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资源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新媒体传播的优越性。教学资源库并不单单指利用新型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其过程还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而且还包含对教学资源的创新和升级,它所传播的教学资源库包含有几乎所有有效的教学资源的模式,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智能库。新媒体传播作为一种多媒体的全传播,它是在基于利用网络的新媒体并整合运用文字、图片等手段,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原始利用与更新。根据受众群需求而制定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使其满足媒体使用的传播策略以及传播方式,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资源库利用率。也可以将新媒体传播理解为是一种渗透式传播,先将教学资源整理成一种能够提供多样化教学的资源库,突破时空界限,随时可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
2、教学资源库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应用改革。新媒体传播在教学中的应用上,作为学校应该购置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超短焦投影机,并逐步建成了适应教学发展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逐步引入新媒体传播新媒介,大大推进学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库应用改革,提高教学资源库的扩大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是在打造灵活的多媒体学习空间的同时,教师可以直接操控计算机以使课堂上或电脑面前的学生聚焦于教学内容展示上,随时从以资源库为出发点的新媒体传播的方式上授课,改变传统多媒体教室具有的单向传播的缺陷。新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成与应用可以加强课堂互动,逐步优化课堂结构,使得教学资源的获得变得容易和准确。
3、推进教学资源库基础应用建设。学校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库应用的同时,应逐步创设开放、共享的网络学习环境,例如学校的重点专业的重点课程及相应的公共课。在不断带动全校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建设一批丰富的教学资源,建成公开课结合精品课程的新媒体教学传播形式,不断推动了新媒体传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校内各类应用新媒体方式授课的课程,应重点打造教学资源库,教学材料和相关内容都可以通过新建新媒体教学平台进行共享,再有网络的前提下,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
二、新媒体传播教学资源库的应用策略
1、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资力度。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新媒体传播教学资源库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性,学校要做到统筹协调,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新媒体传播教学资源库的涉及范围,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教学模式探究队伍。合理进行人力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教学资源库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2、创办特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新媒体传播的教学资源库作为独特的一个教学资源整合库,其形成需要大量教学资源的供应,并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和试行,逐步实现教学模式资源和教学方法资源的整合,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及参与性。资源库的建立是建立在广大师生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制定教学计划或者选定教学模式时就要考虑师生们的特殊需求和接受心理,资源的选择要符合资源库的整合规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大胆突破,知识点明确,要适时配合相应的教学规划,做出有品位和有深度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服务。
3、增强合作和交流意识。基于新媒体传播的教学资源库,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应该是学校各部门有效的积极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同形式的问卷调查,获得学生的宝贵意见,因为他们是教学的最终会受益者,可以由他们提供相关的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改进有价值的建议信息。不同学校或者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应利用新媒体建立的交流平台,不断的合作交流,以此培养学校先进的教学工作思路,吸收他们有利的一面,达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储备能力和质量,在新媒体传播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形势下,逐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那么,如何围绕“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应用为关键,以提高教育教学为根本”这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使远程教育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管好设备、用好资源、真正出效果呢?我认为应着重考虑以下两点。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紧抓资源建设与资源管理
在目前硬件建设基本到位的情况下,首先应抓好资源建设及资源管理。自2005年我县教育网站开通以来,县电教馆就注重对教学资源的管理,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建设校本资源库,对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修改过的课件进行收集整理,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的共享。但这种资源管理还比较混乱,查找也不方便,于是我们就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与应用平台,为广大中小学有效管理、使用提供了强大的软件支持,使众多的优秀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育局也建立了县级资源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使教育资源库结构清晰、调用容易,子模块又按年级、学科进行分类,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使用。
1.教学资源的收集管理
按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以教学资源便捷和适合教师使用为目标,以学校资源库为资源集散地,全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教师可随时调用。并与县名师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了县级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2.校园网的建设
想要达到教学资源点击鼠标即可“手到擒来”,校园网是先决条件。为此,县电教馆牵头与电信签订协议,实现了全县各中小学校校宽带通,并为各初中校与中心校建设了校园网。
3.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的特点
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易操作、资源丰富的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登录这个平台,就能找到所需资源。同时减少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每位教师把自己所用过的好的教学资源提交到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管理者对资源加以修改过后放入资源库,使用者可以对其加以甄选、修改。
以资源应用为落脚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应用的关键是教师
自学、集中培训、以赛代训等都是可采用的方式。培训的内容不仅应包含如何使用设备,更要教会教师如何整合资源来上课。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骨干教师能制作适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受过培训的资源管理教师,要有步骤地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县电教馆应制定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与省、市电教馆及省市教育学院配合对所有教师进行轮训。培训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1)Windows、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
(3)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试,卫星数据接收卡的安装与使用。
(4)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收集、整理。
(5)计算机基本维护及网络管理培训等。
