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能源报告

绿色能源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能源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能源报告

绿色能源报告范文第1篇

国外最热门的五大绿色职业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最热门的五种绿色工作,即太阳能安装、建筑改造、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公共交通、电动汽车制造五个方面的工作。太阳能板安装人员的平均起薪(年薪)为3.5万美元;建筑改造工作人员的平均起薪在3万至6万美元之间;风力发电设备安装人员的平均起薪在5.2万至6.2万美元之间;道路工程师的平均起薪为5万美元;电动汽车制造方面的从业者的平均起薪在5万至6万美元之间。

4个最具潜力的绿色创业领域

在新兴节能产业中,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四大子行业: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二是光伏发电和LED照明节能,三是智能电网,四是清洁能源技术、洁净煤技术等。预计今后的创业、就业新高点会在这些地方。新兴产业最大的风险就是估值比较高,技术变革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会被淘汰。

最后一个热门职业

一份英国政府的报告显示,在接下来的20年里,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热门职业列表将翻新,绿色农民、空间飞行员以及改良人体工程师将成为最热门的职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加重,垂直农业技术将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能够使用和操作未来农业设备与管理绿色农业产业的人,将改变传统农业对人才的要求。

对于未来的医药与医学行业,由于科学技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两个领域的职业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医药业将更多地依赖使用电脑和机器人,针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疾病的研究将成为主流研究方向,相关的药物研究和基础研究都将围绕“人适应环境”这个主题。而医学界主要是向人体器官改造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新器官和四肢制造技术将会成为现实,这就意味着需要“制造身体零部件”的工程师;随着攻克人体致命癌细胞的纳米技术的开发,纳米医疗工作者也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工作。

除了新类型工作外,老领域也会推出新种工作,这也是受到了环境和科技的影响。如: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未来可能会出现给环境保险的职业;全球变暖导致瘟疫变种,检疫人员也会成为热门职业;地球环境最终不能适应人类生存,那么太空飞船飞行员就将成为“最后一个热门职业”。

欧盟绿色经济计划创造600万就业岗位

2011年2月,波茨坦气候研究所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欧盟到2020年的绿色气体排放量将从20%增加到30%,这将增加近600万的职业机会,推动下一个十年大约5000万亿欧元的GDP增长。

绿色能源报告范文第2篇

Obama announced in his platform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invest 100 billion US$ in the next two years in clean energy, which will create two million green jobs.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的能源政策顾问们一直声称,政府向风力发电和智能电网等诸多领域投入巨资恰恰是促使美国经济复苏所必须的。这一做法的诱人之处在于,它能创造数百万个由政府提供补贴的“绿色就业岗位”。

奥巴马的能源问题顾问巴拉肯・亨德里克斯说,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很糟糕,但令人兴奋的是清洁能源问题正在引起一些关注。“绿色就业岗位”之说的论据是,创造这些岗位虽然当前需要在新能源技术上投入巨额资金,但这一成本日后将足以被因减少化石燃料消耗而节省的能源开支所抵消。奥巴马的政纲称,政府在两年内斥资1000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将创造200万个绿色就业岗位。

长期以来,在美国建立一套清洁能源体系的呼吁一直遇到高昂成本这个拦路虎的阻挠。而现在,美国向使用清洁能源过渡所需的成百上千亿美元正在成为一项能源政策的卖点。

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绿色技术已经成为新的最具吸引力的风险投资方向之一,目前每年已经吸引了超过10 亿美元的私人和基金投资。全球投资者目前正对相关的清洁能源技术以及新兴的中国市场越来越有兴趣。

克里夫兰的报告说,风险投资者已经开始将上亿资金投入硅谷太阳能产业。 调查预计,全球太阳能发电市场的规模将从2007年的160亿美元一路扩张,到2015年将高达550亿美元。在硅谷生产高效能太阳能电池板的“太阳能”公司总裁理查德・斯旺森说:“眼下的太阳能就像1983年时的电脑芯片,很快将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技术。”

过去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年均增幅达19.6%,专家预计由于许多国家的政府补贴和激励措施,加上其对原料的大量需求,使多晶硅变得奇货可居。预计,未来5年约30%的全球硅供应量将被用于生产太阳电池板。

报告指出,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最多可达到将同等资金投入油气领域所创造就业岗位的4倍,因为后者的基础设施如油气井、炼油厂和输送管道等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大体完备。美国未来10年斥资1500亿美元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将帮助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职位涉及提高住房的能源使用效率的绝缘设备安装人员、拆除燃煤发电装置的风力发电机建筑人员、还有修建更环保的建筑和升级电网的建筑工人。

