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 未建立健全的市场管理机制
现在的建筑行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只重视质量而忽视了安全、不考虑市场价格盲目压低价格、包死价、低价中标,都是因为许多施工企业花费巨大的金钱和精力只是为了在竞标获得胜利。而施工企业在中标后,则可能面临着经费缺乏的困境,使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易引发安全事故,阻碍正常的施工工作。
1.2 不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虽然许多建筑企业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都制定了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但是并不能做到在每一条生产线上,每一个施工现场都落实好这些制度,再加上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并没有收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充分重视,只是安全管理弱化,因而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施工工人的文化水平大都不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企业的一些违规操作时,不能依法维权,这种情况也是会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1.3 施工工人能力缺乏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有许多弊端和漏洞,如资源的浪费、忽略施工中的技术材料及资源与机器设备的运筹组合策略、管理的不完善等,都会施工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项目开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4 浪费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
许多施工企业在开工前,并未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致使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脱节的现象。这样就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不能严格按施工计划执行施工工作,这就会使企业只追求工程进度而忽略了工程的安全。
2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2.1 树立科学的施工工程管理观念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加快自身思想观念的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企业的创新。具体的说,就是要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实际的市场需求出发,认识到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创新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并且要把这项工作放在企业其他工作的前面,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工作,不是只局限在一种模式之中,而是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必须强调的是,企业的创新措施要符合本企业的真实情况和施工的内在要求,不能照搬其他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
2.2 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负责项目管理的部门要从全局利益出发,把本部门的运作与整个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项目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和企业订立责任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对组织机构的创新,要做到以下三点:
2.2.1 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对于跨地区经营的企业,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会影响企业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会加大管理成本的投入。因此,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把分权与集权灵活结合起来,适当的把权力下放到项目管理部门。
2.2.2 坚持弹性生产力的原则及刚性产业结构的原则。建筑企业要把作业职能与施工管理工作相分离,扩大用工制度的弹性空间。
2.2.3 必须降低行政成本。在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时一定要降低行政成本,精确估算建设投资。
2.3 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体制进行的关键。当下,建筑企业作为建筑工程投资的主体,建筑工程的质量与项目的履约期息息相关。然而,目前来看,企业、项目及职工之间的责任不甚明确,没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只有鬼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才能够协调好企业、项目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建立创新型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在稳固已有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
2.4 对企业技术的创新
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上的创新对建筑工程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部门既是企业实力的代表,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另外,企业技术的创新对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有利于降低施工的成本,同时也节约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要实现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的双赢,就必须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建筑工程管理要顺利实行,也离不开对企业技术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也保证施工的质量,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2.5 对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
为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施工和完工,就要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对高危作业进行安全监督与管理。第一,在项目施工前,要对工地进行实地考察,勘察并记录施工工地的地理特征和周围的环境状况,找出并防范施工安全隐患。第二,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对员工的安全技术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严格落实施工安全工作。
2.6 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才能让企业永葆生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对企业的价值观机制进行创新。主要是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传播机制。对于积极性高,成绩突出,贡献大的职工采取激励措施;相反的,对于工作不积极甚至损害企业利益的职工则要进行惩罚措施。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相结合,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只有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员工的待遇才会提高。
3 结语
以上,简单地说,就是要保证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创新。结合建筑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施工管理观念、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管理机制,企业的技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机企业的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非遗视角 民间文学 创新路径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童谣,经过了上百年的时光淘洗,纯粹,美好,朗朗上口,启蒙滋润着我们人生最初始的阶段。
万建中在《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中提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相当部分存在于民间文学之中,并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播。”黄萍在《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独创性研究》还提出民间文学不仅是艺术的、情感的、鉴赏和审美的,更是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传统的。可见民间文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关于国家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项目的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等十个项目,民间文学位于第一项。笔者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山东省第一、第二批非遗名录内容,特制《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非遗代表性项目表》如下:
