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力资本思想源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他认为基础教育可提高人的先天能力。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认识到人力的作用,但第一个将人力视作资本的是亚当・斯密。斯密、屠能和马歇尔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角度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论证。费雪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1906) 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人力资本的提出有力地解释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之谜及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1960)从经济增长角度研究人力资本,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能够使价值迅速增殖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1990)。80年代新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要素内生化,强调其内溢和外溢效应,深化了人力资本形成途径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有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和罗默(1990)的知识驱动模型。
受西方人力资本思想的影响,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批研究人力资本的学者。其中一派(李建民,1999;席酉民,2003)采纳了西方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即可带来利润的一切手段,来定义人力资本;另一派(李忠民,1999;冯子标,2000)把人力资本概念看作马克思劳动力商品概念的逻辑延伸,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能力,把人力资本划分为不同层次。周其仁(1996)、张维迎(1996)等着重探讨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变迁的内生关系,分析直接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资本所有权关系等。
从人力资本涵义的发展演变可见,包括舒尔茨在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主要强调增殖性,没有突出人力资本的其它特性,难以区分人力资本与一般劳动力的概念。后来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泛指全体劳动者,把一般劳动力作为初级形态人力资本,把技能、管理和创新型等具有强增殖性的群体称为高级人力资本。魏杰(2000)从企业的前沿角度,把人力资本看作一种制度安排,认为人力资本只有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其中一种形态,必须满足资本的四个特性:⑴增殖性,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⑵稀缺性,作为投入物的资本供给不能满足需求;⑶获利性,表现为资本要求自行增殖的权力;⑷运动性,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因此,人力资本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和创新者。其他劳动力更多的是充当劳动力商品出卖者,其资本特性不显著。
二、企业家和创新者的人力资本特性
1.人力资本的增殖性和稀缺性。把全体劳动力划分为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新兴社会阶层。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2年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近80%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14%掌握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技能,2.8%掌握驾驶技能,3.2%掌握农业技术。农业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与知识经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其收入一般仅能维持生存,不存在增值性。
工人阶层包括城市工人、农村中的农民工(即“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由于新增劳动力、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集中在城镇,就业总量矛盾较突出,大部分劳动力的技能和文化水平低,一般只获工资收入,没有实现价值增殖。
新兴社会阶层主要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由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出现的现代企业家和白领群体,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以经营管理劳动、科技知识创新劳动为主,普遍成为中产阶级甚至富裕群体。据统计,单从职业标准可称为中产阶级的比例仅为15.9%,其中企业经理人占1.6%,私营企业主占1.0%,专业技术人员占4.2%。而凭借知识资本获得价值增殖且为劳动者本人占有的主要是企业家和创新者。作为掌握、创新和发展知识的载体,他们具有特殊的“聚合效应”和“规模效益”。然而在异质型劳动力中,企业家和创新者极为稀缺。据统计,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只有639人,工程院院士609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形成严峻的“人才落差”,制约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递增趋势过于缓慢。
2.人力资本的获利性。在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下,一般劳动力只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获取工资收入V,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既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者从企业利润M中获取收益。人力资本被折合成一定股份加入企业生产资本,具有资本获利性要求,这最早出现在跨国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计划中,尤其在风险投资项目。人力资本的获利性源于稀缺性和风险性。稀缺性源于劳动力异质化,国际资本集中与激励竞争加剧了企业家和创新者的稀缺程度。由于专用性和团队特征,企业家和创新者进入某企业就同时承担了相应的“投资风险”和“声誉风险”,风险报酬是其获利性的重要内涵。企业家和创新者分享企业剩余,同样存在剥削行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合理范围内可被接受。
3.人力资本的无法估量性和专用性。现代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研究表明:将剩余索取权界定给行为最难以监督的成员,有利于提高效率。由于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行为难以监督,其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在事前完全确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无法估量。企业家和创新者通过在特定企业中的人力投资和“干中学”形成了只适用于该企业的专用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依赖性和长远性效用预期增加,退出壁垒增大,既使其具有承担风险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奠定其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基础。
三、发展我国人力资本的建议
我国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不仅阻碍引资、引智的步伐,不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且弱化了其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人力资本,并没贬低一般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更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力的层次性,促进劳动力素质往高级化发展。
