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04-02

近年来,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科技创新人才的产生和涌现。高校依托各种资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营造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和谐自由的环境,期望培养出一批批创新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社会进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本文分析我国创新人才的特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和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设想。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

科技创新人才,指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形成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结构广博、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人格高尚的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科技创新人才应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广泛涉足其他领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奉献新的知识、技术、工具、工艺、产品。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所有知识的获得、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更新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是创新行为的起点。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创新思维,创新行为才能进行。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更重视想象力。

好奇心是产生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之一。只有具备好奇心,才能推动个体去不断寻求、发现、创新,达到对未知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应拒绝思维定式的束缚,勤于不断探求未知,敢于怀疑既有现状的不足,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追求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人才必须严于律己,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创新活动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项创新往往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甚至是无数创新人才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历失败的打击,百折不挠,愈挫愈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保持创新的热情。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任何个人的进步与成功很难离开合作。很多创新活动都不是某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与努力。缺乏自主创造力和利他倾向的人很难和别人合作,离开了合作,就难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的力量。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宽厚和善良的性格,树立利他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增添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是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知识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唯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并实际地参与科技创新,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赢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指出,高校走出象牙塔已经是一种历史趋势,必须平衡纯粹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又要服务社会。其实,无论是追求知识抑或服务社会,本质上都是创新。高校的创新,理应同时并重两种指向的创新。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种种措施,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机会。这些措施虽然有所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于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课程内容滞后,教师缺少独到见解,弱化了创新能力的生成机制,创新活动效果不佳,缺乏创新成果。高校竞争,最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参与奉献创新成果的竞争。高校把握机会,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奉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赢得竞争,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否则,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并失去竞争的优势和社会的支持。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水平上,表现在技术进步和创新速度、质量和水平方面。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人才实力的竞争。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主动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三、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生活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其所需要的环境是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条件,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其创新活动的进展。

社会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是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力的重要背景。不同文化环境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观念和创造力具有深刻影响。应当鼓励和包容创新,以及具有创新的价值观念。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念,科技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性质,既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渊源,亦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的思想观念。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文化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创新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保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激励了创新人才的工作热情,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但是,有时实施力度不足,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分配制度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应当是在保证创新人才基本收入的同时,对从事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同时,重视提高创新人才的经济收入,使其具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创新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国创新人才流动有时还存在障碍和壁垒,部门之间人才流动不畅通。因此,必须重视人才流动制度的建设,将之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此,必须为人才流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人才流动以法律保障,使人才流动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些地区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仍不完善,在人才晋职、评优、评奖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学历、重辈分的现象,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在人才使用上,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未完全形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因此,要完善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政策。认识到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方法之一,能给创新人才以精神支持,使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免除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要完善驱动创新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倾斜政策,提供个人价值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个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赞赏、个人贡献不会被忽略的氛围。要制定对创新人才的保护政策,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通过政策倾斜,真正使创新人才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创新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投入环境支撑,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人才成长的投入环境建设,以巨大的科技投入保证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进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基础条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相对薄弱,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四、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每个环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能力,要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大力提高创造能力。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参与跨学科的研发创新工作。高等教育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理解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高校创新环境因素众多,优越的实验条件、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机会、拥有研究自、承担和参与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等,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养成创新精神和掌握创新方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样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多方面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保持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使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拥有良好的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校还应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使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应当为大学生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为大学生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同时,应当面向世界办学,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方面与国际接轨,努力与世界一流高校保持同等水平,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师队伍。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学术大师,以多样化的形式扩大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一些高校的教学评价过多注重量的考核,忽视质的把握;注重表面,忽视内在;注重知识传授的环节,忽视特殊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尤其是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机制和办法。教学方法过死,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确定优劣。这些现象束缚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因此,必须改进教学评价制度,既要重视量的考核,也应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以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陈晓季.关于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06).

