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图书借阅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伴随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国内资金雄厚的图书馆纷纷引进电子图书扩充馆藏,并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以下简称医科院图书馆)在中文电子图书方面,于2002年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2005年引进了金兴报图医药卫生年鉴,这两个数据库在本地做镜像,在图书馆IP范围内使用。此外,医科院图书馆作为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NSTL)成员馆之一,共享NSTL开通的方正Apabi电子图书数据库。随后,2009年加大了西文电子图书的采购力度,先后购买了Thieme彩图图谱数据库、Wiley在线参考工具书、LWW电子图书数据库等,以IP控制方式在医科院各院所范围内开通。随着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增多,医科院图书馆及医科院其他各院所网络环境的改善,有必要科学系统地分析用户对电子图书的需求,为今后电子图书的馆藏建设提供依据m。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医科院图书馆用户的电子图书需求特点及其利用现状。
1.调查样本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医科院图书馆直接用户,包括临床医生、护士、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为保证调查的准确、真实,本次调查仅面向持有医科院图书馆正式借阅证和临时阅览证的用户,从可及性出发,选取记录有效电话或者E-mail信息的用户进行调查。截止到2009.8.3,医科院图书馆正式读者共2245名,临时读者3037名,合计5282名。由于调查的结果主要是估计各种比例数据以及比例数据之间的比较,所以在调查样本量的确定上是以估计简单随机抽样的总体比例时的样本量为基础。在95%的置信度下按抽样绝对误差不超过5%的要求计算需要抽取样本量,根据公式n=Nu2s2/(Nd2+u2s2),(N是总人数,u就是95%的正态值,d是绝对误差限度,S是总体方差,这里N=5282,u=1.96,d=0.1,s=0.5),计算出n=94.3,因此本次调查把样本量确定在100左右。
经常借阅印本图书的用户对图书馆印本图书馆藏有较高的知晓度,为了进一步调查经常借阅印本图书的用户是否与一般用户具有相同的电子图书认知度,调查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借阅组,选取2008.9.1-2009.8.31期间借阅图书次数和阅览图书次数有有效联系方式的前100名对象;一组为随机组,在持有医科院图书馆正式借阅证和临时阅览证的用户中,确定有正确联系方式的用户,按照证件号等间隔选取110名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发放问卷、发送邮件和电话调查3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学分析:利用Excel2003软件录人数据,运用SPSS11.5[3<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基本情况
2.1调查对象
借阅组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66份,有效回收率为66%。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30岁以下(74.2%),3]~40岁(22.8%),41~60岁(3.0%);职业分布:医生(30.8%),非临床科研人员(4.6%),护士(4.6%),教师(1.5%),学生(58.5%);研究领域分布:临床医学(68.2%),基础医学(22.7%),护理学(4.6%),药学(1.5%),其他(3%);学历分布:博士(53.0%)、硕士(33.3%)、大学本科(12.1%),大专及以下(1.6%)。
随机组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87%。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30岁以下(71.1%),31-40岁(25.8%),41~60岁(1.0%),60岁以上(2.1%);职业分布:医生(21.3%),非临床科研人员(17.0%),护士(10.6%),教师(1.1%)’学生(48.9%),管理人员(1.1%);研究领域分布:临床医学(39.2%),基础医学(28.9%),护理学(14.4%),药学(10.3%),其他(7.2%);学历分布:博士(56.8%)、硕士(23.2%)、大学本科(12.6%),大专及以下(7.4%)。
通过比较发现,借阅组和随机组的调查对象年龄和学历分布相近;职业分布中借阅组医生和学生所占比例比较高,随机组,除医生和学生外,非临床科研人员和护士所占比较也比较高;研究领域分布中借阅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所占的比例较高,随机组除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外,护理学和药学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2.2借阅组与随机组对比统计分析
统计各项调查结果,并对借阅组和随机组的统计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两组只在“馆藏电子图书使用情况”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借阅组和随机组的调查对象在了解和使用馆藏电子图书方面有显着差异,经常借阅医科院图书馆印本图书的用户对其馆藏电子图书的了解和使用也较多。而在“电子图书认知度”、“馆藏电子图书满足率”、“馆藏电子图书使用频率和评价”和“电子图书类型需求”等方面,两组之间构成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常借阅印本图书的用户与一般用户具有相同的电子图书认知度,并对馆藏电子图书数据库评价一致。鉴于两组调查对象具有同样的电子图书需求,本文将合并两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电子图书与印本图书对比
本次调查从阅读倾向、方便得到、方便阅读、方便查找、对学习和科研更有帮助、有用的参考工具和内容完整可信等多种角度来分析用户对电子图书与印本图书的认识。调查显示,受阅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倾向阅读印本图书(60.9%)的调查对象仍高于倾向阅读电子图书(37.2%)的调查对象;印本图书(50.0%)比电子图书(35.2%)阅读更加方便;而电子图书则容易被调查对象获得(63.5%),并且在方便查找信息方面(77.5%)强于印本图书;两者在学科和科研的帮助、有用的参考工具和内容完整可靠等方面相差不大。
3.2电子图书认知度
3.2.1使用情况随着电子图书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和网络上免费电子图书也越来越多,用户对电子图书认知度较高,近80%的调查对象使用过电子图书。对没有使用电子图书的原因进行分析,大多集中在对电子图书不了解(52.9%),其次是电子图书不符合阅读习惯(20.6%),不需要(2.9%),其他(23.6%)。3.2.2获取途径随着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简单实用的搜索引擎快速发展,搜索引擎(34.75%)已经超过图书馆网站(23.6%)成为调查对象获取电子图书的主要途径,其次固定的学术网站(16.2%)和朋友传递共享(14.3%)也是调查对象获取电子图书青睐的方式,此外,少数调查对象是通过购买、偶然发现、网络广告等途径获取电子图书。