由上述可以看出,第一,民间文学尽管在非遗名录中位居第一项,但是所占比例总体上并未达到各类非遗项目的平均水平。第二,自2006年至2014年期间,民间文学项目的总体比例是呈上升态势的。第三,在国家级项目中,山东省作为文化强省、文化大省,民间文学的占比优势不明显。第四,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在省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上成果明显,成绩突出。
因此,我们须继续认真搜集、整理和挖掘鲁中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学素材、口头故事和传说,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注重实践和研究,多方合作,深入探索,不断开拓思路,创新路径,为推动鲁中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民间文学的优质持续发展努力。
二、我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的生存现状
我省鲁中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如已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的《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泰山传说》等,再如省级非遗名录民间文学项目中《闵子骞孝亲的故事》、《颜文姜传说》和《公冶长传说》等,还有济南关于逄丑父的传说,潍坊关于范仲淹、李清照和郑板桥的传说,莱芜关于伍子胥的传说等。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①,发掘和整理出的民间故事数以万计,我省鲁中地区除1981出版的《泰山故事大全》,1998年出版的《莱芜民间故事精选》,2005年出版的《淄博民间故事大全》,2010年出版的《济南民间传说》、《东营民间文学》,2011年出版的《潍坊民间故事》,至此,鲁中地区“三套集成”的工作基本完成,但这些已公开发行出版的故事集销量和流传度并不尽如人意,并且通过搜索引擎,这些书籍大多只能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购买和了解。
其次,我省民间文学编纂整理工作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民间文学集出版时间有早有晚,阵线太长,故事内容有重复冗余,成果也参差不齐。对于民间文学文本和素材的宣传、整理和介绍,只有零散的网页信息,并未建立省市级专业系统的网站和规范有序的搜索引擎,这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当下十分有碍民间文学的继承和传播。
再次,在民间文学领域没有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将民间文学素材进行采集整理的多是一些爱好民间文学的志愿人士自筹经费的义务劳动,没有报酬和补偿,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从事这项工作的多为年逾古稀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这就使得民间文学在传承上存在很大的隐忧[1]。
三、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发展现状
2012年山东画院组织“美丽的传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中国画展”工程,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1项民间文学故事以中国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加以展示,通过画展,推广民间文学。潍坊市也推出“潍水流韵――潍坊民间传说年画大展”,以年画形式展出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学故事内容。诸如此类的大型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文学的发展。
各地区还做了很多相关的尝试,如临沂市的民间传说集锦网站和琅琊网文化视频栏目《琅琊故事会》,潍坊日报数字报刊连载潍坊本土民间故事,鲁中网论坛刊载大量张店民间文化故事,烟台胶东在线网对城市民间文学专题进行数字化整理等,由此,笔者整理了《山东省鲁中地区优秀民间文学素材及传播途径调研统计表》。
山东省鲁中地区优秀民间文学素材及传播途径调研统计表
四、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1.重新审视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的文化属性
鲁迅说:“时数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祝颂,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汉文学史纲要》)西方民俗学的引入使得国内对民间文学的定位出现了“差错”,但我们坚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是不同时代里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积累叠加起来的一种文化,应着时代的需要,不断的淘汰,不断地叠加,它跨越人类不同社会阶段而代代传习下来,并依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着文化的功能,那就理应是我们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2.注重发掘民间文学精华及其作为根文化的当代意义
民间文学蕴含丰富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认知价值,文学价值是其根本价值。民间文学最根本的特点是集体创造、集体传承、集体消费,在这一过程中,它最大限度地吸纳了底层民众的思想观念、伦理意识、情感好恶、生存智慧和审美趣味,它活泼自由、拥抱生活,它吸纳了民众的精神元气[3],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也维护了人类精神生态平衡的高度。
3.促进民间文学与当代科技和文化建设的融合
民间文学的发展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合作共建,将带有鲜明地域民间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学加以改编加工,建立民间文学博物馆或主题公园、民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或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学的现代性元素,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4],与其他文化产业,如绘画、剪纸、皮影戏、现代技术和新媒体相结合,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对故事的历史文化背景,做适当整理加工,编成专题纪录片,改编成绘本、动画、影视作品、网络文学,既可以提高大众流传度,又可以对当前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4.积极挖掘民间文学内涵正能量的当代道德教化功能
以民间文学为素材,开发儿童启蒙绘本、读物和动漫产品,扩大民间文学的少儿受众群体;挖掘民间文学优秀的道德教育素材,开展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提高民间文学在思想教育领域的正能量。对于具有启蒙教育意义,内容浅显,哲思巧妙,适合少年儿童欣赏阅读的民间文学,可以改编为儿童读物、动画片和动漫作品,如《二十四孝》图文故事书、动画片《牛郎织女故事》。蕴含山东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品质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各地区流传下来奇闻轶事、名人事迹―逄丑父为人的忠义、郑板桥治政的机智、颜文姜侍亲的孝顺等,都可充分搜集挖掘,作为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美育教育的素材。
5.重视民间文学的国际化发展探索
我们应重视地区民间文学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发展,要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跨国文化交流也越发紧密频繁,我国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展汉语语言文化推广和交流,我省教育厅和地方高校致力于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民间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在汉语言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大潮中一显身手。
五、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对民间文学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的研究,第一,能够引导公众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对待民间文学,理性看待植根民间的民间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传承民间文学沉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第二,能够推动抢救保护濒危的民间文学,并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整理编撰加工出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重新激活民间文学的强大生命力;第三,希望以此为契机,对民间文学中具有正能量的德育、美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辅助儿童启蒙教育、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文化审美教育,推动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第四,能够丰富国家文化交流项目内容,推动民间文学走向国际,让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的民间文化,继而喜欢我们的传统遗产,也欢迎和接纳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注释:
