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负荷;及时调控;分层教学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发展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需要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体育课堂教学更应该突出个性发展,对于特殊运动能力的学生应得到更好的发展,让体育课堂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然而,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注重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没有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运动负荷。

一、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每位学生规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项目,通过对力量和机体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强度。比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如果运动能力稍强的同学,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而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位同学提出科学的训练方案,安排好适宜的运动负荷,让每位学生体育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作为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运动负荷,其中部分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其练习密度不能达到30%;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等,其肌肉牵张强度大,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不能达到30%。

二、合理把握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合理运动负荷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首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安排适宜的运动量,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要时刻观察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地把握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以便适时调整,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绝不能搞统一标准。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提高学生课堂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初中体育与健康是为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让每位同学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课堂活动的每项安排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出发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体育课堂学生的兴趣不是太浓厚,特别是部分女同学,更是怕上体育课。因此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实施

1.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跳高、跳远属速度型爆发力项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练习。因此,在备课中要安排较大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中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调控运动负荷

关于运动负荷可以用脉搏测量、询问法和观察法等手段准确把握学生的运动状况,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明显感觉学生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等精神状态时需要灵活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也可以通过心率等测量学生的主体感受,这样教师就可以准确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展 终身体育

一、前言

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高校体育改革不可忽视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对郑州高校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参加新兴体育活动的因素的调查,揭示了高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影响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为普通高校开设新兴体育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研究对象 郑州市7所高校在校各100名学生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1)郑州高校新兴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的认知

通过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认识程度进行调查,对新兴体育项目的认识了解较多仅占总人数的6.9%,他们主要通过学校宣传栏,偶尔的知识讲座以及电视、网络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新兴体育运动。其次,对新兴体育项目了解一些的占54.9%,他们主要通过电视、传媒、网络等途径,来带动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的认识。

2.大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动机

通过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参加新兴体育运动的动机是多样的,以娱乐为动机占64.6%,其所占比例较高。以健身为动机的占有52.1%,新兴体育运动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提高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许多新兴运动类项目都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其难度较大。而大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兴趣为动机的占有39.6%,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将体会到战胜困难后的那种成就感,心里会感到十分的愉悦。

3.高校开展新兴体育项目的途径

通过调查表明,新兴体育项目在高校开展的组织形式主要通过体育课比例是43.8%,通过体育课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有关新兴体育运动的知识,提高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并参与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在调查中显示,体育社团的比例是20.8%和体育协会比例为20.3%,还有部分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比例12.0%。另外,部分小型趣味性的新兴运动项目通过学校体育文化节的途径实现,满足大学生的健康需求,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有利于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2)高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影响

1.场地器材

通过调查显示,器材场地不足所占比例是32.1%,是造成大学生参加新兴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器材场地的不足,相应的引起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次数、时间、运动体验等方面的减少,从而造成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持续性下降。

2.个体因素

通过调查显示,没有习惯爱好占有11.4%。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学生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就得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本领,相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受到影响。缺少专业指导占有22.2%,这影响了参加新兴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家庭环境因素

由调查可知,影响大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经济支持缺少占有16.8%。部分学生喜好又可作为终身锻炼的新兴体育项目,由于自身家庭经济的影响,使学生不能长期进行锻炼。可见家庭对大学生树立体育锻炼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没有发挥其作用,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与自身健康的关系意识较强,有较强的主观认识和积极态度,但对新兴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一般,如宣传力度的不够,组织形式不够多样化等方面。

2.在高校新兴体育的开展对终身体育的影响中,器材场地条件的欠缺是导入新兴体育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自身压力以及高消费的经济等同样对其产生作用。而高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在教材上重要选择,因此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展也要为终身体育服务。

(2)建议

1.应进一步加大新兴体育运动锻炼的宣传力度,如开展知识讲座等。加深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锻炼价值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锻炼意识,激发他们参加新兴体育运动锻炼的浓厚兴趣和热切愿望,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新兴体育运动的锻炼。

2.将新兴体育运动纳入学校运动竞赛工和计划之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新兴体育运动表演和比赛, 可以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积极作用,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之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地开展起来, 以满足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新兴体育运动锻炼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秀峰,韩春英.新疆高校健美操开展现状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报. 2006(7):98~101.