3.2.3阅读时间和地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在许可的范围内,能够以IP控制方式开通电子图书,使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即可享受全天24小时的网上阅读服务。调查显示,53.7%调查对象利用周一至周五业余时间阅读电子图书,31.4%选择周一至周五工作时间,而仅有14.9%的调查对象选择周末时间阅读电子图书;39.9%调查对象选择在宿舍或家阅读电子图书,26.8%选择办公室、实验室或病房,24.8%调查对象亲自到图书馆阅读电子图书。
3.3馆藏电子图书使用情况和满足率
3.3.1馆藏电子图书使用情况72.4%调查对象了解馆藏电子图书,其中40.5%调查对象经常使用馆藏电子图书,27.6%调查对象不了解馆藏电子图书;没有使用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不了解图书馆订购情况(26.1%)和数据库不会用(23.5%),其次为需要的电子图书没有订购(18.6%)、没有时间(18.1%)、不能上网或网速慢(9.7%)、不需要(4.0%)等。88.5%调查对象了解馆藏印本图书,其中53%调查对象经常使用馆藏印本图书,11.5%调查对象不了解馆藏印本图书。
3.3.2馆藏电子图书使用频率和评价通过调查对象使用电子数据库的频率和评价来分析医科院图书馆引进的6个电子图书数据库,调查结果,见图1、图2。每个数据库都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从未使用,调查对象经常用LWW电子图书的最多,中国医药卫生年鉴的最少。而对数据库的评价,选择很好和较好的较多;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的评价普遍高于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
3.3.3馆藏电子图书满足率馆藏电子图书需求满足率情况,见图3。40.5%的调查对象的需求满足率在30%以下,只有11.2%调查对象的需求能满足80%以上。由图可见目前医科院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有待进一步加强。
3.1不同类型图书的需求
在调查的162人中,需要学术专着的人最多(124人),其次是实验室指南、操作指南等各类指南类着作(58人)和解剖图谱、手术图谱等各类图谱类着作(57人),另有少部分调查对象反映需要词典、百科全书等条目式工具书(43人)、原版人文着作(3人)等。
3.5电子图书宣传途径
网络已经成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设施,通过E-mail(72.1%)接收来自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料是最方便和有效的宣传方式,其次是网络公告、通知(53.7%),校园内宣传栏公告(37.5%)。
4结论
4.1用户对电子图书需求广
图书在阐述某一专题或学科知识时,内容成熟定型,是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资料,其平均寿命(半衰期)为5~10年,高于期刊的平均寿命3~5年。电子图书作为图书的一种新载体,内容并没有改变。而医科院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博士、硕士,对研究领域已经有一定的掌握,追踪科技前沿固然重要,但在了解、开拓相关领域中,仍然需要大量成熟系统的知识。因此,图书特点决定用户对电子图书的需求广泛。
4.2用户对电子图书认可
医科院图书馆的用户群多为专业人员,且大多数是各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知识层次较高的硕士、博士。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调查对象使用过电子图书,且在“对电子图书与印本图书的比较”一项调查中,在电子图书“方便得到、方便查找信息、对学习和科研更有帮助、有用的参考工具”几方面,电子图书的满意度均高于印本图书。由此可见,用户对电子图书持肯定态度。
4.3用户对图书馆己订电子图书缺乏了解
医科院图书馆2000-2009年先后引进电子图书数据库6个,收藏光盘版图书35种,共计12678种电子图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了解,经常使用”和“了解,很少使用”两个选项的分别为27.56%、43.31%,选择“了解,从不使用”和“不了解”两个选项的为1.57%、27.56%,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馆藏电子图书缺乏了解。不了解的原因除不知道图书馆订购情况外,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使用电子图书,图书馆需要多种途径宣传及开展培训。
4.4用户对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与数据库的质量和平台相关
馆藏6个电子图书数据库在使用率及使用评价方面差别不显着。但是如果将数据库的购进时间及每个数据库的图书数量这两个因素添加分析,就会发现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的使用率和使用评价均高于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购进于2002-2005年,图书数量为12434种,占电子图书总量的98%,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购进于2006-2009年,图书数量仅为209种,占电子图书总量的2%。如此高的悬殊可以看出用户对西文电子图书数据库更青睐。原因如下:一是西文电子图书的内容新颖,平台易用,以IP控制,用户在各院所即可访问这些数据库。二是中文电子图书的内容陈旧,数据库更新和维护较差,平台的检索和浏览功能落后,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5启示
5.1加大馆藏电子图书的宣传
电子图书集声、像、字并茂,使阅读更加灵活和生动,在出版、改版、再版及运输等速度方面,也有着绝对的时效优势,电子图书终将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没有使用电子图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图书不了解,因此,图书馆应大力宣传馆藏电子图书,通过多种渠道介绍其内容及优势,才能使用户充分了解馆藏电子图书动态,在实际使用中得到切实的好处,从而改变固有的观念,使电子图书物尽其用。
5.2整合电子图书和印本图书的书目信息,统一揭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电子图书数据库层出不穷。图书馆在资源采集中不断加大电子图书的采购力度,越来越多电子图书将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随之而来的与馆藏印本图书的重复问题、数据库检索平台各不相同的问题以及收录内容重复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以医科院图书馆为例,如果读者想了解图书馆是否收录某一本书,就必须在图书馆网站上分别进入“馆藏目录”和“电子图书”目录两个入口进行检索。此外图书馆购买的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都拥有各自独立的检索平台,读者要查某个课题时,必须检索每一个数据库,检索结果还会有重复和不精确,这一切给读者查询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应将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组织与梳理,提供统一的入口和定位,以一个统一的检索系统和用户界面,实现读者单一的检索表达。使读者在获取书目信息的同时也可得到电子图书的相关信息,避免因不会用电子图书数据库而浪费资源。