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努力在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探索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大力弘扬“四尊四创”精神,深入推广尚德电力科技创业和法尔胜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投身科技创新创业。加大力度组织实施“530”计划,进一步完善“530”计划实施办法,制订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人员的科技创业计划。不断扩大资助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扎根无锡,力争三年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0人。深入推动“国家60条”和“省政府50条”政策在无锡市的贯彻实施,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环境,大力发展各类种子基金,加快健全和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一是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创新平台,完善资助办法等方式,凝聚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物。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政策,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投资和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继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立足区域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核心技术。四是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围绕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手共建一体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二、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三创载体建设“五年目标四年完成”的要求,强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三创载体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推进以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科教产业园等为重点的三创载体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更加突出载体内涵和质量建设,积极探索三创载体协作网络、多元化建设投入模式,不断完善优化投融资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标准高、配套好、功能全,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孵化育成功能的科技载体。切实加快建设“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即择优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一批重点科研机构、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批行业创新平台、一批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着力建设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三、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立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推动科学治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示范。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着力培育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无锡硅谷”。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IC设计产业,推动科技工作与高端服务业更紧密结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围绕高效节能技术、重大机电装备,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一是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行动计划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计划,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重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独特的生力军作用,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跃升。二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加快发展,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由科技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农技推广三大体系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创新中心=三大载体组成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围绕建议生态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显提升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科研机构 优势资源 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蓬勃发展,创新活力与日俱增。但资产薄弱,科技力量差,因此其创新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与此同时,科研机构的成果缺乏合适的转移途径转化为产品;中小企业又缺乏技术支持。由此看来,建设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对科研机构自身的发展及其成果的产业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机制的建设思路
根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建设以网上平台为基础,服务系统为支持,运行制度为后盾的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服务的内容包含了建设服务系统、合作社,开拓国内外的创新途径,提高中介水平,组建专家团队,促进自主研发创新,使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
2.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建立信息平台
①共享资源网络的建设
汇集中小企业的科技需求,资金需求,项目需求;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国内外的科技资源,科技示范成果;中介机构的信息,科技转化的政策、条件、规定,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等,将这些内容建立数据库进行保存,形成共享资源网络。
②系统开发
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开发各种系统。信息收集与系统,后台管理系统,数据库检索系统,科技文献查询系统。大力开发能够对多元异构数据进行高度整合的系统,让中小企业得到便利的信息服务。
③公共服务网站的创建
整合共享资源网络的内容作为网站的框架。让中小企业获取科技信息,了解政策规定,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科技转移活动,也使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并激励科研机构加强科学研究,创造更多的成果。
2.2建设服务系统
①科技成果展示系统
建立科技成果展示系统,首先要收集国内外各类科技成果,将其原理、应用领域、用途等介绍清楚,展示其配对成功的项目。及时收录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宣传这些单位的服务项目,让科技资源得到利用,实现产业化。
②资源分类与自动搜索配对系统
企业结合自身的需要在此系统中输入要求,系统智能检索符合的科技成果。搜索引擎为查询成果节省了大量时间。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系统里自动配对,找到最符合要求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考察。
③企业咨询服务系统
当企业了解到有意向的科技成果但无法对其准确定位时,需要专家答疑解惑。此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与专家的沟通。例如,开启专家服务留言板、科研机构技术论坛等版块。专家对企业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网上讲解,将一些专业知识不定期地归类放在网上供参考。专家在网上对企业资质、项目评估,项目配对开始以后,对项目跟进指导。
④招商引资系统
帮助中小企业作项目融资方案,通过网上平台向外界项目信息和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寻找投资方,为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其分析项目的市场前景、投资价值、可行性等方面。然后向企业提供投资信息进行筛选,协助企业和投资方谈判,促成项目的配对成功。
2.3建设服务结构
①建立科技服务合作社
合作社以网络为交流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成员发展。将各自的资源通过平台多元化整合共享,启用搜索配对系统,搜索各自需要的信息。企业寻找科技成果的同时科研单位也可以主动发掘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供需平衡。合作社的建立让成员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②组建完善专家团队
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围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掌握科学技术的是专家。当企业遇到技术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需要专家帮助;投资人和中介机构也需要专家帮助其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估一个项目的价值。所以组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专家团队是十分有必要的。
③建设中介机构服务队伍
从事科技公共服务的中介人员,既要懂管理又得懂技术。目前,我国高素质的科技中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因此提高现有中介人员的业务能力是首要的。其次,培养专业的中介人员应该作为一个长远的人才储备计划来实施。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好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④建立示范站点