硅谷风险资本家多年来一直苦苦探索高科技领域下的大事件,现在许多人已转向绿色事业,风险资本家现正积极投资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新照明微晶片、“智能”电网和其他新能源。美国硅材料信息中心的调查,在2010年以前,在硅原料的使用方面,增长更为迅速的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将超过芯片行业。

其中比较大的清洁技术投资额是投资给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帕洛阿尔托纳米太阳能公司的7500万美元,以及投资给位于加州洛杉矶的可再生生物燃料的生产者阿尔切股份有限公司的5000万美元。

据来自清洁力公司的消息称,生物燃料,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燃料电池将有可能在新能源增长中遥遥领先。虽然清洁能源技术的开支增长远远高于其他传统风险资本投资行业,包括计算机、卫生护理和零售公司,然而,在整个大市场中它只占一个很小份额,只有3.7%。

在短时期内,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带来最大的回报。在未来几十年中,创新的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的解决方案是解决当前多重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关键。就长期而言,探索能量储存和生物质能转化的创新技术是至为关键的。以光伏和高温采集为代表的太阳能,碳的获取和储存,以及核能,这些都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新的投资领域被称为“清洁技术”或“绿色技术”。旧金山硅谷地区和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和风险投资中心,同时加州政府正在制定帮助刺激相关市场的公共政策。

绿色能源报告范文第3篇

为推动运用技术创新应对能源挑战的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企业伊顿公司于2011年加入“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发起了“能效管理”这一重要议题。通过持续举办“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系列论坛、开展城市调研、建立技术及产业联盟等方式,伊顿致力发挥企业专业优势,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之路,贡献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6月5日“第八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伊顿公司再次联合本刊举办“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分论坛,聚焦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能源消耗与效率提升等问题。论坛当天,伊顿还正式了《2012年伊顿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是伊顿自2008年首次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来的第五份年度报告,重点披露了伊顿过去一年中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进展和成果,系统、深入地诠释了伊顿进入中国二十年来所坚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源节流:应对城市发展能源挑战

一组与能源相关的数据亟待警惕:2050年,预计全世界对能源良好性楼宇的需求量会增加60%;车辆方面,全球对石油及其他能源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40%;交通方面,2030年、2040年左右,每年平均商用飞机行驶里程要增加150%左右……这些能源压力,将在城市发展中凸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指出,生态环境正成为传统增长的硬约束,同时,水、土地等资源已经成为多数城市地区发展的瓶颈。“我们需要开拓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设计中国特色绿色低碳消费模式”。这其中,作为在组织中占比最多的企业,从自身运营及产品服务出发,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责无旁贷。

面对城市发展中的能源挑战,伊顿中国区总裁周涛提出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城镇化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强化了对能源的需求。当务之急,‘开源节流’是城市应对能源匮乏的最主要解决之道:一方面我们需要对能源进行储备,积极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现有能源的方式应该更加可持续,即加强对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控制”。周涛指出,在新能源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尽可能提高现有能源使用效率是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公司,伊顿一直以利于提高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动力和能源解决方案,为全球客户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其宇航技术帮助商用飞机减重,提升载客的量和空间以及燃油的使用效率;电能质量产品帮助降低电力数据中心的电的使用和碳排放量,等等。

实际上,高效能的绿色解决方案也意味着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绿色节能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有效的能源管理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能效:企业可持续发展新契机

在应对能源挑战的同时,能效管理也将为企业相应带来发展新机遇。其中的关键,在于企业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责任,开创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参与、适应、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进程。

已有着211年历史的杜邦公司,不断顺应社会需求发展的本身即印证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始终坚持杜邦的核心价值,关注安全、健康、环境”。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事业部市场总监王辛表示,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针对这个挑战,杜邦多管齐下:一方面,开拓能源渠道,针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研发;另一方面,遵循能源使用“3R”原则,即减少能耗,增加再利用和再循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效率,无论是从企业追求低成本的原始诉求,还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杜邦的多管齐下,与周涛提出的“开源节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伊顿以可持续发展为经营业务的核心,基于人的创新、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坚持对本地市场的能源管理和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性投入。目前,在上海设有全球研究院,在深圳、苏州、台北拥有4家研发和工程技术中心。伊顿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透露,伊顿目前在中国已拥有专利超过一千多项。从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可再生能源到绿色建筑,来自于伊顿的各种领先环保产品与解决方案都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也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能源。”NEC公司战略事业发展部总经理唐力表示。目前,NEC正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主干,构建智慧城市的应用,解决包括能源在内的社会问题。“智慧城市通过各类传感技术,搜集能源使用的信息,通过各类通讯器材传送到云计算中心或中央数据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制定出优化的能源使用方法,实现节能减排”。