有效地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提高了馆藏电子图书的利用率,也奠定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向纵深化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电子图书 出版模式 版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6-0089-03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shing models of e-boo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braries-oriented, personal services, as well as hybrid publishing models. Secondly, it summarizes two new publishing models of e-book: on-demand print, instant issue. Lastly,it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properties of copyrights protection, such as legal means, open license agreement and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 E-book Publishing model Copyright protection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普及,我国网民人数迅速攀升。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38.3%,居世界首位。而据CNNIC每半年一次的调查,令网民最不满意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排名第一的总是“缺乏电子书”。由此可见,电子图书还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导致“缺乏电子书”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数字出版尚处于探索阶段,出版模式、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二是我国电子图书盗版严重,使出版社缺少出版正版电子书的动力。有些公司未经出版社授权就扫描制作电子图书进行销售,电子图书的质量和版权得不到保障,出版社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以数字版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来规范产业链各环节,使出版社能够放心地出版电子图书,从而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1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现状
电子图书是一种以数字形态存储的出版物,通过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管理、高速传递,并通过计算机终端或其他电子设备阅读使用的数字内容产品。电子图书出版产业涉及电子图书的生产、发行、信息服务等环节,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具有政府监管、市场主导、多方协同运营等典型服务业态。
典型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具有“术业有专攻,联合推动发展”的特点。以美国市场为例,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基本包括以下五大元素:①内容提供方,即出版商。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团、麦格劳-希尔公司等出版机构。②电子图书销售平台。如英格拉姆数字集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苹果电子书店等。③硬件生产商。如以Kindle、索尼 PRS系列为代表的电子墨水阅读器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等设备的生产者。④技术提供商。如Adobe、微软等为代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提供商等,主要为电子图书销售平台提供版权保护技术和相应服务。⑤电信或移动运营服务商。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和传输工具如AT&T 3G上网卡、Sprint数据卡等。
国内电子图书产业链结构还不太清晰,市场分工不明确,因此还未形成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的电子图书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形式为:①试探型。因尚未出现可颠覆传统业务利润模式的商务模式,大多数出版单位对开展电子图书业务持非常谨慎的态度。②储备型。出版机构因受同类竞争、市场萎缩、销售回款、盗印盗版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开始在转化、整理和储备内部资源的同时积极建设自有的跨行业人才梯队,并根据产业政策和标准进行规划和阶段性实施。③全面介入型。目标是打通数字图书全产业链,实现内容生产、销售、终端多位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以保证出版集团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出版模式。
1.1 面向图书馆的模式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B商业模式。代表如NetLibrary公司携美国国内众多出版社提供12万余种电子书,向全球8000家图书馆提供服务,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内的众多世界名牌大学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由图书馆购买,读者访问图书馆指定的网页即可阅读。图书馆可以指定购买哪一本书及其复本量。购买的每一个复本在同一时间之内只能供一个读者阅读。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把图书借出(Check-out),读完后再还回(Check-in);如果超过规定时间没有还回,系统会自动将图书还回;如果读者需要继续阅读并且此时没有其他读者借阅,可以重新借出该书。
1.2 面向个人的模式
该模式采用典型的B2C模式。代表如Overdrive公司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个人读者可以直接到公司网站上选择喜欢的电子图书,并通过信用卡支付购买图书的费用,购买的电子图书只能在指定设备上阅读。此外,微软公司也是电子书的技术提供商,提供的电子书阅读器称为微软阅读器(Microsoft Reader),为个人读者提供服务。
1.3 混合模式
该模式采用B2C和B2B混合的方式。面向个人读者和数字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如Libwise和Overdrive公司。除上述面向个人用户的服务,Overdrive公司于2002年推出数字图书馆服务,使用Adobe Content Server、Microsoft DAS等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支持电子图书借、还操作服务。Libwise使用专利技术,支持复本控制模式。
与国际上电子图书出版现状相比,国内电子图书出版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正阿帕比(Apabi)电子图书系统同时支持对个人和对图书馆按“本”销售电子书。目前,全国约有400多家出版社和方正合作进行电子书的出版,出版正版电子图书20多万种[1]。
