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耗材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3
心脏病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多采用心血管介入导管技术对心脏病患者实施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解决了各类无创治疗法或者药物治疗法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近年来,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大量的临床经验显示, 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内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可减少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内的护理安全管理, 就是指患者从进入手术室接受检查或者治疗过程中, 确保患者不出现法律与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容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机构以及功能等方面的损害、障碍、缺陷以及死亡, 当前大部分医院都引入了护理安全管理, 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取了显著的效果[2]。本文主要就本院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并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的7月~2015年9月于本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A组与B组, 各48例。A组患者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最小13岁, 最大85岁, 平均年龄(53.31±13.48)岁;病程1.5~6.0年。B组患者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87岁, 平均年龄(55.42±14.34)岁;病程2~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手术前后常规检查、护理评估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方面。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导管室安全制度管理 ①导管室与其他的手术室有着巨大的差异, 医护人员应该依据导管室的特殊性, 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 如《介入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与《介入治疗室护理工作操作流程》, 并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中的各项管理标准与规范对导管室进行管理。②依据导管科室实际的运行情况, 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补充与修改,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以对导管室的日常运行、管理、具体操作以及维护等进行正确的指导与规范。
1. 2. 2 导管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①导管室是Ⅱ类的普通手术室, 室外监控室人员都比较多, 因此, 医院应该全面落实工作环节和流程, 对人员的出入进行严格的监测、监督以及检查, 对于各类出入导管室的人员必须进行身份认证, 严格依据导管室安全管理的要求, 让所有进入导管室的人员换鞋, 进行无菌区域时要求相关人员戴好帽子、口罩以及换洗手、衣裤等, 并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刷手, 严格落实各项无菌技术操作, 并在手术结束后, 将帽子、洗手衣及口罩等均放到指定的区域内,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从根本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管理监督意识。②完善导管室的消毒管理制度, 导管室内使用过的手术器械应该及时用清水进行冲洗, 洗干净后, 再将所有物品集中到供应室, 统一进行清洗、消毒及灭菌处理;工作人员必须每天清洁地面、物表及拖鞋, 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消毒与检查, 特别对于血液类物品进行处理时,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消毒处理。每天术前, 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手术室内所有的物表与地面进行全面擦拭, 并对各类清洁仪器进行定时的清洁, 手术前开启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手术时行连续消毒, 进行室内彻底清扫1次/周, 每个季度在室内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 室内所有的无菌辅料包都用指示胶带进行固定封口, 以1周为有效期。手术后, 分类保存各类废弃物品, 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标准进行处理, 并签字;定期对导管室进行全面检查, 确保器械、人员卫生以及环境消毒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出现遗漏。
1. 2. 3 导管室药物安全管理 ①导管室内部的药品、器械以及耗材等管理工作应该交由专门人员负责, 要求管理人员严格依据相关的制度进行药品、器械的验收、存放以及清点, 并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定期检查, 以确保导管室药品管理的章程得到严格落实。②耗材安全管理方面, 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 注意每一个工作细节, 确保导管室内所有的物品都拥有明确的签收上、下架记录;护理人员应该严格依据导管室的具体情况, 依据手术需要的材料, 提前准备好各类要使用的物品, 找到负责人签字后, 及时领取, 并对药品进行检验登记与备案, 根据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详细核对与登记, 确保材料使用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③导管室内的各类急救物资与药品应该定点、定量的进行存放, 交接?c检查维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此外, 导管室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熟悉与了解各类导管材料特点、使用性能以及范围, 确保使用时能够准确的找到相关导管, 将传统的被动护理配合转化成为主动护理支持。
1. 2. 4 患者的安全管理 对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在围手术期内给予全面的优质护理, 以真诚、热情以及主动的态度对待患者, 提升自己的亲和力, 以免患者出现紧张情绪, 提升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依从性, 由于导管室接收的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 患者极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因此, 手术前,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者深入了解有关疾病的各类知识或手术注意事项, 使其对疾病和治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讲解患者主动配合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主动性。
1. 3 观察指标 护理后,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 护理后, A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61.22±2.36)分, B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83.55±12.76)分, B?M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P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 B组患者中27例非常满意, 19例满意, 2例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为95.8%;A组非常满意18例, 满意22例, 不满意8例, 护理满意度为83.3%;B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A组(P