“卖电的”积极推广“节电”,这一现象如今正在电网企业中普遍上演。江苏省电力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徐磊解释说:“电力和其他能源一样,只有得到有效的节约,才能够更持续地供应和使用”。目前,江苏电力公司采取全额消纳新能源发电,并成立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推动社会节能。

“我们江苏电力节能公司通过提供综合能效服务,本身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回报。例如,我们通过能源管理方式,在南京投资一个92.8万元的项目,两年就回收达116万。”徐磊说。

绿色能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绿色低碳经济;新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77-06

程宇航(1957—),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金融。(江西南昌330077)

鉴于传统工业文明“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的损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深刻反思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后逐渐认识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引发全球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罪魁祸首,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

一、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人类的探索与共识

20世纪60年代后,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关于传统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其中的代表作有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生态学名著《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化工产品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描述,揭示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证了环境污染对生物圈及人类的影响。《寂静的春天》犹如黑暗中的一声春雷唤醒了人类自我陶醉的心灵,环境问题由此开始得到重视,生态平衡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学”。他把地球比作一个有限空间和资源的宇宙飞船,认为以往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是一种无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的利用。1972年,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个研究报告一出版,就在全世界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这种极限,人类必然陷入危机。为了应对这个危机,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环境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份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当前大多数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关键问题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了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指出:当代危机是环境与发展相互割裂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采取保证使今后世世代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当代人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在社会和环境方面具有持久增长能力的新世纪。”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形成。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以科学节约能源、资源为特点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对环境无损害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出现及其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对高碳经济增长模式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在生态平衡中谋求发展的愿景。

进入90年代,人类的探索逐渐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操作层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异常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发达国家减排的目标和义务。

进入21世纪,人类对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的理论认识更加清晰、深刻,因此,国际社会正从各个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描绘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基本建立低碳经济社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科特牵头完成的《斯科特报告》明确揭示,全球每年以gdp的1%投入节能减排,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20%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批准了《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12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气候变化协定》;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它要求美国以2005年排放水平为基准,到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

在我国,向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转型早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通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七五”、“八五”及以后的各个五年规划中都分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1992年,我国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会后认真履行会议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4年我国在发展

二、产业层次低: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

首先,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我国需要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7%,预计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25年达到75%左右。在此期间,重化工业化阶段也还将持续约20年左右。同时,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大量聚集,对物质、能源、住房、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并将与重化工业发展呈现相互支撑的态势,这必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这种“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性排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制约。

其次,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技术看。“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十分有限。我国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化石能源当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富含碳基的特性决定了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不可回避。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重引进,轻消化”导致了目前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旧受制于国外。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

再次,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35 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 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 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 918亿元,增长8.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6:46.8:42.6。“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部门的“重化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但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这带有明显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必须看到,与重化工业、“两高一资”产业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产业整合度不高,而创意、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这个问题,我们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第一产业,从耕作方式到产值构成,现代的、近代的、古代的技术并存,从老牛拉犁到现代机械耕作并存,传统种植、养殖、靠天吃饭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并存,多元结构明显,但传统种养结构仍为主体。第二产业,以机器体系大规模生产为主体的传统的技术结构支撑着传统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中能耗资源消耗高而产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其基础性、结构性的根源就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低度化。从我国2008年在gdp增长速度前14位的省份的经济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共同特征是能源、原材料及关联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有明显比重,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规模大、增长迅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重重轻轻”的产业基础是我国经济当前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大的结构性原因。第三产业,传统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业,仍占主体。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网络、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生产和现代医疗保障、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现代消费)发展滞后。

最后,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仅仅处于国际代工的角色,多数企业只承担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资源密集的、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装配的一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材料采购以及品牌、营销渠道等高价值环节,大部分掌握在外商手里,我们赚取的仅仅是廉价的加工费。这种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内核是技术结构的低度化。我国工业的产出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不高,世界知名品牌不多,在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力不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结构、技术水平不高。因而造成我国产品出口数量大,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初中级产品。这种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化转型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三、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继续发展的起点,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基础在经济,而经济实力的基础在产业,产业竞争的关键则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并不断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的内涵,首先是能源和各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即按绿色发展要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按生态循环与平衡原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向推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是产业的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即在产业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加工深度,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三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业关联协调化,即各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匹配平衡协调,互相适应。由此可见,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作支撑。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题中之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

