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发展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0-02
音乐,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智力的发展;音乐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音乐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音乐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身心成长。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通过以下几个改进措施来推动中职音乐教学创新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天性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其长处和优点,扬长避短,使其最大化地发挥主动性和个性。鼓励其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探索、求真、求新,在困难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发挥其创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态度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其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
二、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
兴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追求会激发人们去创造美。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和自主创造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更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一把金钥匙。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音乐,创造性的表现音乐。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共同享受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在提高和发展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在课前设计表演的动作,并请学生合作,边唱歌边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很自然地积极地投入到歌曲学习中去。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会得出多种答案。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四、充分运用情境、情感教学方法。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努力挖掘歌曲的内在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进而使学生用声音、表情、动作、表演等方法表现美、创造美。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情感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激发、调动的。也就是说教师既是音乐的欣赏者,又是音乐作品的艺术情感传播者。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首先根据自己的见解、素养,把握作品的情感,产生自我的独特的理解和共鸣,然后再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为学生演唱、演奏、指挥、创作,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情感艺术的真谛;同时善于组织学生充分投入、参与音乐实践,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情感和魅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五、结合美术进行教学。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是审美教育的任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美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美、找到美,并将美表现出来、创造出来。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颜色在音乐中的作用:红色表示热烈、欢快的情绪;天蓝色表示抒情、优美的情绪;深蓝色表示忧愁、悲伤的情绪;黑色表示紧张、恐怖的情绪……学生听了一首歌曲或乐曲后,就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选择适当的颜色表现音乐的情绪,用美丽的图画表现音乐的意境。所以说,美术能促使学生更深的理解音乐,创造性的表现音乐。
六、结束语。
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热爱音乐艺术,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生的远大理想,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情操和丰富情感,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妮,浅谈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教学[J],才智,2011(15)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20世纪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产业间的结构重组和优化升级,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国家战略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举措保障,是21世纪我国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高新技术是指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或者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性、更新快、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性、高增值、渗透性等特点。
二、辽宁当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手段和政策体系。高校和科研单位是高技术资源密集的地方,但目前缺乏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压力和动力,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本应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难以承担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重任。从整个辽宁来看,还缺乏一项全面、综合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各部门、各地区实施的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政策措施还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缺乏统一和完整的鼓励、引导、保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2.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渠道狭窄。目前,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而政府的直接投入无论是规模上还是操作方法上都难以适时、足量地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化各阶段的需要。信贷资金又要求操作稳健、追求高流动性、注重实物资产状况和偿债能力等,不适合于为风险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融资。也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一般金融主体也不愿意把大量的资金投向高技术产业。虽然企业股票上市和债券发行开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种融资方式,但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指导,仍未能有效地解决高新技术创业资本问题。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有待改善。高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等都需要根据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来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但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装备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资源的流失。加快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显得十分急迫:一是政策环境。行政效率不高,政策落实不利,政府干预企业过多。对于民营企业发展仍存在偏见,投资强度小;二是金融环境。风险投资的投入、退出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三是人才环境。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环境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发展环境。确保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的法律环境跟不上创新的步伐。
4.缺乏培养、鼓励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缺乏高技术产业所需的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群体;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人才还大量流失。这种状况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的提高,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落后。一是现有机制不完善,决策体系不完善,不能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也不能及时更新高新技术,很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民营资本加专利技术,是我省高新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占58%),受资金和家族式管理的条件约束,难以做大做强;三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价值高估和独享专利技术的心理作用,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5%,而美国为65%。