1.注重人力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通过“组织任命”获现任职位的占45.9%,“自己创业”占24.5%,“职工选举”占13.2%,“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占11.1%,“市场双向选择”占3.3%,行政任命的绝对比重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资本运动性要求相悖。因此,首先应加快建设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保证企业家等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其次,建立职业风险制度,形成人力资本的声誉机制;最后,以法制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本市场。
2.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壮大人力资本队伍。我国2002年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203元,折合25美元,仅为美国1430美元的1.7%,大专文化程度占六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只有4.7%,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只有70.3人,高素质人才缺乏。 教育投资是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更要重视“干中学”,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通过强化MBA教育培育更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
3.尊重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了“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周其仁,1996)。因此,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包括年薪制、股权、分享制和控制权收益在内的报酬制度。
摘要会计假设反映的环境特点,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概念,确定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会计环境,并对如今的会计假设提出来挑战,因而对会计假设做出修正与进行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修正创新
一、引言
近几年以来,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在全球有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分配要素。所以,一种较为新型的经济范畴重点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及其使用之上,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经济便应运而生了。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指会计人员,对那些不能确切地知道或不能证明的经济事务和会计现象或趋势,根据常理推断出的客观情况,是日常会计处理的条件的必要先决条件。会计假设反映的环境特点,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概念,确定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水平。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会计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会计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庞大的统一体,并将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潮流,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会计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必将对传统会计假设构成巨大的冲击:
(1)企业盈利分配模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含量将成为产品生产和产品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知识将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支配作用,因而使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企业所得利润的重要依据,这是对企业所得利润分配方式是一种创新。
(2)对会计信息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强大的处理能力。知识经济是国际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各种的要求必将大大增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会计水平。
(3)加快加深会计国际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必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将大大加快,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国际化必将加快加深。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新信息技术革命的进行,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些交易可以在网络上瞬间完成,使得经济活动的空间加大,从而带来了整个会计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会计活动的难度加大,很多一切可以顺利进行的现在变得十分困难,同时会计活动实际上是人为的推断和猜测,很多时候由于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导致了会计反映结果与客观经济现实都或多或少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是由于会计假设本身的缺限所造成的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假设与现实经济越来越不一致,这就向会计假设的实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及时适应积极应对,尽快做好财务会计假设的修正。
四、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会计假设的创新
知识经济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部分是无形的经济和人才经济。从会计的观点来看,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无形资产所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增加显著,特别在是一些科技产业,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比固定资产的比例还要多。一个企业的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质量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1)会计创新的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本身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活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一些空间活动,再到媒体世界,改变会计核算的主要扩展,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自身的存在。这是一个新的“相对会计主体”,一般被定义为“与经济利益有关的一种联合体”,这个“相对”的会计主体,扩大过去传统的物理会计主体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传统的会计和报告的时间范围的限制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相匹配的原则的基础上。从“网络实体”的观点,这个假设在虚假的“媒体空间”中的一般适应性比较差。据“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瞬时”介入出和转换特性,可以判断项目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是关系到形成联合体“的经济利益,从一开始就实现业务目标的时间已。
(3)创新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网络的成员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在短期内跟随一体的综合性公司的形式,可以在短期内删除这个联盟。对于这样一个企业的短期课程,当问到去人工分多的时间间隔不再需要,那么你可以为了“网上交易实体”作为会计分期,每笔交易报告的编制均在交易之后进行。这将使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间与调控,成本和费用的分配比例问题,如问题人不存在时的问题。
