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资源的内涵

文化资源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资源的内涵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原文化 汉字文化 汉字认同 文化记忆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汉字发源地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汉字背后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则是汉字文化不断发展,中原文化不断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一、中原汉字是文化符号

传统认为,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的局限,使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教训及思想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进行交流和传播。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文化符号。

“文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所表达内涵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人们用文化概念来代表由于各种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文字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整体的其他部分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我们要了解文字的文化内涵,就必须把文字放在与文化整体其他部分的联系中来进行考察。

《辞海》对“文字”所下的定义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起很大作用”。但是,文字不单是一种文化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明最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质固定由某一种文字形式来体现,在长期的历史承袭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势力,使这种文字成为该民族文化的特点之一,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萧启宏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不论社会怎么变,汉字的模块没有变,它本身的信息内涵没有变。”[2]

中原汉字具有其独特性,其本身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文化观念。从汉字的起源开始,汉字就承载了我们祖先的文化思想与文化观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言:“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3]可以说,汉字是物象的表达,是客观物象在人们主观思想的显现,它本身就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所以说,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是一种记录思想、观念与文化的符号。文字以形具义,字形本身就是祖先观念中的物象的展现。汉字的发展同样也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展现。甲骨、金文、篆文、隶书、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文化不断演变的结果。在甲骨文中,记载更多的是先民的祭祀占卜文化,文字的不断传承,也是文化记忆不断传承的结果。此后,文字本身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汉字不仅承载着民族思维,还是民族精神、民族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的展现。

二、中原汉字的文化隐义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原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对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着主要作用。

中原是甲骨文、《说文解字》的故乡,是文字的圣地。连续四千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河南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 “小篆”;河南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在河南开封,现在使用的“宋体”字也产生在开封。因此,中原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心理。

汉字的形成是多源的,建立在对多种史前视觉符号模仿的基础之上。汉字的象形一方面取象于客体对象的特征,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则是其来自于对其他符号的模仿与综合性概括。汉字的象形具有明显的写意性,它的符号形体与描摹的原形之间又并非是单纯的模仿,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像又不像的言此意彼的关系。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相关。它的产生本身就蕴含着先民的文化思维,它的发展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传承。

汉字的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与注重实际的民族精神。观察汉字的字体可以发现,汉字的结构和谐对称,部件与部件的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思想中也特别强调“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汉字具有非常强的表意文性,其主体与客体未曾截然分离,这也正是中国人主客体统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及宗教思想。哲学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华夏民族原始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在汉字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传播。“阴阳相生”,这也是中国哲学中为诸家所共有又千年相承的思想观念。众多汉字至今还能生动地再现古老的阴阳观念。汉字的起源有八卦说,甲骨文又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所以汉字本身也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宗教思想。

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汉字的源头之一原始图画与舞蹈、歌唱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的艺术创造形式之一,它们都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即使汉字形成之后,它和图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优美的书法及题款和精美的图章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表意性,以及汉字与画之间紧密的关系是汉字的独有特性,这和其他文字是不同的。

三、中原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通常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相反,文化记忆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消亡。文字是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汉字则是中华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

每当听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时,每位华夏儿女的心灵都会为之震颤。这就是汉字传达出的魅力,它穿越时空,使历史的影像与现实的情景重合;打破地域隔阂,用经典文本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汉字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功不可没。我们在文字中读到的是文化,是基于文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

“文字认同属于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指的是由于文化身份和文化心理的相同或相似而对文字的认同。文字的认同其本质上是一种对本族文化或社会历史的趋同心理,因此文字的认同是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4]文字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载体,一种外在的体现。我们对一定文字的认同是基于我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记忆。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使用一种文字,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并且认同了这种文化身份。而且,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因为这种“共同文化身份”而链接在一起,使他们即便是异地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四、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以中国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辐射日本、朝鲜半岛、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家。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而汉字文化又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起源于中原,中原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而将文化变成文化力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开掘中原汉字文化力,必须要把握中原汉字文化的核心内涵,即汉字认同下的文化记忆。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不断挖掘文字文化的文化记忆,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打造中原汉字文化力。

参考文献

[1] 徐澍.易经[M].张新旭,译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126.

