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31―01

一、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1)性格缺陷,情感缺失,心理发展不健全。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使有些学生产生孤独、寂寞、胆怯的心理,形成孤僻性格。(2)内心发展失衡。寄宿制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离开家庭和父母,在学校寄宿时基本与外界失去接触的机会,他们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逆反或者仇视。寄宿生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出现一些逆反的行为。(3)交际出现障碍。

2. 寄宿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寄宿制学生一周有五天半在学校食堂吃饭,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寄宿制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据调查,我县寄宿制学校的食堂菜谱大同小异。学生长期吃这些食物厌食现象比较严重;再者各个寄宿制学校学生多、时间紧,有些饭菜可能有煮不熟的现象。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寄宿生营养严重不足,个头矮、多病等。

3. 寄宿学生的教育问题。外出务工潮致使农村许多寄宿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所以,“隔代教育”的弊端显露无疑:第一,老人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第二,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老人中文盲或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

4. 寄宿学生的道德行为问题。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握斯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中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再加之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二、解决策略

1. 家庭方面。作为寄宿学生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家长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也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听听孩子的心事,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同时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与教师商讨怎样有效地教育孩子,使寄宿学生的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继续护理学教育;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护理继续教育是护理人才成人教育阶段中的综合体,是实施护理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护理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医院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和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卫生事业的发展[1]。我国卫生部在“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中指出:继续护理学教育(continuing nursing education, CNE)是继毕业后规范化专业培训,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2]。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继续护理学教育以来,主要重视医学知识和护理学知识的继续教育,强调专业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而忽视了护士自身心理健康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纳入继续护理学教育内容的必要。

1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1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1 护士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常模[3];临床护士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4];国内有研究报道护士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占12.3%~31.8%,护士不良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5,6];另有调查显示52.1%护士认为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7]。护士面对日复一日超强度的工作产生了厌倦感、疲惫感,同时由于工作繁重,对家庭、孩子及父母的照顾不周,甚至力不从心,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另一方面护士自我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失衡,心理健康状况变差,护士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不利于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影响护理专业的发展,应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

1.1.2 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角色冲突;护士工作繁重辛苦,技术性强,责任心重,突发事件多,高强度、高标准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的身心处于疲惫状态。护士工作应激虽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而且也只是间接因素,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8,9];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受社会支持的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其角色功能的发挥[10]。

1.1.3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内容,可以使护士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到护士自身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专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护士较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对社会支持也有一定影响[11]。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护士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较少的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有效的利用社会支持,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解压,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压力的环境;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能帮助护士掌握沟通技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方式与人交流,正确处理好护士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减少各种纠纷的发生,使护士掌握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方法,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

1.2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护士作为为人们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源,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的满意度、工作绩效、患者的满意度密切相关[10];护士的心理健康对工作质量及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预示着患者的满意度[12]。心理学和人才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水平是提高创造力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创造力的高低还决定于主体的意志、毅力、兴趣、信念、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挥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13]。在继续护理学教育中,除了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护士身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避免稍遇困难和挫折就心态失衡,增强护士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护士健康乐观的情绪,全面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时,护士还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方法,了解不同患者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对患者进行心理上帮助、引导,从而达到治疗与康复的目的,更好地胜任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需要。

2 护士自身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护理部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沟通技巧和方法的培训,提高护士心理素质,有意识的培养护士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护士应激能力;成立护士俱乐部,关心护士的生活、分担她们的压力,帮助她们形成快乐工作理念。

最近美国继续教育认证标准又做了修订,指出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心应从过程转向结果, 即从如何搞好继续教育这个过程本身,逐渐转向如何使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效果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人类健康,如何使人们充分感知继续教育的作用。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除了应该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还应该加强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才能提高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最终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患者的康复和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袁素娴,郑一宁.综合医院实施护理学继续教育的管理.中华护理教育,2006,3(1):28-29.

[2] 沈宁.澄清基本概念规范继续护理学教育.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51.

[3] 马玉辉,郭源萍,宋慰春,等.中医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华临床医药护理,2007,5(2):53-55.

[4] 陈亚红,吴庆文.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4,1(12):1099-1100.

[5] 程金莲,李萍.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2):92.

[6] 蒲莉,马梁红.100例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4):65.

[7] 苏敏宜,张莉,程云.护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对策.现代医院,2010,10(4)109-110.

[8] 卢莉,冯涛,薛朝霞.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6.

[9] 徐伊,林健和,李淑仪.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应对方式调查.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3,24(6):89-91.

[10] 蔡中艳,王健,徐玉华,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54-356.

[11] 荣志宏.心理干预对护士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100-101.