五、结束语
会计假设并非是永远不变的,会计假设自身本来就是会计人员单单根据有限的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而做出的判断。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计人员就必须对会计假设不断做出修正,或者进行创新。现代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网络经济造成了对财务会计假设巨大的冲击。同时,会计人员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财务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的新的途径。总之,会计知识型经济的基本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的会计研究。只有不断地积累会计理论与实践,大胆地探索,并且勇于创新,以此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无形资产 企业发展 会计核算一、 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一名词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它是一种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具有四大特征: 其一,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其二,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其三,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其四,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二)知识经济时代
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是不要“物质”,而是获得“物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变得更容易、更方便、更便宜、更好。 发展知识经济,更不是轻视或削弱工业和农业经济。知识经济一方面是一个继工业、农业之后的新兴的主产业,而另一方面,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工业和农业进一步现代化、知识化。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1、资源利用智力化
2、资产投入无形化
3、知识利用产业化
4、高科技产业支柱化
5、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6、世界经济全球化
7、企业发展虚拟化
8、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不同概念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够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二)无形资产主要种类
1、按不同来源分,无形资产可分为外购无形资产和自创无形资产。外购无形资产是指从企业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其可以是单独购入、或与其他资产同时购人、或与企业整体一起购入的。自创无形资产是指企业自行研究和开发而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按照会计惯例,应确认的无形资产主要是外购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除符合资本化条件之外,一般都不能确认。
2、按使用寿命能否确定分,无形资产可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有些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受法律法规、协议或合同的限制,是可以确定的;有些无形资产寿命则是无限的、或很难确定。按使用寿命能否确定分类,对无形资产是否摊销有着决定作用。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该正确估计使用寿命,并将其成本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而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确认,都不应进行摊销。
3、按是否可辨认分,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可以具体认定的无形资产,绝大多数无形资产都属于这一类。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与企业整体相联系、不能单独认定的无形资产,一般指商誉。按可辨认性分类,有利于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可辨认无形资产。
(三)无形资产基本特征
1、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
2、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
(四)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概念
1、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共同构成企业盈利性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形资产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首先,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在其有效的经济寿命期间都由企业控制和使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其次,两者都能为特定主体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收益的多少与其维护和利用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次,它们都具有长于一年的预期使用寿命和较高的单位价值,使之与流动资产形成鲜明的对照。最后,两者的价值都是非一次性转移,即在其收益期间内逐渐地损耗,一部分一部分地加入成本逐步收回。因此,我们说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是固定资产,可以称为“无形固定资产”。
2、无形资产具有特殊性。无形资产是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看似无形,却如同一双看不见的手,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无形资产作为第一经济增长要素,其自身特殊性与工业时代相比,表现得越发明显。
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五项:
(1)无实体性 (2)独占性 (3)高效性 (4)交易特殊性 (5)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概念的内涵概括如下:无形资产,是无形固定资产的简称,有形固定资产的对称,指不具备物质实体,而主要以知识形态存在于特定主体中的重要经济资源,在长于一年的不确定未来期间内能为特定主体带来高于一般获利水平盈利的固定资产。
(五)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概念的构成要素
无形资产构成要素,是对无形资产组成项目的基本分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和内容,可将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分为:
(1)市场资产要素:品牌、客户网络、优势合同;
(2)知识产权资产要素:版权、工业产权、技术秘密、经营秘密;
(3)人才资产要素: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管理能力;
(4)基础结构资产要素:基本结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苑泽明.现代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研究.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2001.4
[2]周萍.浅析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2006(5):34-35.
[3]刘忠芳.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创新问题研究.华中理工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李学恩.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与创新[J].现代会计,2004,(1).
[5]胡华.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资本化[J].商业会计,2004,(1).
[6]薛洪岩.知识经济与无形资产会计的完善.四川会计,2001.5
[7]方光正.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无形资产会计确认研究
[8]周仁俊,刘华.知识经济与无形资产[J].财会月刊,2003,(11).
