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生物 前沿知识 功能 途径
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或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教材基础知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功能
1.更新和充实高中生物教学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学内容也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教材内容往往比较滞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前沿的生物学知识,使高中生物学教学和科技前沿接轨,让学生对前沿知识多一些了解,使教育真正的面向现代化。
2.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现在很多高考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出卷人也越来越注意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考试范围在扩大。所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使两者之间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是希望老师补充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适当地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对已有生物学知识的发展、突破和创新,学生在前沿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创新习惯,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渗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的动力,形成对生物的持久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将来会献身于生物科学研究中,成为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生力军。
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渗透的途径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渗透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很多复杂的前沿知识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比如PCR技术中DNA复制的过程不好理解,通过Flash展示,学生接受起来就非常容易。另外,多媒体容量大,可以节省紧张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时间。
2.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讨论交流
前沿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全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也可以由老师提供材料,拿到课堂上讨论,集思广益、激发“头脑风暴”,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
3.结合习题渗透
很多高考题、模拟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老师在评讲习题时带领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4.通过展示栏展示
可以充分利用教室或校园内的展示栏,把新出现的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或热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例如2012年网上讨论比较热烈的“黄金大米”,通过我们及时地展示,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基因工程的内容,还引发他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讨论,更好地促进了教材内容的学习。
5.结合科普讲座渗透
在学校开设的活动课中可以增加一些科普知识讲座,相对其他方式而言,讲座更深入、更具体、更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较高层次理解和把握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6.充分发挥生物兴趣小组的作用
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适当地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学习和研究,在课外完成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学习。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交流汇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另外,通过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宣传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发展,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几种手段,当然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只要老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把握渗透的度和量等原则,采取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国家的明天需要他们来建设,中学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适当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还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生物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吴本连.化学前沿知识教育功能例谈[J].山东教育,2001(11).
【关键词】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实现,策略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们日益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生物学科作为前沿学科高度重视,未来的竞争将突出的表现在生物科技领域,谁占领了制高点,谁就获得了主动权。本文就生物课程的价值及实现策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应深刻理解生物学科教育的重要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新课标的一个的显著特点是: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
2.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策略
中学的生物学科教育虽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小课堂要紧紧贴近大自然与大社会。使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就不能实现其教育价值。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点:
2.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
2.2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2.3 培养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一是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二是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3.生物学科对培养创造思维的基本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
3.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3.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
4.生物学科能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1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内驱动力。
4.2 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4.3 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打虎英雄、伐木劳模”的评价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 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
【关键词】减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1世纪,是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重大问题直接相关。不论是从科学发展,还是从实际需要看,我们都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中职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我认为要想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生物教师必须做到:减负,提高教学效率。
1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
1.1 教材没吃透
教师在教学中出于多种原因,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或对教材作不适当的处理,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新教材注重先观察、实验,后概念、结论的过程式的叙述体系,仍旧被结论式的教学思路所替代。于是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结果把活生生的新教材教得支离破碎,或成为旧教材的翻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人为地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1.2 对学生情况不了解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处理教材,而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为出发点钻研教材,教学远离学生实际,重点处理不得当,难点突破不得法,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两张皮,各管各的。无形中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1.3 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效率低
有些教师搞“教师中心论”,用 “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一味地“满堂灌”。也有些教师搞“学生中心论”,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由,一味地让学生自学,或搞一些新名堂,让学生分组讨论,而教师“满堂转”,不加以指导,结果导致一堂课学生嘻嘻哈哈好不热闹,但问题解决了吗?教学任务完成了吗?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消化”,只有课后“加班加点”,必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备教材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吃透教学大纲和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中职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备教材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受教育的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爱好,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把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实质。
2.3 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既要高容量,又要语言简练。教师讲课,主要是讲重点、难点和疑点;讲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讲知识归类和知识规律;讲解题思路和作题技巧等。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生疑,促进知识迁移。练习题要精,解题方法要活,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以提高应变能力。
2.4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学知识中实例和数据比比皆是。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用实例和数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教师引用海岛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岛上昆虫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别发达的实例就能形象、生动地说明岛上植物、昆虫对岛上经常刮大风的自然条件的适应。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3 结语
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而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月莹.如何提高中职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J].现代教育,2013,5:55-56.
[2]刘海燕.优化中职生物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2011,11:82. [3]董洪军.优化中职生物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教研版),2012,9:31. [4]徐华辉.对中职学校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3,42:142-143.
