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类专业 高职生 职

业心理素质 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97-02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可以分解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三个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包括职业心理素质在内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力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电力系统生产与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不仅要注重培养电力类高职生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素质,同时还要关注其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现状

目前电力类专业高职生因职业心理素质缺乏导致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多在毕业班出现,88.2%的高职生曾在求职、就业中因害怕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而出现过不安、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退学或者其他极端行为。在社会上,叠加了心理因素引起的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等社会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作为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的主渠道,其作用越来越得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

但是,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实训课以及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都有涉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甚至专设章节,但不同课程间缺乏合作,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不明显。二是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或过于注重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或偏向心理活动手册,鲜见和职业岗位活动相联系的心理素质拓展教材。三是职业心理素质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生缺乏兴趣,教学的实效性不强。而有关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的研究也不多,主要涉及职业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等方面,针对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更少,没有对当前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养、对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构成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实问题。

二、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电力类高职院校进行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理念,将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课程教学与电力行业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教学中结合行业的不同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心理素质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拓展情境,在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达成电力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拓展目标。“情境学习理论的产生源自对手工业学徒的实地调研,它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都应在真实的活动中建构”,认为只有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和项目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在学习中进行摸索,才能使学习者真正形成多种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态度和能力。对于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这一针对特定专业和职业岗位群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项目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工作化,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在适应性、责任感、宽容度、参与意识、自信心、主动性、灵活性以及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心理素质的各方面都得到真正的检验和提高。

三、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电力行业是一个具有独特工作情境的行业。电力类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未来的企业员工,还要关注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下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为了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和职业岗位心理素质的需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在校内建设了心理素质拓展基地,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全院新生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基本实现全覆盖。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对高职新生2420人、2138人、3210人开展了心理素质拓展培训。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首先基于前期对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职业心理现状及相匹配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调研。比如,对电力类专业各年级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到电力系统的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实地考察、加强交流和学习等方式,了解其具体工作情境和心理素质要求,进而探索课程教学中职业心理素质形成的有效路径和项目载体,构建适合电力类专业高职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电力行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项目化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和模式,并通过对五届高职生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构建出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模式,总结了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改革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的理论。

以电力类“高压输配电专业”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为例。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从事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电气设备及附属设施的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内容大部分属于高空作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登高的职业素质。针对这一专业岗位特点,为使学生克服高空恐惧,更加适应高空作业,增强个人自我效能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项目的设计具有明显的电力行业具体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和电力专业课程教学等多学科的资源,本项目教学时间为4个课时,包括空中抓杠、同心桥等两个高空素质拓展项目。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模拟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分组,并进行安全设施检查和强调安全问题和纪律。第二,学生配合培训师示范讲解,学习设备及保护操作。第三,开始高空训练。高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结束后,由培训师、心理老师、电力专业教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深入的分享和交流,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点评,使职业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内涵和价值得到深化。比如,参训同学感受“以前看别人在很高的电杆上作业,感觉不可思议,今天我战胜了自己,站到了8米的圆台并成功抓杠”,“在‘同心桥’项目任务中,感谢我的队友为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能成功完成其实是大家合作和支持的功劳”,负责后勤保障的同学则表示“虽然没有站在高台上,但我深切体会了岗位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心理老师、电力专业教师还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的角度,分别就观察到的职业心理素质拓展培训的全程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作了总结和点评,如分析了学生从试探到坚定,从犹豫到勇敢的心理发展过程,分析各专业岗位规程及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通过实际岗位模拟项目在短时间内达到提高胆量、战胜自我的目的。此外,不同专业的高职生还可以通过校内心理素质拓展基地所建有的信任背摔、雷阵、电网、求生墙、步步为营、梵天之塔、团队车轮、越障等20多个项目,选择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项目来提升职业心理素质。通过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拓展项目的实施,高职生的责任感、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及职业心理素质等都显著提高。