2.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 B组患者中1例出现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2.1%;A组患者中3例发生感染, 4例低血糖, 1例术后穿刺部位渗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16.7%, 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
3 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全新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 是当前临床上比较先进和常用的心脏病诊疗方式, 且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服务工作是保障患者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对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致死以及致残率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 加强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
1评价方法
分别统计实施前(2013年1~12月)、实施后(2014年1~12月)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量标准,每月由护理部组织护理质控小组从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安全、医院感染管理、治疗室管理(各项总分为100分)5个方面对实施前、实施后病区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各评价12次;每月月底由护士长对住院患者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住院环境、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护士仪表5个维度15个条目,各维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采取无记名方式,现场调查当场收回,实施前后各调查患者180例。统计学方法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实施6S管理可提高护士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护理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有效程度,也依赖于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监控的参与[3]。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基础,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施行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的标准和规范[4]。6S管理模式的实施,在科室内组建管理小组,各级人员职责明确,分工到位,团结协助,人人参与科室管理,为培养一支重视安全、敢于担当、有责任心、有凝聚力的护理团队奠定良好基础。科室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管理规范,修订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使护士工作有章可循,奖惩分明;无菌物品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科室药品、物品分类、固定放置,标示清楚、醒目;仪器设备专人管理,班班交接,定位放置,定期检查消毒及维护,时刻保持完好备用状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区域划分,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护理安全。实践证明,6S管理法避免了药物过期、积压、浪费及遗失等现象,能够有效降低用药差错率的发生[5]。同时,6S管理是环境与行为建设的管理方法,除了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外,还能改善环境,有效解决工作场所凌乱、无序等状况,确保工作场所环境的安全[6]。
2.2实施6S管理能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将科室物品进行归类,对不需要的物品及时清理,以保证足够的空间,使工作环境一目了然,有效减少护士寻找物品的时间;制定管理制度即定人负责、定位放置和定量存储,由责任人引领大家熟悉布局,并做到用后随手清理、及时归位,保证科室成员随时可在固定的地方取到所需要的物品,以减少人员、设备、场所、时间的浪费,从而降低医疗成本,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2.3实施6S管理提升了护士素养
护士对其职业地位的认知、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护士投入的重要因素[7]。临床护士的素质不仅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完善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8]。通过6S管理的实施,完善各班职责,优化了工作流程,制定了科学的个性化分层培训计划,将情景演练和案例分析融入到护士培训,使护士的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应急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规范护士行为和文明用语,激励护士人人参与科室管理,调动护士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凝聚力和团队协助精神,秉承“用心、关爱、精诚、超越”的科室文化,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创建一支阳光向上,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护理团队。护士全身心的付出能得到患者、家属、医生以及管理者的肯定和赞誉,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提升了职业自豪感,增加了工作满意度。
2.46S管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血液制备;危险因素;对策;进展
[中图分类号] R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3-105-02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 and Prevention Method of Risk Factor
WANG Jun
Central Blood Station of Suzhou City,Component Department,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 and prevention method of risk factor. There were two methods about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one was single apparatus,and the others handicraft,the risk factor including physical,chemistry,infection. The principle of blood consitituent methods was centrifugalization and percolation. the risk factor including physical(injure,racket),chemistry,infection,and the risk would conspicuous prevent if given protect measure. It is most significant of quality and security in the blood constituent preparation .
