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的动力

科技发展的动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传动;科学技术;发展历史。

一、机械传动系统研究的重要性

在机械系统中工作机、原动机和传动机是其三大基本组成部分,机械系统的原动机为机械系统的运动提供了基本的动力,工作机是机械的具体功能执行系统,机械功能的种类有很多,这就使得工作机的结构形式和运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动机的运动具有单一性和简单性特征,工作机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在机械系统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传动机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大小、方向进行转换,将其传递给工作机,使得工作机能够正常运转。在机械系统中的原动机运动和动力输出无法满足工作机的工作要求时,就必须将传动机应用到其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系统开始朝着高速、高效、精密、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传动机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机械系统的工作性能、能源消耗和振动噪声大多取决与机械传动系统的性能,因此对机械传动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机械传动是机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诞生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机械传动。早在中国古代,指南车这种早期的机械就安装有累死齿轮传动的装置。14世纪,时钟的发明促进了齿轮传动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金属齿轮传动,并在排水装置中采用大型机械传动系统,将风力机械传动装置用于工厂生产中,推动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18世纪初最早的蒸汽机诞生了,被运用到矿井排水、铁路机车和加工机械中,这就意味着机械传动的需求在极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此时,以水能为动力的机械传动系统在纺织和冶金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19世纪末,电动机和内燃机诞生,这些原动机的产生促进了机械传动的发展,并使机械传动在船舶、制造厂、发电站和铁路机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对机械传动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实现机械传动的可靠性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20世纪初期,摆线齿形和渐开线齿形的齿轮传动诞生了,这些齿轮传动在船舶、铁路机车中得到应用,且对齿形机械传动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齿轮传动设计开始受到重视和关注。20世纪40年代,渐开线和非渐开线齿轮传动的齿形计算方法得以问世,多采用几何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计算。20世纪50年代,在大量机械传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齿轮传动设计更加精细,齿轮传动设计要充分考虑齿轮表面的接触强度、弯曲强度和荷载,并将其应用到汽轮发电机传动系统的设计中,有效提高其承载能力。20世纪60年代,机械传动被应用到宇航技术发展中,火箭推注系统对机械传动装置的要求很高,要求其具有体积小但、承载能力大的有点,从宇航飞船安全性角度出发,对宇航机械装置的可靠性要求也更高,细致研究宇航飞船中的机械传动装置和传动装置材料性能,才能确保机械传动装置在宇航技术中应用良好。20世纪70年代,机械传动研究中的空间啮合理论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成果被应用到新型传动装置的开发中,这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机械传动的科学发展步伐。在不同工作条件下,使用齿轮油等添加剂能有效提高机械传动的使用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20世纪80年代,空间啮合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空间啮合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空间啮合齿轮受载接触分析方法诞生出来,在应力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此时,航空、船舶工业中的机械传动振动噪声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机械传动设计的过程中以减振降噪为主要目的,航空、船舶机械齿轮传动材料质量的控制更加严格,成本低、重量轻且性能良好的非金属材料被运用到齿轮传动系统生产中。20世纪90年代,以齿轮传动和带传动为主的力学机械传动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减振降噪,对多种类型的齿轮传动系统进行拓展研究。

三、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研究

21世纪时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机械传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1.机械传动具有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

目前,我国的机械传动呈现出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机械传动研究中要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传动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根据机械系统中原动机和工作机效率特征、功能要求的基本特征,使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机械传动的智能控制,并对机械传动功率和速比进行实时控制,实现原动机和工作机的最佳匹配和有效协调,才能使得现代化机械装备呈现出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例如,汽车生产中广泛应用到机械传动理论,并将机械传动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在汽车自动变速传动中。