〔关键词〕
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文献情报学:研究有关情报信息的生产、搜集、整理、存贮、检索、报导、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研究
1引言
科学技术正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都在加速发展,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新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也在不断加快。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新时代的经济特征——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的经济和信息环境对文献情报学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信息作为现代社会三大支柱(能源、材料和信息)之一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传播和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工作倍受重视,信息服务业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变革了文献情报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加工、传递的效率,为文献情报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也给文献情报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要求。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方式正在不断变化,文献情报工作的手段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支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深入,信息服务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需要创新,信息专业人才还未能满足文献情报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等等。因此,开展关于在知识经济和新信息环境下文献情报学发展的研究,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拟从知识经济的特征出发,分析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进而探讨文献情报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使命。
2知识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这种积累以加速度的形式迅猛发展,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以知识为基础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的阐释,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前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增加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机会,导致知识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增长对于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大,“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古老的真理在今天也就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知识信息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本。一方面,这些知识资本同传统的物质资本具有相同的属性,即它是带来未来经济收益和其他收益的源泉;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特殊资本,即它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的,并且是不断增值的,可以为全世界所共享的资本。知识正在逐步取代资本和权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据统计,世界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以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来的;美国连续近90个月奇迹般的低失业、低通胀、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约5000家软件公司的巨大贡献。这些都表明知识以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后所实现出来的巨大作用。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人类在20世纪后期,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这些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全面产业化为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有关专家认为,知识经济将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据统计,1982年世界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通信产业的产值为2370亿美元,1988年为4700亿美元,到2000年将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业。因此,把握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前提。知识经济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新的更高劳动生产率将不在于简单的资本增加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整个社会生产将围绕信息流来组织实施。据经合组织在一份报告中估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现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在制造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25%,比20年前增长了近1倍。据专家预言,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至20%提高到90%。〔2〕因此,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效率以及所获知识的质量将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因素之一。
第二,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将在生产中占居主导地位,生产过程的技术基础和工作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活动将逐步变成以对知识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为主的工作。
第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机构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使组织中的成员对决策过程的广泛参与成为必要和可能。生产管理将进一步科学化。
第四,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国际性的。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使得跨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劳动、技术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促进着生产力的国际化,使得那些在知识创造、采集加工、传输和应用方面占优势的国家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将不再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也不再主要依赖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而更多地依赖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
第五,知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知识创新和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提供了大量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特别是支配着大众文化的大众传媒,而且通过其特有的形式改变人们看待自身以及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方式,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3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创新与整合
由于知识经济依赖于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因而知识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创新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重要的问题在于:知识创新如何带动经济的发展,即怎样将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里的关键在于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结和整合,即缩短从知识创造到应用的周期,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知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创新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晶体管从发明到商业化的过程用了将近10年左右的时间,集成电路用了8年,第一代微处理器用了5年,64K芯片用了3年,256K芯片用了2年,而目前广泛应用的0.6微米芯片和即将大量生产的0.35微米芯片所用的时间则更短。
只有当知识创新的成果最终落实到生产领域,实现产品更新的时候,才能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微电子技术科学的创新带来了微处理器的更新,导致新一代计算机的生产。这种新的产品启动了新的市场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生产新产品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形成生产基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以北大方正集团为例,他们把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上的创新转化为一种先进的汉字排版系统,这种产品刺激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广泛的商业化,占据了国外80%以上的中文报业市场,导致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报纸印刷业革命。〔3〕可见,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知识创新产品市场基地产业”这一链条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这里关键就在于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应用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结和整合。其中知识的创造是基础,加工和传播是条件,而知识的应用是关键。
