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题;产品特色;可复制
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景观空间,包括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从狭义上指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乡村景观因其生产性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其以成片农田为基质,大小不同的村落和湖泊为景观斑块,道路、河流、防护林构成其生态廊道,形成错落有致、散布状的景观生态格局。长期的乡村居民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肌理。农田是农民的工作场所,而农宅则是他们生活的场所,为劳作方便围绕农宅设置大片的农田,形成“田绕宅”的景观肌理。这与“宅落宅”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景观不仅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而且还包含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及,这也构成了农村人文景观中的一大特色,为形成独特的地方乡村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农业景观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2.1 不断激增的城郊旅游需求
我国当前的旅游现状是一线城市已具有成熟的度假经济,二、三线城市旅游需求则是爆发性增长。旅游需求正在向城郊混合地带发展,近年来一、二线城郊地带已不断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1天左右的休闲度假项目吸引大量市民前去游玩。
2.2 相关国家扶持与限制政策
“十二五”期间政府推出一系列惠农措施、开发资助等扶持政策,加之新近“美丽中国”的提出,乡村景观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推进稳健的旅游市场发展,同时保护耕地及生态环境。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及文件。通过研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政策,总结出目前国家对乡村景观旅游开发的主导政策,主要分为限制、禁止、支持及发展4个方向。限制性项目有大型游乐设施、主题公园(影视城)、仿古城项目及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禁止性项目有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高尔夫球场项目。支持性项目有特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庄、酒庄、农业主题乐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花木苗圃科研基地等旅游项目。
2.3 当前乡村景观开发所存在问题
2.3.1 农村可建设用地稀少。农村可建设用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非建设用地则占到90%。因此,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建设关键性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2.3.2 重新开发土地常破坏原有的乡村肌理。企业开发土地时,常常拿取整块大面积的土地,散落的住宅用地常被忽略。集中式的用地形态破坏了农村村落自然地聚落形态;同时也给后期开发带来困难。拆迁使得大量农民迁出,原来的乡村生活气息也随之消失。
2.3.3 农村劳力严重流失。村民外出打工,农村劳力主要依靠妇女与老人。农产品加工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也就不能吸引农村劳力返乡。
2.3.4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同构化严重。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中大多数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产品特色不明确,没有清晰的主题特色,导致产品模式容易被复制。
3 国内外开发实例
3.1 国外案例
库肯霍夫公园位于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小镇利瑟,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公园内核为核心区,所有活动围绕核心区展开,为花田区,种植大量的郁金香。核心区内分为固定项目和临时项目。固定项目:郁金香展,主题庭院展,公园艺术展,花车游行盛典,骑行花海中,泛舟花田田间,儿童乐园。临时项目:名人之旅,花帽展览,传统工艺展,室内花卉展。为招揽旅客,每年郁金香展示的主题都会变化,由不同的参展商根据公园要求种植郁金香。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拉动了郁金香的整个产业链,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
3.2 国内案例
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在小地块内精心打造创意文化概念,以爱情、浪漫为线索打造爱之墙,星座爱情柱,许愿池,奇迹钟,密宫,老桑树的回忆,百草园等主题项目,吸引市民、情侣、学生、恋人等客户群体,并与影楼签订合约。产业方面着力开发香草全产业链,包括香包、香袋、精油、香水等制品。其因为有鲜明的主题包装和特色苗圃的加工产业链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4 农业景观新模式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案例中分析得出,以景观带动产业发展的形式正在日益扩大。新型的开发模式应是一种联动效应,由旅游开发为主导,带动周边农业与地产两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其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产业集群有机地集合起来,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开发模式。其可以被称之为是“乡村综合体”,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有机农业、苗木基地、田园小镇4大板块,其中有机农业和苗木基地可结合当地种植产业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田园小镇板块则是将原有农村生活原真体现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板块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将农家乐、农事体验、拓展运动、垂钓、婚庆庄园及花坊、田园集市、会所和餐厅等目前已有的成功旅游项目放入其中进行打造,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这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与本色农业景观相结合。因此,想要突显产品特色并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主题鲜明的产品包装势在必行。