[2]王港,吴铁桥. 新兴体育运动在北京市高校推广的途径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1).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范文第3篇

(广西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各种因素即内在因素:体育意识、参与兴趣、参与动机;外在因素:工作单位的休闲体育运动氛围,工作、家庭压力因素;休闲体育运动设施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提高我国城市职业女性体育休闲运动参与度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职业女性;休闲体育运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83-0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休闲方式,是现代人们文明生活的一种时尚享受.其有益于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可增强体质,缓解疲劳,促使现代人保持身心愉悦,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而现代社会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对城市职业女性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此时休闲体育运动以独具一格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与此同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休闲空间范围的扩大,很多女性都在积极追求多样化休闲放松的方式.但是在她们投身休闲体育运动时,出现各种影响其参与的不利因素,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影响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各种因素,以期提升城市职业女性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市场特有的消费潜力,关于女性的话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置身于大都市的城市职业女性通常具备较强的独立经济能力,但她们不得不承受家庭、工作的双重压力,故其身心更疲惫,更需要通过参与体育休闲运动缓解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如何合理引导职业女性获取繁重生活压力与休闲放松的平衡?媒介如何引导女性合理地参与健康休闲体育运动?先要明确当前那些因素影响到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女性个人内在特点的密切联系,进而提出对促进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对策.本文主要以南宁市为例分析各种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因素,以期提高他们的休闲运动体育意识,认识到体育休闲运动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体质,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促使他们在生活与休闲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活得更轻松、更有质量.同时,通过本次研究对其他城市提高职业女性参与体育休闲运动的积极性有相应的指导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通过翻阅近几年和城市职业女性休闲运动相关的女性学、社会心理学、休闲体育学及市场营销学等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各种因素.

1.3.2 走访调查法

走访南宁市不同职业女性,了解影响她们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明确他们对休闲体育运动的态度.

1.3.3 问卷调查法

以南宁市350名职业女性为问卷发放对象,合理设计问卷调查内容,仔细斟酌调查问卷中的语言表述、问题顺序,切实了解他们对休闲体育运动的看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在因素

2.1.1 体育意识不强、参与兴趣不高

所谓体育意识主要指人们在学习或者参与体育活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体育和自身关系的认识,体育运动价值等.对体育运动价值有深刻的理解、积极的参与态度是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休闲运动的基础.很多职业女性不会主动培养个人休闲体育意识,对休闲体育不感兴趣,更不愿意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同时,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并非生来就有的,它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常会受到性别、家庭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女性可能因为敏感、害羞,对自己身材不自信而缺乏自信心,以至于她们不能自信地参与到一项新体育运动项目中去,进而降低参与兴趣[1].此外,女性自身的运动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兴趣,很多女性缺乏必要的运动技能,害怕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出丑,于是干脆放弃休闲体育运动.

2.1.2 多数职业女性参与动机不强烈

所谓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个人意图、心理预设目标等,只有将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动机充分激发出来,才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城市职业女性由于不了解休闲体育运动的作用,继而缺乏参与其中的动机.通过调查分析可知不同年龄阶段的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动机不同,但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将强身健体作为主要参与目的,特别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女性,参与的目的性非常强,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并且她们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参与体育休闲的参与动机较强烈[2-3].(21~40)岁的职业女性,有些是初步踏入社会,有些深受工作与家庭的影响,压力较大,不愿意过多了解体育休闲运动方面的知识,其参与动机较弱.而20岁以下的女性,大多处于上学阶段,身体正发育,几乎无参与动机.

2.2 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运动的外在因素

2.2.1 工作单位的休闲体育运动氛围

如果一位职业女性所在的工作单位注重利用体育休闲运动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单位具有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环境氛围的话,她们就比较乐意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事业单位缺乏对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作用的认识,更不愿意组织开展休闲体育运动,导致女性体育休闲活动受到一定影响.陈莉红[4]认为影响(26~48)岁年龄段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因素是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而言,只要合理组织、引导,她们还是愿意进行休闲体育运动,以放松身心、改善体型与个人形象.

2.2.2 工作、家庭压力因素

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导致职业女性在体力、精神方面感到疲劳,进而使其无过多的精力参与体育休闲运动.同时城市职业女性的时间压力、作息时间、职业类型、工作性质及条件均会影响到她们的休闲体育运动.据调查发现,不管在工作日还是休闲日,城市的职业女性均需承担较多的家务,在工作日:男性休闲时间(313~350)min,女性(270~300)min;休闲日:男性休闲时间(460~500)min,女性(370~410)min.加之不同的职业也会对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职业不同,女性拥有的空闲时间不同,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也不同,进而对休闲体育运动需求但也不同[5-6].一般情况下,从事个体经营的女性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公务员、教师等均为双休,空间时间多,而从事其他工作的女性时间大多较紧张,无多余时间从事体育休闲运动.