4从文献情报学的对象和任务看文献情报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使命
文献情报学是随着知识文献的巨大增长和积累与人们对知识信息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专门研究情报的构成和基本特性,以及研究情报信息的生产、组织、传递、开发和利用的规律性的科学学科。具体地说,文献情报学就是研究有关情报信息的生产、搜集、整理、存贮、检索、报导、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4〕它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解决情报知识的积累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用科学的方法组织知识和信息,使之有序化,成为人们便于利用的形式,以向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鉴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那么专门以情报信息的生产、搜集、组织、传递、开发和利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文献情报学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献情报系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支柱之一。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来完成的,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信息服务体系被列为创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报信息基础设施也被看成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设施之一。〔5〕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知识创新有赖于对现有知识的充分吸收和利用,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决定的。而以知识信息的搜集、组织、传播和提供为己任的文献情报系统无疑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近代以来知识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文献的指数增长,更使人们获取和消化知识的能力达到饱合。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使人们从繁重的查找文献资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质量与工作效率,达到又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的。而文献情报机构的情报研究工作不但是一种知识创造活动,而且对于科学工作者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跟踪科学前沿有重要参考作用。
第二、文献情报系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如台湾学者顾敏教授把“传播讯息和推广知识”看成是文献情报机构的基本经营活动。〔6〕事实上,由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增加,从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缩短以及新技术、新产品过时速度的加快,使得知识的老化周期加速,只靠在学校学习的“一次教育”已经不够,“终身教育”、“学习社会”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文献情报机构作为国家的情报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人们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人甚至预言,“21世纪学校形式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以图书馆来代替,……因为图书馆的形式也在变化,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与图书情报的发展形式可能会走到一条路上去。”〔7〕此外,文献情报机构对用户的各种信息教育则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活动,而且对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更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文献情报工作是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知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赖于文献情报工作的媒介作用。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进入文献情报系统,在经过文献情报系统的组织和处理后再交流传播出去,进入广阔的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当然,文献情报工作作为促进知识成果向社会转化的重要因素,不仅在于知识成果是以文献情报工作为媒介被推广应用的,而更为重要的是文献情报系统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激活知识成果,加速知识成果向经济生产领域的转移和渗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果,极大地推动经济建设的步伐。
可见,文献情报系统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不仅对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较好地把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机地联结起来。这种各个环节上的联结与整合作用,也是知识经济对文献情报系统功能、作用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献情报系统在知识经济中担负着极为重大的使命。文献情报学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情报工作的实践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尽管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水平与知识经济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鉴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知识经济的浪潮必然会对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予以重大的冲击。面对世界知识经济的冲击,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寻求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发挥文献情报学研究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文献情报学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宏观层次上,文献情报学应以广阔的视野面向国家整体文献情报事业,为增强文献情报服务能力,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文献情报业的发展,建立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当前,要加强信息服务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研究,优化文献情报系统的运行机制,使知识的生产部门与应用部门更好地联结起来,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第二,在微观层次上,要不断寻求新方法和手段,为改善文献情报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供技术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是围绕信息流来实施的,知识的获取方式与效率以及所获知识的质量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对知识组织和控制的研究,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的研究。事实上,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知识组织的方法和水平。
第三,在实践层次上,文献情报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经济,面向社会,改善服务方式;要重视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为各类决策提供服务的情报调研与信息咨询的研究。情报调研和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科技向经济的有效转移。发展知识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需要壮大研究开发队伍,充分组织社会资源投入研究开发活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导和帮助科研机构、企业科学正确选择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方向,使之与国家发展目标、市场需求、自身优势相一致,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我国大多数科技产业经过一段快速成长期后速度明显减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向不明,多头出击,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文献情报机构依托稳定可靠的信息渠道,通过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市场调查,无疑能为科研机构和企业“选择方向”助一臂之力,进一步降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微观运行中的盲目性,大大提高科技向经济转移的有效性,并在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合作对象选择、完善经营管理等环节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加速高技术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当前知识经济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的若干问题>>.朱厚泽.未来与发展,1998(5):16~17
2.<<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顾玉清.光明日报,1998-03-05(3)
3.<<从北大方正谈技术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王选.科技导报,1998(7):3~4
4.<<情报学概论(修订版)>>.严怡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42~43
5.<<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与我国现代化>>.何传启,张凤.中国科技论坛,1998(6):8
关键词:知识经济;现代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001-02
