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脑埂患者康复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心理治疗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NG Dong.
The Fourth Hospital of Xi’an, 71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ere-
作者单位:710004西安市第四医院
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c limbs in lag phase,convulsion phase and the relative recovery phase.Observe recovery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daily living capacity.Methods 80 of 1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early onset patient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6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re.Result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Barthel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ily capacity of the two group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aining;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发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常见的脑梗死症型包括:血栓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等。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笔者对偏瘫患者采取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140例脑梗死病引起偏瘫患者,男95例,女45例;年龄37~73岁;经头颅CT检查诊断脑梗死;入院时间平均60 d,首次发病均有一侧肢体瘫痪。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年龄、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既往史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两组方法对比 对照组按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执行常规护理。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做心理康复治疗和患者肢体早期床边强化康复训练工作。然后对患者详细的功能障碍肌力评估。分别掌握好偏瘫3个时期(即弛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的治疗原则,制定4个阶段康复训练计划(即床边训练、床上动作训练、步行准备训练、步行训练),依据康复训练计划进行不同阶段的强化康复训练。
2.2 注重患者心理康复 做好心理康复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首先应创造舒适宽松的治疗环境,治疗师通过语言交谈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识偏见和适应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战胜心理障碍[1]。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心理疏导、情感关怀;②健康教育:讲述有关瘫痪的医学知识,以及现代医学的进步,指导其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③家庭和社会支持性的心理干预: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具有重要的心理矛盾冲突的缓冲作用;④出院指导: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饮食结构和具体的康复锻炼方法。
2.3 床边训练阶段(驰缓期)
2.3.1 疾病处于急性期阶段,患者尚需要安静卧床时,即可开始在床边的训练。(1)良肢位设计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早期注意偏瘫患者在床上保持正确,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2)变换为了防止关节的挛缩和维持某一种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压疮,应及时变换。(3)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当生命体征比较稳定后,应尽早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预防关节的挛缩。一般情况是由治疗师到病房床边进行训练,有条件的单位可由病房护士进行,训练时为了防止出现误用综合征。要注意①在绝对无痛状态下训练;②动作宜弛缓;③特别注意保护肩关节;④鼓励患者自我训练;⑤防止运动过量;⑥急性期以后的活动度维持训练。(4)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 对一般情况良好、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在治疗师指导下尽早地进行变化的适应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增加坐位训练的次数,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训练。
2.4 床上动作训练阶段(痉挛期)
2.4.1 患者病情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可以维持坐位30 min时,即可转入本阶段的治疗。①治疗师辅助患者体验躯干与上肢双侧对称活动,建立健侧与患侧必要的和可能的相互作用;②协助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身体的平衡功能;③预防或破坏患者利用健侧调整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④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⑤易化正常的运动模式。
2.5 步行准备训练阶段
2.5.1 当患者具备立位平衡训练的基本条件和下肢自我控制能力时,方可进入本阶段的训练。否则患者就会因下肢缺乏负重控制能力而惧怕跌倒,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和异常的运动模式,甚至造成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因此,掌握本阶段的训练时机是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康复目的①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映;②提高骨盆控制能力;③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④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得分解动作。
2.6 步行训练阶段(恢复期)
2.6.1 步行训练阶段 进入本阶段患者应具备良好的立位平衡反映,以及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偏瘫患者80%以上可以获得步行能力,但是如何掌握良好的步态或尽量接近正常水平的不行能力,对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将康复目标确定在室内安全独立步行的水平,但年纪较轻或基本条件较好的年长患者,仍应将矫正异常步态作为本阶段的重要内容。康复目标①拄拐独立步行;②徒手独立步行;③室内独立安全步行;④上下阶梯;⑤复杂地面的独立步行;⑥室外独立步行。
2.6.2 回归社会后的训练 患者离开医院这种特殊环境,回到现实生活,如何继续维持和进一步改善功能,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是此后的主要问题。为了预防患者的运动量不足,体力低下,或是因运动模式异常造成继发障碍,治疗师一般将患者分为三个水平予以指导,即轮椅辅助水平、轮椅自立水平和步行水平。
3 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
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进行技巧性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握笔、用汤匙、刷牙、洗脸更衣、进食、洗浴、转移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处理能力[2]。时刻提醒患者及家属让患者使用患侧习惯,目的是训练患者健侧跨过身体的病侧取用物品,指导家属在没有治疗师训练的情况下,能够协助患者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Barthel指数在康复治疗前后各测评一次ADL,评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康复训练组入院时与出院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 讨论
5.1 心理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消除因疾病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使其能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护理手段[3]。