①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内地进行大规模采录并陆续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参考文献:
[1]米海萍.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对民间文学文本的传承与尊重――以青藏地区民间文本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3(4).
[2]刘锡诚.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J].民间文学,2013.1.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4日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习惯把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而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判定标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指称的中间业务实质上是指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巴塞尔委员会将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紧密,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即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而我国之所以长期使用“中间业务”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范围狭窄,多以金融服务类业务为主,“或有类”业务发展缓慢造成的。
一、中间业务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1)提高银行业盈利水平的需要。随着近期央行多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流动性,以及“十二五规划”将GDP增速放缓,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未来业绩增速面临较大压力,像过去那样靠国家投资带来需求,靠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已不是长久之计,以后必须更多关注服务业、中小企业。这是一种理念的调整,既有外在环境倒逼的需要,更是银行业内在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来,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介入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领域,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的大量出现,挤占了银行的传统信贷市场,银行不再是经济活动中唯一的融资中介。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利润增速放缓。因此,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将拓展中间业务及其创新摆到战略位置上是解决之道。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空间大、收益高的特点,已成为西方国家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利润越来越少的压力之下,唯有在抓好传统业务的同时,将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进中间业务创新作为扩大盈利空间的重要途径。
(2)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需要。多数中间业务交易费用较低,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资本金,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之内,银行不必为此类活动提取风险准备金,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当前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促使商业银行调险偏好,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按照上述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储备,而这样做又会加剧盈利瓶颈。为了达到资本比率要求,又不减少盈利,在商业银行“分子政策”与“分母政策”的两难抉择中,中间业务以其收入来源稳定可靠且无资本要求的优势,必然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选择方向。因此将中间业务创新提上日程,是商业银行锁定资产负债比例、倡导低风险业务经营策略的关键议题。
(3)利差敞口持续缩小和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挑战。长期以来,“息差为王”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不二选择,而央行多次加息中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的不对称性,体现了央行压缩存贷款利差,引导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路。货币从紧政策稳步推进,银行盈利模式唯有在“差钱”中谋变。银行本身并不产生价值,服务实体经济才产生价值,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至关重要。促进中间业务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和意识,也是为利率市场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突破性进展铺路。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可能的结果是降低银行业的存贷利差,降低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上的盈利能力。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通过中间业务的创新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净利润中的比重,从传统金融服务业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以创新促发展、创造全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努力方向。
(4)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不断兑现,金融市场的开放逐步深入,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方面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中外银行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面对国内、国际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面对产品众多、服务全面的全能制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创新业务,完善功能,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涉外经济活动迫切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像西方商业银行那样,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所以,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既是压力也是契机,不仅是我国银行业应对国际金融激烈竞争的需要,也必将在推动我国银行业内部改革和提高其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概况与制约因素
(1)从业务种类来看:受传统经营思维模式以及严格分业经营指导原则的限制,当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发行、兑付证券等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一些笔数多、金额小、收益低、存款留存时间短的代收代付项目占比高,占用了大量资源,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而在利用银行信誉、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层次服务,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产品较少,未能形成服务价值高、市场影响力大的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此外,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赖于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的收入占比比较小,也是其发展局限之一。
(2)从业务收入来看: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低,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利差。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占比一般在5%左右。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汇丰、花旗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0%。再从分类收入占比来看,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业务、担保业务的收入近乎占据了中间业务收入的90%,交易类、托管类和咨询顾问类业务发展明显滞后。