2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电子图书出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用户可以在网上电子书店购买电子图书,或在图书馆借阅电子图书;用户对于短版书和断版书等提出了新的需求,按需印刷出版、即时发行等出版模式于是应运而生。
2.1 按需印刷出版模式
按需印刷(on-demand printing )指按照用户要求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码印刷、装订,又称“即时印刷”和“闪电印刷”。按需印刷能满足零库存、即时出书和可选个性印书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
按需印刷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读者购买图书以后才通过快印店进行印刷。为了保证出版社利益,需要解决版权保护的难点。用于印刷的电子图书文件应得到保护。数码快印店不能随便拷贝,快印店印刷图书需要得到授权,印刷的册数要有公正的计数机制,以便与出版社进行结算。
按需印刷系统还要解决的难点是,通过流程管理科学地控制对从接收订单到快印店印刷的全过程,使数码印刷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的、符合要求的图书。
2.2 即时发行模式
电子图书的即时发行需要打通电子图书产业链出版、版权保护、发行、网络销售、电子图书信息服务等各环节,实现快速、顺畅的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流程。电子图书从内容策划、定稿、发行、销售,直到最终送到读者手中阅读,期间需要很多工序。快速、安全、准确、批量地、传递电子图书是实现即时发行的技术难点。
3 电子图书出版中的版权保护
版权保护是电子图书出版发行面临的核心问题,涉及法律机制、技术保护措施、标准化等层面。通常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如下。
以法律为手段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我国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主要版权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国际上与数字化作品相关的版权法规中较著名的有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 DMCA) 、欧盟《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与相关权利的指令》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基于开放许可授权协议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这种保护方法于19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大规模兴起。国际上有影响的开放项目包括:日本的免费电子书项目青空文库(Aozora Bunko)、意大利电子书库GNUtemberg[2]、美国的M IT OCW、中国的CORE 以及OCW联盟[3]等。这些项目建立在免费文献许可(GFDL)开放出版物许可(OPL)、开放内容许可(CC)等授权协议基础上,实现版权保护和公共获取之间的平衡。
采用技术措施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国际上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数字权利保护系统(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的开发并推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著名的有Intertrust的DigiBox和Rights System、微软的WMRM、IBM的EMMS、苹果公司的iTunes等。目前的版权保护技术主要采用加密、数字权利描述、许可认证、数字水印等实现版权控制下的浏览、借阅和拷贝等使用权限。
4 小 结
数字出版的核心问题在于出版运营模式及其对应的数字出版技术体系,重点在于打通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电子图书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形式,它简化了图书出版程序,降低了出版成本,没有“物流”和库存;就印数少但具有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图书出版来看,大大降低了出版社的经济风险。对于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版权保护的探索研究有利于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社的转型,有助于出版社完成内部资源的转化、整理和储备,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
注 释
[1] 余平,祝智庭. 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与访问许可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9,15(6):42-47
[2] 刘青.信息法之实质:平衡信息控制与获取的法律制度[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3(4)
关键词:电子图书;传统图书;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催生的图书新形式,与传统图书相比,电子图书在现实形态和阅读方式、出版及宣传销售方面都占有优势,然而,传统图书仍然占有图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很多研究者将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作为对立的角色进行研究,却忽视了二者的共同之处。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如何平分天下,协同发展,是图书研究的新趋势。
1 图书形态与阅读方式
图书形态指的是图书的实体表现方式,图书的阅读方式是读者获取书籍、阅读书籍的细节内容的概括。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在具体形态和能够提供的阅读方式上都有巨大的区别。
1.1 传统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
传统图书,指的是纸质图书,不管图书是小说、诗歌还是随笔、漫画,是印刷版还是剪拼或者手写稿,图书的基本组成物质都是纸张。通过油墨在纸张上显示图书内容,是传统图书的基本形态。基于这个基本形态,传统图书的阅读方式是用眼睛去进行阅读,人们通过接收视觉刺激,了解图书的内容,然后经过大脑加工,形成对图书内容的判断。
1.2 电子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
电子图书是信息科技催生的新的图书形态,这些图书的物质实体实际上是一些程序编码,在手机、图书阅读器、MP3、MP4、电脑等电子设备上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出来。电子图书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语音形式的,被称为“有声小说”。基于电子图书的形态,人们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电子图书的阅读方式仍以视觉刺激为主,但人们在阅读工具上有了多种选择;另一部分电子图书的阅读方式则以听觉刺激为主,为文字阅读障碍的人群提供了便利。