四、成效评估和展望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以行业工作情境下的项目化任务为载体,紧扣高职生职业心理成长需求,结合未来从事的职业关键职种岗位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很强的职业生涯发展针对性。教学项目设置结合电力行业职业和电力类专业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探索了电力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式。今后,电力类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项目化教学还可朝着项目设计专业化、项目培训系列化、项目培训专题化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电力类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项目教学改革在达成增强电力类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这一目标的同时,还培训和锻炼了高职院校自己的师资队伍,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创新了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石晓春.基于第二课堂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模块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14)

[2]高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3]杨延.国外职教的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0(10)

[4]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5]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A类项目(2012JGA382)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范文第2篇

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程目标过于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补救及预防,忽略了心理的发展与促进。现在各大高校的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等。大学生固然可以通过学习这样的课程掌握如何避免负面情绪,但是却无法学到提升自己积极情感体验的技能,仅从表层了解到各种不良人格形成的过程,却无法深入了解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实用性有待加强。现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主要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为主,具体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个性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等,学科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载体的发掘等被忽略。因此,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载体,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改革:

(一)完善心理素质培训方法

大学生个体性格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心理素质情况将其进行分层,具体可分为超常、优秀、良好、较差、极差等几个层次,而学生要想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心理素质必须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系就要以超常、优秀、良好等三个层次为训练与提升的重点与目标。而培训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与常见的理论疏导相结合,通过游戏、团体活动等辅导技术,来提高教育培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丰富心理素质培训的方法。

(二)选择代表性的大学生做志愿者

一些大学生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带有普遍性,而选择这类大学生做心理素质培训的志愿者,可以发挥其现身说法的作用,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首先,制定大学生志愿者培养与训练方案,从正在进行的心理素质培训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培训方案的适用性、可行性做出验证及调整,对培训方案做进一步完善。其次,先将培训方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效果满意后再进一步扩展至其它试验小组,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再次试行。整个过程中,要对志愿者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反馈结果,修正、调整培训方案,最终确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

(三)构建综合化的课程内容

所谓综合化课程内容是指与大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学习、生活、娱乐、社会实践等等,将这些活动、行为融入心理素质培训课程体系中,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状态。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全方位、全过程、全渗透、全员参与”的原则,在学校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将各班班主任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科教师、宿管员、同伴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通过校园文化宣传、媒体宣传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将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保证培训效果。

(四)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

所谓微环境,是指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所处的环境,比如宿舍、班级等,而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会对其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小处着手,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首先,塑造宿舍文化心理。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宿舍的人际关系越和谐,宿舍成员越容易获得归属感,其对自身的价值也会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促使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建设班级文化心理。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班级的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会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实践;分析

一、情况分析

现在的幼儿园,青年教师占50%,但是由于技能不熟练、经验不足、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检查展示、人际关系等,使年轻教师的内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不能从容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而这些恰恰反映出青年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幼儿园20名教师进行了心理素质测查,问卷题目包括教师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创新意识和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测查结果表明:20名教师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低。汇总问卷,对影响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确定了影响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原因为:自信心不足、认知水平有待提高、价值观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个性品质、社会期望过高、家庭关系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幼儿园制度不完善、经济状况不稳定等。

二、要因分析与确认

三、对策实施

1.内部干预措施

(1)改善认知倾向,增强教学成就感。

①通过“传、帮、带”培养教师的教学认知方式;②充分认识自我,培养自信;③学习情绪调节。

(2)树立优秀教师形象,改善工作态度。

我们结合身边的榜样,让教师讲“我最崇敬的人”,让大家体验到榜样就在身边,激发了学榜样、赶超榜样的劲头。

(3)加强自身修养,感悟工作价值。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孩子给了我们什么”讨论,教师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孩子那里,让教师认识到了自己的工作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幼教工作的意义所在。