6.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能力弱。一是在技术创新方面,条块分割,技术资源不能有效集成,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国有企业受任期、产值、利税管理等硬性指标的约束,压低R&D的投入,忽视创新能力建设;三是在市场创新方面,全国84%的高新技术产品出自外商投资企业,化学药、精细化工产品绝大多数(95%以上)是仿制品;四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流程重组、管理再造缺少内在动力;五是高新区产业结构趋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创新辽宁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
1.深化改革,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省的科研和技术优势,打破条块分割体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积极鼓励源头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要素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探索和发展符合辽宁省实际的“产学研”联合的多种有效形式,重点推进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按市场经济规律有效集成。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共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制及有效运行机制。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实现股权多元化,重点支持具有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国内外各种经济成份和各种产业类型,创建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综合群体。同时,按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大扶持沈阳产权交易市场,使之成为东北地区的交易中心。
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融资、投资体系的形成。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方式、方向和重点,改革投资管理方式,以国家重点项目为龙头,统筹规划、综合运用各种渠道来源的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建立高技术创业投资体系,通过规范基金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健全退出机制来促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有机结合,保证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良性循环。研究如何扩大融资渠道的政策措施,发挥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筹集、分配资金的功能和转变储蓄为投资的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确立向市场要资金的新观念和新机制,通过资本市场化运作,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银行金融信贷为支撑、跨地区、跨国家合作等多元化高技术投入体系。同时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逐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搞好民间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接活动。
3.加速对外开放,努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战略。提高科技开放的层次,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完善科技开放格局。注重引进国际上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公司、大财团来东北投资办厂,以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必要的关键设备和相关技术为重点,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尽快形成民族产业优势。在引进关键仪器设备的同时,加强对生产配方、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等技术软件的引进,力争做到引进一批设备,掌握一批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开发一批高技术产品。对引进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设备和重点产品,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二次创新,减少和避免重复引进及同水平量的扩张。同时学习国外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市场开拓、资本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结合。大力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推进全省海外学子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09-03
受资金短缺、人才流动性大、管理粗放和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存在诸多障碍。为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政策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1.规模不断扩大,领域实现“四扩展、一转变”
近年来,纳入北京政府采购范围的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已发展到上百个。201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货物与服务项目达到26个品种60个小类。政府采购规模已从2002年的45.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35.6亿元,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22.1%,累计节约财政资金61.3亿元。
北京中小企业新技术产品采购实现了“四扩展,一转变”,由行政办公类用品采购向政府投资类服务产品采购扩展,由市级采购向区县级采购扩展,由地方采购向军事采购扩展,由采购产品向采购技术和服务扩展,实现政府采购中关村创新产品试点工作向经常性、日常性和长效性工作转变。截至2012年,已累计实现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200亿元左右,涉及轨道交通设备、自控系统与精密仪器仪表和数字化医疗器械等10个领域。
2.管采分离,监督“四位一体”
为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提升政府采购工作实效,在市政府采购中心从财政局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流程,建立并形成“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财政局作为政府采购的监管部门,政府采购中心作为具体执行和操作部门。
同时,北京政府采购工作已形成行政、市场、司法、供应商“四位一体”的监督框架。在市场监督方面,积极引入专业担保机构,对供应商的信用进行审查和追踪,加强对供应商投标、履约行为的第三方监管。引入了公证机制,积极拓展公证范围。进一步畅通供应商投诉渠道,提升业务投诉处理能效,及时分析查找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初步形成配套规章制度
为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北京市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采购管理办法,并对采购监管考核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机构管理,对政府采购机构履职服务进行考核,实现考核结果与纪检审计部门有效对接。由财政、政策部门组成联合考核小组,对每年政策供应商的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下一次入围挂钩。
4.政策功能日益显现
近年来,北京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日益显现,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渐提高。政府采购的功能从最初节约资金、治理腐败等较为基本的层面,提升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一些重要的政策功能的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日益增强。例如,利用政府采购支持民族产业、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有效拉动中关村乃至北京市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等等,这些都是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集中体现。
5.从业队伍进一步壮大
目前,在北京市级备案的政府采购机构有140多家,建立了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库。结合政府采购政策、业务变化的特点,北京市每年组织若干期对政府采购人、采购机构、供应商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仅2012年,参加政府采购培训的机构从业人员就达2 000人以上,有效推动了政府采购队伍职业化的进程。
二、政府采购促进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参与领域狭窄
近几来,北京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小企业有效参与并实现创新的领域仍十分狭窄。一些成功案例大多出自工程采购领域,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节水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由于货物和服务采购领域中采购的商品多数为办公用品、电器、耗材等,除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大多为产品定型、技术含量不高的商品,实现自主创新的范围狭窄、可能性不大,造成中小企业很难参与货物和服务采购领域的竞争。
2.中小企业缺乏相应资质与经验
