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承;特色;空间环境;设计

何谓大学?先生认为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大学凭借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及自身的文化脉络,在学生心目中刻画着自有的文化坐标,并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凝练、升华。而不同的学校,又在不同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不同的校园文化,显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并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特殊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近年来,各高校逐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纷纷利用优美的轴线构图和几何式布局,组织“大学城”、新老校区环境建设。不曾想,校园却因此大手笔失去了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相似,公共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统一、单调。校园核心广场的宏伟设计,常常由于尺度的失衡,可达性差,造成校园人参与性的缺失,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校园在浓重的商业气氛打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

不禁质问:校园环境为谁而存在?校园为谁而设计?――校园人。校园人与“环境”朝夕相处,亲身体验、感受着环境;反之,环境又发挥着“教化育人”的作用,彼此“互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和熏陶。而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所赋予校园特定文化场所的效果,同大学自身的文化脉络相得益彰,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校园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界限。

面对文化的缺失,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在整个文化推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空间环境如何设计,已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他们在校园环境中的交流、沉思乃至休息都是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因此,校园设计者应行走校园内部,在反复行进中,品位“文化”,探究校园精神,思索本校园与他校园之别,切勿将校园设计克隆与复制。应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利用其特有性,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实现设计的真正意义。

1 从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传承校园文化

从生活出发,深刻理解校园人行为特征和心理要求,为他们创造满足自身发展的校园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创造多层次、立体化、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以满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行为模式。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满足,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自主研究、自由探讨、不断创新的校园环境,以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

因此,在设计中,应依托现有的条件,挖掘房前屋后、交接处、建筑组群之间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的存在价值和弹,营造小尺度公共空间,以方便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偶发交往活动的需求。小尺度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因盲目建设大规模“核心广场”造成的资金浪费,又可节约用地,并且打破了传统意义中广场的“大尺度”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同时,小尺度空间的系列打造,以校园特有性为主线,随节点大小时而收缩,时而放大,不断交替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韵律,最终实现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特色化。

2 打破单纯道路功能,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编织校园文化

随着各大学校园规划的深入实施,校园功能分区日趋明确,结构日趋合理。然而,结构功能的合理化一定程度上,却增加了校园内部通勤时间。学生、老师常常需要在校园内部往返穿梭于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憩。与此同时,校园内部通勤方式又多以步行为主――低速的通勤方式和长时间的校园行走,使得校园内部道路设计尤为重要。而从交往的角度看,低速运动更有利于交往,步行的通勤方式能够让交往双方获取足够的信息和细节,并提供促成交往的机会,达到良好的交往效果。

因此,步行环境是促成交往的关键。在校园交通空间的组织设计中,应打破单纯的道路为通行的定式,妥善处理好车行与人行的关系,作到交通便捷、步行优先、人车分流,为校园人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发挥文化信息交互和情感交流的作用。

3 着眼大环境,入手小设计,时刻保护与延续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品味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设计应“小中见大”,时刻注意对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的保护和延续,巧妙利用这些“见证人”,解读校园历史,使其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小环境的系列设计中,应有强有弱,既塑造多样性,又营造大环境,鲜明主旨,突显,既体现设计者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理解,又让校园人在随意中品位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物质文化环境;营造;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0-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1128(2012)019-0048-0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护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起到教育作用……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使器物起到教育作用”这句话,高度精炼地概括了物质文化环境在教育传承中的基础作用,也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同时,苏霍姆林斯基把物质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称之为“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由此可见,物质文化环境这个“经济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如何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日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话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或多或少有一些经验和体会,但在物质文化环境营造和开发上却又因校而异。学校管理者要搞清楚为什么以及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必须要先知道它的内涵、外延及现实意义。本文以盐城市迎宾路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顺势而为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环境为例,概述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物质文化环境的理念和做法。

一、小学物质文化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 小学物质文化环境概念的内涵

当前,学者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不一。通常人们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理解。大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本文中,笔者所谓的小学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指的是广义校园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文化,具体来说就是指小学校园内人、财、物等硬件环境的配备与展示,包括文化软环境、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等。

2 小学物质文化环境概念的外延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现代教育建造优良育人环境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造就人才,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校园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实施的物质基础设施,包括教学活动场所、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办公设备,以及其他物质保障设施:二是校园环境的布置,主要指教育和教学场所的布置、美化等;三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主要指学校组织的,或者师生员工自发形成并参与的各项校园教育实践活动。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教育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经历启蒙、塑造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易受环境影响,学校更应重视良好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因此,良好的小学物质文化氛围对帮助他们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极其有益的。校园里的一尊雕塑、一幅壁画、一株花草,只要安置得合理,就可以收到较好的艺术熏陶。例如。悬挂于教学楼道墙壁上的《论语》,不仅使学生得到文化素养的滋润,更让学生认识了孔圣人的睿智与豁达。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心灵的塑造,完全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只能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才能实现学生时代良好性格的塑造。