[2] 萧启宏.从汉字说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4.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第2篇

一、发掘旅游文化崇尚自然的核心内涵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这些都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在城市中长期生活的人们,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他们感受自然、追溯历史、开阔视野和休闲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优越,使内蒙古形成了特色的自然景观,这里的草原、湖泊、沙漠等都吸引着八方来客;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供现代人品鉴。内蒙古要想发展好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崇尚自然的理念,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开发建设旅游文化产业。这里所说的崇尚自然是指,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开发这些自然景观时,必须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任何破坏行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未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这些自然景观的完整性,这不仅能造福当代人们,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二、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策略

(一)科学合理地对旅游文化内涵予以定位

为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各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对于一个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文化定位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该地区未来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底蕴、县域经济情况、旅游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明确该地区应如何进行旅游文化定位,让人们对该地区旅游文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根据自身特色制定科学的规划,使该地区成为旅游文化内涵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区。

(二)不断完善配套设施

要想使旅游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就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做支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要在各种配套设施中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包括交通、住宿、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在旅游地区建设星级酒店、农家乐集群、大型旅游餐饮服务区时,要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四川九寨沟旅游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如酒店等,都体现了当地独特的藏羌风情。在九寨沟周边有一个喜来登大酒店,无论从外形还是里面的陈列品、饰品等,都体现了藏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感受到了浓郁的藏族文化。

(三)充分突出内蒙古旅游文化内涵特色

旅游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离不开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果凸显不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就失去了吸引游客的魅力,不能创造特色的旅游品牌,也就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重视旅游文化的挖掘和发扬,真正将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表现出来。例如,当我们去杭州或者北京时,均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对应的旅游文化,杭州西湖文化、北京四合院胡同文化等。这些旅游文化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旅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实则是一种文化的挖掘、发扬,而后通过传播所实现的。因此,应高度重视挖掘内蒙古旅游特色文化,具体如下。1.明确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草原牧业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正如学者林富平关于草原牧业文化的精髓提出的看法:“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因此,必须将草原牧业文化作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的核心。2.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文化产品充分结合内蒙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融合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等。在充分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将其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让更多的旅客领会到内蒙古民俗文化之丰富,特色之鲜明,进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全方位的旅游文化内涵营销战略

营销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旅游文化内涵也要靠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来发扬和传播。第一,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中心,突出文化内涵,形成特色。第二,对特色的旅游文化进行充分宣传营销。特别是要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进行传播,如微信、微博等。同时,利用好各种旅游平台进行宣传营销。第三,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宏观上,相连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营销,打造地区特色的旅游路线等产品,以节庆、会展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从而发扬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如,秦、汉、唐、宋4个朝代都曾在西安、洛阳和开封先后建都,这几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时,这3个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条特色的旅游路线,从而弘扬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内涵。

三、结语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第3篇

摘要:现阶段人们生活理念不断完善,生态、休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元素,当然在进行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元素予以切入,尤其是要注重提炼旅游产业的内涵。本文拟从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探究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从而分析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文化;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机制研究

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信阳毛尖不仅是名茶,更是融入了地域文化内涵的产品元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体系。因此,探究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其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能为传统茶文化体系提供重要载体。

1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对于本土茶叶文化的时代特点来说,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当前时展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而想要实现最佳的艺术传承,就需要对本土产业文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元素进行有效传承和探究。尤其是随着现阶段我国茶文化传统认知不断成熟,如今传承传统茶文化体系这一元素。也能够为整个旅游经济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帮助。从旅游经济的特点和内涵来看,该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和多重属性的功能属性。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未来衡量旅游业发展层级的元素不再是基础旅游资源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整个产业体系中能否将社会大众的具体旅游需求融入其中,也就是说是否满足了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是未来决定和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层级及价值内涵的客观要求。