(4)开展健康活动,学习休闲放松。

党、工、团联手组织有益的娱乐活动,来调节教师的情绪状态,增强教师的活力与张力,放松身心,享受快乐。

2.外部干预措施

(1)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保持愉悦心境。

在教研组内进行合理的教师群体配置,尽量使一个班级的教师群体组成良好的人际结构,发挥团体的功效。幼儿园重视每一次家长会,每天园领导门口接待,解决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2)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①幼儿园购买了大量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报纸杂志提供给教师借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完善心理品质。②通过各种途径的心理培训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一是上级部门聘请的油田知名教授、专家为教师进行心理学讲座,二是充分利用中石化远程培训系统,教师可以自选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进行网上学习。

(3)改进幼儿园管理制度,增强教师的心理动力源。

今年幼儿园加强了对日、周、月常规工作的评价与考核,特别是通过员工自我评价,教师如果表现突出,就可以自评为优秀,通过考核人评价,促进教师与幼儿园各层面的多方位沟通,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4)精心培育教师,提供各种保障促进其成才。

组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度过适应期。鼓励进修,提供如技能竞赛、观摩评比、交流分享等,适当加压,促使其尽快成长,成为幼儿园的中坚力量。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发展探讨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除了个人专业技能的竞争,还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素质基础上的,很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心理素质为前提,因此判断一个人才是不是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心理素质是不是合格。新世纪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勇敢探究、勇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造力等都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心理素质渗透在人的各项素质之中,要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必然需要提升人的心理素质。根据一项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关于财富与教育关系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板块共同构建教育的观点,而心理健康的内在价值就蕴藏在这大版块中。中国正处于冉冉上升的关键时期,正如曾经提出的,“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还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不仅符合大学生个人的利益需求,还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吻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涉及到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卫生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素质不仅是综合素质的构成之一,更是其他素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中介,在大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必然性,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发展方向。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心里素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展开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过去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高校日常教学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要想对当前的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必然需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知道具备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而一个具备有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心里素质水平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自身的心理素质从结构上与功能相匹配,并且从整体上来说心理素质系统具有开放发展的特性。在大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各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发展成不仅具有正常的智商并且人格保持完善、具有相当好的适应能力,真正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夯实心理基础。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的所有功能都是围绕教育目标服务的,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门现代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往来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下手,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比如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矛盾,保持整体心态的平和与稳定,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积极进取,保持好一个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大学期间使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具有可塑造性,但是相应的,在这个阶段人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引导,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仅能够培养好的心理素质,还能够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实现个人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

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不仅与社会、家庭教育有关,还与个人对于道德的实际认知、情感体验一个态度息息相关,而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一般都是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需求着手,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更尊重人的个人主体性并且注重个人内心体验的教育引导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迁移到德育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

4、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

一直以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认清现实与未来的区别,更好明确人生发展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学会如何去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现个人的人格完善与升华。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其是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好的心理素质支配好的行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又会不断内化沉淀为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场景中,人的心理素质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心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变化。

除了课堂心理健康课程,还需要做好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借助网络开通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健康知识。高校还可以不断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引导和立法工作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四个政策文件,但是并没有具体明确如何开展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有效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相关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逐步推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稳定深入。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需要进行严格限定,对最低经费投入进行规定,避免各高校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敷衍了事,随意开展,避免经费问题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障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切合实际,打造专职教师队伍数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的,高校需要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学生心理健康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的师生比确定教师队伍数量,专门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必须意识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很专业的工作,教师的心理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因此高校在进行师资队伍构建时要严格把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职资质,避免因为教师素质不过关给大学生带来二次心理伤害。

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处于不停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汲取新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相关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确保培训工作的日常化。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技能训练的培训,并重视后期的实习督导工作,适当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要想推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做好相关工作,还需要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己e极配合。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仅与我国发展现状以及传统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还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社会大环境、教师的职业素质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每一个方向都能挖掘出更多的东西,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初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582- 585.

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范文第5篇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