1.3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比较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在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上均有所不同,为阅读者选择图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举个明显的例子,电子图书未出现前,盲人阅读只有通过学习盲文然后进行盲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很多没有条件进行学习的盲人很容易因为不能阅读而成为“缺乏知识的人”,而电子图书的出现,为盲人接触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更方便的途径。
2 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的挑战
尽管传统图书仍在图书市场和图书馆里占据主要席位,但电子图书的出现仍给传统图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1 电子图书在阅读方面具有优势
前文所述,电子图书的形态是电子文档,实际上就是“数据”,在信息时代,一张小小的记忆卡可以有至少几G的存储量,而这几G的存储量,至少可以存储一个藏书量超过500本的私人书房那么多的书籍。一本200页左右的平装图书的重量有500g左右,500本书籍重达250KG,而一张记忆卡片和一个电子书阅读器,最重也不会超过1KG。一些资深的阅读者喜欢随身携带书籍,纸质书籍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而且由于重量的原因并不容易携带,而电子书籍在携带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想要阅读纸质书籍,最好的环境是坐下,在光线较为合适的地方阅读,而阅读电子书籍对光线没有要求,即使在人流拥挤的交通工具上,阅读者只要将耳机插入阅读器,播放有声书籍,就可以实现阅读目的。
2.2 电子图书在销售方面具有优势
传统的纸质图书根据图书出版社、图书包装、图书出版年代的不同,在图书售价上有很大区别。那些比较早出版的限量版优质图书十分具有收藏价值,市场售价相当昂贵,而那些近期出版、包装简单的畅销书,普通一本的售价只有几十块钱。虽然传统图书的售价并不高,但是与电子图书相比还是“贵”。即使在旧书摊和二手书交易市场上购买纸质书籍,也需要花掉至少几元钱,而在电子图书市场里,花几元钱可以买一本最新出版的畅销书了。电子图书因为不需要印刷和纸张的成本,因此在售价方面更具有优势;另外,电子图书的购买是即时性的,阅读者如果想实现传统图书的即时性购买,只有亲自去书店,虽然网络时代催生了电子商务,使阅读者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图书,但纸质图书到达阅读者手中需要一定的运输时间。电子图书则不然,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在网络商店上购买,阅读者都能够在付款之后马上获得所需要的书籍,无需进行等待,这种购买方式使阅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
2.3 电子图书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优势
图书出版和销售不仅是盈利性的社会经济行为,实际上也是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作家通过写作表达某种思想、叙述时代的某些值得纪念的事情、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而阅读者通过阅读又形成某些看法,这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社会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实际上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进行思想交流,以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以图书的社会职能为评定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标准,我们能够明显看出电子图书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一方面,电子图书本身是信息数据,本身具有数据传播的特征,在传播方式上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捷。例如,阅读者在购买电子图书之后,可以将图书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更多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这种传播可以是跨时空的、不定时的,一对多的传播。传统图书只有“借阅”这一种传播方式,相比之下,电子图书在传播广度和传播效率上更为突出;另一方面,电子图书本身的“数据信息”形态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写照,是在时代背景下,应人们的阅读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图书形态,它本身的发展就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这是纸质图书所不具备的社会职能,是电子图书独特的文化属性。
3 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融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子图书相较于传统图书的各种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以后的图书市场会由电子图书独霸,纸质图书也不会退出人们的视线。寻求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之间的融合,是图书发展的主要趋势。
3.1 阅读方式的融合
电子图书虽然在阅读方式上具有优势,但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阅读者常年的阅读习惯是不容易改善的。资深的阅读者对纸质图书有着“收藏”的情节,即使阅读过电子书,只要觉得书籍值得收藏,他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将图书收在自家的书架上,因此,建议那些只以单一形态出版的书籍,要考虑到阅读者的“收藏需要”,将两种图书形式兼顾出版;另外,使用电子设备阅读书籍,虽然十分便捷,但是对人的视力有所伤害,电子设备本身的辐射量很大,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所损伤,电子书阅读设备生产商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还是在力图将设备的大小和视觉舒适度调整到阅读纸质书籍的程度。可能未来的电子书阅读设备给人的视觉感受和阅读纸质书籍一样,只是书籍被“压缩”到一个轻薄的设备上而已;电子书的“周边服务”方面应该借鉴纸质图书,很多资深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记笔记或者对文章的某一段内容给予评论。当阅读纸质书籍的时候,笔记和评论可以在书籍的空白处,使用一支笔完成,电子书籍在这方面显得十分不足,阅读者和书籍之间缺乏“交流”,如何体现“书籍笔记”,是电子书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
3.2 宣传和推销的融合
相同内同的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应该实现统一的宣传和推销,这是目前图书出版商和图书零售业应该注意的。既然越来越多的阅读者接受了电子图书的形态,而对纸质图书还存在着阅读情节,那么,从消费者的阅读需要角度分析,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的市场需求量实际上是一致的。单纯注意到电子图书的巨大利润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忽视了传统图书的宣传和推销,对图书市场的发展来说并不科学,也不客观。很多图书馆因为传统图书存有量巨大而忽视电子图书的阅读群体的广泛性,而不进行馆藏图书内容改革,也不进行读者借阅服务方面的改革,对文化传播也极为不利。因此,在图书流通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注意电子图书和传统图书的结合,要做到即发挥电子图书的时代特征,又保证传统图书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即提供纸质图书的借阅服务,又满足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阅读需求。