根据农产品特色、地理区位、环境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类型分为3大类。第1类苗木观光型,以苗圃植栽美景为主要的景观吸引力,同时,着力发展苗圃销售整套的产业链条。第2类主题游乐型,以趣味性的农业景观为主,增加童趣、欢乐、爱情等主题特色,打造游乐型农业观光园。第3类以高端度假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特色农产品打造整体加工链。同时,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因为有了主题及分类,业态可以是复合的,多种类别的。同时也因为主题的明确,也就自然地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区,减少了可复制性。
(收稿:2013-01-15)
参考文献:
[1]盛永利 杨小兰 赵永忠著.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中国旅游地产十大模式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1
[2]王云才著.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盛永利 黎筱筱 杨小兰 李关平著.TOLD模式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而从2015年开始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让这种这种过去多出现在电影里的小镇有了全国铺开的可能。特色小镇强调园区、社区和景区的多维打造,其在特色产业集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在地文化的挖掘等多个层面的价值,已在全国范围内被重视。
我们也能看到,特色小镇在走出浙江杭州之后,其模式早已不限于大都市周边,远离都市的乡村地区的探索案例正在不断增多。这种远离都市的特色小镇,有的结合原有乡镇基础进行升级,也有不少是在原来的乡村地区新建。不可避免地,这类特色小镇会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交集。
党的“十”之后,美丽乡村建设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量乡村的外观为之一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成为普遍追求。但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乡村建设难以一劳永逸,乡村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乡村内生活力缺失、乡村文化传承断裂等问题依然严峻。并且这些问题触及更庞大的社会系统,只有超越乡村,才能解决乡村的问题。
那么,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对新时期乡村问题的解决又价值何在?既然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和乡村有着交集,那么小镇的建设对乡村而言,其在乡村地区的产业重构、空间梳理、文化保护、治理机制等层面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的。
笔者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美丽乡村迎来了重塑内生动力的新机遇;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其建设也多需立足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而在消费升级、文旅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坚持创新的逻辑。
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
从目前的实践和案例看,特色小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嵌入都市型的,地处大都市圈之内,另一种是远离都市的,处在相对偏远的传统乡镇、乡村地区。前者的典型是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它们虽名为小镇,但并未脱离大都市圈,而是借助现代交通和城市相连,紧密地嵌入到大都市板块之内。
目前,在广州、成都等许多大型城市,其都市圈范围内也都布局着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是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进行城市化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产物。高效的交通体系和互联网信息网络等,让城郊也可以摆脱“边缘”的地理限制,很便利地接入大都市的协作体系。
而在远离大都市的乡镇、乡村地区所建设的特色小镇,则根本无法嵌入到大都市的体系之中,虽然能够不同程度地抓住现代交通、互联网的机遇,但城市里既有的服务配套以及资本、人才等要素,很难向这类小镇自然地溢流。那么,这种纯粹是在乡村空间里特色小镇的建设,其在逻辑上和嵌入大都市型的小镇是不同的: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无法接受来自大都市的辐射,还要自己构建发展动能,主动从外面匹配资源,驱动小镇和周边乡村的联动发展。
从国家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来看,这种远离都市的、生长于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比例还不小――毕竟全国范围内可以依托凭靠的大都市数量还是有限的,而广阔的西部与乡村地区,其特色小镇的建设所能依托的主要资源禀赋并非来自最近的城市的竞争力,而是来自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
过去的乡村是处在一种“城区―建制乡镇―乡村”这样的市镇村体系里,这种体系自然是由行政权力引导的,其中的建制乡镇在产业上对乡村并没有必然的引导整合功能。而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使传统的市镇村体系被“城区―特色小镇―乡村”的新体系所取代。
在新的体系当中,特色小镇能够扮演着传统建制镇所不具备或不必然具备的平台价值,包括作为乡村地区匹配外界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平台,尤其是对周边的乡村有着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的阶段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一系列新的命}。包括新时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乡村在地文化的挖掘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治理机制的提升和完善、乡村开放性重塑。但也要看到,乡村问题是整个社会系统问题在乡村地区的投射,其解决需要从社会协作的层面思考,只有乡村内外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使得城乡之间的市场要素难以按供需实际高效地流通匹配。城市工商资本想要下乡,面对的是难以资本化的乡村资源,有心而无力。想要让城市资本更多的到乡村地区投资,就必然要求农民对于自己的财产有更自由的处置权。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
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势必是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然要立足于乡村地区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原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将通过集聚资本、人才、创新创业等要素,成为乡村地区对接外部资源的重要平台。
