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40-01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缺乏创新,人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而正确创新,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能的80%~90%;因此育人成才应从小做起,为幼儿创设创新机会,提高创新能力。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假如对孩子只是一味禁止的话,就等于给他加上了镣铐,会使他变得畏缩、消极、无进取心。”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单一的要求与禁锢,而是在言教、身教、境教上下功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孩子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循序善诱地引导他们去探索、创新。

一、优化培育环境,营造培养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作用不容忽视,重视环境教育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幼儿园和家庭是孩子不能选择回避的场所,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深厚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一)创设富有创意、激发幻想的教室环境

在教室中设置“流动”画、抽象画、问题树、无结局的画。让孩子自由想象,涂鸦,画未来世界、画恐龙、画外星人……这样的环境中隐含了鼓励幼儿幻想、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创设以“活动区域”为主的环境,发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激发探索世界和科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大量的观念设想,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二)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幼儿创造性思维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极易被外界所影响,幼儿园、家庭、社区都要营造一种鼓励幼儿发展创造性的心理氛围。老师积极参加各种业余进修,上网搜索资料,了解中外教师在各类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的方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创造空间,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突出孩子的特长。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充分尊重、宽容、期待,使他们敢想、敢为,能极大地发挥潜能;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主动选择,从而表现出独创性、独特性。

二、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引导

首先,从孩子好奇的特点出发,给予他们新鲜的材料以思考。有了新鲜的课例、新鲜的提问、新鲜的操作材料,许多孩子往往能提出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主题“好奇的蜗牛”,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便提出并解决了许多知识点,印象深刻。

其次,从孩子好动的特点出发,给予他们活动的空间去想象创作。孩子天生贪玩,提供足够的甚至有余的材料,让幼儿不受限制,自由地去操作。比如用盒子来做船,告诉孩子美工区里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装饰盒子船。孩子们一听,便做出各种各样的船,还告诉我这是什么船;在粘粘贴贴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再次,根据孩子好胜的特点,设计竞赛的游戏规则,激发幼儿积极的创造。只要老师一两句激励的话语,许多孩子就能争先恐后地去动脑筋动手做。比如,游戏时让孩子们模仿交通工具的声音,我说了一句:“看哪位小朋友学得最像,看谁是交通工具大王。”孩子们个个鼓红小脸蛋,学声音;有位小朋友学了各种汽车的声音,还说了是轿车面包车卡车的声音。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是一个大目标,设计新鲜活动有竞赛性的问题来启发幼儿,吸引幼儿,在玩中培养创新的意识。

三、利用好语言教育的平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1、利用儿童文学,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从儿童文学中仿编、续编、改编,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可引导孩子们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大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地描绘出来。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讲述、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接着,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创新是民族之魂,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深知创新意识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创设环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的发展。时代需要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从孩子的心理特征角度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让其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在各种场合自发地且旁若无人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造活动之中;让偶发的火花成“燎原之势”,对幼儿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应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引导创造。从素质教育的体制中开拓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幼儿的手脑能力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发现和培养幼儿创造性才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去从事各项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教学 创设情景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一、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酵母菌和霉菌”一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知道酵母菌能够用于发面、酿酒,放久了的馒头会发霉等,但他们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利用这些生活现象设计问题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的同时学到知识。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

三、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例如许多学生都知道保留的面肥可以用来发面。教师可以问学生面肥为什么能很快地将面发好呢?启发学生得出发面得有适宜的温度。环境条件适宜,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繁殖的个体多,呼吸旺盛,面很快就发了。取一小块发好的面在阳光下晒干或放入冰箱冷冻室中冷冻保存起来就是面肥。为什么再发面时将面肥与水混合后合入面中就可以了呢?小块面肥中还有酵母菌吗?由此引出酵母菌在条件不适宜时进行孢子生殖,孢子可以度过不良环境。如果馒头一次蒸多了,没吃完,环境温度较高,湿度又大,2~3天后馒头上就会长出毛来,这毛是什么呢?它们从哪里来的呢?由此引出霉菌以及霉菌的孢子生殖。再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长有青霉和曲霉的橘皮和馒头,比较两者的形态和颜色,通过闻一闻馒头的味道,引导并启发学生总结出霉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时候,其兴奋与喜悦的程度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可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留给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充分遐想。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粮食、衣物的理想贮存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和保护衣物的教育。总之,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改革的方向。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我将不断学习和创新,积极探索更切合实际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生物教学新方法。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3篇