二、物质文化环境的价值

“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两大部分。其中,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一问学习环境良好的教室,对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等,为当代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近几年我校校园文化创造性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拓展了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校园文化的传播价值、美育价值、道德认同性价值、知识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有识之士认可与肯定。

为此,我校要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进取、高雅洁净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达到培育一代新人的目的,力争做到让学校的一草一木发挥启迪心灵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尚存一些误区。一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名人雕塑、假山等人造景观;一提文化校园,便是标语口号、名人名言。这些模式化的形式固然也需要,但高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应当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人文气息、精神氛围,是全校师生需要积淀、需要孕育涵养的,与众不同的性格、气质、风度,等等。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以环境育人为出发点,用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将学校形象充盈得鲜活饱满,让每位学生带着景仰走进校园,带着依恋离开校园,让学校每一处环境都成为教育的主阵地。

三、物质文化环境的实践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为了实现人人有潜力、人人有优势、人人都出色、人人都成功的育人宗旨,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我校十分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近年来。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

1 注重校园环境,托起健康童年

走近盐城市迎宾路小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如“青青碧草”般的塑胶运动操场,让人眼前一亮、心情舒畅,校园顿时变得生机盎然起来。绿色操场不仅照亮了校园,连操场周围的环境看起来也大为改观,如今已经成为校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我校一直提倡让学生亲近自然、拥抱绿色。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绿色环境,学校投入经费扩大了绿地面积,由于受到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学校建筑物风格的限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校园景色的多色调、多层次要求,做到灌木乔木、草本木本、树木花草配搭和谐,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绿化有机结合,布局疏密得体,努力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怡人的校园物化环境。如今,占地4700平方米的校园,绿化面积就达到了2500平方米。

另外,我校还克服了地少人多的局限,从墙角到屋顶,利用所有的校园空间进行绿化,尤其重视教室环境的绿化。由于教室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人多,空间小,空气质量差,对师生的健康不利。因此,在教室里适当摆几盆花草,挂几盆吊兰,既净化了空气,又赏心悦目,体现出学校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室绿化对教室文化建设来说,既画龙点睛,又锦上添花。同时,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亲手种植盆栽,不仅绿化了校园,美化了教室,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以及观察能力。可见,“造绿”不仅将校园环境装扮得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让师生沐浴在绿色的海洋中。还为盐城市大环境的改善出了力,让过往行人和周边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绿意。

2 打造传统文化载体,促进学校文化多样化

我校注重传统文化的收集与整理,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为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我校除了高标准建设了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外,还在各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图书角。为活跃学校师生文化学习的氛围,推动书香校园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传统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民族优秀文化世代相传的重要载体,我校除了利用节日庆典引领师生铭记我国的文化传统外,还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编入迎宾路小学的校本教材中。我校先后出版了《传统节日之春节篇》、《传统节日之清明篇》、《传统节日之端午篇》等多部校本教材供学生选读与自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我校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利用团队组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如学生的讲故事、演讲比赛;教师的诗文朗诵、读书心得、征文比赛;家庭的藏书、读书知识竞赛,等等。师生、家长从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此外,我校每年都策划并实施几个传统节日与主题文化节相结合的活动,如重阳节,校内外联动,把祝福送给学校所在社区的每一位长者,把欢笑带给每一名同学:清明节,在祭扫中追思,在游园中励志:端午节,让屈大夫之精神走进学生心里,让粽香飘满校园……每个传统节日活动都精心设计,使其富有不同的文化追求和教育内涵。

3 创设特色教育环境,打造优质学习平台

我校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培训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教师人均每年外出培训2.6次;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江苏教育》张俊平主编、海门市实验小学校长、《童化作文》创始者吴勇校长先后受邀来我校讲学,让教师们一次次得到殷实的收获。在学生教育上,我校根据校情与学情,为学生量身打造了快速识字、快速记忆、快速计算、快速阅读的“四快”教育。以及珠心算教育,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形成迎宾路小学独具特色的教育环境新亮点和品牌。

四、小学物质文化环境创建的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培养成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见过:或者反过来看,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个性,也是不会有的。”对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与开发,要以充分认识物质文化环境的构成与功能为前提,这也充分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意义。一个良好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创建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 以生为本的原则

