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工作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期来,我们在区科研部的指导下,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第四,开展学习竞赛;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3、加强了科研室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带头学理论、写文章;二是网上交流探索学习;三是做好了相关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下呼吸道感染为临床一种常见感染性疾病,治疗多需对感染病原体予以明确,进而对抗生素进行合理选择,临床上痰标本细菌学检验为对病原体予以明确的一种常用辅助手段,但是检验结果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出于对提高痰标本细菌学检验与临床感染符合率的目的,从标本接收筛选、痰标本涂片染色、经检结果的判断、痰培养结果与直接涂片结果进行结合、痰培养送检时间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痰标本; 细菌学检验; 临床感染; 符合率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40-01
研究结果显示[1],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细菌和真菌,在治疗前应展开系列细菌学试验,对病原菌予以明确,并根据病原菌的特点对抗生素进行合理选择,进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耐药的效果。近期有文献报道[2],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细菌培养中,诸多因素会对检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提高痰标本细菌学检验与临床感染符合率为目前临床检验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本文从标本接收筛选、痰标本涂片染色、经检结果的判断、痰培养结果与直接涂片结果进行结合、痰培养送检时间等方面对提高痰标本细菌学检验与临床感染符合率的对策进行了综述,详见下文。
1 标本的接收筛选处理
标本的接收筛选为提高符合率的关键,由于痰标本的采集经常是由患者自己或者是护士协助下完成,因此质量控制十分关键。在痰标本送检后,检验工作者应首先对标本展开筛选,具体步骤包括[3]:① 目测。多数情况下灰色、黄色、血性、浑浊、铁锈色、稠厚、团块状等属于合格标本。② 显微镜筛选。目测合格标本需经显微镜下筛选。多数情况下:白细胞>25/HP(高倍镜)且鳞状上皮细胞25/LP的标本视为标本不合格。检验工作者应拒收不合格标本,且及时进行沟通要求临床重新留取,不可对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培养鉴定。
2 痰标本染色
对痰标本进行染色时应讲究技术,原始涂片检查可快速准确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并且会对微生物检验过程产生指导作用。理想的涂片应表现为:细胞舒展不拥挤,细菌在细胞内外不分明,细菌、细胞形态特点易观察,黏稠的痰标本制片适合采取压片法,也就是选取少许脓痰,放置在两个载玻片之间,加压促进标本展开,而后在将载玻片向相反方向分开,产生两片菲薄的痰标本。在染色过程中需注意,首先应保证染色后革兰阴阳性判断无误,并且片子背景应干净,染色后细胞质与细胞核对比度强烈[4]。一般是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痰洗涤三次,主要是出去痰中的常局菌,然后向痰液内加入等量的(PH7.6)1%胰酶溶液,放置37°C,90min,即可使痰液均质化后备用。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所有标本均需无菌容器送检.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对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下呼吸道的痰是无菌的,但咳出需要经过口腔,常可带有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采取来自于下呼吸道合格标本,提高检出率和阳性的正确率。
3 对镜检结果进行准确判断
涂片镜检为一项常规检验工作,在镜下阅片的过程中应细心,切忌漏检病原菌,因此检验工作者应学会鉴别所见细菌到底是定植菌、污染菌和致病菌[5]。
4 痰培养结果应与直接图片结果相结合
将筛选合格的痰标本按照操作规程接种平板进行培养,18-24h后培养结果应同直接镜检结果进行对照,对平皿中生长的优势菌是否与镜检优势菌相符进行仔细观察,一致者方可展开初步鉴定和药敏试验,若是对比结果不相符,则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涂片没有观察到细菌,但是在培养后发现有细菌生长,发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为涂片过程中因受显微镜范围的限制没有注意,接种量一般较涂片量大,存在细菌生长多为正常现象;另外一种为因抗生素的应用导致细菌细胞壁缺陷,出现L型变异,形态也会发生改变,染色特异性出现明显变化,此时应由L型细菌研究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鉴别分析。若是涂片观察到细菌,但是细菌培养为见细菌生长,该原因主要为接种时痰液没有混匀,没有接种到致病菌,另外一种为感染菌属于厌氧菌或者是苛养菌,需氧培养、普通培养基细菌无法生长[6]。
5 小结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工作可为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和感染控制效果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有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影响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与临床感染符合率低的因素较多,在采取以上干预措施后可使符合率得到显著提高,为临床病原菌检验、鉴别、和药敏试验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对其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 罗媛青.痰涂片和细菌培养结果符合性探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15(02):221-223.
[2] 关淑琴.痰培养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16(01):210-212.
[3] 宋红焕,孟尔旺,时金艳,等.痰标本采集、储存及运输过程对培养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1,16(06):342-344.
[4] 瞿良,王惠萱,李雪梅,等.临床痰检验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17(12):478-479.
