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为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疯狂学习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

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示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民族和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4]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时代性则体现体育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反映文化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的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存在于时代性之中,时代性反映民族性的共同特征,不存在绝然独立的文化属性。正由于二者的统一,衍生出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自主性与互赖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等的有机共生。这些特性又表现为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意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全球意识则从世界和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民族精神展示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则代表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与风貌。

(二)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

文化的涵延性系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特性;主导性则是指文化的多元复合结构中,必然呈现该文化的主导倾向,包含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文化的涵延性与主导性并存,反映着文化存在的结构特性。文化是一个涵延广博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诸文化因素多元交汇,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共集于一定的社会空间。文化创新是以一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弘扬为前提的,新文化不可以完全独创出来;并且,文化演进还是文化发展多元因素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在继往开来与传播互感的文化整合中,民族文化得以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从文化的涵延性来看,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文化特性的客观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以及辽阔的地域分布上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从文化的主导性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交融会通的强大生命力之中,展现出立于主导地位的、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主导性特性。

(三)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兼容性不仅包括了涵延性所规范的文化多元复合与传承演化的因素,而且含指文化发展中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落后等等因素的并存。有可能区分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又有许多无法绝然判定的交汇复合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具体的状况情形下,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评判主体的制约。

选择性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壮大本体文化、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特有的选择、排斥功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又由于文化选择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进行的,从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选择性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也受到兼容性的影响。文化的选择、排斥功能是在兼容性的规范下实现的,选择的结果不是使文化成为单一因素,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兼容性。兼容性一样受到选择性的制约,选择的结果是使兼容并包的各种文化因素根据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排斥、淘汰的因素则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也代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适应本体文化需要的选择和汲取、以及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会通创新,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5]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兼融会通是民族体育文化绵延的内驱力

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空气和土壤,有自己的载体和灵性;任何民族体育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义务;都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创新的责任;也有共同繁荣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却同处并存相互联系,都是其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的文化触击冲突、汲取融合之合力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兼融会通特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绵延的内在驱动力。

(四)整合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长存的生命力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文化的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通过涵延传播、汲取更新来实现新文化建设。开放与交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衰的动因,整合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存的(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4页)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兼容并收、各民族间的交融会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吸收、整合创新是其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历来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疯狂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新晨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7]。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朱家桢、厉以平、叶坦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范文第2篇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主体的制约性。文化涵盖内容广泛,给它下一个精准的定义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历史上,无数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对于文化的定义仍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定义大概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明,例如伦理、哲学、宗教、民俗、科学、艺术等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后者被近现代研究者更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当中。综合上面两种含义,可以给民族传统文化一个粗略的定义———民族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的条件,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有些文化事物、行为在流传的过程中消失了,或许只遗留在文献记录里,有的直到现在还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是全体社会成员长期生活的结晶,是集体和个人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是整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在第一部分中已经做出了简要说明,本篇论文中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体设定了传统,而传统又制约主体。这种关系决定了主体与文化传统间的矛盾必然性,有矛盾就有冲突,而文化传统也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发生着变异,并由变异引发新生。这虽然不是导致文化变异的全部因素,但由历史来看,这显然是主导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主体必然会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扬弃,从而造成传统的重新组合,这一切都是由相互冲突矛盾的主体共同完成的。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属性

中华民族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属性逐渐丰富发展。由于地域、政治、科技等固有因素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的民族文化所表现的属性都是有限的。下面将分五个部分阐述当下,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方式愈来愈广泛的大环境之下,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属性。

(一)社会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具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信仰。随着经济发展,各民族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发展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引起文化共鸣的意义显得愈发重要。对于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增强国人信心,维护团结统一都有着重要意义。斯大林在谈到民族形成时揭示了构成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就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之上的,由共同文化凝结而成。表现为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性格、感情、意识的相似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民族精神。祖国的民族文化与我们有着情感纽带式的特殊关系,因此,我们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态度。

