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基础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三、内审工作的发晨对策

(一)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找准定位,是高速公路经营 企业 内审工作 发展 的前提。《规定》将内审职能定位为保证和咨询两大服务职能,这就意味着新形势下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利益实现企业 经济 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履行监督检查、查错纠弊职能。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充分利用其熟谙企业经营管理诸环节的有利条件,以监督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为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出谋划策。只有这样,内审工作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明确地位.增强独立性

独立性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而内部审计的独立程度依赖于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上看,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有:隶属于财务部门.受财务经理或总 会计 师领导的模式;独立设置内审部门.受总经理、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的模式。WwW.133229.COM很显然.前一种模式的独立性较弱。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独立性和权威性。结合目前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实际.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三)拓宽审计范围.实现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开展效益审计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有效发挥内审作用的关键。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审计转变是 现代 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效益审计在加强企业内控基础管理、防范企业风险和为企业增加价值方面有着其他控制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审计方法上.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能更好地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目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效益审计.实现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同时重视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共同使命和责任,由此而来的经济发展审计、资源审计和环境审计也将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内部审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稳定内部审计队伍.改善内审人员组成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健全内审制度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有效发挥内审作用的基础。首先.要稳定内部审计队伍.限制随意抽调或挤占内审岗位的现象.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增强内审力量;其次.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范围的拓展,并向管理领域延伸.原来单一的人员结构已不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需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 法律 及lt审计人才:再次.要实行内审人员从业准入制度.进入内审队伍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从业资格.同时.加强内审人员的培训和交流.一方面企业要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以适应现代内审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最后。要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健全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建立内审人员岗位责任体系。

(五)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 计算 机审计开展计算机审计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有效发挥内审作用的必要手段。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内审工作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就无法适应多变的形势。企业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内部审计的科技投资力度.使内审工作摆脱手工操作.早日进入信息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从而尽可能减少、避免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范文第3篇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的建立,最初多是上级干预的结果,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烙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前,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抓住企业改革的机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企业中有地位、有威信;而有的企业内审工作却出现了严重的“滑坡”,机构被撤并,人员被分流,还有的企业内审机构人员偏少,没地位、没作为,虽有若无,不起作用。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内审工作“两极”分化严重,如不及时加以研究,采取措施,内审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将受到影响。

企业改制是否需要内部审计

企业改制后是否需要内部审计,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其一,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正符合企业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审计开展工作的能力、取得的效果及发挥的独特作用都是外部审计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所不能代替的。其二,新会计法作为重要突破之一,就是它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还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予以确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改制后,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位负责人均强化了对内部审计的内在需求和依赖。其三,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员流动、资产重组等现象会随时出现,保全国有资产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这时就需要内部审计为企业改革保驾护航。

当前企业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从内审的理论、组织、方法等诸方面均不能适应企业改制运行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审理论滞后问题。我国内审实践已有了较大发展,但理论滞后问题较为突出。内审的基础理论方面,如:内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尚未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理论体系;而实务理论方面,如:经济效益审计、企业集团审计、比价审计的有关理论,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以致理论落后于实践,指导意义被淡化。加之国家对内审的立法也相对滞后。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内审自身建设问题。衡量内部审计自身建设好坏的标准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以是否做到了“三个满意”,即领导满意、群众满意、被审计人满意为基本标准。否则,内部审计的形象就会受损,同时也难以引起各方对审计的重视。当前部分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素质不高。二是审计纪律执行不严。三是审计方法陈旧,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四是审计宣传不够。

3?企业领导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重视审计机构建设不够。主要表现在:有的单位至今没有建立健全内审机构,个别单位还将审计同财务、监察部门混岗,更有甚者有的企业还借改制之名撤并了内审机构。另外部分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选配也不够合理,没有把精兵强将选配到内审岗位上来,有的富余人员充岗,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业务技能较差,诸如此类。二是对审计工作支持不够。在日常工作中审计要碰到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有许多后顾之忧,其本身又是得罪人的工作,如果没有领导支持做后盾,审计要取得成果并非易事。

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体制要改革。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包括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组织设置等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不妨对内部审计也实施委派制,由内审机构或上级审计部门对企业所属内审机构负责人和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分层委派,这样既能稳定审计队伍,同时也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队伍要优化。要求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配齐配强内审人员,彻底改变由财务人员变内审人员的单一结构,形成由审计、会计、法律、经济、工程等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强化在职培训,加快内审人员知识更新。

3?方法要改进。打破传统的审计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强化审计手段,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规范审计程序,全面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4?重点要突出。审计工作要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定的单位或项目要查深查透、查个明白,找出深层次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执行力

执行是对企业战略计划的具体落实,同时还包括对企业战略的协调和变革,与企业的决策密不可分。而执行力是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互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执行力是一整套的技术和行为体系,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内部审计执行力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确证与咨询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能力。一个企业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有效程度。对此,本文进行相关论述。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