(3)从产品创新来看:在产品创新方面,对市场变动的反应不快,个性化创新能力不强,导致许多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易被模仿,中间业务产品存在同质化竞争;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合理估计,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创新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银行无法设计出跨领域、综合性产品,很多创新仅仅局限于原有产品的整合与重组,或者“换汤不换药”,使中间业务长远发展的动力不足。
(4)从营销与管理来看:引导和创造需求的意识不强,产品研发存在自发性、随意性和分散性,使得不少产品在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重复开发、重复投资;产品准入前的调查分析工作不够,市场营销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导致部分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应冷淡,市场认同度不高;缺乏统管的中间业务部门,中间业务的研发和管理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和协调,无法形成合力。营销与管理欠完善,致使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市场反应迟钝;造成银行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甚至在部门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5)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跟不上中间业务创新的步伐,导致中间业务隐含潜在风险。相关金融法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新领域、新情况、新发展未有详细规定,在某些领域存在空白点,缺乏稳定性和预见性;加之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机制不健全,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带来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对于银行业积极创新业务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在特定环境之下,监管层对中间业务的监管力度依然严厉。公开资料显示,银监会要求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在2011年底前从表外转至表内,这一条款使此前发行量巨大、为银行中间业务贡献较大的银信理财产品迅速消亡。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卡业务,也由于各银行以量取胜的发卡策略使监管层担心不良率增加而设定了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政策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积极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途径与发展方向
考察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发现: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先决条件,产品创新是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效益核算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保障。这无疑为尚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今后发展指明了思路。
(1)中间业务创新体系化建设: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由于中间业务范围广、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可尝试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推动和协调中间业务的发展,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使中间业务形成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强化中间业务的专业管理,一要完善中间业务产品设计流程,引入产品质量检测机制,建立产品持续改进机制和后续评价机制;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列为考核的主要指标,激发有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构建中间业务营销格局。以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行业竞争力、树立企业形象为目标,在市场定位上充分利用本行已有的营业网点,从城市包围农村,按照先从市场需求、技术支持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产品服务上准确把握同业竞争焦点及同业中间业务开展动态,加强同业协调、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在竞争策略上坚持出精品、创品牌,培育龙头业务和特色项目,扩大市场影响力,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经营理念上将中间业务营销与资产、负债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动营销、捆绑营销,依托各自的独特优势资源,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实效。
(3)加强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角,正是由于中间业务不断创新的结果,使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几乎是有求必应的服务。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逐步放开,银行应以此为契机,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开发针对外贸发展生力军的民营企业特点的外贸担保类创新产品,为其参与国际竞争、规避汇率风险提供理想的金融工具。如开发以动产、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为抵质押的信用产品以缓解抵质押不足的矛盾;推出有利于优化企业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创新产品及产品组合。另一方面,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现资银行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可积极拓展对信贷服务对象的中间业务,如企业并购重组策划、企业上市包装、信用等级评定、资产评估、项目融资等高附加值的业务,为信贷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建立以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和咨询中心。
(4)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实现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基础。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要求强大的科技支撑作为后盾,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信息共享,形成上下畅通的信息网络;还要加强中间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实现中间业务的产品研发与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间业务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5)防范中间业务创新中的风险。中间业务由于品种多、差异大、自由度高、透明度较差,加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尚处在不断摸索之中,因此潜在风险敞口不容小视。银行机构自身要加强内部风险监控,坚持开拓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一要做好风险分析和预测,严格操作程序的协调与制衡,对创新产品及时追踪检查,并依据一定的风险计量模型,实现对风险的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二要加强中间业务的信息披露,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补充;尤其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中间业务的报告制度,可通过增设或有负债报表,及时报告如信用类、交易类等可能转为表内负债、潜在风险敞口较大的中间业务的运营情况。这样一方面可确保中间业务各项风险指标在可控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也健全了中间业务风险敞口和银行整体损益情况的联动分析机制。
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服务领域、改善盈利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一方面,商业银行已经到了必须开发面向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历史时期,综合化经营是生存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面向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意味着必须有更多的收入来自服务性收费而非存贷利差。所以,通过中间业务创新,加快转变以批发性信贷业务为主导的传统经营模式和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实现成功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广通,孙宗印.对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6(5).
