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型体育比赛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阳光体育 特色比赛 共同参与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身体素质与健康,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体育运动计划和政策,对学生的运动与体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12月23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部、团中央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文件。旨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
作为基础文化学习的小学学习阶段,作为体育锻炼最基础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作为一个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启萌带领人体育老师,我们在把握新课程课改的旨意和内涵的基础上,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应该积极响应和切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在每一个小学的广泛开展,在保证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习惯入手,通过优化学校阳光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方式等策略,让学生认识运动与健康的意义、爱上体育运动,吸引广大少年儿童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一、合理构建体育比赛活动的模式
我校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优化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构建好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模式,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及季节天气等因素,由学校校长室、教导处牵头,体育老师积极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的练习和比赛项目,并在学期开始时就安排好各个时间段的比赛,通过比赛切实提高了活动的效果。具体做到了以下三个结合:
采取固定项目与变化项目相结合:晴天在操场上按年级组进行接力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跳绳,单脚跳等项目的练习;雨天在教室按班级进行健身操和游戏练习。
集体项目与分组活动相结合:大课间活动时先进行集体广播操和课间舞练习,随后进行分年级组的单项训练。在开学一个月左右进行校级广播操、眼保健操、课间舞比赛
体育运动与兴趣激发相结合:除了竞技体育项目的练习,我们全校师生都开动脑筋,出谋划策想出好的趣味体育项目,如两人三足,跳长绳,并把实施得比较好的项目纳入每月的比赛内容中。
二、精心设计学校阳光体育比赛的内容
根据学校与学生实际,构建校级体育竞赛活动与班级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系列小型体育活动、优化活动设计,构建活动机制,完善活动评价。如,校级比赛可以由体育组和班主任以及学生意见选取合适的有一定兴趣意义的活动来进行比赛,按照计划和季节特点每月进行一次校级竞技项目的比赛,3月50米接力跑比赛,4月跳绳比赛,5月的趣味比赛,6月的创新活动体育比赛,9月的球类比赛,10月份结合运动会的身体素质比赛,12月踢毽比赛,1月拔河比赛等,因为经常有比赛,所以我们可以随时看到我们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跑啊跳啊,运动锻炼的气氛很高涨。“老师我要参加比赛”,好多学生都自告奋勇积极要求参加。
三、严密策划体育课堂比赛的趣味活动
结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设计合适的趣味体育游戏活动,让有趣的活动形式像“厨师为顾客积极的食欲而设计的艺术上菜方法”一样,通过比赛积极的调动起小学生每一根好胜的运动神经。既然是趣味比赛,那我们现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情景教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低年级的跳跃内容,我们可以采用“青蛙过河”,“袋鼠赛跑”;跑可以采用“老鹰抓小鸡”,“抓尾巴”;中年级的投掷可以采用“掷过封锁线”,“打移动目标”,“抛接达人”;跑可以采用“丛林追捕”,“贪吃蛇”,“叫数抱团”;高年级的跑可以采用“贴烧饼”,“大渔网”;练习反应能力的有“叫号接球”,“沙包射击”;练习协调性的有“螃蟹爬”,“开火车”;练习协作的有“二人三足”,“叫数抱团”,“搬运炸弹”等。遇到比赛哪怕是再不积极的学生在同伴的助威呐喊声中也能尽力的去跑去跳。所以也只要我们老师能用心去了解学生用心设计课,比赛是画龙点睛之笔,运动是终生习惯。
四、诚邀家长共同参与阳光体育活动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以前学校搞一些体育活动,有些家长就会提出来,最好自己的孩子不要参加,深怕自己的孩子在活动时出现伤害。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影响我们学校的领导,特别是体育老师在学校也缩手缩脚,不能很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和比赛。
五、结束语
(一)阳光体育拓展活动的推广与普及是一项持久性工程,这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工作中要以长远的目标去设计,要以持之以恒的严谨态度去组织,抱着为发展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去指导及强化。
(二)阳光体育拓展活动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阳光体育拓展活动要做到健康和竞技相结合,既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个性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技工院校 体育课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充满自信和展示自我,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运用。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简单说,就是一个人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敢于、善于创新的能力。中国的现代教育普遍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导致人才培养存在缺陷,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结果,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新工作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能为力。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实习操作和专业理论的学习,进行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院校少之又少。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往往由于缺乏职业核心能力,影响了职位的升迁、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待人生的态度等,从而造成频繁地更换工作、缺乏自信、心理异常等情况。很多技工院校意识到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努力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取得更多的成功和职业幸福感。
体育课是技工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现代社会,体育课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学会某个动作、了解某项运动、知道某些比赛规则,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任务。
一、技工院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
有的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又累又脏,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到了上课的时间,这些学生的抵触心理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要么上课迟到,要么进行分组练习的时候不参与活动。这些学生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身体素质普遍较低,容易生病,各项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段的其他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他们往往缺乏团队精神,喜欢独来独往,和班上大部分同学关系一般,没有几个朋友;与教师无法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不能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时间观念、纪律观念淡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在班级中的各项表现都差强人意。还有的学生虽然能按时上课,但只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一旦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或感觉没用的内容,就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在情绪管理、学习管理上还非常欠缺;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但还是以个人主观意识为中心,也容易出现与同学、教师之间沟通不畅的情况。
