰。一些特别精巧的细节要放在这一阶段完成。例如人物的须发、细微的面部表情、花卉的花蕊、鸟兽的毛发等。
刻画后,还要用工具将玉雕作品从头至尾,从里到外,细致均匀的精磨一遍。这是在全方面的检查作品的同时为下一步的抛光做准备。
(七)抛光
作为玉雕工艺的最后环节,抛光是将雕琢时遗留在玉器表面的砂印、毛面磨细磨光,直至不留痕迹。然后在去糙光滑的表面上用抛光粉再进行精细的打磨,达到强烈反光的效果。抛光后的玉器会呈现出晶莹美丽的玉质光泽,让人领略到玉石的质色美。
不同的原料和造型,要求的抛光效果也不一样。有的上柔光效果好,有的上曝亮效果好。也有在一件产品中一部分曝亮,一部分柔光,营造出亮度的强弱变化,形成对比,显示出玉料的天然材质美和作品的艺术美。
三、独山玉的艺术价值
独山玉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之美,玉雕创作者从个性“美”出发,将独山玉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与材料“天性”之美融合一体,表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本质美。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承载了玉雕艺术家的深刻思想内涵的玉雕更具艺术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独山玉作为 “天然瑰宝”,玉质细腻、色彩斑斓。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纸可以任凭画家的构思创意,,挥毫泼墨,但独玉雕刻则不同,它因石而宜,从相石取材、造型设计、从平面到立体,运用多种雕刻技法,直到作品完成,每一步都要依靠玉雕创作者丰富的经验阅历、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雕刻技艺,最重要的是赋予玉雕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过程中还经常碰到各种难题,比如干石裂纹及石色变化等,都要艺术家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巧妙的修改创意,以达到艺术品的完美,所以雕刻作品内涵更为丰富,其难度更高。
没有一块玉石原料的形状和色彩是一样的,艺术家的设计理念、创意和技艺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件独玉作品都是独一无二。这种独特性和唯一性不仅决定了独山玉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位,而且也决定了它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不断演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M198出土玉虎一件,长16.4厘米,高4.9厘米。虎为圆雕,四腿卷曲爬卧,头部下垂,咧口竖耳,后尾上卷,身上刻划花纹。该虎造型生动,姿态逼真,刀法纯熟。最妙的是选料恰到好处,虎的耳、颈、背为黑色,头、尾、腹、腿为青色,巧妙利用玉料的杂色作俏,色泽组合天衣无缝,增加了虎的真实感。寥寥数刀,刻画出老虎张口欲食的瞬间动态,充分显示了老虎凶猛、威武的本性。整体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据目前考古发掘来看,俏色玉器最早出现于商代后期,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俏色玉雕,表明3000多年前的商代玉工,就掌握了俏色玉技术。俏色玉是玉石工艺独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玉石行业难度极高的绝活。也称巧色玉、巧作玉,是玉匠充分利用玉石天然的不同色泽和纹理,取其自然之色进行雕琢,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文心雕龙・定势》),即根据事物本身提供的便利而形成艺术创造中的形象之势,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雕琢俏色玉,关键是选材和构思。要雕刻俏色玉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玉石给定的颜色条件。玉石出现两个以上的颜色就可以创作俏色作品。一般是以玉石的主色作底,兼色作俏。主色是玉石中基本的、大面积的色彩,兼色是杂于主色中的其他色。主色、兼色必须杂而不乱,色不混、不靠,有规律可循。一块适合做俏色玉的上等玉材,一定是色泽典雅,纹理清晰,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质感、层次、光泽、色度上乘的,既要有上下前后色泽的区别,又要有内外纹理的异同。二是玉工用色和造型结合的能力,其关键问题是玉工的构思,也就是构图设计。构思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是玉匠心灵与技巧的结晶。有经验的玉雕师傅得到一块适合俏色玉雕的材料,会首先审察它的纹理质感,进行构思,然后仔细施工,完成一件作品。
史书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从商代获得大批玉匠奴隶及玉器,为西周玉器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周王室及分封诸侯国都有属于自己的琢玉场,并且设立管玉的专门机构,使玉器的琢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在西周“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此时玉文化的沉淀已大大超过玉的自然属性,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赋玉以德,喻人以玉,使玉为西周礼制服务。同时,也成为人们道德的一种物化表现。《尚书・牧誓》中记载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在牧野大败商纣王,把勇猛作战的勇士比喻成虎,同虎一样地英勇威武。可见,虎在当时也代表了统治阶级那种“尚武”的精神。这或许也是洛阳北窑西周墓群中198号墓主人对这件俏色玉虎偏爱有加,死后随葬的一个原因吧。