[2]武思彦.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06(5).
[3]江西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收渠道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8).
[4]于河.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及建议[J].消费导刊,2009(10).
美英传统报业目前面临的挑战,来自迅猛异常的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强烈冲击,而2008年底的金融海啸则让其雪上加霜。在美国,《落基山新闻报》倒闭后不到一个月,著名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也停止发行印刷版,只更新网络版。不仅如此,根据发行量核查机构(即ABC)于2009年4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纽约邮报》《亚特兰大报》《波士顿环球报》等著名大报分别下降了7.5%至20%不等。在英国,22份大型全国性报纸发行量下降,每年都在以5%至10%左右的幅度下滑。根据报纸核查机构2009年11月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泰晤士报》发行量降幅高达9.18%,《卫报》发行量下降了11.97%。在这一趋势之下,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梅耶曾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报业》所发出关于“2044年4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的预言,令传统报业忧心。
然而,在大报的一片颓势之中,社区报却呈现出了对抗报业经济衰退的态势,也因此吸引了诸多关注。根据NNA(美国报纸协会)的调查显示,美国7000多家社区报目前拥有共计超过1.5亿的读者,占人口总数的将近半数。也就是说,虽然互联网的冲击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对于“无报不成镇”的美国人而言,社区报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英国,也有消息印证了这一寒冬中的亮点。2009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有超过1300种社区报纸,其媒介到达率远远高于其他媒体。调查还显示,有80.4%的英国成年人(超过15岁)阅读社区报,而只有61.0%阅读全国性报纸。在阅读区域性报纸的读者中,有28.9%的人不读全国性报纸。在过去十年中,区域性媒体的阅读人数上升了60.9%。可见,遍及城乡的社区报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数据,似乎越来越印证这样的判断:虽然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传统大报遭遇生存困境,但立足地方新闻,大量成本相对低廉的社区报,不仅将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成为挽救报业下滑趋势的希望所在。
社区报的逆势上扬,原因来自何处?笔者认为,首先来源于其以“本地化”为核心的独特性,其次,归功于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自我创新。
传统社区报的核心竞争力
社区报最大的特征是就是服务于特定的社区,并强调其归属性和认同感。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程度高,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卫星镇的配套完善,民众日常社交生活、宗教活动基本以所生活的社区为主要场域进行。共同的地缘基础,带来共同利益关注点,也形成了共享的社区文化价值观。社区报作为社区文化的一种存在,是社区的显著表征之一,其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1,坚守本地化原则,塑造社区归属认同。
正如美国报纸协会的执行主任布莱恩・斯蒂芬斯指出的那样:“社区报纸提供读者珍视的本地新闻。”社区报纸的内容主要以报道当地新闻和服务该区居民为主。虽然大众传播渐趋发达,但由于电视台、大型全国性或城市性报纸、大型网站,无法也不可能全面报道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和社区新闻,社区报纸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在上述主流媒体中是极其缺失的。这些内容,包括地方政府、学校、地方卫生保健和医疗设施、社区体育及社交活动、教会活动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息息相关的,也是本地居民所关心的。
与上述主流媒体的定位差异,造就了极具日常生活接近性的社区报对当地居民的吸引力,填补了大众化传播时代所忽略的情感空白地带。在特定的社区之外,本社区民生事件的新闻价值很小,但对社区居民而言,本地新闻因高度的相关性而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内生性与竞争力。本地化的原则支配下的社区报让居民产生共通的认同及参与感。本地利益、本地风俗、本地历史、本地荣誉,都是塑造社区居民对居住地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归属感与认同一旦建立,是报纸的最强大的资产。
2,全方位服务意识,增加本地居民依赖感。
社区报发展的理论源于报业市场的竞争所导致的市场细分,因此为特定的目标受众服务,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种独立的地方报纸品类,社区报除了展示本地人所感兴趣的话题与故事、报道当地的新近议题以外,随着社区服务市场的形成与成熟,日常生活服务信息是其办报的又一个立身之本。
英美社区报中有丰富的与生活有关的公告启事、商品优惠信息、促销券、娱乐信息、出租与招租信息、招聘与找工信息、二手商品交易信息、宠物信息、征婚征友信息等,可见其服务本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意识之鲜明。美国报业协会统计表明,有42%的居民已阅读一份固定的社区报超过30年。这一数字表明,一份贴近当地生活,全面服务受众的社区报,其生命力相当持久,原因与前文所述受众认同感的形成有关,当然也与本地居民在服务信息上对社区报的依赖也不可分割。