(二)传承性。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个动态的过程,即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虽然文化传承也是通过符号传递和认同实现的,但文化传承与传播是不同的,是指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做纵向交接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受到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而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最终形成文化传承的机制,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延续性以及相对的完整性。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总是从一个低级的状态向高级的迈进,人类的文化也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向他的高级形态发展变化。“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这里,恩格斯并没有提出文化的再生产问题,这主要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用文化的视角来认识人类社会研究社会发展的问题,在现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条件之下,文化的生产传播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生活资料的生产传播。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成果。这种传承机制表明,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人类又受制于文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在生产活动同时也是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传承的机制对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首先,文化是一个共同的符号,维系着家庭、村落等共同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结成共同体的依据和动力,反过来,若离开这种共同的符号,人类自身的生产就将受到影响;其次,正因为有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才使人类获得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盲目或简单的重复,离开了精神文化的生产,物质生产将停留在单纯的生物生命活动的层面,文化的创造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更无从谈起;第三,为人类有效获取所需物质资料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独立的人类生命是有限的,为了更有效地获得生产资料,必须把所积累的经验、智慧转化为信息符号传给新生的社会成员,人类才得以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上保持高效率的发展。

(三)地域性。陈传席先生在《汉文化的分裂、重心转移及与森林的关系》一文中,阐释了汉文化自五代时期开始分向发展、重心南移的深层原因,其中透彻、明晰地介绍了地区环境对文化的重要影响。由此更加明确地凸显了民族文化的地区性特点。地域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到地域性格小到餐饭茶水都渗透着广袤大地差异性带来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展现。例如四川、湖南等地喜食辣是由于这些区域多温润潮湿,为了祛除体内湿气。而正是这种饮食习惯又对他们的区域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既具有南方人细腻谨慎又兼具了北方人的大气豪爽的性格。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迁徙、各民族间的交流,有些民族的某些特点已经产生改变,但只要共同的心理素质还在,这个民族也就存在。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把民族文化的内涵概括为“表层次的具体形式,如语言文字、图书报刊、出版印刷、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摄影电视、文物古籍、风俗节日、宗教传统等”和“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的交融也就是在这两个层面上的交融,这实质上成为了一种“看不见”的强大力量,社会因此被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四)多元性。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自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与占人口多数的汉民族交流、贸易甚至战争等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例如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狩猎文化、渔业文化等,这与地域差异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例如生活在草原地带的蒙古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等民族至今有牧民保留着旧时的生活习惯,以畜牧业为生,草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禁忌等,这一切都与他们生活的草原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不可分离。而生活在广西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由于广西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竹木结构为三层的民居。我国各民族间至今保存着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习惯,这是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形成民族文化多元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流亦是由来已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相应贡献。

(五)大众性。大众性、广泛性、参与性是新媒体艺术最突出的特点,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植入与传播得以实现也是民族文化的大众性决定的。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互动参与性成为传播重点,单向传播被交互传播代替,跨越了多种界限,形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模式。也正是由于这种通俗普遍的方式,让民族文化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发展。

结语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策略

回眸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化并不局限于经济方面,已经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强势渗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处在主流文化之外,因此,如何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将成为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表现出特有的相对独立性。它的起源、发展、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信仰等有着密切联系。它可以从侧面展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反映民族的社会和历史面貌。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艺术和现代体育的源泉。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地位的丧失。自1840年,西方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由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很快西方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在中最早引入了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传统的骑射、刀剑等武艺取而代之的是洋枪、洋炮、以及英国和德国的兵操。19世纪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在中国设立了许多学校,课余活动为田径、球类等西方体育。而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最高代表,倡导没有任何歧视,坚持友谊、团结、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全球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推动世界各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同时,却以西方传统体育文化为主导,不断地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冲击。由于中西方的地域性差异,生活习俗、文化差异,西方体育文化中体现冒险、挑战,追求形态美、速度美,在运动中“竞争”是其灵魂,好斗心理是其本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内心的修养,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我国民族体育项目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有着突出的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观念上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体育方式,甚至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由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被青年一代所冷落。