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屏障有望被逐步化解,以及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这些对乡村建设而言,都意味着绝佳的时代契机。特色小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1.特色小镇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例如,笔者曾经在陕西西咸新区调研的茯茶小镇,一年有数百万的客流量。茯茶小镇通过发展观光、餐饮、土特产销售等,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以及返乡创业的问题。而深圳华侨城新提出的战略路径是“文化+旅游+城镇化”,在城镇化层面,通过系列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发展,带动当地人就业。
2.特色小镇是乡村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重要支撑
乡村地区遗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但许多具有挖掘潜力的文化符号,依托传统乡村的载体,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更谈不上IP打造、国际化表达、产业链延伸。而借助特色小镇的平台,将能够支撑起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利用等方面也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云南楚雄州彝人古镇,是以彝族的文化作为特色的文旅小镇,以小镇的平台,把彝族文化、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呈现,小镇本身是一个旅游产品,也是文旅产业集聚地,更是承载和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支撑。
3.特色小镇是乡村地区产业重塑的关键平台
此前笔者曾到惠州一个市区调研,当地正在策划一个生命健康小镇,依托当地山川河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整合本地的医院和外来的资本,试图打造大健康产业小镇,形成大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链条清晰的集聚地,乡村农民也能借此解决就业问题。
作为产业带动型的小镇,特色小镇必然会对相应地区的产业生态进行重塑。在农业现代化、文旅产业升级背景下,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都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意识到,仅依托原有的乡村地区,的确可以推进一些产业发展,但由于乡村地区的体量限制,所能容纳的人口、所能承载的投资密度也是有限的,因而难以支撑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而目前的产业投资的趋势则是,从投资某个项目转向投资产业链。
4.特色小镇是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依托
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来看,特色小镇对于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有着整合和游客集散的重要价值。整体而言,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却也是分散的、整合不足的,毕竟一个村落所能承载的客流量非常有限。但特色小镇则能承担起周边乡村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功能。
例如林芝的鲁朗小镇,目前已开业迎客。鲁朗是川藏线上一个著名的景点,由于过去没有像样的配套,游客想要停留过夜但没有像样的酒店,很多游客只能是路过。鲁朗小镇建好之后,有了一个高水准的接待服务平台,是至少方圆数十公里乡村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对周边乡村旅游形成带动作用,并且在事实上带动了牧民的民宿发展。
很多景区也发现,旅游景点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上限的,但是在景区附近建一个特色小镇,便有着更大的集散和接待能力,小镇就可以形成一个集散中心,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5.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特色小镇和休闲农业关系密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加快特色镇发展”一节中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特色小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创新逻辑
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社区营造,既不是建制乡镇的建设,也有别于嵌入都市型的特色小镇。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坚持以下逻辑:
1.产城人融合发展逻辑
人是特色小镇的居民,更是城镇建设的客户。特色小镇是产城人集聚融合的空间,以较好的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居民提供生态优美、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间。同时,也需注重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为只有产业的繁荣,才能带动外来人口和人才在小镇里的集聚。当前,乡村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特色小镇能否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考验着其是能否构建起自己的价值闭环。
2.超越土地和地产的逻辑
过去20多年里面,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变成了地产,地产主导下的工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概念,很多时候其落地之后,相应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但大地上的建筑不断地生长。到今天,地产已经进入了过剩阶段,土地财政也已难驱动城市新区的发展,更何况是在乡村地区。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超越地产辑,否则会导致地产和其它目标产业的双输。
3.坚持市场化的逻辑
特色小镇的建设,动辄要投30亿、50亿甚至上百亿的项目,产业的打造也大量的需要企业家的参与。而大量人口的到来入住,更是无数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都不是行政权力单方的“任性”就能够实现的。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之路,此外别无他途。
4.在地文化的挖掘