俏色玉由于与众不同,其艺术特色也十分明显,俏色玉具有独特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其突出特色是综合性与肖真性。俏色玉工艺既具有生动传神的雕琢形体,又具备了绘画艺术艳丽的色泽,综合了雕塑、绘画的艺术精华,因而具有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在现代仿生术、仿真术发明之前,俏色玉所琢的动物、植物、人物,最具肖真的艺术效果,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可以说,俏色玉充分汇聚了“山川之精美,人文之精英”,是古代工艺美术的绝品,是中国古代玉雕技艺与艺术的集大成者。
(责编:蔚蔚)
一、巧用天然根材的最佳形象
我们广大根雕艺术家都知道在根雕创作时,应怎样巧妙、合理、充分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也就是根雕创作的一个大问题:巧借天然。作为一个根雕艺术家必须掌握这个根雕创作规律,这是根雕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到之处。巧借天然,即要求作者用审美的眼光去识别各种根的自然美的特征,进而能合理地运用天然。在寻找奇美的根材、确立主题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把根的自然美变成艺术美,这就是巧夺天工,充分表现主题的过程。我国古代根艺家在创作竹根作品时,首先对竹根的外形、质地厚薄、竹空的面积等特点要一一搞清楚,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确定合适的创作主题,如果要创作一个人物形象,就要考虑好人物的姿态、动作和位置才能动手创作。古人在空心的毛竹根上,竟雕出钟馗及其所骑的毛驴、剑、伞、花瓶等物的五个小鬼形象。如若不在设想上抓住原材料的天然特点,不恰如其分地运用竹根上所固有的根须节疤来表现,那是无法完成这一创作的。
二、巧用根的节疤和色泽
树根的形体多数变化较大,千姿百态,有的是虬曲臃肿疙瘩斑斑,有的是四出槎芽,既有突出的鸡眼,又有空穴,还有结瘤和细裂的纹路及各样的节疤……这一切多变的树根,展现出所不能刻画出的特点。如我在中国花卉盆景看见的根雕作品“八仙”根雕作品就是古人运用相似于“八位仙人”形象特点的八块龙眼木天然节疤创作的。作者在选用根材时,脑子里应清晰地勾画出:汉钟离又矮又胖,袒胸露腹,手持芭蕉扇的形象;吕洞宾留着五络长须,手持拂尘,身背宝剑的形象;韩湘子是个漂亮的年轻小伙子的形象;蓝采和手擎花蓝的形象;张果老须眉如雪,老态龙钟,倒骑老驴的形象;铁拐李满脸络腮胡,夹着一根铁拐,背着大葫芦的形象;何仙菇手擎荷花的仙女形象;曹国舅手持玉版宝物腾云驾雾的形象。只有把“八位仙人”各异的形象特征抓住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龙眼木天然节疤的特点,仅仅在每个人面目上加以适当的雕琢,人物形象就跃然而出。又如“卧狮”作品,是古人利用一块完整的天然瘿木,稍加修琢而成的。这只俯卧转头远望的狮子,一眼看去好像一点刀割的痕迹都没有,完全象自然形成的。据说这位古代根雕艺术家的创作技巧与众不同,他善于摹仿根的天然形态特点,进行仿雕造型,因为那狮子周身各部位是天赋予它几乎浑然一体的形态,用以仿雕缺陷处效果极桂。在根雕书上看到了清代的“达摩像根雕作品”,他采用了一种雕拼组合的创作手法,利用空心树根,剥去表皮,略施几刀作为身体,另拼装头和手杖,三者采用不同的颜色,头部是肉色,衣身似如灰色装束,手仗的颜色较为暗深。由于采用树根的本来颜色,又拼合得相当巧妙自然,使整个作品显得十分形象、素雅。因此,对于一个形象复杂的根才,创作者要巧心设计,反复推敲琢磨,有所选择、有所集中、有所概括、有所取舍、有所强调。一切取决于主题思想的要求,一切为了突出地表现主题思想,一切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巧施技艺
既然强调根雕创作必须要注意艺术性,那么就要有能够充分表述艺术效果的技艺,要求艺术和技术的统一。由于根雕作品受到材料形态的限制,不能像木雕那样自由地运用材料和刀法来塑造物象,只能借助于根的节、疤、痕、瘤、须、皮、色和有韵律的体态以及变的线条等自然特征,加之作者的丰富想象来进行造型和雕琢,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对象。在花木盆杂法上,有一件根雕作品,叫“马空冀北”,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一棵天然的松树根,运用其主根的原生形态,稍加雕琢,来表现“骑士”和“奔马”,运用须根的密麻多变和线条的美感,表现骑士披发和奔马的尾巴。按表现快马奔驰的总体构思,又进行依形雕镂、加工造型,而着力骏马勇往直前的驰骋神态。江西上饶市俞洪春创作的“傣族舞”根雕作品,运用了一个弯曲多变的根,抓住其三道弯的自然特征,巧妙地创作出傣族舞姿“三道弯”的起舞形象。由于他对弯曲的主干和多变的枝干运用得当,使这块根的曲线,多姿、变形、舒展等特征得以充分发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风采。由此可见,不过多地运用雕刻手法,而重在发挥根材自然美的特点,这就是因材施艺,巧借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