2.机械传动动力系统具有节能和环保作用

机械传动动力系统的节能和环保既包括传动系统本身的节能环保作用,还包括机械系统中原动机和工作机的节能和环保,在机械传动系统节能环保设计上,使用无污染的剂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并对以行星传动为代表的分流传动进行研究,使用功率流程设计方法实现机械传动系统的分流传动功率流的均载和协调。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原动机和工作机的节能和环保作用,根据原动机和工作机的功率和速度对传动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使原动机和工作机实现最佳匹配效果,确保原动机拥有最高效率的同时排放的污染物最少。例如在汽车生产中采用多档变速和无级变速实现汽车发动机工作的有效调节,将自动离合器和变速器构成的动力装置结合起来,确保汽车在行驶中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功能,汽车的混合驱动系统使得汽车的使用性能更佳。

3.材料科学技术与机械传动的有效结合

21世纪的机械传动系统将材料科学应用到其中,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新材料的研发,各种新材料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得到促进,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性能提高。梯度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智能材料等对机械传动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表至里呈梯度变化的材料就是梯度材料,由于该类材料由表至里的变化很有规律,因此特别适合用作机械传动零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磨损和性能,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较广,塑料齿轮被广泛应用到办公设备中,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无需任何介质。随着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种类的增多,其性能也得到提升。智能材料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控制的,能有效改变其服役性能,实现机械结构智能可控性的材料。采用智能材料制作机械传动装置,能通过智能材料适时控制实现机械传动系统减振降噪的目的。

总结

通过对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的分析可知,机械传动是机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1世纪是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领域都应用到机械传动科学技术,将先进的新机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应用到机械传动领域中,才能促进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鸿森.机械装置的创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第2篇

海关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先导理念

树立科技先导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海关而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联系海关工作的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用科学的技术去设计工作目标的实现途径、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海关管理思想和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冲破妨碍科技发展的思想,革除影响科技发展的体制弊端,为实现科技发展铺平道路。

树立科技先导理念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正发生全面渗透,科技发展在各领域不断突破人类的传统认识极限,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由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物质生产各个领域甚至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促使上层建筑的调整。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管理方式必须随着科技进步而变革。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科技支撑建设电子海关、服务型机关。

树立科技先导理念是全面实施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海关总署提出要到20__年,把我国海关建设成为科学、文明、高效、廉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海关。建设这样的海关,就是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来规划和引导我们的海关管理制度建设。科技既为海关管理提供了一个强大平台,同时也已成为海关制度性结构的核心部分。

科技已经成为海关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十五”期间,我关努力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不断依靠科技创新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推动了海关管理手段的变革,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自身的发展步伐。5年中监管货值和税收连年大幅增长,20__年与20__年相比,监管货值和税收分别增长了2.42倍、1.35倍,是我关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第一,科技支撑了海关内部监督与管理方式的变革。新一届党组总结我关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对制度建设加以物化,用科学化的手段提升制度建设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海关管理和执法内部监督制约缺乏有效手段的问题,实现内部管理根本性变革的思路。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关已经建立了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职能管理为主要内容,对海关执法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实时控制和量化评估的关区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方式的转变。

第二,科技提高了海关管理效能。牟新生署长在全国第五次全国海关科技大会上全面总结了科技在改变海关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指出,“电子海关”建设实现了升级换代,从H883到H20__的切换,开发应用了一大批通关应用项目,增强了海关执法的统一性、规范性,从整体上提高了海关监管效能;“电子口岸”的建设增强了口岸执法能力和提高了通关效率,例如,浙江省的“电子口岸”用户只要登录“浙江电子口岸”门户网站,输入一个提运单号后即可查询到通关和物流状态的信息,方便了企业经营决策。萧山机场空港大通关建设将进出口报关推向了高速通关时代。目前,出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由原先的22小时缩短至10小时以内,进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由原先的84小时缩短至7小时以内,最快通关时间为2.5小时。

第三,科技促进了海关队伍的全面建设。科技的广泛应用,使海关队伍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程式化、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已全面融入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关缉私部门依托海关行政执法办案内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关区业务内部监控体系,加强了队伍廉政建设。通过规范通关作业流程,实现风险布控、审单作业、物流监控、职能管理、执法监督五权分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海关执法的负面影响。通过开展对业务执法数据的监督监控,加强了队伍廉政建设。