通过调研发现,多数中小企业在获得政府采购前,已有数年发展历程,具备较强的研发、管理、营销能力和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但这些企业缺少在相应领域内参与政府采购的资质、业绩和口碑效应。而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企业很难获得采购人的青睐。“没有资质就没有中标的机会,而获得中标机会又需要先有资质”已成为北京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难以逾越的一条鸿沟。
3.大型企业的长期垄断
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需要跨越技术创新、资金规模、企业资质等多个障碍,而在克服化解这些障碍以后,中小企业还需打破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同一领域的长期垄断。如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阿尔卡特)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长期垄断北京乃至中国地铁信号系统领域的采购项目,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涉足地铁信号领域。
4.企业融资难,市场风险大
中小企业大多都是初创期企业,创业期科技型企业资金缺口大,而这些“三无”(无可抵押物、无担保方、无银行信用记录)状态企业很难得到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风险投资的青睐。这些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存在较大风险。初次进入市场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个磨合期,若在此期间发生质量、运行管理等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部门运行和信誉。很少有政府部门愿意购买中小企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并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
三、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路径
1.创建科技创新及转化平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聚集地。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北京应创建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相关平台(中心),下设新技术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的工作小作组,负责推动和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北京市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2.造就企业市场地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政策的切入点就是要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环境、搭平台、找市场”,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造就市场地位。通过政府采购为中小企业树形象、增资质、挣信誉、积经验,打破中小企业面临的“没有资质就没有中标的机会,获得中标机会又需要先有资质”的循环困境。
3.以技术创新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参与到政府采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外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和市场垄断能力。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这些企业牢牢掌控着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信用资质。中小企业要想在这些领域打开政府采购的门槛,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打破国外的长期垄断,走出一条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径。
4.拓展融资渠道和机遇
资金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血液,初创期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其“三无”(无可抵押物、无担保方、无银行信用记录)状况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拓展融资渠道和机遇是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条便捷路径。政府采购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雪中送炭的“救命钱”,为中小企业打开市场、造就口碑,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拓宽通向金融市场的渠道。
5.疏解市场风险,发挥政府影响力和扶持力
正是在资质、经验、新技术产品推广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小企业的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存在较大风险。政府采购可充分发挥在市场信用和资质担保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建立相应的科技保险机制,转移科技创新风险,使政府自身参与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环节,帮助中小企业疏解市场风险。
政府部门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政府部门应转变陈旧观念,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进一步发挥在宣传引导等方面的关键和积极作用,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创新创业的基础性工作,为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政策环境。
四、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立采购体制,激励自主创新
在明确政府采购流程的基础上,建立具体可行的激励机制。在市、区县两级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对中小企业的采购比例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上。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中关村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对采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安排评估、审批和财政预算,确保面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额度。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对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先给予技术产品推广支持。
2.扩大信用担保,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在《北京市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用担保覆盖面,更多惠及中小企业。通过实施信用担保,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资质,使其更易获得政府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风险投资的青睐。同时,政府采购信用担保将减少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保证金支付,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成本。
3.构筑诚信体系,加强考核监督
结合政府采购政策推介会等活动,面向中(下转38页)(上接10页)小企业普及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发的政策。引导中小企业与审计、监察、金融和信用担保等部门协同联动,积极参与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诚信评价体系和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信用库。
通过开展政府采购供应商专项检查、建立退出淘汰机制和“奖优罚劣”等措施,加强面向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的考核监管。通过年度公示考核,督促中小企业供应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市场危机意识,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工作能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4.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政府采购发展
在传统体制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优势,让中小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采购相关信息。以公共采购网为平台,优化面向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工作流程,打破采购内部操作,进一步推动政府采购工作开放化、透明化,真正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关键词:统计分析;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国家。传统文化具有极为强大的传承性,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继承,才能够不断增强一个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在困境中崛起,主要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从未中断过。但在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不断的创新。由于国内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成果大都以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科研项目报告的形式出现,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期刊网站和平台。数据节选的时间为2000—2016年。另外,为了更好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本文统计分析的重点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关键词、研究区域的分布等方面。