1.1社会需要
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相接轨,迫切需要将国际化的语言融入到医学检验中来。首先,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大多数高质量的医学检验期刊多为英语期刊,因此,要想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研究前沿和新技术,过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其次,伴随着高校间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而对这些学生而言到国外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国内开展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其更快适应国外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伴随着大量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及体检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它们更加需要一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人才。此外,伴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来华工作,他们同样也需要能用其母语或英语交流的医疗人员的诊疗。可见,在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专业需要
医学检验专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而且所用的检测器械构造、工作界面、配套的试剂及出具的报告单多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书写。作为一名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人员,只有能读懂这些文字,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所以,从医学检验专业本身来说,不懂外语的医学检验人员已很难开展日常的检验工作。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这为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高度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但是也对劳动力自身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临床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开展双语教学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医学英文词汇很有限,如果就医学专业课程对其开展部分或全英语授课,这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恐惧与厌烦心理,甚至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此外,作者所在院校生源多来自山东本省,存在着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且任课教师均为非英语专业毕业,所以口语水平也不高。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掌握的医学英语词汇有限及教师口语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只在部分重点课程内容中实行中英文结合即双语的授课方式。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以《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中的血栓与止血检验部分的血液凝固一节为试点课程,以作者所在院校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3个班的154名学生为授课对象,对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意愿、对不同中英文比例授课方式的学生满意度及授课效果(课堂测试成绩)进行了调查。随着英文授课比例的增加,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双语授课方式的满意度逐渐下降,且从课堂测试成绩也可以看出学习效果随学生满意度的下降也越来越差。但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比例超过了70%(72.08%),这优于去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比例为61.80%)。尽管今年的期末考试试题中的名词解释全为英文,而且部分选择及问答题也用英文命题,但学生的成绩却优于往年,由此可见,双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从根本上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管《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双语教学在作者所在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就此作逐一探讨。
2.1学生
从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3个班的154名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意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5.45%的学生愿意学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他们认为双语教学可同时提升专业和外语水平,能使其所学知识与国际先进的知识接轨,并有助于他们在大四进行的研究生英语考试。另有2.60%的学生不愿意学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听不懂,反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1.95%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因此,开展双语教学应因人施教,根据学生英语及专业水平分别制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以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为最终目的。
2.2师资
双语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师资队伍的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的好坏。双语教学对承担医学检验专业课授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好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熟练地跟学生进行交流。调查显示,96.75%的学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包括发音、语速、流利程度存在担忧,另有29.87%、22.73%和57.79%的学生认为教师多媒体课件质量、授课方式以及个人形象对教学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培训班、进修、出国深造、外语讲课比赛等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语言和专业水平。
2.3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74.68%的学生倾向于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20.13%的学生支持使用英文原版教材,5.1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教材。在教学中,每位授课教师应均有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对医学检验专业比较相关、难度适宜的是McGraw-Hill医学出版社出版的Hematolo-gyinClinicalPractice(第5版),定价为584.2元。鉴于英文原版教材的成本太高,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将教材章节整理后,采用复印装订方式制作了一份精简版讲义,然后分发给每位学生,这样学生可通过预习,大概理解每堂课的内容,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重点讲解,就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4教学模式及方法
目前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多为过渡式,即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一段时间后,则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也是达到全英语授课,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来说,其实现的难度比较大。一般采用下列程序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在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精简版讲义,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测试预习的效果。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重点专业术语采用在课程一开始就先讲解的原则,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听懂授课内容。对授课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讲解,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对用外语讲解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要对每个重要的单词穿插中文逐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不时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如丰富的肢体语言、较强的幽默感、适当的图片及视频,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在每次课结束或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毕的时候,教师要以双语对此次授课内容作一小结,这样达到一方面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一下,利于学好下一节的内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双语教学授课进度肯定不及母语授课,要在课堂中讲重点难点内容,其他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不仅毕业论文给予表彰奖励,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作者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荣誉证书,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荣誉证书,并推荐参加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选。鼓励毕业论文以公开或专利等成果形式转化,2010级药学本科有多名学生已在省级以上等有关刊物。