建设“耳聪目明”的智能型海关

“十一五”是全面实施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海关工作仍将面临“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的形势。海关工作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从科技的系统建设向科技的能力建设战略转移,从依靠人力物力投入为主向以科技引领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创新为主转变。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科技先导”的方向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是“科技先导”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应立足海关改革和发展大局,主动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增强科技在征税监管、打击走私、通关监管、保税监管、统计监测等能力建设中的先导性作用。领导首先要带头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通过专家辅助决策和科技手段,丰富决策思维内容,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驾驭领导科技工作的能力。探索建立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改进领导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关注科技在引导关区改革和发展中的需求,保障科技经费,强化科技资源统筹,重点提高科技资源投入的效率和效益。

———创新科技应用的思路,发挥科技在海关改革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科技对各种管理要素的深入渗透和决定作用,改变了传统管理的观念和做法,直接影响了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目标实现的效率。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在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首先应考虑组织制度的安排和作业流程的设计,而科技仅仅作为制度和流程实现的工具。科技先导理念则要求在组织目标确定之后,必须首先考虑用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然后按照这些科

学技术的要求来规划和设计组织制度和流程,并通过科技来丰富目标体系,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和科学化。科技先导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确立科技优于其他管理要素,用增加科技投入或者利用科技创新来改革传统的制度和机制,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这对缓解当前海关工作任务繁重与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实现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化整合,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系统综合效能

统筹规划科技应用项目,加强科技与海关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海关把关服务能力。一是要优化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重点抓好科技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系统的优化整合,合并功能重复、运行环境相近的应用项目,清理和停用长期不用的应用项目以节省运行资源。

二是统筹规划新建应用项目。海关业务是一个整体,各类业务之间联系紧密,必须高度重视业务需求和科技应用的统筹规划。运用科技信息手段,按照准军事化海关纪律部队建设的要求,实现内部控制一体化,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发应用风险监控平台,进一步推动风险管理的实体运作;充分发挥海关减免税后续管理系统和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的功能,促进保税物流监管改革,巩固综合治税大格局;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通关改革和虚拟审单中心的建立,提高执法统一性,降低通关成本;不断推广中国电子口岸应用项目,把浙江电子口岸建设成为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信息平台,实现与上海、宁波等电子口岸互联互通,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努力实现电子口岸建设目标。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为实现科技先导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慕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1-03

在大数据时代下,为满足“数字原住民”对私有化空间的青睐,对碎片化学习的推崇,对人机互动式体验的诉求,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以颠覆性革新的姿态在技术驱动型教学模式中崭露头角。“2012慕课元年”见证了西方学界以美国为主导创建的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台系统。自2013年起,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陆续加入该建设大军,先后启动了“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中文平台。

与这股“慕课热”形成反差的是,国外学界率先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在教学质量上,面对基数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群体,因交互模块功能有限导致高辍学率,Allen和Seaman(2014)针对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术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5%的受访者认为包括慕课在内的在线教育在学习效果上比不上面对面教学;在学术严谨上,学分认证和同伴评审法饱受诟病;在教师处境上,慕课的品牌效应影响部分教师的生存空间,甚至“加速教授空心化的过程”;在大学发展上,慕课若过多占用学术智力资源将影响大学的科研进步。

在本土化进程中,慕课亦不乏质疑声。从适用对象看,受众“缺乏利用优质课程资源能力、课程完成率低”;从学习成效看,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承继与创新”值得深思;从课程建设看,由于“实际上线的课程数量与我国健全的学科门类与专业课程体系不相适应”,课程内容目前尚无法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从运营情况看,我国高校慕课平台尚未形成完备的经费保障体制和运营模式。更有学者犀利地指出慕课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新形式,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新载体。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关乎慕课在本土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依托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本文考察慕课行动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试图揭示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走向。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慕课