一、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进行精确搜索,得到共计362篇期刊论文、72篇学位论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46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中进行精确搜索,发现出版的相关图书23本,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出版的相关图书14本、以知识网络命名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图书9本;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目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共计得到386篇学术文章。(一)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分析。我国国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从2000年起经历了萌芽期、兴起期、发展期、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2000—2004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24篇,为萌芽期;2005—2008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68篇,有显著的兴起迹象,为兴起期;2009—2012年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逐渐发力,此为发展期;2013—2016年,期刊发表数量节节攀升,图1中坡度变化明显,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受到的关注度正在迅速扩大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文献的质量分析。通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术论文和被引用次数靠前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论文也就是被高引用论文总体而言被引用的频率不是很高,高引用论文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13—2016年期间,占43.78%;而在2000—2004年期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高引用文才占到7.7,这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不断的发展,有深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学者的区域分布分析经过调查统计,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学者总共有348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区域上比较集中,有50%的学者来自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上海等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省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学者在一定区域的集中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发展研究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效率。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从近几年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所出现的高频率词汇来看,虽然在2000年就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进行研究,但是那时候的研究成果与现在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有着迅速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文化必定会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它积极的作用。(二)青年研究学者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近几年来,青年研究学者越来越有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主力军的趋势。虽然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经典论文的发表作者较多的还是中年群体,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青年研究学者由于在搜索和学习先进的方法与执行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主力军,这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从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补助资金上来看,2012—2016年,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所提供的补助资金还是十分可观,其中大部分资金都资助于青年研究学者所申请的研究项目上。从图书资料上看,青年研究学者在网络研究著作的发表中占极大比例,几乎占据了网络研究著作的半壁江山。其中,全部硕士学位论文和绝大多数博士学位论文都来自于青年研究学者。总的来说,青年研究学者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三)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历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项目和资助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国家未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可以进行预测。我们预测未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会得到国家稳中有升的资金资助支持,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将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保持着它具有的独特优势,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在国家资金资助的帮助支持下,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热潮将会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在这段时间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将会增多,并且会呈现出更加优质的研究成果,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完善补充。(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将不断增多。通过对历年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资料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领域的成果会越来越丰富,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也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有关学术专著的发表数量也会慢慢增多。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会走向完善化和多样化,而具有完善化和多样化的研究成果会反过来带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发展,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推向一个更深更高远的层次。
三、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顽固不化、封闭保守,而是要融合了如今现实的需要。第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要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与需要,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一直正确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第三,不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甚至在某些内容上还形成了对立,但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拥有属于它自己的优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一直存在的原因。不断加强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吸取国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点来丰富本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理的文化借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充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当今文化的发展需求。
2000年以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发展显现得十分明显。从2005年开始,发展变化显现得就更加明显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国家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资金补助力度也是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科研学术期刊上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文数量的不断增多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也开始投入到有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当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够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也让相关的科研学者能够展开更为深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焦美娜 邢长清 左福国 邓秀武 梁志强 单位:滦平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 滦平县局 滦平县民政局 滦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滦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成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3]季晓莲,吉文丽,康晋.西北地域传统文化保护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北方园艺,2014,(17):212-216.
