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必须实施创新教育,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在教育创新中的主要内容,包含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
关键词:
创新教育;观念创新;医学院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提出的新医学模式,高等医学院校也必须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为根本目的,实施创新教育。
一、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传统的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暴露出它的弊端,存在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创造能力差,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教育理念,并已从讨论和探索阶段到了实践阶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所有高校几乎都已开展创新教育的改革和实践;(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临床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高速发展;(3)实施发展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制;(4)试点和推广以问题为中心和案例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日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人机对话、慕课、课程优质资源网站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思维训练和实操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视野。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现代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二、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创新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等医学教育正在努力打造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创新的冲动,激发学生自觉地尝试一些创新,但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创新模式中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1)从小就接受的守旧意识、“中庸之道”哲学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新观念;(2)医学生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专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科专业交叉,导致知识分割。这种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太窄,缺乏人文科学类课程,抑制大学生发挥创造能力;(3)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没有给学生充分动手的机会和条件。缺乏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多限于观摩学习;(4)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基本上一个专业按照同一个计划走完全过程,缺乏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5)尽管各医学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革新教学,但教学中仍然是以老师讲述为主,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视传授学生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的策略
1.创新观念和内容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实习中培养独立思维能力,鼓励实习医生独立接诊病人(包括病史的采集、体检、诊断)、独立完成病史记录和临床诊断、比较上级医生的记录和观察病人的病情转归,不断验证自己的判断,提高诊疗水平。
2.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新型医学课程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建立一批平台课程和系列课程,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特别重视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与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选修课,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综合优化。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上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的技术,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彻底改变过去高校教师常用的灌输讲授法。
3.建立创新实践平台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更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是加强创新教育医学生的重要途径。实验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组织实验。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热情,提高实践效果。
4.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医学人才,创新意识不足、创造性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引导和启发,仅仅围绕传授知识教育,缺少探索、创造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各种进修、培训、观摩、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知识结构,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培养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创新医学人才。
四、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创新教育任重道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创新教育培养也应适应时代需求,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为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肖学文 张兰凤 单位:赣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业波.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谈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6(2):171-174.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中教学作为重要的阶段,对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应着眼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为人的创新素质的持续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千万不要走入创新教育的误区,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小发明、小创造”,当然鼓励学生学习“小发明、小创造”是好事,但它并不等同于创新教育,学校及教师要明白真正的创新教育的涵义,不要本末倒置,将学生引入创新教育的误区。另外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方面的创新思维,要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共同培养,协同发展。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又是一门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又比较复杂、难懂,尤其高中数学表现的最为明显,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比较困难,若生搬硬套、照本宣读,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基于创新教育的大背景来改进数学教学模式,让教学模式灵活多变,课堂实践丰富多彩,教师与学生多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特点,以及每一年级数学课程的难易程度,再对比学生的学习热情,制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中比较实用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式:
(1)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成功之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进而引出一系列同类问题,让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手段学习并熟练掌握基本数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最基本的、最实用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开放式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当今提倡素质教育,因此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开始应用。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中,一道数学题可能会有多种答案,而且开发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于同一问题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假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而且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反而发挥着陪衬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教学课堂气氛的带动。例如,在学习集合方面的内容时,经常会遇到求解A和B的并集和交集,对于先求解哪个会影响最后的答案,因此答案往往不是固定的,通过这方面习题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概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验式
1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兰生,金向阳.试论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自从创新被提出以后,很多学者都对其定义进行了研究,但始终形成统一概念,无论是哪种定义都将认为创新是对原始观念、思想的一种突破。总的来说,创新就是将人作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目的,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改革其中的一部分或事物整体,进而突破传统,使其发生变化的一种更新活动。在素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创新教育也被重视起来,所有的教育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探究创新与教育的本质能够得知,创新教育通常具有变革性、新颖性、超前性等特征。其中,对于变革性来说,教育创新主要体现在其对教育理念、体制的变革与创新,这是一种较为深刻的变革,从世界方面看,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创新教育,尤其是美国,在教育上的变革更为频繁。
2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情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理论的存在,还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无论是哪种理论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努力。思想政治课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其主要特点,使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使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动力,而创新则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突破,思想政治课也对学生有这样的要求,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入在一起更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创新目标。
3创新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的主要方式
3.1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为更好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推进创新教育,首先应对创新观念产生正确认识。以往的教育方式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讲,这种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基本都一致,而创新教育则不然,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探究获得答案,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不同,也正是这样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在实际思想政治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与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上应做到一视同仁,不应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妄下定论,对于成绩较差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应先给予肯定,再纠正其中的错误,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身观点。