社会变革使民族传统体育丧失了主要存在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在逐渐消失,甚至被人们遗忘。经济是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他们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开辟了道路。民族体育文化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缺乏基础理论。由于我国体育学科建制较晚,长期以来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影响,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拓展和开发,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层次的理论匮乏,基础理论薄弱。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时冷时热,研究仅限于少数人,缺乏持久和深入,从而导致基础理论的匮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萎缩。少数民族因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它在产生、传承、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曾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给予了充分地补充和完善。像武狮,是中华民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首先是在我国的西域民族流传,后来进入中原,经过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改进,逐渐成为各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我国55个民族,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也存在“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现象,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精彩纷呈的特点。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情趣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舞台却在不断的缩小。像民间游戏和宫廷游戏由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大都已经丧失了初始的面貌,例如民间的杂技活动,清代中期较多,但随着政治经济的衰退,这些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的自卑感。长期以来,受全球化影响,国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了“差距”的心理,盲目地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偏执地认为中国民族体育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已经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没有了民族个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像奥林匹克运动是以现代竞技体育为母体,由各民族传统体育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人身体内在的修炼,强调调心、调养、调身的康健境界,像我们熟悉的以养生为主的气功、武术等,都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全球文化的交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中西合璧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虚怀若谷地接受世界各民族文化。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应该摒弃那些扼杀体育竞争性的“民族本位论”,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突破原有思想框架,敞开大门,大胆引入现代科学成果,接受和吸纳现代优秀体育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属于世界”。随着全球化各国联系的紧密,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被世界上许多民族所接受,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学校将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精神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养生、娱乐、健身等功能,对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较为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太极拳”、“摔跤”等,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启迪智慧。像在学校开展“太极拳”的课程,以其独特的健身和娱乐价值受到学生们的广泛热爱,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这类民族体育活动,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积极开展世界各民族体育盛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资源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差异性,是民族活力的源泉;在与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其特殊之处将成为其他民族体育文化学习的对象。很多年来受思想观念的束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停留在继承的层面上,没有被视为珍宝,且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全球化不可扭转的潮流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积极地融入其中,成为沟通和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一过程中,绝对不是盲目地同化,丧失自我文化的本体,而是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世界性的各民族体育盛会是弘扬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范文第4篇

笔者认为,多元文化就是集中人类一切精神财富,囊括一切民族特征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可以说是多种意识形态交融的混合体。也许,这种归纳法虽然全面,然而仍未能对多元文化的定义提供一个更为精确的解释。我们对多元文化内涵认识上的模糊,原因在于我国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起步比较晚,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不到二十年,更由于多元文化涉及的研究领域甚广,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学科都涉及到多元文化的介入和移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很难根据一种思维方法去理解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目的是要研究当时盛行的族群运动,多元文化教育是渴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不同文化团体、族群的发展历史及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尊重欣赏他人的文化,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就,并帮助其树立团体意识,尊重意识,对不同民族文化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从而帮助弱势学生走向进步,建立自信,使优势学生更加完美,最终培养他们的社会行动力以服务人类。显然,多元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整个人类服务,而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这也就决定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

(一) 多元性

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文化一直伴随着民族共同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多元文化自问世以来不及百年,然而却形成了当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同时并存的现象。目前,多元文化的最大特质就是文化呈现了多元的态势,不再是一种文化独领,而是百花齐放,各领千秋。

(二) 互补性

多元文化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自由发展同时又能互相借鉴、相互协调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各民族人民用劳动、智慧、胆略和勇气不断创造和更新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文学、艺术、风俗、哲学、饮食与宗教,这些文化相互协调,更加丰富。在互补的作用下形成了文化内部的创新,显然,这是多元文化的又一特色。

(三) 包容性

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而尊重差异并不是倡导文化相对主义,是意味着将更多有进步意义的文明成果应用到人类社会当中,包容是形成飞跃,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须手段。只有不同民族间的异质文化不断地争鸣和交锋才能刺激一种文化固有的顽强生命力,才能诱发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创新,使冲突的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落后文化将被先进文化同化,先进文化也能从落后文化中吸取借鉴和营养。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世界音乐大背景为教学基础