布鲁诺・拉图尔、米歇尔・卡龙和约翰・劳为代表的巴黎学派社会学家基于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批判,构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

1.三大核心主张

在认识论上,ANT将社会科学诠释为“展开一稳定一合成”这三个任务的实现,即通过追踪世界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来展开社会世界,追随行动者去解决由不确定性引发的争论,进而将社会重组为一个共同世界。在此,巴黎学派秉承广义的对称性原则,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赋予非人类因素以行动者地位。换句话说,此行动者(agency/actant)不仅指人类行动者,亦包括T如观念、技术等非人类行动者。正如拉图尔在《行动中的科学》一书指出的,在信念形成的解释框架中,“我们必须对称地考虑人与非人的资源”。

在本体论上,实践本体论是ANT所倡导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预设也不可能知道在实际行动之前是否有这样一个一般性先驱的存在架构,告诉(规定)我们世界有什么、是什么……总是必须经过实现具体相关知识与事物的过程而被稳定下来,而世界是在此实现过程中被具体化的”。这一本体论思想贯穿于“网络”的内涵界定中。在ANT中,网络是一系列的行动,工作、行动、流动、改变是探求异质行动者网络的关键所在。

在方法论上,ANT诉诸于常人方法论,即行动者知道要做什么,而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不仅学习他们做了什么,也要知道他们怎样以及为什么做了那些事情。为此行动者组成的网络需借助转译(translation)的5个环节联合发挥作用,即问题呈现(problematization)、利益赋予(interestment)、征召(enrolment)、动员(mobilization)和异议(dissi-dence)。其中各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简称OPP)。

一言概之,ANT以行动者、网络和转译为三大核心主张,在消解传统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以“转译”构筑主客体间的异质型网络联结(如图1)。

2.基于ANT的慕课研究架构

慕课从2008年的cMOOC发展至2012年的xMOOC,不同行动者在维系其纵深发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政府制定政策、出台规则;平台运营商提供网络常态化运行的技术条件;高校协助慕课团队的创建,设立教师的激励机制,优化证书的学籍管理;教师负责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者进入慕课学习,反馈学习体验;课程资源既有显在的学科框架下的知识库,也有隐形的在学生学习进程中催生的海量数据。由此可见,慕课平台在基于免费教育资源的多方互动体验中充当了联系技术支持、教学交互、市场运营的强制通行点。在进入通行点时,各行动者面临着各自要克服的障碍,即“问题呈现”阶段(如图2)。

二、ANT对慕课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目前,慕课已嵌入中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并触及如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利与安全权利等法规。对此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但较之国外“名校+名师+名课”的建构模式,国内慕课在社会乃至国际的辐射效应仍有巨大的可为空间。

作为核心行动者,政府在规约其他行动者的同时,宜采取国际的办学视野,站在本国文化价值观和软实力建设的高度上,加强顶层设计,以利益赋予使各行动者被征召为联盟成员:以利好的政策制度导向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为慕课注入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以优化人机双向互动机制,活化在线学习的场景,开创“企业一消费者”(B2C)的运作模式;为满足高校对接实际的迫切需求,推进慕课校内与校际的学分认可与学历认证,发挥校企合作的创新协同性,推动其向行业、企业、职业的方向发展;为协助教师在应用型转向下向“双师型”目标靠拢,积极引导教师理性平衡虚拟学堂和实体课堂的时间分配,启动线上学习和课程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专业藩篱,从个人作坊式向团队合作式发展,在智慧教学中从主导者扩展为引导者,从独白者扩展为对话者,从教学者拓展为研究者;为帮助学习者适应未来的学习型社会,激励他们成为学习体验的能动者,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学习发展的关注者,学习动力的促进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最终在宏观调控上指导行动者们开发与创生具有本国特色的慕课双语模式。