[3]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士琦.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放在重要战略地位[J].党建研究,2001(05).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5-02

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1]。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但是如今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

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刚刚经过高中那种每天做题讲题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学是如何学习的,更不明白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完全是老师展示自己学术的舞台,而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很多学生把知识拘泥于课本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二)学校和老师缺乏创新培养的意识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本应该在大学中进行改变,但是缺乏创新环境和引导,导致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奢望,国家和学校虽有不少的创新项目,但是学校鼓励和宣传不够深入人心,使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校内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至于“独霸”课堂,根本没有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而且面对生活和职称的压力,部分教师也无力顾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没来得及产生便被扼杀。

(三)农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没有完全结合

农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技术人才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变为物质和经济。而现在教学大多仍然无法完全走出教室,这样导致学生的视野局限于书本,本该在实践中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被课本几句话所替代。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3]。知识本来就应该为实践服务,而在这种脱离实践下所学的知识是不牢靠的,是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农科的最好课堂便是田地,现在许多学校却缺乏农科的实习基地,没有实践的物质基础,学生只能与实践而失之交臂。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性及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人才资源最为缺乏的产业。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已明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如2015年10月的“南理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便是由南京理工大学一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90后所完成的。如今各领域的高科技人才都趋于年轻化,许多工厂和企业都注重与高校的联系,纷纷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等,这都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作用。

从大学文化角度看,科技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比赛充斥着大学校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增添了不少色彩。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存疑的学习态度而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大学教育的主线,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以高深、专门、实践性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因此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内涵是最基本的内涵,这是由活动的主体(学生)所决定的[4]。从经济角度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将数量庞大的大学生转化为最有力的生产力,将大学的科技创新产物转化为产品,从单纯的知识转变为具有社会效益的实物,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整个社会都将创新当作主流的前提下,作为农科专业的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入创新的潮流是必由之路,拥有科技创新能力便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如果失去创新能力早晚会被社会甩在后面,被社会淘汰。农科学生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主体,对其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直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5]。因此,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一)要培养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

长期传统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严重依赖老师和教材,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从转变原有的思想开始。尤其应该加强对一年级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打好科技创新的基础,使他们正确了解科技创新的目标,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各层次各专业参与科技创新的途径,克服对科技创新思维误区和畏难情绪,树立创新意识,挖掘自身的创新兴趣点。着力培养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和较强能力的创新人才,给予大学生更专业、更深入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新知[6]。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的课堂应该属于老师和学生,并不单单属于老师一个人,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将学生从单纯听的课堂中释放出来,学生才会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应该尽量多地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创新项目,大力宣传使得创新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参与其中,创新不应该是某些优秀学生或是教师的独角戏。学校应设立奖励机制,对获得成果的同学进行奖励表扬,这样既让同学从第一次体验创新中获得乐趣和经验,也给了同学信心和勇气,为以后工作学习中的继续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作为农科院校,应该多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地,为想创新的同学提供条件,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其创新的坚实后盾。

(三)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将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挂钩,将教师的评奖、晋职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按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和效果,折算课时工作量,解决好指导教师的课时调剂,解决好活动的场地安排、资金保障、成果奖励等问题,形成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从师资队伍方面,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能否有效发挥指导作用,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投身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导师,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校园文化方面,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从经费保障方面,继续多渠道争取资金,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保证创新基金持续增长,实现创新基金按基地划拨,满足活动场地建设和耗材购置等各项经费需求,为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培养高等人才既是一个艰难的充满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着欣慰和感动的过程。最初的培养一定是充满困难的,但是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孕育出一代代优秀的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人才,这也是学校和老师的骄傲和光荣。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调整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法,通过努力我们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双双,金光明,陆晓民,胡友军,张雪平,李慧敏,周玉丽.浅析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0-102.

[2]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80-82.

[3]李大平,徐文修.农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12-213.