[Key words] Blood preparation;Risk Factors;Strategy;Progress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质量管理计划(QMP)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其建立起安全规范的有效程序,但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探讨血液中的成分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防护对策。血液成分制备要以血液主要成分质量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为第一要素,要注意防护各种危险措施。现将其近年研究总结如下。
1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即全血,是经过抗凝处理后的血液,全血离心处理分为三层,最上面一层为血浆层,主要包括水、血浆、盐类、蛋白质和各种离子;中间层为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血小板区、富含粒细胞区和富含单核细胞区;最下层为红细胞层,包括年轻和正常红细胞两类。根据血液的分布和类型,可按需求进行血液成分分离和制备。以满足临床中不同的需求,提高临床应用率及满足患者对不同成分血的需求,减少血资源的浪费[1]。
1.1 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
主要有自动法及手工法,自动法是将血液采集放入无菌多连袋,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后使用血液分离机将其分成小包装装入无菌袋中。手工法将离心后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用手工方法将其成分分离。
1.2 制备方法
自全血过滤或不过滤,2900~4000g重度离心,时间为20min,过滤得到的离心产物为冷冻血浆(FFP)和浓缩红细胞。非过滤得到的产物为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红细胞添加液。将新得到的冰冻血浆再经过处理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缺乏Ⅷ因子的血浆和普通血浆。将浓缩红细胞制备成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也可将全血轻度离心(1000~1300g)10min,离心产物为去浓缩血小板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前者可制成普通液体血浆、缺乏Ⅷ因子的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后者可制成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红细胞添加液。
2 危险因素的分析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接触各种收集的血液的几率较大,其中有潜在传染性的血液。其主要危险因素有物理因素、感染因素和化学因素等,同时未明原因的血液传播性疾病也不断增加。
2.1 物理因素
2.1.1 外伤 主要为针头刺伤手指,造成物理性伤害,为操作时针头刺伤。例如操作结束后,将针头拔出时针头刺伤手指;采集成分血样标本后,将针头与其他杂物一起抛掉,而在捡回时碰伤手指;或在开放式成分制备中,分浆器与血袋连接过程中机器划破手指。外伤时也有将血袋放入或取出离心杯时产生的硬物擦伤,造成各种或深或浅的外伤。有资料显示,进行血液制备工作中职工发生皮损污染占15.7%,黏膜污染占6.52%,职业暴露中针刺占77.78%[2]。工作中发生针刺伤手的情况下,一次即可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3]。
2.1.2 噪声 噪声是影响血液制备工作人员健康的主要物理因素,其来源为仪器操作声、电话铃声、外界干扰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人群生活环境若长期超过90dB的噪音,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工作失调,例如耳鸣、头晕、头痛、烦燥、失眠。长期如此会引起烦躁、疲劳、听力下降和头痛等。
2.2 感染因素
在进行血液成分制备时,若制备者因操作不当或意外事件而不慎与血液接触时,血液对制备者产生一定的感染。操作不当一般情况有:血标本采集后打翻、热合血袋、血浆管与采血管渗漏、采血管不稳定溅出等;献血者没有规范按压针眼,导致血液外流。易传播的、病毒含量次序由高至低分别为:血液、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伤口分泌的体液等分泌物、阴道分泌物、、产妇排出的羊水等。皮肤、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4,5]。主要传播媒介肝炎病毒(乙型、丙型)、结核杆菌、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
2.3 化学因素
对于空气中的自然菌采用臭氧灭菌时,杀灭率可超过90%,但空气中的臭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甚至还可能导致胸闷、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同时空气中戍二醛的浓度较高,会引发眼受刺激流泪、灼伤、头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胸闷气喘、肺炎、咽喉炎、皮肤过敏、荨麻疹和暴露皮肤出现深棕素沉着等症状。各种液体消毒剂,会引起皮肤发生接触性鼻炎、皮炎、哮喘,严重者出现中毒或致癌。常见的会引起不良反应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这些消毒液易挥发,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对人体的皮肤及其黏膜、呼吸道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6]。
3 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为了提高血液制备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在制备过程中要从防护意识的提高、建立血液制备日常安全管理制度、感染因素的防护、化学因素的防护四方面进行危险因素的防护。
3.1 防护意识的提高
建立建全血液制备工作规章制度,同时通过定期教育使工作人员建立防护意识,工作中严格按规章制度来执行,消毒管理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S0P)来执行。岗位的规范操作是防止工作人员直接与病原体接触的重要措施[7],例如进行穿刺操作后针头的正确处理、废液的正确消毒处理、消毒液的使用标准,血液离心处理后如何防止血液外露、减少离心破损等,同时借助工具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如乳胶手套、工作服、防护镜等避免操作人员与病原体的直接接触[8]。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可减少危险因素出现的机会。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新入职的工作人员需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时刻记住血液具有潜在的传染性,对所有工作人员每个月进行1次科内业务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请实际操作人员加以演示进行安全教育。
3.2 建立血液制备日常安全管理制度[8]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质量管理计划(QMP)的精神,血站在日常事务中要将质量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将工作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安全问题是QMP的实质及延伸[9]。(1)责权分明,责任到人,同时每个科室设立一名安全安责员,监督日常安全工作,负责工作中的职业安全。(2)生物安全的管理: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建立感染管理制度。(3)一般安全管理包括消毒液的使用管理;环境整洁、噪声控制的安全管理;耗材、物品及消毒物品使用控制管理;大型设备、装置专人保管管理;预防火灾的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监控管理等。
3.3 感染因素的防护