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认为:“学校应当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既需要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也需要一个优良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来配合。所以,在构建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时,我校充分考虑到,“这个物质文化环境”要能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校为各班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装备齐全的校园电视台、学生计算机房、绘画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房、跆拳道室、多功能教室等,为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2 兼顾系统适度超前原则

首先,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构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同学段、年龄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这一点,教育者们早已认识到,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过很好的体现。在构建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时,我校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要用发展和适度超前的眼光来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物质文化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切不可无系统性,不可现在需要什么就建什么,现在热什么就建什么,而应该在考察未来社会、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精心创设。

3 适应环境原则

这里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应当包含人们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及心理特点,思考和领悟学校物质文化环境设计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信息。一方面学校物质文化环境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有政治的、历史的、思想道德的;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只有被人们理解了,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否则,其教育意义无法体现。所以,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构建必须符合可适应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4 实用性原则

学校物质文化环境为“育人”服务。所以,我校从教育的功能出发,以教育教学对物质环境的具体要求,即讲求实效、整洁明朗、舒适安全、充满生机等实用角度为基点,开展将生活、教学、科研三者融为一体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走进迎宾路小学,可以看到高高伫立的太阳能板、回收雨水的蓄水池、立体绿化的阳光舞台、分类处理的垃圾桶……这些不仅是教育教学工具,更是科技转化生活的实践。学生从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绿色、节能、低碳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懂得了绿色环保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举手投足皆可低碳。

5 艺术性原则

在讲究章法布局的设计基础上,利用烘托、对比等手法使校园的各种功能区和景点做到“点”幽雅、“线”整齐、“面”宽敞。各物质文化环境要素在整体风格上,既要统一,又要各具特色:既各自相对独立,又过渡自然和谐,体现变化统一、美的法则,给人以和谐、舒适之感和美的享受。我校遵循这一原则,使校园整体建设布局科学又合理,如润物无声的千字壁、说唱有约的升旗台、鱼戏其间的假山、中西合璧的文化长廊……深湛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感染和熏陶着每一位迎宾路学子。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健康人格 精神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0 — 02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余秋雨先生在《秋雨时分》谈话节目中也讲到:“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特定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凝铸一体的产物,体现了一所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以及在服务社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利用物的存在和精神的统一创建一种氛围,并利用这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学生的高尚人格。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正是在于发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由此,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已成为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1〕,促进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校园文化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办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中凝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校园里的一切人、事、物等诸关系的生态共同体。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校园建筑设计、景观布局、绿化美化等,也包含有学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间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准则。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人们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沉默的史诗、历史的教科书和社会发展的见证人。在校园建筑与墙面布置、雕塑景观与标语图示、花木种植与设计分配上需要体现校园的文化内蕴和育人作用。校园建筑的规划与布置、廊壁空间的设计与装置、设备设施的利用与配置、绿化美化的整理与设置虽只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但其体现出的作用和价值却非常重要,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总承载与集中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内容十分宽泛,本文侧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物化形态的部分,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好的校园文化会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历史、办学理念、校园环境、管理机制、校风、人际关系和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引擎。对办学理念系统的设计,其实是对学校灵魂的勾勒,是对决策者的思想、对学校办学实践的结晶进行凝炼,从而抽象成广大师生员工的共识。比如,山东临沂大学以“实”作为校风,以“明义 锐思 弘毅 致远”〔2〕作为校训,以“和为贵,学为先,师生为本,事业为重”作为工作方针,依托历史传统文化,突出革命老区红色优势,致力于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全校几万名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广泛赞许。如果说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那么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则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张力,它是凝聚学校精神文化,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人和物及其关系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人起主导作用。“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应自觉创设良好的舆论和工作学习环境。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群体是教师和学生,由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建的文化体系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生态。但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影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施教者群体代表着校园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教师群体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规划时必须考虑到整体化、人性化、生活化、现代化,尽管可以最大限度地征求学生群体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教师群体的参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员工要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充实、提高。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物起引导作用。“物”作为发挥影响作用的存在体,有着重要的环境美化和人文承载价值。加拿大的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写道:“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3〕利考克的话向人们揭示了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在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精神文化与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而校园物质文化则是实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依据。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主要的“硬件”部分,是校园文化直观化、视觉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正因为这些物质文化依托的是承载着校园精神的“人造物”,因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校园中的各类建筑设施、景点绿化、宣传图示等,凝集着富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

从人化自然的角度来看,人支配和改造着物质文化。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物质文化又反过来对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由此,“人”要积极创设和利用好校园建筑设施、文化景观、宣传图示等,把物理环境打造好,让其积极传达精神正能量。