3.3 文化价值的融合
电子图书相较于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方面颇具优势,但并不是说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方面不如电子图书,从传播途径上看,传统图书仍是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藏书的主要形式;以阅读图书人群的总量来看,传统图书的流通量仍大大高于电子图书。正如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文化的代言,纸质图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并非电子图书在一朝一夕可以取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仍值得中华民族为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但信息科技起源于美国。因此,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传统图书,在文化价值上并没有高低之分,在文化发展和传承方面,二者的价值是相同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在图书形态和阅读方式上均有很大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图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播,图书的来源和作用于社会的结果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即使电子图书在存放、销售和传播方面比传统图书更具有优势,但是只要将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的阅读方式、宣传和推销的方式进行融合,同时重视二者的文化价值的融合,就能为图书出版界带来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秉文,佟 岩,陈 光.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的冲击和挑战[J].医学信息,2003(06).
[2]周艳红.电子图书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3]方 文,傅 平.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之比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0).
[4]胡 平.电子图书不能取代传统图书[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09).
[关键词] 电子图书;纸质图书;协调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07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86- 02
0 引 言
在信息化时代,以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图书,由于节能环保、方便快捷等一系类的特点,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读者群体数量越来越多。电子图书的发展,同样对传统的纸质图书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然而电子图书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纸质图书的消亡,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销售额为648亿元,同比增长12.8%。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必定是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这将会对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
1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各自特点概述
(1)电子图书的特点分析。①信息密度相对较高。电子图书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存在的携带困难的问题,通过将文字等信息数字化处理以后存储在存储器内,大幅的节省了占用空间,因而信息储存量大幅提高,在信息密度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②成本低、环保水平高。电子图书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大量的文字、图形、声音等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存储在设备内,并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或者是掌上电子书等形式进行阅读。最大的特点在于爱大幅减少了成本投入,基本上一次投入就可以实现长时间的阅读。而且由于不使用纸张、油墨等,因而电子图书非常的环保。③电子图书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电子图书在出版以后,省去了图书的出版、输出、装订、印刷等一系列的环节,因而电子图书馆的更新速度非常的快。而且由于电子图书馆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图像、声音等介质,电子图书的可视听性非常好。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为电子图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
(2)纸质图书的特点分析。①纸质图书的阅读舒适性较好。电子图书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辐射以及有害光线,因而容易对读者的视力造成伤害。而纸质图书的阅读舒适性较好,容易形成较好的阅读氛围,同时选择纸质图书可以加深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理解。②纸质图书的稳定性和永久性较好。纸质图书能够长期的保存,只要贮存条件好,可以说纸质图书就能够永久的保存,因而珍藏价值非常高,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纸质图书的附加值。此外,纸质图书在编辑以及发行方面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状态,而且记载在纸质图书上,更容易作为文献资料,权威性较强。③纸质图书阅读的可间断性与随意性较强。纸质图书在阅读方面,翻阅更加容易,而且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随时的添加自己的批注,这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学习。此外,纸质图书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读者能够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而且也容易激发读者的思考。