[4]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刍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03-106.
[5]亚合亚江•吾拉依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4.
[关键词]小微企业;创新;启示;政策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规模不断扩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和地方税收的重要主体,在吸收就业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产业层次低、生产成本攀升过快、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直接阻碍了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提高,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成为小微企业的必然选择,小微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稳步不倒,就必须从靠低成本驱动的粗放型、数量型发展模式转变到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质量型发展模式。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存在自身的弱点和难题,因此,对其提供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和先进成功经验的指导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小微企业的创新潜力,而且符合国家提倡创新发展的大格局,对深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重大意义。
一、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难点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规定,通过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从税收角度看,小微企业被界定为: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创新的内涵十分宽泛。狭义的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而广义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指把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产品开发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开辟市场;管理创新是指引入新的管理模式,使之具有新的功能的创新活动;服务创新就是为用户提供以前未能实现的新颖服务,使用户产生区别于从前的感受。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广义的创新。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难点主要表现为:
(一)创新资金短缺
企业进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资金投入的持续也密切关系着创新的成败。而我国小微企业创建和发展主要依靠内部融资,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和利润水平低,其资金积累严重不足,成为了小微企业创新的瓶颈。同时,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还面临吸引外资能力不足以及进行股权融资机会少的难题。信用贷款方面,企业的信用评价主要是依据大型企业的标准和体系而设计,因此,这种现行的银行信用要求对小微企业并不适用,即使当下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在观念和利益的驱动下,其获取银行贷款仍然存在很大障碍,仅有20%的小型企业能拿到贷款,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微型企业几乎没有机会。尤其金融危机后,小微企业更面临资金匮乏、融资成本高以及贷款手续烦琐等各种困难,严重阻碍创新发展的进程。
(二)创新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升高,特别是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发展的小微企业,由于利润潜力不足,收入相对较低,待遇水平不高,工作条件一般,这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没有吸引力。另外,由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弊端,小微企业没有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致使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在这类企业中无法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这就导致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急需人才却又留不住人才的尴尬局面。许多小微企业在法律、金融、财会、税务、管理、营销等方面几乎一筹莫展,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有的小微企业甚至因为缺乏合理的经营在一夜之间崩溃。与此同时,社会对小微企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也非常稀缺。人才资源缺乏成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创新风险较高
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面临程度高低和时间选择的问题,由于小微企业在操作条件、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不足,通常难以判断技术的盈利能力、演进路径和变革速度。导致其创新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并缺乏相应的化解和规避能力。小微企业的创新项目一旦失败,不仅预期的发展和收益难以保障和获得,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四)创新保障不力
虽然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造成其合法权益缺乏支持和保障。小微企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创新对应的法律缺失使其可能遇到大企业的恶意竞争,且创新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合理保护,从而使小微企业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立法保障也将极大的影响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市场机制。缺乏法律的制约,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垄断甚至会使小微企业的创新根本不能得到生存机会。同时,小微企业之间竞争极其激烈,法律的缺失将影响小微企业群体的健康发展,降低创新效率。
(五)创新信息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已逐渐进入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但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各项网络技术的水平普遍较低,尚不能利用信息化在搜集、传递信息等方面快捷便利的优势,从而在信息获取方面处在劣势地位,对市场需求、技术使用及转移情况、国家优惠政策等方面不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进程。
二、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做法
针对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化解,其主要做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财政资助、金融创新、税收优惠等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198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小企业发展法》,要求联邦政府中的十一个政府部门依法实施SBIR计划。法律明确指出,这十一个部门必须将每年研究经费的1.25%用来资助高科技型小企业的技术研发。而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BIR)规定,相关联邦政府部门必须将每年研发预算的2.5%拨给有小企业参与的商业化潜力较大的联邦科技项目。德国则对落后地区的小微企业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如INNO-WATT项目,该项目通过提供科研补贴来支持新联邦州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同时,美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为小微企业获得大量资金提供便利条件。一方面美国通过开辟第二板块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美国通过不限制小微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来促进更多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而且,美国的金融体系也相当发达,美国拥有许多社区银行体系,这些社区银行体系由小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组成,专门面向社区内的中小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社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使小微企业更顺畅地筹集资金,日本则设计了地方与政府双重担保模式。其中,设在地方的信用担保协会对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然后由政府全额出资的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对担保协会进行再担保,这种双重担保模式大大提升了小微企业的担保能力。
外国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其本质也是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进行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减免税收、减少税率、提高征税起点三方面。例如,日本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减少对中小企业的税率,已从2008年之前的22%减少到2012年后的15%。而且,日本对中小企业增加人力投资、为增强自身科研能力而购买或租赁机器设备等方面都有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韩国对刚成立的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减半征收4年法人税,并且允许中小企业直接从税额中抵免技术开发支出的5%或15%。