一、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

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知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一无所知的。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思想方法,具备了一些必要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必要的情境创设、方法指导等工作,学生就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我们教师要始终相信,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只要你开发、运用得当,他就具有无尽的潜能。我们要尊重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原有认知,少一些教师意志的强加。、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与创新动机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奏就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

以笔者执教的省级观摩课《分桃子——平均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32——33页)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两只小猴子下山去玩耍,路过一座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它们俩非常高兴,就飞快地爬上树,一会儿就摘了8个大桃子,这时它们打算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以吃到几个桃子?在同学们动手操作学具列举出多种分法之后,又问:哪种分法能让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每只猴子一样多”这种分法上来。接着继续情境:这时猴爸爸从桃园里走了出来,它摘来了9个桃子,想要分给自己的3个孩子,快来告诉猴爸爸,怎么分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满意,为什么?当学生轻松说出每只猴子分3个,每只猴子同样多后,进一步设问:说来也巧,猴妈妈也在桃园里,它摘来了12个桃子,把它分给了自己的孩子,结果每个孩子都分到了同样多的桃子。想想看,猴妈妈分给了几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呢?这个问题比前两个难得多,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结果学生很快想出了多种分法:

12

12

6 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在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归纳出“每份一样多或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从而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又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组织开放题训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数学开放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开放题的主要特征是答案不唯一或答案的可能情况不唯一。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所赋予该科学的美感。”

开放题所具有的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和途经。在小数数学教学中,加强开放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改实验教材安排了许多开放题的训练。低年级经常出现属“结论开放”即结论不唯一的开放题。如“玫瑰、百合、康乃馨每枝的价钱分别为4元、2元、3元,拿12元钱去买一束花,可以怎样买?”还有“40人去旅游,大客车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小客车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怎样租车最合算?”这样的习题答案都不唯一。 学生积极动脑会想出多种解题方案。这样的习题在课改教材中比比皆是。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是创新的突破口。有“疑”才能有“思”,有“思”才能启新。任何新的事物都孕育在对原有事物的质疑之中。“疑”是一种批判精神,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维的批判性。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质疑问难训练,可以锻炼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学习“乘法分配率”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在下面的口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算式简便。257×8﹢口×8

学生纷纷举手:把原式改为(257﹢口)×8的形式,所以填43、143、243……老师对大家的回答给予肯定:“大家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老师将其中的‘﹢’号改成‘﹣’号,口里可以填哪些数呢?”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4篇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一问题产生了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研究、追求,就会有创造灵感闪现。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质疑,创设以静促动的情境;或凭借画面,讲故事,创设矛盾情境。例如,在让学生写一种水果的作文课时,我真的带来了葡萄、海棠、小苹果、茄梨、香蕉等水果,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吃水果。”学生的情绪高涨。随后我提出了吃水果的要求:先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接着再闻一闻、尝一尝,然后趁着学生兴趣正浓时,我又要求他们把吃水果时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一段话。这样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浓厚的兴趣趋引下得以发挥。

二、解放时空,提供创新机会

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显现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框架式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及方法,打开樊笼,淡化内容分析,允许“插嘴”,提倡“争辩”,转换“角色”,彻底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六大解放”,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动”与“互动”中,多些思考的时间,多些活动的空间,多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增强其创造的信心和能力,驱使学生无数次向成功前进。

在教学精读课文时,我常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先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质疑和小组互相解疑,期间我也融入了这一思辨环节,参与讨论、适时点拨,促使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并于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体现了时间的“宽度”、活动的“广度”、气氛的“热度”、结果的“效度”的思辨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的空间有多大,创新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不仅要立足于课堂,还要向课外开放,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向书外开发,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开发和利用一切语文的课程资源,探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广阔领域。如教完《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让学生查找、搜集和有关的材料;在自由阅读课上,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童话等读物,供学生阅读、品析,从而拓宽知识领域,为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广阔的空间。