在ANT的关照下,尚未被重视的非人行动者――慕课资源得到关注。利益联盟驱动下所积聚的资源库,蕴藏着对慕课成效的监管作用,可用于研究学习者的学习模式,预测学习者的学习进展;潜藏着人才发展资源的原始数据,可用于建立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数据资源库;珍藏着对异质行动者网络的反拨效应,在多维动力与阻力的张力中留存异议的力量,以发挥慕课的续航力。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第4篇

劳动监察一方面能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尤其在保障工人权利方面,不仅限于工作条件和职业卫生安全。另一方面,劳动监察能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它的双重职能表明,劳动监察制度对于劳动世界至关重要,可成为有效解决诸多劳动问题的重要手段。

发展历程

如果将1833年英国政府聘任4个监察员作为国际上开展劳动监察业务的开始,那么,2013年劳动监察制度将迎来180周年。中国政府在1993年也引入了劳动监察制度,2013年将迎来20周年。

自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以来,劳动监察即成为制定国际劳工标准(包括公约和建议书)的内容,并在1919年《凡尔赛和约》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章程》中有所提及。除了这些纲领性文件之外,国际劳工组织多年来还通过了很多法律文书,一些是专门关于劳动监察系统的组织与职能,另一些则是不同领域和行业劳动监察的法律地位,特别是其在预防劳动违法行为方面的作用。

国际劳工标准基本上反映了成员国在劳动立法、劳动监察实践方面走过的历程。劳动监察一直是国际劳工组织从其1919年成立以来的重要工作,关于劳动监察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建议书是1923年通过的《1923年劳动监察建议书》(第20号)。在此基础上,1947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第81号《工商业劳动监察公约》(简称《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为成员国劳动监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仍具广泛指导意义的国际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指定的四个治理性公约之一。该公约明确了劳动监察的3个职能:确保执行有关工作条件和在岗工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工时、安全、卫生和福利等;向雇主和工人提供有关遵守法律要求的技术信息和咨询;向主管当局通告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该公约第12、13条规定了劳动监察员的自由进入工作场所履行监察工作的权力和执法权力;第15条明确了监察员在行使这些权力时要保持独立和公正。

1969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农业)劳动监察公约》(简称《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这项公约涉及农业领域的劳动监察,重点是保护青年劳动者和处理童工劳动问题。《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和《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及其建议书,为不同国情的劳动监察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5年的《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议定书又将该公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非商业工作场所,包括各类未纳入工业和商业范畴的工作场所。由此可以看出,劳动监察工作从其范围和内容来看,是在不断地进行扩展和完善。

《1981年职业安全和卫生公约》(第155号)规定,应由一个完整和适当的监察系统,保证贯彻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并强调了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和综合性方法的重要性。《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卫生框架公约》也强调了监察制度,对确保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得到遵守的重要性。

2008年6月,国际劳动监察协会(IALI)通过了《全球劳动监察诚信准则》,目的是通过诚实、承诺、响应和良治,提高劳动监察人员的专业素质。该准则呼吁劳动监察机构为劳动监察员营造一个有利环境,使监察员能遵守和实施准则中的价值观和标准,为建立一个有威信和专业的劳动监察体系奠定基础。

2009年3月31日,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了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司,并于当年4月启动了“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计划”。该计划通过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合作项目,帮助成员国在改善工作条件、保证遵守劳动法律、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促进三方机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计划”主要是动员整个国际劳工局的专家资源,通过不同技术部门和地区间的网络化协调工作,向国际劳工组织三方成员提供支持。

面对不断变化中的劳动世界,国际劳工组织经常结合劳动监察公约的履约情况,就全球劳动行政和劳动监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回顾和展望。2011年第100届国际劳工大会就此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磋商,制定了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形势下开展劳动监察工作的战略和行动计划。该战略和计划强调在应对全球化和金融危机过程中,加强劳动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和执行劳动政策,实施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议程》;强化并建成现代、高效、拥有充分执法和促进守法机制的劳动监察机构;建立健全劳动行政法律和制度框架,包括就业服务和劳动监察体系;确保处理社会事务和政策的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有效协调;促进国际劳工组织相关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确保工人和雇主组织对劳动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发展进行参与和咨询。目前,许多国家将劳动监察列为“体面劳动国别计划”(国际劳工组织在国家层面上的综合行动框架)的重点行动领域。