2.2.3 休闲体育运动设施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体育休闲设施不管从质量、数量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为社区体育休闲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健身地点只拥有简单的健身设施,这样只能满足少数人的体育休闲运动需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小,短时期内很难满足广大女性对体育休闲健身的需求.同时,在进行体育休闲运动时,女性有多方面需求,比如:安全需求、便于照顾孩子需求等,通常而言,多数女性存在“畏惧暴力”的心理,对于休闲运动场地的交通便捷性、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有小孩的女性还希望休闲体育场地可以为其提供便于照顾小孩的各项设施.但是现阶段,很多休闲体育运动场所不能有效满足女性的上述需求,导致很多女性倾向于在家休闲.

3 讨论

根据本文所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南宁市为例,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由市场引导的多元化休闲体育运动服务系统,以提高城市职业女性休闲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为出发点给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构建适合女性休闲体育运动场所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应该加强开发适合职业女性进行体育休闲运动的设施与场所,加大对社区室内及户外休闲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建设一定规模的、简单实用的健身设施及场所,针对现行的有偿服务休闲体育运动场所必须适当改变营销运营模式,合理减少收费,通过非营利方式公开向社会公众、社区等开放体育休闲设施,为职业女性从事休闲体育健身运动提供舒适、便捷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进而让职业女性在较短时间内找到适宜自身休闲运动的场所[7].此外,政府也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职业女性所需要的休闲体育运动设施及场所,为有孩子的中年职业女性提供儿童保育服务,便于职业女性灵活安排时间,尽情休闲、放松.

3.2 借助舆论引导职业女性的休闲体育运动价值观念

媒体作为各种社会思想、理念的宣传话筒,理应大力倡导女性注重休闲体育运动,提高女性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意识.一方面,借助媒体强有力的社会效应,消除现代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论”,通过开设女性休闲体育运动的网络节目,积极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构建两性关系平等的和谐社会,纠正社会上存在的错误性别歧视观念,进而让女性生活在一个无歧视充分受尊重的社会环境中,消除对女性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偏见,鼓励职业女性主动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另一方面,鉴于部分职业女性缺乏科学的运动、健康理念,她们愿意花费大量金钱购买高档化妆品、减肥药、进美容院甚至整容,而不舍得花钱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愿意花时间在打麻将、看电视上,而不愿意抽出时间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因此非常有必要纠正其不正确的休闲理念,促使其形成花钱买健康的理念[8].此外,媒体还要严厉抨击虚假的广告、商品,加大力度宣传女性从事休闲体育运动的正面作用,影响社会公众对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看法,进而引导职业女性向着自我开发、自我教育的方向发展.

3.3 选择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城市职业女性自身生活的角度看,休闲与事业有所不同,无需将休闲体育运动想得太高深、远大,只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运动原则即可.兼顾工作与休息,健身与养心,可以广泛涉猎各方面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让自己在享受事业成功的同时感受生活的乐趣,进而促进个人全面、和谐发展.每一位职业女性都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审视个人生活的意义,思考一下如何实现工作、家庭以休闲体育运动的平衡.同时,提高个人对时间价值的认识,科学安排工作以外的时间,有计划地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改变以往药物减肥、过度节食等不规律、不科学的生活方式.

4 总结

城市职业女性因为受到年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其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时间有限、参与兴趣不高,动机不强烈,鉴于此,本文从政府、媒体及职业女性个人三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以期构建适合女性休闲体育运动场所,引导职业女性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运动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作用,选择更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运动,进而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推动女性休闲体育运动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蓉.重庆市城市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10):326-329.

〔2〕汤雪桃.我国职业女性休闲体育的制约因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03):365-368.

〔3〕周丹.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运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

〔4〕陈莉红.湖南省不同职业女性体育休闲现状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6(02):119-122.

〔5〕周毅刚.职业女性休闲体育与身心健康相关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96-97.