公司治理是为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所产生的委托、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旨在协调和处理董事会、股东、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关经营和权力的配置关系。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的情况下,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和作为人的经营者在经营效率问题上就会处于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而委托理论是一种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契约安排的基础理论。使用委托理论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可以通过选择最优的公司治理安排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产生,内部审计的实质就是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治理机制,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监督制衡机制以及确认和咨询服务,来缓解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有助于董事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协助管理者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理论和基础,内部审计涉及了组织各层次的受托责任,既有来自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也有来自企业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内部审计已经成了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委托理论和受托责任理论均是源于两权分离的产生,只是研究视角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

(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内部审计,其核心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公司治理侧重于为组织提供一个组织架构,解决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股东权益最大化,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内部审计则侧重于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来审查和评价公司的运营状况,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改进和完善公司的运营管理,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标。总体上来讲,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内部审计则是保证这套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程序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治理质量,增加企业价值。同时,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最大化保证内部审计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

二、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一)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的结构

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督体系方面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股权集中、所有者虚位、外部监督体系尚不完整等不足,导致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弱化,企业经营管理失控,决策程序流于形式,监事会的监督动力不足,不能发挥监事会的法定监督职能,外部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导致了外部监督质量降低。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构建和保持独立的、胜任的、有竞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可以极大地弥补其他监督体系的不足,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的结构,并与外部监管市场、经理市场以及控制权市场共同发挥作用,这不仅丰富了公司治理的内容,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

(二)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极大地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

首先,内部审计的高效、高质量地执行可以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实施,并通过监督制衡机制以及后续的跟踪审计来反馈相应的决策信息,从而改善决策质量,降低决策的风险成本;其次,内部审计有着其他监督机构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既熟悉公司内部的经营业务,又有着极大的成本优势,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充分发挥既可以协助管理层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又可以为董事会提供对经营者的良好监控,从而可以降低相应的委托成本以及道德风险成本;再次,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吃透上情,下晓民意,减少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从而降低公司内部的协调成本。

(三)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显著改善公司治理的质量

公司治理的质量有赖于各大主体对各自责任的履行程度,同时也依赖于主体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目标就是满足公司治理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需要,通过参与公司治理,优化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改善公司治理质量。但是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应有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内部审计执行力不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因此,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执行的效果性和效率性,增强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可靠性,从而提升董事会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依赖,一方面可以使得他们积极采纳内审部门的意见,使内部审计的结果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更好地改善公司治理的质量;另一方面为满足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不断增加的需求,他们会为内部审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使内部审计拓展自己的职责,职责的拓展又进一步使得内审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此外,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使管理层更好地完成所有者的受托责任,改善公司管理质量,为组织增加价值。

三、影响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因素分析――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情况

公司治理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公司治理的结构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模式,继而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效果。具体而言,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取决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隶属层次。隶属层次越高,内审部门的组织地位越高,越容易获得自由而充足的资源和权限来执行内审部门的各项审计业务,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理论上来讲,隶属于CEO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模式效果最佳,既保证了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内部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此外,在确保内审部门组织地位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与公司经营业务的相关程度,避免内部审计由于位高权重,与公司经营业务脱节,只注重监督职能,忽略了服务的本质,这也影响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发挥。

(二)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存在竞争性需求:管理层要求内审人员以广泛的业务技术为基础,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关注风险、评价经营效率并激励组织行为,而审计委员会对控制的确认更感兴趣。这种竞争性需求的存在会刺激内部审计深化自己的职能,提升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并不断寻求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创造性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大化地满足董事会及高管层的需求,并以此来博得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更加认可。一般说来,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话语权以及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配合程度。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及结果重视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内审部门顺利地开展工作,越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

(三)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内审人员是内部审计执行力的主体,内审人员整体的执行力必然影响着内部审计的执行力。首先,内审部门的领导是否可以正确地将高端的愿望准确地解码成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了内审部门计划和目标的准确性。其次,整个内审部门的人员的专业素养,包括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决定了内审部门整体是否具有完成审计任务的能力,假如内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知识结构过窄,那么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学习能力必然很低,很难及时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这必然会限制内审部门所能接受的审计业务范围。再次,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能否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做到客观、公正、保密,对内部审计结果的可参考价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流程的规范性

内部审计程序有6个基本的步骤:制定审计计划、准备审计实施、实施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后续审计与反馈、审计效果评价。要保证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必须力求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在每个步骤都落实到位,让执行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规范内部审计的流程,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设计严格的内审程序并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使得审计程序不因管理层等的意志而改变,而且通过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得出的审计结果,能够更好地披露企业的不足,使得内部审计更好地行使服务的职能,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执行力。

(五)企业文化

内部审计执行的表面体现的是内部审计的业绩或质量问题,而背后折射的更多的却是企业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有助于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制度层面的文化有助于完善企业的监督、奖惩及激励机制等,使企业的各项治理活动有章可循;物质层面的文化可以改善企业的资源、设备,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并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便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执行文化的形成。