2.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
要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让广大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计算机教室也不能仅仅用于上信息技术课,更不能仅仅用来学打字,而要与多媒体教室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远程教育与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作指导。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媒体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观察通过自身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有意义。
(3)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论主要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两大类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都不能将其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我们应深入研究“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3.以赛带训
远程教育资源管理教师和骨干教师要率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好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积极鼓励其他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参加各类评优活动,每学期学校开展一次教学评优、课件制作、教学设计、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将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审、骨干教师评选的依据之一,参赛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县里也组织开展了农远优质课与优秀教案评选,还选送大量优秀作品参与市优质课评选与福建省“三优联评”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关键词:资源库;网格;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35-02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和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高中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因为设计、使用、资源的分类方式等种种原因,已经不在适合现代的课程标准,建立新型的、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资源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如今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发展,大量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种种设想得以实现。同时由于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交叉接触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其他学科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技术中来。本文在分析现有资源库现状的同时,在如何借鉴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建设课程资源库,从技术与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案,以期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研究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设性建议。
一、建设新型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重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互动式学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更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学习和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帮助培养分析复杂事务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设一种新型的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库是符合课程改革的需求的,也符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的需求的。
(二)可以填补现有中学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的空白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教学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K12教师频道学科主页曾作过调查“制作课件所需要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主要来源”,50人回帖.4%(2人)直接使用成品课刊,无需自己制作,6%(3人)与其他人互通有无,60%(30人)自己搜集,30%(15人)学校购买的教育产品。同时,现有的教学网站的格局大体相同,基本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素材(视频、音频、图片等)、教学课件、试卷、教案、教学论文等,这些都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教学资源网站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介绍几乎是空白,这不能满足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不利于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
新课程标准在全国的推广和实施,需要有极大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必将成为整合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工具和平台。建设一个资源丰富、科学分类、搜索便捷、使用方便的教学资源库,不仅能极大地方便广大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必将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该资源库的建没可为各级各类学校在相同起点上分享昂贵而复杂的软件、课件、积件。
二、如何建设课程资源库
(一)结合课程信息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改变现有的资源浏览结构方式
现有的资源库在资源查看的结构上多数是采用树型的存放结构,首先对资源进行分类,然后进一步的分出小类,每个资源都有属于自己的类型。这样的存放结构很好的解决了资源的分类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程信息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建立一个网状的资源浏览结构方式,加强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资源库肯定离不开课程的信息,但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非要作为内容以资源的形式存在在库中,这样的做法会使课程资源库只是变成大型综合资源库的一个分支。这里,我们将课程内的章节知识点作为贯穿整个资源库的线索。在大型资源库中,往往都忽视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学资源应该是课程下的资源,资源的存在离不开课程。课程资源库采用这种结构可以使一个使用者可以根据它需要资源所处的章节轻松的找到资源。采用这种方法更利于学生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学习,这种功能是大型资源库欠缺的。同时在对资源进行做基本的分类的同时,我们采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结合课程知识点将资源分为具体概念、高级规则、规则应用、问题解决、认知策略、专家见解、相关资源7种类型。采用这种分类方式不仅加强了资源的相互联系,而且使得资源库在更利于教师或教学研究者的使用。
(二)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动态的教学资源库
现有的资源库通常是一次建成,后期资源往往管理员管理添加。这样的做法能够比较集中、安全的管理资源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后期的资源添加工作由管理员来完成,无形中大大增加了管理员的负担。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放弃了一个广阔的资源来源――资源库的用户。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所谓显性知识,就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的信息、程序或者普遍原则”;而隐性知识,就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结合资源库来谈,资源库中的资源就是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存在于资源库的用户身上。而隐性知识是可以转化成显性知识的,这就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现有的资源库大部分是完成了显性知识传播的功能,而缺乏对用户身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取,使得知识的这个循环过程被中断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将现有资源库称为静态资源库。而一个动态的资源库还应该包括学习者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隐性知识部分,应挖掘学习者身上的隐性知识,使其成为共享的知识,纳入到资源库建设中。这些动态的、个性化的资源是远程教育中个性化资源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新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于用户资源上传与审批的功能。同时需要建设好用户之间的讨论模块,因为很多的隐性知识都隐藏在用户的讨论中,这就更多的需要管理者来发觉这部分的知识。