3,成本相对低廉,广告投入产出比高。
社区报除了联合组合社区报集团之外,大多没有地域扩张的野心,因此胜在采编、运营、发行等成本相对低廉,且与收益的相对稳定平衡。而且,大多数社区报是免费发放的,除了上门发放以外,还在超市、健身中心、医疗中心、餐馆、游客服务中心、美发厅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发放,保证了读者群体的数量与稳定性。
位于英国多赛特郡的社区报纸集团《出版视角》(View From Publishing)创办短短五年来,已发展到7份免费社区周报与3份免费社区月刊,总发行量已经达到4万多份,引起业界的关注。其发展如此迅速,得益于其广告收入的稳步增长,截至2008年底,其广告总额已达到了100万英镑,报社员工人数也由初期的7人增加到今年的近30人。以《出版视角》的价格为例,价目以栏厘米数计算,每栏厘米数价格为2英镑至5英镑不等。如此低廉的价格,广告信息却能到达相对精确、可靠、稳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深受中小广告商的青睐,可谓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广告投放模式。据业内估测,许多社区报纸的利润率都在20%以上,由于利润可观,社区报纸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眼球。据报载,由于社区报纸前景看好,美国门房出版公司(GateHouse Publishing Inc)在2006年便一次买下了波士顿地区近100家社区报纸。
新媒介环境下社区报的应对之道
即便如上文所述,社区报因其精确的受众定位、内容定位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内生性,但社区报依然不能高枕无忧、闭目塞听。在保持传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巩固实力、保持与扩大目标受众群体,也成为当今西方社区报发展中必须应对的问题。事实上,有前文所述如此好的业绩,也来自于社区报在新媒介环境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自我创新。
1,信息传递形式:打造全方位的社区传播平台。
建立社区报网站已成为西方社区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共识,和其他品类的报纸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一样――因为网络出版成本更为低廉,受众完全不用付费,并能够在年轻受众中产生影响。不仅如此,有一些新创办的社区报只出版网络版。
首先,社区报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使社区报有可能与电视、广播竞争受众的注意力,也促使社区报与电视、广播的合作。过去,传统纸质版的社区报纸在与日报、广播、电视竞争报道突发新闻和体育比赛时,由于周报的时效性较弱,而且没有广播、电视那样可以直接提供现场的声音、现场动态的图像,因此在媒介之间的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但现在的社区报网站却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无限量的图片,几乎没有延时性地传输信息、提供更多的图像或视频片段。目前,社区报除了自己采写多媒体内容之外,也采用与当地电视台合作的形式。比如服务于大休斯敦地区的63万居民、出版35份社区报的休斯敦社区报集团,就与美国广播公司的第13频道(面向休斯敦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信息内容。
其次,社区报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顺应了当下受众群体的多元需求。数字化转型扩大了在倾向选择新媒体的年轻受众人群,满足其数字化阅读、检索需求。在实现邮件订阅或实时订阅的同时,许多数字转型的社区报近年来还建立了历史数据库,以供读者利用关键字搜索往期报纸的文字、图片内容。
其三,社区报综合信息平台与手机媒体绑定。目前,社区报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给读者随时发送其订制的各类新闻实时快讯,以达到点对点的传播效果,社区居民还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向社区报网站发送、短新闻以及图片、视频。这种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平台的建立与完善,超越了简单的在线数字版阶段,打开了传统社区报的多元化经营之门。
2,传播内容扩散:多媒体信息的延展与丰富。
社区报的数字化建设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拓展,而且对丰富本地化的传播内容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其一,与传统的印刷版相比,图片、音频、视频信息得到广阔的表达空间,其中反映社区真实生活的“优势图片”报道的蓬勃发展就是明证之一。由于社区事件中的行为主角大多是社区居民,传统的社区报在采写中就会详细标注出图片中人物的年龄,职业,姓名,因此而具有大报所没有的浓厚人情味。数字化转型后的社区报网站带来了图片报道的质与量的提高,还可辅之以录音、视频现场采访,成为社区报网站的重头戏――这些保持本地化特征的内容可谓愈加多彩了。
其二,网络超链接提供广阔背景资料。传统印刷版社区报的形式囿于版面限制,在本地新闻的延展性方面难以作为,但数字化版本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许多社区报网站就将本地商铺面临业绩下滑、降价销售的新闻,通过链接方式与宏观的社会背景资料联系起来,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层的解读途径,扩大了新闻所涉及的层次,也突破了社区报本地新闻的视域。
其三,数字化转型后的社区报网站能容纳超乎想象、极为便捷的分类信息。比如传统的“招租”信息,在数字化的网站上,招租者可以文字信息,也可以通过大量图片详细描述房屋细节,以利于寻租者更全面的认识。而寻租者也可以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用地区或价位作为关键词,更精准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调动参与意识:在Web2.0的挑战中发展。