1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转人知识经济,要比二三百年前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具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所引发的这场世界经济革命也远比当年的工业革命更伟大,影响更深刻、更广泛,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在传统经济里,有形的生产要素一直被视为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资本被看作是产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二者的发展都基于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之相反,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通过知识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利用,并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大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知识密集产品开始成为主要的产品形式;经济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400亿美元。
(2)从“收益递减”向“收益递增”转变。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则,即按照经济“增长函数”,资本和劳动力投人必须按比例进行。如果某一方面,比如资本投入过多,就会造成“收益递减”。知识经济则恰恰相反,对知识的投入,只会造成“收益递增”。1996年美国从电脑到电话等高技术方面的投资按年率计算猛增23.8%,经济却仍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3)从周期性发展向持续性发展转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工业经济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衰退周期和经济危机周期的烦恼,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则是“持续性”,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时代牵动全局,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济衰退的周期被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弱化了。
(4)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日益产业化。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来看,知识产业化的进程一直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经济化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的含义是:在知识与经济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经济的知识含量也愈来愈高,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不仅给第一、二、三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而且还导致出现了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一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传统工业社会里是亏损和补贴产业,而在欠发达社会或地区,则是效益低下而又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知识的产业化使情况发生了巨变:随着绿色革命的发起,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第四产业性质的知识农业。如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业等等。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二产业不断升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已沦为“夕阳工业”,而在欠发达地区,却又面临高速增长与毁灭性破坏的矛盾。知识产业化不断加大第二产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从而带来第二产业价值的爆炸性增长,并对调整发展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知识产业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信息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全球新兴的“朝阳工业”。由于知识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短时间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本万利和点石成金的奇迹,致使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在质量、品位和规模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知识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迅速生长、扩张。以信息、知识、高科技和文化、人才元素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是前途无量的“未来工业”,目前已如滚滚浪潮,势不可挡。1994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以后,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战略。新兴产业将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经济革命,并将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新的高度。
2 知识经济对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使社会知识化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学习型社会来临,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分层和日常生活诸方面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1)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的作用彰显。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物质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将导致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周期缩短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否能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顺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2)学习社会形成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和约定俗成的做法。到了21世纪,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社会”的雏形也随之显现。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育成长。社会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农业经济的资源或价
值取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占有。现在,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不仅应得到合理的评价,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介入分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资源观。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来保障知识成为分配的决定性要素,并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知识化。
(3)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置身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整个生存方式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等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知识含量将极大地增长,而知识也会透过经济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互动过程,使人们从知识的视野观察周围的一切,从而展现出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
美国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很生动地描绘了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人类的新空间,及其所引起的地球新秩序的建立,预言在数字化世界,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因为数字化彻底打破了封闭,缩短了距离,无远不至,无高不达。 知识经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通过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起作用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革。知识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在社会结构方面: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它将加速社会的多元化,促进国家的法治架构;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更重视科学、民主、平等,这就能推动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在社会意识方面:知识经济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兴趣、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舆论导向,因此,关于知识经济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逐步得以完善。
社会阶层方面:社会将根据人们的知识拥有情况进行新的分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财富、权力地位的状况与知识拥有的多少成正比。在一般工薪阶层中,白领的绝对数要大大超过蓝领,并形成新的产业主体。
在日常生活领域:知识性消费将占主导地位。社会知识化将导致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无孔不入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性、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等变得更加现实,更受人关注,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理性必将受到扬弃。
当然,知识经济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如因各种原因(包括非自身原因)而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阶层,将与知识阶层两极分化;智力犯罪将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些将成为社会学家和公众关注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