〔6〕陈建国.性别角色与女性休闲运动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5(02):116-119.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对策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标是“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五年多了。经笔者研究,提出当前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仅为个人意见,以期为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舆论宣传、组织领导等五大方面的工作。但在基层的一线工作中,阳光体育的现状如下:

1.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馆与器材设备现状不容乐观。经调查显示:相对中小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因素而言,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形式不完善不规范;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学校运动氛围等。经调查统计,其客观因素各占的比率较大。

2.体育课开设不足,没有达到国家的规定。农村小学1—2年级每周体育是4课时,初中和小学3—6年级每周体育是3课时, 大多数学校中小学体育课均为每周2课时。几乎没有一所小学或初中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体育课时的规定。只有20%的学校推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没有一所学校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据此可断定,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尚未实现。

3.学生体质逐渐下滑。2011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媒体在争论,学者在反思,行政管理部门在研究。

4.监督机制和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不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是对学校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手段。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以确保该项工作全面落实,真正实现青少年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人人享有健康教育的目的。

5.有些地方体育教师短缺,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在农村,好多学校没有专业体育教师,即便专业教师也没法从事专业教学,而是安排其它课程。课外活动更具有随意性,大多数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玩耍,没有统一内容,没有统一组织,可见课外活动名存实亡。

二、制约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因素

1.形式主义作风泛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和开展,尽管好多农村中小学也组织一两次体育活动,就认为是阳光体育。这种认识导致实践中阳光体育开展缺乏持久性、长效性。没有将阳光体育运动与当前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将学生体质的增长和体能的增强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导致形式主义泛滥。

2.制度设计缺乏整体性、前瞻性。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设计是为了改善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不良状况,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质。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尽管两者目标接近,但是价值取向有所差别。作为同时作用于学校的制度设计,应体现制度设计的整体性和前瞻性。显然,从价值取向上讲,阳光体育运动应为纲,体育课程改革应为本;阳光体育运动是手段与方式,体育课程改革是目的与结果。但是调查表明,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评比的影响,农村中小学体育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体育课程改革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三、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1.阳光体育,提高认识是基础。农村中小学应加强他们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明确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是关系到国家强盛、民族未来、家庭幸福的大事,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人力度,完善体育师资队伍,提高素质。应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保障。

2.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灵活自主,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学生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特长爱好,灵活调配好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及场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健体要求。

3.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标准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各学校应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利用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活动内容注重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四、结论

阳光体育运动对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生体质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教育问题,用行政的手段解决教育问题,难免会存在问题和矛盾,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阳光体育开展应提高认识、分阶段完成目标、活动内容注重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增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性。这对于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增强阳光体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索在农村中小学建立阳光体育长效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教体艺[2006]6号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环境

体育意识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总和,是对体育有目的的自觉反映。体育能给人们带来强健的体魄、全面的体能、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意识的增强无疑能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如今青少年学生体质的下降,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意识的理论阐述,为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影响提高高中生体育意识的因素

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自信心和自尊心极其强烈,热衷于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他们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和活动很感兴趣,喜欢听新鲜事,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增加[1]。另外,由于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的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在体育学习中,逐渐对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的动作的学习产生兴趣。他们不再满足于动作要领的掌握,更加期望学习动作的原理。不仅关心课堂内的学习和锻炼,并对课外的体育活动以及班级间、校际间和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活动都很感兴趣。

(一)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以技能学习为主,明显缺少对技能原理的理解以及情感上愉悦的体验,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结合高中生旺盛求知欲的特点,采用一些“发现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保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一种“乐学”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培养其体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使每位学生受到同等的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然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所有学生都喜爱体育课,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如教学内容,练习形式,自主选择器械和场地等;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参加和体验体育活动;教学中涉及的一些苦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另外给学生一些时间,在课中让他们自己去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性,提高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能力,从而对体育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进而间接的达到了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效果。

(二)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乐趣和兴趣,是指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从体育教学活动角度来看,即体育教学活动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校风师生人际关系和相关图书资料。教学环境是师生的教与学的依托,教学环境对教学产生更直接,更适时地的影响。

体育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影响到体育知识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提高。相关图书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时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体育意识的增强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对体育运动的开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对文化知识和文娱体育实践锻炼的态度对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还存在部分学校,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领导、教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运动耽误学生的学习,存在体育运动只是使人变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从而对体育持不支持甚至反向的态度,以至于对学生的体育认识、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四)家庭和社会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职业文化水平和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提高都有一定的影响。体育运动的消费较高,需要家庭经济给与一定的支持。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和家庭对体育运动的认识相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而言,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作用,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家长对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等有着一定的认识,会促进孩子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因为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每个人形成其体育观念、动机、运动习惯等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对运动形式的选择方式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农村,许多家长对体育意识极为淡化,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不佳,积极性差。

社会是一个大集体,集体行为对人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社会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以及各种赛事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然这是由于学生的爱国情怀所引起的,但是不能否认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起到了积极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