[12] 尹凤玲,刘连忠,夏芳,等.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干预的研究.护理研究,2009,23(1),63-64.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07-01

教师需要健康的心理,教育更需要健康的教师,只有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教师才能担当“解惑”的重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缺乏心理健康的保健知识,自我调节能力差。教师虽学过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但只凭那点知识远远不够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

能影响教师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幸福、长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地面对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快乐地生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干一行,爱一行”。对于教师来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在教学、辅导学生中获得乐趣。

2、放下权威身份,能和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现在的学生比过去难教”,这是许多老师的切身体会,可在我们天天面对学生时,如果无法和学生沟通交流,就难免会出现学生不尊重你,你拿学生没办法的状况。作为一种职业,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人,要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学会弹性工作。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会、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就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4、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工作上尽心尽责,但在家里却时常冲突不断,这种状况的教师总有自己的说法,但其实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根源。

教师的工作是个性和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它需要旺盛的体力,良好的心态。密切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其着眼点还应该放在作息时间、工作量、工作状态等一些具体实在的内容上。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情感”因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深入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起点,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是爱学生的主要内容。关心学生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容许学生有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要成为“好人”的愿望,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是可以教育好的。严格要求学生是爱学生的尺度和表现。教师爱学生主要是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眼,爱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放任学生,也不是溺爱学生。要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克制自己,稳定情绪,不要说过头话。要了解学生的痛苦、苦闷和孤独,少抱怨、急躁,多宽容、耐心。用文明、规范的语言去说服他们,用真诚、执著的情感来打动他们,用呵护、引导、健康、包容的态度来帮助他们,从而创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整体,让师生都感受到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对教育工作、对学生、对所讲授学科的热爱以及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素质。其中热爱学生则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

二、磨砺意志,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意志”因素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这种意志素质表现在工作上是持之以恒、善始善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工作的伟大意义,坚信自己的工作是光荣而崇高的。要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要有善于支配自我和节制自我的能力,以耐心说服的态度对待学生。应学会悦纳学生,悦纳教学工作,抛弃那种用显微镜寻找学生缺点、用有色眼镜观察学生优点的观念,抛弃那种因工作不顺而产生的烦恼和痛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也是教育技巧高度的尺度。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细心观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观察”因素

观察是一种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教师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时要做到:一要细致而深入。见微知著,能体察反映学生内心变化的细微表现,并透过这些细微表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智力发展的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能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去了解学生的自我观念,这是教师良好的观察力的基本品质。二要迅速而准确。能迅速地进行观察,善于抓住最能表现内心活动的主要表现,又不为假象所迷惑,要善于在瞬间捕捉学生表现和行为的细微变化,迅速掌握学生的特点,真实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或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处理问题。三要全面而客观。全面观察,从时间和空间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

四、善于表达,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表达”因素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身心健康 教育与管理 意义和内容

1、大学生开展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意义

1.1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并成为能够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必备条件。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也是发掘大学生潜能的前提条件。身心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2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身心素质包括个人的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要以身心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身心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1.3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驱使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身心健康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大学生以在身心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氛围的需求

通过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利于同学、朋友、室友之间在身心健康方面的互助,既可对已有不健康身心的危害起到干预或减缓作用,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性格特征,这对于安定和谐校园氛围的维护至关重要。

2、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

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大学生的现行身心健康状态来制定,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与管理是开展大学生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工作者容易忽视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具备自理能力,但他们身处异乡,容易忽视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监视和改善,因此,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开展身体健康教育和管理。

2.1.1 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进入大学后不少学校对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不明确、不严格;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失去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形成了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制度约束或班级管理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1.2 认真做好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大学校园办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有些学校卫生保健措施不健全或不落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不及时和缺乏针对性,对一些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措施差,学生缺乏卫生保健及防病常识,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不注意公共卫生及个人卫生等,以致使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认真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是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学生工作者要在平时的健康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饮食卫生教育,营造干净舒适的宿舍环境。当发现学生中有传染病源时,要及时做好应对策略,阻断传染渠道,避免传染病的大范围爆发。

2.1.3 促进大学生自觉开展体育锻炼

向学生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身体锻炼方案,可通过体育教学专题讲座、电视电影、广播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利用班级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监督,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用余暇时间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文体活动。

2.1.4 帮助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并学会自我保护

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应对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方法,要通过学校医院和其他渠道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并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避免发生不正当,预防爱滋病、性病及意外怀孕对身体的危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2.2.1 对大学新生开展适应能力的心理咨询

大学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容易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抑郁等交织复杂心境。学生工作者要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式对新生进行适应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因此,对新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健康的身心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智力健康、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体育活动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把旧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特异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其克服与消除种种弱点,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向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各科教育活动相结合。高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有一部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每天的具体教育教学中,力争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国家教委1989年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1997年湖南某大学采用SCL-90量表,对职教学院431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19.2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据《2003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16.5%;南京4所高校1万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显示11.7%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在各种技术技能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可以组织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活动,如组织比赛、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利用班级或团队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大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大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使其认识到健康体育生活方式对促进自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使其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其按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和信心

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学习成绩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动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无不展现在师生面前,因此,学生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基于此,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排除其不良的情绪干扰。当学生某个动作失败时,教师应给以鼓励并正确地分析和耐心地帮助,以增强其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体育比赛有胜利者必然也有失败者,教师要抓住“失败”这一契机,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机会。对那些技术动作复杂、一时难以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采取分层次教学和降低练习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实践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决定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才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促进提高他们运动能力的同时,调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师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