四、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要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变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从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展开。我国企业可尝试建立同时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以及总经理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内部审计负责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审计,并在行政上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职能上向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汇报。这样既可以确保对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又可以直接建立起内部审计和董事会的信息交流,大大提升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深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增进内部审计与其他公司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是其他治理主体可以依赖的有价值的资源。为顺应公司治理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一方面,内部审计应当深化职能,加强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各领域的监督和确认,同时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效果以及效率进行评价,及时披露不足,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协助管理当局降低经营风险,并积极帮助董事会加强对管理活动的确认;另一方面,要提高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这不仅需要内部审计的自我营销,为董事会和高管层及时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还需要董事会和高管层从理论上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如可以将内部审计纳入高管层的业务培训课中,从而使高管层给予内部审计更多有形和无形的支持,并积极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双赢。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团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行力。因此,要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内审人员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拓宽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内审理论和新的技术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优化内审部门的专业配置,使内审部门的整体具有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以及后续教育制度;最后,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内审人员自身的独立性、客观性。

(四)构建执行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要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打造优秀的执行文化。通过执行文化的建设,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鼓舞员工的斗志,可以提高企业每一部门的执行力。构建企业的执行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领导者自身加强执行观念;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提升员工的执行意识,营造执行文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安慰.股份制民营企业执行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5.

2、刘正军.企业内部审计执行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09(5).

3、朱庆仙.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4、姜波.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

5、耿慧敏.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6).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范文第5篇

当前,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在逐步扩大,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但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及广度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论文讨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就促进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现代企业管理;应用

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为IIA)批准了关于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其最新的中文翻译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1 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若干问题

1.1 不注重内部审计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人员重外部审计,轻内部审计。认为外部审计具有鉴证作用,权威可信,内部审计是内部的自我监督,只是走形式,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1.2 我国内部审计不够独立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监督的特性。内部审计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尤其是独立于审计对象。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与作为审计对象的其他管理部门通常存在业务交叉,甚至人员也存在重叠,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无法保持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选派,通常也有企业管理层负责,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对管理层保持独立。

这种不独立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1.3 我国内部审计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通常认为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事务,相关立法都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厉性。

1.4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设计到企业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涉及到工商、财会、税务、生产、采购、销售甚至战略、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由财会专业人员担任,知识结构和能力经验离内部审计的内在要求有不少差距。

1.5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范围狭窄

当前,内部审计的职能强调监督,轻视管理。侧重于对企业经济活动、资产状况、经营效率、战略目标的监督检查,对内部经营管理咨询评价、督促改进的功能不够重视。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会计的审计,对管理活动,尤其是投资、融资战略、企业文化等管理决策的审计监督还处于空白,审计范围狭窄。

2 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2.1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从机构、人员、领导三方面入手:

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要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减少工作交叉,机构设置上要保持独立。

二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减少在其他业务部门的兼职,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不受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干扰。

三是内部审计部门向企业董事会汇报工作,受企业董事会领导,避免内部审计部门受管理层等审计对象的领导。

2.2 从单一职能向多重职能转变

改变目前内部审计重点服务于监督职能的现状,实现向多重职能的转变。

除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可靠性开展审计,已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更重要的,要注意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功能,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改进。

具体来说,内部审计还应具有诊断职能,通过审计活动,诊断问题,促进企业开展管理改进。同时,内部审计还应有咨询服务职能,通过开展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评价企业管理活动的优缺点,提出相应的管理改进措施,做好管理层、董事会的参谋。

如果说原来内部审计,主要是做好“看门人”,扮演监督的角色;今后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拓展,要在替企业所有者当好看门人的同时,当好参谋和顾问。

3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和管理。二是拟定内部审计的业务流程规范和指南,确保内部审计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三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从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养、考核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人才体系。

4 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必须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5 拓展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

为适应内部审计职能从单一职能向多重职能的转变,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在做好经济活动的会计审计的同时,可以尝试重点向下列工作领域拓展:一是服务于内部控制改进的内部控制审计;二是服务于管理层绩效考核的离任审计、决策审计、经营效率审计;三是服务于企业经营风险诊断的风险管理审计;四是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管理审计;四是服务于生产管理的质量控制审计。

可以预见,随着审计向企业各业务环节的拓展,审计服务于管理的功能将逐步得到体现。

6 完善内部审计的环境

内部审计,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组成部分。内部牵制制度旨在保障单位或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财产清查只是定期核对财产物资,通过是否账实相符,来检查内部牵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但设立了内部牵制制度,并不能保证其一定得到有效执行;期末账实相符,也不能必然保证内部牵制制度已经有效运行。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包括内部牵制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和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方能确保内部牵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有效的内部审计,离不开健全的内部审计环境。为此,企业应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做好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等内部治理权利的分配和制衡,避免控制失效。要营造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等方面培育引导员工的诚信意识。同时,要科学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组织结构,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应对。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应当通过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改善经营,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杜兴强.审计全新思路: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中国审计, 2007(07)

[2]吴海珍.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浅析.中国审计,2008(06)

[3]宋为民.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2008

[4]张清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