3结语
[关键词]血常规; 结果; 误差;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21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已经成为检验工作中的核心问题。血常规是使用较为频繁、广泛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之一,该指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仅对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还体现了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加强对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误差的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我们在检验工作发现在对标本采集、处理、分析以及结果的报告过程中均会出现一定误差,所以我们现选取部分误差较大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在本院于2009年1月-2010年7月随机抽取血常规检测结果1258例次,通过复查后发现有26例次存在较大误差(约占2.07%)。26例次血常规检测误差我们分为两种类型,即临床误差与实验室误差,其中临床误差主要含有血液的收集方式、患者生理因素(如运动、药物等)、标本贮存与送检、标本与申请单的误差;而实验室误差则主要有试剂和仪器误差以及样本加错。
2调查分析方法
根据现在试验调查方案设计要求,设计《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误差调查表》,由检验科人员对出现误差结果进行详细登记(如差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现病史、既往史、用药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统计,且进行复查,然后调查误差出现原因。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与相关分析。
4误差统计结果
4.1 临床误差统计结果见表1。
5误差分析
血常规检测是三大常规检测之一,由于血常规检测质量的管理可以涉及诸多环节,因此无论哪个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对其检测结果造成不必要的误差,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对误差的调查,才能避免错误的出现,进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本次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误差调查中,我们发现其误差不外乎是临床误差和实验室误差(本次临床误差为42.31%、实验室误差为占57.69%)。究其误差原因我们归为如下:首先是临床误差①血液的收集方式,对于采集时间来说对于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数等在不同时间其检测结果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对同一患者在血常规的检测上来说应固定某一时间,从而降低不同生理状态下检测结果的差异,这样也才能更好的反映机体状况。对于采集部位来说可取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但有学者研究提示[1]末梢的手指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小板则显著降低,与静脉血相比存在准确性和重复性差等缺点);另外还需注意[2]应取患者坐位或卧位,对于血管明显者不宜用止血带,如果使用则不超过1min,同时严禁患者反复握拳、击打不明显血管;在采集血液时更需要注意的是严禁在输液侧的手臂上采血(以免血液被稀释等)。②患者生理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在剧烈运动及较为严寒的天气里检测血常规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的现象;另外药物对患者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不同患者生理情况不同,所以药物在不同人体中代谢率也就不同,因此药物血药浓度和半衰期也不尽相同[3],这就往往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符,对于此种情况来说,一旦发现则应结合临床共同分析其原因,这样才能降低误差率。③标本贮存及送检,标本采集后应与抗凝剂温和均匀的混合,且要马上送检,因为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易出现溶血等现象,对于不能按时间送检的标本应尽应放置于室温保存,同时利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5min后的8h内进行检测;且保证每管血一个吸头,防止交叉污染。
其次是实验室误差,①试剂方面,由于血常规的检测应用抗凝剂来进行抗凝处理,所以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例如若血液比例较高时,而抗凝剂就显得相对不足了,所以在标本中就极易出现血凝块,那么这样就影响了检测结果)。②仪器的维护,仪器的质量和性能是检验质量的保证,因此仪器应放置于干燥、无尘的环境,且温度保持在18°-30°之间(若超出或低于此温度则会对白细胞的分类和血小板计数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校正才能使仪器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有效性。③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室间质控和室内质控,这样才能降低误差率、提高血常规的检测质量,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6 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对血常规检测结果误差的调查,我们认为只要按照实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程序和步骤、并积极控制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尤其是避免人为因素)等,就能降低误差率,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关键词:形态学;图片库;虚拟实验室
临床医学检验学是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为疾病预防、诊疗和预后提供实验依据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结合的交叉性学科。随着新时代医学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核心[1]。临床医学检验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密不可分,从实验教学着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学生今后胜任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教师讲解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的情况,为弥补教学过程中这一缺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的特点,皖南医学院检验学院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形态学图片资源,供学生模拟实验操作,并对形态学结果进行辨认,教师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1形态学图片库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皖南医学院自2012年招收首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以来,完成了多轮临床医学检验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但由于专职教师缺乏,教学任务一直由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和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承担。繁忙的日常工作迫使临床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本专业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教学建设的主要矛盾。薄弱的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书本知识与临床工作脱节严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缺乏知识更新,教材虽然在不断更新,但教材中形态学图片却仍是插图、模式图等,且有些新的知识点无图片加以说明;三是缺乏创新,现在的实验教学仍然沿用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师生之间互动极少,有时学生较难辨认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形态结构,但又无法与教师及时沟通,导致实验教学质量不高;四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实验考核机制,长期对实验教学的忽略造成实验课考试形同虚设,学生不能充分重视实验操作、形态学读片。为此,基于医学检验虚拟实验室开发的形态学图片库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图片库的建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由教研室、学院审定的图片能覆盖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图片结合临床案例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以临床工作需求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次,图片库的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通过建设图片库,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形态学知识水平。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虚拟实验室技术,可获得大量形态学学习资源,拓展了知识面,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3]。最后,图片库的建设可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评价依据之一,学生对形态学的知识掌握情况可通过参加全国临床检验技能大赛得以体现[4],检验人员对形态学的系统学习可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2形态学图片库建设的内容和应用