[4]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第3篇

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世纪,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更应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努力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为创新教育开辟新道路。据研究,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2)创新性思维能力匮乏;3)对科技创新不感兴趣;4)缺乏创新过程所必须的恒心和毅力;5)对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和网络文化的盛行,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以及浮躁的心理和随波逐流的跟风行为等等,这些都无疑都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层层障碍。这一切无疑是对高校的严峻考验。从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问题,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大学生在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进行“治疗”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现状,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活动不能只是走走形式”。现在高校有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创新人才,要求每个学院都要有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学生活动。但这些活动表面上是在做一些科研创新活动,实际上却是华而无实。多数活动只是走走形式,比如办一些平时做过的科技小制作比赛,做一些简单的理论性的培训等等。根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接触“科研”。加之策划和组织活动的一般都是学生,该学生的负责态度直接影响了一系列活动质量的好与坏,并且学生本身的能力有限,还处在学习阶段的他们对科研的概念也是懵懂的,根本无法带领一整个学院的同学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较高的发展和提升。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而培养不能只是完成任务一样应付了事,走走形式,要真正结合到生活实际,从本质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通过一些动手实践的方法使同学们深入了解科研以及现在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斗志和意志,在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本科生,本身对课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远远不够,在高校“科技创新”培育人才计划中很难进行相应的辅助和决断。所以,高校作为一个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想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所建树,就必须结合老师的力量,进行“师生面对面”。高校的老师在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必然有一定建树,至少比学生更上一层楼。在“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下,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实验室的历史以及老师们艰苦奋斗的科研历程。并通过一些相应的实践来激起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和好感。不断培育出新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研要具体到实践中,真正去体会和培养兴趣。很多学生对科研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认为科研就是每天呆在实验室拿瓶子洗瓶子,以至于学生对科研觉得不然就是遥遥无期不可达到,不然就是各种枯燥无聊,使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体到真正的实践之中,如参观啤酒厂,制药厂等等,充分激发他们,使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但它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成为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己,担负起建设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中介 科技创新平台 主体 作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49-02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中介在我国的发展已有30余年的历史,科技中介是指为科技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居间的服务,并且向科技创新平台的各个参与者提供有偿或无偿的交易信息、机会的服务性组织。科技中介在合理调配科技资源、整合各类专业知识上起作用,它在科技创新各主体之间、各要素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促进了科技创新平台的知识信息转化为科技技术,并推动了科技社会的进步。科技中介是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科技中介与科技创新平台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部门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主体,主要通过制定良好的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并凭借自己占有的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干预,达到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目标,因而政府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协调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企业可以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以此来证明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是知识创造以及科技劳动力生产的源泉,他们拥有高素质的科研创新人才、先进的科研装备,不断地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技术。至于科技中介,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提供居间服务,对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2.1 科技中介与政府的关系

在我国,政府是科技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投资者,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政府既是顶层设计者,又是协调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相关机制的引导及成本等问题,政府成为了平台的主要运营者,承担了科技中介机构的部分职能。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要积极为科技中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转化政府的职能,促进科技中介的发展。目前,有大部分的科技中介与政府部门有着相当密切的利益联系,它们有的是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的,有的则是某些政府的下属事业单位。随着科技体系的发展、完善,科技中介将成为独立的机构,并将取代政府科技部门的部分职务,提供评估、咨询等服务。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也应有所改变,它们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在宏观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引导,把自己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找准自己的位置,真正的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当然科技中介的发展程度,如:服务能力和数量等,都直接关系到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进程,政府职能的转变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的科技中介组织,让科技中介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转移出来的大量管理职能。因此,科技中介和政府在某种意义上讲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2.2 科技中介与企业的关系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主体,也是平台资源建设的直接受益人。企业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投入资金,平台的发展不仅需要靠政府的财政资助,同时企业的资金投入也是平台课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高学和科研单位。企业还没成为研发的主体,他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些地方还是力不从心,因此科技中介的提供的服务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科技中介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通过促进技术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减少了企业的科研成本的方法,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对其进行集成创新,从而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另外,科技中介还可以通过主办人才招聘会、请专业人员定期给员工做培训和专题讲座等的形式,加大人才储备,为各企业输入和培育各种类型急需的的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因而,科技中介和企业是互动的关系。