2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协调发展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纸质图书市场止跌并已出现小幅上扬,电子书虽然仍是影响全球书业走势的最大变量,但其增长态势正逐步放缓。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将会实现协调发展。
3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协调发展下图书馆的管理改革
(1)逐步的改进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共同的丰富完善。在纸质图书的馆藏建设方面,应该进一步的优化完善纸质图书采购的验收、分类编目、贴标加工等一系列的环节,尤其是根据读者群体需求采购图书,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图书资源。在电子图书的采购环节方面,应该按照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数字光盘等相关的数据资料,确保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
(2)提高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水平。在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协调发展的时代,作为图书馆更应该不断完善服务,重点应该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馆内阅览服务,重点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让读者舒适轻松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在线阅览服务,可以随时进入网络图书馆进行阅览服务;提供便捷的借阅与还书服务,对一些电子图书,可以通过授权服务的方式,确保为读者提供服务。
(3)实现图书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有效衔接。首先应该全面的整合纸质图书与电子阅览书组成庞大知识库系统,为用户提供深入的图书内容书目和全文检索,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搜索及文献服务平台。同时,还应该对各种文献资源形成统一整合,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以及各种图书异构资源整合于同一平台上,确保读者的各种图书需求能够实现一站式解决,真正形成立体式知识型图书馆,提供深度搜索和权威咨询服务,提高图书馆的学科管理水平。
摘要:文章从图书馆整体外在环境的改善、图书质量的提高、图书管理员服务能力的增强等多角度出发,履行服务育人职能,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优服务,创新管理”的办馆理念,为广大读者提供博览群书、获取信息、颐养身心的服务平台,最终使人文服务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得到充分的融合与体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108-02
1人文服务理念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人文服务理念,最重要的就在于“人文”二字,而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直白地说就是人性与文化在为他人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人文服务理念的特点,或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更多地关注人们在价值,情感,精神和个性上的需求,将这四点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文服务理念。
2从实体图书馆中人文服务理念的体现角度出发
2.1实体图书馆的优劣势
2.1.1固体性。是指图书馆的建筑形态和图书形式的固体性,这一特点使实体图书馆拥有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是其劣势所在。优势在于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建筑物图书馆,可以给予读者实感上的享受。劣势在于读者到图书馆读书也好、休闲也罢,都需要在到达图书馆的过程中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可能要面对找不到合适的图书的情况,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是实体图书馆存在的现实劣势。
2.1.2环境与氛围。能够提供完美的图书馆建筑外貌和内部装修环境,是实体图书馆的一大优势。所谓良好的环境不只是有一个宽敞明亮的空间就可以,而是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配套设施的相互作用,以及图书馆内所有读者在真实的阅读享受中,营造一个快乐的、和谐的阅读氛围。通过这些良好的硬件设施服务,使读者在空闲之余可以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有一个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找到一个属于“我”的休憩空间,得以静静地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但对于一些并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实体图书馆来说,不能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就是其存在的劣势之一。
2.1.3真人版图书管理员与读者服务。客观条件的服务,是人文服务的一部分,但这种真人服务才是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人文服务的核心,面对面的提问、解答、交流是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相对于网络图书馆而言最具特殊的优势。当然,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读者提问时解答不畅甚至不予解答,在与读者交流时心不在焉、态度较差,那么优势也会转变为劣势。
2.2使人文服务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方式方法
2.2.1提升图书馆建筑物外观形象。良好的、吸引人的图书馆外在美也是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因此,要注重实体图书馆在建筑外观的形状、色彩、艺术等方面的设计,给读者以视觉感官上的享受,使读者未入馆便已产生兴趣,心情得到放松。增加图书馆内图书的类型,吸引现有读者和潜在读者进入图书馆,并将在图书馆内阅读作为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
2.2.2改善图书馆的整体环境和阅读氛围。图书馆是读者学习知识的殿堂,是传播文化的空间,馆内设计要体现出人文精神,因此,可以在馆内较为醒目的位置摆放一些世界著名的作家、学者的雕塑和精装作品集,增添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在图书馆的内部装修设计中,要增加人性化的桌椅设备。如:在硬木椅子上加坐垫,或换成简约的沙发;以舒适的色调替换传统图书馆内墙的纯白色调,或利用室内灯光设计,使图书馆的阅读氛围更加温暖;增加图书馆内的绿色植物装饰,以盆栽等植物净化馆内空气;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内的闲置区域为读者提供独立的私密读者空间,提供咖啡或果汁饮品,播放舒缓慢节奏的音乐等,使读者在浓郁的文化知识氛围及舒适轻松的环境下阅读。为方便读者借阅书籍,图书馆还可以合理设计服务窗口,实现借阅一体的人文服务。