在地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表达是特色小镇的机遇。特色小镇的“特色”来源,将有很大部分来自乡村沉淀的文化资源。而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将是一个特色小镇区别于其它地区、构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互联网的逻辑
借助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价值,大量的冗余产权将被释放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供需的匹配交易。互联网对于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的介入也是如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旅游资源因此被激活。比如,以前农家房屋并非旅游资源,但借助Airbnb这样的平台,主人空出来的房间和时间拿出来和游客分享,成就了民宿的兴起。另外,互联网在营销层面对特色小镇的驱动价值也是很大。
6.社会建设的逻辑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很多乡村原有的治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其秩序伦理和治理机制亟待重建。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中,社会建设逻辑也应该贯穿始终。
关键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2015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大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再者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重要战略机遇期,乡村旅游将进入黄金发展期。梁华、周武生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区位、环境、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提出适合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5种模式[1]84;也有学者基于内生发展的视角,归纳出适合黄山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2]240;此外黄郁成等对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案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乡村旅游当地居民的投资却被边缘化[3]79;张世兵等也提出应该加强政府、社区和投资商的深度合作,从而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53;而易开刚、俞富强基于共生视角提出“农家乐”是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5]8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由于研究区域的不同而提出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也不同,并尚未有学者探讨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以广西阳朔为例,对阳朔全域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推动阳朔乡村旅游景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阳朔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理念和原则
(一)指导理念
实行“保护胜于开发,保护就是发展”开发理念。2014年9月,中国文化旅游研究院主办、东方旅郡承办的“中国文旅的态度———文化旅游前景发展论坛”在阳朔盛大举行,专家赞扬了漓江“原乡”“乡愁”,可见其乡村旅游主要在于“乡”。针对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游客一般选择徒步、骑行等低碳方式,注重阳朔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开发原则
保持当地本色原则。特有的桂北建筑,淳朴的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山水,景人合一的田园风光,特色的民俗表演,风格迥异的地域民族文化,打好其文化牌在于“原”。
二、阳朔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我国现代国际乡村旅游最早出现在阳朔。1976年尼克松访问阳朔时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山水比得上阳朔的山水”。接着克林顿总统到阳朔西街游览观光后,掀起了阳朔西街游览热潮,“名人效应”让阳朔西街成为驰名中外的洋人街[6]132。第一,地理位置好。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距离桂林市约65公里,县域面积达1430平方公里,气候条件舒适。阳朔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且景色多变,并拥有良好的雨水与日照,气候宜人。最后交通便捷且选择多样,不但有高速公路直达桂林、漓江景区,另外水路也常年通航,并且拥有贵广铁路及航空,直达国内各大城市。第二,阳朔县具有相当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漓江山峰与漓江河水、千年古榕及形状各异的岩洞等;人文景观包括百处石刻、聚龙潭、十里画廊、蝴蝶泉、遇龙河、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等。第三,广西阳朔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相当迅猛的旅游热点县,最早是国外旅游者带动并发展起来的,突出表现在西街旅游小镇,国内自助游、散客游发展速度加快,已成为主要趋势,是阳朔乡村旅游客源地的主要参与者。第四,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阳朔县农业总产值高达32.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1%,桂林市排名第一,农业基础实力雄厚;工业经济也稳步增长,政府补助134家微型企业近379万元,工业总产值达63.4亿元。同时阳朔县2014全年接待游客1230.9万次,增长5.1%,其中入境游客高达198.1万人次。由表1可看出阳朔县的第一、二产业发展稳定,为第三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其乡村旅游的腾飞插上翅膀。第五,阳朔县发展旅游时间较早,规模较大,从表1可看出,阳朔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9到2014逐年提升。阳朔县内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地域空间辽阔,地理区位好,交通快捷方便,旅游接待力与环境承载力较好。第六,阳朔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90%,近几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比例小,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较大,增值幅度明显(如表1),表明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雄厚,在一定时期内常住人口浮动比率较小.