(二)通过立法、建设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小微企业创新条件
成熟的法律体系是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美国通过颁布专项法律法规,为优化小微企业创新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如1980年颁布的《贝尔-多尔法案》,允许小微企业对于在联邦政府经费资助下的发明享有所有权。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小企业创新科研计划》(SBIC)以及《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要求所有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由盈利性小微企业拥有,并支持小微企业将其商品化与大企业展开竞争。这些专项法律为小微企业进行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动力。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小微企业创新的催化剂。美国建立的以小企业管理局为主、多种服务机构为辅的社会服务体系,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日本除建立中小企业厅之外,还有中小企业协会、全国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等非盈利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它们分别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员工培训、技术支持等多种服务,全面为小微企业创新提供便利条件。
其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它整合了中小企业所需的各种服务信息,降低了中小企业搜寻信息的成本。这种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源、政府采购、金融服务、人力资源、咨询和培训、市场机会等各种服务信息,而且也是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商业机构等沟通的桥梁。例如,德国经济部和其他联邦机构一起设立联邦促进咨询系统和数据库,从联邦、州和欧盟等各个层面为中小企业的科研创新项目信息提供查询和咨询服务,便于中小企业在创新项目的选取上做出正确决策。
(三)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及企业间合作提升小微企业创新实力
针对小微企业资金有限、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发达国家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合作关系,集小微企业的市场导向优势以及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优势为一体,加快了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步伐。美国作为世界上成功运用产学研模式的最大经济体,通过制定多项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小微企业进行合作。另外,美国政府支持小企业与小企业联盟,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这样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大企业将不同零部件分包给效率较高的小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小企业则会利用大企业资金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计划支持高校、小微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联盟。例如,中小企业创新技能计划(ProInno II)鼓励创建小微企业参加的技术创新联盟,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小微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ZIM)是德国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创新的最重要的措施,其覆盖范围也最广。该项目规定,对雇员少于50人的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项目,可获得比较高的补贴比例。
(四)通过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培育小微企业的创新主体
人才缺乏往往是小微企业发展的短板,因此一些外国政府为支持小微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制定了各项措施。法国自1989年开始实行一项人才引进措施,规定小微企业如果聘用专业人才,政府将支付第一年聘用费用的50%,这有效地激发了小微企业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德国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技术管理培训中心,为小微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免费培训,间接节约小微企业人才培训的成本。比利时政府更是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战略层面上,分别通过三种方式对小微企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一是由政府提供部分津贴,对小微企业创立者进行1―3年的系统培训;二是政府对小微企业带薪培训人才计划投入资金;三是政府与银行、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制订专用于小微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三、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但仍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通过总结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注重对创新活动的立法保障
国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表明,其普遍通过立法的手段彰显小微企业的社会地位,为相关政策有效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支持。前文提到的多项政策,均是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实施的。比如,美国的《贝尔-多尔法案》《小企业发展法》《小企业技术转移法》等。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些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成为鼓励小微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
(二)注重多元化手段的综合运用和补充
多元化手段的综合利用和补充是国外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比如,在提供资金支持上,美国既采取了直接补贴的方式,也利用了发达的金融市场,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在税收激励方面,日本也是将税收减免和加速折旧相结合。另外,这些国家在为小微企业减负纾困的同时,还强调要完善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以此提升其自身的内生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如加快作为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基础的技术公共平台的建设,促进主要为小企业服务的管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财务、法律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升小企业主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注重对创新过程的全覆盖
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包含了技术研发、创新和扩散。与国内的支持性政策多集中于研发活动不同,国外的支持性政策通常覆盖了整个过程。它们不仅普遍对研发活动给予补贴和资金支持,还通过立法推动小微企业技术的转移,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术研究机构和小微企业的合作
一些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起小微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市场导向优势及技术创新优势高效结合,一方面合理解决了小微企业资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的难题,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技术创新向市场产品转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另外,在帮助和鼓励小微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同时,这些发达国家还通过颁布政策和计划等方式对其技术合作加以资源配置支持和资金补贴,充分调动小微企业寻求合作创新的积极性。
(五)注重支持性政策的落实
这些国家一方面大力对小微企业制定支持性政策,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立相关机构来确保支持性政策的落实。例如,日本的中小企业指导所以及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都推动了本国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发展。另外,这些国家还普遍设立了一些半官方机构或社会机构,在促进政策落实中各司其职。不仅如此,它们的政策通常有比较明确的标准和针对性,从而保证了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相反,我国根据经济类型对小微企业采取多头管理,这不仅导致机构重叠,而且由于缺乏对小微企业的统一管理和针对性扶持,从而增加了小微企业的交易成本,也加大了相关政策执行和落实的难度。
参考文献:
[1]俞哲.大力提高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2,(13).
[2]武晓荣.发挥小微企业创新优势的几点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
[3]俞哲.发挥中小微企业创新优势 提高创新发展能力[J].沈阳干部学刊,2012,(06).
[4]陈文裕.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小微企业创新发展[J].涉外税务,201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