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现,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指导,以城市的行为知识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1. 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 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 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⑴ 空间景观的系统结构研究

a. 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点、制高点等。"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区或者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持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

b. 一维、二维、三维的多方位研究。"一维"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二维"是关于城市立面形式与剖面结构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高度的关系。"三维"是城市空中景观的模拟研究。

c. 城市景观框架的总体性研究。根据景观需要制定城市开发控制标准、建筑风格引导准则、景观视觉走廊保护范围等。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等级外观、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论、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 立面的研究

高开敞的界面围合方式,在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的同时,室内空间也与外界共享。城市立面与夜景照明也从建筑单体立面设计向城市立面设计的层次转变。

2. 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 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

2.2 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2.3 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3. 城市人文视觉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4.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4.1 城市形象识别设计 转贴于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三个子系统的基本思维来理解和识别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⑴ 城市理念。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

⑵ 城市行为。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

⑶ 城市视觉。城市视觉识别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城市建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晶,是影响城市视觉识别的最基本要素。

4.2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重点

⑴ 自然形象。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促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务等行业率先发展,发挥出形象效应。

⑵ 文化形象。城市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潍坊风筝节、孔子文化节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风格,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⑶ 视别形象。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⑷ 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改进政府行为重点是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⑸ 历史形象。文物古迹是历史形象的直接反映。一般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区保护通常可划定保护禁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

⑹ 视线走廊。景观视线走廊由景观轴线、视觉控制点、重要景点、视觉交织及转帐等组成,依赖于统一的规划布局。对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性控制,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发展须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

⑺ 高压走廊。按照专业规范,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与民居、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入市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严格按规章建设,留出规定的高压走廊地带,控制两侧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质,保护好高压走廊地带。

⑻ 地下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铁线路一般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结合。

城市视觉形象,简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涵盖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这些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城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织、组合,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李广斌, 王勇, 袁中金. 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 城市规划, 2006.

[2] 王鑫. 赖特建筑创作中的节能策略及其设计启示[J]. 新建筑, 2006.

[3] 谢小舜. 匠心独具的美国风--赖特的住宅建筑风格解析[J]. 艺苑, 2006.

[4] 金平. 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 重庆建筑, 2006.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昆玉河 规划设计 联系 可达性

2005年5月,北京节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和清华西门至卧佛寺路两侧绿化景观规划“国际招投标方案征集揭晓,ED SA Orient与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的联合方案夺得本次竟赛的第一名,并成为最终实施方案。

通过对本案设计过程中引发的一些对现代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广大读者交流探讨,希望共同推动中国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1、以昆玉河为例探讨国内滨水地区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城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积累阶段后,逐渐进入追求城市特色和品质的新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国内城市滨水空间长期被湮没在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追求中,无法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昆玉河目前主要存在3大问题:

1.1 与周边城市资源缺乏联系

“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北起颐和园新建宫门路,南至八一湖桥西侧,全长约lokm该走廊自北向南,将颐和园、万柳高尔夫及社区、鲁迅文化园、玲珑塔、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中央电视塔以及玉渊潭公园串联起来,囊括了众多文化、娱乐、商业和居住资源,但目前昆玉河与这些资源的联系是消极被动的,各种资源孤立地游离于昆玉河之外,小同资源之间没有互动,缺乏整合。

1.2 可达性差,没有很好地利用亲水空间

目前昆玉河滨河两岸均为城市道路。严重阻碍行人与河道之间联系,亲水空间的可达性很差。

有20多个新老楼盘分布于昆玉河两岸,居住用地在周边总用地中约占80%楼盘销售价格均得益于E}玉河,但居民未能享受到亲水环境,跨道的小便阻隔了居民的亲水愿望。

1.3 功能单一,缺乏生活配套设施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小断追求,为滨水空间提供了新的舞台,然而目前昆玉河的单一景观水道的功能已远远小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长达10km的范围内除滨角园餐厅外几乎再无其他滨水服务实施,昆玉河良好的景观条件所提供的功能价值被严重降低,本应成为城市休闲活动中的地带却无所作为地沉默着。

以上所述昆玉河的问题在国内其他城市滨水地区中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正反映了大多数滨水地区目前的尴尬状态,值得广大同爪和政府相关部门来共同关注。

2、确立总体日标和规划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通过引入世界先进的理念和高品质的设计,在历史风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性设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游憩与旅游相结合等基本规划原则下,树立起昆玉河真正的京城名胜水上第一游“的形象;整合联系周边城市资源,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并可借助2008年奥运的契机,使东方昆玉河”的品牌走向世界。