鉴于对劳动监察技术培训材料的迫切需要,国际劳工组织帮助成员国完善了针对劳动监察员的培训课程。利用挪威政府资助的“提高劳动监察有效性”项目,2010 年,“劳动行政与劳动监察计划”和国际劳工组织都灵培训中心共同开发了“劳动监察模块式培训手册”,内容涉及劳动监察原则、政策、战略及实践工具和方法等。

典型经验

加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员的能力建设,是国际劳工组织“劳动行政与劳动监察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劳动监察员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危害的能力。如:澳大利亚已经将战略性劳动监察和执法,确定为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于2005年通过了一项职业卫生行动计划,以培训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监察员。2007年11月,意大利为劳动监察员开展了一项新的职业安全卫生战略培训计划。英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战略及其监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建筑业和卫生服务等行业,尤其关注高处坠落、工作场所交通、肌肉-骨骼紊乱问题和与工作相关的压力。一些非洲国家的监察机构将策略性劳动监察方法融入到全面的的职业安全卫生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战略的行动计划当中。

近年来,劳动监察开始关注监察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视案件的严重程度,提出整改建议甚至进行处罚。根据《1947年劳动监察公约》第13 条和《1969年(农业)劳动监察公约》第18 条的规定,许多国家的劳动监察员可以采取措施,例如暂停生产过程,甚至在对工人健康或安全有紧迫危险的情况下关闭工厂。2010年1月21日,萨尔瓦多颁布了《工作场所风险预防法》,赋予职业安全与卫生监察员处罚权。更多的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如:越南劳动监察局在工作场所组织了“全国职业安全与卫生周”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并对监察员进行培训。多数非洲国家也采用职业安全与卫生预防方法,改进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以雇主和劳动监察员合作实施的行动项目为基础,正在形成新的预防战略。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强化雇主的关爱和主体责任,同时减少职业安全与卫生问题的发生。

考虑到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新因素不断出现,劳动监察机构开始重新思考新的的劳动监察方式。监察员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工作场所预防风险战略,通过加强工作场所的直接监察和咨询活动,监察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预测违法风险,从而给雇主提出控制风险的守法建议。这是一种新型且更为系统化的模式,其基础是强化雇主在控制新的职业安全与卫生风险的管理责任和体系化的预防理念。为了使监察员更好地发挥这一新作用,并进一步扩大监察服务覆盖范围,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所属的执法计划局使用信息技术和强化实施全国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的指导准则。它们以指南或解释的形式提供信息,阐明安全卫生监督官员应当如何执行标准,以及雇主应怎样遵守这些标准。英国卫生与安全执行局通过宣传册和网站的形式,在“当安全卫生监察员打来电话时怎么办”的标题下信息。比利时劳动监察机构也加强了对执法工作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并将处罚作为最后的手段。

科技发展的动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商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68-03

1 超载的高碳

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实验,而这个实验所用的实验品就是我们自己。且不说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仅看看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就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狂风暴雨,不期而至;雪暴冰雹,如梦而来;干旱洪涝,交加袭击;酸雨不甘寂寞,也常来调剂。我们牺牲了仁慈,却招来了禽流感、非典、瘟疫、飓风、烈火、山崩、地裂……

中国2009年能源消耗为22.5亿吨石油当量。碳基能源在总能源中所占比重高达87%,而且还在加大。中国已经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

高碳排放的同时,环境污染持续恶化。有机化学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新型污染,危害重大且又难以清除。西部大开发成了西部大污染。污染已经不是单一企业、单一地区的污染,而是布局性、结构性的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民性的问题,不论你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不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无法逃脱污染损害的厄运!