2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河南信阳地区有着浓厚、悠久的茶叶文化历史,在我国十大名茶体系中,就有信阳的毛尖茶叶,茶叶产品的出众,不仅使得河南信阳毛尖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标识的地域产品。同时,也使得信阳毛尖成为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符号。当然茶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条件要求,比如土壤、气候、周围环境等等,可以说,自然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茶叶产品基础品质的首要要求。在当前旅游产业经营不断成熟背景下,旅游产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资源应用,而是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协调融入和综合利用。在信阳地区,不仅有茶叶种植的历史和传统,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具备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发展,实际上是现代旅游业与茶叶产业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产物。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与整个产业体系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有着重要关联。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经济体系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内涵体系。除了其中所具有的物质元素之外。其中还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深厚深远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从唐朝开始,茶叶就逐渐成为社会化大众的产物,因此,应用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品质就极具现实可能。结合河南信阳地区的具体区位条件来看,其处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之间,这里所具有的良好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是信阳毛尖品牌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将河南信阳地区的毛尖茶文化与整个旅游产业经济形态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整个市场中形成实际上的影响力。

3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河南地区是我国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同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短板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具体而言,首先,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内涵不足,尤其是缺乏时代性元素内涵的全面融入,这不仅造成河南旅游产业元素虽多,但是其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资源体系化不够,实际上旅游产业并不是单一的元素体系,其包含衣食住行等等多个体系,从目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实际看,其容纳量,以及旅游产业品质内涵都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成熟发展。当然,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缺乏品牌意识,尤其是精品意识明显不足,可以说,河南地区虽然有着诸多旅游元素,但是其并未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相应竞争力。此外,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相对不足。尤其是其辐射度不够。所以,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旅游经济日益产业化、体系化、科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创新优化河南旅游经济机制,就极为必要。

4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展体系的核心产业,但是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相对不合理,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元素完善度,还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内涵,都与时代体系存在实质性区别。旅游经济的具体要素,在于其中融入了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尤其是其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旅游经济中所具有的生态优势和价值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对多样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更能发挥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最大合力,从而满足整体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这一基本情况,原来更多的人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旅游元素的有效融入,丰富产业体系,就极为必要。信阳地区所具有的文化体系元素能够为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当然,对于整个茶文化发展体系而言,其也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结合当前人们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今在人们的具体生活消费习惯中,对绿色、生态文化等等,多项元素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茶文化体系等多个产业体系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时代特点,同时在这一体系中,也为茶文化资源传承提供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和茶叶等发源地,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与时代特点和社会大众习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

5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从当前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认知,不难发现整个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完善度,还是其中文化属性的融入程度都相对不足。特别是随着当前旅游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经济之后,旅游产业的短板和不足,就日益明显。信阳地区是我国河南地区重要的茶叶产地,其不仅有着茶文化体系发展的成熟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形成了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信阳地区毛尖作为绿茶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发挥信阳毛尖的文化体系,就要挖掘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对整个时展机制进行分析,能使其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从而造就更有意义的旅游产业体系。当然在应用茶文化体系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时,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需要着重做到:首先,要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元素挖掘,尤其是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合。通过突出和诠释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资源优势,从而完善构建旅游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旅游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上的完善度和体系化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如何才能从时展的具体特点出发,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成熟发展,就极为必要。

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除了自然资源外,人文资源优势,也有着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因此,创新旅游产业体系,丰富融入旅游元素,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消费需求。对于河南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改造完善来说,想要实现最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诠释,从而提升该产业发展与旅游体系经营的最佳经营状态。此外,对于信阳地区来说,其不仅有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地区,也有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产业体系化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能够成为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地区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实施方案,还是具体的价值作用都日益成熟。在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旅游经济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注重完善多样元素,尤其是要注重将游客的居住体验感和旅游感受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旅游经济体系,从而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最佳效果。信阳地区的毛尖文化不仅是一种茶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信阳地区丰富完善的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今天,完善综合文化体系资源应用效果,就极为必要。

6结语

结合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一客观趋势,如今在整个生活体系中,生态、绿色、文化等诸多元素已经成为人们整个生活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丰富完善的毛尖茶文化,不仅是整个地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满足当前整个时展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日益体系化,如今在河南地区旅游经济融合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入多样元素,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旅游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开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4(2):351-352.