5.2 Barthel指数是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角度对康复护理效果预以评估。表1所见早期的康复训练组入院时ADL评估积分较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整体水平低下,对他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康复训练组出院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升高,并能达到中等水平,与康复训练实施前及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3 偏瘫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弛缓(肌张力下降)、痉挛(肌张力增高)、异常的运动模式、正常姿势反应及运动控制丧失。出现这些问题是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如果错误地将中枢性瘫痪认为是肌力的丧失,用肌力的大小评价功能恢复的好坏,鼓励患者进行提高肌力的训练,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出联合反映强化病理性的联带运动等异常运动模式,导致训练陷入盲目性,将运动功能的恢复引入误区。随着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大多数患者的痉挛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联带运动也不典型,并且在早期就可以诱发出分离运动。因此,在准确分析问题和采取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的前提下,患者的运动功能完全可以得到改善,从而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大大缩短,使偏瘫康复收到很好的效果。
5.4偏瘫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训练方案科学合理是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如果卧床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废用综合征;床边训练时间太久,不能及时转入训练室,往往因病房条件限制,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不具备运动的基本条件,过早地离床训练步行,就会使痉挛加重,诱发原始反射和强化异常运动模式等。为此,提出4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即病房床边训练阶段、床上动作训练阶段、步行准备训练阶段以及步行训练阶段。这种分期方法可以与治疗较好地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能力,减少脑梗死偏瘫引起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吴文源,季建林.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9-309.
[关键词]临床路径;脑梗死;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3-0030-01
临床路径(clininalpathway,CP)是指医院内各个学科的专家,对某种疾病或手术方式制定公认的治疗模式,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治疗,并根据临床路径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每位患者的差异,以免在下一个患者身上发生同样的错误,同时依此模式控制医疗成本,维护和提高医疗水平。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康复训练可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3月`2008年5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CP早期康复训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经CT或MRI证实,且患者无明显精神、意识障碍,无心、肾及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将所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CP康复组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发病年龄平均(61.5±14.2)岁;对照组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平均(62.6±11.3)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康复训练,CP康复组患者自入院就进入临床路径康复训练,具体步骤如下。(1)发病后,保持良肢位的摆放,给予患肢被动运动。两周后,随着脑水肿的下降,在语言、站立、行走等方面进行室内训练。随着脑水肿的进一步消失,进行室外长距离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2)出院前对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交待家庭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并留联系电话以便随访。
1.3 随访 CP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发病3个月时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语言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日常生活自理情况。
1.4 康复评定及资料处理 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后、出院及随访时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定其运动功能各1次,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脑梗死患者CP康复组与对照组24h后Bar-thel指数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一个月时和三个月时指标较入院24h时均有所改善(P
3 讨论
3.1 cP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可行性近年来,随着脑梗死的诊断与抢救水平的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却有所增加,极大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CP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统一标准,项目完善,避免因护理人员责任心和水平的差异而遗漏项目。无特殊仪器设备购置和成本支出,在各级医院均可推广实施。
3.2 实施CP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脑梗死后早期活动可增强病人的自信心、自理能力和成就感,护理小组遵循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以及早期康复的意义,消除病人的顾虑,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医疗护理过程中,促进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关键词]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3-0058-02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肢体偏瘫、运动、感觉和语言等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语言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约25%伴有语言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其中以运动性失语最常见[1]。运动性失语患者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交流能力和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近年来,国际康复医学的发展证明,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现收集我院脑梗死后伴发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共97例,其中4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发运动性失语患者共97例,采用电脑随机选号法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为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一个疗程(20 d)的系统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护理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7例,年龄42~83岁,平均55岁;对照组为4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41~80岁,平均53岁。
1.2 入选标准
1.2.1 评定标准 (1)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2],结合头颅CT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并运用MMSE评测患者无智力障碍;(2)所有失语症患者均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失语症筛查量表(CRRCAE)进行检测并确诊,并且根据其制定的失语症法评定为运动性失语。
1.2.2 排除标准[3] (1)病情重、身体虚弱、不能耐受测试者;(2)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以及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3)处于昏迷状态或急性期以及病情发展变化较快时期者;(4)患有老年性痴呆、情感障碍或精神障碍者。
1.2.3 分类 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程度,将运动性失语分为两类:(1)完全失语:语言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自发和复述言语,仅能发单音节。(2)不完全失语:自发言语或(和)复述有程度不同的障碍。依据其程度又分为:轻度:语量51~59字/ min,不费力,能表达或部分表达,可复述长句;中度:语量
1.3 方法