2.1制订图片库大纲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为蓝本,建立符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自身特点的图片库。在制订图片库大纲时,依据培养目的和教学大纲充分网罗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形态学图片,并加以讨论、修改、完善、校正、审定,按照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对图片进行分类并及时更新,确保图片库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2.2确定图片库结构按照大纲将图片库分为三级结构:一级是与形态学密切相关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分别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遗传学检验;二级是每门课程不同章节的分门别类;三级是各类疾病相关的特征性形态学表现。
2.3图片库素材来源与整理
图片库素材来源与整理是图片库建设的主要内容,除教材中的经典图片外,还通过以下渠道收集了大量有临床价值的形态学图片,(1)临床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留取的标本图片,临床标本直接取自患者,具有时效性,且直接拍摄的图片更加清晰、直观。由于临床标本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因此要求临床教师事先需准备好拍摄工具,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保存图像,如血涂片、骨髓涂片、尿沉渣镜检涂片、脱落细胞学涂片等适宜用静态图片来保存,而寄生虫、虫卵等可用录像的形式保存,以便观察其运动和变化情况。(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和地区的临床检验中心相继开展了血细胞、体液细胞、骨髓细胞、尿沉渣管型、寄生虫成虫及虫卵等形态学室间质评活动[5],通过对各类细胞及有形成分的辨认,临床检验工作人员提高了对形态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因此可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入库。(3)网络资源,目前国内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均建立了与形态学相关的网站,如检验医学信息网、国际检验医学网、丁香园论坛等均有较多高质量的图片供学习使用。对从网络上收集到的图片进行命名、编号、标注等整理,按照图片库结构建立包含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遗传学检验、临床脱落细胞学检验、临床体液检验的综合医学检验形态学图片库。
2.4图片库的动态维护和管理
随着教材的更新、研究的进展,图片库的结构和内容也会不断补充和完善,每门课程负责人都应及时添加新的图片并替换旧的图片,保证图片库的质量,提高库内资源的时效性。图片库建立后是需要基于虚拟实验室发挥教学作用的,因此建立健全虚拟实验室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有效使用[6]。
2.5图片库的应用
基于虚拟实验室开发的图片库建立后,库内资源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具体应用方法如下,(1)多媒体情景教学:教师根据库内各亚专业图片资源,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7],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总结疾病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并强调重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维和对检验结果解释的能力。(2)网络数码显微互动:教师制作的图片通过数码互动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平台,开放式的实验教学配合理论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点。(3)课后网络共享:虚拟实验平台在线读片系统制作成APP后可以应用于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供学生随时随地下载、浏览图片,并支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4)实践培训与考核:图片库内的资源可随机组合形成形态学考试题目,优化了实验课期末考试模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形态学诊断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此外,该图片库还可与医院临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内容,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职工的形态学知识水平,教学相长,并且还可利用该资源在医院内部进行医学检验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
3形态学图片库建设的收获和体会
3.1师生反馈
通过对教研室教师和2016、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谈话等方式了解其对形态学图片库的使用感受。教研室教师反馈结果显示,基于图片库的实验教学形式新颖、操作简便,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讨论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且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大幅上升,实验课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升。对基于图片库的实验教学持非常肯定和肯定态度的学生占95%,通过该教学模式全部掌握和大部分掌握知识点的学生占85%,平时通过手机APP等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占100%,网络共享教学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形态学知识水平的助推力量。此外,实习医院教师也认为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学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能较好地胜任相关岗位工作。
3.2有形成果
在建设形态学图片库之初,利用部分库内资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临床教师对在本院实习的2014级17名学生进行培训,并带领其参加全校医学检验技术技能比赛,获得了团体第1名的好成绩。随着图片库建设的不断完善,医院临床教师又培训了2015级3名学生和2016级3名学生代表皖南医学院分别参加2019年安徽省大学生检验技能大赛和第一届华东六省一市高等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秀成绩。形态学图片库已然成为大学生技能比赛培训的重要工具。
3.3技能考核
利用图片库资源组合形成考试题目,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检验科于2019年5月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在医院教育处技能培训中心进行形态学读片考核,考核结果显示,检验科工作人员形态学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均通过了考核。
4小结
通过近几年图片库的建设,对医学检验技术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赋予了“教与学”新的概念,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其专业技术能力[8]。但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基础教师的缺乏、实验课时设置及内容整合不合理、实验教学投入不足等。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本课题组将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的不足,完善图片库资源,优化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分析病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晓延,高艳萍,程凯,等.建立医学检验专业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价体系的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4):1788-1790.
[2]朱满,李洪春,涂建成.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检验仪器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1(1):9-10.
[3]曹颖平,王梅华,郑培烝,等.互联网在检验和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52-55.
[4]苏小丽,刘晓焱.以竞赛为导向的医学检验教学改革初探[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8,31(2):148-149.
[5]于培霞,岳竞,张斌,等.2007-2016年全国形态学室间质评资料回顾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0):1835-1837.
[6]陈润,孙界平,琚生根,等.构建计算机虚拟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