目前存在过的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而完全忽视了以后由于逐渐重复和积累才显现出来、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利益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贪婪获得利润成为他们的唯一目的和动力。

毫无顾忌地、无休止地利用石化能源,放任CO2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原生态”低碳经济逐渐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只顾经济、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正在不断演化为人与人社会关系激烈冲突的人间悲剧。

“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伟大导师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一个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经济模式,肯定是不完善的经济模式。一个不懂得计算成本和代价的经济理论,肯定是一个有缺陷的理论。一个民族或国家如不能明晰自己在发展中已经或正在付出的代价,那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

2 无奈的科学选择

如果友好地看待我们世俗生活的世界,就可以寻到另外一条道路,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以低碳为基本内涵的发展道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生态平衡。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经验总结,是经济发展方式截至目前不得不作出的科学选择,是发展的自然形式与社会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到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它是当代人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使发展行为与发展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两大部类的生产更加趋于合理化。低碳经济是一种更好地提高发展质量的生产方式。这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下一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制度转型的未来和方向,更是实现有品质和道德的GDP、助推发展质量、经营效益和人民幸福和谐统一的必由之路。同时,低碳经济代表新兴技术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完成原始积累的非公有制经济而言,更加有利于提高资本、资源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最终推动企业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推动经济由“盲目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保持和延伸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持久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非公有制企业必须有清晰的战略选择。

3 能源革命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评价刘汉元、刘建生的《能源革命:改变21世纪》一书时,充分肯定了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家第一次高瞻远瞩地提出“能源革命”这样的划时代命题和深刻论述,并予以高度赞扬。人类历史上的任一危机和战争,根本上都是对其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能源财富的争抢、索取和掌握,是能源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导致的诸多环保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最重要能源物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可利用化石能源即将面临枯竭,人类依托科技进步,大规模寻找、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已是势在必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发展理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认同。低碳经济正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必将引领崭新的产业革命、投资革命和科技革命,而当前发展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必将对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本解决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也正成为我国当前的能源部署及国家管理的重大研究课题和高度关注的新兴产业。

作为战略选择,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也更加明确有力。能源革命已经来临,非公有制经济将会发挥更大的潜力和作用,在这一划时代的机遇面前,寻找自己的着力点和增长点,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展现非公有制企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

4 新的动力和商机

新能源已是必然选择,那么就需要新技术、新材料的支撑。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将成为非公有制经济成长和发展的主力战场和战略方向。非公有制企业将会遭遇更多的挑战,同时也将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更多机遇。

首届中国低碳产业投融资大会以千亿投资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示了新能源科技最新成果的巨大魅力。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这是继2005年出台“非公经济36条”之后,中央政府又一次就推动民间投资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文件,从而掀起了新一轮非公有制经济投融资的新浪潮。

总理特别强调:“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承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成为经济刺激方案。未来10年,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10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有望达到20%以上。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革命的国家政策、西部深度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机遇将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商机已经呈现在非公有制经济面前。

新一轮刺激经济重大举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领域,处处闪现着非公有制企业的身影,冲锋在前的往往是非公有制企业。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发展大潮中,资金无疑是最重要的砝码,谁先获得充足的资金投入谁就将傲立潮头;而相对于手握巨资正在急迫寻觅投资方向的非公有制资本,谁能及时主动地对接以低碳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谁也将抢占先机。

低碳经济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就可以发现新的商机遍布各行各业。

(1)低碳食品将成为食品行业下一个热点。

(2)低碳家居生活正在流行。

(3)低碳厨卫家电在未来5年里,将有1000亿的市场份额,而低碳产品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消费主导。

(4)绿色低碳建筑正成为高品质的养生样板。节能建筑将会带来许多商机:①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②照明节能设备市场空间高达30亿元。国家振兴规划要求,全国节能灯产量要持续增长,推广节能灯数亿只;③节能建材的生产或销售;④我国建筑的采暖和保温能力较差,采暖方式和保温材料的改革,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5)低碳农业大有作为。① 做强延伸加工产业;②发展“白色农业”;③ 发展有机农业。