2.2.3安排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对馆内图书进行整理和摆放。运用专门的智能设备建立图书管理系统,以方便读者查找需要的书籍;安排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对馆内书籍的借阅进行管理,同时要加强馆内工作人员在人文服务理念上的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能够在保持良好、适当亲切的服务态度的同时,有能力解答读者的疑问;在读者自愿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调查读者对所在图书馆的意见或建议,为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2.2.4在社会活动方面图书馆人文服务理念的体现。图书馆可以在参与一些社会活动以及一些公益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推广和宣传图书馆的书籍和人文服务,这样既可以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起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同时又可以为大众服务,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图书馆自身也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文知识讲座和文化活动,主动邀请图书馆现有读者和其他感兴趣的人前来参加,如举办读书知识竞赛并设置合理的奖项和奖励措施,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与读者间的沟通和交流;或向读者们征文,将优秀文章刊登在图书馆的网站专栏里,给读者以施展才能的平台等。
3从电子图书馆中人文服务理念的体现角度出发
3.1电子图书馆的优劣势
3.1.1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劣势。相对于实体图书馆来说,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相关软件运行的电子图书馆的运营成本较低,而且,运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一个电子图书馆的网页界面和功能进行较为快速的设计和微调,可以轻松实现电子图书馆的美化。但由于互联网运行的虚拟性和商业性较强,在电子图书馆中存在许多的商业广告,如果读者要下载后阅读,就必须连带下载一些捆绑软件,给读者带来不便,而且,互联网技术存在一定弊端,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读者注册信息泄露等问题。
3.1.2携带和阅读记忆优势。电子书没有像书本那样的具体实物形态,一部时下热门的小说只占用几十KB或几兆内存,而且不需要花费时间到书店购买,也避免了携带的麻烦。一般电子书阅读器都有阅读记忆功能,比传统的实物书签更为方便,但也因此无法带给读者可以触摸到书籍纸张的那种阅读享受,并且对读者的视力和健康有许多负面的影响。
3.1.3人性化服务上的优劣势。电子图书馆的系统可以自动运转,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自动化和人工客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电子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人文服务理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电子书读者都不会通过客服了解所购电子书的细节情况,而且,与实体图书馆中人与人面对面的服务相比,客服毕竟是通过机器与人交流,无法体现真正的人性化读者服务。
3.2使人文服务理念在电子化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方式方法
电子图书馆可以利用其存在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加强同实体图书馆的合作,实现线上图书馆和线下图书馆的合作运营和共同发展。比如:对于一些畅销的电子书,可以通过相关互联网技术存放到实体图书馆的电脑系统中,对于读者提出的一些疑问,由馆内工作人员面对面为读者解答;为了电子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可以对各类电子图书馆进行规整,做精而不做多,打造电子图书馆专有品牌,加强技术控制,减少弹出广告给读者带来的困扰,加强注册读者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净化读者阅读环境等。尽管电子图书馆目前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如果不及时抓住发展机会,加强自身读者服务的管理和创新,必将遭受发展瓶颈的困扰,因此,电子图书馆应利用互联网电子系统的强大优势,打造出专属电子图书馆的有特色的个性化人文服务。
4结语
人文服务理念体现在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各个细节之中,不仅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外观和图书馆的环境设计上,还体现在图书馆员对图书馆书籍和氛围的日常管理以及图书馆管理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与读者的交流上。随着人们对书籍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身文化修养水平的提升,他们对人文服务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图书馆的关注度也会逐渐上升。为了满足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需求,图书馆尤其是实体建筑形态的图书馆,应该将人文服务理念作为其在服务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在图书馆读者服务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服务理念既是现在也是未来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转变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可以说是人文服务理念的灵魂,但它不仅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此,作为公共事业一分子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应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文服务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图书馆读者服务过程中,实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秋容.人文服务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体现[J].图书馆论坛,2011(4):144-146.
[2]李青.人文服务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体现[J].中文信息,2016(6):25.
[3]谭炜翌.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人文服务理念[J].办公室业务,2014(7):138.
[4]邵桂琼.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人文服务理念的体现[J].青年文学家,2013(23):24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