2.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技工院校的体育课是以传递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以讲授和示范为主,知识的传递多为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往往被要求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在学习中,学生机械地记忆某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在课上不断地重复练习,这样使学生渐渐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少教师在向技工院校的学生授课时,容易出现敷衍、应付的心理,认为学生是以技能学习为主,在体育课堂上只专注于把课上完,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意志品质得到了怎样的锻炼等经常被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因此,技工院校的体育课容易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
二、技工院校体育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策略
技工院校的体育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参与式的方法。笔者认为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教学方法
体育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动、锻炼,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完美人生的目的。体育课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动作技术的学习。它是重复性活动,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动作定型,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重复练习是枯燥的,但练习形式是可以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在以往学习排球的垫球技术时,个人垫球练习能使学生知道垫球的手形、垫球的部位以及手臂如何用力,学生在练习时只是机械地重复动作。这时,可以采取双人垫球或多人垫球的形式,让球的运动轨迹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垫球的难度。学生在与其他人共同练习时,需要合作与沟通,否则练习就不能顺利完成。学生每次成功地把球接住垫给其他人时还能感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自信心,这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而言是很有帮助的。
2.重视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一项特殊而有价值的活动,它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功能。技工院校的学生多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在心理上既像大人,又像小孩,体育课应重视体育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游戏组织和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言行,同时加强正确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积极向上、见义勇为的精神,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个人与团队、胜利与失败的关系。体育游戏的内容应向竞争性游戏过渡,变化应稍有复杂,使得游戏参加者能敏捷地思考,分析具体问题,预见行动的后果并采取适当的对策。例如“背人指路”游戏,学生分成若干队,一人背另一人,下面的同学蒙住眼睛,按上面同学的指示前进,先到终点者为胜。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下肢力量,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有不少体育游戏,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体育游戏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学习管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3.组织小型体育比赛
体育比赛具有竞争性、对抗性和观赏性等特点。参与者全身心投入比赛,为了比赛的胜利而努力拼搏;观赏者往往被激烈的比赛场面深深吸引,对胜利方无比钦佩,对失败方给予真诚的鼓励。当学生的运动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组织小型体育比赛了。小型体育比赛比较常见的有篮球赛、足球赛等,大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项目。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比赛组织方法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轮流担任教练、裁判。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赛时间不宜过长,重点是使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例如沟通、合作、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组织符合学生实际的拓展训练
在课堂上组织拓展训练要就地取材,通过精心的设计活动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挑战自我、完善人格、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训练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个人与个人、团队与团队、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体会团队的力量。例如“人椅活动”,在平整的场地上全体参与者围成一圈,每人把双手放在前面一名学生的双肩上,大家听从教师的指令,缓缓坐在身后学生的大腿上,坐下后大家可以喊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等口号,争取坚持5分钟以上。拓展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游戏中,学生的依赖思想(松懈思想)对团队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要想坐得长久、坐得舒服,每个人都要当好“一把椅子”,这对团队又将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实践、讨论再到改进,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团结协作 激发兴趣 提高体能 教学实践。
前言:足球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一:学校的特色 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如果一所学校大多数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教育就会形成特色各异、争奇斗艳的可观局面。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点。二:教师的个性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诠释者、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的条件资源,教师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水平。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专业能力,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足球 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建立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三:学生的个性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学校所开发的课程内容需重视学生的特殊背景及需要,让他(她)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足球课的兴趣与需求,保证学校为学生所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性向需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
一、目前中学足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查研究
从教材内容上来看,目前足球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运球、传球、射门等基本技术为主,对于抢截、防守、战术等技术只作简单学习和介绍,这样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足球练习很枯燥乏味,无法体现足球内在魅力。战术学习也只是最简单的固定的跑位传球练习。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需要、喜欢在足球教学中比赛。
二、足球教学比赛的实质和作用