三、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众多,主要有个体经营、企业自主开发经营、“公司+农户”“政府+企业”“政府+当地居民+后进入企业”“政府+企业+后进入社区”“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等经营管理模式。表明不同性质的景点都采用了适宜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全局意识薄弱
阳朔虽已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发展,但旅游景点各自分散,当地居民或外来企业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盲目开发,整个阳朔旅游布局有点无面,缺乏整合成系统的旅游路线,整体意识淡薄,最终将影响阳朔旅游的长远发展。
(二)注重经济效益而轻体验
阳朔景区境内旅游景点,包括百里新村、千亩茶园等乡村旅游景区,基本属于门票景区,游客进入景区观赏、拍照留念都属于收费项目。如十里画廊的大榕树景区,门票价20元,给阳朔旅游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给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却大打折扣,容易使游客形成不良刻板印象,故而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阳朔乡村旅游应借鉴国外及台湾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中的免门票政策,重产业经济,轻门票经济,大力推动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混乱
2013年国家颁布《旅游法》后阳朔县当地政府积极响应,但执行力度不强,旅游乱象仍然存在且较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及旅游者的整体印象。目前政府管理疏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得太多”,限制了旅游市场本身的自由,无法使旅游市场发挥正常的作用;另一方面“管得太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较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职能,并缺乏相关规章制度的起草拟定、实施和监督,甚至存在管理职能越位等问题。阳朔县旅游政府应逐步建立监督和责任追查机制,对各部门进行公开监督,按期通报部门情况,增强居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景区的管理。
(四)利益分配不均
经济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主要的部分,涵盖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7]67。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干预及企业的强势进入,当地居民对自有或周边的旅游资源决策权较小,随着阳朔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居民日常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且分配意识、分配需求与既得利益之间的差距使居民与居民、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开发管理公司的矛盾日益激烈。当地居民实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意识较弱,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制约阳朔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阳朔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依据以上开发条件的分析,针对目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经营管理模式,以期为阳朔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照,从而推进阳朔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产业依托模式
农产品是阳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15年阳朔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县砂糖橘、金橘种植面积分别达6.5万亩、18.1万亩,种植面积较广,但较分散,未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园林水果总产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增幅明显加大。因此可通过实行规模化、一体化、制度化、机械化种植,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形成标准化农产品依托模式。如加大园林水果业种植技术,拓宽种植面积,对不易携带或储存的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等。使当地特色产品增多,更好地满足游客选择权,增加游客体验。
(二)文化依托模式
广西具有独特且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借助《印象•刘三姐》模式,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塑造更多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如刘三姐系列产品、3D画像、传唱金曲等,在《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形象的带动下发展特色民族手工艺文化,如画扇、蜡染、扎染、陶瓷工艺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趣味性、体验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阳朔当地旅游收入,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设立阳朔乡村旅游分管协会
在阳朔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类经营管理模式中,政府的推动起主导作用,注重开发规划管理的全局意识,加强乡村旅游法制、基础服务建设等,还应适当改进“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广泛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和诉求,加强居民的配合度,合理分配利益并对经济贫困或相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计划,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同时,由于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轻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所以阳朔乡村旅游分管协会应加强对参与当地乡村旅游活动行为的监督、检查,保障当地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阳朔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研究展望
关键字:许昌四乡村;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许昌四乡村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现状的介绍+村子的基本情况
许昌四乡村旅游业自2001年起步以来,依托45万亩花卉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乡村观光旅游,相继建成了一批景区,开通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旅游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要素中极具带动作用的新的增长点,并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省旅游局评为全省“乡村游十大热点景区”。 老吴营社区被 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高度赞誉为“自力更生新农村的典范”,被市政府定为“农业旅游示范点”。许昌四乡村观光游已成为全省生态旅游新的热点。