当然还有许多的商机,如节能真空玻璃、环保涂料、节水产品等,需要我们精明的非公有制企业家通过风险评估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和产品。

5 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1)更新观念,转型升级。学习辩证法,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要实现企业家的转型升级,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代工企业转型做内销困难重重。

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体力和智力。智力就是技术和管理,背后是企业所在地的法律与体制。我们属于智力的价值极低,一是大的体制问题,但不能忘记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公有制企业家并不希望健全的法制,恰好在钻法制的空隙或者违法获益。因而,只能靠体力去拼,没有技术和管理的附加值,除了做“血汗工厂”,又能做什么?!

突破升级的困境,最重要的是什么?追求实现社会价值,而非赚钱最大化。看看iPhone、苹果电脑,就明白了。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主业,把产品做成责任产品,实现品质升级。坚定地尽自己的责任给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其中追求的是企业和产品的完美和独特,这才是应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家的良好心态。从质量、技术、服务还有设计,全面配套升级。正确的成本上升支持了升级转型,实现品质竞争,建立的优质品牌将会迎来更多的客户,并给自己和企业带来尊严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需要灵魂,杜邦有一个核心价值,已经存在一个世纪,一共有四条,第一条叫安全,第二条叫环保,第三条是最高的职业操守,第四条是关注人和尊重人。如果企业发展有了核心灵魂,其思路自然会拓宽,就像站在山顶上看到发展的方向。我们普遍缺乏人家那种扎实和专一、缺乏尊严和荣耀,朝三暮四、急功近利。应该追求个性,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追求自己的理念被社会认同,追求企业的品质被消费者认同。所谓产业转型和升级,关键是企业家自身的转型和升级,是企业家心态和价值观的全面改造。品质立企,品质立人,这才是根本的转型升级。

(2)自主创新科技,淘汰落后技术。科技进步是解决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能源科技,需要适时谋划、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储备,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发。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通过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积极参与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先进理念、新技术和资金结合起来,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创广阔的天地。

(3)创新消费方式,推行低碳消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既是全社会推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瓶颈”,也是“桥梁”,必须在生产和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绿色革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并辐射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加快发展。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给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

(4)创新管理,制订战略规划。确定低碳经济发展为战略方针,应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规划,制订出低碳经济的企业方案和行动路线图,与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相衔接,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进一步制定出分阶段实施目标的重大措施,着力解决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注重发挥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的各种有利因素,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在内部设立低碳部门,率先使用节能减排设备和办公用品,建设节能型办公和厂房建筑,制定和实施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内部日常管理节能细则,制定节能采购产品目录,推行节能采购。在企业内部和员工家庭推行简易的碳排放核计流程日记表。建立激励机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细节着手,全面推行。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覆盖全企业的低碳经济氛围,从姿态延伸到行动,从理论演化为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企业低碳文化,建设低碳企业。

低碳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其中蕴涵着无尽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商机,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跨越障碍,迎接新的革命时代。

参考文献:

[1]冯会玲.新能源将成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DB/OL].中国广播网,2010-06-07.

[2]程武.千亿浙资转战低碳产业[N].中国工商时报,2010-05-27.

[3]吴婷.五省八市启动低碳经济试点[N].上海证券报,2010-08-11.

[4]郑入瑞.低碳经济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DB/OL].中国新闻网,2010-01-22.

[5]李茜.低碳经济商机无限[N].上海金融报,2009-11-10.

[6]洁岭.中小投资者如何掘金低碳经济[DB/OL]. 博锐管理在线,2010-02-28.

[7]冯之浚,金涌,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北京:光明日报,2009-04-21.

[8]陈晓春,谭娟.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21.

[9]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06-02.

[10]张凌宁.低碳经济中的责任商机[DB/OL].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