网上平台服务的对象范围是非常广的,本着就近便利的原则,需要建立分支的服务示范站点分布在各区域,为周边的企业、科研机构提供服务,他们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信息终端,让工作的开展更为方便快捷。
2.4运行机制
①互利共赢机制
合作社资源共建共享,保持资源持续增长。完善服务系统,通过服务示范站点,为成员提供业务信息。各成员提供信息和资源,通过资源分类与自动搜索配对系统找到与自身要求相匹配的信息,各取所需,利用优势发展自己,实现互利共赢。
②联合统一服务机制
各成员紧密联合起来,形成合作联盟。集中优势资源,共同协作,谋求发展。合作社并不是一个封闭的集团,它是对外开放的,既要吸收外界的资源,又对外提供服务,业务量可以大大增加。同时,吸纳外界的优秀企业加入,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让联盟不断发展壮大。
3.结语
我国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技术革新为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创新科技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技术转移模式,利用高新科技整合优势资源,促成技术交易,这种网络化的模式安全、高效。让企业在得到优质服务的同时发展自己,提高二次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其市场竞争力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经济学 建设 课程改革
当下,中职院校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应当关注自己的办学特色。通过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创新,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水平,实现中职教学的培养目标。在结合了中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条件的改善,建设专业、课程、教材,从而不断完善教学基本建设。中职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应当进行创新与建设。
一、中职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现状
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除了需要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起应有的重视,还应当协调能力、素质以及知识这三个培养目标之间的比重,从而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加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当下需要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经济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逻辑性,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虽然当下我国中职院校在加强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对于经济学课程还是没有提起应有的重视。一方面,缺乏教学交流的平台,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教学模式老化,不能很好地时应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策略
(一)将应用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首先应当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从原来的单纯强调专业知识到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与当下中职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相适应的举措,只有通过大力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塑造高水平的人才。由于经济学课程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本身就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再加上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曾经说过,经济学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应当帮助人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当下的教学中,经济学的内容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死记硬背不会应用,无法实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材的编写或是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都需要将与实践有关的内容增添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实践。其次,还可以增加实践课程,一方面可以再课堂上模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创设的环境中来,并将课堂上的知识点与教师提供的案例相结合,从而锻炼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一些经济部门,让学生观摩其工作流程,从而真正了解到经济学的实践内容。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国目前的教育缺乏创新性,这是因为当下僵化的教育体制,过分强调了理论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一些中职院校在考试的时候仅仅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程度,没有丝毫涉及到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发挥的空间,对于一些灵活性的问题,教师不应当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其树立创新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内容、节奏以及讨论的问题、答案等全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更像是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主体。这样情况下,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学习也缺乏兴趣。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课堂中应当处于主体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年龄较小,且成绩较差,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许多教师相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是不得要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经济学这门课程对其以后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心里树立起学习经济学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一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发挥其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课堂中的学生都找回属于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收获更多的知识。
(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如果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就会真正爱上这门课程的学习。教育家也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应当在恰当的时机将一些具体的案例融合在理论中。并且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一些与经济学有关的竞赛、活动、游戏,诸如“我是小小经济家”、“股票大亨”等让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体会经济学中的乐趣。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与经济学有关的手抄报,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的兴趣与经济学联系起来,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结束语
当下,我国中职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经济学这种理论性、基础性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难免对其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课堂效率,还应当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这些创新,经济学课程能够更加吸引学生,让学生收获更多知识的同时,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开玲.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36).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41-03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on Courses in Exhibition Design Major in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Research about Public Education Platform in Art Galleries
WANG Yu-jing(Shanghai Trade Union Polytechnics, Shanghai 20141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building a new teaching mode when teaching courses in Exhibition Design in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public education resources available provided by art galleries. The paper is based on real cases taught in exhibition design major. It has also discussed the core skills required in Exhibition Design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meantime it combines the exhibition design education platform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public education platform of art galleries. By discussing real cases in class, it tries to improve the present teaching mode in exhibition design courses and create new mode connecting the two education platforms.