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

古代诗人谢灵运曾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古人常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是有足够实践做支撑的道理。为此,笔者常常建议教育培养人要像“腌咸菜”一样,很多时候人是靠具有正能量的环境“腌”出来的。有因于此,学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基础。

健康人格是指人在心智、性情、社会、道德和审美诸方面协调发展的状态,体现在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我本体的和谐与融通这两大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健康人格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创造一个从人类个体到社会生活秩序的和谐与融通。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于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与建造、设备设施配置与利用、廊壁橱窗图示与装置、雕塑景观与标志呈现、校报校刊与信息宣传、草木绿化等。这些物质文化作为呈现形式,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去促进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激发创造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在这种物质文化氛围中形成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使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都以能在这个环境中工作和学习为骄傲。因之,从此角度讲,学校的教学场所及各类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以师生为本的人性化,要体现适用、实用和高效的利用率。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潜在课堂,对师生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可以想象学生在干净整洁、充满活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感的是温馨、愉悦、舒畅。校园里的一件雕塑或一幅壁画,或许不是很起眼,但师生们在特定时间观赏到它,可能会常常得到激励,受到启迪,催人奋进。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教育因素,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和特色,对学生的高尚品格、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作用。临沂大学以“和为贵,学为先,师生为本,事业为重”作为工作方针,以“明义 锐思 弘毅 致远”作为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可,也是全校数万名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临沂大学以此系列校园精神内容为表达思想的景观壁板、标语图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效果明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在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中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格化的植物,如雪松、翠竹、荷花等,师生都会在人格、德行、品质诸方面自然受到影响,也使得校园环境在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物化呈现。可以想见,布局合理,建筑协调,环境宁静优美,花木相映成趣,道路平整洁净,有如此之环境,师生员工就会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共享清新高雅的文化气息,于无形之中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激发师生员工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促进师生员工德行、品质、心性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象和煦的春风,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于师生员工的举止言行、观念态度中,渗透于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原则和情感中。要积极创建饱含精神正能量,能进取、讲文明、景优美、促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将办学精神充适凝集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让每一个进入校园的人的心灵都得到涤荡。

〔参 考 文 献〕

〔1〕 周祥龙,陈海娟.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6).

〔2〕 李延保,朱孔军,屈琼斐.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内涵〔J〕.高教探索,2007,(05).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环境;环境艺术设计;雕塑;公共艺术

一、现代校园雕塑的特征

1.校园雕塑的环境性

校园雕塑是校园环境的点缀,是校园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校园雕塑除了作为独立的观赏物,还以具体校园环境空间中的各种建筑、植物、道路、水体、人文等因素相互协调,最大化地表现出雕塑与校园环境的有机结合。

校园环境中的雕塑具有相对的不可置换性,不应仅仅局限在形体本身的表现和艺术处理上,更要考虑所处的具体环境空间中各种因素关系的协调。雕塑与校园环境结合成功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校园雕塑与人文、自然、空间、地域的融洽与和谐。校园雕塑不是仅作为独立的装饰品而存在。而应在雕塑设计时认真地了解、分析、研究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师生特点、学科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使校园雕塑作为美的传达,与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师生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意义,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校园雕塑的公共性

校园雕塑处于校园公共环境之中,是师生生活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老师与学生是校园环境中最好的风景线。正是师生们的相互交流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有生机的校园生活。

校园雕塑主要服务于校园环境中的师生,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要适应广大师生的心理和活动特点,兼顾师生的审美意识。使校园雕塑与该大学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雕塑设计师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同时,还要考虑作品与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师生对作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校园雕塑在对公共性的表达上最重要的是对亲和力的表现,要尊重人性、尊重生活,强调作品与普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雕塑要做到增进校园环境的活力,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多数师生参与到雕塑其中,去观赏它,去触摸它,去倾听它,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使用它,在使用与参与中促进师生们的交流。

3.校园雕塑的艺术性

现代校园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师生生活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校园环境注入师生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

校园雕塑是一种三维空间的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能动地占有而实现自身的存在。与其他艺术相比,由于雕塑的材料更具有永恒性,能够成为历史的见证。校园雕塑是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校园中雕塑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什么艺术手法,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4.校园雕塑的引导性

校园雕塑在满足师生感官追求的同时,还可以体现时代特征,表达时代精神,引导师生心灵、思想的追求。

校园雕塑对校园环境和校园环境中的师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将把新的艺术思想贯穿于作品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艺术思想得以实施,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推动者,它以其进步的思想引领时代新潮流。

校园环境中雕塑设计考虑的着重点在于创造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这种活泼朝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校园雕塑设计原则