感染因素的有效防护应遵循以下几点: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工作人员在阳性工作室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皮肤有破损者,尽量不在阳性室工作。透析时在阳性区域操作时,透析中应使用一次性用品。②在工作中应小心谨慎,避免锐利器械刺伤皮肤。③透析中用过的污染器械,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清洗消毒,避免直接清洗造成污染。④工作区操作完毕后随时用1:50的84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10]。⑤透析完毕,工作人员脱下手套、隔离衣等,离开透析间,进行淋浴。
3.4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严格控制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浓度,浓度过低达不到消毒效果,应达到2000mg/L[11],浓度过高则会对人产生毒性反应。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需戴帽子、口罩、眼镜及手套,避免与消毒液的直接接触。若在操作过程中消毒剂不慎溅出,应立即清除,若落在皮肤表面上,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总之,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也是1份危险性日益加大的职业,每个血站管理人员及成分制备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制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血液制备的质量[15]。增强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结合工作实际,将各种危险因素系统地考虑,总结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是成分制备人员及血液制备管理者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马曙轩,欧阳锡林,刘景汉. 手工采集血小板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0(17):372-374.
[2] 华玉娟. 采血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防护措施[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600.
[3] 郝晶. 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因素[J]. 护理管理,2006,20(7):15.
[4] 杨晓. 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1):19-21.
[5] 李映兰. 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疫病的预防[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8(8):l16.
[6] 宋玉珠. 临床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 山西医药杂志,2010,39(6):590-592.
[7] 李天君,赵锋,张印则. 采供血机构工作者职业暴露的预防[J]. 中国输血杂志,2005,l8(4):360.
[8] 李映兰,罗贞.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9] 李军.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272-1273.
[10] 余晋林,朱业华,田兆嵩.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培训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7-48.
[11] 李翠萍,刘斌,张兴梅.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4(12):11-12.
[12] 田秀花,郭宗娥. 采血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83.
[13] 陈英,张丽芳.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6.
[14] 李翠萍,刘斌,张兴梅.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4(12):6.
【关键词】高职;实训室;管理;6S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训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职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如何有效的管理实训室;如何有效的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如何更好地实现实训室日常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是摆在实训室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丞待解决的问题。
6S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基础管理手段之一,体现了国际先进企业现场管理的内涵,它使工厂整齐有序,员工自主管理,营造出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使企业进入现代、安全、文明的更高层次。将6S管理引入实训室,旨在创造类企业的工作环境、安全的职业场所,实现技能育人、环境育人,促进团队和谐;提高实训室的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
一、6S管理的内涵
“6S”即6S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本质量管理大师今井最早应用5S运作模式,是有五个词的日语罗马拼音首字母命名,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海尔集团在管理运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安全(Safety)”
这一内容,因此改称为“6S”现场管理法。6S管理模式作为现代企业的基础管理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企业在现场管理的基本内涵,使企业干净、整齐、秩序井然,营造出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整理:将工作场所中的任何物品区分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必要的留下来,不必要的彻底清除。目的是改善、拓宽工作、实验、实训作业面积;通道畅通,提高工效;减少和避免仪器设备、物件磕碰,保证质量。
整顿:是衔接在整理之后,把留下来的必要的东西分门别类按规定的位置放置,摆放整齐,加以标识。目的是使物品类别、数量、质量清晰,取放方便,井然有序。
清扫:就是将工作岗位保持在无垃圾、无灰尘、干净整洁的状态,实施于整理、整顿之后。目的是随时保持一个整洁、明快、舒畅的实训作业环境,保证安全、优质、高效的工作。
清洁:岗位人员(包括实训学生)在整理、整顿、清扫的基础上对实训现场认真维护,保持最佳状态,是前三项的继续与细化,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目的是通过制度化来维持成果。
素养:人人养成好习惯,按规定行事,按制度办事。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学员。