(一)比赛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比赛通常是指在教学的情境中,按比赛时间长短、场地大小、对抗双方人数的多少、比赛中的行为标准、胜负结果的评定等基本要素组成的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练习方式。教学比赛既是教学内容之一,同时又是引导学生进行技、战术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在相对初级的技、战术教学阶段,教学比赛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来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体会攻防转换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以及道德行为规范。而在技、战术形成较完整的阶段,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攻、防体系,其练习方法的组织程序更为严格和完善。因此,组织好教学比赛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以往足球教学中,比较注重基本技、战术传授,相对忽视教学比赛,使教学比赛处于一种学生追着球乱跑、围着球乱踢的局面。这样,不仅使教学与实际运用脱节,还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身体素质和足球技术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常常踢不到球,丧失了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技、战术学习过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而身体素质和足球技术相对好的同学也因为无法运球、传球,没有配合,进入不了最佳状态,体验不到足球这项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运动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
体育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足球运动促进了中学生体能的发展
据统计,一场足球比赛中学生在场上活动的总距离为2706~4274m,快速冲刺跑40次左右,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爆发性动作,其中走步占16.3%,慢跑占24.6%,快速冲刺跑占18.9%“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足球比赛时能量供应较集中于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无氧糖酵解能力则相对较低,学生无需很强的耐乳酸能力。因此,大量的跑动对提高学生体能有很好的效果。
三、接近比赛状态的教学手段
(一)足球训练内容要寓于应用方式之中
例如练习停球时,不要孤立地单练停球,而要着重练习在集体配合时如何使球流利地、不停顿地转为接、运球,并最后以射门告终。在练习脚背球时,要和其他使用如射门、传中或、远距离传球相结合。在练习集体配合时,一控制球之后,马上就要飞快地转为下一个动作如运球或传球。
(二)训练目标要和每一个动作的最后目标-----射门相联系
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目的明确,威胁对方的球门。结合实战的以射门为最终目的的练习方式易于接受,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赛就是基本的练习形式!与比赛相结合的练习形式使学生有如置身于比赛的感觉,易于将技术学到手。
(三)足球教学与评价相结合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41%的学生认为要多讲解,而59%的学生认为要少讲解,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学生内部能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态度不踊跃,对回答问题的态度较为积极,习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足球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兴趣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获得足球知识、技能、技术,积极参与足球活动,逐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重要推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前提。学生对于学习有兴趣的活动或无兴趣的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学习感兴趣的足球运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积极主动,即使碰到困难,也会积极、努力尝试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完成任务。而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则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甚至逃避。
四、结论与建议
在中学足球教学中,先练基本功,最起码要能把球拿稳,传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会有战术和配合。在有了技术的基础上,再练战术,以及身体素质。教师应该在小型比赛中鼓励球员自信,不要害怕失误,要踢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应该给球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强调学生再拼抢和对抗中难免会受伤,应该在拼抢的条件下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作者单位:富源县胜境中学)
参考文献:
[1] 耿培新.体育与健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为锻炼身体的习惯,在"中学体 育目的和任务"一章中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然而,长期以来,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哨子,几 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或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不注重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 的教育,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那 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又从何谈起呢?
在体育课、活动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同学,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面对班上"文弱书生"的体能现状,首先就是使学生的观念转变,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从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起,配合班主任向家长、学生宣讲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德智寄于体",健康第一,才会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存在,使学生与家长产生共识,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体育锻炼有足够的认识,学生才会自我充电。在抓住学生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契机,让体育素质教育迅速占领宣传阵地,利用初三的黑板报广泛宣传。
1.根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体能分组强化训练,以点带面,抓好学习尖子体能及差生的转变工作
例1:张三同学在第一次体能立定跳远测验为零分时,还是无所谓的态度,班上许多同学都关注着她的情况,面对典型的文弱书生,教师耐心的指导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她的体育意识,强化和布置她在课外要自觉加强锻炼,告诉她要逼出自己的潜能,在平时遇有楼梯不要走上去,而要跳上去,并号召全体同学监督她,几个月后,她的立定跳远素质就达到满分,还带动了其他同学。
例2:李四同学,文化成绩是第一名,可在体能测验,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均为零分,是一个典型的轻视体育素质重视文化的"文弱高材生",且在上体育课时有病无病经常请病假,独自躲在教室看书。针对该生的思想,让大家都来关心他、帮助他,同时教师利用每天的课间操,在操场单杠练习场地上等他,让他伴身边好友一同前来参加锻炼,教师及时保护、帮助他们练习,风雨无阻,雨天教师为他撑伞,从不间断,终于使他在引体向上、俯卧撑两项体能素质达到测试满分,而且从此,他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三好"学生。
例3:王五同学,她的外语成绩排第一,可对体育课的热情,远不如对外语的专注。她在体能测验仰卧起坐素质上为零分。从此她就经常因故请病假、例假,独自在教室或站在操场边读看英语,针对她的思想及心理,教师主动了解关心她,使她吐出自己的心里话,她认为反正这项中考体能素质测验项目我拿不到1分,还不如利用体育课,请病假、例假,多抽出时间背单词,获取中考高分。在教师的及时教育下,指出体育素质的测试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健康。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人的体质是素质的基础工程,通过教育,使她又回到体育课、活动课中来。教师耐心帮助指教基本技术,同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告诉家长,请他们帮助女儿,每晚入睡前,在床上做规定次数的仰卧起坐,每天早上起床前做规定次数练习锻炼,坚持天天练。几个月后,该同学在仰卧起坐体能测试中,终于取得满分。通过在班上对典型的学习尖子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激励了全体学生,促进了全班体育素质的整体提高。我们还通过体育比赛来促进、推动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年来,我们举行过多次体育竞赛,如50m对抗赛,立定跳远对抗赛,力量项目对抗赛,男女混合接力赛等等,活跃了学生课外生活。同时把每次比赛结果,每个学生的体能成绩公布在宣传栏,公布对抗赛的名次、成绩,并发奖状、通报表扬。学生对参与比赛非常热烈、激动、紧张,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感。
2.合理运用理论指导教学
2.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 任务的必备条件。