Web2.0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公民社会人们对媒体的参与意识,与此对应的是,数字媒体也正致力于探索如何帮助公民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英国南约克郡的《村民报》打出了“为居民服务,由居民采写”(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的口号,社区报越来越看重来源于读者的信息。有许多社区报网站通过开辟当地纪事类栏目,鼓励读者自己写作上传感兴趣的事件或信息,并从中挑选出适合的消息和报道刊载于每周的印刷版。因此,英美社区报的主要特征就体现在居民提供内容的比例显著。当然,这得益于数字技术使得业余记者的网络扩大――可无线上网的手提电脑、数码相机、DV、多功能手机的普及,使社区内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近年来社区报网站流行的照片影集类栏目,就鼓励居民上传可以分享的当地的集体照片或反映社区人物、生活变迁风貌的照片,就是这一趋势的鲜明表征。这不仅加强了社区与报纸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
不仅如此,有些社区报网站还吸收了专业性网站的优势以吸引受众。比如休斯敦社区报集团网站与Classmate(校友网)这样的SNS社交网络合作,开设了输入毕业年份寻找校友的模块;《沃灵顿卫报》鼓励用户使用Twitter进行新闻的即时更新;《出版视角》网站利用Picasa、Facebook、Blogger、Twitter等平台进行内容更新。另外,建立公共博客或个人博客平台、增加竞技智力类小游戏,在线投票中奖环节等等,也成为社区报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应对、博采众长的表现。
4,盈利渠道扩张:广告形式拓展与数字产品服务。
从办报成本的角度而言,报纸通过网站或电子版随时新闻,因其无需增加油墨或纸张供应、邮资成本、运输成本,其成本是相对有限的。但传统社区报的多媒体化转型所带来的广告收益却相对丰厚。
近年来,广告商青睐低价的社区报网站广告,因为它扩大了传统印刷版广告的效应:一是可以设置视频和音频广告信息,以扩大读者群;二是通过编程设置,同一个读者在点击报纸网站时重复显示同类广告信息,以加强印象;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点击网站广告提供的链接,以获得更详细的产品信息、对产品的评价和相关的服务等;三是社区报的网站、短信服务使广告或优惠券的发送比传统的周报更为及时有效,如社区报网站提供优惠券可供访问者下载打印使用,短信的优惠券则可以直接发送至用户的手机;四是个人用户可以免费上传广告信息,使得社区报网站用户粘性增大,人气聚集又反过来吸引广告商。
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受众的分化、环境的改变、传播内容及信息接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传统的播音主持面临着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所以,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对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的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1 媒介格局受全媒体的影响
所谓全媒体,指的是以媒介融合作为文化背景,以数字技术新媒体作为基础,通过网络、平面、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形态实现全覆盖、跨媒体及立体式的服务,是一种复合式的媒介传播形式,在全媒体的影响下,媒介格局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媒介形态融合,受众收视习惯改变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及卫星技术的高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基础逐渐完善,全媒体的到来也使得传统媒介各自为营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媒介界限变得模糊。全媒体中包含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包含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这些媒体也从以往的分离信息传输平台,逐渐向统一平台过渡,信息接收端也从功能与形式上逐渐实现统一。全媒体不受地域与时间的局限,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意选择。此外,平板电脑、收集等移动端媒体的普及,也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与传统的收视习惯形成鲜明的对比,受众收视习惯的改变,对播音主持人的竞争也带来了改变。由于媒介形态的融合,造成播音主持人之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1.2 获取信息的门槛降低
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人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传统媒体的有预感与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平民化而变得薄弱。在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海量提供,频道资源海量呈现,人们选择信息的范围大大增加,对信息触手可及,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而单纯的信息也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对于播音主持人而言,如何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用创意满足受众需求,是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2 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的发展现状