[2]单建新.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5):113-115.

[3]马中红.红色旅游在推进大众化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三大红色旅游区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00-102.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第4篇

目前,成都地区花卉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要创建品牌、促进发展,仍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花卉旅游产品,提高花卉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文章采用吴必虎教授提出的昂普(RMP)分析法,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三个方面来剖析成都花卉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一、成都花卉旅游RMP分析

(一)资源(R性)分析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成都地区的花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花卉旅游资源的梳理,可以总结出如下成都花卉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第一,资源分布广泛,花卉品种繁多。如彭州丹景山的牡丹花、龙泉驿的桃花、蒲江石象湖的郁金香等,各区县均有赏花的景点。第二,活动项目单一,花卉看点相似。由于花卉种植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之间资源同质现象较为突出,旅游活动项目缺乏创新。第三,资源分布不均,西北西南花卉资源分布密集度高,城郊地区果木花卉资源较为集中,市区景观花卉资源更多。第四,花卉旅游季节性较强,多集中于3-6月间,每年上半年几乎都是成都花卉旅游的旺季。

(二)市场(M性)分析

伴随着成都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并逐渐激发了花卉旅游市场的形成。从传统的青羊花会为引擎,成都市开始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花卉展览及节庆活动,并带动城市周边的花卉基地和花木种植农户发展观光农业,开发出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花卉休闲旅游产品。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第27届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共吸引740.16万人次游客来龙泉赏花踏青,较去年同期增长16.09%,为龙泉驿区带来旅游收入26.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

(三)产品(P性)分析

成都拥有丰富的花卉旅游资源,但花卉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尚未形成一定的旅游产品体系,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目前,成都花卉旅游主要依托“节庆+农家乐”的运作模式,产品多为以花卉观赏、农家休闲、郊野采风为主的中低端旅游产品及服务,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

我国花卉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宝库里,早已形成花卉文学、花卉绘画、插花艺术、花卉工艺品、花卉食品、香花疗法等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文化领域。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我国花卉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格调高雅,开发价值非常大。但从成都花卉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具有花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开发迟缓,没有系统、全面地挖掘花卉文化特色,基本都是以综合性的花卉旅游节庆为主,花卉旅游产品开发与花卉文化脱节。

二、成都花卉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思路

(一)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

打破传统的成都花卉旅游发展模式,突破单一雷同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花卉旅游产品类型,构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充分依托本地花卉旅游资源,挖掘花卉文化、川西农耕文化、踏青文化、民俗风情等内涵,推出集参与性高、体验性强、趣味性浓、文化性厚、娱乐性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层次旅游者的旅游诉求,加快建设成都花卉旅游产品体系。

(二)设计衍生产品项目,注重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加快开发传统花卉旅游产品的同时,积极设计花卉衍生旅游产品及项目,瞄准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新兴潜力市场,注重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育成都花卉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花卉不但赏心悦目,有些花还能入药,起到养生保健、治病救人的功效。《神农本草经》里说,桃花“令人好颜色”。成都地区桃花资源极其丰富,利用女性旅游者求美的心理,开发一些特色美颜养生产品,如花卉精油SPA、花卉美颜面膜、桃花养生宴等,为旅游者定制个性化的养生服务项目,填补成都花卉旅游高端产品的空白。

(三)挖掘花卉旅游文化,加强产品文化内涵的注入

文化是花卉旅游的灵魂,对于花卉旅游开发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并把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及项目,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挖掘成都地区花卉文化的内涵,并融合地方民俗风情文化、踏青文化、山水文化、诗词文化、美食文化等多元文化因子,将其注入到花卉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丰富产品内容,提升其文化内涵及价值。

(四)打造品牌旅游产品,重视地域文化特色的彰显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