鄢陵县柏梁镇林家村和陈化店镇东陈村本身并不引人注目,是入驻村庄的两大企业——龙源世纪花木园、花溪生态园“绘就”了其独特乡村风景。走进龙源世纪花木园,仿若步入了世外桃源,举目望去皆绿色,鸵鸟、梅花鹿、孔雀等在花丛中时隐时现,亭台轩榭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甘肃宏图伟业园林公司投资兴建的花溪生态园以“绿色健康、阳光时尚”为理念,新开业的花溪酒店充满了江南风情;长葛市官亭乡秋庄村位于佛耳岗水库景区,水域面积达4500亩。2008年10月开工兴建的鑫亮源生态旅游园位于佛耳岗水库北岸,集生态旅游、种植养殖、餐饮娱乐于一体。观光采摘、水上泛舟、沙滩排球、日光浴场等特色游乐项目最能激起年轻人的热情,让其从中领略亲水健身的乐趣;老吴营社区位于魏都区高桥营街道办事处西北角。“绿树新路环村,小桥碧水人家”是对老吴营社区新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社区东部,新建成的采摘园占地1000余亩,栽植各类果树、苗木22万株,是集休闲、娱乐、餐饮、采摘、花木生产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二)特色分析
1.采用“公司+农户”模式;龙源世纪花木园、花溪生态园两大集团分别入驻鄢陵县柏梁镇林家村和陈化店镇东陈村两村,并 “绘就”了其独特乡村风景。两大集团通过开发村有资源,挖掘村有的文化,并结合自身特点,将鄢陵打造成了以“花乡农家乐”、“打枣赏菏游”、“花木博览游”、“花都温泉游”和“樱桃采摘游”等独具特色的景区。
2.“家”与“景”结合;“家”是指为游客提供第二个家;“景”是指让游客体验奇特的景。四乡村做到“家以温馨为先,景以奇特为重”的原则。如花都温泉度假村就是一个集温泉和大型野外汤池、品茗餐饮、客房会议、保健养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景区。景区内含有豪华泡汤别墅、大型林中露天汤池群、华佗百草园、饮食文化园、茶酒楼、会议中心、水上乐园、成人玩具房、奇花异卉园、腊梅园、独立式度假别墅等景点。既给游客以家的感觉又让他们欣赏到奇特的景观。
3.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放大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花卉旅游产业;鄢陵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以花卉生态旅游资源最为独特。鄢陵因地制宜,开展花卉观光游。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基地,享有“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木第一县”之美称,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人的乐园。同时,许由墓、甘罗柏等一大批人文旅游资源以及陈化店优质水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也为乡村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许昌四乡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活动项目单一,淡旺季明显
一些果园、花木园、茶园等在旅游旺季时适时推出果品、茶叶采摘节、花卉观赏节等活动。游客往往接踵而来,经济效益良好,但是一旦过了节令,大多经营惨淡,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存在严重的闲置浪费。
(二)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内涵不足
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四乡村也存在此问题。乡土特色不明显,传统乡村文化所彰显的文化品位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劳作方式、乡村服饰、特色饮食、民俗风情、民居建筑、乡土文艺、乡村节庆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
(三)缺乏一体化规划,未形成规模效应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整体上来看缺乏全面科学的一体化规划,各个旅游区、旅游村之间的联动不足,对形成规模效应、带来规模经济不利
三.许昌四乡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扶持,实施科学发展、科学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借助政府的力量调动产业要素,优化旅游结构,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有效地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针对旅游业综合性强、外部经济性明显的特点,我们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强化政府调控能力,出台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开发旅游业的积极性,为乡村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深度内涵,突出特色,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品牌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特色则是一个景区长久生存的王牌。几年来,许昌四乡村把传统文化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注重搜集文化资源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史料,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先后建成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鄢陵双洎河果家乐、南坞清流河休闲垂钓园、姚家花乡农家乐休闲区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
(三)提高农民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要以A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为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景区管理质量。加强对景区内农民教育培训,是每一位农民和经营者牢固树立都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观念,引导他们增强“人人都是旅游主体”的主人翁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四)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硬件环境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环境设施又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点。因此,美化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对乡村旅游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四乡村应大力实施乡村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和搞好村庄卫生的工作。
(五)积极开展宣传营销,积极拓展客源市场
乡村旅游的市场地位主要是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纯朴民俗的愿望。结合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充分体现农家乐的民俗特色。利用电台、电视、报刊、网站等多种形式,开设乡村旅游专栏和专版,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促销不断优化客源结构,形成广泛的客源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举行各种活动,将乡村旅游作为宣传促销的重点内容,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
[2]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3]张莉莉 .四乡村被纳入河南省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N],许昌日报. 20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