安全:消除隐患,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的观念。目的是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高职实训室推行6S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训室管理水平再提升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教学环节,实训室又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高职学院要提高实验实训质量,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验实训管理的软件建设。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均建立了一整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但实训教学由于其特殊性,面临很多丞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各高职院校也建立了针对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促进了实训教学规范化的管理,但在细节管理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实训场所仪器设备拥堵杂乱无章,各类耗材放置无定位无标识,使用时浪费了大量的查找时间;器材物品使用后没有及时归位,导致实训场所拥堵,影响实训教师工作的效率,甚至影响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仪器设备缺乏主动性维护和保养,导致使用寿命缩短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实施和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职业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评判标准。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后存在眼高手低、情绪低落、诚信度低等现象,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学生在校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6S管理模式,就是要营造现代企业氛围的职业真实训练环境,使现代化的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服务、管理人才。
三、实训室应用6S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实训室的整理是6S管理实施的第一步
首先要明确分类各实训室的功能和要完成的实训项目,根据实训内容确定物资、设备配比情况,设计好空间格局。检查必备设备的功能状况,分为正常、可维修和不可维修三类,将不可维修的设备移除实训场地。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特点和使用频率固定放置,要达到保存安全、使用方便的目的。清除室内所有与实训教学无关的物品,最大限度的腾出实训室的空间,提高实训室使用效率。
(二)实训室的整顿
实训室的管理必须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任何操作行为都应有制度上的制约。建立设备详细档案,包括型号、厂家、出厂日期、购入日期、维护细则等,每台设备应有明确标示,包括仪器名称、操作要点、资产标签、使用记录。清理账上设备,做到账物一致。暂时无法确定报废,又不常使用的物资设备,不要搁置在实训室内,存放于库房中等待处理。根据实训室的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方案,对每台机器实施主动性保养和预防性维护,对于精密、贵重、医疗设备,指定专人保管负责,使用人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经考核通过方可独立操作。
(三)实训室的清扫、清洁
工作中建立详尽的清扫、清洁制度和计划。实训场所每天课后清扫,每周彻底清扫,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实训室脏、乱、差的局面。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机制,使每位教师和学生将随时清扫,随时清洁的行为变为一种工作常态,实训室环境大为改观。
(四)素养
素养的提升针对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训管理人员的素养,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素养,其中管理人员的素养水平是关键。受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实训教师的各项工作多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更谈不上创新精神,整体素养普遍不高。学院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有计划的进行在职学习和脱产教育,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搜集新信息,补充新知识,进一步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扩展知识面。在指定培训计划时,应重点好抓好实训室的使用、维护、开发以及科学管理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学生方面就是要在营造的企业管理氛围的职场训练环境中,通过6S管理来规范各项操作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五)安全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设施。强化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实训室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增强对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定期召集相关人员召开隐患分析会,认真分析实训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经常进行安全自检,采取各种必要措施,确保师生安全和实训设备安全。
四、实训室推行6S管理的成效
(一)实训室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实施6S后,设备设施摆放规则有序,实训场地整洁,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对实训学生的素养提高正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仪器设备实施主动性管理,强化了保养,提高了使用率
设备使用后及时进行清洁及预防性维护,并依据设备说明做好保养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保养,确保了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
(三)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6S管理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训练,学生们变得认真了,也能自觉遵守规定,自觉维护实训环境的整洁,变得文明礼貌了。最重要的是养成了遵守规则的良好素质。
(四)创建了安全的实训环境。6S管理后,实训室变得宽敞明亮,通道通畅,仪器设备井然有序并时时处于功能状态,实训过程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了学生的实训安全。
(五)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实践效率
通过6S管理合理设计规划实训空间,使得实训场所变得整洁、明亮、安全,所使用的仪器设备都整齐的摆放在固定位置,标示清晰,实践过程严谨有序,使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堂使用都极为方便灵活,工作效率及效果得到提升。
(六)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6S管理模式的应用,加快了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严格细致的管理,使我们的学生训练有素,在人才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企业欢迎,自然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实践证明,6S管理就是人的规范化、物的明朗化、事的流程化。虽然6S管理的都是小事、都是细节,但是它通过改变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强化规范和流程运作,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是使人形成良好习惯、提升基本素养的最有效办法;是营造令人满意的职场训练环境,提高实验实训管理质量的良好手段。
参考文献:
[1]李三波,李立,杨小华.高职实训课教学推行6S管理的教师职能研究[J].职业,2012(1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