2.1 受众群体的分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媒介消费区域多元化。随着社会观念的个性化与利益化倾向发展,传媒的大众时代已经结束,传媒趋向于分众时代。由于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选择非常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文化背景,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而受众的口味也从传统的全盘接受,到众口难调,传统媒介传播下的受众作为统一整体的存在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早期主持人作为全民明星的时代也已过去,在全媒体时代,很多明星主持人不断涌现,大众主持人在这一时期在发展中面临着困境。
2.2 播音主持荧屏寿命缩短
在我国,播音主任人的从业时间普遍较短,很多都是昙花一现,主要原因是多数媒体在选择主持人的时候,都以明星化作为标准,而忽略了专业背景,看重的是外貌、音色及才艺。这样的标准使很多有阅历、有经验、专业知识丰富的媒体人被拒之门外。而通过这种标准选出来的主持人在通过包装以后,很容易就会成名,从而为栏目创造出效益,但是,这样的主持人难以形成自己的受众群,而且个人主持风格难以形成,最终也就造成了荧屏寿命较短的现象。
2.3 创造力不足,同质化严重
近些年,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荧屏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节目的竞争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节目的雷同也导致了主持人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很多相亲节目、选秀节目、娱乐节目都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很多后起的主持人个人创新能力不足,只是一味的去模仿成功的主持人,对自己在节目中的定位不准确,造成受众认知率较低,很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造成主持人的事业也遇到瓶颈期。
3 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发展的策略
3.1 提高信息附加价值,加大信息加工力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对信息的权已经不只是新闻媒体的专属,新闻传播的主体在全媒体时代也发生了变化。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参与程度也来越多,已经转变了传统受传者的地位,公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称为很多热点新闻首发的媒体,受众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享有主动权,很多突发新闻都是受众最先的,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公民新闻显示出了独特支持。但是,由于公民的均为非专业新闻,在的时候只是注重新闻表面的显著性,而对一些需要深度去解析的新闻在的时候存在缺陷。这就要求主持人应该转变传统的新闻者的身份,成为信息的解读者和解释者,面对巨大的信息来源和竞争压力,主持人应从信息的简单加工转变为提高信息附加价值的人,在对新闻进行简单陈述以后,要从新闻发生的背景、深层次原因进行个性化、深层次的解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仍旧要发挥出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依旧是节目主持人要努力的方向,这一点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也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
3.2 提高栏目影响力,打造品牌栏目
在商品竞争中,品牌竞争是最高级阶段,品牌竞争能够避免同质化竞争。在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改变使主持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实现主持人品牌化的发展,是应对挑战的有效策略,也是职业发展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提高栏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中央电视台朱军、敬一丹、白岩松,湖南卫视何炅、汪涵,江苏卫视孟非,东方卫视杨澜等,都属于主持人品牌化的结果,这些品牌化的主持人对于栏目的影响力至关重要。所以,主持人打造品牌,应该是一个主持人个人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最理想的方法。
3.3 打造创新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为了生存,需要发展和创新,谁先运用新媒体技术,那么谁就掌握了传播的先机。不管是新媒体还是旧媒体,基本的声音和画面传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播音主持要在发扬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拓展创新播音主持平台,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在全媒体时代可持续的推动播音主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高播 音主持数字化生存的能力,主动融入到全媒体数字化洪流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创新中赢得发展的契机。
4 结论
电视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遇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播音主持出现了受众群体分化、荧屏寿命缩短及创新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播音主持的发展,主持人在信息处理中,要增加信息的附加值,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把传统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打造精品栏目,提升竞争力,不断创新,从而不断的提高播音主持的生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庆捷.播音与主持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