2.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 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 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现如今的学生以及学校都不是很注重体育方面的教学管理,导致学生只注重智育而忽视了体育方面的重要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只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进行智育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适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还符合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观点和快乐体育的要求。
体育教学管理的问题
(一)、当前一些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重智育、轻体育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保障力度不够
应试教育造就了“分数第一” 的理念家长:应试教育下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是个个心急如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的头等大事。孩子学习需要费用也已经列入家长重要经济支出的计划,如家教方面:孩子成绩好,家长皆大欢喜,反之,拳打脚踢,甚至家庭暴力,这些都是与应试教育关系密切。是的,升学压力导致家长锻炼意识缺乏,有些甚至没有这个意识,觉得体育课会妨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孩子)也有意识地排斥体育课及其有关体育活动。
考试得高分理所当然好,但是,只为高分而教育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如何、修养如何、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着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都被打入“冷宫”,“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造就“缺腿”的孩子。
学生家长被应试教育所束缚着,学校老师也是一样。应试教育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教育管理者。所以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学校老师也比较排斥体育活动课。虽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也了一系列有关开展体育活动的文件,但是实施情况不是很理想,主要还是因为陈旧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其工作量
体育教师担负着学校有关体育的所有项目。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同,也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施,导致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其次,学校体育老师都比较缺乏,体育老师除了做好学校常规的体育事项外,还要担负起各项竞赛的训练指导。课务量大,直接打击着一线体育教师对训练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必然降低上课质量的有效性。
、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学校
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文中直接显示有41.7%的学生因为“没有喜欢的项目”,23.7%的学生因为“没有场地和器材”不想参加体育锻炼。
对于城市的学校来说,大多数都只重视智育方面的教学管理,使得其普遍存在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每个学生每周的体育课外活动完全不能满足。
、学生对上体育课无所谓的态度
以某学校为例,被调查的学生中喜欢上体育课的只有68%,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到45%,特别是部分女同学已出现逃课现象,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对参与体育课外活动兴趣淡薄。人们常说:“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也是位良师益友。”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这一事物进行高度自觉和积极的探索研究。而在教学实践中正是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上体育课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本身对参加体育锻炼一点兴趣也没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同,学生对体育教学认识的倾向和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与否,它具有活动强,空间大,转移频和室外上课等特点。因此,教师选择内容时应从学生生活急心理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选择一些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放开心扉,激励学生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并且在实践中体验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无穷快乐。课前老师必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精心组织,合理规划,以清晰的线条,美观大方的图形,新颖的情景道具等醒目于学生眼前,引发好奇,给学生增添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
(二)、加强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制度是发展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管理制度,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注重抓好制度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监督,使制度的激励作用落到实处。体育部门更要制定好各种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如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活动管理制度、体育竞赛的管理制度等,努力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氛围,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的高尚素养。
体育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完善的组织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作保障。高校应将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协力,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支持和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局面,不断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全面健康发展。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应把过去那种把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摈弃掉,而是应当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热情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四)、安排适当而合理的课务量,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上好每一堂课
在适当而合理的课务量情况下,这个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责任心。刚参加工作时候,一直觉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现在由于在各种“绊脚石”的压力下,自己有时候不得不改变这一想法。但对于“责任心”从来没有质疑过,态度决定一切,体育教师有了责任心,就要要求自我端正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确立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不仅要上好课,而且努力正确地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从思想上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五)、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学校布置,体育老师执行,定期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体育,感知体育,参与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排球赛,校运会,篮球赛等。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宣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
(六)重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狠抓基本体操质量。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同时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如何改变世俗理念为突破口,就不是一节体育课的问题,而是一系列有关体育活动开展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学生内在精神的改变,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从现在走向未来,也正是基础教育到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