整个方案依据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总体要求而设计,将保护古都风貌和展示首都新形象有机结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借鉴法国塞纳河、德国莱茵河等国外著名优秀河道景观设计案例,充分发挥“水”的生态环境价值,使昆玉河水景生态走廊更能体现新北京的独特风貌。

3、规划对策

针对于以上所述存在问题,我们从景观、交通、功能3个主要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3.1 景观方面

3.1.1 士曾加亲水空间

在昆玉河整体流域的设计中,亲水空间的创造始终作为基本的目标之一被加以强调小同区段亲水空间的创造都与其周边的重要城市资源紧密联系,与它们取得必然目自然的联系,进而将这些重要城市元素整合归纳到昆玉河滨水空间中来。

如在中央电视塔的节点设计中,以龙跃澜漪“为主题,以电视塔的圆形台地为依托,通过改变或增加电视塔广场入口,围绕电视塔周围形成半径小同的圆形滨水步道,使其与昆玉河产生有机联系。

长河,玉河交汇处的绿地现状景色很好,规划道路的小利影响很大,所以将道路外移,绿地得以保留并扩大成绿岛,增加了一处宜人的亲水平台。

3.1.2 岸线多样化

现状的昆玉河近10km的驳岸,给人的视觉感受较为平淡为了给游船上的游客及两岸车辆创造美好的心理感受,我们对局部地段的驳岸进行了改造设计一方面采用软化处理的手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与驳岸联系的通道和观景平台,增强了亲水区域的可参与性。

3.1.3 设置景观控制点

将河岸两侧周边主要城市景观纳入昆玉河景观体系,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景观拧制点,,玉河景观富于节奏感,也使昆玉河成为展示其两侧资源的重要窗口,引领游人与市民在小断的兴奋中完成昆玉河之旅,充分展示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我们将这些景观拧制点统称分,玉十景“,使之像珍珠一样镶嵌在昆玉河两岸,并赋予其充满诗意和古典情趣的名字犷双塔玲音”丫松风竹雪州新桥酒帘州长岛虹桥州松岛草径州华市灯光州荷风曲淑州莲舟醉晚叼笙歌水楼“、”万柳叠翠“。

3.2 交通方面

本方案中,重点强调了交通流线的合理性在可行条件下,对局部规划道路进行改线,扩大亲水空间;通过地下通道、空中步道等方式,解决亲水空间可达性。在总体规划道路结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大量增加地块内部步行道交通线路,同时在主要节点空间设置步行广场本次规划将水上游船线路纳入交通设计范围,在主要地方开设码头,方便游客游览出入由于蓝靛厂南路将,玉河河道与周边居住用地分隔开,规划中,在局部地段将蓝靛厂南路改道,与其辅路相邻;同时在蓝靛厂南路与其辅路间设计了30 40m的绿化隔离带,以消除改道后形成的小利因素此外,通过地下通道的设计,使周边居民能很方便地到达滨河绿地。

3.3 功能方面

本次规划的核心内容,经过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构思,确立了“一链州六段”的规划结构,整合或新规划若卜功能结点,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为:“望一望、尝一尝、逛一逛、游一游”,力图通过最通俗的语表达最时尚目最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活画卷,展现昆玉河的历史风韵与时代魅力同时达成旅游项目多元化:既有古迹参观,又设有商业、文化娱乐、酒后、会展、健身等多个项目,使得整个旅游线充满活力。

“一链”指的是通过昆玉河走廊的形成,构建一条贯穿大小景点、开放空间的景观链“六段”是这链条上的6个以水“为主题的各具特点的景观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实现小同的功能划分,形成6个风格迥异的核心景观区域。

位于车公庄桥以南至中央电视塔的双塔碧水段“被规划为娱乐人文区,结合中央电视塔、慈寿寺塔和摩诃庵3大旅游景点,构筑兼有中国历史与现代人文特色的空间,诗词、书法、评书、古典戏剧及舞蹈等活动都将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一块空间;生活休闲区位于车公庄桥至车道沟桥的”水岸飞虹段“,规划舫状的小岛,为周边居民提供,玉河上又一处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去处犷长河水湾段”位于车道沟桥以北至长春桥,设定为文化艺术区,艺术沙龙、艺术展示等相关活动在本段是重点;长春桥以北至远大北路的水月华市段“将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为核心,通过广场、休闲吧和茶座等,向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成为商业游憩区犷水绿松岛段”被赋予运动生态区“的主题,在远大北路以北至火器营桥的区域内设置湿地观测、泛舟小溪、临溪垂钓等生态体验项目以及室外网球和篮球、慢跑、自行车道、轮滑等体能锻炼内容;火器营桥以北的区域命名为‘御水宫墙段”,是自然旅游区的所在,通过在颐和园外设计的商业步行街及配套停车场,形成了一个提供旅游配套服务的颐和园入口前区“望一望”即是登上中央电视塔望京城美景,展示北京风貌;接下来尝一尝“,享受玉河美食和悠闲的滨水生活;游船上坐乏了,中间再逛一逛”,在金源商贸中心感受北京时尚生活;最后抵达颐和园游一游“,欣赏御园神韵,昆玉河之旅达到。