如前文所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最终不同的文化又会衍生出价值平等的、种类繁多的多元音乐文化体系。顾名思义,世界音乐表现出的是无价值的差距,而仅存于种类的差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授课当中,教学内容应涵盖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音乐曲风。时下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民族音乐才能反映世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从事创作,才能真正创作出好听的音乐来。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影视剧都和日本一些作曲家合作,创作出了人文内涵非常雄厚的音乐作品,比如电影《画皮》,主题曲《画心》就是日本著名作曲家藤原育郎的作品,为此,很多不明理的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选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而要选用一个外国人的作品。这正是说明了目前还有很多人不懂得音乐人类学的内涵:音乐是人类的财富,是世界的财富,而世界没有国界,也只有站在世界大背景下,才能创作出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这是音乐人类学最根本的要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很多武侠电视剧都以日本著名作曲家横山菁儿作品《英雄的黎明》作为插曲,众所周知,横山菁儿是日本音乐界的元老级人物,音乐底蕴极深,他的作品风格跌宕大气,往往能给人酣畅淋漓之感。采用他的音乐作背景往往情景交融,达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以文化内涵作为理解音乐的一把锁

音乐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概念、价值、功能和意义,只有将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并作为一种文化意义去理解,才能真正领悟音乐的真谛。鉴赏一种音乐,如鉴赏者若没有对其音乐作品或音乐风格背后蕴藏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是很难走近认识它和接纳它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认为:文化内涵是理解一种音乐的前提,这是对音乐审美的一种超越,对音乐人类学的一种认知和深化。比如,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一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正是因为这首歌符合了那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或者说,听到这首歌能唤醒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思念,所以它成为了红色经典。余秋雨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经典就是要反映时代,并要超越时代。”如果没有对当时文化特征的理解,就无法理解《南泥湾》这首歌的内涵,我们有很多红色歌曲,军旅歌曲都是因为反映时代文化特征而成为了经典,成为了人们念念不忘的回忆,这就是文化对于音乐的意义。

(三)用心感受多元文化带给音乐的魅力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用多元的方式去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魅力,而要实现这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感受鉴赏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说,这种教学方式以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为标志,它既不是一种以演唱演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一种以音乐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而是建立在一种以音乐文化的感受与鉴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民族信仰、价值观、行为等来聆听音乐的音响,从而达到认识音乐的体裁与形式,最终了解具体可感的音乐文化生活,理解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实现发展学生对不同文化中音乐的判断能力与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音乐文化的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都离不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词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在晚唐时期,而事实上,它最开始出现就是以音乐的形式。汉乐府作为最早的音乐机构,后来成为了中国最原始的文学体裁。这都能体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由于受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风格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念体系。甚至影响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情,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实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重燃国人情感,培养本土音乐感情。

(二) 领会世界音乐文化

音乐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音乐文化,就有多少种民族文化,每一种类型的音乐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它们平等地共同存着。高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在充分立足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尊重世界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通过鉴赏和接纳世界音乐,来认识其它不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与之进行对话与交流。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和领会世界民族音乐,体现了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观最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建立多元文化音乐理念

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范文第5篇

哈佛大学亨林论教授主持过一个国际经济文化研讨会,结论是:任何国家和个人,不论它发达还是不发达,都是它的文化选择而不是经济选择,任何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文化。

一、突出民族特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组织的价值观、共享的信念、团体规范等,“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一般认为,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等因素组成。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既彰显企业本身发展的价值取向,又鼓舞和激发企业成员的巨大潜力,使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大大提高,也使企业成员在思想和精神上真心实意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泉,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从文化的特性上来说,文化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我们通常说的文化包括了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等,其中的民族性,就是说文化不同,感觉会很不一样。文化的民族性,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

有专家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你现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但是你要用现代化的手段去改造你的流程,使这个流程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并不是说你的行为一定要放弃民族的特点,但是一定要适应现代化技术的要求。所以,企业文化既要保证民族的特点,又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

企业文化只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也造就了企业文化的时空性和多样性,因而产生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个大文化的子系统,各民族、各地域的企业文化共生共荣,组成了世界企业文化的交响曲,使大文化的交流带来了碰撞与汇合、交融与冲突。