实行师生互换授课制也是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的一种良好手段。即内容浅显、易于理解的课文可放手让学生讲,我则在一旁陪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践表明:学生既乐于接受这种活动形式,同时综合能力又得到了极快的发展,创新思维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三、突破定势,鼓励求异思维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及出发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而固有的思维定势又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选择恰当的突破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新结构,提出引起争论的话题或阶梯式问题,提供触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新天地。如:设计不同的开头、结尾,对课文的续写、扩写等,着力消除学生的从众心理,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例如:在教学写“教师”片段时,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刻画这一职业。在经过一番探讨之后,学生真的不再囿于园丁、蜡烛、春蚕的比喻,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教师是一股清泉,滋润一方土,哺育一方人。”“老师是一棵大树,撑起一片天,树起一道风景。”……其间蕴涵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四、扎实的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石

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想象 鼓励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79

1 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儿童的活动中,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幼儿的尊重者、支持者、引导者。幼儿创造性的发挥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能否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教师的指导、引导与启发也是必须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的领域,才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并以此来启发孩子,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以创新的方法,引导孩子走向创新。

2 师幼互动,多途径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2.1 空间拓展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有时为了孩子的“安全”,往往不让孩子到处乱走,或者碰这碰那,把他们限制在一个极狭小的范围内,这不仅是对孩子活动空间的限制,也是对孩子头脑的一种禁锢。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许多事物幼儿并不知道或并不熟悉,教师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变化,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世上的一些事物,孩子只有通过自身多方面的感觉才能发现问题,引发兴趣,从而产生创新的愿望,并解决实际问题。对孩子来说,发现就是创新,孩子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的观察和体验都会令他们激动不已。但是,如果没有广阔的天地,孩子又何从去发现,何从去创造呢?

2.2 自主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是指丰富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儿童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幼儿积极探索。在幼儿园通常都是由老师决定今天玩什么、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其实这样的活动并不是孩子主观愿望中想要的东西,教师不仅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更要还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权力。因此,教师应创设多种区域,如教学区、创造区、体育区、语言区等,让幼儿在活动区内按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活动,也可与小伙伴相互讨论,这样,在活动中幼儿才乐于动手、动脑、自我表现、自我探索,从而激发幼儿努力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2.3 大胆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向于未来活动的。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对孩子而言,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始,想象则是孩子改造世界的开始。奇思异想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敢于想象的孩子才具有创造性。教师和父母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满足孩子创新的欲望。

2.4 好奇好问

作为孩子,他们在探索周围的世界时,常常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常常会不断地用双眼看出问号来,对此,教师就应关注孩子提问,启发孩子提问,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头脑活起来。现如今市场上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杂志、音像制品层出不穷,如:《篮猫淘气3000问》、《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等,它们色彩艳丽,动画效果好,有知识点,又有“问不倒”、“你知道吗”、“谁对谁错”等小片段考考孩子,这种互动效应让孩子一个个瞪大眼张大嘴,全神贯注,乐不思蜀,紧紧抓住了每个孩子的思维。而以此为教材在班上开展“每日一问”的小活动,即每天为孩子讲一个“为什么”,或者每天让孩子看一段“为什么”的录像,就能让孩子以思考为基础,敢于怀疑,敢于发问,充分挖掘孩子创新的潜力。

2.5 鼓励求异

所谓求异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变式,引导孩子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克服幼儿惯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的心理定势,形成勇于求异、乐于求异的态度。为此,教师就应帮助孩子确立准绳,让他们知道“我要和别人完成得不一样”,并把这内化为一种习惯,这样,就有助于挖掘孩子自身、内在的独特性东西。我们可围绕系列主题活动“小博士”、“小问号”、“小发明”,对孩子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在语言活动中注重看图讲述、创编故事,给每个孩子表达心声、“讲”的机会;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还可通过智力游戏巧设错误,引导孩子激疑、质疑,从而培养他们不受羁绊、不墨守成规的意识,为开拓求异思维打开空间。

3 家园一致,提升孩子的创新意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和接受教育的天然场所。幼儿园要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家长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创新教育,关心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就能和幼儿园一起形成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整体合力。如:我们以“创新”为主题所开展亲子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了解孩子,探索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园同步,促进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参加活动的父母与孩子挤满了整个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吸引了他们。在活动中,有的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并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有的家长在孩子身旁边讲边做;有的家长则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家长,我们采用称赞、提醒、引导等不同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的至关重要阶段。通过亲子活动,家长们既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教育,又从中掌握了开发孩子创新潜能的有效方法,而家园一致的创新教育更是加速了孩子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