交通方式实现多样化,水上线路通过小型游艇组织游客从河源段开始向下游游览各特色游览区,并在主要观景点设置游船码头,通过拧制游艇的吨位和马力来调节游艇与生态型河岸保护的矛盾滨汀游览线采用步行结合方式,利用蓝靛厂南路,开设电瓶车游览线,做到防洪与旅游、景观结合。沿河步行道多设置休息观景设施。

4、结语

作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非农业人口聚集地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正成为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规划,力图通过强调有效利用及再利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限资源,从而使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成为京城口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典范。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3篇

深化西部开发是西部省区振兴的大前提

那么深化西部开发的依据何在?又有哪些变数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其一,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战略大后方和欧亚战略大通道的地位再次凸现,西部开发及其西北大走廊的开发应在更大的战略格局中去进行系统性的定义、设计,进而调整其战略目标。

其二,能源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传统能源及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生产使用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产业、城镇布局,西部及西北地区作为上述二类能源的富集区和国际流通区,势必成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走廊和新型产业分布区,并可借助天上地下的能源优势极大地改善地面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形成经济开发和人口迁移的热土。

其三,现代建设开发手段的变化。西北广袤无垠的幅员是中国高铁、高速公路、低空航运的大演场,互联网和高速交通干道将极大地缩小西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使西北新型产业布点可以按“集中生产,全球分销”的新模式进行布置。

其四,生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将面对世界和国内民众承担起越来越实在的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而西北沙漠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对富民惠民,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文化旅游交流等产生长远的积极意义,必须要有更强有力的国家行动,确保生态长廊的建设。

其五,缩小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的需要。东西部发展差距是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安定团结的老问题,只有使西部变成可游、可居、可业的乐土才可能真正消减发展的差距,而西部的综合环境改善乃是促进中国内需持久增长和改善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途径。

其六,欧亚大通道建设的课题。和平崛起的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要有海上和陆上多种通道。一方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东南近海和太平洋地区现已成为长久的是非之地;另一方面,中亚、西亚诸国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互补互惠方兴未艾,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西北建设欧亚安全快捷的通道,为能源商贸、文化、旅游的广泛交流奠定路基,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欧亚综合交流互动的大走廊。

重振丝绸之路是深化西部开发的题中要义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指以“关陇河西”大丝路为代表的陆上贸易文化大走廊,这是世界上尺度最大、时间最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大孔道,被誉为东西方商贸文化的大动脉。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史前文明阶段,这里已经出现不同人种和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如果从旅游开发的视角看,这是最典型的地理穿越和文化穿越之旅,是内涵极为丰富的人类超越性旅行线路。在今天,丝绸之路已经具备了再次复兴的条件,而其功能则远远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如果我们站在国家和中国西部省份的立场上去看,新的丝路走廊应该也可能具有以下价值和战略性意义。

传统能源安全的大走廊

洁净(可再生)能源的大走廊

民族团结及国家安全走廊

生态安全走廊

文化安全及文化交流走廊

地理文化穿越的旅游走廊

沙地经济及治理沙漠工程走廊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

人口调节和经济移民走廊

城乡统筹及特色化城镇走廊

向西开放的陕西地位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时,国家提出了新的向西开放战略,这是中央审时度势,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提出的战略长策,也是西部各省市新的战略发展机遇。

古代长安曾长时期作为东西商贸文化通道丝绸之路的东方磁极,在现代又成为国家定义规划内陆型国际化大都市,并承担着“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的光荣使命。陕西及西安凭借其区位的战略性,文化的根基性,产业的高端性,科教的前沿性,交通信息的枢纽性,生态环境的厚载性,与西部省份及中亚各国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完全有条件成为向西开放的第一引擎。陕西的综合实力不仅在西北省份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对中亚各国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亚各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对工业技术升级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的需求,对于科技、文化、旅游的交流互动有着很大的需求,陕西作为科技、教育、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的大省,完全有能力与这些地区和国家建立长久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新一轮的西部开发中,西部地区将产生诸多重大而长期的发展课题及项目需求,诸如能源的运输,加工和资源转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引进先进科技和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发展培育,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引进和发展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合发展,生态环保技术引进及环境建设提升,管理人才引进和培训,社会建设及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等等。对此,陕西省既有相对强大的生产要素输出功能,又有深度联合开发的地利、人和之宜。陕西及西安应该也可以在向西开放中发挥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区域带动作用。