此外,企业文化表现在文化的物质层面上具有“浅层的文化趋同”,而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各民族和地区都更加注重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地方和民族特色是企业文化的个性所在,是创造企业文化个性的基础。

二、人保财险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业的企业文化,主要反映了企业的保险保障功能、融资保障功能和管理保障功能等。其总体特征是:人民保险,造福人民。对客户,笃守诚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其核心价值观是诚信立业、稳健经营、创造卓越、回报社会;工作作风是求真务实、规范严谨、令行禁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文化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和谐奋进;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价值至上、永续经营。企业精神是求实、诚信、拼搏、创新。

人保财险企业文化是一种“市场为先”模式,是代表着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的先进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模式具有阶段性。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人保财险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企业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其企业文化研究现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体上还显得薄弱。企业文化没有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层次问题去深入考虑,其核心地位也尚未确立。二是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存在“断层”。例如,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层次、体系、思路等比较明晰,而基层相对欠缺,多以介绍企业文化的意义、涵义为主。三是对企业文化发展的走向和定位缺乏创新,没有全面有效地反映地区和民族特点。

三、再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呼伦贝尔市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西、北与蒙、俄接壤。有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32个民族,我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市域,蒙古族是其主体民族。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市分公司(简称“分公司”,下同)下设13个旗市级分支机构。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力求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人保财险企业文化为纲领,与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纯朴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经过不断地演进升华,形成既有中华民族共同特点,又有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其给力点是:

(一)结合市情,对少数民族文化深入理解和吸收

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是创造呼伦贝尔市优秀人保财险企业文化有效途径,也是人保财险企业长远发展的给力点。

蒙古族是一个对世界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和贡献的伟大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员,其文化是草原文明的历史见证。蒙古族哲学思想表述形式是多感性、多形象表达,融情理于一体,激发人们的理想和奋斗的热情。

蒙古族的先民是游牧民族。在文化的特质方面,游牧文化折射出兼容、多变、简朴、动态的特点,就像德勒兹和瓜塔里所描述的那样,游牧空间是平滑的、开放的,其中的运动可以从任何一点跳到另一点,因而,人们只要能打破成规,跨越挡在面前的一座一座高原,就可以进入无拘无束的思想境界。

蒙古族传统文化有混沌、通融、结合的特点,它们之间都相互交错、相互结合、相互通融,构成民族文化的鲜明而生动的特色。蒙古族文化具有开放性、刚毅性和崇德性。蒙古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按中国哲学来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二为一,即“追求天人合一”。

这里,“天人合一”中所谓的“天”,就是企业的地区环境,“人”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当地的各民族的人民。在呼伦贝尔市人保财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保财险企业在追求利润、讲经济效益的市场竞争中,也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尊重民族习俗,与当地各民族精诚团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得到地方政府和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实现人保财险的行业的和谐可持续长远发展。

(二)把握现代企业文化主流,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华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它的前提是要有战略思维。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上把握好现代企业文化的主流,在细微之处又处处体现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

1.要体现蒙古族文化结构的非浅性,即混沌性,其实质上是对蒙古族文化的混沌性特征的再认识,这从方法论上会大有进步。现代企业文化正是由于缺乏混沌理论,简单化地进行民族地区企业文化再造,产生了“千企一面”的后果。而从从多角度解析蒙古族文化的要义所在,正是企业文化特色的创新之处,并在民族地区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2.企业文化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除了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实质、科学观念、思想和审美观,以时代精神决定文化的主流方向,同时要融合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因素去创造出特色。例如,企业形象标志、品牌设计、服装、徽章、文体设施及宣传广告等,都要体现地区和民族特色。

3.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注重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礼仪、习惯等,形象地将少数民族文化反映到人保财险企业文化中去,形成表达特定情感的企业文化体系,其内容展现在企业文化的物质层、精神层、制度面以及心理行层等,形成企业文化的特色体系。

相关期刊更多

人民公安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外科理论与实践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

精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