推动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根本推动力是技术结构的绿色低碳革命。当前,“

(二)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以煤为主体的高碳能源结构及其技术基础是我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根据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颗粒悬浮物排放占我国有害气体排放的70%以上的客观现实,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研发和推广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先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效,减少废弃物排放。我国的能源效率目前只有欧盟和日本的1/4,美国的1/3,未来提高能效潜力巨大。比如在电力生产领域,我国现阶段依然以火电为主,通过大力淘汰小机组,采用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能有效降低单位发电量的排放量;在水泥、造纸、化工、钢铁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也存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巨大空间;此外,在建筑领域,采用建筑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将能大幅度提升建筑节能潜力;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废气排放标准,将能大量减少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应高瞻远瞩地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我国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本也在不断降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为今后更好更多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投入,攻克技术难点,提高新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新能源成本,培育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是迈向现代化强国不可逾越的阶段。整理

绿色能源报告范文第5篇

目前,中国已经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众多新概念,包括节能减排、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而这一切似乎都与“能源”二字密不可分。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基本的驱动力。然而,拥有充足的能源并不够,能源还必须以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式进行,更要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统一起来。

带动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石油、天燃气、煤都来自于生物物质,它们是在过去几亿年的物质历史时期中积累并埋藏在沉积岩下面的。因此,这些矿物质燃料的数量是有限且不能恢复的。严峻的现实摆在人类眼前,如果继续毫无节制地采用化石燃料作为燃料,那么可以预见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日趋恶劣,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则岌岌可危。

随着世界能源资源问题的出现,直至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人类开始尝试去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来弥补不可再生能源有限的缺陷。可再生能源不仅数量大,无污染并且对缓解世界环境问题有巨大的贡献。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的前提下,考虑到中国的能源现状,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以达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平衡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次,它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等方面相协调;再次,还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等。所以面对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的现实,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号召人类在增加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可以看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形式。新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等。以地热能为例,它储量大、无污染、可再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同时也是十分现实的绿色新能源。当前,地热能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地热能最新发展趋势是最大限度地用以替代化石能源,减轻环境污染。这些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污染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对中国而言,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特殊而现实的意义。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迫使全球走向低碳。而在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中,新兴能源被赋予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也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培养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重要的工作任务,其中包括发展核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大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未来10年新能源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长空间相当广阔,是未来高成长的主要领域之一。

金融危机后,我们一直在反思,金融危机为什么会从美国开始?刚开始大家都把矛盾集中在信贷问题、金融监管问题上。但在第一轮、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由于实体经济、就业状况改善不明显,大家才恍然认识到,美国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是产业升级的问题,是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革命即第四次产业革命。前三次产业革命,中国都擦肩而过,丧失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机会。第四次产业革命刚刚开始,中国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异不大,完全有能力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些新的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未来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空间缩小。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发展理念,国际经济结构正孕育着深刻变革。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复合性、综合性、压缩性的特点,推进工业化面临空前的环境挑战。改变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方式,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也日益明显。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铁矿石、石油、铜、铀等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潜在风险日益加大。要想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2011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正式施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增内容成为新版目录的最大亮点,“低碳”亦成为贯穿该目录的一大主线。从新目录的内容看,新增加的新能源等行业被明确列入鼓励类目录当中,无疑将有效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未来,新能源产业在获得鼓励政策支持后将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促使限制类产业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带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与2005版的目录相比,在新增新能源项目的同时,小火电、燃煤机组被划归限制类,表明新兴能源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领跑绿色GDP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同时资源环境的制约也愈发突出。2010年“两会”期间,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走绿色GDP之路,已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工业化基础体系已基本建立、社会生产进入买方市场及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雄厚的背景下,一味扩大投资,增大GDP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取。于是“绿色GDP”核算指标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绿色GDP”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济发展以不良后果为代价这一问题量化。“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有必要从根源上反思前期的经济发展思路,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为契机,更加注重劳动的有效性,注重发挥人在经济发展中创造的价值,将经济发展动力真正地转向科教兴国、人才兴国上来。

10多年前,中国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时至今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使“绿色GDP”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指标之一可能会比调控资源市场等一些措施更好地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最后核算得出的“绿色GDP”的数值本身,更主要体现在核算过程可以把发展中背离环保目标方向的重要事件置于科学统计系统的监控之下,从而遏制粗放型增长的恶性循环。新能源产业将成为“绿色GDP”的主要受惠者。包括在汽车、电力、电机系统、照明等关键领域,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对能源成本的危害。

要使“绿色GDP”成为主流的经济指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需要确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需要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逐步纳入到国家环境法和统计法中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当把推动“绿色GDP”地位的确立仅仅看作是环保部门和相关机构的事情。而是希望政府和大小企业也都能把追求“绿色GDP”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