从历史上看,陕西和西安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如今在互联网和高速、高铁的新时代,陕西和西安又是欧亚大陆桥上最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双重代表性的节点和支点,陕西和西部地区的深广联合和互动,必将对西部开发和丝路重振产生现实而深刻的推动作用。

最后,就陕西在新一轮的西部开发和向西开放的工作提几点建议。

1、成立西部开发战略研究机构,根据国内外新形势的要求,对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面向西北的向西开放开发,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并提出上报中央和省政府的战略性研究方案。

2、积极利用“上海经济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流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务实有效的专题研讨,形成大尺度、战略性的区域及国际性西部合作开发机制;创建区域性的西部开发金融机构,为地区的重要项目提供金融的驱动力。

3、创建“西安世界文化论坛”,发挥陕西西安文化战略高地的优势,承担起与世界文化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国际责任,从文化切入,推动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诸国的多层级、多方面互动合作,同时弥补当今世界,只有经济论坛没有文化论坛的缺憾,在更大的文化责任承担中争取发展的合力和机遇。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滨河生态公园、城市形象、城市文脉

Abstract: zip through the renovation of the canal county, construction to water as the theme of the green spa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surrounding city area func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life form construct the urban waterfront life space, make the space river pattern and landscape constitute a real taste of the zip abound, become the space of bearing zip life carrier, urban ecological park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ecological system integrity, near nature forest construction, community succession, biological diversity, biological climate region adaptation, people-oriented, engineering drive" principle of city residents to creat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river ecological park, the image of the city, urban context

中图分类号: [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设计理念及目标

1.滨河公园的建设提升整体城市的形象。

注重滨水区的城市新形象的塑造:通过各个层面的城市设计,尤其是对于波斯喀木滨水区的城市设计,来提升整个城市的地区形象,从而促进城市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导者。

2.作为整个城市旅游展示平台

整个城市人文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多样,风格各异,表现出较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在城区内的景点不多,游客停留的时间较短,若要将游客留住,应将城区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与滨河绿地结合起来。

3.结合周边建筑物带动商业发展

环境的改造同时结合民族、手工艺品的展示带动周边商业的开发,使其综合价值有所提升。

4. 提供市民户外活动的场所,成为展示城市生活的舞台。

通过景观绿化,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扩大城区水域沿线的绿地面积,形成滨河绿色走廊,打造城市水岸文化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及由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项目概况

泽普县城现状有一个灌溉渠波斯喀木渠,将现状脏、乱的渠系进行改造,已成为当今县城绿地改造的重要的部分。

渠道两岸的永久性建筑较少,且大部分为居住建筑,易于开发建设,周边场地中,多为林地便于植物成形。丰富的地域人文资源,泽普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以龟兹文化、刀郎文化为主流。提升“西域戈壁法桐天堂”韵味。

以波斯喀木水渠河道整治为轴线,本次规划的总占地面积为742490平方米,长约为3500米,在东环路与西环路之间南北各100米,宽窄不等。

设计中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作为“绿带”的主导思想,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和当地传统的空间处理手段,同时结合现状周边的景点,进行一定的改造,将景观贯连形成整体。

采用了“以水为体水景丰富、以景为点景由水生、以情为结情从景出、以人为本人得其所”的独到的手法,在不割断历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历史文脉在整体景区中的有机融合。

1、遵循旅游规划设计规范,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和道路布局;

2、景点布局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中有重点地突出几个关键的景观点;

3、绿化与水结合,充分发挥乡土树种在当地的有利作用;

4、以植物造景为主,提出乔灌的种植比例,适当点缀园林小品,为居民提供游览、休息、纳凉场所。

三、规划设计中的概念策划

1、金色走廊

突出丰富的可开发项目资源将滨河生态公园沿线构想成一条金色的走廊,强调二侧丰富的开发建设项目内容,将城市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城市文脉

展现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波斯喀木水渠的整治改造过程中以地域文化环境特质的塑造作为主线,把城市的、民族的、历史的特色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景观元素沿线展开,创造出一个继承文化,展望未来的城市新文化空间。