【关键词】生物实验 品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增加了生物教学的数量,并明确由此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质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影响到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培育初中的品质课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根据现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随意性、低效性、盲目性三个方面突出问题,我们认为要打造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对策:一是关注实验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明确性,二是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品质的养成,三是关注生活过程中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1.以强化实验教学目标为导向,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课堂品质。
在初中生物教学督导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与生物讲授课相比,生物实验教学更容易出现教学目标泛化,教学随意性、低效性、盲目性的问题。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抽查测试时发现,虽然有相当多的学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到装片标本,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能正确观察到装片的行为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二是学生在解释如何选择目镜与物镜、如何操作调节光圈方面并不能合理运用显微镜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例如:学生能迅速用老师调度好的显微镜找到目标,但当测试者悄悄地把遮光板转动到无孔状态时,问学生“我怎么什么也看不到呀?”,学生再看,果然一片黑,什么也看不到,惊奇而着急地说“刚才我确实看到了,怎么没有了呀?”,但却一直找不到变黑的原因。(分析说明:学生微镜规范操作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没落实。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学生亲自体验非常重要,而且学生能清晰看到可以这个结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强调学习是在实践中主动的建构”。因此,将能“看”到显微镜下清晰的装片标本设置为实验教学目标,而忽视了“会按显微镜操作规范步骤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技能目标的评价,忽视了“会利用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原理合理选择目镜与物镜”运用层次的知识目标的评价。)
分析认为:将“看到观察目标”作为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指标,导致的师生行为是:学生不重视过程的规范,教师为提高学生观察速度,采取了在学生实验前对显微镜进行了初步调试;告诉学生镜头长短这一特点进行选择,让学生“一目了然”,感觉“提高”了实验课堂实验效率。但这正是因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评价指标的不明确、不全面、不科学导致。缺乏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支撑,学生的收获无从谈起,课堂品质则无法提高。
2.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关注学生探究品质形成的评价指标。
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品质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发现问题、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观察是否全面而真实、实验记录与过程分析是否有逻辑、实验结论得出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上。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始的科学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与方法的最佳切入点。貌似不经意的疑问、奇怪的想法、捣蛋的行为等,往往是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的雏形,关注思维方法与生物学素养的评价指标,会引导、促进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方法与能力的关注与培养,强化并固定形成科学素养的品质。例如学生问“我的碘液遇到淀粉怎么变成紫色啦?可书上说应该变成蓝色的”。(分析说明:用碘验证淀粉的实际操作实验中,往往会出现淀粉液遇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褪的现象,此时学生往往会不断的加碘,但颜色可能会出现紫蓝、紫色,高中生物学会进一步解释这是由于淀粉的分解程度与种类不同而导致此现象发生。初中学生只有在不迷信课本、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情况下才可能提出此问题,这正是“观察”、“实事求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品质的雏形。教师在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可适度地给学生一些“淀粉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物质”提示,引导学生去审视自己的操作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重复实验,再次比较观察,发现普遍现象与特殊现象;通过分析实验材料、过程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找到引起不同现象的一些因素[如:淀粉熬制时间不同、加入的碘量不同等],并初步形成假设,抓住变量设计新的探究实验方案,从而对培养学生有目的观察、有针对性探究科学设计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切入点。)
再例如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得出结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变成麦芽糖,再进一步消化才能变成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时,突然有学生问“玉米种子在萌发时,它没有唾液怎么消化利用它的营养呀?”,引起同学哄笑。(分析说明:“在联想中发散思维”是科学品质中创新品质的雏形。因为相同的淀粉鉴定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成分到消化利用方式的联想与困惑,并引发出“唾液淀粉消化利用,而玉米种子无唾液可怎么利用它体内的淀粉呢?”的新问题,这种问题表面上看很荒唐、可笑,怎么可能把玉米种子和人的消化联系起来呢?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哄堂大笑,但事实上此问题在此时提出具有以下价值:①促进了消化吸收概念的深入理解。②增加了知识的联系能力,为知识的系统建立打下了基础。③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设计探究“植物如何利用营养”提供了动力与思考方向。这种“在联想中发散思维”正是科学品质中创新品质的雏形。及时肯定学生的联想与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从植物与动物如何利用有机物的角度去合理思考,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很好的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因此,将评价指标细化并落实到过程中的思维品质、过程方法,无疑会引导教师更关注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从而提高实验课的品质。
3.关注STS评价指标,用生活中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关注STS,贴近生活开展实验教学,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探究品质、能力状态、情感态度评价的综合体现。例如有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的实验:发动学生运用维生素C能使高锰酸钾退色的原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实验结果比一比平时谁爱喝的饮料、爱吃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含量高。结果学生兴趣高涨,在比一比的活动模式下,不仅在验证实验中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品质,而且促进了学生科学指导生活,科学服务生活的体验。(分析说明:“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解决问题”是多种探究品质下的一种活动能力。此探究活动的价值正是在于培养了学生“问题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意识,“说服力来来源于科学”的科学设计分析能力,“结果服务于生活”的解决问题及基本的科学道德。该实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到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问题意识”的形成,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为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对照设计”、“单一变量”、“变量控制”等基本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习惯品质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的养成与训练;自我改善生活不良习惯——改变了一部分学生喜欢喝可乐不爱喝水吃蔬菜、水果的毛病,正是对学生尊重科学,科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的培养与运用。)
总之,培育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需要从加强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品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几个方面下功夫。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绝对不是一节课,一个实验就能培养出来的。从实验课评价指标上引导教师在关注学生探究活动中要多一分细心,要有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其科学态度与精神,更要培养其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重在提高其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打造出生物实验教学的品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