3.2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进行创新教育,一定要构建良好的新型教学模式,首先,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找出合适的探究方法,丰富教学实践内容,将要讲授的思想政治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潜能。高中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教学重点,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需要与教学实际,通过对比、制作PPT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部分内容,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如为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到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进行了解,这样学生认识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主要决定者。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创新教学模式,将创新教育与其他新型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使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在思想政治课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育方式,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还能开拓学生视野,以社会为依托的学习更能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与意识。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其中心问题为社会政治经济,这样的课题研究,完全突破了现有课堂与教材的限制,属于全新开放性学习模式。在这种课堂上,学生能对时政热点进行探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日常生活中若能有机会与大人共同谈论这一问题,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3.4建立新型评价模式与机制: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很多学生形成了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模仿前人的学习,学习的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应试教育的出现也使得教学评价机制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极大的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在素质教育受到重视的今天,应一改以往的评价模式与机制,不仅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与机制,还要改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与机制,学校方面不能单纯的从学生考试成绩上看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从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考察教师的教学情况[4]。如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准备充足的素材,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才智,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中,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方式,这样的教学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论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分析;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社会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高校加快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与教学目标的速度,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力度。传统高校创新教育以讲解创新发展理论知识与传授创新方法为主,教育形式的雷同性与教育内容的枯燥性加剧了创新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性。因此,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新颖有趣性与科学高效性,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推动作用奠定基础。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新设计创新教学环节与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化教学资源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并不统一明确,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则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泛指所有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侧重于新研发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理论特点较为明显,从教学规律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呈现形式灵活、非线性网络结构的主要特征,与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相一致,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线性结构的缺陷与漏洞。从教学模式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时空穿越性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容量以及形象生动性的特点。从教学手段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从单一图文形式到图文并茂音像教材的转变,打造网络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发展性,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与效果。
2.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教育、渗透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发现教育等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能力则是指锻炼学生创造想象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创新人格则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受挫与抗压能力。高校创新教育则需要老师创设新颖有趣教学活动与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来认知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思维开阔能力,从而推动了创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机制并不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地增加现代教育设备采购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费用,及时更换淘汰陈旧落后的教育实施,打造多媒体学习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舒适现代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氛围的趣味性,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但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使用范围相对落后,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重视,对申请使用流程频率也较高,加剧了现代教育中心的负担,无形之中限制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用的发挥,应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资源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是影响甚至决定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部分老师早已习惯原有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存在怀疑或抵触情绪,拒绝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缺乏对现代教育设备以及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增加了创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难度,造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使用频率较低等,这些都降低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
三、提高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措施
1.凸显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创新知识学习诉求以及兴趣爱好等来编辑制作画面真实生动、颜色艳丽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大学生学习创新教育知识技能的兴趣,充分利用大学生视觉与听觉功能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引导大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有效提高大学生群体内部知识信息传播速度。结合大学生创新知识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调整创新教育内容,坚持图文并茂、形象有趣与可视可听的基本原则,实现重点知识的简单化,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感知力。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创新教育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等,从线上创新教育平台上下载不同格式与不同内容的教学资料,促使大学生主动思考其创新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积极规划其职业发展方向,扩大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其创新教育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推动作用。
2.提高创新教育教训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全面分析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在结合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主动利用现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方法的数字性与信息性,拓宽老师教学环节创新空间。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专门网络平台等获得更丰富、更先进的教学素材,也可以用专门的编辑软件将所有的教学素材重新进行梳理并编辑制作成富有节奏感与主题性的教学课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音频、视频、PPT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料,更可以打造创新教育线上教学平台,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与检查课后作业,提高创新教育教学效率,引导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互动与自主学习,促使其利用线上试题来测试自己创新知识水平,实现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与网络运用能力的共同提升。
3.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力度。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老师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招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培训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招聘创新教育专职老师,避免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等情况的发生,提高对教师的招聘标准,尽量招聘具有创新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了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教师工作量、教育成绩与其工资待遇相挂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教师学习掌握最新创新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实现了教师知识体系与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技巧,促使教师转变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错误观念,促使其主动扩大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活动中的使用范围,有效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例如,教师应学习掌握投影机、功能音响的使用技能,避免因使用方法错误而损坏投影机或功能音响,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其来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处理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当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时,教师会上报设备检修部门进行维修,检修人员在根据其时间安排维修多媒体设备,而不能立即维修,降低了老师多媒体设备使用效果,甚至给老师教学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学习掌握更多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及时解决一些较小的设备故障,根据自身教学需求来调整设备功能,如降低音响外放声音,降低音响啸叫产生概率。这有效降低了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保证了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应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评价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与课时数量设定其多功能教室使用频率,通过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际使用情况,提高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建立多功能教室。高校应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重视度,适当的增加多功能教室等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购买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校内网络设施,聘请专门人员管理多功能教育与检修多媒体设备,提前购买多媒体设备的配件。根据专业性质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针对性与独特性,比如,配备麦克风、电子笔等设备。另外,高校还应完善多功能教室使用与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明确其工作职责范围,要经常巡查教室内设备的性能与数量,防止设备丢失,检查线路,避免因电路异常引起火灾,每天检查多媒体控制室内服务器等24小时不断电设备的工作情况,查看多媒体控制室内为机器设备降温的空调的运行情况,确保每天正常运行,严禁在多功能教室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大功率电气设备,对于因工作失误而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要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