Key words :exhibition, design, project teaching, public education in art galleries, platform combination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会展,作为近些年被大力培养和扶持的绿色朝阳产业而被重视。会展行业范畴和技能定义近些年来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改写。秉承从事会展设计一线教育近十年的经验与思考发现,会展本身的专业交叉性与行业包容性决定其强大的专业涵盖与外扩气质(图)。也基于此会展作为第三产业服务类专业的技能核心则需要不断完善提升,因此,我院会展专业自2007年于专业教育核心技能中引入会展设计技能,得到行业市场及企业的欢迎与好评。
鉴于会展行业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形势,会展专业的教育创新定位于外扩与内精,理论基础的外扩充容与核心技能的内精提炼。会展专业核心技能中被定位外扩并需求旺盛的会展设计技能显得愈发重要,主要设计课程教育范畴为:《展示空间设计》《展示道具陈列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版式设计》等会展类设计核心课程。
而基于行动领域下的设计技能项目教育也随之被提上日程。会展设计课程下的技能培养需要项目教育开展与实施作为支撑,之所以采用“教育”一词而非“教学”实则因为教育乃是多元化的思路、手段和方法之统称。倘若仅仅称之为教学,那么涵义和内在则会被局限若干,无法拓展。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推导正是基于课程项目教育践行下的研究总结而得。
高职会展设计课程的项目教育平台与资源选择,也必须“门当户对”。课程项目教育平台的真实性与对称性选择尤为关键,这关系到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接受力和理解度的优劣。如何选择平台资源成为首要任务,围绕“会展展览”技能核心,进行不断比对挑选。
国际上,美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平台(以下简称美术馆公教)发展则可以称为楷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拥有实力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一支庞大的义工志愿者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览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阐释作品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美术馆等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而早在1984年美国博物馆界名著《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便论述到:“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换句话说,若学校教育是“正式课程”,那美术馆教育可以与之相对成为“非正式课程”,也可成为“正式课程的有益补充”,因为美术馆教育的范围与意义比学校教育来的更为广泛且更具弹性,他们面对的公众和对象更为多元和全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展览案例资源和教育实战经验。
源于此的不断尝试与思考,专业自建立会展设计核心课程以来,基于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立足于上海地区的教育资源外扩和应用,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以下简称喜玛美术馆)建立了近十年的馆校合作关系,并立足于喜玛美术馆,扩展教育平台资源,建立“美术馆公共教育朋友圈“概念,与上海龙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中华艺术宫、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界民生美术馆、震旦博物馆等美术馆博物馆建立一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把学生课下“零散的、凌乱的自我学习场所”,教师“未加以重视的学习平台”有机系统的与会展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结合起来。
不仅仅是因为美术馆拥有众多具有一定水准的展览实战经验,更是因为其兼具“公共教育平台”“公益化传播”的重要职能,此平台职能能够较好的与高职会展设计课程无缝对接,一定程度上摒弃课程项目教育与一般公司合作时的时间紧张、项目零散等水土不服问题,能够按照设计课程的时间安排和项目进度灵活的进行技能操作与职业素养培养,兼顾大部分课程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基于美术馆公共教育平台下的会展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的践行由此拉开,并形成良性循环、有一定借鉴和领先力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课程基于美术馆公教平台下项目教育案例与教学模式分析
美术馆除去具有展览、收藏、传播等功能外,基于真实展览所涉猎的公共教育平台推出一系列项目面向公众,也积极对接高校等学校平台,例如:讲座、论坛、学校巡讲、展览导览等形式的有益资源都深深吸引着受众群,其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真实的展览项目都可以作为会展设计类课程的项目教育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资源使用,也可以基于美术馆公教平台的连接与美术馆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合作可能,在此教育思维的指导之下,根据合作课程所开展的一系列真实项目,例如基于2014约翰-摩尔绘画奖(中国)展览项目开展的课程视觉版式设计项目、基于美术馆舞蹈教室外墙面视觉设计项目、基于真实项目2015英国艺术家克雷格-马丁(中国)展览项目开展的整体展览策划与展厅展示方案设计、基于2015年上海六馆(美术馆)联合的活动征集“在美术馆做我的活动”公众征集活动下的展厅空间与道具设计、展览广告视觉推广设计等,在这些有效的项目合作下,渐渐摸索出一定的思路规律:
① 美术馆真实展览项目一般具有提前规划的工作流程严谨的特征,在一定提前时间内可以通过沟通得知即将开始的若干展览计划。经过与美术馆公教平台沟通,可以适配高校会展专业课程的项目教育使用,达到有的放失,而非商业项目合作时的统筹无规律及时间凌乱。
② 美术馆公教平台教师众多,均具有与公众教育经验,也具有真实展览实操经验。对于课程项目教育开展模块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接,均可以成为良好的课程合作导师。在课程的有效主控思路下,不同身份教师参与丰富课堂,并拒绝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让有规划的教学模块导入会展类设计课程,根据检验,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课程项目教育对接美术馆公共教育平台的形式与方法
会展设计类课程的开展,其设计的内核决定“头脑风暴”和“创意创新”的特质,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教育活动也是历年来会展设计类课程的重心之一。经过若干年的教育摸索,总结出“走出去”“请进来”的一推一请形式――到美术馆去,请美术馆来。
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在会展设计课程中项目实施开展的了解度和紧密度,在不拘泥于校园课堂内部学习形式,同学们积极参与基于课程引导的美术馆专题讲座、参与美术馆“大师工作室”对话和论坛、参与相关真实展览的策划、设计及现场服务,经过一系列流程的学习,和美术馆公教平台产生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与此同时,采用一系列项目合作开展会展设计类课程的项目教育:
① 美术公教平台教师进入设计课程进行相关的知识模块教授,使学生能够在保证真实性项目开展同时,更大范畴的增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② 高校课程教师参与美术馆相关公众教育活动,在不同的教育平台中增强教育能力,并转化为有益于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整合能力。
三、有效筛选课程教育合作项目,达到双方教育资源对接共赢
会展设计类课程基于美术馆公教平台下项目教育案例的择选,不能一蹴而就,需慎重为之。因美术馆开办的展览项目不同于一般展览、会议所实施的商业性项目,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公益性、精神传播性、艺术独特性。其对设计视觉和人性化设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运作项目的开放性程度上较一般商业设计公司更加公开透明,也更为适合作为课程进行课程项目合作实施。
基于在不影响美术馆展览项目开展的信息隐秘性和资源独家性的基础之上,一般在会展设计类课程项目教育实施开始之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签订课程保密协议,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把真实展览项目及理念导入课堂,让学生产生“公司团队”运作的情景模拟,运用此类教学手法,筛选与学生年龄阶段相贴近,较为受学生接受的文化艺术展览项目来进行课程设计实操,一方面通过此种形式产生与甲方(即美术馆公教平台方)的互动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极大增进学生对此类文化艺术展览的了解与兴趣,在学习课程同时,学生也了解美术馆的展览运作、设计、运营等多项工作角色,对真实的展览有了自我理解,无形中也对展览项目产生浓厚兴趣,在课堂之外(业余时间)与美术馆产生更进一步的接触互动,整合统筹达到高职会展设计课程的教育目地、美术馆公教平台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双赢。