3、绿色波斯喀木生态环境的营造

本次规划设计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在波斯喀木渠系沿线规划控制下预留较宽的生态空间,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

4、打造一个白水萦回、森林环抱的滨河生态公园。

滨河生态公园的发展将成为城市的“核心”区域,也将成为该城今后最活跃和令人瞩目的热土之一。今后城市的居民及外来者都会被滨河生态公园富有活力的特色、富有地域人文气质的建筑、富有自然山水特征的滨水景观、绿地等深深吸引。

四、景观分区

结合周边环境及历史、文化,将规划区运用三条线路进行衔接,南北两条文化为主线,一条景观水线为辅助。

提炼出“水、神、艺”特色文化。

北线:主要展示泽普新貌、泽普艺蕴、风俗乐舞,其景点文化定位为维吾尔族文化,体现的形式由古城新貌的序幕慢慢拉开,由手工艺品的过渡慢慢到清真寺的部分。滨河周边重要的2个景观点,在设计中重点借用其景观特点,如:清真寺、泽普县民族用具厂,运用寺院的特殊符号,突出维吾尔族街区风格。

南线:主要展示丝绸之路、古墙遗韵、泽普神韵、泽普水韵等,波斯喀木渠将绿地分为东西两块,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不割断历史。

辅助线:在现有的河道设计了四个橡皮坝,增加水的节奏感,达到“起、落、起”三段式设计的效果,同时设置亲水平台,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亲水空间。

同时结合不同的游人需要划分各个功能以及游线组织。

1、满足就近居民的需要:

此次的规划将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活动的空间和场地,特别是解决老人和儿童的户外活动,局部地方设置健身设施来进行设计。

2、满足县城居民的需要:

对于县城内及村镇居民利用节假日过来游览,要为这些游人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

3、对于城市游览观光的外宾游客:

外来游人都是慕名而来,利用景观节点突出规划区内的历史、文化氛围,让过往的游客对泽普具有更深刻的了解。

五、绿化设计原则:“科学合理、适地配景、生态设计”

1、以乔木构建植物群落骨架,采用混交林和不同规格树龄的乔木林植物配置形式,乔木林多品种、多规格、多层次自然群落型种植,乔木以原生乡土植物,地带性植物为主。

2、选择一些抗污染性强,有除尘、减少噪音作用的易成活、易养护、管理粗放的苗木。

3、绿化力求形成统一的景观风格和多变的绿化形式,在植物搭配上相互配合,并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

4、近期建设与后期维护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

滨河路上树种以落叶乔木为主,如:龙爪柳、垂柳、馒头柳、桃树,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基础上,增加景观树种,在斜坡绿地的驳岸上可种植红瑞木,秋、冬季观赏红色的枝干。

六、滨河公园带给人们更多的回味

滨河生态公园的建成,将重新唤起人们对绿色河道的回忆,这里将规划为一条“绿带”,使历史文脉得以充分展示既有现代意识,又能重现城市民族历史文脉的创作原则才是当今园林设计的主流。滨河公园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

滨河生态公园设计从整个城市环境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强调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设计要求景观优先,同时满足防洪与休闲绿地的建设要求,是滨河公园成为城市的主要城市绿地,体现城市风貌,使之成为县城的“历史文化长廊”。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2011年 第07期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藏羌彝;运动休闲;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支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其中指出: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2014年3月5日,文化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体育旅游资源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

首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具有大量丰富且具有垄断性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千姿百态,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也形成了大量适合于开展极限攀登、冰雪、漂流等活动的高品质户外运动与休闲旅游资源,同时也适合于开展各种户外体育比赛项目,如利用大漠戈壁开展的汽车拉力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的山地自行车赛等。

(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别具特色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历史类体育旅游资源及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优势突出,为我国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素材。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法规财政等支持。党和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使的加快体育旅游等西部新型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国家发展西部的战略不谋而合。

(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体育等新兴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旅游活动将会作为现代人和文明人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体育旅游水准的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西部高等体育院校的优势,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加大对体育旅游、运动休闲、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行业精英。

(二)加强观念更新,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制度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产业创新机制,贯彻落实中央两个《意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践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和意见。

(三)创新品牌,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重点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实行品牌包装,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从而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四)加强体育部门、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合作,形成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进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增强联合开发,整体规划的宏观意识

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不能以行政区为单位或者以局部区域来划分,一定要对整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进行整体规划,跨区域跨民族联合开发,从而实现有限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从而进一步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藏羌彝文化走廊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何蕾,刘锡洋.南京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