1.绿色设计原则

绿色设计是现代设计的必然。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它要求设计师放弃在外观上过于强调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形态,用更简洁、长久的形态使景观环境长期地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处。绿色设计也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节约化设计。绿色设计要求雕塑设计师从元素和材料的选择、结构、生产工艺、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处理等全过程,考虑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2.人性化原则

校园雕塑设计不仅是满足师生的观赏,更重要是雕塑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情感表达。雕塑通过独有的艺术魅力,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校园雕塑大多采用接近人的尺度,在空间中与人在同一水平上,可观赏、可触摸、增强人的参与感。

3.整体性原则

校园雕塑设计与校园环境中的其他景观元素,如山、水、植物、建筑、硬化铺装、景观小品有机结合是必然趋势。校园雕塑设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校园雕塑与人文、自然、空间、地域的融洽与和谐。

4.空间性原则

校园雕塑空间是公共空间,但与城市空间相比要小的多。校园空间主要是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地方,校园环境可分为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三个层次。在雕塑设计时,属于不同的空间类型的雕塑在手法、尺度和主题的选择上都应有不同的表现。

5.特色性原则

校园雕塑设计必须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体现该校园所处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特征。在形式上要采用丰富多彩的雕塑语言,形成各种情趣,满足师生的精神要求和环境空间特质要求。

6.创新性原则

特色校园文化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职业教育特征的重要举措。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是否适应企业管理文化的要求,对他们能否职业成才极为关键。职业学校以创新育人环境,建立能适应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校园文化,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在专业设置和课堂教学上,职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上没有形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必须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改变目前职业校园文化现状的需要。当今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脱离不了传统的普教痕迹,其薄弱环节就是未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没有凸显“职业文化”,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出学校的职业特色,要融入特色鲜明的职业文化,以有利于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只有加强渗透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改变目前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缺乏区域特色的状况,跟上时展的步伐。

(2)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企业发展的需要。脱离市场办学,忽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目前职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最密切,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更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企业。因此,建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校园文化,必须广泛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与企业文化融合。

(3)加强渗透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在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别增加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揭示了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入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从而顺利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加强渗透企业品牌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强化校企合作的需要。各类职业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较丰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规范运用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提高校企文化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重视校企文化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创设积极健康、宁静有序、和谐统一的视觉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陶冶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教育氛围。规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使管理理念、管理行为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转变。对内使学校教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对外树立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职业学校校企文化对接

(1)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提出的“质量立校、德育立人、技能立身”作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大力构建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和职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要求和精神凝聚力。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职业学生人格培育的对接。优良的校园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气氛,对职业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优化教育功能,可提升职业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品味,向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同时,也将学校文明辐射到企业和社会。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文化内涵和管理要求,促进了人的发展,使人格素质得以提升,使人的潜能得以发挥。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可以正确引导职业学生认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意识,促进职业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通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的认同感,帮助职业学生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对职业学生形成作为未来企业人的全面素质、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一个良好的职业基础。

(3)校园文化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对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将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形成的企业品牌视觉形象系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与纯商业化企业有着天壤之别,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成功范例充分说明了其强大而独特的功效。因此,校园文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对既有的校园文化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明朗化、规范化;二是围绕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融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具有管理思想和文化模式的统一性、独特性和权威性,最后形成一套确实行之具有校企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管理方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虽为商业企业服务的,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亦有许多值得学校借鉴的内容,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融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内涵,将职业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归纳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为理念识别,学校校纪、校训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行为识别,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为视觉识别等体系构成。

职业学校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从而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及学校整体形象与实力,提升职业学校自身职业文化管理。

3.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

(1)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切入点,增强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要适应现代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文化对接和融合,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进校园,宣扬优秀企业文化;学生的日常管理融入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共建和开发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和评价系统;建立以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认识企业文化,感受职业精神,养成职业习惯,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态度、责任和纪律以及能力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磨炼职业意志、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

(2)提升校企合作,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坚定不移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保障条件。职业学校必须坚持面向社会和企业,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元素,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真实情况,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确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教育实践与学校管理过程全面融入企业文化。良好的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形成。特别是职业学校技能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在学校管理中借鉴和移植企业优秀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4)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处处体现“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特征。职业学校应尽可能将教学实践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证、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引入企业“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经营管理模式,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处处体现校企文化对接,营造职场文化,按照人才规格,形成岗位标准,使学生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增强就业信心。

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融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区域经济特征和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物质文化要有“职业”的特色基调,制度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行为规范,行为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特色,精神文化要有“职业”的理想追求和企业的价值导向,课程文化要有“职业”与企业的职业能力相适应。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