三、建设课程资源库的未来展望
一、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概念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打造数字化校园是近年来随着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对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大挑战,也是传统教学模式发展变革,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的重要一步,那么什么是网络教学资源库呢?以往提到“库”就会想到储存物品的实物仓库——一个可以分门别类储存物品的地方,而网络教学资源库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不是实物而是资源的整合。它是集各类教学资源与共享、日常教学活动支持、教学管理、展示与评价、实验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和实训平台。
二、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成
网络资源库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首先网络教学资源库必须有搭建基础,像我们需要储存物品的仓库则要先搭建一个仓库一样,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需要的基础不是砖瓦,而是基础网络设施,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1.硬件设施
虽然网络教学资源库是资源的整合,看似是一种非物质的、无形的事物,但是无形的事物也是需要有型的实物支持的,这种基础则是硬件设备,主要是服务器和电脑这些有形物资,硬件设施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的好坏,因为硬件设施决定了网络覆盖范围、网络流畅程度和更多更有效的支持公共服务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的运作。
2.软件设施
软件则是为了保障资源库的正常运用,例如搭建相对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和共享职能,则必须引入服务的服务就会包括E-mail服务、防火墙、杀毒软件、索引系统、OA办公系统、ERP系统、人机交互等;目前共享模式还相对落后,交互效率不高,网络相关服务还未到位,因此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是做好网络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三、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网络资源库搭建完成后就面临应用的问题,如何有效、高效地将网络教育资源库应用起来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则是网络资源工程的“烂尾楼”。
1.教学素材的管理
网络教学素材繁多,各个课程也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方便师生使用,不仅要将各门课程的素材尽量完整地收入数据库中,还要分门别类,建立目录搜索体系,将网络课程所需要的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影音资料等都做好整理,并且实现即时导入、导出,方便对不同素材的搜集、整理、存储,满足需求者能随时摘录、使用、学习等需求。
2.在线学习及答疑
网络资源库不仅能提供大量资料,而且能支持在线学习,有在线课程可供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并且能实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提问,实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同步化、一致化,在线答疑能有效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在线学习讨论和指导答疑是通过内嵌于网络化教学中心的相关子系统完成的,服务于整个平台全部网络课程的需求,并且对学习讨论和指导答疑内容进行分课程管理。在一门网络课程中,在线功能跟着每一章讲的教学内容走,并且针对整门课程设置学习讨论汇总区和指导答疑汇总区。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也是网络教学的一部分,利用网络考核可以提高考核效率,计算机答题也免除了学生做题过程中涂写答题卡、准备纸笔等耗费的时间,计算机程序直接进行试卷评分,统计,精准又快速,还能迅速总结出整个年级或者某个班级的学生全体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哪些是薄弱环节,都会有精确的统计,还能将历届各科各类试题资源按照课程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全部课程的试题和项目资源汇总在一起,就形成了数据量庞大的院级考试考核资源库。
4.教学跟踪调查
网络资源库还有对教学情况的跟踪调查功能,能随时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情况的统计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就能在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变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找出教学不足及学生需求,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5.对教学评估的管理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自主学习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正变得越来越便捷,人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新的多媒体技术正掀起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挑战。“局域网+微机室”模式已经逐渐被“WLAN无线通讯技术+手机终端”所取代,各种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远程教学平台、微课教学资源、APP应用正在蓬勃兴起;各种简单易学、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动画资源、电子书等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微课”起源于“一分钟课堂”,可汗学院又对其发扬光大,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契合了网络时代追求便捷与效率的趋势,是混合式学习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应用,微课具有知识指向性强、终端多样化、可重复学习等特征,能有效减轻学习者学习时的认知负荷,有利于自主学习与泛在学习。可以按照个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与重复学习,使得“终身学习”、“人人可学”变为了现实。
1.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是按照新的课改标准与实践教学要求,以视频或屏幕录像为主要承载方式,使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这些知识点,可以是重难点解读、试题解析、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技能操作等方面的精讲和演示。微课模拟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场景,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或讲授清楚某一个知识要点,微课应具有解惑、启发、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功能,其主要特点如下:1)微课应解决传统教学方法难于解决的重点、难点。微课作为一种新媒体教学手段,绝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它应是经过教师认真思索,精心设计与制作的微型精品课程。其内容具有多媒体的特性,适当加入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述,或需要学生有较好空间想象能力的重难点问题,微课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好的帮手。2)微课应以学生为本,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资源主要以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为主,学生可以方便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以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重复学习。微课作为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资源,其在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习对象及其认知特点,利用微课知识点精炼、单纯,针对性强等特点。用碎片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进而完成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2.《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必修课程,课程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着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如何将混合式学习方法、微课等新的媒体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学生调研,在本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学有所用,但是学习基础差异明显;学生学习的基础参差不齐,这是学习者多样性特征的具体体现。