2.3 科技中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关系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承担着,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依托主体,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高校及科研机构在“产、学、研”这一体系中,主要扮演的是后两种“学和研”的角色。高校及科研院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改变重科研轻服务、把科研与服务分离的现状,把技术服务与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从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不仅仅把科研工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同时让科研结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在这点上,科技中介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科技中介可以通过利用它所具备的信息资源优势,站在商品市场的角度,指引高校及科研机构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科研活动,这样才能及时的调整科研方向,使科研成果及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科技中介还可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引入企业的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 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科技中介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还不完善。目前,由于缺乏有关科技中介的规范,科技中介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致使科技中介机构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同时因为科技中介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不明确,而相关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及运行机制也受到质疑,还没得到普遍认可,导致科技中介市场运行不规范,使科技中介等不到迅速的发展。

(2)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强,缺乏专业人才。科技中介要在创新平台的各个主体之间起到桥梁和剂的作用,就必须具备专业水平较高的从业人员,他们既要懂管理和专业,又要懂技术和法律。就目前科技中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来看,他们的能力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还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科技市场的开拓能力有限,科技中介的服务内容也比较单一,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科技创新平台各主体对科技中介的作用认识不够。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各界对科技中介还是缺乏应有的认识,还不习惯于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科技中介的有偿服务也因此受到冷遇。高校及科研单位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模式,他们通过申报科研项目,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然后等待验收及报奖,因而不够重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致使科技中介严重缺位。而企业对科技中介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对科技中介的作用认识不够,不愿出资聘请专业机构提供咨询。这些都是影响着科技中介发展的因素。

4 关于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科技中介的法律、法规,为科技中介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法制化的今天,有关科技中介法律、政策体系的建设应及早提上议程得到重视。首先要逐步明确各类科技中介的法律地位、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然后通过立法,明确划分政府与科技中介之间的关系;最终为科技中介提供一个法律定位明确、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完善的发展环境。由此,政府就需从微观具体业务的管理中退出,站在更高的层次,出台相关政策,为科技中介的发展营造有利于的法律环境。政府还应提高自身社会化服务水平,并积极引导科技中介的发展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及产业结构相适应,创造适合科技中介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

(2)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主的人才队伍支撑体系是科技中介能够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高度重视这部分人才在科技中介机构中的突出作用。要加强对科技中介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并积极向国外科技中介组织学习,同时为留学人员回国从事中介服务工作或创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人才战略思想。并且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根据科技中介机构运行过程中,科技成员的贡献和作用来进行项目成果的分配,以充分调动科技中介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树立科技中介的良好形象,加强对中介机构作用的宣传力度,使公众对科技中介有全新的认识。科技中介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连接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改变公众对科技中介的原有认识,让各个主体主动与科技中介合作,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科技中介的良好形象直接关系到公众对它的认识和信任度。过去由于许多关于科技中介作用的宣传不全面,仅仅停留在局部或某些行业,行业之间中介服务的作用也渗透迟缓,科技中介的服务范围和空间受到限制。现在要充分重视科技中介作用的发挥,对中介服务的运行模式加以说明,提高公众对科技中介的认识层次,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发展的文化氛围。

(4)加强科技中介行业间的网络化协作,建立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网络平台,为科技创新全过程提供综合性的配套服务。加速行业间信息的流通,有利于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整体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与科技中介的沟通力度,全面提升科技中介的形像和影响力,使科技中介机构的知名度、信用度等多方面得到加强。降低科技创新平台各主体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打破原有的由政府垄断的信息资源的结构,促进科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1):109-113.

[2] 葛丽敏.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与组织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2008.

[3] 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4] 肖新友,聂鸣.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4):40-41.

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意义范文第5篇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

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

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因此在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后,可以发现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坚持做好做完创作的毅力,对于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在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习兴趣与毅力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利用资源创造培养环境:让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2)现代教育硬件基础设施:购买置办科技创新所需相应设备与书籍,供科技创新学习与制作。

(3)提供指导与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重视与投入能够有效促进科技进步与科学水平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科技教育工作发展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人文、经济、科技发展的事情。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五、总结