四、合理设计课程项目中师生交往系统与课程反馈模式
对于会展设计类课堂的教育开展,不能是简单的“你讲我听”形式,而更应该是“团队项目”“公司模拟”“甲方乙方”“合作伙伴”等角色深入扮演,其形式多样,不论是通过讨论、讲座、提报、游戏等任何一种方式,其核心本质均为“平等教育”:即为师生自由、平等的项目教育模式――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可讨论、可学习、可借鉴、可互动的师生交往系统往往能够激发会展设计类学生最大的灵感和创意。
在教师团们的指导下,学生可深入一线美术馆场地扮演不同职业角色开展项目。学生可选择美术馆工作角色进行课程学习,成为志愿者、实习生、导览员、设计师、活动布展员、媒体推广员等角色来进行课程实施,并在逐级深入过程中完成课程项目教育目标与技能掌握。课程任课教师与美术馆公教平台教师的合作,形成了“甲方团”“导师团”概念,整合设计教育资源,形成多维度的项目教育平台融合,在不断的沟通与互动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课程项目成果展示、课程现场提报、甲方客观评价、真实展览项目招投标、展览设计搭建等一系列的项目产生较好的项目反馈与总结。
与此同时,基于本专业“课证赛”融通的特色发展思路,多维课程反馈模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馆一线实践的方式。通过任课教师评价、美术馆公教平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国内外大赛参与评价基础上的四维多方评价形成良好的课程客观、公平的反馈评价机制。本专业会展设计类课程成果通过美术馆方总监级别的反馈、国内外大赛获奖成果的反馈、学生课后反馈及教师自身感悟来看,创新型会展设计类课程教育模式探索正以良性循环的模式构建深入,值得期待。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改革与建设,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界定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既包括独立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实体课程,又融入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性课程;既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包括创新创业的模拟性、体验性实训课程。此外,还包括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有组织、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创业部分。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院校仅仅是增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或者组织个别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规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训练。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也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以创业为主线的系统的、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是当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趋势。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体系应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来设置,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并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其设置可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
1.理论课模块。
(1)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
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是对创新创业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向学生传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核心知识的课程,属于独立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讲座和专题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由会计专业的老师和会计专家进行讲授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第一学期安排《专业教育》的学习,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以便合理地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性思维》、《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开设《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管理》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构想设计和技能的训练;开设《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传授给学生与创业有关的知识。
(2)融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这种方式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已开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道德和品质课程融入两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与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有关的课程融入会计专业课(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的教学中。
2.实践课模块。
(1)融入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传统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主要是以专业核算技能为主,会计实训的动态仿真性差,无法体现出会计是如何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且会计实训多数是独立的实训,无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即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增添ERP沙盘实训内容,创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建立起动态的实训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知识体系,促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赛事和活动
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大二的下学期,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来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而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创业计划书”正是对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内容包括了创业背景、创业团队、市场调研、营销策略、资金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风险评估、退出计划等,动态的、仿真的创业情景加深了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岗位锻炼,使其对于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供应、采购、生产、库存管理、销售及物流配送等完整供应链系统有大致的了解,更加深入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清楚感受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新创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