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和对信息技术素养课程重视程度不同,使得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以前接触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有些学生计算机接触较少,没有什么基础可言;有些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新奇的东西见得很多,对枯燥的课程学习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有学不懂、厌学的情绪。如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因材施教,将计算机应用课程知识点细、操作技能繁杂的问题妥善解决好,是教师面临的难题。2)学习者自主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技能有待提高,学习效率较低;计算机应用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许多学生暂时不能适应高职学习的特点,依然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填鸭式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差。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资源,进而没有了兴趣和动力。例如“数制与编码”部分,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选择退缩,而不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困难。另外,《计算机应用》是一门教考分离的课程,个别老师为了追求通过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只让学生反复训练几个模块,应试化教育现象明显,导致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3)教学设计和模式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存在差距;只有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差异,对教学方案和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才能有效实施教学并产生良好的效果。现有的“理论+上机”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上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因材施教的理念。另外,教学设计与模式单一,教师忙于解决计划学时与课程知识容量相矛盾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教学设计,制定相应多层次教学方案的能力,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更谈不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微课辅助教学的应用优势
“微课”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瓶颈与不足,特别是在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媒体、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学习要素进行有效混合,优化学习资源的组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从而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将微课应用于传统课程教学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从高职学生角度看,长时间、高强度的课程教学,学生会感到筋疲力尽,注意力无法有效集中;而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彩呈现教学知识点的教学形式非常适合高职学生,避免了长时间枯燥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效率较高。2)从课程角度来看,微课具有的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短小精悍、实用性强等优势特别适合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选择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工作的“教学案列”为任务驱动项目,将重难点融入教学案例的任务设计中,并且制作成微课等共享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根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对于教学难点可以重复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4.《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实践
1)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微课件制作原则微课的选题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即使制作成微课,其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在《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设计中,我们收集整理了近几年等级考试试题,根据考试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各专业学生常见的题材,将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单元任务”进行分解,采取“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微课设计。强调实用性、典型性、时效性、趣味性和衔接性。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工作任务的分析,强调了“任务驱动”在微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任务的选择宜小不宜大,如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案例,将原来一个案例分解为“公式的录入与简单计算”、“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函数的使用”三个自成一体的微课,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艰涩、知识点密集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微课制作一般流程为:微课选题教学设计微课件制作教学实施与录制视频剪辑与字幕教学反思。其中,“微课件制作”是其核心,一般有三种主导类型:①PPT式微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等知识可应用此类型;②屏幕录制式微课程,以培养MS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技能为主;③教学录像微课程,如电脑配置组装过程。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要突出主题,讲授清晰,语速适中,操作同步。2)录制微课视频与资源“教学实施与录制”部分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环节。微课的呈现方式是视频为主的流媒体,教师熟练掌握屏幕录制软件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如“FSCapture”,要熟练掌握软件的界面、编辑处理技巧、音频处理、视频输出与编辑、字幕、标注等操作;在教学过程的录制环节中,强调录屏效果,可能会重复多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强调片头的设计,其决定着整个微课的基调;通过使用“AfterEffects”、“会声会影”等软件对原始视频进行优化、剪辑、添加字幕等处理,最终获得所需视频并转换为网络上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在这里选择的.mp4格式,在学院的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一同的微课资源还包括:作品素材、微教案、微练习、试题库等。3)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好导学工作,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资源和作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共享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复习等教学准备工作,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巩固学习效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同时上网查询,认真记录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针对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现场示范与解答。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教师应提前准备好难、中、易三套学习资源,分发给相应的学生。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支持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情景化、可视化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有助于各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微课”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逐渐显现。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微课在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创造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霞.《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