1.3.1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开展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前提。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常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患者身心健康极其不利,从而影响语言康复训练的疗效。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失时机地鼓励和安慰患者,告诉他们失语只是暂时性的,只要积极配合,反复训练,语言功能一定能够改善,使患者树立信心,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学、多种样式的训练内容以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1.3.2 康复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应遵循越早越好、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发音器官训练: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在语言运动控制方面有一定障碍,因此发音器官的训练非常重要。构音肌训练:指导患者反复做简单的伸舌、鼓腮、张口、嗑瓜子等动作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群的协调运动;软腭抬高练习:指导患者尽量张大口腔,让患者发a音或做出类似口形;舌部运动:指导患者反复做伸缩舌运动,逐渐加快,运动幅度尽量大些,前伸时舌尖抵上、下唇,再抵左右颊部,横卷、竖卷,舌在口腔内沿牙齿转动;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动作。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的前提下,要及早进行训练,每天训练5~10次,每次30 min,一般在1周内都可进行。
(2)发音训练:对于完全性失语的患者,要像教小孩儿学说话一样从学发音开始,如让患者从发元音开始或用嘴吹口哨诱导发音,然后再说常用单字,如吃、喝、好、行等,再依次教双音词、短语、短句、长句等;对于不完全性失语的患者,可以直接学习双音词、短语、短句及长句等。
(3)视听配合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听理解能力相对保留而言语表达能力低下的特点,采用一对一方式,说话与视觉刺激结合,如说“喝”时示范喝水的动作,或用看图识字方法,根据学习进度制作一些内容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图文卡片,指导患者说出卡片的内容;将日常生活用词、用语录制成患者可以跟读语音文件,让患者反复跟读练习,改善发音,每次练习15~30 min,每日2次;同时,给每位患者配备耳机,在患者跟读练习结束后及输液治疗期间,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播放精心挑选的音乐,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还能刺激患者大脑语言中枢,以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在病房里准备大量报刊、杂志和书籍,让部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通过阅读加强语言理解,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鼓励家属与其多聊家常加强语言交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4.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均稳定,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临床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为意识清楚、理解力正常,能够接受语言训练;治疗前两组患者失语程度及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 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语言功能恢复程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P < 0.01),即实验组患者语言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显著,见表1。同时年龄相对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3 讨论
由于脑出血或脑栓塞,导致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受损,使患者表达或理解能力残缺或丧失称为失语[5]。失语阻碍了患者与他人的语言交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脑梗死伴发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病后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功能转归,语言康复训练越早越有利于语言功能的重建[6]。所以,最好能在发病后1~2个月内待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即可开展康复训练,并且反复、持续的感觉刺激能够加快脑组织的代偿活动,对受损脑组织的神经元的生长和高级中枢机能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积极地做好心理疏导,排除患者因不良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语言障碍,使患者得到身心两方面的康复[7]。
[参考文献]
[1] 吕雨梅. 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的常用方法[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2):75-77.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5.
[3] 马延爱,薛云娜,朱春燕,等. 康复护理程序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应用[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6):512-514.
[4] 罗玲,庄雷.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84-589.
[5] 夏秋欣. 卒中单元护理与药物治疗[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6.
[6] 王宁. 脑卒中伴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进展[J].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2):142-144.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脑梗塞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治疗与护理不合理或不及时,会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形成功能障碍,值得关注[1]。本文对比常规护理与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讨康复训练在社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社区治疗的脑梗塞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并依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17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案上应用康复训练,共1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为(55.21±1.26)岁;观察组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为(56.24±1.2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案上应用康复训练,措施为[2]:①心理指导:定期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一旦发现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心态,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②肢体功能恢复指导:在患者身体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实施运动锻炼,提高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③康复指导: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加快康复速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反之,表示患者的症状改善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程度越好,反之,表示改善程度越差[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42.51±1.54)分和(63.24±3.24)分,对照组为(43.02±1.04)分和(64.04±3.05)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20.14±2.14)分和(91.21±1.24)分,对照组为(32.11±1.85)分和(80.14±2.45)分,相比于干预前,两组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改善更好,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塞又称为“脑中风”,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病症,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机制主要为患者的脑部动脉粥样硬化,使得组织形成缺血、缺氧的状况,极易引发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形成偏瘫症状,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